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1

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竞争。大学生是新世纪新生代力量,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要创新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为把中国建设为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拥有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必须承担的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年青一代的创新能力,是继承和发展世界先进文化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中国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先进的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作支撑,中国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壮大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只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贯彻执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从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校当前最紧迫的任务。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尤其是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创新性思维能力不高,没有创新兴趣,缺少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创新所需的观察力亟待提高。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消极文化思潮传入,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脱节,他们的心理和道德修养出现了各种问题,这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学生的自觉、全面、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高校要把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思想、道德精神的陶冶和培养结合起来,要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长之路,成为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有用人才。

2.主体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要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尊重学生与科学培养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对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鼓励个性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鼓励学生从事各类创新性活动;将传授知识与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结合起来,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自信力,树立自信心,勇于开拓创新。

3.实践性原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中学会做,在做中提高能力。高校在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应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滋味,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创造的能力。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革新高等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教给学生立足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他们追求知识与真理的热情,培养他们对生活与工作的正确态度。学生在高等院校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高等院校的思想理念和环境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指导大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要做到这些,就要改革教育模式,革新教育理念,在办学思想上创新,彻底转变高等院校只是传授知识场所的传统观念,把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上,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还要有开放的办学理念,从宏观视角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要向国际开放,实现教育的国际化;要向社会开放,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7.06.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状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凡是创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都比较注重创新。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才使他们的创业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在同行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分析他们创新的具体内容,有的与原来所学专业密切相关,有的与原来专业完全无关,但与参加社会实践等其他的行为密切相关。可以说,不论哪种情况,大学生毕业生后能创业成功,与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以前很多的创新教育是零散、自发、随机和无序的,未能形成很好的工作体系,大大降低了其应有作用。但随着“创新创业”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致各种类型的活动都纷纷冠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名头蜂拥而来,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在急功近利心态驱动的热闹之下,创新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反而为人们所忽视。这不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因此,本文结合创业毕业生关于创新教育所反馈的意见与建议,试对什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什么,如何培养等内容进行探索与思考,希望厘清这项工作的边界和规范,以期有助于其扎实深入地开展。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两大类别。

1.1 广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即“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1]从培养的对象上来说,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的内容上来说包含了与形成创新能力相关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从培养的过程来说,是贯穿于大学的各个阶段,甚至终其一生;从培养的目标上来说,重在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从培养的结果来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思想上重视创新,行动上积极支持创新甚至参与创新。

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质上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因此,几乎所有对学生的教育活动都与之相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就发现各种各类的工作均被冠以“创新能力培养”之名了。但是,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需要通过事先的精心设计,过程中的按计划分步实施和对结果的评估反馈等系列有规划的步骤来完成的,而并非是它教育的自然副产品或是听任自生自灭的偶然性结果。否则,所谓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就只是新瓶装旧酒,换了个包装而已。看起来紧跟时代了,而实质性的工作却是在原地踏步,甚至对于真正需要开展的工作造成障碍。因此,即使是涵盖非常广泛的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应有其明确的内容。只有确定好其边界,才能更有利于这项工作不断积累,向纵深发展。

1.2 狭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指创新技能技巧的培养。从培养的对象上来说,是面向部份创新意愿比较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从培养的内容上来说主要是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及与创新相关的法规等具体操作的内容或是依照创新学的边界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的过程来说,一般学习集中于某一个阶段,运用终其一生;从培养的目标上来说,重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创新技能;从培养的结果来说,是学生能运用掌握的创新思维与技能进行创新活动。

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子项目,它有自己明确的边界,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或课程体系。但它又不是封闭的,完全脱离学生的其他教育内容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培养。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认识能力等。并且,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才可能获得更好的成效。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不论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是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应是先有规划,明确培养内容,然后按规划实施的结果。明确各自培养的具体内容,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自的目标不同,内容也有较大差别。

2.1 广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即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的内容。“创新型人才素质可以从智力与非智力两个基本维度加以衡量,其核心要素是创新素质,表现为创新人格、创新行为与创新业绩。”创新人格包括积极的态度、坚定的意志、合理的自我情绪控制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及较好的认知能力等内容。创新行为需要个体对某种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有将这种认识付诸行动的意愿,也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促进创新的环境。创新业绩则需要个体突破思维上的“范式”,具有―种超越性的创新行为。[2]。

就具体的内容而言,首先是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包括向学生讲解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创新的,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愿,同时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是在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行创新尝试。第三是在通识教育中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引导,从观念、态度、情绪控制等方面进培养,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是在学生活动中加大创新相关活动的比例,提高活动的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五是要加强创新相关的宣传教育的力度,在学生中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当围绕这些内容,按照相关的教育规律,科学地制定方案,有效地组织实施,并对学生的培养情况进行评估,然后不断调整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避免两方面的误区。一是认为创新就必需要经常有新的东西,而不断地改变。但实质上,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最根本的基石,是人们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确定有效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容,不但不要随便改变,还应长期坚持不变。二是把所有新发生的东西统统都纳入进来。而实际上,有相当多所谓新的东西,仅仅只是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偶然现象,往往是昙花一现,并不具备普遍推广的价值。把这些东西纳入进来,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而可能导致机会主义盛行,培养浮躁的心态。

2.2 狭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分为一般的方法技能传授与特定的创新学科体系两个层面。前者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及与创新相关的法规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属于微观层面的内容。后者则是进行学科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探索学科研究现状、研究动态、发展方向以及科学前沿,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科发展规律、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目前而言,对于微观层面的内容大家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宏观层面的内容,尚未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但相关的学科体系即创新学已经基本形成。“创新学是一个由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创新哲学等主干学科和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工程学、统计学、系统论、生物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支撑学科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科群体系”[3]

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是相关的课程教学。就微观层面而言,可以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思维与技法》、《Triz方法》、《科研方法》等课程。课程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应根据学校的师资、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进行选择。由于其内容较一般的创新意识培养要具体、深入,有较为明确的技术规范,需要学生专门下一番功夫才能掌握,加上师资的限制,因此,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一般宜面向对创新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可不受其原本所学习专业的限制。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应有助于其在原来所学专业的领域内更好地进行创新。宏观层面的培养,其内容较为系统,需要开设创新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创新学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教育培养。虽然目前尚无这样的专业,但借鉴许多高校创业专业或创业学院建设的做法,创建创新专业或创新学院应是可行的。

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是为培养的内容服务的。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内容不同,途径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尤其作为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受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约束和影响的。因此,在进行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1 广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广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了人才培养的所有方面,因此,首先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即学校要对本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对所培养人才的规格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要对本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明确的界定,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及评估、反馈、改进机制。第二,要做到全员、全程、全覆盖。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要落实到每一位师生员工中,成为所有人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指挥棒。相关的工作,应渗透到所有课程教学和学生活动中,使这项工作时时、处处都在得到推进。使全体学生浸泡在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中。第三,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合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

3.2 狭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狭义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虽然是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份,但它的实现途径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与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同,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需要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设计。即首先要突出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科学性和相关的学科规范。因此,进行设计的一般应为该领域的专家而非学校领导。而其教育成效也是按课程或学科的标准进行评估,与学生的专业无关。第二,应成立具备一定的创新相P知识背景的教学、科研专家团队来推进这一工作。也即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实现从业者的专业化,专家化,而不是全员参与。第三,建立面向学生的选拔机制,使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获得这样的培养机会。如果是课程,可以进行课前测试或进行师生的双向选择。如果是开设专业,则可以借助相关的招生规则进行。第四,鼓励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结合,运用所学到的一般创新方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实践;也支持学生进入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新实践。

4 结 论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定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不断努力。首先,需要提高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规范,事后有评估,定期有反馈调整。第二,应确保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对独立性,在师资、学时等方面予以保障。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应该渗透到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能将其独立出来进行特殊教育。”[4]这显然是不利于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片面的观点。第三,要做好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通过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进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热情,从而为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对象。通过狭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进为广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现实创新能力,发挥示范效应,从而鼓舞更多的学生关注或参与到创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焦 烈,王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46-49.

[2]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0-74.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创新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能够推动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兴旺,因此在教育领域必须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乎体育课程的开展以及今后的发展。

1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只有创新才能生产出更多的新思想、新产品和新技术,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迅速稳定发展,更加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我国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主要任务。作为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也要求高中体育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在传授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学生本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创设体育锻炼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让学生自由地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在自己的领域中遨游。教师启迪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锻炼,发扬自己的个性,不局限于常规训练,为学生自由锻炼提供保证。在体育锻炼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锻炼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将锻炼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锻炼、从生活中寻找锻炼的欲望,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3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

3.1转变教育观念

高中体育教师要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首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还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积极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通过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由于具有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大部分的体育教师仅仅在体育课上传授一些基础动作和理论知识,导致体育课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进行枯燥的体育训练。加之体育不属于高考必考科目,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高中体育教学缺乏创造性。这也需要学校和高中体育教师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要想办法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3.2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

创造性思维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创新性的想法也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必须遵循固定的规律。这也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发现这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鼓励学生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以高中体育的常见项目――篮球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战术,并通过实践来了解这些战术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3.3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高中体育课更加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愉快、轻松的运动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迸发灵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多动手的良好习惯,能够开展积极的想象,并对其进行实践。仍然以篮球教学为例,篮球教学中有一个项目叫做胯下运球。胯下运球与简单的运球相比已经是一种创新。此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胯下运球中得到启发,发明更多的运球方式,并对其进行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不同的运球方法,并从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乐趣。

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篮球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基本原理和目的,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篮球中的动作要领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教师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使用音频文件和三维动画来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合理想象、主动思考的能力。

3.4教学内容加强创新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潮流因素,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一定的训练知识,掌握其他的技能,创新锻炼动作和行为。高中体育教学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实现思想传授的重要途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也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本人都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红钢.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 赵伟.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07).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4

1.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

有关创新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1.2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以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科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和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等课程,以培养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很早都注重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校专门人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知识的传递。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进展加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型国家”的国策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旅游专业是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需求而进行旅游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2 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意义

(1)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使包括旅游专业在内的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创新意识。也使其缺乏创新的信心、勇气与毅力。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提高学生对创新意义的认识,使其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与特长,激励起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

(2)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实操能力。旅游专业是管理性、经营性、实操性和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的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存在缺乏创造性的实操能力的现象。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通过运用创造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很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憧憬、去设想;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进而使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旅游专业大学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多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并运用创造技法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为参加未来的旅游实践做好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人们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业界成员的合作,也需要旅游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合作。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之一就是要探索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需组织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的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使其从中得到全过程的创新训练。

(5)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坚持性的创新毅力、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要考察标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是其走向事业成功的非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非常有利于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 结束语

总之,加强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其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其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其重要意义,进而大力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01.01.

[2] 李晓敏,李晓璀.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意义;策略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最早接触化学是在初中,因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是以实验为主的知识学习和化学能力的掌握。因而,对于化学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化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样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和问题

高中化学中不仅包括枯燥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丰富的实验和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因而,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实验设计课外任务,通过课外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更加独立,更加自信。

尽管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化学教师都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由于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任务很重,化学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很多创新性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地展开,同时,由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创新教育不能有效地展开。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惯性,使学生敢于质疑。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通常对于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使学生不敢去质疑,因而鼓励学生质疑,打破学生心中对权威的盲目迷信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不要直接对答案的正确与否给予评价,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答案反向推导,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论证答案是否正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之后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问题,从而打破学生对教材的权威性的迷信;最后,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仅以成绩为标准,还应加上平时的表现,学生平时的质疑和提问都可以成为平时成绩的加分点,从而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2.让学生乐于创新

随着学生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在他们日常的质疑过程中,创新意识也会随之慢慢形成。因而,随着教学的不断进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扩大。比如,在讲解氨气和氯化氢溶解反应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大家进行实验,让学生分组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找出原因。当学生明白化学本质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找出能产生同样化学反应的其他化学试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乐于去创新。

3.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只有理论的教学是枯燥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讲解,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得到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每一次化学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对学生提问,比如,喷泉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用洗洁精可以清除油渍等,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在之后的实验课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就日常的现象带领大家探索。以洗洁精清除油渍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根据洗洁精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组实验,从而判断洗洁精中的哪种化学成分可以溶解油脂,哪种化学成分可以产生香味等。通过实际的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油脂溶解于那些化学试剂,还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印象。除了化学实验之外,教师还要合理地安排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中涉及丰富的实验,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素材,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养成创新思维,具备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创新和实践并重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6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出问题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科学。它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其价值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观察社会生活,指导人生实践的方法、原则和思维方式、认识工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需要掌握其基本原理,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习者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解决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提出的实践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实际生活提出的问题,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答现实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科学性、实践性、发展进步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提供给人们的是观察、认识、解决人类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原则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实事求是。而人类社会生活与较之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时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无论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演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成、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演变、对社会主义的不同模式的探索,还是有关各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自己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路径选择及其实践活动方式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提出了无数的现实课题,需要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给予有价值的理论回答。实践的发展变迁要求理论认识必须与时俱进,而且更需要人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行超前的理论思考,推动理论的先行发展,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停留在既有的理论认识水平上止步不前。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就成为理论学习和推动实践发展的关键环节,也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展现其科学性和增强其生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高校教学活动规律和任务的内在要求。高等学校是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殿堂。高等学校的使命就是传承人类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智慧之花,但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受教育者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而且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转换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传授知识时,教师是主体,学生学习、接受知识时学生为客体。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原理,并从知识原理出发,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而提出问题时,学生便成为主体,教师便成为客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关键之环节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主体地位发挥的突出表现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展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展现主体地位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呼应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并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予理论上的解答。这充分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非常高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很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真正学有所成的目的性要求。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和思考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是人的智力活动的两个方面,也是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性教育,其价值指向就是学生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不断的超越过程。而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则是这种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和不断超越的鲜明标志。我们教学活动的效果怎样,是否达到了授业解惑的目的,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学有所成,人才的培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需要,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在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检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是紧密相联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纷繁复杂的,这种理论的学习客观要求学习者必须逐渐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凡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强,考试成绩好、论文写作的能力就比较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强。这说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和努力的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真正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教师作为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如何充分认识和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下去,就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逐渐认识到:

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活动承担着神圣而伟大的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的光荣使命。教师必须勤奋敬业、努力学习、认认真真讲好每堂课,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负责,积极、热情、主动地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以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教师在备课、讲课,答疑的各个环节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把讲解的理论问题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认识、介绍,体现教学活动的学术性,与学生一起展开学术讨论,而不能为求简便而照本宣科。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不断增强以及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导方面。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挖掘科研潜力,结合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实际,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教师科研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深人探讨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所蕴涵着的指导社会实践的真理性价值。并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备教学内容又备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学术性价值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习的过程变成超越和创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就会成为充满激情、富有吸引力、创造力的快乐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彼此促进,教学相长。除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应开展经常性的学术讲座活动。针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是,教师的讲授必须知识丰富、信息量足够大,而且富有学术性,只有这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否则就成为空泛的花架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进行启发式、联想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解释力、指导性、预见性、真理性价值。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人们认识、观察、分析人类各种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人类智慧之学。使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逐渐培养起自己的理论学习的问题意识,提高自己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联想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于实现师生互动,深入探讨教学内容所指向的社会问题,打开师生的思路,启迪师生的智慧,把辛苦的学习过程变成再创造的快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