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机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资源机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资源机制范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融合;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1前言

传统的制盐行业在激烈的外部竞争面前已经无法再任由事态发展下去而什么都不做了。那些历史传承下来的大型制盐企业在技术、工艺、资源、基础硬件上并不比外部的企业差,而这一点则与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盐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在于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促进管理人力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现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继续生存下来,盐业企业可以借助这个机制把人力资源和自身的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制定出一种包括行为、组织、理念在内的系统化、动态化、多层次机制,来达到长时间得到和竞争对手竞争时的差异化优势,这个优势就叫做“核心竞争力”。这个优势是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长期沉淀形成的一种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其发展过程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互相之间沉淀孕育出来的企业文化也不一样,其他企业也无法复制和模仿。现代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里,核心竞争力占了绝大部分要素。现代经济目前而言,发展成了开放经济,知识经济以及信息经济。这让企业的竞争形态也有了巨大改变。这个改变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现代运输业和网购让竞争范围变得巨大无比,这两者的崛起让地理区域概念变得模糊了,使企业可以把眼光放在其他省,甚至其他国家,而不再是自己公司所在的那个省,甚至是市,县;其次,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让产品更新速度加快,这导致了每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大大缩短,每个新产品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着先进,过几个月可能就不是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持久而又有形的差异化竞争在企业之间几乎不可能出现了。接下来,知识经济从本质上来看,也是服务经济的一种。竞争的重心还是在于品牌和服务两个方面。消费者的满意度,心理消费需求以及个性化消费需求会成为企业的关注重点。总之,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盐业企业发展的关键。

3盐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机制的途径需要建立

3.1理念的融合

盐业企业现在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对象从“事”变成了“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在管理上的区别所在,不再限于管理某个流程,而是管理具体的知识性人才。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上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这个核心理念要求关注人的具体需求,帮助人不断提高,表现出人的具体价值。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让每个人才能够在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同时,每个人才也能在为企业奋斗的这个过程里,充分发展自己。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把“以人为本”制定成详细的企业机制,让每个人才能够得到最大的空间来实现个人发展,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才能,这才是高水平的以人为本。

3.2组织的融合

理念融合完成了还不够,组织上的融合也是需要注重的环节。这个就要求营造一种具有盐业企业特色的学习型组织文化。而持续扩展的创造力是这个学习型组织文化的本质特征。它可以有机结合工作与员工,形成一种由学习到持续创新,再到建立竞争优势的一种良性循环。这点也可以看出,知识型人才作为盐业企业最主要的资源,做好管理非常重要,而营造学习型的组织文化在管理知识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有效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

3.3行动的融合

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向外界介绍,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如果不能和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那么企业文化很难得到公司员工的支持,以及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也不会积极把这种企业文化进行对外宣传。

3.4与时俱进,弘扬团队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组织知识信息的共享和创新。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企业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的那种为了共同目标一起奋斗,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现在和将来,盐业企业肯定会遇到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更加困难的各种挑战,只要员工们团结一心,是企业对抗一切困难的好方法,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会有这么一个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团队。重建团队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凝聚全员力量,克服困难,实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结束语

在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年代,竞争形势发生了变化,企业改变了竞争的一些形态,人力资源方面也为此大大调整了方向。现代盐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多方面的影响,在逐渐形成并在之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慢慢向人才和人才的管理上集中,这是融合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来达到有效管理人才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孟晓飞,刘洪.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04期.

[2]贾强.文化制胜-如何建设企业文化[M].经济科学版社,2002.

[3]包晓闻.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企业文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李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文化,2001,(4).

文化资源机制范文2

对于二者间关系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有着正面影响,同时,现代人力资源在企业组织中所扮演的不单单是管理角色,同时也成为了组织策略的一部分。具体来看,主要从如下三个角度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一,普遍观点。也就是所谓的最佳实践观点,此种研究观点认为:在人力资源系统中是存在一些特定措施的,而实现这些措施的完善落实便能够提企业组织绩效,与此同时,不论是任何的情况下,这些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能够实现最佳组织绩效的获得。第二,权变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其能够与组织策略保持一致,以构建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调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实现对员工行为的有效引导,进而实现企业组织绩效目标,实现对组织绩效的正影响。第三,完形观点。这一观点同样是以匹配观点为核心,其观点为:从整体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要比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影响大,因此,要实现对独立形式下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有效协调,以实现内部的最佳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将相应的管理措施与组织策略进行匹配落实,以提高企业组织绩效。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出发,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基础之一,在落实相应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能够以特定管理措施的落实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而实现企业组织绩效的提升。但是,不论是持有任何的一种观点,相应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间的交集偏小,也就是说即使以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落实理论,其结果与研究理论间的差距较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组织绩效,就要求其要结合实际实践的情况,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所需来定位相应的人力资源策略,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间所存在的关系

从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看几乎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认为二者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首先,美国的Denison以调查法对这一关系进行了证明。通过近十年时间对企业绩效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认为组织绩效是组织员工价值观、组织政策与实践的函数。其次,Jone Kotter等人通过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并预测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与此同时,其还指出在创建企业文化之初,要想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来提升企业的组织绩效,就需要抓住如下两点关键要素:第一,要结合市场环境来定位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思想上的引导;第二,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需要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并且能够充分的服务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我国在该研究领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第一,张旭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组织文化与企业绩效间存在着正相关性,且具有着一定的调解性;第二,卢美月等人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为:两岸企业总体上的企业文化偏向于高度控制型,缺乏创新,绩效上都更为关注非财务性绩效,相应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度低,因此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较弱,与此同时,虽然企业文化类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性,其中创新型企业组织文化对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性最大。因此,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要想充分的发挥出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就需要以企业内外部环境为基础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定位,进而迎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的组织绩效与竞争实力。

三、总结

文化资源机制范文3

一、实战化的提出和要求

实战化,对生来为打仗的军人而言,不仅是考验工作能力的岗位要求,也是军人谋求职业发展的出发点。14年经主席批准,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为牵引,系统全面的提出了实战化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为全军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提供重要依据,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军工作的重点。实战化要求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强化实战化训练理念,创新实战化训练模式,完善实战化训练机制,加强实战化训练实践,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强调要以强化使命任务牵引、遵循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坚持改革创新等方式严格科学的提高战斗力。作为培养优秀军队人才的院校,更是将实战化纳入统筹工作的出发点,从顶层设计贯彻到细小课堂,把教学训练向实战化改革方向推进,培养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秀人才。

二、目前基础电子教学的现状

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进行电子控制和信息处理的课程,综合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不仅要培养学员掌握本课程必备的理论原理,更着重培养学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军队院校而言,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学会一般的电子技术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硬件调适能力,对相关设备的故障排除和检测维修具备独立操作能力,同时为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主要针对理论的讲解,针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系统性、科学性不强;考核标准重分数轻能力,考试考察重点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对操作水平的测试不够重视;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跟不上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军队院校中,着重表现在电子课程跟实战贴合度不高,实验课程多数是独立模块操作,与相关装备结合得较少,跟设备脱节严重;而且作为文职教员,虽绝大多数毕业于“211”“985”等知名地方高校,但因为教育背景的不同,对军队的工作和生活缺乏相应的了解,教师专业的并不占多数,对教师专业和特点缺乏一定的把握,对实战化和贴近战争需求更是望其项背。所以在军改大潮中,如何立足文职人员岗位,落实实战要求,将实战引入电子技术课堂应该成为基础电子课程教员教学的重点。

三、如何将实战化引入电子课堂

作为一名军校文职教员,虽然身上不穿军装,但在实战化如火如荼推进的过程中,也应该从本职岗位做起,思考并真正将实战化的要求落到实处。从教学理念出发,溯本求源,实战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学员能战善战的基础能力。而能力如何培养呢,我们又能为学员做些什么呢?作为基础必修的电子技术课程,又如何将实战引入课堂呢?

(一)针对课堂内容,有机的结合装备。传统教学中教员是课堂的主导者,学员被动的接收配合,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如何在课堂引发学员兴趣,让学员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将实战化引入课堂,有目的性的广泛收集实战资料,通过网络、知网、科学杂志等多种媒体手段了解实战演习,研究新式武器装备,跟踪分析前沿科技,查阅相关资料并针对性的将设备和课堂知识衔接,在讲授时为学员讲解所学知识的应用,突出实物,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学员知道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了解实战装备,从源头上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

(二)结合装备,讲解相关原理。电子课程是一门电子信息处理的基础课程,具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理论性强,动手操作多。如何针对专业枯燥的理论,让学员真正理解,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并为其所用。教员可以将实物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课堂原理结合,从小处着手,将课堂原理延伸到武器装备的工作原理;同时多与专业课教员沟通,虚心请教,精心设计原理讲解,让学员了解原理的同时了解原理的应用,见微知著,结合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理论讲解添加活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课和第二课堂活动,针对战场装备故障,引导学员自主排除相关故障。电子技术课程一般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仅致力培养学员理论分析能力,更注重学员动手操作水平的提升,笔者从事的是专业士官教育,学员主要针对的是装备维修岗位。装备在实际的操作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故障问题,一旦不能及时解决,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教员需多方了解关注国际战场和国内对抗演习,统筹相关装备武器拉动和使用中出现的故障问题,应用理论查找原因,与教学内容结合,将特定知识点出现的相关故障进行统一分类,归纳总结,集中讲授;针对常见故障,采用案例法教学,由教员示范排除故障的思路和实际操作的方法步骤,举一反三,让学员再针对其他故障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准备时制作一些典型的装备故障实物,采用课堂小比武等竞赛方式让学员排除故障,引发学员学习兴趣,引导学员动手操作,教会学员如何查找问题和真正的解决问题。

(四)应用新型媒体,打造线上课堂充分应用现代媒体技术,制作网上搜索平台,将典型战场中的武器装备和知识原理结合,打造丰富的学习单元,搜索项目分门别类,线上线下配合开展,方便学员课下复习巩固,了解新局势,开拓新眼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正实现将教学向培养“能打仗、打胜仗”人才的深度去延伸。

(五)以自身能力培养为抓手,向实战靠拢。教员的自身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授课质量,落实实战要求,需要以教员自身能力培养为抓手,向装备保障靠拢,向信息化聚集,向未来实践贴近。教员不仅要娴熟课程知识,走进专业课堂,多与专业教员交流沟通,了解装备原理,跟进装备更新,将装备更好地与课程结合;还需要多方关注前沿科技,及时了解相关战事演习,科技水平是未来战场制胜的关键,定期讲解前沿知识,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敢想象、勇突破的实战能力。

作者:李瑛 刘丽莹 李? 单位: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电子技术教研室

【参考文献】

文化资源机制范文4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立;应用要点

一、引言

激励机制主要依靠通过一系列有益的资源和活动来帮助员工更好地加入学习团队,激发员工的士气和决心,更积极地完成任务。从管理层面来说,激励制度是由外部因素主导的,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内部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将内部激励转化为真正工作激励的目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归根结底,企业竞争中,是一种人力资源竞争,旨在开发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最常用的措施,这不仅强化了企业对人员的有效管理,还有助于提升员工创造力和积极性的综合博弈。目前人才竞争激烈,人才的流动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一家民中小民营企业基本两三年就会完成人员的更新迭代。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才能吸引更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产生质的发展和基业长青。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对激励机制了解不够,不能建立和实施对企业的发展和成功有效的科学激励制度。

二、激励机制在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动机的产生需要相应的刺激来激发。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找到发展目标,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动力来自内心的紧张,紧张来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工作的完成是企业员工的自觉心理和行为状态,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内在特点,让员工完成企业交给的工作。奖励和惩罚都是对员工的激励。奖励是正激励,惩罚是负激励。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激励企业员工,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鉴于目前90后、00后乃至于10后出生的年轻人开始步入企业,对于强调个性现实的这一代人而言,原来通过负激励来强化人的紧张因素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一代会会更加追求付出要以物质为载体的需求。为此,这就要求中小企业需要通过经常性的鼓励来激发员工人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而且在实际运作中需要将物质激励手动放在第一位,辅以精神的奖励。只有这样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才能鼓舞员工的士气,同时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进而促使企业各部门合作,企业发展得以顺利通过。

(二)可以引入优秀人才

中小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在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好的产品的基础上更需要一批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能为企业发展贡献其智力劳动成果的优秀人才。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重点规划企业未来关系发展以及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建设,使企业发展的内驱力增强。对员工而言,专业的领导、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其劳动价值得较为公平的体现和认同,是其留下的关键因素。于是乎就需要企业运用多种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证上述要素的实现。同时,对于一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充分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企业还需要做好阶梯规划以及设计适应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他们,进而确保企业稳定发展,增强企业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进一步创新。结合企业管理理念,建立多元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建立企业目标激励和员工激励双目标的统一;第二,增强精神激励,提高员工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工作;第三,更多地关注情感动机,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从而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二)建立适合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文化平台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在全体员工具有共识的基础上,搭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平台,让全体员工都能看到和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功能、价值和作用。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树立精神榜样和标杆作用,为构建成功的企业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观。最后,企业文化平台一旦建立,切忌朝令夕改,文化是对企业长期发展以来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炼,为此切忌朝令夕改。在此平台上,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机制,打造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的,企业的所有者在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就权衡企业发展成本及员工对于劳动报酬这一矛盾体。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构建起一套适应企业发展,且面向市场有着与竞争对手有着差异化的薪酬激励机制,从而在定时期内既达到关心员工发展和成长,也不以牺牲企业发展后劲为代价的良性激励机制。通过这套良性的激励机制来动态调整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员工的实际收入与预期薪酬水平成正比。此外,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动态、系统地完善薪酬激励体系,并妥善管理和系统规范工资激励制度,使员工公平、公正,使其受益于更广泛、更长远的发展,最终说服公司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一个科学、有效的平台,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在建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体系时,应注重建立快速反馈渠道和系统评估,并将其体现在所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全面测试、严格评估和正确评估,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更系统的管理和激励。首先,公司应根据员工的活动、生产等工作流程的特点,建立人才库档案平台,并根据公司的业务条件和对员工岗位和技能的要求,建立全面、准确的信息收集系统,激发员工和组织的潜在能力,并不断激励他们。二是推进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系统开发,逐步适应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系统开发。最后,在完善的人才库档案平台上建立绩效考核登记系统,维护完整的档案数据库,为员工未来的晋升和自我发展服务,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四、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一)制度激励

1.制度激励要公平。在企业建设过程中,赋予企业员工的责任和权利所形成的公平感会不同程度地激励企业员工。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将薪酬尤其是激励部分作为一种商业秘密不允许员工间互相打听,有些甚至于部门的负责人也不知道本部门员工的真实的绩效。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员工们会从各种各样的渠道得知别人确切或是较为准确的绩效。于是,员工在比较自己与其他员工产出投入关系觉得不公平时,加之上述所谓商业秘密的一番操作后,员工就会更加笃定这套激励机制是有不具备公平性,进而对企业产生不认可、不信任,从而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给予适当的补偿,并保证员工的投入和产出是适当的,这样才能让员工在工作中有公平感。

2.制度激励激发竞争。激励制度不仅要体现公平原则,还要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通过更具体的行动激发公司员工的竞争力,使公司员工能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实现企业与职工的良好关系。此外,激励制度对公司高素质员工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确保公司内部稳定、发展稳定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3.制度激励要科学。激励机制必须科学。中小民营企业的成长之路有其原罪,其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更多的是非本专业人员,也没有取得国家认证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借助于互联网招聘平台满足民营企业某特定时期内人员招聘需求可能就是上位的非专业人事,更多的是与企业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亲属关系。为此,如何建立起一套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激励机制,而且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对于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是一个考验。引进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才,收集、整理和研究企业的激励信息,及时了解公司员工的真实需求,准确评估公司员工的工作质量,使激励制度适应环境变化,使激励制度更有针对性,建立起科学化和体系化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效果和效率,成为企业生产经营高效发展的基石。

4.激励制度要有合理差别。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公司的环境、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个人发展和未来发展,以及公司员工的年龄、性别和职业能力,这些因素会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激励机制时,我们需要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以及员工之间的差异,而不能简单地以是否与企业主的裙带关系和论资排辈来决定激励制度,需要构建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一些非正常的人员就直接可以建立一个功勋墙,让他们不要扰乱正常的激励机制,从而确保激励制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物质激励

1.改善薪酬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一是提高管理水平,塑造岗位职责、权益,把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同时,要加强民主治理和公开公平的透明度,真正体现多办事、多投入、多投入、多效益;二是雇员的工资不应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三是向创新者提供丰厚的薪酬(例如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热情;四是可以利用福利制度留住人才。

2.探讨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ESOP)是一个系统,可以为每个对象设计不同持有形式以实现目标。员工持股计划有助于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它可以留住人才。只有良好的分配关系,员工才能专注于工作,释放创造力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在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时,而要中小民营企业主言而有信,不能发布了政策过段时间觉得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就单方面的撕毁合约。

3.在分配制度上采取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原则。分配和奖励有工资、奖金、股权、奖金、福利等形式。总的来说,分配政策是以劳动为基础,在个人之间进行,反对平均主义;比如一些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激励,提高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员工持股要在股权上实行,但要向有才能、有责任心的人倾斜,这样有助于形成骨干。

(三)精神激励

1.荣誉激励。工作人员希望在工作后得到肯定,有机会受到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和尊重,从而成为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因此,合理利用荣誉可以产生激励员工的良好激励作用。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员工而言这种荣誉是至高无上的。

2.提升个人能力的激励方式。知识和财富等同重要,很多人开始注意更新知识储备,通过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为帮助企业制定这些激励措施提供了参考。通过教育和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积极性,可以开展更多的培训和研究,帮助员工不断提高技能。

3.提升激励。在这里提升是指职位晋升,实质是权力晋升。一些企业员工对其职位有具体要求。为此,企业可以为这些人提供晋升机会,满足权力要求,在企业监督下高质量地履行职责,并提高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的效率。

(四)文化激励

1.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社会是主题。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可以在信任、诚实和开放的环境中工作,企业可以成为一个健康的企业。和谐的室内环境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高效工作,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可靠。此外,在和谐健康的企业工作的员工会有积极的态度,员工可以积极追求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构建和谐企业。

2.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有重大影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会对更高层次的管理者和员工的特征产生影响。先进科学的企业文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企业文化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适应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五、结语

文化资源机制范文5

1、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源,但长期以来这一事关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资源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对于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的研究始于1990年左右。其研究状况,从研究对象看,有的侧重于探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的侧重于探讨开发区域文化资源,有的侧重于探讨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无可否认,这些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但由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和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这些研究都未能从如何保障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完整性、持续性,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用之不绝发展源泉方面,系统研究基于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角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如何建设问题。

2、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可带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兼收国际、国内其它文化的有益成分,实现与国际文化、国内主流文化接轨,并需要运用现代表现形式,融入现代观念与情感,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由于其地域性特征更应该与“创意”、“科技”相结合,借助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民族文化一旦实现了经济价值,插上了产业发展的翅膀,市场机制就会自动地盘活民族文化资源,使其得到最有效地保护,可持续发展。创意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成果,它既有市场属性和消费属性,又有政治属性、道德属性、价值属性、伦理属性等特点,必然会作为文化的积累,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性。不断涌现的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原创作品,终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基础,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创建融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正是用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基于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

保障体系建设途径探索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将建立以元数据、对象数据为基础,以资源库和资源目录为内容,以版权转让为保障,实现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存储、检索、和维护等功能的资源建设体系以及元数据统一维护、对象数据分布存储、优质数据集中管理、创意资源统一开发的开放性、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建设平台。该平台应包括管理系统、结构系统、组织系统及开发系统。

1、坚持系统性原则创建管理系统

所谓管理系统也就是系统的协调管理联盟组织,由中心圈层、中间圈层及外围圈层组成。处于中心圈层的是地州级图书馆以及各县市图书馆,地州级图书馆负责保障体系各项具体工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其中包括制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章程、准则、标准,规定体系内各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探讨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活力与动力,建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将文化信息资源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激励机制。各县市图书馆负责各县市文化信息资源分系统管理。中间圈层主要包括区域内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相关机构及相关个人,如各级企事业单位、各级非物资文化管理机构以及地方文献私人收藏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中间圈层主要负责向保障体系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相关文化信息资源,确保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外围圈层为协调管理权威机构,该机构由地区政府牵头,有地区科委、教委、文化厅、财政厅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具体负责保障体系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和经费管理,并负责协调保障体系中没有隶属关系的各圈层联盟成员协同完成信息资源传输任务以及将信息资源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种努力。黔南州图书馆创建的“黔南地方民族文献数字化管理体系”,在建设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该系统通过黔南州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和黔南州民宗局的统一协调,建立起以黔南州图书馆为中心,以黔南州12县市图书馆为纽带,以黔南州12县市地方文献相关单位及广大私人收藏者为基础的黔南州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平台,不仅创建了“黔南民族地方文献相关单位联合书目数据库”、黔南民族地方文献私家藏书联合书目数据库”,“黔南州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研究文献数据库”及“黔南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据库”等具有导航功能的数据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的查询系统,而且还为13个地、市、县图书馆创建了数字化管理工作分平台,使全州每年新增地方文献数字资源能够通过13个工作平台源源不断汇入管理系统,确保了黔南地方民族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该系统中13个地市县地方民族文献数字管理分系统均能实现与贵州数字图书馆中相应文献电子全文的直接衔接,读者在“黔南地方民族文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任何一个分系统中均可通过点击相应书目信息中的“贵州数字图书馆电子全文”字样,直接阅读贵州数字图书馆电子全文,不仅实现了黔南地方民族文献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而且有效避免了黔南地方民族文献电子全文的重复建设。

2、坚持完整性原则创建结构系统

结构系统是指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基础结构,它能根据社会对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组织管理的需要,将各种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和等级,使浩如烟海无从控制、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具备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可能。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可以粗略地划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信息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信息资源。

(一)有形文化信息资源

(1)民族歌舞戏剧文化信息资源,如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具有狂放风格的苗族木鼓舞、被誉为“古代戏剧活化石”的布依族傩戏等。(2)民族民间建筑文化信息资源,如侗族鼓楼、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等。(3)民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如苗族服饰图腾图案、水族马尾绣服饰文化等。(4)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信息资源,如水族马尾绣工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5)生态景观文化信息资源,如苗侗文化生态、绿色喀斯特森林生态等。(6)遗址文物文化信息资源,如有关名胜古迹、陶瓷、器皿、碑刻、历史人物故居及祠墓、各类纪念地等的各类资料。(7)相关单位地方文献资源,如图书馆、高校、档案馆、史志办、政协文研室及企事业资料室等相关地方文献收藏单位收集和保存的信息资源。(8)私家藏书地方文献资源,即区域内私人收藏者收藏的各类地方文献信息资源。(9)公共文化机构信息资源,如博物馆、体育馆、电视台、电影院及各种公共娱乐文化机构所收集和保存的文化信息资源。

(二)无形文化信息资源

(1)精神传统信息资源,如优良精神传统及历史传说故事等信息资料。(2)文化艺术审美信息资源,如有关文化艺术审美研究信息资源。(3)民俗风情信息资源,如有关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岁时节令习俗和信仰习俗等信息资料。(4)品牌文化信息资源,如名称、标志、商标等有关品牌文化的信息资料。(5)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如口头文学、口授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以结构系统为基础,强化系统工程调控手段,通过建设协调机制、投入机制、运营机制及激励机制等,促进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由理想走向现实。

4、坚持创造性原则创建开发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进行反省、改造和创新,激活、吸纳其中优秀的文化因子,提炼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首先要弄清楚该文化信息资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其次要考虑开发产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是否能被当代人所接受以及受众面的广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受众面和参与度,而不是简单地对其做静态的保护。例如贵州黔南水族研究文献以充足的论证证实贵州黔南水族的先祖是周朝的王室成员,被称为来自远古的贵族。水族整个历史充满着魔幻的色彩,在我们走进水族历史了解其信仰和文化的渊源时,无疑可以看到一个梦幻般的场景和匪夷所思的视觉奇观,这正是动漫剧创作难能可贵的文化元素。中国的动漫艺术不应让这样珍贵的文化元素沉寂。黔南州图书馆深度开发水族文化信息资源,运用水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作为语言,融合高深莫测的中原古文化,结合时尚的动漫艺术特色,不仅创作出水族研究文献动漫摘要动画片《任睢!任睢!》,引起国家图书馆和黔南州文化产业项目办高度重视,还创作出水族水书宣传创意动漫剧剧本《泐虽!泐虽!》。该剧本已被贵州省水家学会列入水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创意动漫剧的创作,有利于将黔南水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受众范围拓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使水族文化印象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各地人们脑海中,以黔南水族文化印象的支点作用将黔南旅游业强劲撬动起来。

三、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国家设立专项建设资金

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会令地方财政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犹如“授人以渔”,可协助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融合,推动民族地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拉动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比翼腾飞;对加速缩小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差距,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原创力,扶持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要有高效的地方政府领导保障机制

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的协调管理联盟组织,必需强化系统建设调控手段,建立能够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完善的领导保障机制。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设立有利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领导保障机制的建立。

3、要有完善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文化资源机制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业;产业链融合机制;实践应用

中国已经进入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阶段,最典型的是出现了“文化旅游”新业态。近年来,有些旅游景区探索实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深受旅客欢迎,取得很大成功。如“印象”系列的文化旅游产品《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印象西湖》等;也出现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如宁夏西部影视城、浙江横店影视城、吉林长影世纪城等。在此大背景下,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链融合机制及实践应用,可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具备融合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旅游消费市场不断追求高端化旅游产品,要求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消费需求升级需要文化产业参与创意创新旅游产品,催生了文化旅游新业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具有可互相利用的资源和“满足人们需求”的功能,具备了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具有部分相同的产业功能和消费群体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们需求的“感受型产业”,旅游业是满足人们追求新颖需求的“体验型产业”,二者都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功能。文化产业可以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体验也不同。过去满足于从书本中吸取“精神食粮”,现在却要求从实物实景中感受“精神营养”。旅游业可以提供休闲娱乐,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为断升级,过去满足于单一的“游览山水、放松身心”,现在却要求“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丰富阅历、实践梦想”。可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拥有部分共同的产业功能与消费群体,相互之间具有互补作用,具有共同维护和拓展消费市场的合作基础。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部分可相互利用的资源

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双方拥有可相互利用的资源。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融合是将资源内容进行重新挖掘,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产业融合是将可多方面利用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利用。产业融合的基础是产业间的关联度。从产业关联度理论和实践看,产业关联度与资源相互利用率成正比。旅游业产业体系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其中“吃、住、游、购、娱”与文化产业关联度很高,尤其是“吃、游、购、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突破点。因此,文化产业可以利用旅游业已经拥有的市场网络推销文化产品;旅游业可以利用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做到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部分环节较容易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功能与资源方面存在交叉,具备融合基础和条件,但它们各自产业边界明晰,难以实现全方位融合。从目前国内外融合实践看,既有可融合的环节,也有不适合融合的地方。

1.以文化产业为观察视角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1],文化产品的生产(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中的“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较容易与旅游业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产品(如旅游演艺、主题公园、节庆会展、旅游纪念品等)。“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可与旅游营销环节融合。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与旅游业的关联性不大,难以融合。

2.以旅游业为观察视角

旅游资源中的“自然类”资源与文化产业融合难度较大,需要应用科技手段和创意,才能融合,如“印象”系列的实景演艺。“人文类”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较容易融合,形成人文类旅游产品(如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遗产景区、少数民族村寨等)。人文类旅游产品可以是文化展示,也可以设计成让旅客直接参与,获得文化体验的旅游项目。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链融合机制

产业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产业链具有“整合延伸、集聚互补”机制[2]。整合延伸机制,将生产业务上具有关联性的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链条式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增加各个企业的总产出。集聚互补机制,将具有互补性的企业个体聚合为整体力量,增强整体竞争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正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延伸、集聚互补”机制进行融合发展。

(一)产业链整合延伸机制在文旅融合中体现为关联融合

利用产业链纵向横向整合延伸机制,寻找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交叉相关联环节,作为产业融合突破口。运用产业链整合延伸机制,利用文化元素创新旅游业产品,拓宽旅游产业链。文化产业向旅游业不断提供创意产品和智力服务,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中,提升其文化内涵提高附加值(如旅游演艺、主题餐饮、主题住宿、旅游纪念品等),既丰富了旅游内容,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又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融入旅游活动,延伸文化产业链。将文化产业的某些价值链环节开发成旅游产品进入旅游市场(如旅游景区内的歌舞演艺、参观文化产业园、参观影视基地、节庆会展旅游等)。旅游业向文化产业延伸,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扩大了旅游业内涵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拓宽了文化产业创造效益的渠道,扩大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

(二)产业链集聚互补机制在文旅融合中体现为互补融合

产业链集聚互补机制是通过产业链集聚具有互补的产业和企业,完善产业链而产生多元溢出效应。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发展初期从边界上看,是相互区别的不同业态。但随着旅游消费市场不断追求高端化旅游产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便开始共享各自的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业。随着文化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需要配套企业和行业组织服务,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互补,从而发展成文化旅游产业园。在文化旅游产业园周围,往往集聚互补企业(如餐饮、酒店、交通、购物商店、娱乐设施等),完善价值链配套设施,实现多元化溢出效应。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链融合实践

从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来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通过“生产-营销-消费”等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环节融合”。

(一)应用产业链整合延伸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生产环节融合

应用产业链整合延伸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在旅游业“六要素”中,“吃、住、行”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生产环节融合的辅助元素。文化创意与旅游业中的“吃、住、行”行业融合,能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强化游客对旅游地的文化体验,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的享受感,增强游客的满意度,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吸引力。“游、购、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生产环节融合的核心元素。要在旅游产品生产环节要设计好游览项目(游览景区景点建设)、娱乐产品(娱乐演出作品)和旅游纪念品。可通过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互补整合,创造出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共同的品牌,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1.共享资源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业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其核心要素是“新、奇、特”等旅游资源(产品)。传统旅游资源(产品)大多是人文古迹或自然景观的原生态展示,旅游形式较为单一。而现代文化旅游产品,是从当地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在旅游业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融入文化产业的创意创新理念,开发出不同类型独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服务),给旅游者带来不同旅游体验,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如近年来兴起的“印象”系列文化旅游产品,都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当地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巧妙融合,创造出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作为常态化演出的“夜间旅游项目”,丰富了游客的夜间生活。

2.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合理利用;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生态展示,另一方面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现形式(演绎编排),打造成为独具地方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还可以拍成电影,并与视频网站合作进行线上传播。如泉州在传承“中国南戏活化石”梨园戏的做法值得借鉴。泉州为了传承和发展梨园戏,兴建泉州古典梨园剧院,定期演出原生态的梨园戏剧目,还选择观众欢迎度高的剧目(如《董生与李氏》),拍成电影,并在互联网上传播。

3.打造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品牌

根据当地文化资源的独特性,集中力量打造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核心品牌项目,依靠核心品牌项目并向外延伸(即依靠产业链的作用),完善产业内部架构的配套设施,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例如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了泉州“海丝文化”与“海丝旅游”融为一体。泉州把海丝申遗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的16个遗产点(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德济门是古城墙遗址,其它15个遗产点均为活态传承,至今仍在使用)串联成泉州海丝文化旅游线路。还根据不同层次游客需要延伸产业链,补充相应海丝景点,如世界古船模型制作基地、?埔民俗文化村、阿拉伯人后裔的生活习俗(晋江“陈埭镇”和台商投资区“百崎乡”)、阿拉伯人后裔的制香技艺(永春达埔镇)、世界瓷都•德化(2015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专家组授予德化县“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德化成为全球首个世界瓷都)、中国茶都•安溪等。香料、瓷器、茶叶曾经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如今是打造“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元素,有待不断创新开发。

4.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承载旅游地文化气息的旅游商品,是为旅游景点的象征性产品。游客在旅游地购买旅游纪念品的目的是为了回味与分享在旅游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文化气息,回忆旅游经历。旅游纪念品因为蕴含着得天独厚的旅游地特色文化信息才吸引着游客。因此,旅游纪念品设计,应融入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内涵而别具一格。政府要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风情的文化旅游纪念品,把旅游纪念品设计成景区的形象代表。如泉州惠安女服饰题材的旅游纪念品。惠安女服饰具有显著特征,无论是色彩还是装饰上都独具风格,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呈现古闽越族遗风(惠安女在海边生活为了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黄斗笠、花头巾、露脐袄、肥脚裤,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在设计惠安女服饰旅游纪念品时,利用惠安女服饰特征、图案、色彩作为创作元素,既把民俗文化和现代产品结合在一起,又解决了惠安女服饰的单一形式,设计出具有惠安女韵味又有实用价值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一看到惠安女服饰,就回想起惠安旅游经历。

(二)应用产业链整合延伸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环节融合

在旅游业价值链中,旅游生产商和旅游营销商都是旅游产品的价值创造者,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者。旅游营销环节是实现旅游产业价值的关键。在旅游营销环节,旅游营销商一方面通过推销旅游产品价值去吸引旅客,从增加游客数量来扩大旅游产品的价值总量;另一方面通过导游讲解旅游产品内在文化价值引导旅客消费,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所以,旅游营销商往往通过旅游市场营销网络推销文化产品(如旅游纪念品等),带动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完善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旅游营销商还可通过文化产业创意创新策划旅游产品营销方案。旅游营销商往往根据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和不同客源地特点,将旅游产品设计成不同的文化体验方式,组合包装成不同的旅游产品。如在泉州涂门街,毗邻而居的有“道教”庙宇关帝庙(涂门街188号,建于南唐至宋代,有1000多年历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伊斯教”寺院清净寺(涂门街108号,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即公元100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锡兰王子故居(涂门街118—120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客来到泉州涂门街,不管是无神论者、还是道教信众、佛教徒或穆斯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泉州宗教和谐相处的画面,可以感觉到泉州博大、包容的文化气息。因此,泉州旅游营销商往往把涂门街分别组合包装成满足不同层次游客(无神论者、道教信众、佛教徒、穆斯林等)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应用产业链集聚互补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品消费环节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应用产业链集聚互补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在消费环节融合,可增加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如景区内的民族风情表演等);也可以增加不同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如建设具有文化机制和旅游机制的主题乐园,让游客参与体验)。如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占地390万平方米。现有米奇大街、奇想花园、梦幻世界、探险岛、宝藏湾、明日世界、娱乐演出、乐园餐饮等8个主要景区,各景区内有许多景点。运用现代技术,将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将文化娱乐融入游客体验之中,巧妙地实现了文化与旅游在消费环节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

文化资源机制范文7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茶文化;文学素材;文化理念;作品机制

文学发展始终都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外在展现,在整个文学作品体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机制和价值思维,同时更关键的是在多样化的文学作品机制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价值,不仅仅是资源内涵的融入,同时也是具体思维的有效表达,尤其是对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具体的人文素养的有效诠释。

1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及内涵理念认知

随着我国文化传承机制不断完善,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实现了全面发展,文化是一种层次化内涵,尤其是对与茶文化来说,其是形成与饮茶这一具体饮食文化和社会大众生活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因此,我们在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理解时,必须认识到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思维。当然,目前在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茶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其中全面而多样化的表达了我国的文化所在。而在文化交流日益成熟、客观的今天,茶文化与其他各项活动之间的融合性和应用机制更加体系化,因此,这不仅为茶文化机制的应用提供了空间,更是阐述了其中的具体应用可能。结合传统茶文化体系的理念内涵和发展方式,以及其时代影响力,我们看到其之所以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和本质在于该艺术中,始终融入了多样化的价值理念和时代内涵。客观上看,传统茶文化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独立形成,并且成为当前社会大众所具体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根本在于该文化机制中融入了多样化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内涵,因此,其在今天依旧具有全面完善而多样化的价值体系。而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包容属性看,整个茶文化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不断发展和全面创新,其根本上在于茶文化机制能够对社会大众的情感理念和思维方式形成全面影响。

2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特点所在

当然,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展示和文化理念看,其中所具体包含和展现的茶文化元素内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茶文化体系的成熟状况,同时也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的发展状况形成了深度和成熟的理解。当然,我们如果对整个古代文学作品的表现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体系对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我们如果想要成熟而客观的理解茶文化内涵,就必须通过深层次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特点,从而实现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的最佳理解和应用。如果我们对古代文学创造机制,以及其中所具有的文化思维进行成熟理解与认知,我们看到文学体系中,其不仅仅是一种素材上的应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造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的说,茶文化在古代文学中所具有的价值,将是创造理念和创造价值的最好展现。如果我们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其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应用与展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表达,我们看到其中无论是文化元素的应用,还是其对传统文化体系理念的传承与创新,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对茶文化体系的表现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基础是丰富而完善全面的物质元素,尤其是其中包含了很多与茶、饮茶活动相关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要素的价值存在,不仅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资源能够持久保持生命力和价值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当然,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极具人文气息和价值底蕴的人文机制,而如果我们对这些具体的文化理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茶文化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正是其精神理念的存在与发展,从而实现了茶文化体系的全面发展。当然,如果我们就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表现状况进行成熟而具体的分析,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比如以采茶戏为代表的音乐艺术、以采茶舞为主要内容的舞蹈艺术,乃至丰富而完善的文学作品体系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基于茶叶产业发展物质元素基础的社会大众情感融入和思维表达,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进行成熟理解和全面认知,就需要通过相应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对其中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以及必要的创作理念和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形成对整个茶文化机制发展状况的成熟认知与理解。

3中国古代文学中茶文化元素的具体诠释与表达

客观来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其中需要融入的不仅仅是具有的文学素材,同时也离不开相应的人文理念和具体的情感认知,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体系化和成熟化,其基础上都是当前我们在对传统茶文化元素认知过程中,所不可忽缺的重要的元素所在。想要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茶文化内涵形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就必须对我国茶文化的萌芽进行具体理解和分析。根据我国茶文化的具体发展历史和实践状况看,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巴蜀一带就出现了早期的茶文化,而随着社会体系化发展,从而形成了造就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独立茶文化机制。而在三国时期,社会大众饮茶习俗不断成熟,直到唐朝时期,在社会生产力的成熟而全面影响下,社会大众对茶的理解与认知也形成了深刻的应用,尤其是在茶逐渐发展成为稳定的饮食文化之后,其中所形成文学素材和故事内容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我国古代各种文学作品中,都能够感受到相应的文化机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诸多资源要素,而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其中相对稳定、其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基因,不仅仅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当前我们认知传统文化资源内涵,并且探究合适应用模式的关键渠道。当然,在这些具体的文化体系中,其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就是我国的茶文化机制,我们能够透过茶文化体系来具体感知我国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以及整个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具体的机制思维。如果我们成熟分析和精准认知,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艺术资源要素,其关键在于整个传统茶文化机制,从出现到发展,再到具体形成,其中都做到了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层级相结合,尤其是其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资源体系相融入,从而发展成为形式多元,内涵丰富、资源全面的文化机制。当然,如果对我国古代文学中,描述茶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机制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主要包含两类文学作品类型,其一是专门描述茶和茶文化的专著,比如《茶经》、《采茶经》、《大观茶论》等诸多文学作品专著,在这些作品体系中,我们除了能够了解到丰富而具体的茶文化知识外,还能对其中所具体使用的语言描述方式形成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与认知。事实上,除了专门的茶文化专著外,还有其他与茶、茶文化描述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是诗歌、小说,乃至其他文学作品机制。比如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其描述的“前日浮梁买茶去”,以及郑板桥笔下的“茶”、“上好茶”等喝茶故事,其都向我们展现了茶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体系的展现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有很多与茶文化相关的素材内容,尤其是在这些精神理念中,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价值思维,因此,我们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茶文化元素表现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看,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尤其是传统文化体系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也极具竞争优势。当然,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利用和认知茶文化体系内涵,其将为我们当前创新多样化文化机制提供重要支撑和有效帮助。

4结语

当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来说,合理应用茶文化元素的过程,其客观上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帮助。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性和多样性,也从客观上,为我们感知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发展状况提供了有效支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茶文化理念内涵审视过程中,全面而多样的人文素材,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层次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晓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民族文化心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113-118.

[2]赵松元.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6):173-179.

文化资源机制范文8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活动;茶文化理念;融入机制;教学思路;创新机制

文化融入,是语言学科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涵所在。选择合适的文化机制具体应用到整个语言学科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其所实现的目标和价值,不仅仅是丰富多样的,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和内涵,也是我们目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所无法忽略的重要元素。所以,假如当前我们对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其与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内涵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教学创新与完善。当然,也能使得教学素材的内容实现了全面丰富。

1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推进实施的具体诉求认知

高校英语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相对于以往的实施状况看,其有着全面而多样化的发展,无论是教学机制的完善度,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以及具体的应用价值,都实现了“跨越式上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整个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有着自身特殊性,尤其是文化理念内涵的深度融入和全面应用,这不仅是实现教学内涵深度沉淀的关键,同时也需要结合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予以具体调整。事实上,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英语是语言应用学科,其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和思维内涵,更需要的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认知,从而更好去指导学生们参与到整个实践活动之中。因此,英语学习的重点是知识内容的学习和英语实践技能的充分应用及全面提升。所以,我们在具体衡量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效果时,不能去看学生的成绩,或者整个教学内容的推进及应用状况,应该从整个学习活动的全面诉求出发,通过全面深层次分析,加上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不足,进而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推进。诚然,英语学科的特征,高校阶段的特殊性,也赋予了该活动的特殊性,尤其是高校实际上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集大成阶段,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对学生所具体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和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只有深度、成熟去挖掘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素,才有可能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2文化传承、价值应用: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及应用价值

结合整个茶文化资源的实际状况看,茶这一生活元素与整个文化机制逐渐融入,从而造就了丰富完善的艺术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这不仅是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诠释和具体表达,思维理念、价值内涵是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极具代表性和内涵性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整个茶文化艺术体系的内涵,其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大众生活文化,与价值理念综合融入、深度发展的重要产物。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对整个茶文化实现全面应用和认知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对其中所蕴含的具体理念进行品悟,当然,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具体去感知茶文化的过程。不仅如此,随着近代中西方文化之间融合深度不断加剧,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更加成熟、普遍,而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也突破了单一的文化机制形态,尤其是英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茶文化体系的丰富发展与完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客观上看,茶文化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背后也离不开语言的全面推动,尤其是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时,不能忽略了语言机制的全面应用。所以,这就使得我们在全面开展高校英语教育活动时,可以将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通过内涵上的丰富与表达,进而有效应用该文化。

3内涵应用与文化思维并重:高校英语教育的实施价值理解

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全面推进与具体发展来说,如果我们能够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和价值思维,以及理想的教学素材应用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让学生全面完善感知茶文化元素,进而适应教学改革。结合我国多元文化的具体展现特点看,其中有很多元素内容,实际上都能够被我们具体应用到整个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完善之中。特别是在当前,随着文化资源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如今茶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元素内容,此时茶文化资源机制也实现了深度发展。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发展应用的最佳效果,我们所具体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文化思维和教学思维的革新,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多元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结合元素内容的丰富,进而满足英语教学的时代需要。当然,具体的教学实践也向我们表明,只有通过对文化元素进行适当合理的改造,从而使得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与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深度融合和全面提升。

4知识学习、能力应用:高校英语教育活动中所需要的内容探究

什么是合格的教育?合理的教育内容,应该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综合教学。就高校学生的教学与培养要求来看,学生自身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完善的学习思维,是目前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而英语教学的推进与实施来说,我们在具体推进教学理念时,其需要注重教学元素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充分融合,尤其是我们在开展教学机制时,其必须注重学生兴趣的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核心动力,也是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时,所无法忽略的重要内容。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元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兴趣和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理念,更是一种学习导向和价值思维。高校英语教育活动在具体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去全面融入丰富完善的文化思维,同时也要注重英语人文精神理念的有效诠释和深度结合。做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其基础在于从高校英语教学的内涵诉求出发,从而认知英语教学的内涵与元素。所以,我们在认知高校教育的价值诉求时,而想要推动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推进,就要从学生兴趣和学生关注点出发。其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高校英语教育活动价值认知,这一前提下,所具体开展的学习与创造,结合英语教学的状况特点看,其基础认知是高校英语教育活动价值资源的根本所在,我们不可能忽略大学生自身在整个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正是因为目前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思维和主动性理念,所以,其能够为整个高校英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具体实施提供帮助。

5融入茶文化资源实施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创新机制

在知识经济和多元文化融合日益成熟的今天,高校英语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与实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新时代潮流和趋势,尤其是在整个教育机制日益成熟之后,文化内涵的全面、深层次融合,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特点。但是,我们在对高校英语教育活动进行全面认知和深度理解时,则需要从辩证的观点来形成成熟的认知。所谓成熟分析及认知,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思维来认知整个高校英语教育活动的开展诉求。实际上,在时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很多学校都去补充和完善了适合当前学生培养的教育机制,进而为构建合理全面的大学生培养体系奠定基础。而在整个教学活动日益完善和成熟环节,有效实施高校英语教育活动,则是在立足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所实施的教学体系和细节。因此,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优化教学体系的完善度与全面性,将实现高校英语教育工作的最佳实施。事实上,茶文化资源体系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也让我们深层次了解文化与语言的应用关系提供全面、细致化的了解。就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特点及内涵看,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素材,将在深化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成熟理解和认知,同时更关键的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其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将茶文化资源内涵进行深度剖析和全面挖掘时,要注重将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融入其中,结合文化内涵的深度诠释与表达,从而实现教学创新与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进行具体的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向学生去讲述文化底蕴对语言习惯上的具体差异,其所实现的效果将是多样而全面的。因此,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内涵融入到整个高校英语教育机制中,其将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和成熟发展。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合理全面的去应用整个茶文化资源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同时也需要对整个英语教学机制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具体分析该英语学科中所具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通过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资源内涵的全面融入,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6结语

具体而言,茶文化体系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创新机制中,并且逐步探索将该文化体系中的思维内容与高校英语教育活动的全面诉求相结合,从而不仅能够引导我们深层次理解教学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让我们更好指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提供了英语教学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宋宗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8):179-181.

[2]黄园园.CBI大学英语分科教学———地方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形势下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需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9):116-118.

[3]石玉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文化教学——以滨州学院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2-184.

[4]崔久剑.基于茶文化思维下“积木式”理念融入工程类专业慕课平台微课堂的可行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