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能力教学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微能力教学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微能力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思考方式,该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认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在平面设计中,逻辑思维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尽管教师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认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有助于创造,但是逻辑思维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认识到平面设计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本质属性,才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无尽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灵感。其实,在学生平面设计的学习任务中,已经启动了脑中的逻辑思维,只不过没有被教师刻意强调。

1平面设计教学概述

平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某种特定的语言符号,设计者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软件、材料和工具等运用智慧和经验,创造出某种视觉效果,让受众通过视觉效果,体会到某种情感、观点和态度,平面设计的用途包括标志、出版物、广告、海报、网站和商品的包装。平面设计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平面设计的系统知识、经验,传授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平面设计教学围绕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铺开,这些元素可以说是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具体包括创意、构图和色彩。构图和色彩是创意的表达方式,也是平面设计的外在表达方式,而创意是设计者的思路和灵魂,必须借助构图和色彩来进行表达。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常用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如Photoshop、CorelDRAW等。

2逻辑思维能力的概述

逻辑思维类属于高级思维,它的形成建立在已经积累的某些经验和知识之上,以此去推理和判断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逻辑思维是一种具体的思考方式,它与“模棱两可”相对,在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者判断的过程中,它时刻都保持着确定性,最终形成一个确定性的概念。逻辑思维主要由两个类型组成,分别是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进行反复试验和论证得出客观规律、概念、定理、原则等。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概括性,适应范围较广,但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很难与实际事物直接发生关系,需要加以个人的经验和认知,把规律、概念、定理、原则融合起来,形成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同于各类感官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知识积累,才可以逐渐形成。

3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习惯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即通过符号、文字编排方式、图像等元素,表达某种思想和意识形态,而没有充分意识到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逻辑思维在平面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包括:

3.1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课堂上“话语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传递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这就让具有理性色彩的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课堂上“话语缺失”,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3.2在平面设计元素连接中逻辑思维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逻辑思维主要是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发现事物间的区别和本质属性。但在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平面设计的元素并没有通过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实现连接,而是以形象思维实现发散性连接,即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从各元素的本质属性出发,研究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是对不同的元素进行概念上的表达,让学生理解元素“是什么”,接着从“是什么”直接升级为“怎么用”,学生只能通过形象思维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揣摩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4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逻辑思维未能引起重视的现状,平面设计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逻辑思维的运用频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此,可以采用“ABC”分析法,即通过A事物的视觉表达效果,将潜在的B事物与之联系,通过对潜在B事物的深入挖掘,达到最终的C效果。例如,广告中的经典案例——脑白金,其宣传海报主要通过语言和视觉形象来表达脑白金的使用广泛性。“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语言配合两个老年卡通人物,直观地呈现出A形象,这就是作品本身的表面意义;接着用户看过A形象,会情不自禁地与电视广告具有动态形象的B事物联系起来,两个卡通老人又唱又跳地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通过A形象,揭示人们意识形态中潜在的B事物,接着由B事物推理出“收礼要收脑白金”的观念,达到平面设计的效果。除了上述“ABC”分析法之外,教师还可以把逻辑思维运用在学生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平面设计中,物体的长宽高、文字的位置、大小的比例等,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和组合。在第一次排列时,学生可能会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即按照个人的喜好进行设计。对于同一类型的内容在多次设计之后,学生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设计思路,其设计作品不再是形式多样,而是趋于比较类似。原因何在?关键在于,经过反复的设计,学生逐渐掌握了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进行关系表达,如何把各元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比例进行设置和安排,这些都是逻辑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5平面设计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5.1引导学生在平面设计中建立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式

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式是逻辑思维的表达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研究中进行分解和整合。在平面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设计内容,在分析和判断中运用逻辑思维。对于设计内容,学生可以将其划分为多个要素、步骤或者环节,分别对每一个要素、步骤、环节进行分析,掌握分解的内容,然后再将每一个要素、步骤或者环节按照一定的设计原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组织内容。

5.2引导学生在平面设计中掌握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归纳法,就是遵循从个体到一般的顺序;演绎法与归纳法完全相反。平面设计的教师在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在安排学生设计环保标志时,可以引导学生想到生活中的各类污染物、污染源,他们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对这些污染物、污染源进行概括和综合,寻找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或者图片,引起人们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

6结语

平面设计并不是完全依靠设计者的感性认识,还需要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是相互分裂的独立个体,而是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矛盾体。在平面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延伸出各类想象,在延伸想象的过程中,就是采用了逻辑思维让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某种合理的艺术设计关系,而形象思维可以延伸想象,它建立在逻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界定与判断的基础之上,是通过逻辑思维对客观对象有清醒的认识之后,才开始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充分重视两者的辩证与辨析,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积极融合逻辑思维的训练内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未来“艺术家”。

参考文献:

[1]杨旭.平面设计——《西大印象》[J].文化与传播,2016(05).

微能力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字体设计;职业岗位能力;角色定位

随着设计师职业的细分化,字体设计逐渐成为一项单独的专项设计技能,当下专注于从事字体设计研究的设计师大量涌现,字体设计要求极短时间内把握客户的设计需求,准确清晰地传达设计信息,是平面设计项目中最能看出综合设计素养的设计项目,可以说,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是重要的职业技能,字体设计能力已经成为平面设计师的标配。结合当今字体设计教学现状,参照字体设计岗位能力的主客观设计要求,职业院校的字体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字体设计教学的需求。

一、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的教与学角色定位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新设定角色,将学生的身份定位成设计师,教师的身份是设计总监+公司主管+客户,很显然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实际的工件过程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试错,如何在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快速地设计出高品质的字体设计?首先,必须用实际的工作情境来设计课堂教学,字体设计工作任务单的方式代替字体设计模拟训练,字体设计工作任务单包括:设计时间、字体设计内容、字体设计需求(公司简介、受众、业务范围、所属行业)、设计建议、参考案例、文件格式、提交方式、呈现要求。参考案例是用来解决设计大方向和形式感的可能性,这样规避大量试错时间,通过多行业的字体任务训练,能快速准确地将不同行业属性的气质与风格融入字体设计,了解字体作品的行业应用领域,而不是闭门造车。其次,将公司运营方式搬进课堂,签发字体设计任务单,安排字体设计任务,通过项目组讨论的方式形成字体设计执行的流程,形成一套详细的工作步骤指引,如需要调研什么,本行业属性有什么特点。最后,重新界定师生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或者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设计不达标退回去改,角色的转变,会让定位更清晰,高标准、严要求,这样才能打造出能快速解决客户需求的字体设计师,培养出符合字体设计工作岗位要求的快速、精准可执行的字体师。

二、评价标准的转换

字体设计师工作评价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评价,其评价范畴包括时效性、延展性、适应性和未来性。

(一)运用四象限法管理字体设计时间

美国的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了时间“四象限”法则,将完成字体设计工作步骤按“四象限”法则排序。第一象限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优先解决。就一组字体设计任务来说,第一象限要提炼出设计任务中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快速准确地找到字体设计气质风格和与之协调一致的笔画与结构,这一部分是需要马上做,处于时间排序的优先级。第二象限是优秀案例整理并完成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和整理素材库的能力,这个过程如电影回放,不同类型字体案例如电影中角色一样纷纷登场,别人怎么“演”的,不是去复制模仿,而是从中寻找规律,同时也可规避设计“撞车”,避免侵权纠纷。这一部分是需要准备做,处于时间排序的第二阶段。第三象限设计应用阶段、第四象限设计反思及修改阶段,不同象限具体罗列着什么时间完成哪些项目并达到什么程度,对照这个表的指引能及时发现目前进度及项目进展情况。培养工作过程中对时间的合理分配的能力,这样,假以时日,慢慢养成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通过字体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达到字体实践工作时间要求。

(二)自查表管理字体设计质量

对比工作中字体设计项目的评价标准,首先分为客观和主观两大类,将主、客观要求分别罗列在一张表上,如字体的主观评价,第一部分设计的质量其中的要求是否符合目标市场、设计的美感、设计的实用性、节奏与韵律的美感,第二部分设计的一致性其中有字体应用与拓展的一致性、字体大小、间距、色彩等考量。另一方面客观评价如保存文件格式及位置、字体设计呈现尺寸色彩模式制件规范输出要求及字体相关的全部元素。每次训练对照勾画主观客评价表,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养成一种优秀的习惯。用一张自查表罗列出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是可能给未来执行带来的陷阱,比如线的扩展问题,有时字体设计会碰到需要笔画加宽的情况,例如用描边线的方式会使得字体视觉上笔画会宽些,如果给设计完的字体成倍放大时,若线不扩展,无论字体放大多少倍,边缘的线仍将保持原来的线宽,这会给将来实物字体制作带来陷阱,出现字体放大应用和缩小应用的视觉效果不同,使得客户宣传品呈现字体效果不一致,可能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将这些设计技术点设计在一张自查表上,学生在完成字体设计任务时对应自查表逐一对应画钩,从而避免将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教学内容的转换

(一)教学内容的次序调整

由整体到局部,改变以前课程设置从局部到整体的内容设置,培养处理实际项目的全局观。以字体设计实践为例,一道以设计标题字体的设计项目,谈到标题类字体设计,偏男性力量,引起注意是标题字的主要功能,因此醒目成了所有标题字的特点。体育竞技类的标题用字,如何设计出力量感是设计的主要抓手。是不是使用粗壮的笔画就能体现力量呢,如果就这么简单考量的标准就太单一了。因此,诠释力量之美感,体现体育运动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成为考核的重点,也是区别设计优劣的主要依据。结合字体设计项目时间紧任务多的特点,快速将日积月累的街头海报、报纸杂志、网络多媒体等所见过的类似字体案例在大脑中快速回放,笔画粗壮、转折锋利、字白小,让所有笔画成场面感,从而传递出力量感。根据字体实践快速完成的特性,映射到课程教学,快速地抓落的过程,如快速勾画字框,结合字的间架结构,将笔画尽可能加粗,笔画间隔尽可能小,笔画转承处尽可能如刀切般干净利索,结构统一、灰度均匀,这样一款坚实、庄严、稳重、充实,有力且兼具透气感的字体就诞生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字体就是汉仪的力量黑。由此可见,实践项目要求的字体设计必须是快速准确表现,因此在我们的字体设计教学中,大量的限时训练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大量的主题性短时训练,如各种节日、头条新闻、身边热议话题、不同行业标题等,通过勤动手,多做、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多总结,多与行业人士交流,多问一些为什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互联网时代,不是每次见面才能交流,可以将作品发到各大论坛,会有大量设计师点评,也可以在知乎网站向字体设计们请教,总有解决的途径。在大局观的引领下,字体设计的风格和气质就不易被细节所影响。

(二)强化品牌基因延续对字体设计影响的教学内容

以往课程,比较偏重于技术层面字体设计的实现,而在品牌个性对字体设计影响方面训练还不够,工作中的字体项目,目标明确,定位清晰,要求品牌基因连贯,要求字体设计完成后,与之相关的海报、画册、交互界面等都要有一脉相承的感觉,是一个系统设计。可见,在课程中加大品牌塑造内容,更能符合未来职业要求。比如设计实践有关品牌字体设计案例,如何通过字体传递品牌个性,在做品牌字体的时候,一定要挖掘品牌自身的内涵,找出品牌的气质,通过字形的比例、重心和笔画的变形、连接来达到与品牌内在气质的统一,以此服务于品牌,此时的字体从属于品牌,不能超越品牌而存在。比如,强调古典气质的品牌字体,首先古典和现代最大的区别在于精神气质的不同,中国的古典设计更关注设计对象的内在本质含蓄内敛、平和恬静,不论是汉代造像、宋代瓷器、明代家具,还是水墨绘画、园林造景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体现人和自然宇宙的和谐共生。与此相对,在受到强烈西方美学和当代设计思潮的影响和刺激下,中国现代字体设计以一种向外扩张的姿态存在,强调冲击力和存在感,总体展现出一种人类可以操控一切的控制力,最重要的是在形态上控制,以期表达出人文气息,中宫收紧、平和内敛,又富有节奏感,将这种传统美学气质,融入现代审美和技术自然会呈现出古典气质的基因,并在作品中巧妙呈现。

结语

如何解决好字体设计的三个抓手:结构、造型、共性与个性是字体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字体再设计中融入新内涵,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基于原有字体间架结构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艺术化处理。在传统字体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设计既精美又有传统韵味的新字体。当然,字体是用来传达信息的,达不到信息传达的本意,也就不能算成功的字体设计。字体设计教学必须是贴近市场需求和符合字体信息传达要义的,也只有这样,字体设计教学才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有泉.世赛平面技术项目对标志设计教学的影响[J].设计艺术研究,2018(47):53⁃56.

[2]曹扬.旅游管理本科专业“3+2”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全国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研讨会.

微能力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课程;视频编辑;教学设计

0引言

2017年1月由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过去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教育部门,用多媒体课室的录播系统来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资源,由于其大而全、单调冗长的问题,导致在移动学习中难以有效学习。而如今微课程即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精华部分录制下来合成的教学视频,不仅短小精悍,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高。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当今时代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1微课程的现状

1.1微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兼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理念,他的微课程被称作“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国内最早从事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2013)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国内微课领航人李玉平(2006)认为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2]。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2013)则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min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笔者认为,微课程是简短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的在线网络小课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和容量小等特点,恰好满足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在家里、在校园里、在图书馆以及在地铁上等场所都能进行学习,实现“随时随地,触手可学”的学习愿景。

1.2微课程开发的流程与团队

通常微课程开发的流程包括课程设计、素材整理、视频拍摄与剪辑和网络平台更新等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上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好坏决定了下一个环节的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从下一个环节的完成的质量好坏情况来决定上一个环节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适当修改。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开发者对教学原理,摄影摄像技术,图片处理和非线性编辑等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并且往往运用的熟练程度将会对整个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在微课程开发的背后,不单单只有中小学教师一个人在制作,而是由一个专门的微课程开发团队在分工合作,包括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和学科知识组等,一边研讨交流,一边创作开发。在微课程开发方面,国内有一大批出色的微课程团队,如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带领的团队,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带领的团队,西北师范大学郭邵青教授带领的团队等,各支优秀的团队都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微课程效果的提升。

2微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前期设计阶段

2.1.1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微课程应当具有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特性,这就考验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程的开发素养是否扎实,如果能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到设计中来,这些特性就能从微课程中得到充分展现,而如果缺乏对某方面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年龄、风格色彩等因素,特别是每位教师的信息素养,这种综合能力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微课程设计的质量,如果在开发微课程之前没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将导致整个开发工作事倍功半。

2.1.2复制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有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由于思维定势,在微课程中复制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编写的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框架设计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大纲、课堂讲授方案,在视频中没有设置交互功能,也未添加课外阅读资料链接。例如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制作视频时,没有改变教学模式和创新知识呈现方式,只是将传统课堂课程进行复制、粘贴[4]。微课程设计思路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之处在于,中小学教师不会实时面对面地站在学习者面前教学辅导,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都是时空分离的。因此,教师无法从学习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行为反应来判断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2.2后期开发阶段

2.2.1团队成员缺乏必要交流

部分中小学教师未在意系统性开发的重要性,往往教师与技术人员各行其职,相互交流太少,认为只用完成分镜头撰写、录制视频、后期编辑生成视频等任务,而像网络平台的搭建、插图的选择、色彩的构成等工作就全盘交给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实现。多数情况下,教师没有请教技术人员关于色彩选择,功能实现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技术人员也不太过问教师关于微课程需要表达的意图等知识层面的问题,所以在整个微课程中,存在着像视频与平台的色彩搭配不佳,平台上缺乏支持视频呈现的功能等消极影响,抑制了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兴趣。

2.2.2视频编辑违背声画组合原则

微课程中的视频和音频组合需要遵循视频编导中的声画组合原则,即综合整理将要呈现的画面和发出的声音,使画面和声音既要表现出各自具有的特征,又要达到声画协调、高度统一的状态,课程视频要达到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效果。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文字稿本时,大脑中并没有同步设想出配套的画面。在完成旁白撰写之后,没有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只是逐句地添加对应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素材,将素材与旁白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声画不同步不仅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视频质量差强人意。

3微课程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1教师主观因素分析

3.1.1对微课程建设认识肤浅

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考验综合能力的工程,微课程融合了课程理论、信息技术、美术设计、电视编导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5]。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还需要具备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但很少有教师能面面俱到,如果单靠对微课程开发的一知半解,就投入到微课程的建设之中,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建设的微课程教学效果还很一般,既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又可能会让会对微课程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这是微课程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

3.1.2教师教龄制约教学设计思维的转变

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程前期设计的阶段中,首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维,而教师年龄则是影响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年轻化程度依次递增,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程度也依次递增,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构成都朝着“更老”的方向发展[6]。对于人数比例较少的这部分年轻中小学教师来说,尚未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他们更容易掌握网络教学设计流程,积极解决在网络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难;而对于人数比例较大且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已经形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相比年轻教师对于网络教学设计转变的效率会比较延缓,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生搬硬套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3.2其它客观因素分析

3.2.1割裂的任务分工方式

微课程主要包含了课程视频与网络平台,对于一门微课程的建设来说,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担当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而且还应充当网络平台的协助建设者,其权限涉及到窗口栏目布局、UI界面设计、导航功能设置等方面。但通常情况下,教师与网络平台负责人各行其职,中小学教师只是负责将开发完成的课程视频提交给网络平台的负责人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从前期的网络平台设计到后期的管理方面,全权由网络平台负责人来负责。像这种割裂的任务分工模式,往往就是网络平台与课程视频风格的不统一,整体设计感不强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2.2缺少对画面联想的过程

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文笔功夫可谓妙笔生花,能比较轻松地写出语意清晰的讲解白。但由于缺乏微课程建设的经验,中小学教师只是单纯地在斟酌文字稿本的内容,而头脑中并没有闪现出对应的画面,即忽略了联想画面的过程。当文字稿本写完之后,未对文字稿本中的画面做出可行性分析,便直接进入分镜头稿本创作阶段,单一地按照每个句子来找到对应的素材,也没有对素材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思考,导致整个微课程的画面感不尽人意。

4微课程建设的建议

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微课程的建设需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微课程。

4.1前期设计阶段

4.1.1邀请专家团队开展培训辅导

网络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支翅膀,一支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支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7]。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离不开教学设计理论,电视编导技术,UI界面设计等知识与方法。因此,教育部门应邀请一些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信息技术专家,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关于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培训讲座;优秀的在线教育课程开发团队来进行技术辅导,这对中小学教师的微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4.1.2从优秀作品中激发思维

俗语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偶尔会感到头脑空白、缺乏灵感,此时广泛阅览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与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我国,每年都在大大小小的微课程比赛结束以后,活动方挑选出最优秀的微课程和教学设计共享在官网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微课程大赛网,网站上不但有优秀的案例展示,还有制课培训视频,为中小学教师建设微课程提供了非常到位的资源。中小学教师需要在阅览这些优秀的作品时,记录下符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的设计要点,并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激发思维,争取设计出既能彰显知识要点,又能吸引学习者眼球的课程大纲。

4.2后期开发阶段

4.2.1每位成员都是系统化课程开发者

所谓“系统化开发”就是开发人员要清楚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系统化开发思想,除了发挥精湛的教学眼光,参与课程大纲撰写、教学方案设计、练习题库的建设之外,还应考虑到网络平台的界面布局、功能设置、风格选取等方面;而网络平台负责人也要对教学大纲,分镜头稿本进行充分了解。只有每位团队成员参与到微课程构成的各个部分建设之中,大家才会在分工上相互理解,设计与开发思想上达成一致。

4.2.2养成画面联想的习惯

中小学教师在文字撰写的同时,需要拥有足够的画面感,以便能更有效地挑选出合适的素材。中小学教师需要一边斟酌文字内容,一边能在头脑中生成对应的画面,并且要思考画面与画面之间是否有联系,分析画面的获取途径等方面,这是审查文字稿本时务必要进行的步骤。接着,分镜头稿本的必须达到声画同步的效果,即教师当为讲解旁白配上合适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之后,一边读出讲稿内容,一边浏览素材,分析文字意思与素材效果是否能搭配,如果产生了声画对立或声画歧义的效果,那就需要从文字和素材中找出原因并做出对应的调整,这是保证微课程内容无歧义的重要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N].中国教育报,2014-09-03.

[4]崔哲洙.论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5]李康.微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6]曾晓东.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初高中教师年轻化[EB/OL].

微能力教学设计范文4

远程教育中移动学习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第一,移动学习以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为基础,利用便携小型的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过程。第二,移动学习者不再受电脑设备限制,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自主学习。第三,与传统数字化学习相比,移动学习具有更强的情境性、交互性与移动性。第四,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作为集中正式学习与分布式网络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要。广义的远程教育指通过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实现的教育(包括各类学校或其它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教育)的总称。狭义的远程教育指通过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实现的各类学校或其它社会机构的教育。

2微课的效用与教学设计现状

2.1微课的优势

“微课是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一般时长为5~15分钟”。一个精心设计制作的微课能把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化教育技术进行分解、整合,在内容上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对于移动学习者来说微课的时间短、节奏快,容易帮助他们提高关注度、调动学习情绪。

2.2微课在移动学习中的效用

第一,教学表现形式多样。相同知识点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微课教学设计师,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选择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素材也各不相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与能力选择不同形式的微课,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习视野。第二,流量花费少,时间耗费短。一套完整的学科教学视频由于容量较大,学习者观看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数据流量才能将其下载到移动终端,且费用较高;较大的视频文件对网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者在等待下载的过程中可能就失去了耐心和兴趣。而微课的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完整清晰地解读一个知识点以避免学习者产生疲劳情绪。

2.3微课教学设计现状

2.3.1制作方式灵活多样有研究者归纳出以下四种微课视频的制作方式: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或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运用以上二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

2.3.2缺乏教学设计原理

在微课制作团队中,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复杂的系统工作,一些微课在教学设计中过分追求内容的呈现形式及媒体技术的漂亮包装或界面,却没有充分重视“教学”要素,错将传递信息当作教学,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原理指导微课的教学设计,因而导致微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应用效果。

2.3.3专业教学设计者短缺

现今,教育信息交互化、碎片化日益凸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与广大开放教育工作者使用媒体传播的传统习惯形成矛盾,微课程的主讲教师不仅将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等诸多角色集一身,还要掌握、更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一些主讲教师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依赖传统媒体,不能适应新媒体,在教学设计上,表现出各自为政、单兵突击的特点。微课程的教学资源需要专业的教学设计者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学内容及过程需要专门的教学设计来体现。

3微课“C#语言编程求解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

C#程序设计是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程序设计的必修课程,学好本课程对该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编程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3.1学习者需求分析

本文选定成人移动学习者为该课程移动学习适用对象并对他们进行分析:成人学习者在学习目标上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即为了实际编程工作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在学习方式上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即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以提高效率。成人学习者大多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尚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现有的一些教学资源容易沿袭传统的“学究式”教学特点,导致学习者的需求(知识的实用性与个人技能的提升)被忽视,其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本微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情景和研究媒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2学习资源分析

成人移动学习资源在以下方面表现出独特性:第一,内容呈现简洁化。由于移动设备屏幕较小、分辨率较低,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第二,内容设计微型化。成人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复杂多变,移动学习资源内容建设要求设计开发短小、精悍、适宜于零碎时间的学习材料。第三,学习知识专题化。成人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过程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发生中断,因此移动学习知识注重组织系统化,要求围绕某一专题展开,组合专题相关的知识点,构成一个专题知识网。

3.3制作方式分析

为了丰富微课的表现形式、保障优质的画面效果、增强师生互动,微课制作结合了幻灯片讲解法、屏幕录制法和设备摄像法,充分运用了棚拍、抠图、动画合成等手段,使用了高清摄像机、手机等设备资源。

3.4教学目标设定

本次教学活动从实际生活出发,采用启发式和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习者兴趣,带动他们进行探索和体验,从而帮助学习者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斐波那契数列的由来与应用、递推公式;掌握迭代法与递归法的求解过程。能力目标。通过斐波那契数列的求解,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抽象出数学模型,再进行算法设计,最后转换为程序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斐波那契数列神奇的性质及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魅力,培养学习者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3.5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在本微课设计过程中,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本课程知识点和学习者能力、素质的实现。问题导入:播放NaturebyNumbers工作室制作的微电影,让学习者了解“斐波那契数列”的神奇魅力,吸引学习者注意力。问题分析:通过分析手工计算数列的难度,利用PPT动画演示斐波那契数列的求解过程,介绍递归法的应用与条件,引导学习者理解递归算法的设计思路。在课前将这部分视频内容上传微信、QQ群,提供给学习者预习,该内容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编程实现:第一步介绍用迭代法求解的完整源程序,并运行程序分析结果。第二步运行代码,引导学生发现递归法的特性。问题拓展:第一步介绍递归到非递归算法的转换方法。第二步采用第一种方法为大家讲解递归算法的非递归变换,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总结:回顾整节课的内容。

3.6微课效果评价

“C#语言编程求解斐波那契数列”课程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代码繁多常导致学习者产生畏难心理。本微课由专业教学设计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采用项目式教学,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出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本微课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4结语

微能力教学设计范文5

一、全面分析,合理选择——提升教材解读能力

合理选择,主要指结合微课的特点,对教材、教师与学生等进行分析并加以取舍。教研组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针对性选择,帮助教师更全面、更清晰地理解教材,有效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由于微课的内容选择不受教学内容、时间与对象影响,因此给了教师跨学科、跨年段解读教材的机会,有利于更全面地提升教师教材解读能力。

(一)依据教材,选择微课制作内容

依据教材分析主要是从用教材教学的视角去思考微视频制作内容的选择问题。教师借助微课可以结合声音、图片、文字等信息,将内容讲解得更清楚。同时,微课又可以随意播放,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大帮助。笔者从微课的特色出发,分析教材,选择了一些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和部分没有展开论述的知识来制作微课。1. 把握教材重难点,分析内容教师把握教材中每节课的重难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分析这些重难点,可以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同时针对一些很难教学或把握不好的内容,进行微课的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梳理教材的重难点(见表 1)。2. 拓展教材内容,理解知识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不断巩固,但由于课时安排和教材编排的原因,对于很多内容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科学原理最粗浅的部分,没有深入,难以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有些知识需要教师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笔者分析了教材中一些没有充分展开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充,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见表 2)。

(二)针对教师,选择微课制作内容

学科组从教师的薄弱点与兴趣点出发来分析教材,以提升教师教材处理能力。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包括理化生等各种知识,而很多科学教师毕业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院系,专精一门而对其他的内容不是非常了解,影响了教师教材处理能力的提升。因此从教师实际出发,针对教师的薄弱点与兴趣点来制作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类问题。例如:对于教科版《科学》“宇宙”单元第五课“太阳系”的教学,科学教师对天文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参加杭州市天文学会的活动,也经常外出观星,其研究卓有成效。该教师就录制了有关太阳系的微课,用自己深厚的天文知识对教材进行更为详细和精准的讲解。这样不仅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而且相当程度地帮助同组的教师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分析学生,选择微课制作内容

学科组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教材,基于学情来分析教材(见表 3),理清教材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提高教师解读教材能力[2]。对于教师来说,教材的逻辑起点与学生的现实起点是需要融合起来分析的。如果学生的现实起点远高于逻辑起点,那么在分析教材时,就要调整设计,增加难度,反之则需要放慢节奏。学科组从表 3 中发现,多数学生对于导线和电池的结构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认知,但是对于小灯泡的构造、小灯泡和电池中电流的流向存在错误的认知。通过前概念的检测,教师能够比较清晰地知道学生的学习难点所在,进而制作解剖小灯泡的微课和电路中电流流向的相关视频。同时,笔者从表 3 中发现,学生对于灯泡的发展过程有着浓厚兴趣,可以设计专项的微课来开阔学生视野。

二、挖掘特色,巧妙设计——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应根据微课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教研组在开展微课制作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微课的特点来制作微课,有效提升教师的设计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微课中融合更多素养。教师需要基于这些特点来分析材料、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升处理材料、处理教学和处理学情的能力。

(一)坚持“短小”,设计材料内容

坚持“短小”处理材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材的简短和微课的简短。教材中许多内容比较简单,教师通过微课可以进行扩补,使内容变得更丰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微课的简短如何实现,教师要在短短 5 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设计并呈现好微课,这就需要教师精简优化,提升效果。  

1. 适当发挥,优化设计

针对教材中展开不充分的内容、教学中不利展示与交流的内容,教师都可以借助微课来进行联合设计与教学[3]。教师借助微课来丰富课堂活动,不断从内容、深度和形式上追求设计上的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声音的高与低”为例来谈具体的策略。——扩内容。微视频 :利用手机“慢动作”(放慢 32 倍)拍摄乐器教师敲击长短相同、不同粗细钢管的振动情况的视频。设计意图:物体的粗细与声音高低有什么关系?教材只要求学生推测原因。笔者针对这个内容,开展微课设计,并结合微课的优势清晰地呈现,使学生感悟更加充分。——挖深度。微视频:利用手机“慢动作”(放慢 32 倍)拍摄敲击不同长度钢尺的振动情况的视频。设计意图:在探究钢尺振动与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关系这一活动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很难观察清楚,描述清楚。教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分析问题。——变形式。微视频:一段乐器教师敲击铝片琴和吹奏口琴的视频。设计意图:教材建议教师现场用相同的力度演奏乐器,对于科学教师而言,这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笔者借助事先录播好的微课,改变材料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习形式更加多元。

2. 精简材料,聚焦重点

根据微课制作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精简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效率,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达成目标。教师应不断精简设计,聚焦重难点,在目标、环节、语言等方面进行优化。例如,教师制作关于“月相变化的规律”的微课时就进行了恰当的精简。——减目标。动画:演示月相的产生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月相产生原因,精准达成目标,帮助其更高效学习。——简环节。动画:各种月相出现的时间、地点、名称。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将不同月相对应的不同日期对应起来,使课堂讲授环节简洁明了,为下文总结月相变化规律作铺垫。——破难点。动画:演示月亮、地球、太阳三者在宇宙中运行的轨迹。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月相的变化规律很难总结。教师将难点放在月相变化的规律上,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直观看到三者之间的位置运转关系,使难点突破更精准。——精语言。图文及配音:月亮会“三十六变”?——月相变化的规律。设计意图:微课中的每句话都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微课用问题引入,不仅语言简洁,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效“融合”,创新教学形式

相较于常规课堂与课件,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需要融合更多元素。首先,微课是课堂教学一部分,它的设计与制作就需要融合在课堂中;其次,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有效利用动画、语言、图片等来呈现知识的本质与教学。这给教师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将多种元素和手段合理地融合运用,以提高教学设计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在“蚕的一生”的微课教学中,教师进行了融合创新。——融内容。微视频:蚕的一生。图文:蚕的一生。设计意图: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介绍蚕卵、幼蚕、蚕茧、蚕蛾。微课“蚕的一生”将多种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大大助力了教学。——融方式。图文: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及蚕的寿命统计图。设计意图:蚕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规律,但每个阶段的时间并非固定不变。教师让学生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有助于学生高效达成目标。——融情感。微视频:蚕的一生和蚕丝的来源(拓展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微视频,感悟生命的神奇并体会“蚕的奉献精神”。

三、观摩比较,反思修改——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这里的二次修改能力指教师二次或多次修改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优秀的地方,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科组开展微课观摩与修改活动,可以提升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在微课制作后期,不断组织教师修改与调整,以观摩视频作为主要的方式,通过纠错与对比微课,不断修改、完善。

(一)改变观摩对象,反思自己设计

微课制作完后,通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会暴露教师的教学设计问题。学科组内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可以较快发现问题,从而及时有效修改,促进教材处理能力发展。例如:在教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时,教师之间就进行了有效观摩、切磋。——自己观摩。观摩内容:重点关注本课中关于耳廓和鼓膜的两个模拟实验效果。观摩分析:通过对自己微课中模拟实验效果的观摩,反思自己在模拟实验中材料的运用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对没有进行模拟实验的耳朵结构进行的教学不够详细,效果不够理想,应加以改进。——集体观摩。观摩内容: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耳朵各部分的结构与作用的关系,模拟实验效果是否到位、教师提问是否引领学生思维。观摩分析:通过此观摩首先确定,教师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耳朵各部分作用与结构相适应这是正确的。但是存在操作细节上的问题:除耳廓和鼓膜两个结构外,耳朵其余结构的讲解不够明晰和简洁,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需要更进一步细化;对于耳朵另外的结构可以用更简短的微课来加以说明,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二)创新观摩形式,掌握优化策略

微能力教学设计范文6

(一)现状分析

1.实践场地种类

一个学科、专业或者课程会涉及到许多知识,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展示给学生,依靠有限的几个实验室、实训室,是存在着明显局限性的,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场地无法全方面地实现所有知识的实践,只能从特定的几个角度或情境下实现理论知识的检验。

2.实践场地容量不足

由于经费有限,在高校中存在着多学科、多专业共用实践场地的情况,使得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不能充分领悟教学精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些学校把实践场地拓展到企业中,大大丰富了实践场地的层次,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限制,常常无法长期接待大批量学生实践学习;或者因为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核心机密,企业实践就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3.实践器材缺乏、陈旧

高校实验室、实训室的建立一般都采取招投标的形式采购,在教具器材更新方面存在许多不便,在非重点科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中依旧存在着许多器材短缺、陈旧的现象,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4.实践细节展示不清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一个正常的教学班级人数在25-50左右,甚至更多,教师在实践教学时展示操作细节不可逆,学生由于人数、距离、角度等原因,常常出现看不清、记不住的情况。

(二)高校实践教学组织的特点

1.以检验基础知识为主,以实践前沿知识为辅

受到实验器材、耗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考虑满足基础教学,前沿知识的实践只能限制在很小范围的教学小组内。

2.以课堂内实践为主,学生自主实践较少

占人数最多的本科、高职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在正常教学计划内开出。如果有个别学生希望加深印象,或者熟悉流程,常常无法单独申请使用实验室、实训室;只有研究生、博士生才有可能享受这一待遇。

3.以常规教学班级为主,小组独立实践较少

高校开出实践教学基本都严格遵循教学计划,以常规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一个班级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于教师无法同时监控所有的小组,容易忽略一些错误的操作细节。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

高校实践教学有其独特性,教师使用微课这一新兴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应注意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微课教学的长处。

(一)高校实践教学下的微课特点

虽然微课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微课有着鲜明的特点:主题突出,精悍短小,择时学习,应用面广,互交性好。将微课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可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不同于普通课程,展示实践教学的微课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展示细节

实践教学涉及许多操作细节,在微课中可以使用多机位拍摄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操作细节。操作细节的多角度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操作要领,这也是微课应用于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2.强调流程

实践教学注重每个操作步骤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微课以其精悍短小的篇幅可以快速展示操作流程,并按照流程依次展开教学。

3.增加情境

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学习情境、仿真操作是非常有限的,微课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把采集来的不同情境,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甚至动画的形式,充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对专题的理解也更为到位。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微型原则

我们在完成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微课精悍短小的特点,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小专题进行,只求将该问题讲解清楚即可,杜绝大而全。

2.良好互交性原则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了“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是次要的。学习也符合该定律,80%的知识来自于非正式学习。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对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频繁使用,导致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的改变,让微课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微课时,需要考虑如何让其具备良好的互交性,让微课顺利进入人们的非正式学习。

(三)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微课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环节: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细化微课知识点、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在以上环节中,教师普遍认为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在遵循微课在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践教学组织的特点以及高校实践教学下的微课特点,提出可供大家参考的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四)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要点

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微课制作、实践教学组织的两方面特点。

1.选择恰当的课程或专题

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考虑从学科专业中选择核心或者基础课程作为微课开发的对象。在选择课程或专题的时候,要结合高校实践教学的特点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认知特点,并非什么课程、什么专题都适合制作成为微课。

2.明确教学目标

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体型上看,微课都属于一种短小精悍型的教学手段,这一前提就限制教师不能往微课里填充过多的知识,微课的教学目标更加倾向于“就事论事”,1-2个教学目标是微课正常的承受范围。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理清教学思路。

3.重构教学内容

微课与一门完整的课程教学不同,它仅针对某个专题或知识点,并且授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15分钟以内,所以我们在设计微课教学时需要根据微课的特点重构我们的教学内容,使其更为凝练简洁,尽量做到字字珠玑。

4.清晰明确的标题微课需要上传至网络,选择一个能够直接揭示主题的标题,能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微课。微课标题要清晰明确,要突出2-3个体现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要符合网络搜索习惯。

5.简单交代清楚教学背景

微课教学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视频或者动画,学生可以选择在任意时段内学习它;不同的微课之间不存在先学谁后学谁的先后关系,甚至还可以重复学习。因此,在设计微课时,应该考虑将教学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让学习者明白学习该专题、知识的意义所在,或者对于该专业、该课程学习的作用。考虑到微课本身的时间长度较短,建议教学背景的阐述尽量控制在1分钟以内。

6.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要注重实效,形式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课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录制的教学视频,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视频。在重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图片、视频、动画、声音之间的合理组合,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文字表述要精简,最好不要出现大段文字;二是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讲解到什么内容就出现什么内容的图片;三是图片选择具有典型性,让人一看就明白;四是视频注重展示细节,操作流程清晰;五是动画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其趣味性要为教学服务;六是讲解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中。

7.教学评价要科学、全面

微课一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考虑到这一特点,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进去,让学生学完之后知道用什么标准衡量所学。

三、《货物组托作业》微课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仓储管理》中“货物组托作业”这一重要知识作为设计对象,尝试设计一个微课。

(一)学习需求分析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设计微课程时候明确遵循了所总结出的微课程的原则,但微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在确定微课程的学习目标之前,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首先,学习需要分析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学习者综合素质进行分析。通过学习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学习者能力素质、他们的学习风格和他们更更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关系。例如,“货物组托作业”的学习对象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主。因为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基础,而货物组托作业是仓库管理中常见的一个基本工作内容,作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货物组托作业”这一知识点对该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次,学习需求分析还需要站在课程教学的角度进行。如果一个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很好地传授,那么将其制作成微课的现实意义就不是很大。只有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使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来弥补。“货物组托作业”在教学时,涉及到一些演示,微课能以视频的形式把这些细节充分展示出来,有效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第三,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学生对所学内容需要达到三微目标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可以成为微课教学目标分析的依据。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达到哪些要求,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完成课程设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货物组托作业”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具备最大限度提高托盘利用率的能力,具备设计托盘码放方式的能力,掌握提高目测估方能力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分析

微课的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背景的设计、实践步骤的解析和常见操作误区的处理。在设计微课时,要突出现场教学不易演示的部分,这些内容可以在微课中重点分解讲授。微课相对独立,学生在学习微课时不一定按照课程进度来学习,特别是微课上传到网络后,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因此在微课正式开始讲授前应该交代教学背景。在教学背景中,主要阐述该微课知识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或者交代学习该知识点的主要意义。例如:可以在微课开头交代货物组托的教学背景,货物组托是仓库管理中必然会遇到的作业内容,经过组托的货物就完成了集装化,提高了货物的活性,使得货物的搬运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货物跨区域流通的速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它特别重视实践操作步骤或流程,因此在设计微课时,要对实践步骤进行充分的解析。这个解析不能干巴巴地讲述,微课教学要将知识视觉化,因此要配合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以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经验的有意义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经验和技能之间产生刺激。要积极利用问题、音乐、图片、游戏、角色扮演等等的方法来创建有趣的学习情境,甚至拍摄真实的实践情境,通过这些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常见操作误区的处理事实上也是实践内容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物组托操作步骤可以分解为五个步骤:判断货物和托盘规格、计算托盘单层最大容纳量、计算承重、计算码放层数、按照组托六个基本要求组托。实践教学步骤的解析要配合一定的学习情境,可以一套步骤配合一种学习情境,也可以不同步骤选择不同学习情境。

(三)视觉效果分析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形式存在的教学形式,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甚至手机等;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微课,例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我们在制作微课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视频制作方法。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不仅可以采用教师授课视频,也可以将图表、文字、动画、电子黑板等糅合进来。在制作时,要注意不同视觉形式的搭配。以“货物组托作业”微课视频制作为例,可以考虑选择视频拍摄的方式,将货物组托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制作视频,制作时完全按照实践操作的步骤安排先后顺序:先采用PPT演示,把“货物组托的方式”用表格的形式将两种组托方式进行对比说明;接着用电子黑板的形式分别举例计算“托盘单层最大容纳量”“承重”“码放层数”等内容;然后把“货物组托的要求”以动画方式演示;接着采用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演示“组托的技巧”;最后使用图片把“组托容易出现的问题”演示出来。

(四)学习资源分析

微课的产生并不是源于教师之间的微课竞赛,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许多教师认为制作完微课视频就等于完成了所有工作,事实上,如果想让学生真正能从微课中获得完整的教学,还需要加上自测评价标准和拓展知识等内容甚至作业、试题库。目前流行的各种微课比赛主要限于微课视频本身,如果想让微课真正地靠近学生,必须要提供以上这些学习资源。

四、总结

微能力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微课;中职英语;教学设计;优化

微课之“微”有三:时间短;内容具体;主题鲜明。将之应用于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要借用其优势与特点来改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中职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进而凸显英语学习在中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充分运用微课来进行中职英语教学设计的优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深刻认知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设计中的优势与积极作用

(一)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虽“微”却不乏精彩。这种精彩在很大程度上正好用以“医治”那些原本就有的诸多“毛病”,如提高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足的中职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解决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趣味的问题。微视频作为微课的核心内容,其某些特点,如时间短、内容清晰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满足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微视频以教师讲解与影、音、图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其可反复播放与观看的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满足学习需求。

(二)微课教学的作用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因材施教)是教师不变的追求。而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并施教,例如以学情调查为基础,以学生实际需求与解决实际问题来录制微课,就是这一追求的具体实践。应用微课,一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活动形态的多元化;二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这两种情形,既重构了教师的教,也重构了学生的学。将教师之教向前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前,课堂之中则可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学习的疑惑与问题;将学生之学延伸到课后进行,则既可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又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深化理解、迁移运用。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为学生课外拓展性学习指引方向,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或帮助,也有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二、充分运用微课优化中职英语设计的策略

(一)用微课构筑教学情景,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将微课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背景支撑和兴趣激发,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承载者,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愉悦感,达成如曼恩所说的“通过情景营造将不常用的语言交流变成一种习惯,语言学习将是一件乐事”的境界。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以微课为工具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呈现情景化状态。这样可使教授内容变得更直接、形象、简洁,且更易于凸显知识的价值所在,也就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职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教师应掌握微课教学核心的微视频的制作,加强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以及学情的研究。以此来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加强所选择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此要学会必要的微视频制作脚本编写,包括文本编制、脚本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3.教师在借助微视频进行教学时,要在确保适时(时长合适)、适量(容量适当)的前提下,对学生在本微视频下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以明确学生观看和学习的视频的目的性。

(二)借助微课所形成的多元化教学来拓展学生思维

微课教学的主要效用,在于以之为基础来构筑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这种帮助,是在微课教学的基本框架与中职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良好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的。这要求教师通盘考虑教学概念、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对象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与限制,以及自主探究法、问题法、实验法等方式的选择。如以学情调查和以往经验为基础,对于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学习内容,在微视频录制时,就适宜突出教学概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为基础展开教学;而对其教学方式的选择,则可选择小组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实则是以学生、活动和问题为关键词,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对学生探究性活动的支持,以此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

(三)借助微课构建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作为不论何种教学形式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微课视角下的教学评价仍然是以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要抓手,并会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学习态度的状态等。如对学生的微视频下载观看情况进行记录,来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这一点,在最基本的教学条件下,在教师评价主体之外,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以自评、互评等方式来提高评价的公平、客观和合理性。如果学校信息技术条件较好、评价资源丰富,也可以借助慕课(MOOC)形式进行线上评价。如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在线进行对学生能力层次的分层评价、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在线进行学生的阶段性能力测试等。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着眼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能力培养,将微课引入中职英语教学用以优化教学课堂的环节、效果,是必要的。这对于凸显中职英语课程在中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慧莉.“微课”视角下的中职英语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

微能力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高职财务管理教学;应用策略

在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当中,包含着众多概念、原理、规律以及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点。如果教师始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会造成教学成效的下降,还会导致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核心素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要及时引进微课程教学,并且对相关教学策略进行全方位的探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确定选题

教师在进行选题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课程标准等各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按照“教学模块→项目任务→知识点”的顺序对整体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另外,在针对微课程进行选题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当从系统化、专题化的角度入手,对教学资源孤立分散这一问题进行改善,通过资源整合使微课程形成一系列教学专题,在推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在高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当中,主要包含财务管理实务与财务管理理论两大教学模块。首先,在财务管理实务模块当中,涵盖了企业收益分配管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以及企业筹资管理这四大教学项目,在这四大教学项目当中,又包含着众多专业知识点。具体将哪些知识点作为微课程教学的选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评定与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微课程教学的作用价值,使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与难点问题获得有效突破。

二、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相关教学策略。具体包括分析教学背景、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介、优化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评价机制这几个主要方面。在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编制出一套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以银行借款资本成本微课程教学方案为例:首先,明确教学背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资本成本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投资项目决策当中的一个重要标准,还是确定资金来源以及资金筹集方式的一项重要依据。资本成本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而银行借款作为一种常见的资金筹集方式,对于资本成本计算的准确程度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微课程教学,要使学生熟悉银行借款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掌握银行借款资本成本的基本内涵;此后,进入到教学设计阶段。①制作片头:片头中需要展示微课名称、介绍主讲教师以及学院简介;②问题导入:借助某种真实情境导入本次微课的教学内容;③知识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懂得银行借款资本成本就是企业在通过银行借款进行资金筹集时所付出的代价,具体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其中,筹资费用实质上就是企业在筹集资金期间的产生的相关费用,该费用以银行借款手续费为主;而用资费用实际上就是银行在对资金予以占用之后,向资金提供者支付的费用,该费用主要为银行借款利息;而银行借款资本成本是银行借款手续费与银行借款利息的总和;而银行借款资本成本,实际上就是银行借款资本的成本率。当教师将上述知识点讲解完毕之后,再带领学生回顾一下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再结合之前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银行借款资本成本公式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逐渐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知识结构;④知识拓展: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向学生展示更多真实的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感受银行借款与发行股票对利润会产生何种影响,知晓利息的抵税作用,然后经过比较归纳与综合分析,理解“利息×税率”的结果,即是利息能够抵扣的那一部分税额,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⑤教学总结。在设计教学总结时,不仅要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还要提炼出重要知识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避免学生走进某种教学误区当中,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另外,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在微课程当中,引进一些时下比较受年轻人欢迎的时尚元素,或者通过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进相关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对微课程内容的关注度,直接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最后,教师在开展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穿插一些合作探究式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加多元化的教学体验,对于专业知识产生更多、更深感悟的同时,实现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编辑脚本

在实施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媒体设计和教学设计编辑出相应的脚本。通过完整的文字表达赋予微课程教学场景化的形象表达。由此看来,脚本编写的重要程度,堪比微课教学的内核所在,它使微课程教学具有更强的可视性、趣味性以及针对性,并且将整个教学过程分割成多个场景,每一种场景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在编写脚本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文字的呈现方式、场景的界面布局以及所需配置的旁白或者解说词。除此之外,不同场景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背景音乐、图片以及动画效果,这就涉及到相关素材的筛选与应用,还要针对预计用时进行缜密设计,再通过文字将相关内容完整、形象地表述出来,形成一套内容详细的编辑脚本。这样一来,便可以按照相应的流程制作微课程课件,为制作效率与课件质量提供了根本保障。

四、视频制作

伴随着微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微课程课件的方式方法也不再单一化,而是存在多种制作方法供教师选择。比如通过智能手机+会声会影软件+数字资源、触控屏+视频拍摄、背投屏幕+视频拍摄+后期制作、摄像拍摄+课件+后期制作、视频拍摄+课件+后期制作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微课程课件的制作,而且制作质量精良。例如在制作“银行短期借款资本成本计算”这一课件时,适合采用“屏幕录制软件+动画”“智能手机+屏幕录制软件+会声会影+数字资源”组合方式完成课件的制作。在制作期间,还可能会涉及到其他软件的辅助应用,例如格式转换软件、视频剪辑软件、PPT、屏幕录制软件、图形编辑软件等等。通过这些软件的功能,可以呈现出更加优质的课件质量。

五、资源整合

在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当中实施微课程教学,除了确保微课程具有较高的针对性与精炼程度以外,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其目的是为了突破教材结构以及内容上的局限性,使学生获得更加开阔的眼界,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维模式与知识结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对全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尤其在进行教学设计与编写脚本时,要听取多方意见,除了询问其他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意见以外,还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征集学生的合理化建议,确保教学方案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另外,每次微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都要针对本次课程的进展情况、教学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总结,适时进行查缺补漏,为今后的微课程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结语

在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当中融入微课程教学设计,使各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与解决。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化、形象化与可视化,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成效的提升。希望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再接再厉,持续探索更加先进科学的微课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嘉佩.基于微课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福建茶叶,2019,41(08):51.

[2]孙红侠.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交际,2018(2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