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运动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1

一、(略)

二、体育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规律进行表现,也是组织和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守则。教练员在制定运动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项目中,都要严格的按照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灵活的结合运动训练原则来开展日常训练活动。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在体育运动中,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就应该严格的遵守一般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原则。其中一般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多变的身体练习方法,从而提升运动员身体上的各种机能,并综合改善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增强身体的状态,为身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技能和理论水平。在进行专项训练中,首先要根据专项训练的主要特点,并且应明确运动训练的手段和基本目的,例如在进行艺术体操、球类等较为繁杂的项目中,教练员应为运动员选择灵活性强、协调性好的手段来指导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主要在训练内容、手段和目标上具有差异性,但两者之间相通之处在于,一般训练是为进行转向训练打下基础;而专项训练则能创造成绩,两者在训练中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有的时候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是很难完全分开的。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会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带来影响,促使身体上的各个器官产生相适应的联系性,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般训练中会采用多种练习和内容和手段,从而能进一步的弥补专项训练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身体中的器官得到综合的提高,为运动员今后创设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区别对待原则在运动训练中,区别对待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程度的运动员以及运动状态等因素下,都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出相适应的训练方法,从而给予运动员相应的训练承载量。各个运动专项都有自身的决定性因素和规律性,但由于各个转向中的具体特点,能正确的反映出运动项目中存在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进行集体运动项目中,个人训练是进行集体训练中的一个关键之处,例如在排球训练中,有些队员的扣球技术还不到位,而有一些队员的接发球还不够低,于是在进行集体训练中,教练员应该针对这些弱势,安排个人训练,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协调好和集体训练的程度比例。

学校的课余运动训练具有多个项目,而且训练的人数也较多,但是教练员则较少,在田赛训练中,由于各个小项都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年级和性别的运动员,所以一个教练员就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多种局面,在这种较为繁杂的训练中,教练员应采用小组形式来开展。在径赛训练过程中,由于短跑是由快速力量进而步频决定的;而中长跑则需要足够的速度和耐力;马拉松则需要耐力,所以在具体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专项,例如全程、十公里等,来进一步的确定运动员进行转向运动的重点。例如运动员要跑马拉松,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运动员长时间坚持的耐力和腿部肌肉,其次是心肺耐力,这两种耐力都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针对运动员身上存在耐力不足的情况来进行转向训练,可以要求运动员长距离的跑,并通过山地跑、越野跑等形式来综合锻炼,同时还应控制住跑的心率和呼吸,尽可能的要求运动员应跑长时间。而对于心肺功能耐力的专项训练中,还可以采用间歇跑的方式训练,在跑的过程中还应控制好速度,尽量的提升心率,总之,这两种训练方法是相互推进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进行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跑能有效的锻炼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同时也有利于腿部肌肉的锻炼。在进行不同项目的运动先练过程中,在同一个课次的前后阶段,教练员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有组织的训练,一般是在前部分注重身体训练,后期则侧重于技术训练。

三、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可以得知,在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所有运动训练内容,远远不够达到其能代替全部体育训练内容的标准。现今的体育教学还沿用传统的方式。首先是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方法等一系列教学顺序,虽然这与运动训练的过程存在很多的共通之处,但也存在差异性,它能有效的反映出我国目前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内容只是使用了部分训练的方法,但从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只需要采用得当的体育教学能从运动训练中总结和概括出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科学训练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来进行的,从狭义角度来看,竞技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但从广义层次来看,它又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所以竞技本身不仅包含娱乐的作用,还能从竞技比赛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只要人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并感受竞技活动中的整个过程就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之感。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呈现出来的高超技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引发人们内心中的崇拜心理,从而产生体验的强烈愿望。虽然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存在差异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健康的体魄,而其中的德育都是它的附属,这与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进行长期性的运动训练,运动员就能掌握好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和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并为人体进行锻炼提供科学的依据。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训练体系存在缺失之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从实践过程中还是理论上来看,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运动训练中的内容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并有效的解决在体育教学活动能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互补原理和前人的运动经验出发可以得知,在运动训练中其实存在许多教学的因素,所以在进行某一种运动训练过程中,它的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都存在相同之处,除此之外,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总结,在运动训练中还吸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语言法、演示法等,都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两者只是由于针对的对象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了直观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这些原则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这些原理都存在相通之处,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从中就可以得知,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与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得益于运动训练中的“教育”性质。反之,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专业训练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也是相通的,这也由于体育教学中具有“竞技”性质,所以,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可以相互的借鉴,并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p#分页标题#e#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2

关键词: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

一、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开展现状

(一)现阶段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已初步开展

通过查阅资料及问卷调查,对当前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场地设施及体育教师培训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来源于山东省多个地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有60%左右的教练员表示个人及所在单位经常为当地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体育教师培训和场地设施。由此可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体育服务的情况较好,但仍然有地市从未向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任何体育服务,这也基于山东省各地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经济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据了解,多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的形式仅限于教练员到各学校进行运动员选材时,而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场地设施主要用于承办区、县运动会等比赛,由此反映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普通中小学提供体育服务的形式过于单一。

(二)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对体教融合呈现积极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90%左右的教练员表示愿意参与当地普通中小学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总体呈现较积极态度。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通过参与当地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教练员借此可增加与普通中小学生的接触机会,有利于教练员选材,同时可以缓解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现阶段选材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的难题。

(三)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情况

不容乐观根据山东省某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高中三年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见,该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不容乐观,4门文化课成绩总分600分仍然有学生单科成绩出现个位数的情况和不及格的现象存在,同时80%左右的学生考试成绩不过300分,可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未引起足够重视。

(四)未给予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学习以及学训矛盾充分关注

由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教学目标的不同,产生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育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即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矛盾。对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而言更注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缺乏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另外,对于学生运动员而言身处体育运动学校中,认为应以运动成绩为主,无论是学生、家长、教练员,还是学校管理层,都未给予学生文化课学习充分关注。

(五)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师资力量不充足

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到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师未达到相应的配比,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培养目标和经费等原因,教师参加培训等参加次数较少,这也是影响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文化课程设置与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由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师资力量欠缺,并且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主要针对运动员进入高校的体育单招考试而设置,课程设置忽视了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这是导致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无法进入高校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结果应反映的问题无法客观呈现,导致了现阶段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学水平和质量难以提升的现状。现阶段影响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不足;教师业务能力较弱;文化课学习时间不足;缺少硬性标准或标准较低。

二、策略建议

(一)建立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的合作关系

各地普通中小学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应拓宽合作方式,并组织中等体育学校教练员参与普通中小学的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为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帮助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学等活动发展。建立健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参与普通中小学体育建设的相关资质审查,缓解普通中小学体育师资不足的现状。普通中小学也应选派体育教师参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训练工作。同时,完善相关培训的工作评价,建立奖励机制提升体育教师参与岗位培训的积极性。

(二)破解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难题

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是退役运动员未来进入普通中小学任教的基础,不仅有利于运动员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体教融合以及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升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及时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退役运动员出台升学、就业等相应的政策,若退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不达标,进入高校深造、就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岗位更是无稽之谈。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并鼓励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参与当地中小学的教研工作,多渠道提升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根据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特性,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提升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2)组织普通中小学各科目教师形成教研组,定期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应针对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提供教学服务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建立相应奖励办法,提升普通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和教师的特性,制定一套符合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师与教练员的激励机制,完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提升教师和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

(3)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领导可依据学生的运动成绩与文化课成绩进行分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建议将部分运动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安排进入普通中小学进行相应的文化课学习,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提高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习的管理力度,可以采用文化课教师管理、教练员督促、校领导监督的方式,着力破解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薄弱的难题。

三、结束语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3

小学体育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教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准,全力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进入全民运动时期后,更应采取措施,如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等,提高小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然而,当前,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仍普遍存在主体运动意识薄弱、体育设施落后、制度保障不足、师资力量差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从以上薄弱处出发,打造针对性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关键词】

全民运动时代;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路径

打造完善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增进小学生的健康知识,助力小学生习得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终身锻炼意识,养成时时锻炼习惯,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因而,在倡导全民共同参与运动的时代,小学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推动全民运动理念渗透到小学生的运动思想中。但现阶段,我国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仍普遍存在主体运动意识薄弱、体育设施落后、制度保障不足、师资力量差的问题。

一、全民运动时代下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运动意识薄弱。小学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课程与活动的开展,应以小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小学生的运动意识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小学生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课的一部分;小学生只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但却从未对其深入了解;小学生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部分小学生反馈,虽然其热爱阳光体育运动,但每周锻炼的时间较短,锻炼次数较少,无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体育运动设施落后。体育运动设施是保障小学生顺利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配备。但调研结果却显示,普遍小学教育机构都未按照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配备相关基础设施。具体表现为: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硬件,如规范跑道、人造足球场地、羽毛球场、篮球场、篮球、足球等均未配备;部分小学的体育器材较落后;部分小学虽然有配备基本的运动器材,但数量远远不足,明显的“僧多粥少”。由此可见,要打造或完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必须要先做好体育器材的配备工作。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三)制度保障不足。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要靠充足的体育器材支持,还需制度给予保障。然而,当前,普遍小学教育机构都未针对阳光体育运动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以至于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没有明确的目标、组织形式与安全保护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运动。特别是没有明确的、关于意外伤害事故的安全保护制度,学校安保压力大,小学教育机构一般不愿鼓励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这也进一步导致小学生不了解阳光体育运动。

(四)师资力量薄弱。小学体育老师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往往会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小学体育老师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是否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决策。从笔者调研的结果来看,小学体育老师在此方面的研究能力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体育老师日常工作量大,无暇阅读与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书籍;小学体育老师基本未曾接受继续教育,也未参加与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学术活动、培训活动,体育知识落后;部分体育老师缺乏业务研究精神,不愿钻研小学体育运动理论。

二、全民运动时代下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对运动主体加强思想宣传。小学生是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必须调动其运动热情,使之深刻认识阳光运动的作用,才能打造可操作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对此,笔者建议,小学教育机构要适当加大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势宣传,营造全民共同参与运动的积极氛围。具体路径有:根据小学体育课的开展情况,制定周密详实的宣传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公告栏、校园内网的作用,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理念;设置黑板报专题栏目活动,鼓励小学生深入了解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园内树立“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第一”的标志牌,使阳光运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唤起小学生对体育健康的高度关注;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如QQ群、微信群的作用,向家长普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好处,敦促家长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阳光运动理念,增强小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可重新设置体育课程,适当减少技能课,增加“阳光体育运动”理论课,向学生介绍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若条件允许,小学体育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历年来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图片、视频、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本质。

(二)打造体育活动经费机制。经费是完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设施的物质基础。小学教育机构应根据自身运营情况,适当打造体育活动经费机制,以推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物质条件有效落实。所谓物质条件,主要指建设阳光体育操场、选购体育教育设施、建立体育馆、翻修已破损或落后的体育器材、扩大足球场或篮球场等。这是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基础。从某种程度上看,只有打造体育活动经费机制,才能使学校更积极地整合闲置资源,并根据小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开展课外运动活动、运动训练或竞技竞赛。即只有确保经费到位,才能夯实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基础。

(三)建立制度保障体系。较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有条不紊开展的前提。它明确了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小学生体能,提高小学生身体素养的活动目标,提供了学校领导、不同职能部门、各班级学生共同联动,全力参与运动的组织形式。同时,该制度保障体系充分确保了小学体育教育部门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学校体育发展规划,并由此设置愈加细化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具体化实行方案、课程制度、考核与评比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小学体育教育结构,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体育管理策略的贯彻落实力度。除此之外,制度保障体系还包含了集活动安全隐患排查、教师安全知识培训、学生安保技能教育、体育器材严格管理、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跟踪、体育活动安全归责机制、国家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为一体的安全保护机制,可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树立坚实的安全屏障,有利于及时解决紧急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推动“阳光体育运动”规范化开展。

(四)强化体育师资力量。全民运动时代下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小学体育老师的管理者、执行者作用,即增强小学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其具体的细化路径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根据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业务能力、理论素养为其重新分配课程量,并鼓励教师自行安排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课程;二是鼓励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地学习与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新理念、新技能,进而提高体育综合素养。为确保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能达成理想效果,建议小学体育部适当设置考核指标,建立考核体系,以对参学教师进行严格考核。若考核通过,则给予其提高福利待遇、参与职称评聘、外出深造等奖励,从而使体育教师真正成长为理论层面、技能层面均与小学阳光运动要求保持一致的体育老师。

作者:吴平 单位:泰兴师范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易娟,傅云,李爱珍.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分析[J].体育时空,2016(11)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4

1、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必要性

1.1、中学花样跳绳项目符合青少年的运动需要

花样跳绳运动结合了武术、舞蹈以及体操等多重运动元素,不仅活动方式方便快捷,运动效果也尤为显著。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提供了更加自由的项目组合模式,同时也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开展花样跳绳项目促使中学生达到运动健身的重要目的主要来源于对花样跳绳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这项运动直接决定了中学生必须协调跳跃和摆动手臂完成练习。中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联合上肢、躯干、下肢协调发力,同时还要维持在跳跃过程中身体的整体稳定性,为落地后再次弹跳并保持身体平衡状态做好准备工作。因此,这需要中学生全身的肌肉群参与到跳绳实际运动中去,否则单纯的依靠身体的某部分发力不能有效完成整体的花样跳绳动作。和普通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强调技能训练,并且苛求成绩的提升,使中学体育课程逐渐趋向于竞技体育运动,缺乏趣味性并难以激发起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相反,花样跳绳运动融合了多种体育运动元素,并且蕴涵着丰富的娱乐健身特点。花样跳绳技术虽然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基本的训练模式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程度的变化技术学习,有助于增强中学生对应花样跳绳项目的认知,不同的训练模式延长了运动的时长,促进中学生形成可持续锻炼的习惯,为中学体育开展素质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1.2、花样跳绳运动训练效果顺应中学生成长的诉求

花样跳绳运动在训练过程,以及全面掌握技能后所展现的效果,可以使中学生展现优美的外在形态、优雅的行动姿势以及内在气质。花样跳绳运动训练既能够保持中学生每日的运动量,又能达到一定强度的训练目的,在促进中学生身体脂肪燃烧的同时,又能一定促进中学生的肌肉维度增长。重复以及技术变化的训练特点,能够贴合中学生体育训练思维模式,并锻炼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学生的恒心和耐力,避免突然和直接的思维灌输引导,有效防止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并积极的运动思维方式。

1.3、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有效促进中学生情绪管理

中学生参加花样跳绳体育运动是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那么大脑中就会产生啡肽等兴奋素物质,刺激大脑甚至全身的活跃性。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调节心理情绪,促进健康情绪循环,大幅度释放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存在的不良情绪。当大脑产生兴奋素物质,这个过程会在青少年体内持续一段时间,帮助中学生的身体机能达到到良好的发展状态,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防止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校期间,中学生定期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将会显著改善和调节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对于处于心理和身体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4、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

社会交际能力是有效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成年人的社会交际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交际能力的培育基础在于青少年阶段。当青少年在中学期间具备了社会交际的能力和技巧,对他们成年阶段的个性化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是培养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有力尝试,由于花样跳绳运动,依靠集体配合完成,中学生在参与中能够获得存在感,并且容易和集体中的青少年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增强彼此之间的社会交际能力与提升交际空间。

2、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等优势分析

2.1、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性价比较高

由于中学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许多体育项目难以开展,尤其是对场地和器材要求较高的球类运动。相比而言,花样跳绳运动的性价比较高,仅需要空旷的场地和绳子,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少,容易被中学、家长和学生普遍接受。花样跳绳运动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同时,还能够培养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等。

2.2、花样跳绳运动富有趣味性

花样跳绳运动不受到年龄和人数的限制,容易开展,且种类繁多,包括绳操、绳舞、单人双人和团体花样跳绳等形式。这些类型的花样跳绳运动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简单易练,有利于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3、花样跳绳运动具有安全性与新时期的时代意义

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运动安全是中学开展体育运动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无论从学生、家长、学校的角度而言,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均是优质的选择。花样跳绳运动的复杂程度和运动强度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合理的安排跳绳运动负荷,降低意外受伤的概率,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此外,受到繁重的学业任务影响,中学生的体质普遍下降。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提出了阳光体育的倡导口号,要求中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针对体育基础设施有限的问题,学校应当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开展简单易行高效便捷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是积极践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典型案例,具有新时期的时代价值。

3、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措施

3.1、加强社会宣传,有效提升花样跳绳运动的知名度

花样跳绳作为一项创新型体育运动,在群众体育中的覆盖面较小,需要加强社会宣传的力度。中学应当加强宣传,有利于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和推广。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延伸和发展,宣传花样跳绳运动就是在宣传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民族体育,促进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氛围。为此中学应当从宣传的广度、深度等方面寻找切实可行的宣传途径,结合中学体育的实际开展状况,通过课间操、趣味竞赛等形式对花样跳绳运动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推广,让更多中学生参与到花样跳绳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去,并着力践行传统民族文化的推广。

3.2、立足于中学生的发展,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随着中学生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锻炼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教育部颁布相关意见,为中学体育的培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的。因此中学开展花样跳绳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应当把花样跳绳体育运动的训练任务、活动内容以及体育教学与大课间的训练活动和趣味运动会的有机结合起来。中学体育教学小组应当统筹设计,保质保量地将花样跳绳这项运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功能。

3.3、中学应当健全组织领导,加强花样跳绳运动活动管理

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应当成立学校专门领导小组,鼓励全体体育教师以及教职工参与培训。要规范和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校领导统帅、教务处主管,体育教研室牵头,班主任主抓,体育专任教师辅导的横向纵向网络机构,确保各项主体参与的良好局面,确保层层落实,并协调完善。为了使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取得重要成效,中学应当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评机制,将考核的结果与班级评选和教师考评有机结合,从制度体系上确保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质量与效果。此外,规定开展花样运动的活动时间,提供专项培训和活动的经费,为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中学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各级花样跳绳师资力量培训,鼓励专业体育教师考取裁判员证书与教练员证书,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3.4、协调各方力量,协调中学体育花样跳绳运动的有序开展

中学邀请专业跳绳专家指导,提高撰写校本课程质量,出版规范化的校本教材,助推花样跳绳运动的全面开展,为花样跳绳运动进入大课间运动做好充足准备。花样跳绳作为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延伸,可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融合我国的民族特色,印上中国烙印。通过特色画的教材教学,丰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同时中学要发挥学生骨干的开头作用,加强学生体育培训工作,促进中学期花样跳绳运动的协调开展。尤其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骨干教师相互配合,加大开展花样跳绳体育运动的组织和管理力度,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保障。由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心理和身体素质发育存在不同差异,要立足于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在不同年龄层次安排不同类型的花样跳绳运动内容。学校还应当投资LED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跳绳运动过程中播放演出视频练习的示范动作,规范中学生的花样跳绳的动作,避免因动作不规范而造成的身体伤害。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中学开展课外体育项目应当寻求彰显学校发展特色的活动,体现中学生朝气蓬勃的形象气质。花样跳绳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具有灵活便捷、安全系数高的显著特征,花样跳绳运动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在中学开展具有强大的群众性基础。中学开展花样跳绳体育运动,一方面突出全民健身的理念,另一方面加强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进一步提升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用.中小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制约因素以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0).

[2]邬贤燕.中学花样跳绳拓展性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6).

[3]杨虎林.浅谈花样跳绳在中学校园的推广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8).

[4]陈瑞琪,谭文辉.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可行性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8).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5

关键词:体育;训练;协调发展

体育是一项于家于民都极其重要的一项课程。一个国家人民的身体素质完全取决于国家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当今社会学校的体育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有效促进当地体育事业的发展。整合当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实际的教师改革中,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二者还没有完全融合,因种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很多学校不能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齐头发展。往往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因此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平衡是我们日益严重的问题。我们如何在激烈的挑战中立于顶峰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待这两者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研究了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

一、体育教育的异同

体育知识使我们认识到,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有组织、有针对性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一部分,需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正确运用有效地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害。在教师或体育导师的指导下,体育培训是一个正规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竞技水平和特殊性能。通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及学生的士气、意志和身体素质来培养运动员。实际生活中的体育训练包括体育技术训练,竞技战术训练、思想意志训练、生理心理训练,多种训练模式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体育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教育的内容以体育内容为基础。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的要求都是统一标准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区别在于:体育是一项教育工程,协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和程度。体育培训包括运动员开办专门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并对他们的体育技能和水平不断地提高。

二、体育教育与培训协调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过于统一,技术和技术提案不足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包括太极、篮球、足球、健美,体操、游泳、排球等,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进行什么有效的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只是为学生提供器材和一些技术方面的建议,特别是在一些利用球类来完成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如足球、篮球等。如果培训的过程没有教练的跟踪知道,那么将不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也不能让学生们体验到运动的真正快乐。

2.体育教育与训练的协调

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和运动训练进行协调。教学过程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述或者观看教学视频,这些方式并不能使学生们真的学会体育技能,无聊的教学过程还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体育的兴趣。因此要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提起学习的兴趣,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体育知识的入门和演示课程,让学生们可以初步地对体育有一些了解,然后再根据教师的演示对学生进行培训。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质量。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某一专业进行单一思考的教学模式,更不能适应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将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融为一体至关重要。

三、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在体育教育方面,体育培训和体育训练是密切相连的,尽管它们是不同的。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只有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协调发展,才能得到提高。这是一种关系。首先有关部门可以按照当地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个适合当地体育教育的教育方案,定点进行实验,不断地优化改进方案。之后将这个教育方案在当地学校进行推广,并监督各个学校可以实施这个教育方案,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和场地的特点进行改进。

1.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高质量教育的框架内,体育教学应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范围内进行。同时,在对学生的书面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更加重视体育教学实际实行时的发展。学生的身心和体育能力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关键。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素质、身体状况和兴趣,设定上课的内容。上课的内容还要从科学和合理的角度界定具体的体育教育内容。坚持健康阳光的教育理念,不盲目服从和做粗暴的事情,根据当地的季节变化和流行的体育用品,不断地对体育类型进行改变找出一些适合学生应季参与的运动。老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新兴的体育活动,例如,网球、篮球、足球等,空竹根据当地情况也可以作为选择对象,结合学校自身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等条件进行丰富多样的课程安排。由于某些特殊专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在女生多的专业之中我们可以开设柔力球,健美操等更适宜女生参与的运动课程。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殊化的创建体育兴趣班,也可以根据他们的专业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专业素质。根据学生的特点,体育课还可以包括娱乐活动和时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满足当今学生在竞技运动中的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文化。

2.优化体育教育的创新方法

在体育运动中,教师更加重视体育运动中的“教育”,这导致在体育运动中忽视了学生的训练。委员会建议体育教授必须继续完善所使用的体育教学的方法,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发地表达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育者应通过组织学习和分析有关体育的某些知识,努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自发进行体育运动。使学生意识到,积极从事户外运动,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态。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就可以进行学习,可以节省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时间,也可以让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取得成就。第一,在实践中,体育内容和篮球课等体育内容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满足学生休息和锻炼的需要,在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分别定期举办篮球运动会。在这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全员都参加运动会,无论是否喜欢运动。积极鼓励参加各种篮球活动,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篮球技能。组队打篮球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减少个人英雄主义的现象出现。打篮球还可以促进长高,可以让同学们多进行篮球活动,可以提高我国的平均身高水平。练习篮球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也有利于学习其他运动。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要加强实践的过程。第二,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多学科参加。例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组建田径队,为田径运动挑选学生,在选拔后,可以举办体育比赛。专业培训之后,这些成员就可以在他们的班级内部担任与体育有关的职务,帮助教师分担教学任务,承担教学责任,领导整个班级。发挥重要作用,鼓励课堂上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积极健康地思考。第三,应在学校组织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例如,拔河比赛,这样的运动一般很容易组织起来,可以有很多人参加,也需要有许多班级参加。参加拔河比赛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相关的体育知识,而且需要相互理解、合作。竞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与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学校之间也可以共同组织体育竞赛或活动,让具有高素质和技能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做法可以鼓励学校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和提高积极性。第四,在学科教育中,应开展专题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多亏了体育教育,学生们了解了体育发展的历史、体育运动的名称、自我控制的良好习惯、培养了自身优良的身体条件。尤其是当代教育技术的变化、疾病泛滥、对受过体育健康培训的学生的条件进行有效增强。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整合体育训练模式,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为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应该引进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体育教育的人才。体育教育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要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可以有耐心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定期请一些退休的运动员进行讲座和咨询,对学生参加体育教育进行鼓励,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在学校从事体育教育的运动工作者,不停努力地对自我进行拔高,提升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艺,不断提高对体育的思想认识,这样才可以有效性地促进体育事业的不断更新、进步和发展。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的改革信息要尽快传达给各级体育教育人员,及时进行学习和技能实践,努力丰富体育知识的内容和体育教育的模式。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讲课、补习班、会议和体育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才能和本质,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协调,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教育的质量。

四、结语

在体育教育中,不仅仅要区分开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的不同点,还要清楚地整理好两者的关系,我们还必须了解体育教育的融合问题。利用丰富课程内容,不停完善体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案重新设计,提升教学品质。学生自主培训,不只是学生自己对体育爱好的自主性训练。只有老师充分掌握学生的自主性才会使得体育训练更加轻松。只有做到这些措施,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总体上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献军.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2]程少宇.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协调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5(12).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教学;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体育教学作为初中阶段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促进初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以及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因此教师需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这一目标来展开教学创新与探索。

一、当前环境下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现状

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行,其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了大部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也就成了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这样的整体教学环境之下,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了出来。体育教学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理论知识内容的了解与拓展,更在于推动学生个人对体育运动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强化,以及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因此,重点开展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对于当前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而言十分重要。但是从当前体育教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对体育教学、体育运动的态度、认知和看法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教师群体,更存在于初中学生和家长群体中间。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部分教师尤其是语文、数学等知识型学科的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认知不够深入,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屡次出现随意占课导致体育课程总教学时长不够的问题。而从学生和家长群体的角度来看,学生及家长受升学、考试成绩等因素的影响而对体育运动、体育课堂不够关注和重视,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配合度、参与度不够,家长对于教师所提出的课下综合体育教学运动也缺乏配合等问题,这对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教学计划等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等问题,主要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的教学缺乏科学的设计和指导。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既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帮助,指导初中学生掌握专业的运动技巧和方法。但是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大部分体育教师受限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并没有进行完整的、科学的备课活动。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安排混乱、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对初中学生的运动习惯和个人身体素质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限制了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新目标、新任务的完成效果。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设计趣味教学导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对体育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所能够掌握和形成的体育情感与品格、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行为等素养。其中体育情感与品格是学生能够以正面的态度参与体育课堂并且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大收获的基础和关键,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与核心。具体来说,体育情感与品格就是指体育教学中需要学生具备的参与体育活动和课堂的情感、态度与认知等,其中体育情感主要指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热爱和兴趣,而体育品格则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遵守规则、合作意识、顽强拼搏等精神品质。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对初中学生的体育情感和品格进行培养,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品格。就体育教学课堂的具体活动与过程设计而言,教师可以大体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激发兴趣的导入阶段,二是培养精神品格的活动教学阶段。在体育课堂上的不同阶段中,教师需要基于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首先从兴趣培养的角度来说,游戏仍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感兴趣也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手段和方式,相比于课堂上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课堂与游戏教学的兼容性更高,能够有更广的整合方向。因此,教师可以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围绕本节课的体育运动来设计趣味游戏,以作为体育课堂的导入环节。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借助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对精神品质的培养,通过科学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来兼顾素质养成与技能教学,以保证学生在强化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开展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先对体育活动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素质教育渗透点,然后以此来设计对应的体育活动形式或者内容,这样初中学生自然能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自身精神品质、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科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实现激发初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这一目的,还能够起到素质养成的作用,同时强化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实现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设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运动能力主要指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如走、跑、跳、爬等,以及专项的运动能力,如锻炼能力、竞赛能力等。而运动习惯则是指学生需要养成的每日固定运动的行为习惯。对于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而言,核心素养中的这一部分是更为关键、也更为困难的一个任务和要求。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对体育课堂进行创新性的、科学性的设计,还需要寻求校园、家庭等的配合。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构成了其生活环境的绝大多数场景,因此学生运动生活习惯的形成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首先从体育课堂的角度来说,体育教师需要对体育教学流程、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科学设计。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当前阶段的运动能力、运动技巧以及自身所能达到的运动强度等来整体设定运动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教学知识和能力来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既要包括学生课堂上的活动过程以及运动目标、时间等,也要包括学生在课后需要自主完成的运动任务、运动方式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以此来初步引导学生形成体育运动意识,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方法和技巧,从而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寻求校园、家庭的帮助来实现学生日常运动习惯的养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寻求班主任、学校活动组织部以及学生家长等的配合。体育教师在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后,让班主任、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了解整体的体育活动计划和目标,并且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引导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通过这种规律性的课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种教学形式既能够使学生的运动技巧得到锻炼,运动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够起到稳定和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从而实现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中的体育锻炼活动,完成基本的体育锻炼目标。体育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体育锻炼计划和课程,让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获得全方位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定时、定量完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也是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意识、体育运动兴趣、体育核心素养的良好形式,有助于体育教师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任务。

(三)设计综合体育活动,深化学生健康知识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健康知识教学,从而强化初中学生的体育健康认知。体育健康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个人能力的作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教师需要适当地拓展科学健身、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规范体育锻炼健康行为,同时让初中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加强对自身体育健康的重视。综合性的体育活动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促进初中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持这一教学理念,科学设计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选择专题性的体育活动形式,通过专题性的活动及内容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在活动的开始阶段,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普及,也就是健康知识教育。这一部分也是整个综合活动的基础性环节,其教学效果对于之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但是在这一阶段中,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增强理论健康知识的趣味性,可以通过情景演示或者动画、微课视频等形式,来使理论性的知识内容更加有趣,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从而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媒体形式来设计包含观看和测试的教学方式,让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开始之前,就借助网络手段自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能够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在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需要掌握的体育健康知识或健康行为来与学生已经掌握的体育运动类型、技能等进行整合和搭配,使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加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理论性的健康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借助综合性的体育活动来让学生深入理解体育健康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健康行为。这样的体育活动能够起到强化初中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竞争意识等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四)关注体育教师培训,强化学生体育引导

在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教师是培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对初中学生体育素养以及能力的最终强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完成体育运动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科学引导不仅能够提高其效率和质量,还有利于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避免意外的出现。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改革,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等进行改革,学校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教师培训来实现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对在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项培训,从而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培训既要涵盖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健康知识等理论性的知识内容,也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等实际的专业教学内容。学校在组织培训活动时,需要结合不同年级教学重点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切实提升。针对体育健康知识、专业运动知识等的讲解,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公众号视频讲解等方式来进行;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学校及教师则可以通过观看示范课、与其他学校进行教学研讨等形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准入门槛,在进行体育教师招聘时,可以增加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核内容。对于在岗的体育教师,学校也需要定期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专业体育知识进行检验和考核,从而强化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学校只有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从而实现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体育运动;生态环境;自然区域;建成区域;体育用品;教育

1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体力活动的需求和依赖较以往有大幅下降,而由体力活动不足引发的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各种代谢性疾病,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冲击。体育运动为缓解此类影响做出了卓越贡献,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为增加人类的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体育运动的开展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例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的具体地理空间、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1],开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场馆、生产体育用品、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交通等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的原因,有些是体育运动自身造成的,例如对高尔夫球场地进行维护需要施加多种药剂,这会对土壤、水源、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有些则是社会深层次矛盾造成的,例如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在城市大量建造人工合成材料的场馆。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收入提高、闲暇增多、流动性增强和日益个性化构成了体育运动领域重大而持续的变化基础,这些变化包括[2]: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增加;参与体育运动和使用体育设备的动机有了更大的区分;开发了更多新的体育运动区域,已有的体育运动区域开辟了新的用途;有更多的时间被用于体育运动;与传统体育俱乐部的联系产生了变化;与商业性赞助或广告营销有联系的体育运动增多;未经正规培训的个人自发性体育运动增多。这些发展态势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更广泛地和更密集地使用特别有吸引力的、但从本质上讲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体育运动正在争夺更多的领地,这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侵蚀,会对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生存造成威胁。体育运动不仅会课题成果KETICHENGGUO影响自然环境,还可能造成其他生态环境破坏,例如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往返这些场馆的交通废气以及体育用品在生产、贮存、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置中造成的污染等。体育运动可能会对某些珍贵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造成严重损害,然而与农业、林业、工业和运输等领域相比,体育运动领域的影响往往并不显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现有冲突,这对于维护两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议题,主要是指将经济的促进、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以便为子孙后代提供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3]。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政府组织,还涉及工商界、社会团体乃至每个公民。当可持续发展应用到体育运动领域时,意味着应开展与生态环境相容的体育运动,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加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体育运动既要满足民众的体育运动需求,也要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破坏。

2体育运动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1体育运动开展与自然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有些体育运动是在自然区域开展的,例如自然、景观和乡村等,自然区域一般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多样化的地貌、多样化的物种,生态环境的缓冲力和复原力都比较强。因此,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通常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两者冲突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通常并不显著,但有些自然区域对体育运动开展具有特殊吸引力,这会导致体育运动的开展过于集中和频繁,这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如果这些自然区域恰好在生态环境上又具有脆弱性,就会加剧两者的冲突。因此,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要特别关注所开展体育运动的类型、强度和范围,以及所要使用自然区域的生态环境的缓冲力和复原力。原则上,如果开展的体育运动存在严重影响或破坏生态环境的可能性时,应及时暂停并待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开展。开展体育运动应考虑自然区域生态环境的缓冲力和复原力,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体育运动开展方应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尽量选择在生态环境缓冲能力、复原能力强的自然区域来规划和开展体育运动。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既要满足民众的体育运动需求,也要兼顾自然区域生态环境的缓冲力和复原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除了满足民众的体育运动需求外,还有一个吸引游客、促进消费的功能。为了能够兼顾经济发展促进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应优先考虑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愿承诺,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但如果效果不好或已被证明不成功,则应实施各种不同的引导性措施和限制性措施,例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如提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资料),将体育运动从自然区域移到人工区域,将体育运动参与群体从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区域吸引到更具缓冲力、复原力的自然区域,制定破坏生态环境的处罚措施(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当同一自然区域在同一时间被过度使用时,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特别是一些热门的自然景区和乡村游开展较好的地方。而要减轻这些自然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可以通过限制进入这些自然区域的人数、限制体育运动开展的时间段、轮流开放某些自然区域等方式来实现。但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以及避免执法不力,应考虑对体育运动开展的自然区域限制的规划可能性(如限制停车位数量、上山缆车的车次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和体育运动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宣布某些自然、景观或乡村的某些自然区域为禁区(如河岸边、树林里),规定特定路线(如沿水道、沿山道),限制某些交通工具(如限制机动车或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等。当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时,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区域采取的引导性措施和对过度使用自然区域采取的限制性措施方能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替代方案只能起到部分舒缓作用,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乡村等自然区域的向往和体验,从长远来看,甚至可能会增加对自然、景观和乡村等自然区域生态环境的冲击。为缓解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可以适当考虑采取以下措施[2]:对某些自然区域的用途进行明确规定,并制定具有约束力的、统一的、有效的规章。例如人行步道只允许步行,不允许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对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例如区域限制、时间限制、设施限制、人流量限制等;在生态环境缓冲力和复原力较强的自然区域,可以有针对性扩大体育运动的供给规划,以引导体育运动参与群体从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区域向此集中;在自然、景观和乡村的合适自然区域可以建设一些人工替代设施,以分散人流量;责成组织方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必须使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系统性地向体育运动参与群体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和教育,使其了解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的途径和方法。

2.2体育运动开展与建成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大多数的体育运动开展都集中在建成区域(主要是指城镇的建成区域),即使是在自然区域开展的体育活动,其参与群体也主要来自城镇建成区域的居民,如果城镇能够在建成区域附近供更多合适的体育运动机会,就可以大大减轻自然、景观和乡村等自然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而在城镇建成区域开展的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交通方面,如果城镇建成区域的居民为了参与体育运动需要频繁使用汽车等交通出行工具时,会大大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参与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充、开展频次的日益增多、开展类型的日益多样、开展区域的日趋分散,体育运动对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跨区域、跨城市、跨国家的大型体育赛事,不仅会导致参赛者的流动,还带动观赛者的流动,从而带动交通需求的大幅提升,同时大型体育赛事还会带来诸如高耗能、高排污、噪音污染等问题[4]。尽管体育界提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交通或选择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小的交通工具,但理想与现实还相差甚远,当前体育界的交通主要还是依赖“汽车交通”。根据瑞士的一项研究,目前汽车行驶的总里程中约有一半以上的里程是在闲暇时间内完成的,而闲暇时间内的行驶里程中约有25%与体育运动有关。即使是在城镇内部,体育运动参与者也有较强的流动性。这主要是由于工作、生活和体育运动在地理位置上的分离,特别是体育运动场所越来越倾向于建在城镇的外围,这增加了人们往返体育运动场所的距离[5]。然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在体育场所中进行,也可以在公共区域中进行,例如公园、街道、自行车道、步行步道等。但由于过去几十年城镇规划中的其他优先事项,例如道路交通、居民区、商业区的大量建设,体育运动的机会逐渐被挤出了城镇核心区,这导致人们往往需要到更远的外围区域去寻找体育运动空间和设施。为了参与体育运动,人们对私家车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因为体育运动场所普遍距离较远,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不总是很便捷(例如直达公共交通少,有时需要多次转乘),而且乘坐公共交通也不便于携带一些体育装备。因此,如果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要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有时是非常困难的。但对于有些距离体育运动场所较近的参与者而言(例如5公里范围内),还是建议选择更为环保的出行方式,例如步行、骑车或选择公共交通。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城镇交通问题,应对城镇建成区域进行更为合理的功能性规划,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和体育运动需求,减少居民的出行频次和交通压力,这意味着要在建成区域附近为各年龄组的居民创造或保留足够多的、有吸引力的、方便快捷的体育运动机会。这些体育运动机会最好通过步道、自行车道、绿化带、公共交通工具进行连接。为城镇居民提供体育运动机会对当地社区而言是最重要的责任之一,这些体育运动应秉承“环境友好无障碍”的战略[6]。如果一个大型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步行、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快捷、安全地抵达适合体育运动的场所,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因交通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并满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其他一些无车人士的体育运动需求。实际上,生态环境质量和体育运动机会不仅是衡量城镇“软实力”的指标之一,也是体现建成区域区位优势的标准之一。城镇的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在建成区域附近设置半自然区域来进行缓解,在半自然区域,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体育运动需求联系起来,当然只有对半自然区域进行非常谨慎的规划设计,才能发挥缓解的作用。此外,也可以将原有建筑物和土地改作体育运动场所,从而在不占用额外建筑物和土地的情况下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空间,例如南京市就利用废弃矿山、矿坑建设了南京冶山国家矿山公园、汤山矿坑公园。城镇的土地需求很大,土地供应也一直比较紧张,这是体育运动开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然而,在城镇中预留足够大的绿地,不仅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开展(建设“体育运动友好型城镇”),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在不同土地用途的激烈争夺中,体育运动界和生态环保界的代表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游说城镇政府保留一定的绿地,特别是在建成区域附近要预留出一定量的绿地。在城镇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体育运动的开展由室外转为室内。室外体育运动的开展通常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例如错误的选址、不当的养护(过度施肥、使用饮用水灌溉等)和不必要的土壤密闭会影响土壤和水的平衡。而室内体育运动的开展通常仅需要较小的空间,但室内体育运动开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存在能耗过多(包括电耗、水耗、建筑材料等),能耗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室内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注意挖掘节能的潜力,为了达到此目的,政府职能部门需要为室内体育运动的开展方或经营方提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将对室内体育运动开展的资助扶持政策与满足生态环境标准挂钩。为了实现城镇建成区域的体育运动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应优先考虑以下几点[2]:改善建成区域的居住环境,增加城镇公共区域的体育运动机会;鼓励使用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工具(将体育运动中心与当地的自行车道网络连接起来,在体育运动场所设置自行车停放点等);使公共汽车、地铁和火车等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更具吸引力(例如路线安排、时间安排、票价制定等);在体育运动场所提供体育装备、器材的租赁、储存、保养服务等;多开发室内体育运动场所,并运用节能手段降低能耗;提高体育运动参与者、开展方和经营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3体育用品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

体育运动人口的逐步扩大和体育运动类型的日益多样化,促进了体育用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生态环境破坏可能发生在体育用品整个存续周期的任何阶段,例如原材料获取、生产、贮存、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置等。在体育用品的环保领域,通常比较重视已经造成的污染问题而忽视对整个存续周期的监控,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新型体育用品的研发几乎都是围绕着功能和时尚方面,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关注环保方面。为了提高体育用品的功能性,经常会使用一些甚至在生产阶段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材料,例如近年来“毒操场”事件层出不穷,一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人工合成材料被用于体育用品的生产制造,这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对人体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而且这些破坏和威胁不仅会在生产制造阶段、使用阶段产生影响,还会在回收处置阶段产生影响。在体育用品领域,供需双方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体育用品企业要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以使其产品适应体育运动的潮流变化;另一方面,体育用品企业通过研发新的体育用品,用于塑造体育运动趋势和消费者行为。在这一背景下,体育用品企业容易出现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例如在生产、销售体育用品时不注意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在营销广告中表现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为了降低成本故意躲避监管使用不合格甚至违禁的材料等。对体育用品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应以提前预防为主而不是以事后纠错为主,这意味着要在体育用品的研发阶段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树立严格的环保标准,从而确保体育用品在整个周期都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有利于促进体育用品的回收利用。仅仅通过体育用品企业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体育用品的回收利用的,这需要企业、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密切合作,这是促进体育用品企业生产可回收利用体育用品的先决条件。要促进体育用品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友好的体育用品,需要注意以下方面[2]:在体育用品的研发阶段就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寿命、可修复性、可回收性);对广泛的体育用品进行细致的存续周期分析;检查回收利用或环保处理体育用品的可能性,如果具备必要的先决条件,努力建立一个体育用品的回收系统;在体育用品的宣传中,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体育用品的企业生产中建立实用的生态环境管理系统。

3在体育运动开展领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已成为人类未来的主要任务之一。教科文组织早在1977年就宣布,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终生的教育过程,要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进来,共同维护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7]。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对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也是体育运动领域不可推脱的核心责任之一。避免和减少与体育运动开展有关的生态环境损害需要所有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既要鼓励体育运动参与者养成对生态环境友好的态度和习惯,又要让体育运动参与者理解和接受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法律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应成为各类体育协会组织和俱乐部正常活动的一部分,应定期开展针对教练员、工作人员、运动员以及其他培训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体育界的从业者虽然只占从事体育运动群体的很小一部分比例,但他们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却负有特殊的责任,他们不仅应该发起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而且还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积极引导其他群体的响应。体育协会组织和俱乐部应利用众多体育运动开展的机会借助各种手段积极向社会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是解决和避免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冲突的一个重要方法,但仅靠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是不够的。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时,应积极创造能够鼓励生态环境友好行为的条件来促进,例如在健身步道设置合理数量的垃圾桶,会大大减少垃圾遍地的现象。在体育运动领域推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可以考虑以下方面[2]:制定和实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措施;建立必要的组织结构,确保充分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例如归纳体育运动参与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模式和诱因;举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有关的体育运动竞赛或活动;规划与生态环境相容的体育运动开展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更牢固地扎根于各协会和俱乐部的工作中以及与广大民众的对话中。

4结语

体育运动培训范文8

1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概述

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特”是指独特的意思,不同于普通的体育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色”是指这项运动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形式。词典对“特色”的解释是指一种事物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特点,如同一个标志,使人具有较深印象。因此,所谓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就是指在学校内部所推出的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标志性、代表性的运动形式,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的一种文化。发展特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建立品牌,实现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现阶段校园特色体育运动构建情况

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不断进行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运动项目的构建才能实现学校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教育部在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国各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开始加大力度构建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校园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对本地区情况进行调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具有高度校园特色的体育项目的构建水平,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的体育特色。例如,潮州市潮安区实验学校在田径项目上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以田径运动为基础,大力推进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形成了学校体育特色运动项目,如将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多种特色体育项目相结合,使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得到极大丰富。

3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对体育教学的意义

3.1促进教师发展

积极构建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可以为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自我提升。通过进行校园特色体育项目的构建,可以有效转变体育作为一门副科的地位,使体育教学成为当前学校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根据体育教师的专业进行合理搭配,发挥特长,形成校本教案、教师走专业(专项)发展的路线。通过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学校体育项目的进步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新构建的体育项目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品牌效应,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3.2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构建特色体育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新颖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培养对其以后发展具有重要帮助的爱好,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最后,通过进行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构建,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活动作为一种锻炼方式,可以实现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中学生正处于生长期,性格特征及大脑发育尚不完全,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实现对大脑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其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创新思维。

3.3提高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构建特色体育运动课程就是在原有传统体育运动课程上加以改进,以实现教学课程设置合理性的提高。传统体育课程在进行设置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使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通过构建校园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实现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创新,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高。

4校园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构建的影响因素

4.1重要性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各种资金大部分倾斜在文化课上,这是造成现阶段一些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缓慢的重要限制因素。只有通过合理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才能实现校园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构建,创立学校的品牌特色,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提高。

4.2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不仅是为了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锻炼实现对自身意志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参加一些体育项目可以很好地使学生产生运动后的愉悦感,通过进行一些竞技类体育项目的构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拼搏向上的竞争精神,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4.3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作为最好的刺激源,通过增加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的了解,以提高学生对这些运动项目的兴趣,进而提高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兴趣的产生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挥自身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对其在文化课上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4.4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作为体育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特色体育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因此,应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避免出现由其他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的情况出现。要根据体育教师的专业进行合理搭配,发挥特长,形成校本教案、教师走专业(专项)发展的路线,实现校园体育专业化规范化教学管理。同时,根据特色运动项目的不同对学生采取分段教学模式,可结合课程改革在校园体育管理的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保证课堂教学一个班3节体育课(2节基础田径+1节体育运动项目的双师教学);其次,在大课间进行特色运动项目渗透;最后,对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组建校队参加相应的比赛。以此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创建省优秀教研组。

4.5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活动的进行一般需要一定的专业场地和专业设施,因此,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建设也成为影响校园特色体育活动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基础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必须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依据本校适合构建的特色体育活动种类对体育用品及场地进行购买和建造,通过一定的基础建设实现学校特色运动项目的良好开展。没有基础建设作为基础,即使再好的校园特色体育项目的构建思路也只是空中楼阁,很难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效果。

5构建校园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体育培养的终身化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对人才各种素质的要求逐渐升高,仅仅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去面对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压力。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模式尚未固化、身体机能正在蓬勃发展的最佳年龄,在加强文化课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强化身体素质锻炼。但是,现阶段在一些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加强体育锻炼终身化的教育,造成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敷衍了事,毫无效果。一些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授的体育项目大都是以竞技类体育活动为主,即使进行一定的课外训练,所采用的方式也多是与竞技类体育有关的训练科目,太强的功利性使学生没有建立起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5.2过分统一标准,忽略个体差异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直是进行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主要原因是不同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进行校园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构建过程中必须因势利导,进行构建工作的开展。例如,潮安区实验学校在田径项目上具有较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同时专门的田径培训教师也较多,可以在田径项目上加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项目构建,通过进行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形式,实现学校体育品牌的创立。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及锻炼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不应建立统一标准,不考虑实际情况而进行训练。

6相应的改革措施

6.1加强兴趣培养,提升终身化意识

实现校园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构建可有效提高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终身爱好的意识。同时,通过兴趣培养,可极大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力地保障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构建工作的良好开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6.2加强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运动设施的完善是实现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构建的基础。针对现阶段学校各项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当地教育部门及学校管理人员应加强重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学校所要建立的特色体育活动需要的体育器材进行采买补充。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强化体育教学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体育设备和设施,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具体操作如下:要进行场地建设。对于跑道、操场等基础性设施要依据国家标准建设,保证学生能够在合适的场地内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要加强室内场地的建设,改变以往由于雨雪天气造成体育教学工作暂停的情况。

6.3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进行中学体育教学时必须有专业的教师进行。因此,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是实现校园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只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才能依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进行实际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避免出现一些危险性动作而对学生造成伤害。

7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通过构建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一方面可以有效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将特色体育发展成为学校的品牌特色,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实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秀珍.阳光: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