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

音乐教育是通过传播音乐艺术知识、训练音乐技能、指导音乐欣赏和创作,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在教学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它既不是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其目的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像中小学音乐教育那样普及一些简单的音乐常识。目前,我国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不过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作用和价值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许多影响其发展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课程体系不断规范,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师资力量不断充实。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一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指导意见。正因如此,中职学校音乐教材编写上无章可循,导致目前仍没有较为科学规范的音乐教材体系,绝大部分音乐教学都是由任课老师自编,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2.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重视不够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音乐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看似没有直接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觉得音乐教育可有可无。在许多中职学校,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音乐教学反而处于次要地位,音乐课堂时间经常被随意占用,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程。

3.师资力量和学科体系建设仍待加强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音乐师资力量薄弱、学历层次不高、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甚至个别学校没有聘任专职音乐教师。绝大部分学校尚未设立音乐学科教研室(组),而是将其归属于基础科、德育科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等教研组。音乐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学探讨和学术交流制度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学科考核、教研和评价体系。

4.设置配备和经费投入不足

音乐课程教学活动,通常需要专门的场地、乐器和设备。但是,有的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较为简陋,仍是使用录音机或CD机以及黑板上课,显然这些是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也难以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许多学校对音乐教学没有划拨专项经费,而是等到需要时采取临时调拨的方法,这势必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也影响了教师开展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二、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1.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美的生活,同样,没有音乐的中职教育也是不健全的教育。如果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使人的心智、品格、体魄和社会行为规范更加完善的话,那么在更加注重通识教育、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全面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今天,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中,在完成学业教育的历程中,必将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职学校领导应该更加重视和关心中职音乐教育,为中职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

2.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应尽快从国家层面出台中职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指导标准和规范,理顺音乐学科教育管理体系,建立音乐学科教研室(组)。

加强音乐师资力量建设,建立良好的教研机制,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及时掌握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知识。

3.保障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2

关 键 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声势节奏 普通高校音乐教学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方针的推进,高校音乐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运用更加科学、进步和具有创造性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和成功的音乐教学法之一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的以人为本、提倡原本性的创造性教学方式受到了音乐教育界的普遍欢迎。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由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是一种着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的教学方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奥尔夫教育从原本主要面对儿童的扩展到中学音乐课堂、成人教育、音乐治疗、老年健康等各个领域。由于其互动的教学方法,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原本性教学的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针对普通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文化水平较高但缺乏审美能力,音乐素养严重不均衡及其特殊的心理特征等情况,合理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于课堂教学之中,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声势节奏教学,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普通高校学生(非音乐专业),既不能像儿童一样慢慢地学,又不能像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地学习,而且其身心特点和学习、生活状态也决定了其速成的要求。

在学习初期,教师编排节奏游戏,由学生共同用声势活动的身体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表现出来,节奏类型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为主,例如一般的流行节奏,可伴随同类型音乐进行。这个部分完成后,可以进行综合练习,进行不同类型节奏变化并适当加入一些简单的表演(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乐器演奏活动的声音造型,可以选择简单而少量的乐器。随着学习过程的进展,还可以进行一些嗓音造型,但这个部分可以安排得少一些。要以声势节奏贯穿教学的始终,逐渐增加学习内容,让原本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简单易懂,这不仅让学生体验了音乐的美妙,还让他们理解了乐曲的体裁、曲式结构和风格特点。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了音乐学习的角色。当学生进入角色以后,其表演欲和创造欲就会被激发出来,对后续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以东北财经大学的学生为例,由于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受到的音乐教育差异很大,造成后来在音乐理论学习上的快慢不一的情况。在进行了声势节奏训练(流行舞曲、弗拉明戈舞、踢踏舞等)以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变被动为主动,使后续学习进行得很顺利,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侧重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声势节奏教学来指导学生进行即兴性表演和创造性活动。“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部分。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寻找各种可能性,比如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体态、乐器演奏等等进行即兴发挥、创造,还可以创造自己的记谱法。如奥尔夫所说,自己去创造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当学生用并不专业的音乐材料和手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时,就像音乐大师的创作一样有意义、有价值,教师要给以鼓励和认可。

转贴于

一堂成功的奥尔夫课往往会给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受。作为参与者的学生们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学生在奥尔夫教学法的训练过程中能够经历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有的合奏感。简而言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活动、用原本性的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声势节奏教学还应该从我国的本土文化出发,弘扬民族音乐,扩大音乐教育的范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要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一样,接受民族音乐的教育都远远不够。当代的年轻人在接受本民族的音乐时甚至要比接受西方音乐还吃力。要提高民族素质,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从本土文化出发,在音乐活动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运用。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民族民间音乐博大精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丰富的素材。不光是运用本民族的音乐,在音乐的民族性始终不渝地永葆青春的同时,音乐也正日益向着共通、共融的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都日益把其他民族 (尤其是音乐文化发达和具有光辉古典传统的民族)的音乐包括进来。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中也选用了西方各国各民族的音乐。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与世界接轨的挑战。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奥尔夫教学法,以声势节奏教学为手段,让学生用身体感受、学习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特有的节奏、旋律和结构特征,并在创作中与其他音乐形式相结合,这种理念本身就是超越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创造性的教育方法,它的综合教学模式给受教育者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运用其中重要的原本性节奏进行音乐教育,针对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个体音乐素养差异悬殊的特殊国情,可以说是一种应用性非常强的音乐教学方法。我国普通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学到大量的音乐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又可以与他人共同学习,加强互相之间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达到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侧重于声势节奏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便易行,符合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条件,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将产生深远影响。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3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建立创新性社会的今天,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每个国家学校教育所关切的重要课题。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巨大的,人的大脑可以储5亿本书的知识,相当于一台有100亿万个开关的计算机的容量。然而,一般人的大脑,只利用了4%—5%;少数人利用了10%。20世纪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研究,发现最多也只利用了30%。可见,人的大脑可挖掘的潜力是很大的,而音乐恰恰具有挖掘“潜能”的功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呼唤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呼唤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心理健全、人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 做到多元化的完美结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和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改革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中的创新

    1.需要有时代前瞻的教学意识

    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作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作“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还有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创新并不那么高深莫测,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创新

    敢于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质疑,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教学时既要充分考虑音乐的本质特征,又要注重科学的方法,甚至采用反向思维方式,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教学。在创新教育时代,一大批优秀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教学方法,有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别具一格地采用了“闭目法”。因为此法削弱、排除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使学生大脑高度集中,双耳专心聆听那美妙动人的音乐。还有“试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端出,有意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结论的“内容不完全法”;还有由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最后由师生一道点评的“室内音乐会教学法”(或组织现场观看音乐会,然后对此进行讨论和点评),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教学方法打破了惯常的思维方式,特别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训练。

    教学内容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所需的内容,不是说使用了新的内容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创造活动。新的内容的确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也带来新的音乐教学形象,但它不是随意的堆积拼凑,而是掌握最新信息,掌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并在审美上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我们常说突破教学内容,但突破不等于“超越”,不等于“故弄玄虚”。要围绕教学目标,联系自然、联系社会,灵活选择,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死读教本,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当然,选择应科学筛选,优化组合,再引入课堂,使课内课外的联系具有效益。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特别应从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出发来挑选教学内容。学生有兴趣,才会去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开发,学到东西,掌握一定技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选择利用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应用,音乐教学是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的载体。因此,音乐教学既是教学的双边活动,也是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延伸。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越来越一体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地方的,越是具有特色,也越能在现代的激烈国际竞争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仅是照搬传统的东西或外来的东西,而是应该在吸取外来的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后,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最能反映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教学都是值得教师们借鉴的。在教学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吸取也不应该局限在某一地、某一类的文化,不同地区和类型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相互交织,可以创造出各种全新的教学来。

    3.需要对不同年级人群的需求和不同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音乐教学的对象是不同群体的人,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群体的人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就拿普通高校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来说,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就有一定的差别。由于两类人群年龄的差异、认识的差异,就应存在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的教学主要是偏重理性,在思考中掌握学习;后者对教学的要求应注重知识与趣味的结合。除了音乐专业院校以外,其他群体的音乐教育不需要,也不可能承载太多太重的专业化东西,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要位置,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才符合当前音乐新思想的要求。

    4.创新教学需要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音乐教学寻求创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要面向学生,从学生学习心理、兴趣出发,教师就应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的情感交流才能和谐,这样也减少了“说教”,不再依靠“灌输”,有时甚至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可“互换”,打破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一般教学惯例。让学生讲,学生问,老师后讲后答,但必须强调的是教学程序虽然颠倒,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不能动摇,整个教学活动展开是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与策划。多少年来,我国的教育,大都停留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法上,整节课由教师一人大包干。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糊糊,而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创新教学必须在充分研究人群的基础上,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上,进行反向思维的创新教学。如: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即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老师不做。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如在欣赏一首乐曲时,老师不要先讲,要先让学生讨论、发言,谈谈他们对这首乐曲的情绪、情节、风格、韵味、形象等的感受。在指导学生唱歌、奏乐时(集体课时),先让学生来研究、评价学生的表演,包括优点和不足,老师作最后发言。“在教科书和教师都认为确信无疑的结论面前,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也确信无疑。如果学生经历一个生疑、有疑的阶段之后再达到确信无疑,这个结局比那个没经历过曲折达到的结局要好得多,在疑问中师生和谐地讨论,尤其是学生有异于教师的观点也愿意向教师陈述时,学生会更亲近教师……”①这样的结果更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众所周知,发散性思维是思维活泼的象征,更利于学生爆发创造的火花,也会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因此,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在“学”中的创新

    音乐教育的本体,属于艺术教育,审美性是它的最基本的性质,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众所周知,审美是一个有着不确定因素的学科,是非科学的。审美主体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的思维主动起来,思维积极地去想象与创造,从而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应受书本知识的制约,也不应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在长期听辨的培养下,循序渐进,从简单动听的旋律到复杂的交响乐,学生在听辨音的高低、强弱、力度、音色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听觉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会逐渐加强,学生的思维随之得到不断的发展,久而久之,创造性思维便逐步形成和稳定。又如在合唱训练中,学生们不仅要练习唱好自己所承担的声部,也要兼顾其他声部,同时要听伴奏和总体音响效果,眼睛还要看指挥,并随着指挥的动作去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强弱与速度,从而使音乐表现得到充分发挥,应该说此时学生的思维更能得到锻炼发展。

    “教育以学校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有统一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这些决定教育性质、方向与形式的稳定因素,体现了整个教育的共性,由此形成的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阐明和揭示了教育的普遍规律,无疑也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某些性质。”②从学科概念上看,音乐教学研究的是音乐学科的教学,它是科学的。科学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如果违背它的规律,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因此,音乐教学首先要考虑音乐的本质特点,定好其位。如以往的“千人一面”教学方法,就是太强调统一标准和统一的原则,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考虑学生个性特点与需求的教育方式,实际上也反映一部分教师对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不了解,心理学上的个性是指:“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心理结构。教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借用哲学和心理学的含义,强调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③所以,音乐教学不能违背科学即不能违背音乐学科的本质特性和教育心理学。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提高音乐教育的影响。

    注释:

    ①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版.第17页.

    ③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7页.

    参考文献: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4

Abstract: The Outli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 for Musical Teacher Training in Four-college published recently has a positive and profound effect on musical teacher training in colle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ve issue of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qualified textbook is the guarantee of realizing such a teaching object. However, the textbooks used presently cannot embody the things presented in The Outline,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in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教材;建设;问题

Key words: textbook;construction;proble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35-02

0 引言

2006年11月由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于2007年在全国各高校开始实施,并以45所全国高等院校的音乐院系作为试点。《指导纲要》以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为指导,紧密的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结合,可以预见,它将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王耀华和王安国先生用"科学性、音乐性、师范性、时代性",来总结《指导纲要》所具有的特点①。几年时间过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指导纲要》的实践者,笔者认为它不仅在课题体系的建设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更重要的是它在人才培养目的和目标上有很强的前瞻性。准确而充分的理解、实践《指导纲要》的内涵,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作为一项重大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决策,几年的时间毕竟还很短暂。我们应该认清,对于《指导纲要》的修正与完善,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并不是某些人的事情,而是每位从事高等音乐教育、实践并思考《指导纲要》的学人的共同责任。略览当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指导纲要》这朵智慧之花已经初步绽放。

实践《指导纲要》就要正视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并不在45所试点学校之列,但是作为《指导纲要》的实践者,却有着切身的感受与思考。下面仅就教材建设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1 教材建设是《指导纲要》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而教材建设又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尤其对于那些科研水平不高、难以自主编写讲义的学校,更是显得极为重要。教材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出版物,它应该是渗透着较强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内容上有所筛选的、具有较强适用性的著作。较强的适用性简单的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用着顺手,二是学生读得懂,便于操作和自学。好的教材一定渗透着编著者成熟的教学理念,教材与教学理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此,《指导纲要》的实施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材予以配套,只有这样它的教育理念才能的得以真正实现。在《指导纲要》颁布之时,就成立了以王耀华和王安国为主任的教材编委会,目前已经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与《指导纲要》相配套的全部教材。这套教材举全国之力,由各学科的专家编写,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共同出版。这套教材在内容上和《指导纲要》中的课程大纲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交相辉映,有力的配合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实施。总的来说,在《指导纲要》的教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之时,教材建设已经引起了各方专家的重视。当下,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目前的教材的适用程度有多高?能不能很好的体现《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呢?实事求是的说,基本能。但是也毋庸讳言,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改进。

2 目前配套教材所出现的问题

与《指导纲要》相配套的教材所出现的问题多不是知识内容本身的,而是在教材的适用性上和《指导纲要》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存在距离。就笔者所见,部分教材在编写上有仓促、不周之处。

首先,很多教材缺乏音响、音像资料。审美性、强调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是《指导纲要》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乐理与视唱练耳》这套教材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陈雅先教授编著。这套教材在内容体例的安排上十分强调旋律和节奏的训练,把乐理和视唱练耳两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是,在音乐作品基本要素综合听觉分析这部分的编写上,如果能有音响资料相配合的话,就锦上添花了。因为并不是所有教授《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师都能完美的演奏教材所给出的全部曲目。即便演奏,也不能保证每次都一样,还有可能由于教师、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偶然因素,无法精确的演奏。所以,这就给教师的备课产生了很大压力。如果能把一些音乐作品截取片段,制成光盘来配合教学的话,相信这套教材的适用性会更强。

这种缺陷更突出的体现在《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课程的教材编写中。《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本教材由武汉音乐学院的田可文教授编写。大家都很清楚,中国音乐史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古代音乐史部分可听的资料过于贫乏,这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感到最头疼的问题。而这本教材恰恰没有提供丰富的可听资料。尽管教材的名称是《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和普通的音乐史教材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的不足,还体现在《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对于《外国民族音乐》这门开设历史并不长的课程来讲,由于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可听可看的音像资料更是极为重要。如果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自己搜集的话,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拥有丰富的音响、音像资料是达到《指导纲要》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

另外,个别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有欠妥当之处。就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而言,《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本文是认同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要想真正的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要重视教材的建设。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个别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有欠妥当之处。下面仅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门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融合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指导纲要》指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可以说“有机整合和拓展”是这门课程基本特点,应该说这样的课程理念是符合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实际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本教材在内容上并未达到多门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的目标。更为明显是,知识的简化与拼凑。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此教材中曲式与作品分析部分的内容。众所周知,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大量的音乐作品的分析之上,但是此教材所给出的谱例在数量上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在文字叙述上也过于简单。事实上,此本教材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它的适用性并不是像编者预想的那样简单,原因是多方面的。

3 努力的方向

《指导纲要》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指导性文件,在教育理念上是成熟的、可行的。但要想实现这样宏伟目标,首先就要重视教材的建设。教材的建设就犹如划船之桨,船桨越得心应手,目标实现的速度就越快。在当今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机制迅速变更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封闭的教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音乐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目前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在教材建设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根本,在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材的建设和更新是一项重要工作。要鼓励教师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有质量的新教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高等院校音乐课程及教材建设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致使传统音乐教材存在很多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学改革。从教材内容到教材结构,再到教材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符合时代的精神。笔者认为,当前的教材建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重视教学一线实践经验的总结,做好教材内容的修订 任何事物在产生之初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臻于完善。上文所提的问题,实属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说一种新思想的提出者宣称自己的思想体系是完美无缺的,那么这种思想体系的生命力就有问题了。

在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充分的总结近两三年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认真听取教学一线教师们的意见。在教材内容的选编方面,一定要以实际教学效果为准绳,或删或补。

3.2 实现教材资源的多元化 目的只有一个,而途径是多元的。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各方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材的建设上更是如此。以《指导纲要》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编写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讲义,应该是实现教材资源多元化的关键。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应该是教材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编写出的教材才能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只有实现教材的多元化,教师才有教学资源可借鉴,丰富教学视野,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目标。

3.3 以改革促建设 以改革促建设指的是以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来促进特色教材的形成。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教学改革是形成特色化教材形成的基础和根源。适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教材一定是在对教学对象的深入思考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在建设音乐学专业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并思考教学改革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是教材创新性的必要保障。

注释:

①参见王耀华,王安国.科学性 音乐性 师范性 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6.

[2]王耀华,王安国.科学性 音乐性 师范性 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特点[J].音乐探索,2010,2.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因受生理、心里、社会、就业和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心理障碍,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是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和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他们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各种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而且还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分析音乐活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1 音乐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一个人处于悲伤、不满、压抑、痛苦中时,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利用音乐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控制和发散,解开心中的情结,从而抒发内心的感情,净化心灵,帮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获得成功感的体验和美好的幸福感。 

1.1 音乐活动能使人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音乐活动能使人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非常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并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兴趣和得到享受,这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交往中所无法得到的情绪状态。 

1.2 音乐活动能强化人的“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音乐活动可使人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音乐活动,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1.3 音乐活动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音乐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对外界事物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比如舞蹈,长期进行舞蹈练习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感知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 

1.4 音乐活动能协调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愈来愈多的大学生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音乐活动则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大学生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他们在同一集体活动项目中共同锻炼、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在锻炼中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从而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1.5 音乐活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随着学习任务的加大和就业形式的严峻,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有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音乐活动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音乐活动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大型音乐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2 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2.1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个体在心里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学方法得当,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里健康,如:把学生分成小群体互助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学过程的启发,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不同时段进行调整,可以使学生的心情平静,缓解紧张的情绪,舒缓学生的心理。 

2.2 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加强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和地位的互换,可以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利用在异性中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引入竞赛的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而起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改变练习的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3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语 

各种音乐活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教学过程可以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 普通高校 音乐教学

在现代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在普通高校已经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正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认知学习理论正是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就从认知学习理论的视角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予以分析和研究,促使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音乐素养与认知学习理论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素养是音乐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专业学科,主要包括音乐能力、音乐知识和音乐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能够起到调节人的心情、培养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味的作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外部事物更深层次的感悟能力,顺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是有选择性的,通过个体的学习质量来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认知学习理论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强调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正是现代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现状

从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普通高校都已将音乐教育纳入到正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学现状与教育体制改革前相比,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基础学科以及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步伐,学生的音乐素养仍有待提高。在音乐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理论缺少必要的逻辑起点,教学活动带有盲目性,严重削弱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间接地将在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边缘化,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素养与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也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主要体现为女生的音乐素养普遍高于男生,低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文史哲与艺术类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高于理工科的学生。从认知学习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普通高校音乐课程与实践虽然具有选择性,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忽视相关资源的供给,只是强调“学”的意义,却推掉了“教”的责任。高校应该转变现有的思想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教学环境,努力摆脱音乐教育的发展困境。

二、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

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手段,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普通高校必要对音乐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对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是开展高校普通教学的关键,这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这三者之间从上至下又都起着助推的作用,即学校应正确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影响教师,教师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正确认识。

(二)完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

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公共艺术教育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要求和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目标定位。当前,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主要集中在音乐欣赏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难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因此,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多样性的课程设置还要与开放性的教学体系相结合,融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公共课程进行合理的定位。

(三)健全音乐教育的管理体制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强音乐教学的机构建设,提高音乐教育的整体管理水平。具体实施如下:其一,构建网络性的组织管理体系,打破传统的集中化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音乐教学的完整统一,有序进行;其二,实施科学化的音乐教学管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

三、结语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仍面临着一定的发展难题,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音乐教育的今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今后音乐素养的状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改革,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认知学习理论的视角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进行研究,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央.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及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