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技能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技能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1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上下功夫。   一、在动作规范性教学上求突破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中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可见,教师的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示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教授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以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   二、在良好的锻炼习惯上求发展   一个学生体育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自身锻炼的习惯。同样一个老师授课,但学生学习成绩高低不同,运动成绩亦有差异,一定程度上在于自己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三、在体育技术和技能上求创新   体育课要积极营造新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知道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就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从而增长学生创新的理解和浓厚兴趣。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使人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些外界感性形象的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图片、影视等,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总之,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2

【关键词】微课;体育教育;职业技能培训

所出现的微课教育于体育教学有很多新的解释,能够通过对互联网信息的使用,将精彩的视频与体育中的重难点等在课堂中传播,能够引起课堂中较好的反响。在使用微课进行体育教学时能够得到很多不同的发展,体育教学不会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单一,其资源也和以前的不一样,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提高教学效率。

一、应用探究

1.优势条件。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为了开展中学微课教育提供很多有利的条件。很多的学习都有多媒体设备,并且教师对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越来越成熟,老师不但能够熟练地对其进行利用,学习还有专门的技术指导人员,使学校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现在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信息通讯设备,能够在三者之间建立沟通群。提供了教师将微课开展的方便,教师能够通过使用微课让学生与其家长对体育的内容更加直观与形象。2.开展微课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微课的使用是发展信息教育的必经之路。微课的“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中所需要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在一节课中学习一项或者是多项体育的动作,很多的学生都只是对其基本要领进行掌握。因为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很多的学生慢慢的忘记了之前学习过的技术动作。这样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微课进行解决,教师通过特定的动作对微课进行设计,学生对其有选择的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发展中学生的素质需求,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中成长,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其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二、应用

1.与课程结合。虽然“微课”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积极性,但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无法被微课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所研究出来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完全被微课教育所代替,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微课看课堂有机的结合与利用,将传统的课堂的优势继承,发挥出微课最大的优势,将教学的目的达到。2.与其他资源配合。目前微课教学依然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学习与教学的资源,在很多的方面还不成熟,尤其是在其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利用,此时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的时候,将微课有效的与其他的方式与资源相结合与利用。例如使用教学资源库,将自己需要的效率达到。有些时候还需要将教学模式按照自身的情况对其进行优化与调整。3.选择方法。在使用微课教学的时候,需要有实际的应用方法。虽然传统的课堂有缺陷,但是这是这些年以来,一直都在应用的方法,并且是目前主要的方法。因此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将其与传统的课堂优势相结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优势最大化。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选择性的对教学进行利用。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引入,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在课堂下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将重难点内容进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微课是一项完整的教学过程,其性质为系统性,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学习就不会有断节的情况出现,其能够使学生学习时更自由,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对微课进行设置,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课下能够将师生与家长的关系促进,使得有效率的教学情况出现。4.创建应用平台。系统化的微课教学平台也是极其重要的,学习这样的平台,应当是学习的微课能够更加系统化,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可以有效地集中微课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学者。网络教学在早期的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进入平台之后,通过微课去学习。发展科学技术,很多的平台能够通过微课去学习。在目前有很多的微信平台,有很多较为个性化的服务,并且其为公开的平台。目前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提供了很多教学的平台,为教学提供了学习中的捷径小路。

三、结语

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知识结构是组成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将体育教师的技能进行培养需要与一定的实践结合,立足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对现代的技术设备充分的利用,将教学的效果提高,通过使用微课教育,将教师的技能培养建成互动的平台,通过教育者的努力,将其功能进行挖掘,将其价值最大程度的进行发挥,创造教师职业技能的优良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华.“微课”教学理念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程本质新论[J].运动,2018(02):8-9.

[2]魏廷龙.基于课改理念的小学体育微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104-105.

[3]郁彦妮.融合创新理念下微课辅助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175-176.

[4]任军.体育微课设计的趋势与理念再认识[J].武术研究,2016,1(11):125-127.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3

教材里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形神兼备,文质俱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能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编排课本剧是这类教材教学的最佳方法,并且“演”在诸多活动形式中,是最具魅力的、深得学生喜爱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课文《鸿门宴》时,学生对鸿门宴上项、刘双方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极为感兴趣,对项的骄傲自大、优柔寡断,对刘的老于世故、多谋狡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查找资料,反复研读,理解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课堂上,学生自行组织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原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再现场景,重新解读人物形象。生动形象的动作、犀利幽默的言语、丰富多彩的表情,把一些人物特点,尤其是项羽爱听奉承话和刘邦的奸诈、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那场剑拔弩张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娱乐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情景再现。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学与用有机结合,最终转化为能力。情景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叛逆心理较强,不善言语,难以沟通交流,导致他们或者自闭或者轻狂,两极发展尤为突出,协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较差。根据这一情况,教师要适时调整授课计划,开展“倾听和交流”课。课前,根据平时的观察,有目标地与部分同学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从家长、朋友、同学、同事与个人的角度正反思考,整理材料;课上,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双方组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交流。有的劝慰,有的说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截了当,有的讽刺挖苦等,风格各异。各组现场模拟交谈后,学生自行总结,老师强调。通过交流,他们深深地懂得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掌握了说话的逻辑性、语调和语气的变化等,并体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话技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声情并茂的朗诵,直观形象的图像,以及表演课本剧等,教师要因人因事而定。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优雅或提高身份,而是为了提高能力与素质——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懂得他人的需要、提高对做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掌握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困境的技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能力,就是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单单靠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必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情操。另外,阅读还能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教师要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一些作者及名著,然后要求每人制定一份读书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并在教室的一角创建“这边风景‘读’好”的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放在书架上供全班同学交换阅读。每周定期举行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每学期,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走进四大名著”等。通过系列的读书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4

为了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后培养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现行培训中存在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培训过程中缺乏交互问题分析、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等问题,尝试性地从培训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实践中的教师培训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自2005年启动《计划》以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展开。经过全国各省市学者的调研,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采取的是从各个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培训单位参与集中式的“面对面”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点带面”地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培训”即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学习,以弥补“骨干培训”的不足,此种培训方式多借助于网络培训展开。目前各省市网络培训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培训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无论是“骨干培训”,还是“全员培训”,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训”中,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要脱产培训,自身的教学任务受到干扰,长途奔波下的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遭到质疑;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个体差异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学校后,培训内容的二次转述会部分折损,“以点带面”培训的有效性降低。“全员培训”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网络培训可能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内容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

(二)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

按照《培训大纲》开发出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已出版的两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盘+网络培训平台”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然而,在教师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动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扩大,固化的、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习应用某项技术,但是在网络培训中,这部分内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现,无技术指导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无法达到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教学交互问题分析

网络培训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远距离的授课,节约了相应的资源,实现了规模化学习。但是,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问题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术语,如果教师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将难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的、繁杂的技术操作步骤。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认为培训中导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太少;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技术细节指导而影响培训质量的问题。即使设置了答疑环节,因人数众多、问题参差不齐、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

(四)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

系统职后培养中,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措施和环境。面授培训中,教师仅仅能在培训期间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短时间内,教师缺乏充足的反思与回馈时间,未能将学习内容完全内化,无法将自身的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结束培训之后,如果教师需要帮助与指导去完成后续的深入学习,则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技术、设备的支持。网络培训中,由于培训网站中关于教师学习内容的评价及反馈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培训结束后,则会出现信息资源网站、相关软件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资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学校及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优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倡导相关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其次,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呼吁培训部门及各教育区、学校完善支持系统;最后,建议教师个体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计划。

(一)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

“骨干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为了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培训部门开始尝试新的培训模式。1.“翻转培训”的课程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以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训前针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教师在实践中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而后以特定的主题划分培训的内容,并将此培训内容制作成固定时长的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培训网站。因此,参与培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寻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部门在固定时间内安排专业教师在线为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解答。完成培训后,配套进行在线能力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给予反馈。[6]2.“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深圳市罗湖区根据该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尝试了“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进阶的单元,学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操作控制条,完成培训内容的自主学习。在面授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可针对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式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7]两种培训模式都实现了满足不同能力培训者的需求,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一刀切所带来的问题。

(二)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

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支持学员进行学习的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培训、自主学习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二是学员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即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1.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第一,相关部门要完善硬件、软件设备支持系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重完善网络培训多功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设计简洁适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技术部门要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建立学习空间应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以便学员及时地监测学习效果,复习、巩固学习内容。2.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非正式组织”“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培训部门应联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学习的共同体,通过线上服务或线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的学习建立软性的人际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

上述方法都是从外部因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寻找优化策略,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学教师自身应采纳行动研究的方法,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一,基于个体日常的教学及学习,增加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了解的环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第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寻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培训结束后,教师应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所学习到的教育技术,并测量教学效果,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了后喻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工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强调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作者:马涛 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5

摘要: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合了不少优秀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内核,且茶文化在人们意识与物质发展上都有重要影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中的茶文化精神对体育教学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展开讨论,探索茶文化精神用以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茶文化精神: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相关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趋向“德、智、体、美、健”全面发展,大众不仅仅满足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道德素质修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注重体质素质的锻炼。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对于人们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也越来越看重,茶文化饱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流、身体锻炼以及知识学习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包括茶艺和茶道精神。茶艺与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中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也不同。茶艺包括在制茶和饮茶过程中一系列的工序,我们可以称为茶艺之术;茶道指的是在制茶饮茶中升华的精神内涵。茶艺是茶道形成的基础,茶道是茶艺的神韵,茶艺与茶道相互独立但也相互依存。此外,中国茶文化精神是茶艺与茶道精神相互结合的产物,不仅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塑造大有裨益,而且对当代体育素质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1.1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茶文化广泛的吸收不同学派精髓思想。如,学习采纳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讲求和谐相处,这样的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对人们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大有助益;吸收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崇尚自然的本质不仅对人们追求淡然超逸的人生态度相符合,而且对现代的体育健身与养生有借鉴意义;引入佛教中的寺庙文化,增添了虔诚参禅的信仰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厚。

1.2茶文化与体育的内在联系

随着社会对体育教学得重视程度提高,体育教学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但不少高校主张应试教育,以主要学科知识教学为重点,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使得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学水平较为薄弱,从而导致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的大幅度减少,高校学生体育观念与意识的淡薄,很多学习因无法体验体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而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事实上,体育的内容涵盖甚广,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体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调理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积极性,还能促进思维,开拓视野,这与茶文化所传达的修身养性与陶冶情操的思想内涵相一致。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问题分析

许多高校专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视对体育学科教学的建设,这样的现状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对自身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在课程压力紧张的阶段,不少体育教师自愿让课给主要学科,这样的做法虽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却不利于学生劳逸结合、缓解学业带来的身心压力。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上也趋于单一,缺乏改变创新。这让体育教学本身缺乏乐趣,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很多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的顾及大部分学生体育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育爱好的培养,很难让学生们感受到快乐。

2.1文化知识储备薄弱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培养,在文化课程的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因而导致文化知识储备薄弱,这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而言是不利的,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有着相应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与生物知识相关,关于介绍体育历史的发展是又将会联系到历史学科;关于世界体育水平的发展涉及地理学科,诸如此类,体育学科不可能孤立存在,这对于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的学习专业化知识中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有利于学生们开拓视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力军,对于文化知识储备需要更加重视。

2.2课题调研实践经历缺少

高校体育教师对课题调研的重视程度不高,刚毕业不久任教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课题调研的实践经历更是缺少,因此,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重视课题调研,增加参与课题调研的实践经历,可以行之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精神,以开放性思维创新体育教学的模式,增加体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真正的在体育教学中感受乐趣,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运动中感受自然、修身养性,体悟茶文化精神。

2.3教学经验总结缺乏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有一定特殊性,体育教学需要学生们充分的调动肢体开展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因此多在开放的室外进行后,体育教学工作更具灵活性与随机性,不会按部就班,可以根据教案有迹可循。然而高校青年教师们大多将主要的重心放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够重视教学经验的总结,忽视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体育水平的相关性。学科教学需要积累才能形成较为全面的体系。茶文化精神成为一个全面化的系统,也是在长期的经验智慧总结中不断发展而成形的。

3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茶文化精神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有着相应的内在联系,茶文化精神中包含着“精益求精”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要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调动热情与兴趣,融入体育课堂“内外兼修”,外在做到强身健体,内在做到调理身心。灵活运用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3.1进行教学调研活动

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需要深入进行教学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可以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了解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在,让学生们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同时,教学调研活动可以转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调研,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寻找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内容,让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传统文化特色。比如,将体育教学中的健身操与富有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茶舞与茶曲创新结合,运用茶舞的舞蹈节奏与茶曲的音乐节拍搭配体育健身操,既能让学生们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感受传统茶文化精神。

3.2组织教学竞赛项目

组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竞赛项目,可以有效的激发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显著的提高体育教学能力。教学竞赛项目的形式与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是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赛事的考验,而且还可以考察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策略,这是对体育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例如,对学生们体育课堂中热身项目与练习项目的创意创新,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们运动健身增强体质意识,促进学生们在心理和人际交往上的健康发展。在教学竞赛项目中应用茶文化精神,可以有效的助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达到精神的享受和身心的放松。

3.3开展经验总结会议

经验总结会议不仅仅是对体育教学阶段取得成效的总结,还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对体育教学的有效预测。由此可见,开展经验总结会议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在经验总结的会议中,可进一步的贯彻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将其分阶段日程的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并且在经验总结会议中,分析原有的教学方法是否对学生们的体育水平提高产生了作用;根据数据调查考察茶文化精神是否贯彻到底,且被学生所理解接受;茶文化精神中哪些是可以深入提炼让体育教学受益的内容。总而言之,灵活的运用茶文化精神有助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教学能力。

4结论

茶文化精神与体育教学工作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科学合理与灵活巧妙的应用,可以让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相互联系,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在体育教学中茶文化引入的具体思路[J].福建茶叶,2017,39(06):221-222.

[2]张诗雄.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启示———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04):354-355.

[3]陈楠.浅谈茶与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11):249-250.

[4]白帆.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7):220-221.

作者:刘莎莎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第二篇: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及发展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少、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少、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较少、忽视对综合教学技能的构建、没有引入对培训效果的考核等。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实际,可从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及加强培训管理的角度进行改进,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训;高校教师;培训效果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用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为系统。一方面,教学技能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学技能也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有效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不仅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更好传授知识的有效保证,也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大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保证。因而,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强化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技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少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种类很多,但是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专门培训却并不多。李建芹等(2011)在豫北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经常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4.5%,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19.2%,偶尔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72.6%。由此可知,当前高校已普遍开展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培训覆盖面虽然广,培训次数却很少,仅参加过1次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占75.8%,参加过2次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占11.3%,只有12.9%的教师参加过3次以上教学技能培训。培训时间偏短,培训时间1天的有21.2%,培训时间为3天以下的占39.8%,培训时间1周的占39%,培训时间2周以上的占21.2%。

(二)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教学技能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其有采用“理论讲授”的占64.7%,采用“教师指导下小组织研讨”的占26%,采用“网络课堂讲座”的占24.3%。而技能类培训强调的是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反复练习,这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培训形式对于受训者的技能提高效果有限,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应以理论讲授做指导,以受训者的反复练习,深入体验为主。丰富培训形式,增加教学技能演练、角色扮演、工作情境模拟、一对一辅导等深入细致的培训项目,将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做精做细,保证培训的效果。

(三)培训经费少

培训经费少是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培训经费短缺,高校教师培训通常选择本校讲课优秀者作为讲师进行授课,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授课讲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技能经验,但缺点在于教学技能理论的先进性不足、全面性、系统性有限,不足以引领先进教学技能的发展方向。由于培训经费短缺,还导致培训师少,师生比例高,教学设备陈旧,培训体系不完善。

(四)培训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技能培训效果普遍不理想。首先,由于高校教师授课过程具有专业性强,不同学科间内容和逻辑差异较大等特点,致使培训课程难以具有针对性,受训者反映一些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实际操作指导,讲授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存在困难,出现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培训缺乏制度约束和激励措施,导致受训者学习纪律涣散,参与教学技能培训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下降。

二、导致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的对象是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较强的大学生,因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高校教师都忽略了对于授课过程中教学技能的探究。然而,虽然课程所传授的内容课程质量具有基础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优秀的教学技能对于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精神,夯实理论基础均有重要作用。试想,不能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理论的授课方式如何吸引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呢?因而,学校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准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教学技能的准备。

(二)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较少

在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由于培训资金有限,在培训过程中容易陷入形式化的泥潭。首先,培训间隔期较长,很多高校会安排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之后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就很少了,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需要通过持续的教学技能培训传递给高校教师,培训间隔时间较长限制了新的教学技能的及时传递。其次,由于针对教学技能的培训资金较少,在培训过程中,通常采用大班额进行教学,而所有技能性培训都需要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反复练习、持续思考来不断提高,培训班额过大,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忽视对综合教学技能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的运用通常不是单独的,而是多种教学技能融合、交杂在一起的,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如运用讲授技能时,既包含讲解顺序安排、沟通技巧,又包含教学教具使用、教学模块引导等技能的综合。而以往的教师技能培训中,培训课程设计通常将各项教学技能分开进行培训,缺少对综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练习。

(四)没有引入对培训效果的考核

现有有关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通常只有培训没有考核,培训效果不能保证。培训的组织者在设计培训方案时,通常只考虑到培训内容的设计,缺少关于培训效果考核的设计。而缺少考核,一方面不能引起受训者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考核,没有反馈,受训者对自己关于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清楚,也阻碍了受训者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建议

(一)思想上重视

要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专业知识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但也应重视教学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恰当的教学技能的应用可使教学过程如虎添翼,一方面促进教师更加清晰、明确地传递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授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兴趣,激励学生深入探究专业知识。要多宣传教学技能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教学技能培训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资金保障。教学技能的习得需要培训师的细致指导和受训者的反复练习,这就要求班额不能过大。当前培训中普遍采用的动辄上百人的教学技能培训,只能传授基本的教学技能理论,不能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业化指导。没有学员的反复练习,没有培训师的专业指导,培训很可能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能保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师生比,尽可能采用小班额教学法,给受训者在培训中多次练习并获得培训师实时指导的机会,对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设计培训流程

第一,培训前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前,收集高校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需求,使培训活动更有针对性。首先,要进行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的分析,因为资金将影响培训的宽度和深度,时间、人力将影响培训的有效性。其次,培训需求分析应考虑到教学的具体内容及教学形式的变化,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未来发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预见性,引入对新的教学技能的培训。最后,培训需求分析还应从高校教师的群体特征出发,高校教师群体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长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本身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只要培训内容和程序设计得当,高校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第二,精心设计培训计划。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并按培训计划有序开展培训。培训计划的制订需要在全面、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系统设计,并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使高校教师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第三,重视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后应用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第一层,了解受训教师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的感受、态度和意见,如制定的培训目标是否合理、培训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实用、培训采用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效等,通过所收集受训教师的反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第二层,学习成果评估,在培训结束以后对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可采用角色扮演、工作模拟等形式,请学员将所学教学技能展现出来,这种评估有利于受训教师将在培训中所学技能迁移到教学过程中。第三层,评估工作行为,即考察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的教学持能的运用情况,确定培训项目中学到的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第四层,评估工作结果,在培训后观察受训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包括学生的反应、教师自己的感受,以及同事或同行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陈玉玲,左晓媛.地方高校初任教师教学技能实况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2):81-83.

[2]高宣.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方略与实证研究[J].时代教育,2016,(10):87.

[3]杨杰.探索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J].河北企业,2016,(4):131-132.

[4]黄进禄,郑劲松,苏艳丽.专任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5):172.

[5]李建芹,毛伟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34-37.

[6]张萍.高校教师培训的问题及策略解析[J].文教资料,2017,(1):105-107.

作者:徐本华 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

第三篇: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现状

摘要: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承担着促使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培养其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任。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目前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现状及成因,探讨提高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将缩短医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有利于医学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呈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发生巨大改变,大量青年教师迅速充实到其中,成为高校教学及科研的新生力量。医学类高等院校是培养医学高等教育人才的摇篮,所以深入探讨医学类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缩短医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有利于医学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与医学基础课程比较,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更能影响医学生的角色转变,直接反映其向社会输送的医务人员的质量。因此,了解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技能低下

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良好的导入、板书、讲授及教态变化等技能。合理的课堂导入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益于后面的授课。但当下许多青年教师理论授课时缺乏课堂导入,即使有也是三言两语,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准确精炼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可随着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应用,青年教师也越来越多依赖课件,课堂上仅口头讲授无板书,在遇到难点和重点时学生理解不透。运用恰当的口头及肢体语言,选择合适的讲授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青年教师虽具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但讲授技能及方法差,词不达意,照本宣科,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态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变化、身体走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技能。许多青年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课堂上焦虑紧张,忽视了教态变化,自始至终站在讲台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二)教学设计技能低下

大多数临床课程青年教师表现出了解学生、制定授课计划及编写教案技能低下。因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均为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缺乏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医学高校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缺乏专业学习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大纲,制定出合理的授课计划,编写出科学完整的教案,从而使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相关知识。

(三)教学研究及教学反思能力贫乏

接受过研究生阶段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但其科研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真正立足于自身教学工作,深入思考本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撰写教学论文的青年教师很少。能够依据高校对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对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更少。

(四)临床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医学临床类教学有时需在现场进行,教师除了用大量符号性、公共性学科教育知识以外,还要用更大量操作性、个体化的实践知识。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目前存在将临床实践知识进行转化能力不足的现象。

二、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低下的成因

(一)临床工作繁重

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是各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的主力军,既从事着繁重的医学临床工作,又肩负着医学生的临床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临床工作紧张忙碌,责任重大,风险高,故青年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及精力投入到日常临床工作中,无暇顾及教学工作的质量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二)重科研,轻教学

因教学医院人才济济,晋升职称的压力大,教学能力往往不作为晋级和晋职的参考标准,而科研在职称评选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奖励高,收益大,故青年教师不愿投入较多时间及精力放在回报较少的教学工作中。

(三)缺乏教学专业指导

首先,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均毕业于非专门性教师教育机构,因缺乏教师专业化训练,而当前医学院校教师岗前及任职后培训存在的不足,又无法弥补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缺失,所以导致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技巧,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教学设计不理想。课堂教学控制及组织能力较弱,课堂教学欠生动,教学反思及研究能力差,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自身的教育自信力及专业发展。其次,医学临床教学医院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有指导青年教师的职责,但在现实中,指导教师忙于自身的临床及科研等工作,只是名誉上的导师,没有真正履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的职责。最后,部分青年教师自己对教学工作要求不高,缺乏主动性,更使得导师的督导流于形式。

(四)缺乏教学技能培养的长期规划

指派青年教师参加一些教学培训、教学会议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培训为应景之作,往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也较差,故收益较小。此外,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缺乏长期规划,培训不成体系,对青年教师综合教学技能的形成不利。

三、提高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途径

(一)建立常态化培养机制

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及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包括建立实习授课制、岗前培训制、教学导师制、集体备课试讲制、教学督导制等。为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短期进修的机会。定期组织观摩本专业教学名师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技能操作等临床实践工作。导师对青年教师要制定培养方案,真正发挥传帮带的指导作用,最终需经过目标考核及过程化监督得到具体落实。青年教师每学期要承担数次实习生小讲课及生产实习等教学实践。要进行教学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监督考核等教学督导机制,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要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二)减轻临床工作压力

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既是帮助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的桥梁,又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优秀医生。因此在进行本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时应适当减轻青年教师临床工作量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置于临床教学活动及教学的学术研究中,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真正促进其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重临床轻教学的观念,提倡临床、教学及科研并重,学校的发展定位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在执行政策时,要向教学工作倾斜。学校及医院对青年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年终考核、效益工资发放等方面增加教学能力、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的比重,适当降低科研论文数量,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制定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对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及奖励,并在年终评优或职称评定时给予加分。

(四)开展师德教风建设

师德教风建设是激发青年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围绕育人的核心任务,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以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促进师德教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工作,潜身于教学,研究教学,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五)青年教师应谋求教学技能的自主发展

青年教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主人翁精神,通过努力学习,自主提高教学技能。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教学与临床、科研工作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保证自己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参加各类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班、观摩学习、考察、研讨及竞赛活动。主动联系教学导师,深入课堂及病房,进行教学观摩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健康的重任,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承担着促使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培养其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任,故提高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是高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车玮,曾智.教学技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2).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6

关键词:司法警院;警察体育;警务技能

一、引言

警察体育教育是公安人员体育训练的基础和保障,着重于提升警务人员的体能,是其他警察体育科学和警示科学的基础,主要包含警察体育基础科学和警察体育应用科学两大方向。警务技能培训是旨在培养公安人员,掌握警察专门技术为其日后的工作开展提高效率进行基础技能的培训。与警察体育教学的各分支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这两方面内容都是一个警察人员在日后从业过程中需要经常使用并熟练掌握的内容。因此对于公安警察教育学体系而言,应该针对这两方面基础学科内容进行强化和重视。不仅要在课程安排和考察模式上予以重视,并要将其重要程度知会受培训者,让其能够在业余时间在自主的状态下去完善和补充相关教育内容,使自己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的关系

警察体育与警察技能培训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执行基础,后者是前者行为的具体表现,两者在训练掌握使用过程中同步进行同步应用,并且内在逻辑有所共通,互相影响。因此在进行警务技能培训和警察体育训练时,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将两者进行某种程度的绑定,通过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提升的状态,来完成一个合格的警务人员培养。警察体育通过具体的体育训练内容,让受训者参与的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受具体的学习内容,在接触过程中不断强化练习,达到熟悉熟练的程度。让学生在警察体育活动中通过锻炼练就强健的体魄为警务技能培训的顺利完成打好基础。实现警察能力素质在行动中的真实体现。警察体育是警务技能的基础,后者作为前者的延伸和拓展,又为前者进行训练引导了方向,在经历了基本的训练过程后,可以根据警务技能训练过程中的不足或优势进行强化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日常的警察训练过程中,这两类课程的相关内容基本上会长时间处于互相重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状态。一些特定的警务技能必须有合格的身体素质才能得以实现。而某些特定的警务技能想要更好地实现或达到更好的效果,则需要有针对性的去强化某些方面的警察体育锻炼。

三、司法院校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发展的现状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警务技能训练往往被更多的强调而警察体育教育内容却长时间得不到重视。在过去出现这种情况是有一定原因。由于在过去缺乏足够的警用体育教学资源投入,因此在对司法警务人员进行体育训练时能够选择的交易模式和够使用到的教材器具数量有限。在完成基础的警察体育训练之后,为了能够节约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一个警务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就会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时间分配给警务技能训练中,确实警务技能训练在警务人员日后的工作和任务执行过程中有广泛的出现。但我们要认识到所有的警务技能,其实是和效果都是基于扎实的体育训练,如果放弃了后者的练习,那么警务技能训练必然会由于身体素质的限制而影响发挥效果。考虑到警务人员的特殊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对于警务人员的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警务人员教育培训,资源大幅度提升,教育者可以选择更加多样的训练模式来丰富警察体育训练内容,在与10年前的警察体育训练科目和种类进行比对时可以发现,目前在警察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已经明显出现了丰富于过去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但是当警察体育训练课时与警务技能培训课时进行比对时,我们又可以发现,后者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教育课时是远远超过前者的。这里涉及一个思维惯性的问题,因为目前的警务人员教育者大部分是从那个时代受教育培养成才的,所以他们认可这种教育模式可行的一面,但是对于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外部环境,去缺乏客观的认识。警务技能是警察人员执行相关任务所使用的专业技能,是保障任务能够顺利执行和完成的基础,学生的警务技能培训,作为整个警察体育教学的一环,对学生之后的岗位工作会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只有当一个警察的警务技能过关时,其工作素养才有提升的可能性,在警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并有力打击暴力犯罪,在公安院校教学中,就要不断强调和强化人民警察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将实际工作所面临的情况与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结合,让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够提前模拟未来工作岗位中将要面对的问题,从实际出发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前熟悉思维模式和执行过程,让其在实际执行任务时能够形成本能的反应,提高技能应用成功的概率,保护警察人员使其能够实际打击到暴力犯罪行为。作为检察人员的看家本领,警务技能是其他部门公务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所部接触并不具备的特殊技能,是为了应对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对象,而专门制定了警务技能训练,一方面在操作时具有独特的技巧,同时在完成过程中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来配合动作的完成,否则不但会弱化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实施者本身受到损伤。另一方面在面临特定的工作环境时,如果由于警务技能的受训不达标,导致技能无法发挥效果,很有可能将警务人员置身于危险境地,为了保护警务人员,同时也是为了塑造警察对外形象,对于人民警察的警务技能培训一直被强调。并且从实战出发,在过去实际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积累和反思,调整成一套适用于大部分情况的通用技能方式。并依照警务技能的实际需要对学生体育训练进行针对性的打造,让其在某些方面得到强化,以更好的发挥警务技能的效果。

四、司法警院警察体育和警务技能协同发展对策

(一)领导重视,顶层设计。关于警校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训练占用的教学资源失衡,课时比例不合理的情况,教育机构领导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到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在认识上将警察体育和警务技能放在同样的高度。从全局层面出发,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考虑到警察体育训练的实际需求,对其教育资源进行拓展,为丰富警察体育教学类型,完善训练器材,提高器材,维护保养水平,提供足够的资源。从资源使用的角度来考虑,仅用体育训练所需的资源天然会比警务技能训练所需的资源要少,因为其投入最大的比例是前期的设施设备采购之后,主要是用于维护保养所需投入的成本,一次采购完成后可以长时间使用,而警务技能训练所需的相关硬件设施,更新换代速度要明显快于前者,并且投放的规模也更大。所以在现有的资源分配条件下进行合理的调整,在短时间内完成两类教学内容的资源合理分配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是领导的态度和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由于思维惯性所导致的,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作为执行具体教育活动的工作人员,他们本身是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被培养成才的,所以他们对于过去的传统方式,在情感方面有肯定和认可。作为教育行为的领导者,想要改变这种思维惯性,更多的还是要靠。鼓励教育工作者外出学习,比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实际效果,来得出客观的结论。而且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产生,必然是需要一套相对应的制度体系为依靠才能够正常运行,领导在这方面也要具备前瞻性的考量,及早进行顶部规划,为具体实施和方案策略提供指导方向。

(二)教师认同,提高师资力量。很多警察学院的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成才的,所以他们对过去的设计有天然的认同感。当接触到新的教育模式和斯维诗她们会存在一种逻辑惯性认为,即使不对过去的教育方式进行调整,也能够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客观来看传统的教育方式,确实为我国警察团队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之所以后续要对其教育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是为了让整个过程能够更加贴合实际需求,让学习者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去磨合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并且在技能学习上具有针对性,更好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在各个领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并不是一种对过去教育模式的全盘否认,而是在基于新的教育资源现实下进行有目的性提高的举措。

(三)建立并完善警察体育和警务技能教学体系。引入到警察学生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丰富教学类型,改变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保持高效的沟通,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训练心得与教师进行反馈和沟通,让教师能够在不同节点对自己所规划的教育方案进行审视和调整。可以通过拓展警察体育训练内容,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监督,自我鼓励,自我督促,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方案包括强化学生训练,效果监督采用变换训练方式增加短期培训设置,定期考核,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反馈对教育节奏进行调整。目前我国公安院校警察及教学资源比起过去十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帮助其更好的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发挥其特长。

(四)形成一体多翼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国内司法警院的警察体育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一个学期一般为32学时或64学时,一周也只有2学时或4学时,仅仅依靠每周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开展其他形式的教学。

五、结语

在警察体育教学课堂外,还可以开展课外体育训练、专业训练队及比赛、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和协会等教学形式,形成一体多翼的立体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去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更好的为警务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满忠.司法警院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发展关系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3):107–108.

[2]韩国栋.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双向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48–49.

[3]刘瑛.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双向发展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5):259.

[4]梅亚晨,陈冲.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双向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6):25–26.

[5]柴龙铣,潘海湘.司法警院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发展关系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3):16–17.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7

关键词:微格教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体育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高校体教专业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较高教学水平以及专业素质的学生,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因此,应该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的培养。微格教学的应用利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有效促进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因此,引入微格教学的教学技能训练,对全面推进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就是在职教师以及师范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方法,运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和技术,将教学当中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进行有效分类,然后再将不同学科的教学技能进行单独的有效训练,按照制定的培训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1963年微格教学推出以来,在美国不到10年的时间就被应用到教师教学行为和实验室研究以及教学实践的分析当中,并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微格教学引入,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和学习研究,之后还做出了全面的普及和推广。微格教学率先引入体育教育领域,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和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一些体育教学任务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能够灵活、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技能,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动机和兴趣,正确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为已经明确的教学目标构建有利条件。因此,体育教学技能是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技能,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首先,制定规范,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教学技能就是设计合理、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当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健康的概念以后,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掌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师在讲解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际的教学问题。要使内容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开始就是学生的思考,而思考的起源就是对问题的质疑。为了能够正确检测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程度,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最为常用的方式,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向学生提问的能力。其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信息传输不仅仅通过有声语言,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传递,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极为强大的诱导力以及吸引力,能够有利于加强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师也应该准确掌握反馈技巧,通过学生提供的学习反馈信息,最后达到最佳的效果。体育课堂教学当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干扰因素。体育课结束之后,整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设计是否合理是有效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课程总结和反思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不能够被忽视的。

三、微格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影响的研究

1.体育教学的技能培训压力比较小,并且有安全感

微格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能够有效减轻学生技能培训的压力,并且具有比较大的安全感。首先,少数学生的微格教学实际上就是微观模拟课堂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锻炼和培养自身教学技能的过程当中是需要比较浓厚的课堂气氛的,学生能够和自己的同学一起讲课,无论是从现实感还是从缓解紧张方面来说都具有较强的作用;其次,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一些相关的体育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微格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复杂度。这种训练方法能够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体育教学的技能培训程序比较合理化、科学化

微格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能够让培训的程序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体育导师要简单总结一些教学方法和步骤配合实习工作,然后让实习生根据教师要求开始准备,导师需要将教材中的模糊技能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来指导实习生[1]。在微格教学训练的时候,确定培训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教学过程当中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技能。学生确定培训技能后,编写微型标准教案。通过视频、音频等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然后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播放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做出有效的反馈,进而能够帮助学生清楚教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性,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对不好的教学行为做出改变。

3.体育教学的技能培训内容相对具体,目标明确

微格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能够让培养的内容更加具体和明确。微格教学是体育教师一系列的教学行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不同的教学技能,加强学生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当教师的教学行为被分解成为不一样的比较实际的教学技能之后,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技能训练过程当中,充分明确学生自身的训练目标和内容,能够有效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没目标的学习,从而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提高与发展[2]。

4.体育教学的技能培训提供的教学示范鲜明且具体

微格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能够提供非常鲜明并且具体的教学示范。在传统教育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示范,通常是先让学生完成教师的正确指导。在体育课上进行示范,教师可运用多元化教学技巧,学生很难辨别教师示范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教学技能[3]。微格教学对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决定之前,经常提供和展示典型、优秀的教学技能,而具体的示范和讲解的内容描述,在教学模型中能够起到示范的作用,产生相应的教学效应,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加深理解,不断提高自身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

5.体育教学的技能培训反馈比较清晰,评价比较客观

微格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反馈相对比较清晰,评价相对比较客观。学生充分利用听觉和视觉获取相应的反馈信息。当学生收到反馈信息时,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就能够显而易见,这样就会产生一种“镜像效应”。在评价当中,即使评估或评价者与学生之间没有达成共识,但通过微格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学生所掌握的教学技能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培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微格教学训练,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学生在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提高,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把握好每一个体育动作基本要点和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微格教学作为一面镜子,反映了教学中的学生和不足。虽然目前的微格教学训练当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问题,但是微格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技能水平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深化对微格教学的认识,提高微格教学的运用,加强微格教学的学习,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学生提升自身体育教学及能力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宏.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建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李冬竹,龚珊,宋琰琳.云南边疆高职师范院校“英语简易微格教学”实证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5).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8

体育说课已成为当前全国很多地方体育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考核形式,它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在中学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间广为流行,备受追捧。然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阵地,在其教学内容中并没有体育说课的相关内容,《学校体育学》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没有体育说课的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我国学校体育师资的基地,为了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说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说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结合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说课技能培训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等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学生体育说课;能力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基础体育师资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能力培养的强弱,直接关乎着基础体育师资的质量。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通过笔试后进入面试采用的考核形式就是体育说课,然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中没有体育说课相关内容,《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也未提到过,很显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主阵地,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及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存在脱节的现象。可见,将体育说课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当中,不但可以丰富教学环节,而且对学生试教、教育实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均有较好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将说课技能培训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说课的理解和掌握,加快学生向专业化教师角色转换进程。因此,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说课能力培养研究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具有时代性。

1说课与体育说课

1.1“说课”的出现

1987年底,河南新乡市红旗区为了选出该区参加市“教坛新秀”评比的参赛选手,但因期末,采用传统上课评选的方式时间已来不及,因此有人提出选几堂课,重点听一听教师的课堂设计。听后,大家都认为这种方式省时、高效、简便易行,而且还能评考出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于是借鉴戏剧界导演给演员“说戏”一词,逐把这种教研活动取名为“说课”[1]。从此,说课这一教研活动诞生了,并逐渐在中小学搞得火热起来,同时备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青睐,许多地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成了面试的主要内容。说课主要包括解说及评说两部分,解说主要是由说课者阐明教学内容、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思路和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评说是由评课者针对解说进行交流、研讨和评议,其中解说是重点。可见,说课既不是对讲课过程的总结,也不是对备课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执教者面对同行或其他评议者,利用讲述的方式,从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入手,着重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教研活动。

1.2体育说课的概念与兴起

体育说课是体育教师在一定场合,根据教学规律,以科学的体育理论为指导,以语言为媒介,而对同行或专家(评委)讲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构思、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并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指导,达到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独立教学环节和教学研究活动[2]。从20世纪90年代说课的出现开始,各地中小学其他学科纷纷仿效说课这一教研活动到了非常火爆的状态,在说课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说课应运而生,但体育说课的兴起明显晚于其他学科的说课。体育说课把备中说、说中说、评中研、研中学融为一体,它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提高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但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科书上至今没有体育说课的相关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与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说课基本上是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因而在实习、就业中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3]。因此,树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的意识,培养学生说课的能力很有必要。

2体育说课的主要内容

2.1说教材

这里所讲的说教材就是说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在体育说课过程中,说课者从分析体育教学内容入手,既说明教学内容的特点、作用、教学对象、是否是新授课等,又说明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划分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依据,教学难点如何解决等。

2.2说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所谓说目标,就是说课者依据体育教学内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5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说明。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说明时,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单元要求以及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等进行全面的考虑。

2.3说学情

就是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在体育说课的过程中加以说明。它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的年龄特征(年级)、班级人数、男女生性别比例、学生的体育基础、学生的身心素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体育特长、组织纪律等情况,总之,对学生情况了解的越详细越好。

2.4说教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在体育说课时主要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去把握,说课者在说教法时要详细地说出拟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中怎样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怎样衔接上下关系,解决在教学中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等一系列问题[5]。说课者在说学法时,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思维等实际情况,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等问题。注重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5说程序

这里所讲的说程序,简言之就是说课者对一节体育课的流程加以说明。既要说明一节体育课划分为哪几部分,又要说明各部分划分的理论依据。同时还需说明课的每部分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教学的组织与目的以及时间分配等。

2.6说特色

就是说课者在完成上述说课内容的以后,简要说明自己在该课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新的教学观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有哪些新的创意;如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示;教学媒体运用与体育教学场地的设计有何改革与创新等。

2.7说效果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对该次课的教学效果进行预测,其中定量指标通常是用练习密度、平均心率等指标,来说明该次课的教学效果预计,从而达到更好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2.8小结在前面所有的内容都说完以后,说课者用简练的语言对自己该堂课的设计进行小结,简单地总结自己该次说课中的创新点及所存在的问题,并用谦逊简洁的语言对在座的评委、专家表达自己的谢意,同时敬请专家指导。这样,既能给专家(评委)留下较好的印象又能展示自己良好的素质。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技能培养策略

3.1结合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加强理论学习

在说课过程中,除了要求说课者说清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外,还要求说课者对课堂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创新点等进行分析。因此,要求说课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等教学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只有这样,在体育教学说课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效的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才能准确地说出教什么,怎样教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要说好课,说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教材钻研与分析能力、动作示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教材能力、应变能力等。作为今后要走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时间的锤炼。因此,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能力培养,从而为说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将说课技能培训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中没有说课相关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培训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为了更好地结合社会需求,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体育说课技能,必须将说课技能培训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首先,将说课相关内容编入高校《学校体育学》教材当中,加强学生对说课理论的学习,为说课技能的提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利用《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课训练,促进学生说课技能的提高。

4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我国未来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结合社会需求,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中,夯实学生体育说课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体育说课技能,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叶瑞华.浅议体育说课[J].福建体育科学,1999(8).

[2]党炳康.浅谈体育说课[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82-84.

[3]安斗.体育院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体育说课面试技巧[J].普洱学院学报,2008(6):71-74.

[4]顿仕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说课问题的理性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