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1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

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廉洁知识,进一步提高廉洁素养及道德自律意识,形成廉洁自律的思想品质,在校内掀起学习廉洁知识的热潮,营造崇洁尚廉的良好氛围,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让师生员工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课题组以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台州学院10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研判,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廉政文化教育现状

1.1大学生对腐败现象高度关注

根据调查了解,浙江省大学生高度关注反腐工作,有98.1%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上腐败现象高度关注。92%的大学生认为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调查显示,83%的大学生跟家长或者老师聊过廉政方面的话题。如来自浙江海洋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说,“我平时会跟家长聊,比如我们山西省的塌方式腐败。”一位来自浙江大学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家长是公职人员,很支持他参加廉洁教育活动,希望能学习和传播廉洁的价值观念,“但不能超出边界”。被问及何为边界时,他说自己的理解是,如对贪污腐败的举报,这需要掌握具体的证据,可操作性要求高且风险很大。

1.2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

据了解,浙江省的高校正在努力探索廉洁教育进大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大一年级学生始业教育、大四年级毕业离校教育、主题党团活动等载体,大力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如浙江理工大学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廉洁教育,增强宣教活动的趣味性、实效性、创新性。绍兴文理学院多措并举,运用微信群、微博、贴吧等网络交流载体开展一系列廉洁教育,提高教育方式的广泛性。浙江工商大学每年举办毕业生廉洁教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全校引起热烈反响;为了使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前再给他们提提醒,大学应届生集体庄严起誓,并在签名墙上郑重签下自己名字,在誓言中加上“从业以勤为先,为官以廉为本。牢筑道德防线,弘扬正气清风”这几句话。温州医科大学开展“医德医风”教育,通过打造廉洁文化精品,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廉洁观,培养“德高医粹”的医学人才。浙江师范大学重点加强大学生廉洁诚信教育,着力培养业务精湛、品格优秀的师范人才。浙江海洋大学给大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开展反腐倡廉的案例教育,同时对如何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建设性意见。宁波大学未雨绸缪,将廉政建设工作前移,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廉洁教育,为学生未来在职场工作中知廉守廉注射免疫剂。

1.3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资源压力

高校开展廉政文化教育需要两方面资源,即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方面,高校内部掌握专业廉洁教育知识、具有多年相关经验、可以举办公益讲座的师资相对欠缺。资金方面也是一大难题,如到廉政教育基地考察、举办大学生廉洁夏令营等缺少经费,希望政府、学校及相关方面给予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广覆盖、可持续、有效果”。

2相关对策建议

2.1廉政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与第一课堂相衔接、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与党支部主题活动相统一、与人才培养方向相匹配的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科学性、广泛性。坚持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将廉政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廉政文化教育于思想教育、学风建设、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之中,确保廉政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坚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发挥优秀干部和教师的表率作用,特别要发挥老师对大学生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加强学生、教师、干部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建设,以正面教育为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确保廉政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坚持与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相结合。根据学科、专业和年级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适应学生身心特点、个性特点、思想实际的具体措施,做到层次分明、衔接畅通,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保证廉政文化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2廉政文化教育的主要对策

2.2.1积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开设廉政文化教育课程。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有的高校结合“两课”教学,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廉政文化教育课程,效果反映较好。如浙江大学推行学生廉洁教育“五个纳入”制度,将“腐败的形势与对策”作为《形势与政策》必修课的固定教学专题;在“两课”中分别结合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设计廉洁教育内容。二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积极引导学生是非分明、崇洁尚廉,树立诚信道德理念,陶冶高尚情操。充分结合廉政文化教育和传统课堂文化知识教学,借助学校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科学安排廉政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发挥高校专业学科优势,把廉政文化教育与特色学科建设、素质教育建设充分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并整合现有学科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三是通过讲座、展览、座谈会等形式,积极组织大学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知识教育,促进廉政文化教育走进校园,大力营造浓厚的反腐倡廉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觉悟提高的过程中学习廉政文化,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2.2.2精准借力“第二课堂”的渗透作用

一是成立大学生廉洁教育社团。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大学等省内多所高校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廉洁教育社团;有的高校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如浙江省水利水电学院2010年5月成立了廉政文化社。该社团的指导老师说,除了在校内开展一些针对师生的廉洁知识推广外,我们还尽可能地走出校园,与广大市民及社会组织、企业等进行交流和共建。二是依托学校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寓廉洁教育于其中的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大力发挥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宣传舆论作用。通过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广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自我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收看相关教育警示片和廉政教育节目,让同学们在正反角色的对比中获得心灵震撼,通过组织学生座谈、讨论、研究,深化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在理性思考和辨析中接受廉洁教育,增强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以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特色基地为依托,开展特色廉政文化教育申报评比、风采展示等活动,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四是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教育主题党日、团日、干部培训等活动,扩充业余党校课程中廉政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把廉政文化教育融入“两学一做”的教育长效机制工作中,增强学生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五是发挥大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让校园网成为廉洁教育的新阵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就反腐倡廉有关方面的问题与广大学生进行研讨,使廉洁教育活动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培养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增强拒腐防变、正德修身的能力。六是紧密结合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例如举办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拓展廉洁教育项目,提升廉政文化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

2.2.3注重增强干部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

一是大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系列学习讨论活动,使广大教师深化对高校教师标准的认识,使“四个相统一”“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追求,全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职业道德能力和廉洁自律意识。二是开展树立典型、榜样引领等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广大教师用高尚的学识风范和人格魅力,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三是要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职,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探索“把廉洁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把廉洁教育与课程开发、学科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三融入”“三结合”模式,编辑出版一批校本廉洁教育试用教材和读本,创新廉洁教育的方式方法,打造一批廉洁教育品牌。四是把廉政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毕业生廉洁寄语和召开毕业生廉洁教育座谈会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廉洁教育作为毕业生教育的一种常态,引导毕业生明白廉洁自律和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拒腐防变的能力。五是把加强教师廉洁教育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题责任的重要抓手,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形势,借助漫画、故事、照片、数据,以通俗易懂的“廉政微党课”扬廉洁之风,树党员正气。积极引领大学生在校内掀起学习廉洁知识的热潮,营造崇洁尚廉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员工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李红权,张春宇.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19-121.

[2]马国荣,程海威,滕小艳.大学生廉洁教育制度的创设途径与实效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71-73.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德育教育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与“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形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必然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现代职业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比如:重专业教育、轻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因此,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辩证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课堂,是我们试图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多年来,潍坊职业学院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尊师孝亲、职业素养等,积淀了较为厚重的教育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也为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

在实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需要多层面、多角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高职学生正处于接受能力强、认知变化快的阶段,教育应适应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着眼于以上两点,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2.1探索了会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需求情况

从高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我们得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感,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主流媒体的宣传以及家庭道德的传承。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其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清晰、过于片面;再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答不出来或是表现出一知半解;最后,对文化的理解流于形式,没有内化为每个学生的日常言行。通过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程度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若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更希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且希望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并有益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2.2分析了会计教学中应融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文典籍、书法曲艺、忠孝观念中无不蕴含着为人处世、经世之学之道,特别是儒家思想代表的价值体系,成为传统思想的瑰宝。但传统思想中也存在着等级观念、因循守旧等的消极因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融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紧密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紧扣职业素养的部分作为研究重心,兼顾其他。

2.3制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路径

秉持“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学院、教师、学生和企业四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学习、教师素质培育、学生社团活动、企业实训活动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模式。

2.3.1学院层面

以潍坊职业学院为研究载体,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一系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一,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入手,将传统文化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入学教育、思政课、人文教育课程的形式融入课程设置中。第二,大兴院校传统文化之风,充分利用报告、讲座、比赛等形式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第三,以物质文化营造教育氛围,学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第四,以网络媒体营造宣传平台,借助微信、微博、学校论坛等学生广泛认可的网络形式,推动学校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

2.3.2教师层面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首先,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研习《论语》《孟子》等优秀典籍,并积极参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培训,提升自身素养。其次,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如教师借助“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的思想,着重引导学生不做假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3学生层面

实践中,对会计专业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对课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了合理安排,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关项目进行学习,如第一学期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会计诚信教育讲座、第三学期的“文明礼貌活动”等。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教育作用,辩论赛、演讲比赛、传统文化节等,引领学生于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施展传统文化的平台,“贫困老年人爱心帮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3.4校企合作层面

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职场体验,了解企业文化、用人需求和岗位工作流程,该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素养与会计职业素养紧密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岗位与课堂、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

3研究成果

3.1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客观分析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需求情况,究其原因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生活环境所致,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成长的,个性鲜明,面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更容易被吸引而轻视中国传统文化。二是我国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这就导致学生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三是与学生的年龄阶段有关,年轻人的天性注定了他们喜欢新鲜事物。这些都导致了学生表现出本位思想重,责任意识淡薄;只追求专业上的学习成果,缺少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容易盲目追溯,随波逐流等。学生的这些行为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背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基本价值观没有融入学生的生活。因此,在高职校园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无可争议。

3.2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取尤为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基础,特别是儒家思想代表的价值体系,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如仁爱、尚义、自律等。该课题以会计专业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调研企业会计人员职业素养需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严谨踏实、坚持准则、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团队协作、爱岗敬业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见图1)。实践证明,以上教育内容即符合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质要求,又符合会计专业岗位能力需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3.3多层面齐抓共管,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

第一,学院管理者层面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管理上的支持。第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教育课堂,要求教师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和身心素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学生是实现目标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学院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行为。第四,企业积极参与,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当前,专业技术型和人文素养型相结合,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新型人才紧缺,以体现素质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所培养出的人才将会受到社会的青睐。高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内化、长期实践的过程。通过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逐步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符合岗位要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职业校教育要不断挖掘资源,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在学生的灵魂最深处。

参考文献

[1]魏静,苏伟立,崔晨秋.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途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15(3):90-92.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引言

语文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语文教学素材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丰富语文教学材料,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克服学生古代文学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有较强的功利心,选择教学内容时只强调教材中出现的语文知识,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和有益延伸,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高中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让学生接触不一样的语文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较于单一化的语文教学材料,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的融合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借助传统文化的形式美、语言美,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德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组织高中有关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并实现德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当前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中穿插关于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采用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说教为主。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案例中汲取营养,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此外,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当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状况,教师过分强调文化起源、文化背景等知识,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受限。为此,教师应当遵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将传统文化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除了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之外,教师还应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创新,尝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高中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深刻,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从简单的传统文化故事着手,通过分析和讲解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知识后,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认同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深度。此外,教师还应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传统文化融入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根据不同环节教学特点,逐渐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传统文化。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古代文学阅读能力有待提高。良好的古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文言文古诗文都是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许多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够重视,只是以高考为导向学习语文知识,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古文的学习。在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文化交融也更加深入,但是许多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出现崇洋媚外的偏激思想,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提高考试分数的工具,而没有真正用心研究传统文化,没有阅读大量的古文著作。在学习古诗文和古诗词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过分依赖学习词典,而不是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解决学习问题,在学生缺乏古文阅读能力的情况下,传统文化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二)教师采用的传统文化教学手段单一。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有较强的功利心,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目标,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教师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习惯通过口头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知识,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填鸭式”的高中语文课堂虽然效率较高,但是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提出的观点,而无法结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自主学习,限制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此外,单一的教学手段意味着课堂教学形式较为死板,学生很难从课堂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创设情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成熟,由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突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借助信息技术还原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为此教师应当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与传统文化教学情境相关的素材,通过图片和视频材料,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官冲击。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教育元素,并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播放影视作品《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和服装文化。宁国府前的“石狮子”“兽首大门”都是古代建筑中的常见装饰物,荣国府的建筑装饰和设计也颇有传统建筑风格。除了建筑之外,文章还以黛玉的视角观察了贾府内的各个人物角色,其中关于衣物装饰的描述充满了传统文化特点,王熙凤身上的“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等装饰尽显奢华。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学习情境,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

(二)构建有益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想要实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教师必须积极建设有益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从物质环境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环境装饰方面巧妙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祥云中国结等等,让校园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班级内部同样可以粘贴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材料,比如:经典的国学作品,名人名言等等。从文化环境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互动探讨研究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紧密的沟通,尊重学生的学习诉求,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体现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三)以教材为基础组织国学经典阅读活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教材为基础,并积极推动学生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与成长特点,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素材,将国学经典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材料。此外,教师还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首先由学生自行制定阅读计划,再提交给教师进行审批,最终确定可实施的阅读计划。在学生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互动交流,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趣味性的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赛,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此来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四)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与引导的作用,结合地域特点,联系当地民俗文化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在《离骚》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接触的古文阅读知识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应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在端午节前后为学生组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制作粽子、赛龙舟,教师应结合当地风俗习惯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参与关于纪念屈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屈原身上的爱国精神。

五、结束语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是培养海外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留学生教育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医药院校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留学生培养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还能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1加强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古代哲学、易经、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理论是学习中医药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学历经千年,从理论体系到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都带着传统文化的烙印,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基础,在整个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留学生教育来说尤为如此,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对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意象思维、取象比类等思维模式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从传统文化入手,“以文化解读中医,用中医诠释文化”,培养留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

1.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跨

文化适应能力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留学生经常面临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冲突。在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帮助其克服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是高校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文化认同是跨文化适应的基础,在留学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民族品格、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去主动适应。所以在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正确处理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等问题。

1.3中医药文化肩负着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使命

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6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就提出了“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提案[2]。留学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向本国人讲述中国文化,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3]。中医药专业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主阵地,201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人数为7033人,来源国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

2在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项调查中均显示,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首要动机是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其次才是发展机会、学费水平和奖学金等因素[4-6],因此在留学生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是吸引优质生源,发展国际教育的有效方式,然而,目前在留学生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都面向留学生开设了人文课程,但课程多注重语言学习和日常交际,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缺少传统文化底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中医思维缺乏,对很多中医基础理论及经典论著理解困难,只能肤浅地认知或死记硬背[7]。

2.2传统文化内容与专业的结合不足

很多中医药高校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设置体验式的传统文化因素学习,如茶艺、武术、书法等,然而留学生多是临床专业,他们更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部分学生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于专业学习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文化素养对于中医学学习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则是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缺少传统文化内容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8]。

2.3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不够

留学生的学习和住宿多是独立的,他们的交往范围主要还是在本国人的圈子内,一方面原因是与本国人交往不存在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对他们来讲是一个舒适圈,另一方面原因则是缺少与中国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动力和机会,留学生停留在本国人的交往圈,不利于其融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感知中国文化。

3中医药院校如何在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3.1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

遴选与中医药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因素,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武术与健身功法、中国传统哲学史、古代汉语、民族医药的发展与应用,中医药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避免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同时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3.2在专业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基于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专业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留学生文化素养,打好中医功底,也能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神等概念与古代哲学的关系;方剂学中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关系,需要老师对中国古代制度文化做详细的讲解;针灸学中仅是穴位的命名就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含义,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位以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自然界的事物命名,且命名多能够反映出穴位的主治作用或是位置,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专业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学习中医药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确保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和特色。

3.3在实践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安排学生到中医特色显著的临床科室实习,或是一些纯中医特色的门诊部,让留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另外,课程中也可以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中医健康咨询、义诊,中医药健康养生科普活动等,将传统文化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更能提高学习效果。上海中医药大学在留学生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中医门诊部开展中医文化体验活动。活动中安排门诊医师做主题讲座、参观中医药连环画主题展、《本草丹青》绘画展、本草食品体验等环节,让学生见识了中医药与文化艺术结合的创意发展[9]。此外,学校组织留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到敬老院、老年日间健康活动中心等地,为老人提供健康咨询,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和体会“仁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设立留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汉文化研究”等课题,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

3.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以中外文化交流会、文化艺术沙龙、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中外学生文艺展演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载体与形式,创办君子书院和淑女学堂,邀请著名作家、文艺家走进课堂,以民乐、西洋乐、太极、朗诵、旗袍、茶艺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10]。学校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包含民乐专场、舞蹈专场、武术专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带来的精彩文艺表演,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强化文化育人功能;龙舟赛是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留学生在校级龙舟比赛、上海市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国际龙舟赛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在系列活动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种浸润式文化传播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3.5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中医药院校打造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环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能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建设文化园地、建造传统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等,另外宿舍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展示中医药学在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影响下的发展轨迹,是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种植中草药的园地———“百草园”既是校园绿化景观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基地。学生宿舍不仅从名字上能体现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如“细辛苑”“忍冬苑”等,而且从寝室到宿舍楼内的学生活动室处处可以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置身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3.6引导和鼓励留学生走出本国人的舒适圈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5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是我国时展与社会变迁所留下的产物,更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的到来,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走上了世界,尤其是近几年来,国际交流的深入不仅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引入了西方文化。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英语成了高校教育的必修课之一。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一定问题,仅仅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外国文化内容,导致英语的教育功能不断弱化,不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在贯彻文化教育的同时落实素质教育。

1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足够的跨文化意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以语文化的英语教学为主,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多数的学生喜欢追求欧美文化,直接略过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阅读和学习,母语文化丢失现象十分严重,不符合当今的教学要求。很多时候高校英语课堂都缺乏良好的文化理念渗透,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强制引领下接受语言信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针对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的,对此身为高校英语教师有必要重视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及传统文化意识。

2母语文化缺失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最近几年以来,先后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跨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且见解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两大系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情况,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只有掌握了母语文化,并将其逐渐渗透到英语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论知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为:意识>态度>技能>策略>思辨>知识,这足以见得,虽然当前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但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却比较欠缺。对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来说,母语文化是基础要素,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想保证良好的跨文化能力,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技能,更要从多方面去熟悉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而前提则是需要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的目的就是用英语作为媒介去向西方国家传播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眼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逐渐成了世界通用语言,在我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在这种西方文化盛行的环境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变得尤为迫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渗透传统文化是扩大中外交流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各国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对此,不仅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也要有意识的输出中国文化,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说是输出我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2渗透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

对于大学生来说,肩负着传播祖国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3渗透传统文化是引导学生正确文化观的需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到了21世纪新青年这一代,每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正是对于这一使命的体现。

4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4.1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1)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教育部门要重视起来,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注意合理的控制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比重,教育决策者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2)通过大众媒体做好宣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大众媒体做好传统文化学习的宣传和教育,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报纸、广播、杂志等传播渠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3)促进教学考核的改革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对于测试考核必须要重视起来,合理安排考试内容,明确考试目标,将学生思考分析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放在首位。考试内容的安排应该包括文化知识、交流技巧、语言应用等。此外还要加强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更多地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高校英语学习尽可能地回归传统。

4.2结合传统文化优化教材设计

教科书是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工具,要想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高校英语教科书内容,结合实际教学目标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3适当引入传统文化故事

古典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我国千古流传的众多故事中有很多可以引入到教学中,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引入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并以此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使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英语知识,同时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导入和讲解以及推荐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了更多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4.4结合实际深挖传统文化元素

英语相较于语文来说,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不是很多,对此要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必须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中潜藏的优秀文化元素,并将其进行适当的整合和润色,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国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教师应该尽量汲取其中一些比较有趣的、生动的内容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利用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强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利用反证法进行英文写作的时候,很多学生期初接触到这一思维方式很难理解,毫无兴趣,这样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也就很难灵活运用。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世说新语》中记载的“路边苦李”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戎7岁的时候和很多小朋友在路边玩耍,不一会大家都觉得口渴难耐。这时候发现了路边有一棵高大的李子树,小孩子们看着树上的李子口水直流,全都争抢着爬树摘李子。而王戎却在原地不动,别的孩子问他为何不摘李子,王戎说这么大的李子长在路边可是没人摘,一定不好吃。别的小伙伴一尝,果然如此!”故事讲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解释:王戎根据路边李大却多,推断出李子必苦的结论。就可以将其理解为已知条件为:“路边李大却多”,求得:李苦。假设:路边李香甜可口,求得:早就摘光了。这就叫作反证法,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反证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了解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

4.5通过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保证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组织实践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通过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寓教于乐,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比如在课余时间多多开展传统英文音乐会、英文诗歌比赛、英文成语接龙、英文故事会等各种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可以独自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现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英语学习的学以致用。

4.6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能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有着重要影响。对此有必要重视起来,结合实际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争取能够为学生带去最好的辅助和引导。身为英语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尽可能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平时抽时间多阅读一些关于史诗理论、文化经典方面的书籍,多多观看CCTVNews频道,多了解一些名贯中西的名人作品,且要懂得融会贯通,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5结论

总而言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合理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争取在强化学生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敏.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传承价值[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0):107-108.

[2]杨海妮.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入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6

一、中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特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在十五年前,现任吉林教科院副院长的栾传大教授就开始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推动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提升新一代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二、韩国高中传统教育的特点

目前,韩国高中生有3个选择性的德育课程:“公民道德”、“道德和思想”以及“传统道德”。“传统道德”课程是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高级课程。韩国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思,要通过“传统道德”课程,重新审视前人所秉承的传统生活方式,从传统道德中找到适用于现代生活的部分,帮助学生拥有前人的精神和智慧,重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在邻里生活和国家、社会事务中,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寻求智慧地生存。在这门课上会学习到:传统道德的重要性和基本精神及其现代应用;个人和家庭生活,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道德修养、对父母和祖辈的尊重和孝顺、手足以及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亲友、邻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和人之间坦率、友好的关系;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自然的关爱,包括作为韩国人的政治生活和责任、社会生活和正义的精神、现代生活和传统对自然的态度。

第二章、比较的范围选定

一、课程设置的比较

传统文化教育实质上是道德体验的教育,那么,它与课程设置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有人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课程,而是“体验课程“是”一种“关系性的”、“生成性的”、“融知识与体验于一炉的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构成方面,包括文言文学习,古诗文阅读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古诗文名句名篇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已很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代学生的爱国热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残奥选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表现在青少年中“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通过古诗文,我们的学生可以感受先人思想感情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健康人格,接受传统教育。同时,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课程之苑囿,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实践中感染、熏陶。从而让成语楹联、书法谜语、民风民俗伴随着灯笼、窗花、中国结一道走来,从而极大的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忠孝烈义,懂得仁勇智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韩国高中传统教育在课程的构成方面,更是把道德、社会等作为必修课来设置。与此同时,国语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在选修课程中也设有教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关道德、教养方而的课程主要是以儒学文化为中心进行开设,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礼节、忠孝精神,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以培养学生的爱闰主义精神、民族气节,使他们具备忠孝、仁爱、善良、减信、勤俭、英勇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忠孝两全的栋梁之材。韩国中学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体会本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开展英雄故事、爱国故事比赛、演讲等。另外,在很多学校中还设立了传统习俗教室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礼仪习惯。通过这些体验,融知识与体验于一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二、校内活动的比较

在课堂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者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学校可以组织游览寿州古城,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了解寿州历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参观包公祠,可以要求同学们认识包公清廉的历史形象;攀登八公山,游览升仙台,能够让同学们想象到汉代淮南八公的风采。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相比较而言,韩国高中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体会本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开展英雄故事、爱国故事比赛、演讲等。另外,在很多学校中还设立了传统习俗教室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礼仪习惯。除了学校以外,韩国还在成均馆下设乡校、儒道会等来对中小学生及幼儿实施入学教育,以促进形成良好的德行与礼仪。

三、德育教育的比较

在中国,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方了解、接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某一种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发展、内涵、特点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直前追求光明之旅。韩国有关道德、教养方而的课程主要是以儒学文化为中心进行开设,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礼节、忠孝精神,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以培养学生的爱闰主义精神、民族气节,使他们具备忠孝、仁爱、善良、减信、勤俭、英勇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忠孝两全的栋梁之材。

四、社会实践的比较

烘托传统节日气氛,丰富喜庆形式,通过包饺子、写对联、剪窗花等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其中,九九重阳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义务劳动,均让青少年体验并感悟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再例如:可以模拟百家讲坛的形式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或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活动,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应注意细化每个环节,使其方案最优化,以调动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为目的。

第三章、通过比较,分析结果(难点)

一、中国高中传统教育的优点以及不足

通过高中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元,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容易把言情武侠、美国大片、帝王大戏、日剧韩流、卡通音像等时尚文化作为热衷的对象,但他们对传统文化所知寥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国家的崛起确实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古诗文诵读.也不是简单地让学习书法国画和京剧进课堂。面对数以亿计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进入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计划、教材和评价体系,乃至高考考纲。

二、韩国高中传统教育的优点以及不足

韩国道德伦理课程所培养的学生的勇敢、谦逊等良好的品格,也对韩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他们从小便拥有了彬彬有礼、与人合作、具有责任感等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素质。良好的品行不仅会成就一个人的发展,而且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韩国传统教育的不足在于,韩国教育者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他们把一些不属于他们历史的一些文化遗产占为几有,如龙舟节,中国古乐器“笙”等。他们的这种行为非法占有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误导了下一代韩国人。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7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风学风建设;环境

在国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结合笔者工作的职业院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来打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阵营。经调研,此举措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一、校园文化的内容来看

校园风气是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的教育事业成果之一。大力推进红色思想在校园风气建设中的有效融入,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长征等精神,引入到校园风气的建设中来,打造红色文化影响氛围,能够让学生在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这有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校园学习风气的提升,红色文化氛围的构建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红色文化的构建也为学习风气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助推作用。红色文化不仅能有效使学生自我反思,更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向榜样看齐,能强化师生的行为规范。为加强红色文化与校园学风的融入,根据实际情况,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增加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并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切实把“技高品端”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校园文化建设从大类分可以分为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和隐性校园文化建设[3]。调研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忽略了对红色文化的教育渗透或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红色教育。从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层面,结合传统文化建设路径打造校园“红色文化长廊”,可以修建一些红色英雄模范、红色文化相关的感人事迹的石碑、雕像、展墙,同时利用新媒体手段把红色文化植入到学生的网络空间,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设施线上线下同步宣传红色文化,让红色事迹和红色精神塑造显性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从隐性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可以从日常的学生管理手段入手,着手创建红色班级、成立红色文化社团、邀请老革命军人等英雄人物开展红色精神的系列讲座等一系列关于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动。

二、从红色文化发挥的作用来看

1.教育功能。有些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爱国意识不强烈,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结合当今具体情况,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纳入大学生课程教育,增加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学习环节,设置学分制度,构建符合学校实际要求的红色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2.塑造功能。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多元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诚信意识比较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从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着手。焦裕禄、雷锋,包括新时代青岛劳动模范许振超等大批优秀人物典范,都体现了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向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色人物学习,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积极影响来提升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3.凝聚功能,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队伍工作量极大地增加。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社交和游戏软件成了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同时由于专业课学习的特殊性,减少了学生课外集体活动的时间,进而造成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匮乏。

三、加强校园红色文化的实施策略

1.创建红色班级,将红色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和班风建设中去。红色班级是以红色文化事件或者红色人物名字来命名的,在传统行政班和教学班之外重新组合的特色班级。班级成员是由学生党员、重点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事迹突出的优秀团员和具备红色精神的学生代表组成。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传递红色文化。定期召开红色主题团课活动丰富红色精神内涵,带领各班级开展各项传承红色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同时开展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活动,发现具备红色精神的学生作为学院重点树立的榜样典型,比如雷锋月涌现出的“志愿服务达人”体现出乐于助人的红色精神,定岗实习中评选出的“优秀实习生”体现出爱岗敬业的红色精神等,鼓励同学们向榜样学习。2.探寻红色记忆,扎实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学院“一学一做”,开展探寻红色记忆“三步走”活动。第一步踏红色征程,悟革命精神。为深入贯彻“学讲话,做合格党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红色足迹。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重温入团誓词,不忘初心跟党走。教育实践活动可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第二步重温红色人物的红色事迹,鼓励同学们去拜访身边的老红军,聆听他们的革命史,有利于同学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理智的爱国情绪。回校后学校组织生活会,撰写学习感悟,内外兼修地学习老红军们锲而不舍、英勇无畏的精神;第三步深化落实红色教育内涵。利用晚自习期间举办“四个一”活动。举办一次红色故事演讲比赛活动,观看一部红色影片,举办一次红色知识竞赛,开展一次阅读心得交流活动。广泛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综上,切合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需求,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因素,营造积极育人的优良环境。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学习生活中、文化教育业务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加大对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影响,使红色文化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田甜.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驻保高校为例[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8.

[2]李中学.高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范文8

(一)参与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内涵

参与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是指在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创造条件并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廉政文化教育,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参与和接受,尤其强调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二)参与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中,大学生的有序参与是有效贯彻落实我们党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教育决定的体现,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廉政意识和提高大学生的廉政素养,最终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另外,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大学生开展廉政教育是对祖国的未来担负责任,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大而长远的影响,具有战略性。

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学生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大都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廉政教育的实效,甚至造成教育者苦感,受教育者反感的现象。

(一)学生参与的意愿不足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相对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显得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意愿。此外,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使得大学生普遍认为廉政教育的对象仅是权力阶层和党政干部,从而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对廉政文化教育“与己无关”的漠然。再者,高校的廉政文化教育往往缺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缺乏激励机制,加上教育方法简单被动,造成了鲜有学生乐意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现状。

(二)学生参与的形式落后

廉政文化教育能否取得理想实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其自发的意识信仰和行为举止。目前,单方面灌输式的说教和书面讲解是主要方式廉政教育方式,通过“上大课、作报告、树典型”的教育形式,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内动力。此外,在大学生廉政心理教育方式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廉政人格训练,尤其是这方面的实践训练,只侧重于理论的说教和案例的展示,难以使大学生的意志水平和理性认识足以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三)学生参与的能力欠缺

基础知识的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学生无法较好地策划组织廉政主题系列活动,学生难以撰写出领悟深刻,见解独到的廉政主题文章,学生难以完成廉政主题调研活动,学生难以正确地看待和处理身边违背廉政精神和要求的现象,学生难以达到廉政主题实践基地的要求等等。

(四)学生参与的途径有限

对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认识不全面,机制不健全,内容不充实,形式不丰富是当前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普遍困境。大学生作为高校廉政文化的受教育者,其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的参与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主动参与的学生难以找到渠道,而被动参与的学生又带着抵触情绪勉强应付的困境下更应如此。很多高校都缺乏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机制和保障,学生的参与得不到重视,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成为相关部门的“独家表演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难以亲身践行廉政文化教育,被动地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内容的灌输已成为常态。

三、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学生参与不足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的落伍

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对社会热点,尤其是对腐败现象和有失公平公正的社会现象非常关注;另一方面又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不正之风、不良风气见怪不怪,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对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觉得廉政文化教育离自己很远,进而不闻不问,敷衍了事。少数学生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诸如拉关系,找靠山等的影响,则认为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毫无用处,不能理解甚至曲解廉政文化教育的意义,进而采取冷漠、抗拒的态度。

(二)宣传效果的低效

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形式落后,宣传效果低效,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意愿不足。高校在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宣传中,一般只是借助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进行粘贴相关内容进行展示宣传;再者是利用重要节日进行主题教育;这两种传统的宣传方式的宣传效果往往是低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虽有涉及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宣传效果也往往极其有限,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廉政文化教育的意愿,无法向学生有效地传播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的廉政文化教育内容。

(三)理论知识的匮乏

高校大部分学生日常大都沉浸于专业学习和各种校园活动,很少主动去了解和学习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廉政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宣传效果的低效,机制的不健全等原因导致高校学生难以掌握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参与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意愿和理论支撑,这就造成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指导而不能很好的理解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较好地把握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内容,不能较好地在人生中践行廉政文化教育理念,更不可能有效实现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目的。

(四)实践方式的局限

在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中,学生参与的途径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被动灌输,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专题教育,廉政主题讲座的宣讲,廉政主题宣传栏的展示等等,参与形式诸如要求学生观看主题相关的视频录像和图文资料,聆听相关的主题报告,然后撰写观后感和读后感,这类心得体会往往泛泛而谈,空洞乏味,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反而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这种教育实践方式的局限还表现在学生的参与感不足,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廉政教育,没有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注重学生全程参与实践对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实效的意义,进而阻碍了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多种途径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四、参与视角下创新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参与氛围,增强主体参与意识

校园环境是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切实加强廉政文化氛围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一是把廉政教育和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实践活动、基础文明建设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把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作为考核各项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廉政文化教育。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各类校园刊物及网络新媒体平台、宣传橱窗、主题班会等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注重开展廉政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在院系、各职能部门、学生团体组织、班级中大兴廉政之风,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能够在廉政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与成长成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育学生的廉政信仰。

(二)更新参与理念,完善课程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建立长效机制,齐抓共管,并与学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入学教育、离校教育、公共课、形教课、实践课、学生干部培训、党课和选修课等相关课程中,即结合第一和第二课堂,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模式,改进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形成一种多方面的长效机制,使学生从入学进校到毕业离校始终能接受廉政文化教育的影响,深刻理解到廉政文化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权益和自身更好的发展应该积极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弘扬廉政精神。

(三)整合参与资源,创新主题教育形式

一是加强廉政文化网络阵地建设。网络已经发展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搭建廉政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具有廉政文化教育沟通交流、信息、活动开展、效果反馈等功能的主题网站、QQ群、微信和微博平台等。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组织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学生党组织、团组织、班委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基层组织和学生团体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当中,丰富廉政文化的教育载体,创新廉政文化的教育形式。

(四)完善参与机制,拓宽主体参与途径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完善学生参与机制,拓展学生参与途径。一是设立专门的高校廉政研究学术机构,设立主题研究课题项目,举办主题征文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加强对廉政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并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针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廉政文化教育和实践机制,通过树立典型和帮扶教育的形式,赋予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和实践中的责任,带动和保障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廉政文化教育中来。三是建立多部门,多主体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五)健全参与评估,保障主题教育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