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1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的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有效途径

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应有课时得不到保证,学生淡漠历史课程现象严重,课堂有效教学时间短,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应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需要加强,历史课程功能被严重弱化等问题非常突出。针对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现状,2005年11月,我们展开了“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下是从教师与教学层面,对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究能力进行的有益探索。

一、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所有的教育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作为教师,我们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思想,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沿用。从教学的研究对象看,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创造型学生。从道理上讲,教师没有不喜欢自己的学生是创造型学生或者成为发明者的,但实际上自己却不一定喜欢。因为这类学生思维活跃,比较顽皮、淘气,他们的创造性往往蕴藏在某种特质之中,不到条件成熟,不易显露出来,而种种缺点却无时无刻不表露在外,教师容易看到学生的缺点,而不容易看清他们的创造性。所以,教师必须全面地认识并正确引导创新型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坚信学生中蕴藏着创新精神并具有实践能力,力争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宽松平台。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甚至辩论,不明白的允许发问,忽有“灵感”“顿悟”允许插嘴,允许“异想天开”。“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畅所欲言,才能激发起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的责任从一个角度说就是通过质疑、启发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表不同见解。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呈现的历史知识。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所以教学内容的编排应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索提供服务,即应注意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方法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操作、实践、思考、归纳的多样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教材问媒介,设计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内容,从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真知。也就是说,教师为学生展现创新精神,展示个性搭建舞台,提供条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和组织者。

三、改进教学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学生以自由支配时间,这不仅是学生借以丰富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而且只有当学生每天按其意愿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学校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的发展,只不过是空谈而已。”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和重难点,选择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改进教学策略,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操作上,努力做到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包括独立思维的空间和独立活动的空间。

四、革新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注重探究式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该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又提出: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达此目标,我们必须革新我们的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1.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2.激发学生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3.诱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五、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需要课堂教学作出全方位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变革。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启发型、谈话型、探究型、活动型、辩论型等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果。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应具有此方面的素质。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

六、创设多种学习活动形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每位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创设了在听故事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竞赛中学、在操作中学、在情境中学、在谈论中学、在探究中学、在尝试中学等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调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自主创新实践型课堂教学评价,在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时,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因而评价教学应以学生参与及效果为主要依据。评价项目包括:

1.学生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师生关系民主,信息双向交流,教与学共振。

2.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应人人参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率达90%以上。

3.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活动的时间(读、写、议、算、操作、板书、表演等)不小于课堂时间的3/5。

4.学生参与的方式。(读、写、议、算、操作、探究、板书、表演、小组活动等)

5.学生参与的效果。从教学反馈情况看,合格率应达到90%,优秀率应达到70%以上。学生能将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08年6月,我们对参加实验的380名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要求与实验前相比都发生了变化。实验前喜欢历史学科学生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5%,实验后达到88.1%;实验前学生普遍认为背诵、记忆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2.1%;实验后减少为60.5%;实验前有93.4%的学生认为教师观念传统、教法单一,实验后教师改进人数下降到45.8%;实验前有85.3%历史课堂缺乏生机,气氛沉闷,实验后减少为35.5%;实验前有90.8%的学生认为历史课不具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功能,实验后数字减少为31.8%。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看到实验后,参与实验的老师普遍转变了教学观念,家长和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家长的支持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而历史教学的教法单一、气氛沉闷,忽视学习主体的现象也有了改观,历史学科的功能得以体现。课题研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要围绕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继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教育;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5-01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教育途径、社会途径、自我途径等。其中教育途径是覆盖面广、效率高的一种途径,也是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有创新意志品质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本文基于此主要论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 创新能力培养是时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探索、重统一轻多样、重继承轻创造的教育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基础扎实创见贫乏,高分低能屡见不鲜。在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性人才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保证。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己在全国范围实施。探索教育规律、革新教育模式己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因此,通过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重视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求

创新教育从学习方式上反省传统教学过程,过去我们过多的应用了接受式学习,导致探究式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口及基点。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改革与补充,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广泛的迁移到一切生活和学习领域之中去,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裂隙。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初步培植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品质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可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个解放人性和挖掘人的潜能的过程。它可以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思考周围的世界,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以健全发展。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关键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创造从根本上来说是主体性的创造。没有人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的内化,人的创造是不可能的。在我们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教育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成能动的人。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自尊心、自信心和主动意识的人,而且随着学龄的增加,这种自尊、自信和主体精神会更强。只要我们的认识正确得当,学生的潜能是会发挥出来的。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实验教学是该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实验课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探索精神的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许多教师己形成了以验证实验现象和培养实验技能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确定实验目标、选择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验效果时,都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掌握、理解”某一知识,学会或基本学会某一技能为核心。例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以往只注重是否掌握了该实验的提取和鉴定的技能,而忽视实验态度和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重讲授实验,轻实验过程的研究。

(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理念;转变;创新;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在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学校是整个社会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借助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者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好的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导入新课开始具有如此的突出作用,在课中、课后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者对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者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者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这样,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者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化学;培养;能力;有效途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究竟有哪些,就成了摆在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观察是一切认识活动的起点。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合理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图表、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等进行详细地观察,并逐步学会如何规范地记录观察结果。高中化学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每次实验时教师都要尽可能使实验内容条理化、问题化,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入手,以化学事实或现象认真地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适合化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归纳、推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学习就是从“已知”到达“未知”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和思维方法的积淀就会演变为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1.设计情境式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式问题,提出疑问、巧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对一些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途径,在讨论和学习体验中增强发散性思维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习惯性和灵活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是当代人才的各种创新能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引导,在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1.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学生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就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一些字、词、句、段的含义,也就抓不住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不会合理使用教科书或教辅资料帮助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书籍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训练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受益终生。

学法指导中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①专心听课;②及时复习;③按时完成作业;④课外阅读。也可以在适当时机提出一个专项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学习,然后教师把学生搜集的材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拓展,并在必要时上一节专题课,以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除此之外,通过巧问、善诱、引导学生设计多种简单的实验方案去完成某项实验任务等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和训练一些简答题、鉴别题、推断题、制取题、实验评价题等,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但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参照上述办法去多启发、多培养、多实践、多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各种能力定会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庆年.浅议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4).

[2]史俊清.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化学教育,2006:1-2.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6

>>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德育有效途径的探索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索 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导入的有效途径 探索小学中段词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英语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 小学作文启蒙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探寻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农村小学音乐课教学有效途径 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有效途径探究 低段合唱教学是实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实践教学理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英语有效教学之“有效途径”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有效途径的实践 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有效途径的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小学音乐课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成长环境。因为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小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的责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无限乐趣,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享受音乐中的无限“美”,使他们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有效途径  一、提升共同体验,调控课堂氛围。

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生成新的音乐体验。正因为此,我们才应该更清晰地理解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避免“生吞活剥式”的教学。对于音乐学科的教材内容,我们提倡学生的聆听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我们希望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莫扎特,这些都是对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精细地“研听”教材,要对教材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样可以在课堂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更为恰当的引导,以此帮助学生提升共同体验。音乐中也难以得到答案。因此,自然就归结到一个共同的体验,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 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对所学内容好好尝试,认真体验,有了认识后,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引领者,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新课程理念中,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调控好课堂气氛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要重视课堂生成的东西,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关注美感享受,调整课堂进程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我们音乐课的律动中孩子们忘我地展现自己,不求整齐划一。他们的歌唱与表演相结合,音乐与律动相结合,相得益彰,饶有情趣。孩子们通过律动体会音乐,表现音乐,这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感受“美”的活动。他们尽力地舒展着自己的头、手、脚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虽然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幼稚,有的甚至很不协调,可他们毕竟在认真地做,他们在尽情享受着律动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节奏是旋律的骨架,试唱、创作旋律,首先必须认识节奏、创作节奏。利用音乐课教给孩子们一些节奏知识,逐渐让孩子们在排排打打中学会组合、创造节奏。要想让孩子牢固地掌握节奏,必须根据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中的见闻来巩固、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组织创造一拍、一小节、一个乐句的节奏谱,根据不同课题的需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节奏型等,让孩子们在拍拍打打中认识节奏、创造节奏,充分感受音乐课中的节奏美。有时教师让孩子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起来.在美妙的旋律中,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们似乎也看到了歌曲中的美丽景象,在动人的旋律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那是情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注重能力培养,提升课堂效率。

课改后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了想上音乐课和更想唱歌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愿学、乐学。因为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课改对学生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到音乐教学。因此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完成的。原来的各科教学中较多的是只重视本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重视。以音乐教学来说,多少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它是传授音乐技能的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而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包括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否则再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练,呆板的重复。这种比较有新意的课堂教学,不仅在形式上灵活、多变、新颖,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