体育课程理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课程理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能力;多元化;
一、我国体育课程理念历史演变
随着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小学体育大纲的改革,出现了体育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运动技术理念、快乐体育理念、体质本位理念、自然体育思想理念、成功体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和健康观理念等教学理念随之产生,所有各种理念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一)“运动技术观”体育课程理念
建国初期,国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20 世纪 50年代初至70代末,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观受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影响,体育教育大纲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体操、游戏和田径为主,在教学实践中多从教育学和生物学角度考虑学校体育的实际和价值,运动技术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体育课程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程理念强调了体育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了体育在教育体系当中的地位,关注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下的我国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没有真正融合到教学中。
(三)“健康观”体育课程理念
2000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1-6 年级 体育与健康7 -12 年级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五大领域目标和六个水平目标。[1]
二、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它需要独特的能力和结构。”[2] 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以及绝对的权威。教师教学行为是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而教学行为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
(二)学习方式的创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必然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三)教学载体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然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何把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等等。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三、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对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教学模式等采用由教师自行决定。教师能否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等成了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整体的,其构成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学的设计过程实质是在教学选择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因素,确定教学实施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过程。特别在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下,备教学整合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3]
(一)教学选择能力的发展
教师具有为教学设计而做的教学资源选择的能力。自主性、启发性教学自然需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4] 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的选择对于教学有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教学目标选择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是依据具体学科和学生特点、教学的具体条件而制定的,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地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所能实现的课程目标不同。即使是教学材料提供了教学目标,教师仍必须决定哪些目标最适合于他的学生。[5]#p#分页标题#e#
2. 教学内容选择能力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以及课外学习资料等进行适度的改编、拓展和开发,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需要。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要能够善于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与教学科技的发展,教学己迈入一个新纪元,面对自由、开放、多元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师不仅必须娴熟教学原则,更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有达到有效的教学。”[6] 因此,教师能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所选定的方法能够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能够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获得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总是要与一定的教学手段相配搭,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物质保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运用的有效性。不同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特性,没有一种万能媒体,也不存在一种使于各种学科内容和学习对象的媒体,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够用的教学手段。
(二)教学整合能力的发展
所谓整合就是将两个及两个不同的事物融合成一和谐的整体。因此,我们也可将教学整合理解为将教学中不同的因素如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融合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适合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 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整合能力
教师把教学内与生活整合,即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整合。把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整合,把特定学习与已有知识经验、时代背景整合。课程的综合性还要求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同时,还应不断把握人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及关系;关注人生阶段发展与整个一生的关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整合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整合能力是教师把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目标,以利于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一种能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整合要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即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教授或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三)教学沟通能力
教学不单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不管是内容的讲授、提问的方式、学生问题的答疑、学生学习的引导,都需要教师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沟通能力。
1. 教学对话能力
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活动。[7] 新课程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师注意师生的沟对话,要注意倾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而不是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任务上。同时,教师教学对话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住学生,从而让他们在知识的产生、构建、转换和再构建时有丰富的机会发展概念和技能。
2. 学习指导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且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现代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8]现代班级授课制最大的弱点是不能有效地进行个别教学,学习指导能力也就成为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好的教学需要好的评价。而有效教学评价,其关键则在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也就包括学生学习评价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和自我教学评价能力。
(五)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从教学准备开始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和变革学习方式的能力、机智幽默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
[2]Gary D. Borich.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M]. The fifth edition. Merill Prentice Hal, 2004: 3
[3] 钟宏桃.略论教师课程整合教学能力[J].广西教育,2003 (12).
[4] 肖川 主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02.
[5][美]Charlotte Danielson著,张新立译.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1.
关键词:思政视域;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
自从改革改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以前从未有过任何一个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我国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真正的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即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一个漫长且前面充满了荆棘的道路,当代的大学生成长于科技与社会大变革时代,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足够的信念勇往直前。未来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也需要综合性的全面人才,当代大学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不仅要有健康强健的体魄,还要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使得祖国屹立在世界之林前列。
1、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重要性
1.1、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先进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就有“教书先育人”的思想理念,这样的理念也适用于当代社会,思想教育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阶段育人。同志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备的教学设备、优化的科研手段,还要坚持“树德立人”的德育思想。传统的思想教育课程是以单独的教育课时存在,与其他课程相互分开,但是当前的“思政课程”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也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要以创新求实的精神将体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确保大学生身体素质与思想素养协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1.2、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时代性
为贯彻我党会议精神和指示,国务院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高校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在2017年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里面陈述了当前高校的德育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引导,在教书育人方面要有完善的教育体制、健全的行为表率以及规范的工作质量体系,既要为伟大民族复兴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也要根据时展趋势创新德育的新篇章,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意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3、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前瞻性
大学体育课程要根据其教学特征提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凸显体育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思政课程”为主要目标推动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案、注重教学管理,努力将体育知识与思想德育有效融合,促进同向同行、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以往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我国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育领域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教育应该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体系,也就是说在思想上要有统一价值作为引导并贯穿在所有课程当中,育人不能将其分割教学,当前的大学教育要注重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也就是从单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向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的转变,以“润物细无声的”的教学模式将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世界观融入课程当中。
2、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基于思政视域下研究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首先就要对当前的大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充分了解现状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规划以及教学管理。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偏重于教学成绩和达标测评,育人与教学内容的衔接还有待完善和优化,下面我们逐条进行分析:
2.1、体育课程教学缺乏育人本质
体育课程教学缺乏育人本质主要就是当前大学校园中教师与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针认识还不够清楚,也没有明确学习方向和教研方向,还不能够达到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高度。高校对于体育课程都是以硬性规定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修两门体育课程,也可以自己加上一些选修的课程,这样的学分可能会高一点,然后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需要按照体育成绩进行达标,达不到标准就要扣分或者“挂科”,这样的教育模式是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常用方法。大学相对于之前的义务教育更加自由,学生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主动支配权,枯燥而缺乏生动性的体育课程“如同嚼蜡”,很多学生并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愿,很多时候是为了学分而被动参加课程,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2.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严重脱节
大学中的德育教育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类教育,所谓的显性教育课程就是当前教材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教学的实体和课时,而隐性教育课程则是其他专业的课程综合性的培养,其中的体育课程就是隐形教学中的一类,在体育课程中要通过教师的“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等措施,再结合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达到隐性教育的教学目的。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严重脱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没能深入了解教学资源的可开发性,在本质上也就无法实现同步教学和协同发展。老师常认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同步就等于多增加了一个课程,教学负担更重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隐性课程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课程,而是基于当前的教学专业从侧面进行思想贯通与融合,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打通思想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沟通通道”,如果两者脱节,就很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3、缺乏综合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的“孤岛现象”并不少见,很多教学方式都是常年不变的,体育教师完全按照多年前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技巧完成教学任务,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创新和变化,体育虽然需要竞技性,但是不能以竞技性为唯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而且以往的很多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学生思维模式,在总体运行上缺乏效率,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另外当前的大学体育教材更加重视对于体质的改善,也不符合当前先进的教育引导思想,忽略了思想与智力的方面,而在教师队伍中更多的是以教学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实践中凸显技能比赛、裁判能力、团队培训等多个业务方面,但是唯独忽视了育人能力,致使育人能力与教学能力没能达到统一的平衡标准,缺乏统筹性促使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缺口。
3、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探析
3.1、根据大学体育课程特征完善教学管理
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知,对于事物也有了初步评判能力,所以体育教学不能走“单一来源”的方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灌输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理念。大学老师要深刻的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还是一种教育手段,在了解基础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身体和心灵双重角度塑造“坚强”的人格。大学体育老师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示范性,在实践中创新和创造更多的教学方式,尽量拓展体育的教学维度,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进行教育夯实,并要根据课程特点将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进行宣讲和传递,让学生了解体育带给人们的精神支撑,要培养学生果敢、坚毅的办事作风,充分发挥出体育精神的教育功能。
3.2、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优化育人方案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从长计议,首先是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方法,从而制定出一整套的教学方案,但是教学方案不会一次成型,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打磨”和“积累”才能完成。优化育人课程要从学生的基本兴趣出发,单独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是要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入手,丰富教学形式,以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举办体育趣味知识问答、组织群体户外活动、体育精神知识竞赛等,要注重学生兴趣的趋向性,以引导的姿态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并在知识中传递思想。体育课程的开发与优化不同于其它课程,要尊重大学生的思想与身体成长规律,并根据教学目标不断拓展和延伸,体育教学要承担更多“载体”的功能性,教师们要勇于创新和改革。
3.3、突出核心价值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线教师是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师要坚持将育人思想贯彻整个大学过程,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教师要对核心价值观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教学中将主要思想更好的传递给学生,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此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我们倡导和建议对体育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老师搭建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注重职业能力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鼓励老师进行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同时建立、健全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体系的建立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如其他教师、授课同学、非授课同学都可以作为评价信息收集的对象,并加强对老师的职业思想道德考评,全面监督老师的职业操守和育人措施,以此促进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提升体育课程育人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满足“教学思政”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教育课程正在与其它课程逐渐的融合,这也是“思政课程”的教育指导发展措施,大学生体育课在传统的观念中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教学目的,只有将思想教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才能锻造新时代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教师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寻找适合“思政课程”的教学路径,优化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教育工作。我们所处的时代思潮涌动、文化交叠,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只有正视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因此教师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树立“德育立人”的教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凯,任艺林,罗婧.弘扬体育育人功能,全面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5(15).
[2]李敏,郜富伟,陈长伟.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育人途经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7).
[3]苏锐,王海涛,李栋.全面育人理念指引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9(2).
[4]张镜宇,王韵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块化实训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8(5).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公共体育;体育课程;三生教育
人的生命历程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组成的统一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下简称为“体育课程”)是对大学生作用于“身与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必然对大学生的生命健康、生存技能、健康生活观念施以重要影响。“三生教育”是作为人在有限生命历程的一种全面教育[1],其实质是对人的生命健康活动,促进生存技能获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2]。体育课程的起点是借助外显为体育行为的生命体验认知达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目的,也是以体育教育为手段对大学生的生理身体认知、心理身体认知与社会身体认知的生命历程体验,使大学生通过体育行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进而既能调节与控制生命,还能珍惜与掌握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生存意义、生活品质[3]。但是,传统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教育力度,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技能、生活方式需亟待提升。将“三生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内涵,更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存能力的思考,以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因此,明确提出将“三生教育”渗透体育课程,架构“三生教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体系,是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发展和丰富其内涵的发展需要。
1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依据
1.1生命健康是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以到达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和他人生命的存在价值,最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促进生命健康健全的发展[4]。体育课程是以人体自身作为实施对象,通过向学生传授人体生命成长和规律等相关生理知识,以体育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授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生命健康教育。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发展人体的肌肉、骨骼等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人体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等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协调等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还对学生身体健康、生命发育、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促进生命健康反映体育与健康的共同目标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机体健康的追求更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价值追求。
1.2生存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任务要求
生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存要义、提高生存能力,学会判断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提高应对突发性的生存危机的能力和摆脱面临的生存困境的能力,能切实解决生存挫折及安身立命的问题[5]。生存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防灾减灾能力、自救能力等应急处置能力,而这些基于各项身体素质表现出来各种运动能力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顺畅、协调的发挥出来。向学生传授练就运动技能,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突发环境下依靠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正确应变确保安全是体育课程承载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技能性”凸显的课程的本质属性的显性[6]。所以,运动技能获得是生存技能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任务要求。
1.3健康生活方式是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
生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把握生活智慧,体验实践生活过程,感受生活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7]。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生理负荷、分组单练为主要特征,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更多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或是团队的协助与竞争,营造了生生、师生交往互动的环境,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坚强意志以及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优良品质[8]。另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当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会摈除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如痴迷网络游戏、宅男宅女、熬夜等,也能避免因不良生活观所导致疾病的出现。因此,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生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价值体现。
2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架构
2.1课程目标
生命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影响大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强调运动参与意识的渗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能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生命健康的促进作用[9]。生存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强调理论与课程实践并重,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并切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对生存技能的提高作用。生活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10],强调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是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生活教育的显著价值,并能使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熟练的运动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11]。
2.2课程内容
2.2.1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围绕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使之深度融于体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生命健康引导为主线,增设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凸显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人体生理和解剖要害知识、安全知识与智慧知识、突发事件意外处理知识、野外生存知识和救护知识、正当防卫等生命教育知识[12]。还包括生命的成长特点以及体育课程的实践性、体验性、技能性、负荷性等。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是指围绕体育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这一主旨,借助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内容,从而使大学生乐观接受主动认识生命、运动兴趣认识珍惜生命、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速度能力转变生命态度、有氧能力促进生命责任、反应速度与灵敏获得生命权力、发展力量实现生命价值八项指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实现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领悟生命教育知识,对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教育的实践认知有较高的体悟。
2.2.2生存教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中的生存教育内容是指学生学习生存知识,练习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与生存教育的融合中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13]。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为依托,以体育教学课堂为载体,增设体育生存技能内容。围绕大学生掌握野外生存自护自救技能、事故受伤处理技能、强身健体技能、运动技术技能等生存教育知识,并在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学会生存技能,使之运用生存技能强健生命本身。围绕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这一目标。生存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运动体验提高生存技能、运动模仿强化生存意志、动作组合转变生存观念、班级体育获得生存感悟、体育竞赛克服生存困境、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技能熟练实现生存意义八项指标,通过各运动项目的教学和练习,学生获得具体运动体验,教师引导反思、分享与讨论,从而架构起相应的运动技能,并能主动迁移和运用的实际生存中。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运动技能进而提升生存技能,对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教育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感知。
2.2.3生活教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中的生活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以后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观念、生活健康、生活道德,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其独特的体育价值。体育课程中增加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结合生活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认识生活提升生活意志、热爱生活敢于生活超越、努力生活改变生活观念、自我实现抵达幸福生活、自我决策遵守生活道德、应对危机成就生活健康、突发事件处理知晓生活常识、合作与竞争获得生活感悟八项指标,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历多种角色转换,切身体验在生活困境中帮助同学与被同学帮助的真实感受,培育自我健康的心理、群体间相互认可的运动技能,进而强健身体、升华健全人格、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社会实践适应能力等健康生活方式,脱离低级趣味、毫无营养价值的生活方式,为走上社会实现必需掌握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提高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实现在体育锻炼中升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内容,对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有极高的认识。
2.3课程实施
2.3.1课程理论授课
课程理论授课的内容由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生存教育理论内容和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构成。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按教学班或合班进行理论教学的策略[14]。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人的生命及生命与体育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是为实践奠定基础的理论课程。这一模块的实施要求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遴选工作,须结合体育的特点来选择以生命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命与体育之间的关系。生存教育理论内容是指教师整合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出现的体育事件或案例,设置与感悟生命的珍贵、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等相关的问题,通过口头语言交谈互动的方式进行的教学设计[15];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是引导学生将体育这一看似一种体力的文化现象提升到融入社会生命进而升华为精神生命的高度来解读,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转变成精神的一个器官,进而显示出它的自由[16]。因此,体育课程理论主要讲授生命相关理论知识,生存相关理论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
2.3.2课程实施路径
体育课程渗透三生教育的方式以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并重实施[17],以自然或丰富的多元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或具体体育知识进行学习与反思,得出抽象的归纳性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大学生后续的体育行为[18]。把体育教学渗透谈话式、体验式和人文式的教学方法的组织流程[19-20],构架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三生教育”的体育课程实施路径[21]。一是准备活动。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导入具有针对性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热身游戏及与生存教育有关的准备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热身的效果,为在运动项目中增强三生教育做好铺垫。二是项目体验。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运用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灵活组合运动练习内容或改变运动练习形式渗透生命和生存教育,从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懂得对生活教育的美好向往,引导学生练习过程中强调练习的及时感受,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三是引导反思。项目练习结束后,教师通过谈话式教育联系三生教育知识问答学生在运动练习中的不足或是疑惑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课程内容、主动反思练习中的生命感受和生存体验,并与同学作分享和进行讨论,真切感受认识健康生活对提升生活意志等重要生活内容。四是总结概括。在学生的反思分享之后,教师通过人文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知识针对学生在运动项目体验中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转变和生存教育提高的程度,教师结合课内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锻炼对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和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和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等指标进行与体育运动有相关的讲解说明,并进行抽象概括出建立“健康第一”思想的生活教育的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运动技能的练习动力。五是再次体验。通过项目的体验和总结,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内涵,从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认知出发,以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技能教育的表现形式为路径,使学生对运动项目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健康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为归宿,激发大学生持久的科学的参与体育运动练习。
2.4课程教学策略
2.4.1“知”与“情”的渗透
“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知”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的积极应用,并对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反思和再次体验,使学生在反复思考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乐于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深层次的知晓和掌握某项运动动作易犯的错误和相应的动作纠正原理及练习方法,以到达学生对体育技能的重视和生存技能的掌握;体育课程教学“情”的渗透是学生根据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和运动技能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而产生一种内心的态度体验。使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生活在体育运动参与中得到相互认同与尊重,进而获得身与心的愉悦,有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22]。鼓励学生在体育练习中施展运动技能培育学生的个性潜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实现。多次体验式的实施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将个体的态度和内心体验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与同学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进而酿造出和谐的积极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2.4.2“意”与“行”的渗透
“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意”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实现体育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可以自觉调节体育行为、克服运动困难、培育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23]。通过项目体验培育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觉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解能力等。利用丰富的多元的体育锻炼环境和适当的恶劣气候,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体育环境中完成体育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运动参与中更好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到达铸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认识缺失的不足教学目标。引导反思使学生在体育技能的练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体验与评价自己的意志努力程度,反复体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体育课程教学“行”的渗透是学生实施运动参与、身体锻炼、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综合的体育行为,是从准备活动开始至项目体验的实施的全过程,是上升为积极引导反思,总结概括体育意识,落实到再次体验的体育行为,更是通过自身的体育行为影响或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全过程。
2.5课程学习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结合“三生教育”的考核,既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唯技能的单一考核,也是从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24]。在具体操作上,生命健康方面采用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形式考核,主要包括生命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考试、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感悟以及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等。生存技能获得方面采用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的形式考核,包括对专项技能的完成动作量和质的掌握程度等。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方面采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形式考核,主要通过评判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参与各类体育比赛、体质健康等方面的表现,还包括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能否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相互合作,良好融入小组和团队及能否主动担当等。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评价标准包括理论考核借助笔试或跑步平台手机集中考试权重占比10%,运动参与以课堂参与率等权重占比10%,运动技能以课程专项考试权重占比20%;以下考核渗透于所有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心理健康以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比赛权重占比10%,身体健康以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权重占比20%,运动习惯以校园跑步(APP计入)权重占比20%,社会适应以体质健康测试权重占比10%。
3结语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生命健康、获得生存技能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场域,更是学习正确运动技能和养成运动习惯、增强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关键环节。“三生教育”视域下渗透到体育课程的架构与实践正是着眼于当下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意识淡漠、生存技能缺乏和生活能力低下而提出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渗透“三生教育”的教学评价,可增强大学生强健身体的锻炼意识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可以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接受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知识内容,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为此,从体育课程的构架出发,着眼于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渗透,重点以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为落脚点,对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策略、实施和评价进行了课程再构架。
参考文献:
[1]罗崇敏.让教育的意义深刻起来—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J].人民教育,2010(8):11-14.
[2]罗明东.“三生教育”本质论—关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本质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1):6-9.
[3]段丽梅,戴国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35(6):78-82.
[4][12]张善斌,朱佳滨.生命教育渗透学校体育的内涵与途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125-129.
[5]高跃.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255-2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R].2002.
[7]黄美蓉,胡仁东.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困境探源—基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5,36(2):57-62,74.
自2004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实施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实际问题。
1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认识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来看,体育课程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它是由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和非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健康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实行课内外教学一体化,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行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确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从这四项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课程改革理念和传统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2.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健康实质上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即“三维健康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这就决定了它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切实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2.2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体育课内容选择,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及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思想脱节;教学方法单调,“放羊式”教学依然存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行“一纲多本”,在一定范围的教材内,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和学生选择,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对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在教学内容自由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兴趣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运动技术、技能和健康知识。
2.3重视和倡导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把课程的价值导向知识和技能,忽略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体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理念是把课程价值导向学生的主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构,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2.4课程目标多元化和科学化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标准》提出了五项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包括了两条主线,即健康主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运动主线(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健康主线是灵魂,运动主线是载体,灵魂为体育课程指明了方向,载体为体育课程提供了存在的依据。
2.5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过于重视“接受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更少考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而《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相冲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全方位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3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认识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以课程目标为宗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坚定不移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关于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国家教委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将体育课程由原来的单一的“学科类课程体系”改为“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体系。管水法等在《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提出如下结构形式,笔者认为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4建议
4.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先导的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的一次“格式化”,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课改试验的关注,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保障,形成上下启动、整体运作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1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教学观念落后: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是高校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落后,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不能把握高校公共体育的精髓。高校教师也不能准确的掌握高校体育改革的精髓,在思想观念上不能实现传统思想观念的突破,尤其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中还是走以前的老路。(2)课程设置的定位太过于形式化: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太过于形式化,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在教学的知识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上的可测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够强,教学双方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这些跟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有很大的问题,高校体育课程单一,定位不够清晰,大纲的灵活性不够,在课程的设置上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有很大的脱节。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计划不够灵活,没有处理好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学课程设置上严重脱节,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还是简单的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基础之上,体育课程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呈现明显的脱节倾向,没有处理好高校体育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统一。部分高校教材内容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够强,高校地域特点不够明显,而且在教材中得不到体现。(3)教学评价方法陈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比较单一。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缺乏积极性,不能够体现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民主化,这些非技能性的评价标准,使得高校评价体系不够客观,太过于侧重终结性评价,缺乏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方法的落后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意识上比较薄弱,体育教师对于教育本身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课程上主观上追求学历,出现了过于注重文凭的思想误区。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改革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大部分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以定量评价的方式我诶住,太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在课堂上也是把学生的运动技能放在首位,这样的课程体制对学生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双管齐下,既要注重学生的成绩,也要注重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通过课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高校是我国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先进的单位,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之下,高校拥有更好的教育教学力量、先进的体育设施和教育理念,因此,应该有更加先进和更加多样的教学内容,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来看,因为受到教学师资水平的影响,受到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并不能设置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上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3)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分班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但是体育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以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笼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班计划教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刚入门的同学进行技术培训,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加强技能学习,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去,反复的低层次教学只会降低学生的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技能。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思想观念的形成,把学生的健身意识做为体育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指的是体育课的学习,应该将运动训练加入到课程改革当中去,形成多层次的课程结构模式,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该考虑到学科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我国多民族的需要,根据高校地域的特点,保留较大的灵活性,吸纳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不同高校的地域特点,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保留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特点的前提喜爱,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内心真实的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体现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形成以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重视发展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砸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出现了不能适应时展要求的问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近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问题逐渐凸显。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老师应该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树立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改革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评价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英.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发挥自主研发的课程资源的优势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合理进行体育自制教具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热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教学时,教师和学生课前一起制作了“短跑训练协调性与频率练习梯”(如右图所示)。该教具取材容易,制作也比较容易,将透明塑料带按50厘米剪成10段,然后用5米的尼龙带以40厘米的间隔连接。其可以广泛推广使用,主要用于提高短跑训练的协调性与步频。使用方法是练习者从一端开始,单脚或双脚也可单双脚交替跳入梯子的方格中。在业余训练中经常地运用此教具进行步频和协调性的练习,开发出了队员的自身潜力,提高了运动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游戏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效率
通过设置游戏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体育训练效果。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游戏环节。尤其是户外运动项目,更应该为学生搭建游戏平台,在游戏中训练学生的体育活动技能,增加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使学生从中感知体育运动的价值,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体育训练效果。比如,在进行“双人跳短绳”的教学时,在基础知识学完之后,我设计了游戏环节,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进行双人跳短绳比赛。合作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再进行双人跳短绳训练,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之间配合默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提高体育教学的直观效果,实现高效教学
多媒体以其直观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体育教学也一样,很多知识点需要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视频展示和图片说明,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体育过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性。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更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小学生喜欢直观的教学素材,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科学选择多媒体手段,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现高效教学。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立定跳远的动作讲解视频。每个步骤都是通过图片定格、文字提示、语言讲解来完成的,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立定跳远的几个环节。即:(1)预摆:两脚左右自然开立,两脚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两臂向前后方向摆动,前摆时两腿要伸直,后摆时要屈膝下蹲以降低重心,且身子要保持向前倾斜的姿势,手臂尽量往后甩,以保证身子的平衡;(2)起跳腾空:两脚迅速往后蹬地,手臂快速往前上方摆动,同时让身子充分展开;(3)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小腿尽量往前伸,两臂快速往后摆,再屈膝落地。学生看完视频,通过对视频、图片、文字的感知,深刻理解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在实践训练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了一整套的立定跳远动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高效教学。
四、结语
关键词:生本理念;体育教学
生本理念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地指导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出发,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推进体育教学进度,全方面地优化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健康的体魄,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积极地发展。
一、深入贯彻生本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快乐,还能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心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而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定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合理科学地增加运动教学,从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最大程度地得到体育锻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教学设计上更具有针对性,让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例如,现在学生大多都很喜欢篮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制定篮球的训练。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还能让学生学习到体育课堂知识,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能更开心快乐,放松课堂上的心理压力[1]。
(二)根据学生的情况变化,在教学中突出人性化、科学化强制性的教学非常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进而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现在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学生们的身体发育也比较快,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调整教学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女生生理期期间,学生的心理情绪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变化。这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女生的生理发育问题,如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观察学生情绪变化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们的情绪变化及其他突发状况的发生,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生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让学生在体育课程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2]。
二、坚持生本理念推动体育教学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生本理念,就是突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其从学生发展出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的主体位置,重点在于学生自主空间的创造。体育课程不仅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也是为了让学生释放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因此,为了推进体育教学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们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例如,在体育课程上足球教学时,因为不少学生比较喜欢足球,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相对会比较活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足球技能的教学外,教师师还要适当地给学生们创造自主活动空间,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出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让学生自由训练等,在提高学生足球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爱好,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创建良好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发展。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够提起学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进而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课堂效率。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进行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综合体育状态进行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评价内容必须得真实有效。教师根据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生本理念进行体育指导教学,针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促使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有不断地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进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希.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开展个性体育教学——对新课程理念下职高体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中),2012(12):37-37.
[2]孙福俊.充分显现职教特点开展实用体育教学——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职教体育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2(5):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