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教育分流;政策分析;目标与背景;效果分析

教育分流是指依据标准的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术性向测验,将学生分层别类,引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教育分流直接为学生从事不同的职业和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奠定基础。[1]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三级教育分流体制,即小学后的教育分流,初中后的教育分流和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其中以初中后的教育分流即中级分流为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改变,各地高职院校的发展如火如荼,使三级分流呈现出高级化趋势。因此,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即所谓的高级分流,地位越来越凸显。国家的一系列政策规定了为高级分流提供了实施的可能和必要的保障。

一、高级教育分流相关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其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地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教育,对未升入高等学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普通中学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这些规定一方面强调了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去向,另一方面强调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职业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渗透实质上是高中教育校内分流的一种形式。1996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六条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即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1996年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中强调,要根据社会需要举办,努力提高针对性和适应性;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以现有高等学校为基础,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岗位适应性,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该规划还规定,在层次结构上,要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32条规定,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这些规定不仅拓宽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也为中职毕业生的分流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二、政策制定的目标及背景分析

1.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力和教育力使得教育的高级分流成为可能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一步一步攀升,国民总收入从1990年的187183亿元增加到2009的343464.7亿元,20年增加了83.5%。

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丰富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教育成为国民消费的主要对象。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有些产业技术含量低下、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这与劳动力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有直接关系。从国际方面来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及经济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是经济增长的制胜点。单纯的普通教育不能满足大工业、高科技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本国经济和教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国家因时因地制定的各种教育政策使高中后的职普教育分流趋于合理化,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

2.未来发展和教育转轨的需要是对教育的高级分流政策制定的时代呼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目前我国劳动市场高级技工严重不足,需求量比现有高级技术人才高出大约20个百分点[2]。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技能水平偏低,因此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此肩负着历史性任务。高级教育分流相对于中级分流也就是初中后的教育分流都更加复杂化,它涉及到两类高级中学向两类高等学校四类学校六个方向的分流(如下所示),因此教育的转轨使得各种分流政策的制定成为必要。

3.教育分流理论的日臻成熟为我国教育分流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教育分流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过程涉及教育法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教育平等等多方面价值观念和学术主张[3]。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分流理论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认为教育分流是一种进步现象,相对于古代依家势、门第等进行的教育体制,竞争性选择分流体现优胜劣汰,有利于保证人才质量。教育分流体制构成的要素主要有:教育法规中的教育分流规定;教育考试制度;从分配向市场过度的毕业生就业制度[4]。我国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系统内部优化的主观诉求。

三、我国高级教育分流政策的效果分析

1.高级教育分流政策的成效

高级分流的直接影响就是,它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为终结教育的状况。由于我国高中后教育分流的相关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到2002年,全国高职(含高专和成人高校)在校生为752.6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1.4%。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74所,约占我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其中,专科学校219所,职业技术学院584所(比上一年增加198所)。据统计,近几年新增的高等教育规模,有40%左右是由普通高等教育以外的其他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的。[3]这是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预计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体规模将比现在扩大150万人左右,今后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项规定的认真落实。

2.高级教育分流政策的副作用

首先,高级分流方式以高考为标准,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日益增大,这样从侧面影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性。同时,高职学生作为高考的失败者,或多或少也会受到歧视,被认为是“下品”。

其次,教育分流本身具有精英主义取向,之所以进行教育分流就是为了保证学术教育领域里少数学生能够有更高层次的成就,同时使大部分被学术教育“抛弃”的学生能够接受一定的职业技能学习,从而谋取生存。然而,当前我国的情形是,普通高等教育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不愿选择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现实与教育分流的精英取向的特点相互矛盾,必然导致各种问题的凸显。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教育并没有成效,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并没有作为主体教育而提高其质量。

在我国,教育的高级分流主要依据是高考的成绩,这就造成了学业竞争激烈、课业负担重的后果,由此也影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这种不考虑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性向,也不考虑社会需求的盲目选择方式违背了教育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目的。

四、我国高级教育分流政策问题的建议对策

1.革新教育分流方式

教育分流在教育活动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教育现象,然而,在我国这种现象存在的背后是背离现代教育公平观念的指导思想。早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把教育课程按导向概括为A、B、C三类。三类课程虽有导向学科性深造、导向职业性继续学习和导向就业市场的不同,但并没有标榜学术性大学或者贬低职业高校。教育分流体制本该服务于现代社会对不同课程体系下和拥有不同专业技能水平的人才需求,但在我国,高中教育后,以高考成绩为标准,成绩优者进普通大学,劣者进高职,造成学生不能自由择校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在教育分流中应该重视个人需求,将标准化的考试与个人能力、兴趣、职业性向相结合,给予个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自。可以借鉴国外分流方式,将国外的职业性向测验本土化,同时,增强职业指导。多元化教育分流的驱动力体制,使社会和市场也参与其中,推动教育分流的合理化发展。

2.重构教育分流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后的教育分流主要是通过高考将学生分为学术流和职业流,这种分流模式本质上是校际间的分流。要应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必须构建“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的分流模式。所谓“上下衔接”即加强中高职教育的密切联系,高职应扩大接收对口的中职毕业生,打破中职教育在中职师生心中作为“终结教育”的形象。所谓“内外沟通”即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术性课程的学习,提高高职生的文化素养。不仅如此,在学制上普高和职高应建构互通桥梁,使职业高中的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选拔进入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爱好也能进入职业高中接受职业课程的学习。

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中国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提出“人尽其才”的主张,然而,在现行的教育分流体制下,学生尚不能实现教育的自主选择权,毋庸谈尽其才了。要想人尽其才,必须先乐业,而乐业的前提是乐学,因此教育应适应生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盲目的扩张式,政策导向和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与普通高校趋之若鹜,这背离了教育分流的精英化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应该办成真正的精英教育,政府应控制普高规模再发展,使绝大部分学生接受高职学校教育,使高职教育成为主体教育。另外,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可借鉴发达国家职普高校学分互认制,逐渐转变职业教育的被歧视地位。

参考文献:

[1] Jones,John,Anthony C Harris.(1990).Streaming in First-year

University Classes,New Zealand: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15 Issue 1.

[2] http://baike.省略/view/750981.htm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第四级教育;招生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徐涵,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1-0044-03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在政府文件中首次明确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一、确立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之一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是为经济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其课程设置也主要是以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为依据,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继续求学遇到很大的困难。

目前人们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能顺利走上职场;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能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更好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应确立发展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策略。而且我国也有这样的现实基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所构成,从历史渊源看,普通中专是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比较重视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技工学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比较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教学;职业高中处于二者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三校归一”典型试验的基础上,我国确立了淡化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差异的策略,用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看来,这种发展策略是不能满足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的。

从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各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也都是多样化的。以发展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德国为例,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由“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所构成,全日制职业学校又分为职业文理中学、专业高中和职业专科学校,“双元制”是其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德国不同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双元制”主要是为企业界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90%以上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直接就业,而且在制度设计上通过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为技术工人的成长提供另一条通道。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就没有继续接受学历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仍然可以通过选择进入专业高中学习,继而获得上应用科技大学的资格。职业文理中学是同时实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具有上普通高校的资格,但要求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为应用科技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课程结构由普通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所构成。职业专科学校主要是为那些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才能达到职业培训毕业的职业工种提供培训,如社会教育、儿童教育等,同时也为那些没有获得“双元制”培训岗位的学生提供国家承认的某一职业工种的培训。可见,德国的“双元制”和职业专科学校主要是为经济界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职业文理中学和专业高中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多样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为上一级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实施职业本科教育的院校)输送合格新生;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主要为经济界输送合格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设立第四级教育——教育转换中心,以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同需求。

二、积极探索职业本科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

目前我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成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对人才培养类型、层次、规模、结构与模式等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急需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与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职业本科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是指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旨在培养在某一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从事复杂的技术及管理岗位工作。

建议在我国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

一是支持新建本科院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办学条件优势,广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这是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展建设起来的,这类院校大部分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具有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但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对这类院校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引导,致使这类院校升格后,自身定位模糊,许多院校盲目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失去了自身已有的办学优势。从世界范畴看,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国家应该明确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原则,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的发展,使得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办出自身的特色。如果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就能在保持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提高办学的层次。

二是引导专业科类与区域支柱产业对接的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学科、科研、师资与设备上的优势,借鉴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元素引入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级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的职业教育元素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具体包括:一是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强调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三是强调产学结合,重视工作本位的学习。将职业教育元素引入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使其能够承担起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部分责任。

三是选择部分办学实力雄厚、职教理念先进、行业特色突出、校企合作深入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支柱产业对接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

四是支持普通本科院校与具备条件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通过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律,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人才支持。

三、改革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办法,扩大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8-21周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未来十年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以辽宁省为例,18-21周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从2010年的2501309人下降到2020年的1371483人,十年间减少1129826人,减幅达45.2%,仅是目前辽宁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54.8%。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人口的下降必然引发高等教育生源不足。

扩大高等教育生源的来源,采取多渠道入学方式成为各国采取的普遍措施。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将难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需要,这就需要对我国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扩大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渠道,在现有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生源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招生计划,特别是技术、技能型特征明显的高等职业教育及本科职业教育更要加大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招生比例。这一方面拓宽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渠道,解决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符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为步入职业教育道路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四、确立第四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问题。设立第四级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普职双向沟通和中高职衔接不畅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高中阶段教育分为学术性(3A—普通高中)、技术性(3B—一种培养技术员的中职学制)、技能性(3C—一种培养技术工人的中职学制)三类;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5A—普通高等教育)、技术性(5B—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类。依据各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它提出3A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5A;3B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5B;由于3A、3C与5B,3B、3C与5A的课程不衔接,所以都不能直接进入,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介于3和5之间,称为第4层级教育)的学习,分别达到5B或5A的入学标准,方能进入学习5B或5A的课程。按照我们前面对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三种类型的学校的不同定位,普通中专相当于国际分类标准中的3B,可以直接进入5B学习、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相当于3C,普通高中相当于3A,如果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想要进入5B学习,需要进入第四级教育——教育转换中心进行一段时间的过渡学习,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的学习,使之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主要学习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使之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通过教育转换中心的学习,使得这两类学生都能达到5B的入学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现行教育体系中缺少第4层级教育,应予完善。

第4级教育又称高中后教育。该级教育是为完成第3级教育的人在通向第5级教育和进入劳务市场就业的道路上架设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对第3级教育课程内容的巩固、加深和扩展。该级教育可进一步分为:为进入第5级教育做准备(加深巩固高中所学知识)和主要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进入劳务市场就业做准备。完成第4级教育后,不授予学历文凭,可由主办机构提供学习证明或颁发有关方面认可的就业资格证书。

确立第4级教育有利于构建相互衔接、立体交叉的教育结构体系。“立交桥”应指多渠道的沟通与衔接,即包括教育体系中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使愿意升学的学生有渠道升学,愿意就业的学生可通过多种学习就业。第四级教育发挥着补习与转换教育的作用,是人才成长“立交桥”中的“引桥”。因此,应高度重视高中后教育的发展,确立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第4层级教育机构,可以附设在高等院校(相当于高等预科学校),也可以附设在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采取“宽进”的招生政策,其招生面向需要接受补习教育的各类学生和人员,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人才成长打通渠道。

五、在基础教育中实施职业渗透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不知道怎样选择专业与职业,在选择专业与职业时基本上由家长或教师代劳,致使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或职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学生对职业教育不了解,不知道选择职业教育后,自己还有哪些选择与发展空间。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渗透教育,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初中和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的概况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同时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针对某一种职业的,而是面向各行各业的。通过开设这些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概念,知道农业、工业和商业是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农业和工业问题,明白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规划、设计等一般技能,同时为部分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提供初步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渗透教育主要目是为了学生能对社会的技术和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更好地由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过渡。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3

战略目标既定,那么各地备战如何?记者深入粤东地区的梅州与潮州两市,对其高中阶段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现状、未来策略,作了采访。

[梅州篇]

梅州:扩容促优

近年,梅州市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积极实施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办学规模得到有效扩张。全市通过改建、扩建、异地新建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丰顺中学新校区、平远中学新校区、大埔虎山中学新校区等的建成投入使用,使全市高中优质学位达到75%,超过省平均水平。东山教育基地已成为梅州市区一道风景,东山中学剑英校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东山中学的办学条件,净增优质普通高中学位6250个,为东山中学在2010年前发展成180个教学班、10000名在校生的规模打下坚实基础。2006年,全市68所普通高(完)中招生39507人,在校生规模已连续5年快速稳步增长;每万人口高中学生达到220.02人。

二是示范性高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10所重点高中不断强化内涵,提高办学质量,以示范性高中初期评估为契机,在规模、质量上下功夫。梅州中学、东山中学、兴宁一中、梅县高级中学、五华水寨中学、丰顺中学、市曾宪梓中学等7所学校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

三是高考工作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市有22332名学生被各批各类高等院校录取,录取率为68.99%。特别是第三批专科A类以上录取率居全省前列。11个高考科目中梅州市6个学科的平均分在全省21个市中排在前10名。

四是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有力提升。全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和教师补充工作。近年,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有2100多位高中一年级教师参加新课程省级培训,500名教师参加了高中新任教师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高。目前,普通高中专任教师6924人,学历达标率达72.91%。

为实现省确定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战略目标,梅州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加大投入与体制改革为主导,扩大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强化政府责任,统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发展高中教育,积极推进多元化办学,形成多渠道筹措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机制,促进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共同发展。

二是以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着力推进优质高中建设。从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着手,对照《广东省级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63项评估标准,一条一条抓落实,一条一条抓建设,确保达到优秀等次。各学校尽一切可能增加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学校常规教学跟上现代化教育手段进步的步伐与潮流,满足多元化渠道教书育人的需要。梅州市东山中学将进行特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为大规模学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台阶探索新路径。

三是以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高中建设。切实重视农村高中建设和发展,落实农村高中校点规划,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加强教育装备建设,将发展农村高中、提高农村高中办学水平列为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稳定农村高中教师队伍,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农村高中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以积极管理与加强培训为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为教师创造良好工作环境。通过定编定岗、定职称比例、组织教师校际轮岗、对口支援农村地区等有效措施,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逐步缩小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完善师资培训机制,认真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校本培训,形成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教师成长机制。

五是加强教学管理与研究,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优先地位。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从而将过程管理和目标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向管理要质量。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指导,广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向科研要效益。

梅县・平远・丰顺:整体推进

梅县现有完中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13642人,每万人口在校普通高中学生人数为228人。近年,梅县高中“扩容促优”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投入资金1710万元,扩建高中学校6间,增加50个教学班,增加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高中上等级工作取得实效,梅县高级中学已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华侨中学通过市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目前,全县高中阶段优质学位已经达到86.9%。该县计划初中毕业生升学率2007年实现80%以上,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要完全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中,普高发展目标是,2008年普通高中计划招生5300人,比2007年增招298人,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达到60.6%,高中阶段市一级学校以上的优质学位达到92%以上。

平远县是山区小县,全县只有1380平方公里,12个乡镇,25万人。该县现有高级中学2所,一所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一所为梅州市一级学校,教学班共92个,在校学生5328人。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升学率为72.1%,。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达100%,比2004年的4157个增加1171个。

梅州市提出,到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而平远县的两所高中原有规模无法达到此要求。2005年9月平远县决定用一年时间,建设平远中学新校区,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增加优质学位,打造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作为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6000多万元的山区小县,要筹措8000多万元建设一所中学压力极大。除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外,全县人民踊跃捐款捐物,校友、华侨慷慨解囊,捐款总额达两千万元。最后,该县用10个月时间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建成了占地400亩、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的平远中学新校区。平远中学新校区的建成,为平远县实现普通高中扩容创造了硬件环境,使平远教育上升到新的台阶。

平远县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学校管理方面,作了深入探索。该县平远中学已形成“一卡两全”的管理特色。“一卡”就是对新校区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师生出入校门、用餐、生活消费、学籍管理、身份认证、网上交费和图书借阅实行一卡通智能化管理,这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两全”即全住宿制、全天候管理,杜绝外界干扰,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设安静环境。该县梅青中学构建“三条主线”管理网络,即“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校长―教导处―科任―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学生”三线网络,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检查考核,使梅青中学管理走上了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丰顺县共有高完中9所,在校普通高中学生9931人,较2002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了4606人。在9所普通高中中,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一级学校4所,县一级学校3所,优质学位占普通高中学位的85%。该县投入1亿多元新建,已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的丰顺中学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新增优质学位近4000个。

丰顺县深入实施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一是完善丰顺中学新校区各项设施,提升丰顺中学的办学层次,使丰顺中学在全县高中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二是计划征地50亩,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兴建学生宿舍、食堂和400米标准运动场,扩大华侨中学办学规模;三是投入300多万元兴建教学楼,扩大丰顺一中的办学规模;四是加快总投资为4600万元的黄金中学新校区建设,努力解决丰顺县北部山区高中学位不足的问题;五是计划投入900万元,兴建建筑面积为10757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与食堂,完善汤坑中学高中部办学条件。

丰顺县在打造高中教育品牌的过程中,注重全县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一是协调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使全县义务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全面提升高中教育的发展水平夯实基础;二是协调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关系,形成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两条腿齐步走”的高中教育新格局;三是协调城乡教育的关系,采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城乡联动、共同提高的策略,办好每所高中。

梅县高级中学:办出名校特色

梅县高级中学是1954年创建的省重点高级中学,办学理念是“生本、数字、绿色”。生本就是以生为本,从学生利益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数字,就是校园信息技术化,教育迈向信息化和现代化,办学与时俱进;绿色,是指营造育人环境,包括构造优美的绿色校园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在该校办学理念中,“生本”理念源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客家“文化之乡”崇文重教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数字”理念反映了当前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绿色”育人环境源于客家梅州的青山绿水,是对优良校风和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的传承体现。

梅县高级中学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环境育人”和“足球运动”两大特色。如在“环境育人”方面,该校注重建设诗化校园,是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梅县诗社设在该校,学校办有诗社、出诗刊,在高中各年级开设自编的校本课程《诗词格》,全国4家出版社、27种报刊登载过该校师生诗词540多首。在“足球运动”方面,该校是广东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足球成为该校体育强项,近10年学校为省市足球队和各高等院校输送足球苗子达130多人。

[潮州篇]

潮州:科学规划,图谋新发展

近年,潮州市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取得历史性跨越。全市新建扩建一批高中学校,有效缓解了中学优质学位不足和大班额的突出问题。该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全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制定的目标,科学规划,图谋新发展。

目前,潮州市有普通高中34所,在校生5.5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含职业学校)毛入学率达到63.29%。该市力争到2011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届时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2.14万人,普通高中学位约增加1.62万个。市教育局已部署各县区做好前期三项预测工作:第一,预测需增加的高中阶段学校数、学生人数及班级个数;第二预测所需的资金投入数额、土地面积及建筑面积的数量;第三预测所需的教师编制人数。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涉及面广、工作线长。为顺利推进这项工程,潮州市将重点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健全领导体制与组织实施的关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尤其是建立以县级政府办学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县区政府切实负起统筹规划高中学校建设的责任,着重解决高中学校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土地征用、学校建设、经费投入等重要问题。

二是处理好加快普及办学与深化提高质量的关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创新教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育方法和招生办法,创新办学模式,建立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下功夫,确保高中阶段教育在质与量上同步提升。

三是处理好内部发展环境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关系。一方面以政府投入办学为主,积极创造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优良条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激活民间投资办学。

同时,该市确定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原则,以此作为工作的方向:

一是坚持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以公办发展为主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抓好公办高中学校的规划建设。加强等级学校建设,以创建等级学校带动学校建设。继续推进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提升办学水平和品位。同时,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学校。

二是坚持城乡统筹规划,以城镇发展为主的原则。近年,潮州市农村高中学校建设迅猛发展,先后新建和扩建了潮安县庵埠中学、潮州华侨中学、宝山中学、松昌中学,饶平县二中、一中、四中、实验中学,枫溪区瓷都中学等一批学校,有效解决了农村中学学位不足、读书难的问题。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农村城镇化加速推进,该市高中学校建设的布局将逐步向市、县城区集中。

三是坚持扩建与新建并举,以扩建为主的原则。重点对条件好、质量高、生源足的普通高中进行扩建、改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发挥等级学校、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对有条件的完全中学实行高、初中分离办学。确需新建高中学校的,则在人口密集的县城区规划建设。农村乡镇原则不再新建高中。

四是坚持抓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并重的原则。一方面,抓好高中学校建设,加快校舍规划、征地、设计、报建、立项、审批、招投标、建设、验收等工作。另一方面,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管理、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同时落实教师编制并配足教师。

五是坚持抓目标与宣传并重,以营造环境为抓手的原则。大力宣传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意义、目标,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将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成功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推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饶平:强化内涵发展

饶平县为整合高中教育资源,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在全县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社会各界支持。2007年计划扩建、新建高中校舍及各种功能室一批,总建筑面积23800平方米,总投入资金约2428万元。该县饶平一中、凤洲中学、海山中学、柘林中学、饶平二中、师范实验中学、饶平四中、华侨中学等学校均有新建、扩建项目,一些工程已投入使用。

饶平县各高完中结合实施“扩容促优”工程,强化内涵发展,融合教育资源,挖掘内部潜力,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不断拓展学位。同时,加大学习困难生和贫困生的教育帮扶力度,致力提高在校高中、职中生的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7170人,比上一年增加了532人,比增3.2%;职业高中在校生数2404人,比上一年增加132人,比增5.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2.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5.1%以上,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金山中学・饶平二中:发挥名校的旗舰效应

潮州市金山中学创办于1926年秋,其前身是“金山书院”。该校以其办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校风优良、教绩优秀,步入“中国名校”行列。学校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依法治校,追求一流”为办学理念,以“建设具有潮州文化特色的、园林式的、现代化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为办学目标,形成了“普法教育”“研究性学习”“体育教育”三大办学特色。2005年投资2亿多元、占地300亩的金山中学新校区建成使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到该校新校区参观,当看到崭新气派、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以及山水园林式的校园环境时,称赞说:“真漂亮,上档次,有的硬件建设比大学还要好!”2006年10月,金山中学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2007年11月,又通过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评估和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复评验收。

该校制定了中长期结合、各学科配套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计划及相应的实施、奖励制度。在开发建设和实施试验校本课程的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学科基础与专题拓展相结合;二是继承总结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三是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如校本课程《潮州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的探究与利用》就比较充分地贯彻了这三个原则。这门课程虽然以乡土文化的探究与利用为课题,但却与高中新课程四个人文、社会学科的国家课程有密切和内在的联系;虽然以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关“潮州历史文化”专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但其课程资源却远远超出已有研究课题及成果的范围;虽然只是以地方历史文化为资源,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意识、能力或素养,但当它同学校的其他必修、选修课程模块互相交织、逐步融合起来的时候,却可以达到培养“文理科基础知识兼顾、学习探究与实践能力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容”的新一代学生这一素质教育基本目标。

学校在构建事业留人的教师成才机制的基础上,实施名师强校工程。以导师制为主线,以学科组活动为主渠道,以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为载体,加强集体备课,建设学习型学科组,使青年教师三年基本胜任教学,五年成为教学骨干。学校鼓励上等级的教师全面发展,教有特色,创造优越条件使一批骨干教师成名成家,构筑名牌教师群体优势和强势竞争力的学科群体,为学校走向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做出贡献。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4

第一条为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实施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第三条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领导,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逐步增加残疾人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残疾人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残疾人教育工作。

第六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应当积极促进和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

第七条幼儿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残疾人教育。

第八条残疾人家庭应当帮助残疾人接受教育。

第九条社会各界应当关心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二章学前教育

第十条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

(一)残疾幼儿教育机构;

(二)普通幼儿教育机构;

(三)残疾儿童福利机构;

(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五)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第十一条残疾幼儿的教育应当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

第十二条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当注重对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

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就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询、指导。

第三章义务教育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儿童、少年实行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统筹安排实施。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应当包括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检查。

第十四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使其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五条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应当与当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相同;必要时,其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以适当提高。

第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咨询,对其残疾状况进行鉴定,并对其接受教育的形式提出意见。

第十七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根据条件,通过下列形式接受义务教育:

(一)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二)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班就读;

(三)在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对因身体条件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其他适当形式进行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和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教育工作,应当坚持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与身心补偿相结合;并根据学生残疾状况和补偿程度,实施分类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实施个别教学。

第二十条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适合残疾儿童、少年的特点。

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材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第二十一条普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并根据其学习、康复的特殊需要对其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辅导教室。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指导。

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义务教育,可以适用普通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对其学习要求可以有适度弹性。

第二十二条实施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根据需要,在适当阶段对残疾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

第四章职业教育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实施。

第二十四条残疾人职业教育,应当重点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

第二十五条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由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组成,以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合理设置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人入学,普通职业培训机构应当积极招收残疾人入学。

第二十七条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合理设置专业,并根据教学需要和条件,发展校办企业,办好实习基地。

第二十八条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学费和其他费用。

第五章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及成人教育

第二十九条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三十条设区的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举办残疾人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学校(班),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广播、电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或者转播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课程。

第三十二条残疾人所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残疾人开展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

第三十三条扫除文盲教育应当包括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未丧失学习能力的文盲、半文盲残疾人实施的扫盲教育。

第三十四条国家、社会鼓励和帮助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六章教师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十六条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当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费;分配结构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我国进入了后4%时代,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持续增加的经费需求和有限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将是教育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因此,教育经费分配结构问题也受到更多的重视。

在我国,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和基建费。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是衡量教育经费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影响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因此,本文选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作为指标来研究各级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关于各级教育经费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分配结构合理性标准的探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费研究小组对50多个国家教育投资结构的变动进行研究;二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普遍性的结论为:世界各国的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一般呈金字塔型,而我国是倒金字塔型①。在我国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比重偏高,导致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化②。三是探讨我国三级教育结构的区域性差异,研究发现,各地生均公共教育支出与各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密切,而与各地在校生数量密切相关③。四是就我国过去或现在的教育经费分配结构进行分析。比如唐兴霖,李文军用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的数据对经费总量,来源结构,分配结构,使用结构一一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在教育经费分配的合理标准、三级教育结构分配的现状方面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缺少对个别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分配结构的实证研究。本文将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近五年来的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广西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数据及来源。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2009-2013年广西教育事业统计报告和2009-2013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报告。我整理出了2009-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见下表:

(二) 研究设计

1.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SPSS20.0便可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出2009-2013年各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极差、极大小值、均值和标准差,如下表:

由表可知,高等教育五年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均值大约是普通小学的2.41倍,普通中学的1.88倍,普通高中的2.09倍,中等职业教育的1.80倍。从标准差来看,高等教育偏离均值的离散程度最大,再结合经费情况看后发现,广西高等教育的教育事业费近几年呈现大幅上升且居高不下的态势;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差最小,说明近几年的变化幅度较小。随着经费总量的增加,虽然每个教育层次的经费都在逐年上涨,但是高等教育的经费基数大,涨幅也大,而普通小学的经费不管是基数还是涨幅都是最低的,其次是普通高中。

2.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SPSS通过分析多组独立样本数据,就可推断样本来自的多个总体的中值或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就可得出各教育层次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多独立样本检验有三种检验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Kruskal-Wallis检验和中值检验,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此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假设原假设Ho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分布(或中位数)无显著差异,备择假设H1为: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布(或中位数)有显著差异。在原假设下,若p值小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0.05,则拒绝原假设;反之则接受原假设。

(1)Kruskal-Wallis检验。K-W检验是一种平均秩检验,如果各组样本的平均秩大致相等,那么就可以认为多个独立样本的分布无显著差异。运用SPSS20.0进行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可得出下表:

b. 分组变量: 级别。由表可知,有5个教育层次,共25个样本,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秩均值有较大差异,分别为6.8、12.6、10.4、13和22.2,卡方值是12.00,卡方值的渐进显著性是0.017,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2)中值检验。如果各组样本的测定数据的分布无显著差异,那么各组独立样本拥有共同的中位数。运用SPSS20.0进行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可得出下表:

由表五可知,2009-2013年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五年全都小于或等于共同的中值;普通初中有两年大于共同的中值,有三年小于或等于共同的中值;普通高中有两年大于共同的中值,有三年小于或等于共同的中值;中等职业教育有三年大于共同的中值,有两年小于或等于共同的中值;高等教育五年全都大于共同的中值。可见各组独立样本的中位数差距很大。

再由表六可知,共同的中值为5472.39元,卡方统计量为10.5777,卡方值的渐进显著性是0.03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中值有显著差异,也就说明各级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三) 结论分析

1.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长幅度最大。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事业费的变化情况:随着经费总量的增加,各级生均教育事业费大体上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在2012年减少了180.72元。但高等教育变化较曲折,在2011年出现了很大的增长,增长率为47.9%,随后增长率下降,但数量依然庞大;其余教育变化较为平缓,尤其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增长幅度较慢。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布有显著差异。再以表1为例,2009年,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是普通小学的2.33倍,普通初中的1.85倍,普通高中的2.29倍,中等职业教育的1.60倍。到了2013年,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是普通小学的2.45倍,普通初中的1.98倍,普通高中的1.99倍,中等职业教育的2.05倍。由此可见,广西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异在逐年扩大,广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各级教育间的分配不尽合理。尤其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要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不仅要增加教育经费总量,还要对各级教育经费的分配进行合理配置,在教育经费总量的有限性和各级教育经费需求的无限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保障义务教育基础地位。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是高等教育不能弥补和代替的,关系着全省、全国以及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今,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初等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诸多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收益率高于高等教育。然而,目前广西教育经费的分配呈现出高等教育经费多,增长快,基础教育经费少,增长慢的态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偏低,使很多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和设备得不到改善,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严重影响了全省基础教育规模的扩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学生人口多,且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只有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才能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奠基。因此,必须保持广西义务教育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且增长速度应该高于高等教育,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改善办学的条件,提高办学的质量。

(二)加大中等教育投入。广西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偏重,不仅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对全省的高中和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广西高中教育发展的程度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高中教育是连结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教学质量也是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保证教育质量。

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也是增长缓慢,甚至在2012年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不足会导致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无法保证教育质量。而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一个省经济发展巨大的推动力,技术人才的短缺势必会影响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太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讲,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熟练的技术劳动力资源是满足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有效途径。

其次,形成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应该成为发展重点。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要适应本地产业升级的需要,企业可以在职业院校内投资建立实训基地,当地政府也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按照市场需求,促进高质量院校的特色发展,把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三)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虽然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各项检验都说明了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在各级教育中是最多的,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成本高,其经费还是经常出现紧张或短缺的情况。而且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却不大乐观。

首先,要根据省情,对广西省的高等教育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定位,把投入重点从院校数量转向教学质量和投资效益的上来,重点地对一些性质相近、专业重复、规模较小、质量较差的院校进行适当的调整、合并或撤销,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防止高等教育的过度发展和资源浪费。同时,还要根据广西省的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加强重点专业的经费投入,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广西省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相协调。

其次,要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吸引多方面的投资渠道。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个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所以高等教育的费用应该由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负担。高等学校应该利用科研优势,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参与和私人办学。同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激励机制增加拨款的有效性,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除此以外,还可以借鉴他国经验发展民办学校。私立学校的发展不仅可以为教育事业筹措大量资金,还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发展。

总之,随着教育总经费的投入不断增长,教育投入的公平、合理应该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唯有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自身情况来合理调整教育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各级教育层次的分配结构上,要不断缩小教育事业费尤其是公用经费在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基础教育理应厚土培根,改革、借鉴、创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作者单位:1.广西大学;2.广西民族大学)

课题编号:本文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11B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解:

① 蒋抒搏.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问题研究[J].行业透析,2005(11).

② 王善迈.我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1989(01).

③ 李亚停沈百福.教育投资均衡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7).

参考文献:

[1] 蒋抒搏.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问题研究[J].行业透析,2005(11).

[2] 王善迈.我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1989(01).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6

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教基发〔2017〕214号)精神,现就做好全省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科目、时间和分值

今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工作的科目设置、考试方式与2018年保持一致。

(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理科(理化合卷)、综合文科(政史合卷)、体育6个学科。

(二)考试时间:经征求各地意见,全省统一为6月21—23日,考试后15日内公布考试成绩。具体考试时间如下:

综合文科(政史合卷,权重各为0.5)实行开卷笔试,其他科目均为闭卷。体育考试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稿)〉的通知》(黔教体发〔2008〕311号)执行,时间由各地妥善安排。

(三)分值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理科(理化合卷)、体育考试成绩按分数呈现,满分值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综合理科15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体育50分,总分650分。综合文科成绩按等级呈现,分别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得以分数形式计入中考总分。

(四)考试组织。命题和考试工作由各市(州)教育局统一组织和实施。贵安新区、仁怀市、威宁县原则上自行命题并组织考试,若条件仍不成熟,经自行与相关市(州)协商,可委托市(州)教育局代为命题和阅卷。

二、关于普通高中招生

(一)根据全省九年级学生毕业数,在广泛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普通高中发展状况,2019年全省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计划作如下分配(见附件),本计划实行一次性下达,原则上不再调整,各地要严格按照下达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录取名册注册普通高中学籍,确需调整须报省教育厅审批。

(二)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综合文科成绩应在B等以上,一般高中招生综合文科成绩应在C等以上。市(州)教育局要将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并逐年增长,要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不得拒绝接收符合要求的配额生。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严禁超出核定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不得接收已被其他学校按规定程序和办法录取的学生,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各项违规费用,不得以初高中衔接班名义提前招生。特长生招生须报省教育厅批准,未报批的不予注册学籍。依法规范民办普通高中招生行为,根据核定的招生计划和确定的招生范围加强监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招生入学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所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招生入学方案,及时将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程序、咨询方式、中考成绩及招生录取结果,配额生名额分配情况、特长生录取学生审核结果、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进行公开、公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发挥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实现普通高中招生公平、公正、公开。

(二)规范中考加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中考加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黔教基发〔2018〕44号)精神,取消体育类、艺术类、学科类、科技类以及其它各类竞赛加分项目,保留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省相关政策规定可以加分的项目,严格中考加分资格审核,建立健全加分考生资格信息公示制度。凡加分政策与文件相违背的,要立即作出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