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技巧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图书管理技巧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图书管理技巧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图书馆在信息传递方面,面对着社会中更大的挑战和冲击。现时代的图书馆需要有现时代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其宗旨就是为了满足读者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而最大限度的调动馆内藏书资源。因此,想要将图书馆的藏书等文化资源更好的利用和传承下去,首先就必须要提高各图书管理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各图书馆管理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专业技巧和基本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才能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读者。

一、现如今各图书管理员现状

(一)管理人员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管理人员数目较少

各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主要分为以下方面,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在管理人员中所占比例小,而老年管理人员较多,出现了年龄断层或者年龄衔接有误等问题。如果从职务来看,不少图书馆中高职管理人员较少,而低职管理人员较多,这回导致图书馆情报处理研究会出现很大问题。如果从专业结构来说,大多数图书馆管理人员不是专业学习过相关知识的,而是从其他岗位调过来的,所以其专业技巧方面与专业人员有很大欠缺。如果从学历上来看,很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都是低学历的,这类人员对于管理图书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图书馆人才的复合型培养。如果不能很好的对人才素质进行培养,图书馆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二)精神服务的淡薄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较为单一,不少图书管理人员对自身单调、重复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易导致图书管理人员降低其自身职业素质,失去了服务精神。部分图书馆管理人员丧失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缺乏对藏书的管理意识,丝毫没有奉献精神,没有不断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境界,只是在工作中贪图懒散,斤斤计较。把“服务顾客,用户至上”的理念抛之脑后,消极怠工,这不仅使用户无法得到其应获取有效信息,更会导致图书馆的社会形象降低。

(三)竞争意识的淡薄

各图书馆在分配工资是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和之前传统的大锅饭模式是一样的。图书管理人员就没有将管理图书当做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单纯的认为只要按点来,按点走就行。这样的思想无法使图书管理人员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在这种管理机制之下,图书管理人员上进心受到了压迫,对日常的工作失去了热情,导致其最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二、各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图书馆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管理新技术和新设备。作为新一代的图书馆,在工作方式上肯定与之前的传统图书馆有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要加强学习专业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图书管理人员的多元化。

(一)政治思想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服务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读者的满意程度,从一方面来说,还有可能对科学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来说,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高尚的政治信仰。在现在这个多种多样价值观冲击我们大脑的社会,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矢志不渝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跟随主席的方针,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对各读者全心全意的服务。

(二)职业道德素质

和其他行业一样,图书管理人员也需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支撑图书馆的形象。作为社会的知识传播主要途径和教学科研的主战场,图书馆的文化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调取图书馆文化资源的过程当中,图书管理员才是让读者满意的一个重要支撑。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需要主动、积极的为读者服务,争取让读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所以,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能够决定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可以决定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前景和创新潜质。

(三)专业素养

我国现代图书馆的两大支柱就是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员工,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已经采用了更多国内外先进的高新技术,而对于这些高新技术的使用方面,就需要管理人员对该技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专业了解。每个图书管理人员都需要了解图书采供、编码、参考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馆内资源,并掌握一定的检索工具的使用。现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单一的知识型人才已经渐渐不可取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多元化的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管理人员还应不断革新观念,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断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四)合作意识

图书馆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需要集体成员共同努力,图书馆作为一个集体,是不可分割的,每一个图书管理人员都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包容、拧成一股绳。如果员工之间出现嫌隙,就会导致整条服务脉络效果较低。良好的合作机制能够符合读者的切身利益,也能在读者面前体现良好的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现如今社会文明对管理人员要求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合作意识也需要不断提高。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共同营造出一个愉快向上的工作环境,才更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实施。

三、结束语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原有传统的图书馆渐渐的变成了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其自身的任务和工作性质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不仅对于众多图书管理人员来说是个发展要求,更是其自身发展的一个机遇。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将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摆在首位,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以及各先进技术的使用。通过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相信会对现有图书馆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静.李达现时代对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文化推广.2012(12):44

[2]文荣生.提高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素质的措施[J].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7):56

图书管理技巧范文2

分析了图书管理工作的形式,总结为权利与责任同时存在。重点介绍加强图书管理工作的落实,将工作内容做出整理。提出充分发挥图书室效益,突出教育工作,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效建议。

关键词:

图书管理工作;乡村文化建设;图书室效益

1图书管理工作的性质

乡村文化建设期间,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十分重要,阅读书籍是有效途径之一。图书管理工作任务艰巨,既要保障书籍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在地方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管理人员与群众接触频繁,最能够发现文化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图书管理工作即是权利同时也是责任,工作人员要正视自身的责任使命所在,不断的探索服务形式,提升群众满意度。读一本好书能使人终身受益,一本坏书可以使人走向堕落,所以学生可以在图书室内获得大量的新的知识,在课堂中不可能答的一个问题,在图书室中获得启迪,学到了技巧、技能,为今后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总之农村学生多进图书室,多阅读图书受益非浅。同时图书室也是乡村教师继续受教育的乡村,可以依赖图书室来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农村乡村办得更成功。其特性就是图书室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是消遣闲聊的场所。

2如何加强图书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重点解决图书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管理形式也要做出进步。借助计算机设备建立自动化管理平台,读者通过计算机搜索能够轻松判断需要书籍的所在位置,解决传统管理理念中图书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开展管理任务期间,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的保护图书,并善于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图书的种类也十分重要,通过图书管理来促进乡村文化落实,必然要引进具有现实意义的工具类图书,避免出现不良书刊影响工作完成质量。针对不同社会群众对图书的类型进行划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要科学地整理书刊,做好验收、登记、入藏,对缺页、漏页,有误码率的予以剔除、注销。还要积极收集书刊、资料,查阅有关新书目录,根据不同读者对象,来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书。当前,乡村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无书可读”和“有书不读”的两种现象“,无书可读”说明缺乏图书“,有书不读”说明已有的图书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图书室的“建、配、管、用”之间的关系“,建、配”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图书室要真正做到以用为主,以藏为辅。这样,才能将图书资料这一人类文化知识的宝贵财富真正服务于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3充分发挥图书室效益,突出教育功能,增强服务意识

图书管理要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已经工作目标,面向乡村群众定期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培养群众的阅读习惯,具有书籍鉴赏能力。图书管理计划中还要具有风险防控内容,规范基层工作开展形式,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在群众的支持下工作任务能够高效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期间,可以将各图书馆的书籍进行交换,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来完成建设任务。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就是说把我们图书室的工作搞得活跃,克服被动坐冷板凳的局面,积极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要为师生找书、看书提供方便,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半开架、全开架借书,要保证开室时间,利用图书室工作人员的优势,向学生介绍图书室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利用图书室的良好习惯。

4信息化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网络运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风险隐患,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基础的维护技能,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基于网络平台对信息共享系统进行建立,这样能够节省图书资料搜索所用时间,读者通过检索功能可以了解到图书所在位置。信息化要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能得以充分利用。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资料的储存、检索、借阅手续繁杂,不利于快捷、便利、准确利用图书资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图书资料的存贮、检索、复制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完成后,对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要求也会有所提升,可以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岗位注入新的人才后,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也因此得到进步。信息化要求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包括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由于互联网的采用,图书馆每天面对极其巨大的信息资源,如何筛选、甄别各种信息为我所有,成为乡村图书馆人员一大难题。乡村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次,信息化要求对农村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图书管理一直延续着分散的文献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乡村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图书馆正在走向数字化和虚拟化,这就要求文献信息机构实现由旧的文献收藏体制模式转向以信息传递为主的开发的网络体制模式。最后,图书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共享。传统的图书管理“重藏轻用”思想比较突出,各个图书馆的封闭性较强,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信息化使信息资源共享既成为一种必要也成为一种可能。

5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乡村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乡村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由政府给乡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学习型体系社会构建中图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广大农村的现实条件下,要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一世纪工程,籍此,乡村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将成为国家为实现“全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作者:张朝晖 刘亚芝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先锋乡综合文化站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安镇公共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技巧范文3

1.读者需求多样化

现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于期刊阅读的期望值的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另外由于高校期刊阅读的对象主要是高校中本校教师和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这些读者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科研能力对于期刊阅读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些科研人员对于期刊资源的使用率较高,对于期刊类型的需求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由于读者自身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图书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纸质版期刊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2.纸质期刊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纸质期刊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但在高校图书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纸质期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但期刊类型少,现刊量不足。这也是影响纸质期刊阅读的一大因素。现各高校都趋于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学科门类多达十几种,专业多达上百个,所需相应期刊现刊量应在几万种以上。相比于如此庞大的需求量传统的纸质期刊是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3.期刊管理缺乏科学性

目前各大高校对于期刊管理的模式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纸质版管理的模式当然对于其他的模式还辅助电子期刊的管理。由于这种期刊管理模式同样也要要求图书管理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性知识。期刊管理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图书管理学外还需要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管理的技术。但由于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是各自独立的,期刊管理人员各自的职能也是相互独立开来的。期刊管理的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解决期刊管理的方法

1.加强期刊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作为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基本的图书馆管理学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了解一些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的基础常识。高校图书馆应给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机会。比如通过会议的形式预防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期刊管理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2.加强读者信息检索能力

解决高校期刊管理方法除了上述加强期刊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外合理的加强读者信息检索能力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对于期刊管理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增强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板报、培训班等培训方式让在校大学生及时了解到图书馆期刊信息、期刊种类和检索方式。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辅助性帮助读者完成图书的借阅工作,通过辅助性帮助让读者了解并掌握电子资源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读者获取网上期刊信息的能力。同时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利用现有的期刊资源让期刊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

3.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电子信息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阅读者自身的需求性不断扩大,在这种模式下就应要求各大高校在期刊阅读管理模式上做到创新。换句话说,传统的纸质版期刊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需要图书管理者加强合作的精神依托现代电子手段将传统的纸质版期刊阅读和电子版期刊阅读两者相结合创造出适合读者的阅读方式。资源共享也是各大高校在图书期刊阅览管理中的一个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管理模式上探求一条符合自身的共享道路。建立起一条资源从共同开发研究到联合采购,共建信息检索平台到资源共享传递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是真正有效缓解图书馆资源不足和读者需求的不平衡,从而也促进新形式下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读管理方法的提高。

图书管理技巧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的区别

部分高校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时,没有明确区分“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无法在人力资源分配、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好配套工作,也就无法满足本校师生对于图书资源的使用需求。因此,正确区分两者的差异,是推动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总体来说,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

图书馆管理只需要掌握管理学相关理论即可,而图书馆知识管理还要额外的具备心理学、信息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图书馆员的综合业务素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管理对象的差异

图书馆管理的对象馆内的文献资料、档案书籍,另外也包括馆内的一些常规器材、设备仪器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更加宽泛,例如人力资源、馆内文化、信息资源等。

(三)工作侧重点不同

图书馆管理侧重对“物”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对“人”的服务。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首先从思维观念上进行革新,主动了解并熟练掌握知识管理模式。例如,要培养主动服务意识,对内要积极做好各类图书资源的整理与分类,保证馆内图书的排列井然有序,方便进行查找;对外要提升服务水平,能够根据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为其提供图书资料,提升服务质量。只有从思维观念上进行创新,才能以实际行动支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开展,有助于在高校师生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图书管理形象。

(二)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理论、制度方面进行适应性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行动、工作内容上体现出时代特色。要对既往的图书管理流程进行重塑和优化,从单纯的进行图书采购、整理,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整合与服务转变。要依托馆内的信息管理平台,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图书资源进行整合,为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让图书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三)管理职能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中,以满足读者需求、优化借阅体验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也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树立创新思维、增强学习意识,能够主动从管理职能、工作模式等方面做出改变。例如,在管理职能上,一方面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了解读者诉求和阅读喜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图书服务。另外,还要依托大数据平台,主动与其他高校的图书馆,甚至是公立、民办图书馆进行资源交流和知识共享,更好的发挥知识服务价值。

三、发挥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作用的途径

(一)图书馆员队伍的培训

无论是在常规管理模式下,还是知识管理模式下,图书馆内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下,不仅要做好图书管理,更好体现出服务质量,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为了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需要,应当同步的做好官员培训工作。既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通过技术教学,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技巧,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读者排队时间,同时又要重点加强服务意识培训,更好的体现图书管理的内在服务属性,为读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制度的完善

高校图书馆内的制度规范,应当随着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更新而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样才能够在知识管理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开展要求,以及综合对比与普通管理工作的差异,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重新修改,更好的支持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在这一基础上,也要积极开展培训和学习,让管理人员能够对新的知识管理制度内容有全面了解,进而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行动上,真正实现高校图书管理高效率的开展,以及图书服务高水平的发挥。

四、结语

在图书馆内推行知识管理,是新时期图书馆践行“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管理理念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更加深入的挖掘图书资源价值,为本校师生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吕艳华.建立定题服务数据库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进程[C].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学术年会,2015.

图书管理技巧范文5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社团管理方面,很多社团没有正式的管理制度。可以这么说,高校社团的管理完全没有形成体系。即便是制订管理制度社团,也欠缺规范。

1.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不严谨

关于社团的成立、如何收取会费、会员激励机制、财务报销、接受赞助资助、活动申请与审批等方面的章程,极少有明确规定,结果遇到问题往往无法得到解释,社团层级制度分工不明确,无法激发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心,再加上没有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容易造成本来就不健全的章程和管理条文流于形式,更加谈不上社团进行具体的活动计划。

2.人才管理制度不合理

在人才管理方面大部分社团对于成员的贡献没有激励措施,对成员的能力培养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大部分社团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为大二学生,“学龄”和“社龄”都在两年之内,能力和职能发展不匹配。而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对社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忽视后备骨干人员的培养。

(二)社团整合力不足

一方面,社团组织机构过于行政化,形式化导致社团整合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社团组织结构越来越层级化和复杂化。高校学生社团通常有四级,最顶层往往由“主席”或“会长”担任。社团通常采取会长负责制,进一步将社团工作细分到每部门,一般社团有宣传、办公室秘书、组织和外联等部门,由“部长”负责,最终的执行者则是“干事”,会员只是信息指令的接受者和活动的参与者。可见高校社团也有自己的“行政体系”,四个层级加上“副会”、“副部”、会长助理等“官职”,每个“官职”都有着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职责。如此庞大的“行政体系”会强化学生在社团的“官本位”思想,因为不同的“官职”意味着学生在社团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从而使会员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学生社团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削弱,而且社团成员行政化层级化最终会使社团缺乏实质的整合力。同时,一些社团的社团特色以及文化挖掘的不够,主要体现在社团活动没有固定形式,具有随意性,或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造成会员松散,来去自由,无法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印象,结果导致社团成员流失。以上这些情况从不同程度上使得社团整合力的不足,影响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缺乏合理的激励措施

高校学生社团其本身的独特特征要求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对社团成员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因为只有这样社团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一个合格社团对于社团成员的需求应该是了解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类的需求是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事实上,很少有社团会根据需求理论,制定激励措施。社团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就是给组织成员物质奖励,但实际上社团成员内心都会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社团在实施激励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需求,激励是没有针对性的,从而也难达到理想效果。

二、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一)引入项目管理模式

1.高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现代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现代企业运用项目化经营理念,提高企业项目运作能力,进而提升企业实力,这已经是一条成功的企业运作方式和理念。项目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已得到展现。借助这一理念改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是创新管理模式的体现。其次,项目管理可以增强学生干部角色意识。通过项目管理可以帮助社团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这样可以协调好干部与干部间、与普通同学间的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在社团中,学生社团干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社团活动的质量。通过运作项目可以培养社团学生干部:一是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形成人才梯队,形成晋升和淘汰机制;三是结合项目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形成学生社团干部“数据库”。再次,项目管理可以增强学生成员的任务意识与团队凝聚力。通过对项目的执行,能使参与社团项目的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项目本身成为良好的活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才华的空间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2.高校学生社团项目管理特点

第一,社团的项目化管理就是将社团的各项事务分解成多个项目,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到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中。根据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程序,构建项目管理体系,将社团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分阶段完成各项项目。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对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最后实现项目的目标。这一过程包括项目范围的界定,项目范围的规划,项目范围的调整等。第二,广泛运用高效率的项目管理工具。项目管理中为确保项目高效按时的完成有时候会使用许多类似GTD时间管理模式,或者甘特图等工具。社团的管理中同样可以引入这些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同时,由于项目管理理念引入,社团会更注重成本的管理,以确保每项工作费用不超预算、合理控制费用的使用。

3.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流程

社团的项目管理流程通常包括项目申报、审批、追踪和评估四个部分。项目申报,一方面社团分解自身的日常工作为若干项目,鼓励社团成员承担项目,另一方面社团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设计项目。项目的申报者往往是社团成员而不再是社团管理层,这样突破以往的行政化层级,社团管理者只是指导者,比如指导老师可以对学生选定的主题进行评价。社团成员在确定好项目后,使用项目管理的各项工具和方法对自选主题进行设计。制定项目方案往往可以帮助成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拥有全局观。二是项目的审批。社团管理者可以通过民主途径综合评价和审核社团成员提出的项目: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性,是否可行,是否有合理的预算,项目申请者是否有能力实施项目。三是项目追踪。项目的实施运作是社团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流程,社团成员的知识技能的提升就是在此过程中完成的。四是评估。对项目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团成员客观把握项目的执行情况,认清自身的项目执行能力以及项目的最终成效。

(二)结合品牌化管理模式

1.品牌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性

首先,品牌化管理可以增加社团的吸引力。社团的品牌化会提升社团的价值感,并形成象征意义,优质的文化和象征性可以反映出社团成员的需求,社团的风格与成员的特质和需求相吻合将会产生影响力和号召力。其次,品牌化管理提升社团的竞争力。根据管理学理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者越要依赖品牌制订消费计划,并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品位的品牌证明或提高自己的身价。这同样可以用品牌社团,品牌的建立将使社团带有识别性和领导性的特征,能够帮助目标学生在大量的社团宣传中区别本社团和其他社团,并因为社团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而选择成为社团的一员。

2.实施品牌化管理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第一,实行品牌化管理的高校社团,往往采用精品理念打造社团活动,制造社团活动社会效应。所谓的精品,即指在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并且保证有限社团资源和社团资金效能都发挥到极致。保证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就是社团品牌化管理的要点,是社团品牌效应产生的关键点。通过精品的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社团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第二,社团品牌化管理需要社团的独特创新性。社团的品牌化就是要提高社团的可识别度,因此,社团的文化、社团的活动等方面都是独具一格、富有创意才是关键。要想发展社团品牌就要多开展有特色的社团活动。第三,社团品牌化管理需要社团活动的持久和延续。社团品牌生命力更多的还在于社团活动的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活动有助于社团品牌的建立。社团活动品牌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之以恒很重要。

3.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化管理的流程

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化管理一般分为:设计、投入、产出三个阶段。在社团品牌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设计社团品牌的外在符号,在这之前需要明确社团的发展宗旨和目标,确立社团的愿景与使命。由此为基础设计好社团的标识。社团的标识将是社团身份的标示,将增加成员的归属感。投入阶段,在社团各项活动中融入社团标识。社团活动是社团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利用各大社会媒体传播社团标识与社团活动,比如:人人网、豆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社团公众账号,形成自媒体,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品牌产出阶段,包含社团学生接受社团品牌到宣传社团品牌两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感受社团品牌的内在品质,并予肯定,会对社团品牌产生吸引力。这一过程是学生形成品牌意识、接纳社团品牌的过程。

三、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于这一重要功能,要积极探索社团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以期待高校社团更好的发展。当然,将项目化管理和品牌化管理新模式引入社团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还有许多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第一,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对高校学生尤其是非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技术上的难度的。因为,项目管理本身是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手段,这要求社团成员必须经过一定专业的培训,通过培训正确掌握理解项目管理的意义、方法,这样才能将项目管理的方法运用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第二,品牌化管理模式的引入,需要社团成员有公共关系学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需要社团成员有创新能力和慎密的精品活动策划能力。精品活动不仅对社团成员提出要求,而且还对社团指导老师的能力和精力提出要求。第三,任何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都不可能脱离学校团委的管理与支持。社团要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充分地进行资源链接,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

作者:金涯杰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第二篇: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管理创新

一、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高校课程考试和课程考试的管理这两者间既存在着不可混淆的层级区别,同时也拥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我国高校课程考试

首先,通常意义上的高校课程考试即是高等院校为了达到充分检验教学成果完成整个教学目标最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所运用的一种基本的测试手段。其本质始终是教书育人,而针对诸多科目所设立的课程考试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自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便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瞩目,人才成为了宝贵而稀缺的资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者们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常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共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时测评考试和学期测评考试。高校课程考试又具备着四大基本效用:首先是测评功效,也就是高校课程考试最为直接的效用,它可以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学科知识的梳整功效,由于学生所学科目的知识量往往较大,兼之章节单元间的衔接并不足够紧密,而部分学生却并没有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习惯,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相对零散化和碎片化,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则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融会贯通,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其三是督查和熏陶功效,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与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以及教学工作者乃至管理人员形成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在有效监督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管理人员督学的过程中向每个个体灌输诚信、务真、求实的优良风尚;其四是勉励功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个体不仅可以获得教育管理部门依据对每个个体的测评结果做出的奖励,还可以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更好的推进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

2课程考试管理

顾名思义,课程考试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高校开展的课程考试。由此可以得出下述概念: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即是相关教育部门为了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执教水平而进行的考试立项管理行动。因而,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创新既需要管理者充分做好对考试进程的设置,也要求管理者自身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基础,如此才能在完成基本的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谋求突破和创新。高质量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可以有效地巩固考试这一基本教学测评手段的权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多类型、高能力的人才。影响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管理机构的组建、管理队伍的凝聚、管理观念的进步、管理计划的拟定、管理技术的应用、管理目标的设立等。高校课程考试作为由上述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制约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树立大局观和局部观,把握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处理好诸多因素的碰撞和融合。

二、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信息反馈曾讲到:“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在高校课程考试结束之后,科学的考试结果分析有助于管理者实时调整管理策略,科学有效的高校课程考试信息的反馈工作往往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尤为重要。然而在当下的考试管理序列中,部分教职工往往只单纯的拘泥于对考试结果的数据统计,缺乏严缜合理的结果分析,少有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到管理者手中。这就造成了管理者开展高校课程考试活动时容易存在大量的盲点和疏漏,忽略了信息反馈机制的重要作用。

2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

高校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达成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在眼下的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却存在和课程考试管理目标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管理者的目标意识不强,缺少明确直接的管理目标。3缺少良好的考试风气近年来,尽管管理者制定了详细的考试纪律和严厉的处罚条例,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存在舞弊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历年来都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我国高校学生作弊的手段也呈现出高科技、隐秘化、多样化的趋势,这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尚比较薄弱,良好的考试风气有待树立和传播。

4缺少合理的命题模式

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高校课程考试的命题权利。这就造成了课程考试的命题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较大的随意性。比较各大高校的课程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考核所设计的试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考察的测评面也各有偏颇,与高校课程考试大纲也存在着较大的出入,管理者们如何构建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命题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有待商榷的问题。

三、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路径

1重视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

不论是考试纪律条例的维护和执行,还是管理目标的达成和升华,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行动个体,更离不开一个高素质的优秀团队。因而,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工作需要慎重进行。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管理队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高校课程考试研究团队、高校课程考试执行团队和高校课程考试行政团队。三者间各自肩负着相对应的职能和工作,三者间可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

2搭建信息反馈的桥梁和纽带

在管理者和考生间搭建一个稳定的信息反馈纽带,加强我国高校考试课程的质量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更直观的掌握考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带动双方的共同突破和提升自我。

3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如今,笔试仍然是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主要形式之一,却已经不能够满足管理者对学生的测评需要。单一的测评手段固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考验,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却也暴露其在许多方面的片面性。具体的表现就是,随着笔试测评机制的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得到有效的观察和督促的同时,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却在逐渐的丧失。建立多样化的考评机制,有助于管理者得到更精准的数据,更科学的分析学生的整体数据,更全面的发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实现管理者和学习者的双向进步。4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现如今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者往往空泛着一腔热血,仅仅依靠着前人积累的经验对考试进行管理,盲目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着缺乏理论依据的相关工作。一方面,是已有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理论体系尚处在萌芽阶段,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管理者对于理论的学习和总结意识尚比较薄弱。只有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才能节约有限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规避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风险,有效的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成效。所以,管理者应重视对高校课程考试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创新,为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归纳和分析的过程,需要广大师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彼此间的努力和支持,精诚协作和团结互助,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最终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上的飞跃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跨越。

作者:孙丹丹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研究

1目前高校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图书管理职能存在缺陷

目前高校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图书管理工作者对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项工作无足轻重。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有些相当多数量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用作存在着错误的自我定位。他们认为图书管理工作是单纯的看守,只要保证图书的安全调度周转就可以了。由此就出现了大量身在此而心在彼的情况,图书管理期间玩忽职守,不能尽职尽责完成工作。

(2)图书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人才的指导和管理。

大部分高等知识分子,在学有所成之后怀揣着梦想进入社会,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图书管理这个职业死角。高等院校图书关机内容繁杂,只有在人员关机上做到有条不紊,才能促使整个知识系统在其内部能够正常运行。这样就要求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引进,以促使整个图书管理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

(3)图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再优秀的团队也需要一个良好制度体系的制约,现如今图书管理工作不能够引起文化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规章条例当然也不能够与时俱进。图书管理工作者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制约就会走向散漫的道路,使整个图书管理系统如一盘散沙。

(二)图书资源相对不足

高等院校人员众多,来自不同地区,性格爱好,专业需求都不同。如果图书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这就势必会出现图书资源不足的状况。图书资源调节不合理,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学生、教师的需求这是当今高校图书馆普遍出现的一个尴尬问题。图书馆建设好了,人员四坐却无书可读。图书馆很显然成了一个华丽的空壳。

(三)信息资源建设和安全建设存在问题

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处理完整个图书馆图书的管理调度工作,仅仅靠人力是不够的,而且在这个信息时代也是愚蠢至极的。现代的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传播的是先进文化,却不能后有效地运用先进的文化造福于图书管理工作。以至于信息处理低效率,信息疏通不畅的问题。在此之外,图书馆的安全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一个图书众多,人员繁杂的地方不能将安全保障措施安排得当,存在着像火灾等众多的安全隐患。

2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路径探讨

(1)强化图书管理的意识,构建完善的图书管理规范。

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图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前提。从理论观念上,提高人们对于图书管理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图书管理松懈的问题。相关的责任部门应担负起责任,制定相关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建立起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图书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2)图书管理人员应提高业务素质。

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业务素质以及现代科技素质。图书馆里人员应时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时时刻刻保持最佳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任务。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终身学习,积极参与相关职业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加强图书的信息化管理。

有计划地引进信息管理技术,使得图书管理能够进入电子层面。电子信息化将有效的对图书进行编码管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没实现图书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图书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科技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4)实行全面的开放式管理。

封闭式高层管理不能够使得学习人员参与管理,使得大众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实行全面的开放式管理,积极听取群众对于图书管理的意见,让图书管理真正服务于学习者。同时开放式管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保护图书资源,珍惜图书资源的同时学习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3结语

图书管理技巧范文6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管理;价值取向

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这推动了我们国家社会的进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部门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保证我国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产生,加大对各个高校的教育力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在大学场所中建设大学图书馆相当重要,图书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书籍,另外图书馆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高效学习。图书馆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对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图书馆展开高效管理,保证大学生能够拥有一个适合学习的场所。本文将要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展开研究分析。

一、大学图书馆构建的意义

20世纪的到来把人类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进步,越来越享受文化知识带给人们的好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同时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养的同时推动整个国家的人才建设,有利于形成和谐发展的文明社会。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场所,学生们通过层层考验最终走向自己理想的大学,在大学中学生能够获得更高端的教学资源,掌握更深层的文化知识,另外通过进行大学学习方便学生掌握企业工作技能,使得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对此加大对大学的投资力度,健全我国各个大学的构造设施,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教学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拥有独立学习的空间,特此在大学里面建设大学图书馆,图书馆中具备各式各样的文化书籍以及专业知识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大学图书馆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安静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思考专业问题,发展学生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另外大学图书馆的存在还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任何学生心中都会进行比较,当一个学生身边出现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之后,就会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大学图书馆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的空余时间,现在是网络社会,对于大学生而言,身边充满着电子信息产品,手机、平板、以及笔记本电脑,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产品查阅学习资料,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们身边出现了各种游戏等设备,这严重影响着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部分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游戏等娱乐设备的影响,渐渐的沉迷于网络,失去学习的热情,为学生们提供图书馆能够让学生无趣的时候,去图书馆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观看,有利于学生摆脱网络游戏的吸引,并且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空间,推动学生们的发展。

二、当前大学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书籍的种类和数量把控不够严谨。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对教育领域加大了投入,在大学中通常都会设定图书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国家对图书馆的投入越来越大,因此大学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张,对此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管理。图书馆中具备各式各样的文化书籍以及专业知识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大学图书馆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安静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思考专业问题,发展学生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另外大学图书馆的存在还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任何学生心中都会进行比较,当一个学生身边出现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之后,就会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图书馆中具备大量的学习书籍以及专业知识资料,图书馆的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对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严格把控,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检查整理,把涉及到的书籍进行归类,这样方便大学生在利用的时候能够高效的找到图书的位置,另外找到学生的根本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图书,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提升。但是现实过程中,图书馆的管理者不能够严格的把控图书馆的图书种类和数量,由于图书馆的规模较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整理的时候,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进行,因此许多管理者为了方便自身,就会减少图书管理的次数,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图书数量不能够明确。影响大学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大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想要应用一部分的书籍时,就会发现找不到相关的书籍,但是观看书籍数量的时候系统就会显示书籍在书架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书籍,并且最终毫无收获,浪费当代大学生的时间,当大学生经常遇到此类事件之后,学生们就会感觉图书馆毫无效率,渐渐的不会来图书馆进行观看书籍。

(二)对借还环节的流程不够明细。大学图书馆和高中以及初中学校的图书馆有所不同,初中以及高中的图书馆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图书馆的书籍通常都是有关学生学习的,然而大学图书馆里面的书籍不仅仅包含大学所有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包含着许多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一些课外读物等,并且大学图书馆面临的借出人群是大学所有学生以及大学老师等等,大学图书馆面临的人群较为复杂,因此必须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明确图书借还的流程,对于所有人员都要按照统一的流程进行办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图书馆顺利的进行,从而高效的为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对于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大学图书馆相当复杂,他们有的时候为了操作简单就会简化借还顺序,导致在进行图书借还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大学图书馆的正确进行。面对许多大学老师在进行借图书馆的书籍的时候,图书管理人员就会省去借书登记环节,直接让大学老师拿走书籍,但是这样书籍记录系统上还存在这个书籍,影响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另外许多老师在借了书籍之后,没有登录就会忘记归还,导致图书馆里面的书籍越来越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损失。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不够严格甚至会导致一些人投机取巧,专门找借还书籍环节的漏洞,从而从图书馆盗取一些书籍,进而去其他的平台进行转卖。因此对图书馆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对借还环节的流程进行把控,严格按照流程办事,提高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管理

(一)对内管理要以馆员为本。任何管理系统的成立需要有一定的领导人物,对于大学当中的图书管理系统而言,必须设定管理部门经理,控制着整个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顺序,使得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管理图书馆的时候,需要分为馆内管理和馆外管理,首先要对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图书管理员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工作人员的性格特性,以馆员为本,让馆员爱上图书管理这份工作,这样馆员能够发现进行整理图书的乐趣,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图书管理部门经理对通过网络技术对馆员进行管理,构建馆员管理系统,明确工作要求,对馆员展开素质管理,管理部门经理就可以通过监控以及馆员工作状态反馈系统核查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从而对馆员进行更高效的管理,使得馆员真正的意识到进行图书管理的重要性,进而进行更加高效的工作。不应该对馆员产生歧视,应当采取表扬制度对馆员进行管理,现在是互联网主宰的时代,按照馆员每个月的工作反馈记录表进行统计,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整理,选择出工作状态最好的员工,从而对其进行实质奖励,提升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对外管理要以读者为本。大学图书馆的建立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数书籍,推动学生们进步速度,有利于我国的人才建设。利用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进行高效管理,保证大学生能够享受到良好的资源。图书馆涉及到对读者的管理,读者在借还书籍的时候,需要进行书籍的登录,对此大学图书馆必须严格把控图书的借还流程,另外为了保证大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管理人员一定要对读者进行考虑,满足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的需求,保证图书馆的安静。规范图书的位置,使得读者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图书,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四、结语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部门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保证我国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产生,加大对各个高校的教育力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在大学场所中建设大学图书馆相当重要,图书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书籍,另外图书馆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高效学习。图书馆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对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图书馆展开高效管理,保证大学生能够拥有一个适合学习的场所。对于大学生而言,信息化的时代已经覆盖了他们的生活,身边已经被电力科技产品包围,通过利用信息设备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了各个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窦淑娜.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0):207-208.

[2]闵红武.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01):27-28.

图书管理技巧范文7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颠覆,信息技术为整个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助力。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目前人们各种信息化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枢纽,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现在对于精神文化的高需求[1]。因此,很多图书馆都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人们在借阅图书时也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但是,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的,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1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相比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融入信息化技术的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式,可以在减少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工作量的同时,获得更加高效的图书馆里效率。图书馆内一般都保存了数量庞大的珍贵图书资源,受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限制,很多图书馆的图书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机会发挥其实际价值。因此,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变革是顺应时展的必然工作[2]。现在读者对于图书阅读的需求激增,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比较局限并且落后,所以必须运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实行图书馆现代管理,更好地调配馆内图书资源满足人们对于图书阅读的需求。另外,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书籍时会通过各种手机软件,或者电子书设备来满足自己对阅读的需求。电子书因其便于携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均可阅读,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并且逐渐发展壮大,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在这种影响下,图书馆如果仍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故步自封不求发展,会逐渐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寻求变革,利用信息科技提高管理效率,完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

2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遇到的变化与改革

相比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其管理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和内容都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冲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改革。信息化建设既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图书馆重新建设过程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最为明显的一个变革点是图书馆管理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变革。要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各个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度较低,管理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常因信息传递不及时出现管理效率低下且易出现失误的状况。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利用数字化在图书馆管理过程编织了一张完善的系统管理网络,将图书馆各个管理环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实现了管理环节的信息高效率传递,进而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程度反映了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程度和服务质量高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会接触到大量的藏书资源数据,如何帮助读者在丰富的图书信息中精准搜寻目标图书具体位置,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相比于传统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的图书馆开放程度更加高,这一变化是符合现代化图书馆发展规律的[3]。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过程,读者只有到图书馆才能够完成图书信息搜寻、借阅以及续借等环节。当图书馆完成信息化建设后,读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图书馆官网网站或者其他平台及时查阅图书借阅信息,并且可以根据需要线上远程完成图书续借工作。这种开放化的图书借阅模式,不仅减轻了图书馆内部管理人员工作强度,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的图书管理服务。图书馆传统的内部管理结构,受到信息化建设的冲击,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和改革。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完成图书馆内各种硬件设备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完成内部管理队伍的优化和建设。

3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需要购买各种信息化建设基础设备,譬如各种硬件和软件设备支撑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但是,购买这些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和硬件设备需要充足的大量资金。许多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购买一些必须的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设备,这就造成很多图书馆无法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阻碍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4]。另外,还有一部分并不缺乏资金支持的图书馆,虽然图书馆内已经配备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但是却并没有实现这些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每个设备之间没有形成联系也就无法构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很多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时,还经常遇到各种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漏洞等都影响着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

3.2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长远规划。目前,一些图书馆为了顺应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开展,图书馆购买了大量相关的硬件设备,并且认为图书馆完成了这些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建设就等同于完成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这些图书馆在选择各种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引入图书馆管理工作时,并没有对图书馆未来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只一味追求硬件设备建设,却没有考虑今后这些硬件设备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3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员水平不足。许多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图书管理工作的观念仍旧比较传统,认为图书馆对于图书仅仅具有保管作用,对于新购入的各种用于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并没有认真去研究这些设备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导致这些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很多图书管理人员也没有适应新的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读者进行图书借阅时无法利用信息化管理设备给读者提供借阅指导。许多图书馆对于管理人员要求较低,所以造成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专业化素质弱的现象。

3.4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化的认知意识不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中的阻碍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来源于图书馆内部的因素外,读者对于图书馆信息化的认知意识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很多读者对于新型的图书信息化管理并不了解,因此在进行图书借阅时也无法合理利用,甚至因为不了解还造成了诸多困扰不便,这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是完全相反的。

4改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策略

4.1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种信息化管理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支持,所以图书馆一定要完成图书馆内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设备的配备。不同图书馆因其自身条件的不同,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根据图书馆实际需要制定符合该图书馆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了更好地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聘请专业的相关程序专家负责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避免管理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安全问题。

4.2制定合理长远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规划在开展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图书馆管理层人员必须针对图书馆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做出整体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规划,然后在做完长远规划后再根据规划购买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设备。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合理使用购买的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设备。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做到管理信息的流通以及共享,这种信息的流通和共享得益于图书馆已制定的统一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4.3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图书馆应加强馆内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素质。首先,图书管理人员应加强信息管理知识的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促进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各种信息化管理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使用,馆内可以聘请专业的相关IT人员负责图书馆内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另外,图书馆管理层还应为馆内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和个人素养。

4.4做好读者的培训。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是为了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更加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图书借阅服务。所以,图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为了使读者更好的享受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便捷,图书馆应对读者相关的信息化管理操作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帮助和引导读者快速掌握各种信息化的图书借阅技巧以及流程,对于读者在图书借阅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要及时做到有效沟通和解决。

5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高图书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图书借阅服务。面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主要限制问题,图书馆管理层应提前做好图书馆整体发展规划,注重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向读者普及馆内信息化管理图书借阅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内图书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江震.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渠道研究[J].内江科技,2020,41(05):14-15.

[2]魏?,王志刚.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办公室业务,2020(08):98+102.

[3]马雨晴.“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探究[J].南方农机,2020,51(04):108-109.

图书管理技巧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对策

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人们对教育也愈发重视,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很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加之当前科学技术、信息、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如果只是单纯通过课堂教学,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弥补,此时图书馆的作用就恰好突显出来,因为图书馆更好的延伸和拓宽职高课堂教学。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环境、方式、内容都有很大变化,这就对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提高及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每天要遇到很多教师和学生来借阅和查询书籍,作为书籍和师生的中转站和桥梁,他们的沟通能力是基础,不应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对于庞大繁琐的信息要能够及时协调。这既可以使师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产生信任,确保工作有序化,又可以提升他们自身的形象,让师生尊重他们的同时,也更加喜欢图书馆的氛围。

(二)应具备信息处理能力

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方面要具备敏感意识,为的是提高他们的洞察力,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发现有用的信息,也方便他们做好图书流通和摆列工作,可以第一时间准确为师生提供检索和咨询服务。

(三)具备对工作负责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

图书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为它针对的是为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服务,所以,图书管理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保持一颗对工作认真的负责心。图书管理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要热爱,要能够踏实的为高职院校的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该自己做的一定要做到,不该自己做,但是能提供帮助的,要施以援手,切实做到以师生为上,以服务为荣,能够充分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既要能够整理图书,确保图书流通外,还应该具备科研水平,毕竟现在社会是信息社会,技术和知识发展较快,图书馆藏书要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具备采购新书的能力,保证所采购的图书和专业以及科研相关。

(五)具备渊博的知识

虽说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是图书整理和流通,但是该工作没有字面上这么简单,要管理那么多图书,图书管理员的知识量是必须要足够的。首先,馆员对图书挂护理学、情报学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其次,馆员要能够灵活使用计算机办公,通过计算机来高效地完成图书摆放和流通;再次,馆员的外语水平要过关,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藏书不仅涉及国内的,而且很多书籍都是外籍图书,这就要求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最后,馆员要具备熟悉高职不同的专业知识能力,以便师生借阅图书时候检索和咨询。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一)实行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在很多人看来,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清闲,也没有很大难度,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任用要做到任人唯贤。实行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一方面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图书馆管理人员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改编或者是直接制定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职业资格评定,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服务意识。

(二)优化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考评体系

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考评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实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危机感,促进他们能够不断加强继续教育,从而优化自身的职业素质。需要注意的是,考评体系的各项指标尽量做到量化,以实现客观评价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三)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是闭门造车,要及时“走出去”,即定期组织图书馆管理人员到校外学习,可以去附近学校和社会图书馆中进行交流和学习,在分享经验的时候,做到裁长补短。另外,也可以从高职院校以外的范围聘请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开设讲座、网络教学等,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储备,切实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结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既是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能够积极进取,及时做出调整,不断加强学习,夯实自己的职业技能,达到服务高职师生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进行了分析,从优化考评、资格认证、素质培训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职业素养而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汪泽泓,陈越,庄黎明.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与能力发展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6,4501:29-31,10.

[2]王月琛.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研究[N].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2:84-87.

[3]李双双,王欢庆.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2:3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