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差异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差异理论范文1

完善的科研管理模式主要分为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和科研奖励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却是有机的一体,前者是医护人员获得物质或精神奖励的基本条件,后者为医护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动力。由于医疗机构的工作强度大等原因,医院往往忽视了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使医院各个科室普遍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不利于医护人员科研能力的提高。在科研奖励方面,一般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虽已制订了较为系统的科研奖励方法,如工作人员的论文若被SCI、EI、核心期刊等收录,分别给予不等的经济奖励等,但其中的致命缺陷为科研奖励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以发表SCI收录的论文为例,少数博士学历或主任医师职称的高级人才,经过努力可能会成功发表,但对于更多的医护人员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更多的人来说形同虚设,显然医院的科研奖励工作并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差异化科研管理模式首先将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对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加以完善。并根据医护人员的能力,在科研工作组织培训和科研奖励两方面均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医院原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差异化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

2.1医护人员的分级分组

2.1.1医护人员分级

医护人员的职称和学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科研能力,因此医院可根据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确定选用哪一种方式来分级。如某医院处于高速发展期,近年来聘请了大量的医护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可按学历进行分级,即分为博士、硕士、学士和学士以下4个级别;若医院处于稳定期,则可通过职称进行分级,即分为高级、中级、初级3个级别。以此作为科研工作组织培训和科研奖励的基础。

2.1.2医护人员的分组

在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过程中,若仅将全体医护人员分级后进行培训,无疑培训队伍人数过多,无法保证培训的效果。相反,若以科室为单位开展培训,每个科室同一级别的人数又太少,增加了医院科研工作组织的强度,也不可行。为了保证医院科研组织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对医护人员合理分组,采取按医院科室分类的方法更为合理,即将医院的科室分为内科科研组、外科科研组、妇科科研组、男科科研组、儿科科研组、传染病科科研组、皮肤病科科研组等。

2.2科研工作的组织培训

2.2.1差异化的确定培训人员

培训人员的确定需要经过以下两个过程:一、划分培训人员级别。根据医护人员的分级,确定培训人员的级别,向下一级别逐级承担科研培训工作,其中学士以下或初级职称人员处于最低级别,不承担科研培训工作。二、确定教师团队。根据医护人员的分组,最终确定各个科研小组的教学关系,如内科科研组的博士层次医护人员组建为内科博士教师团队,向硕士层次承担科研培训任务等。通过该方法确定培训人员的优势非常明显,因为除最低级别的医护人员外,医院每一名工作人员在科研学习的同时,也承担了培训工作,分担了医院整体的科研培训工作;另外科研能力的等级差异,也能够较好的保证教学质量。

2.2.2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培训

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加之绝大部分医护人员均有夜班任务,若规定统一的培训时间,无法保证较高的出勤率;另外医院大型会议场所非常有限,也不具备同时面向多个科研培训小组提供场地的条件。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医院构建专门的科研教学系统,将教学视频录像存储在系统的服务器中,这样相关的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浏览、下载和学习。若医院不具备构建科研教学系统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使用QQ等软件的文件上传和下载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存储和使用。

2.2.3制定科研培训的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科研培训的教学双方均需要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完成,简化了科研培训制度的制定环节。具体内容如下:在培训端,规定培训人员以周或其他时间段为单位,必须上传教学资源,并时长不得少于2h;在学习端,规定学习人员每周的学时长不得少于教学资源的时长。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均采取分数累计的制度,即科研培训人员和学习人员按要求完成培训和学习任务,累计1分,若超量或为未完成任务,相应的增减分数。然后以月为单位进行统计,根据分数给予相应的奖惩。

2.3差异化的开展科研奖励

2.3.1奖励标准的初步制定

科研奖励的整体框架分为高级奖励和基本奖励两部分,高级奖励部分针对高水平的论文展开,如论文被SCI、EI、核心期刊收录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和1000元人民币经济奖励;基本奖励是为青年医护人员新增加奖励部分,只针对中、低水平的论文展开,如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分别奖励300元和200元人民币。

2.3.2建立医护人员个人科研系数

根据各个医院按医护人员的分级情况,由弱至强的制定个人系数。如A医院按学历条件对医护人员分级,在这种条件下,博士、硕士、学士和学士以下人员的系数分别为1、1.2、1.4、1.8。

2.3.3差异化的实施科研奖励

由于科研奖励框架分为高级奖励部分和基本奖励奖励部分,相应的两者采取不同的差异化奖励。在高级奖励部分,按论文收录情况与个人科研系数两者相乘,所得结果作为医护人员最终的奖励标准,如同样以A医院为例,研究生和学士学历的医护人员若均发表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分别奖励1200元和1400元,以鼓励低学历医护人员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基本奖励部分仅针对低学历、低职称医护人员开展,由于奖励人员的学历或职称差异不大,奖励时不乘以个人能力系数。

3医院实施差异化科研管理模式的建议

文化差异理论范文2

关键词:企业并购;国家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并购进行企业扩张的投资行为极为广泛。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来看,就2018年而言,中国资本市场发生并购10887宗,交易金额6783亿美元。大多数企业通过并购产生规模效应、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张、也有部分企业进行并购是因为公司高管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并购行为在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发现,并购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蔡庆丰,2019)、支付方式(孙世攀等,2019;葛结根,2013)、财务顾问(宋贺,2019)、创新能力(张学勇,2017)、风险观念(温曰光,2015)、风险投资(李善民,2019)、政治晋升(陈仕华,2015)、政治关联(张雯,2013)、机构投资者持股(周绍妮,2017)、卖空压力(周绍妮,2017)、媒体负面报道(陈泽艺,2017)、信息优势(李善民,2015)等。虽然并购受到了绝大多数企业的青睐,但是超过半数的并购方表示他们最终失败了(HaspeslaghandJemison,1991;CartwrightandCooper,1993)。大量的研究者将并购失败归结于文化差异(BuonoandBowditch,1989;Datta,1991;CartwrightandCooper,1992;Chatterjeeetal.,1992)。后来的研究也表明文化差异对企业并购的成败有不同的影响。DattaandPuia(1995)认为文化差异与企业并购绩效显著负相关;Morosini等(1998)发现文化差异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是正向关系或者没有关系。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是依据的理论不同,依据文化距离理论来看,文化距离阻碍了核心能力的可理解性,限制了并购双方的交流,给并购带来了负面影响;依据文化兼容理论来看,文化差异有助于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双方取长补短,给并购带来正面影响(ReusandLamont,2009)。本文从国家文化差异、区域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差异三个角度,分开梳理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对并购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家文化差异对并购的影响。国家文化被定义为印刻在一个国家的公民脑海里的思想,与组织的文化或者其他的文化相比,国家文化在更高层面运作(Hofstede,1980)。Olie(1990)最早研究了国家文化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学术界关于国家文化对并购的影响观点不一,Stahl&Voigt(2008)认为这可能是研究者把完全不同的事物放在了一起比较,没有区别不同程度的文化对并购的影响,混淆并购绩效的衡量方式,或是没有区分文化差异对并购方还是被并购方的影响。Stahl&Voigt(2008)用Hofstede指数法来衡量国家文化差异,发现文化差异越大并购绩效越差。后来的研究发现,文化差异越大,并购溢价越高(孙淑伟等人,2017;江珊等人,2016),企业的异质性越强(裴?和彭飞,2019),并购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越低(孙淑伟等人,2018),跨国并购的数量越少、收益越低(Ahern,2012);温日光(2019)认为研究国家文化的核心是国家层面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的文化距离与并购绩效负相关(张艾莲等,2018)。并购方的集体主义比被并购方更高时,个人或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对并购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业务相关性可以削弱这种影响(李洪等,2019);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国家文化层面的语言差异、民族文化距离与组织文化距离、制度距离、东道国的区域水稻文化均会给企业并购带来不利影响(Mohammad和Keith,2011;王宛秋和吴文玲,2015;裴?和彭飞,2019)。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差异可以促进企业并购。Evans(2002)认为,企业在并购时应该重点关注文化差异,国家文化差异越大,并购双方相互学习的机会越多(Zol-lo,2002;李洪,2019),并购之后的协同效应越大(李进龙等,2012),能够提供多样性和异质性的优势,缩短并购完成的时间周期,促使并购双方达成交易(刘勰和孟勇,2019),产生的并购绩效越好(陈英和章俨,2015)。此外,温日光(2015)研究发现国家层面的风险观念越强,并购溢价越低。

(二)区域文化差异对并购的影响。当前文献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方言文化差异、南北文化差异以及地方政策保护上。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李路,2018),部分学者就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方言差异对并购的影响进行探讨,李路等人(2018)通过对并购双方的独董方言差异这一特征进行研究,方言差异越大,并购绩效越差,并且信息不对称越严重,方言差异对并购的影响更为明显(李路等人,2018)。而蔡宁(2019)的研究结论与此相反,认为并购双方所在地的方言差异越大,对创新和学习越有利,知识结构更为丰富,并购公告后的市场反应和长期绩效越好。张媛等人(2014)用公司的注册地与管理层的籍贯所在地衡量区域文化,研究发现与受农耕文化影响的企业相比,受游牧文化影响的企业并购频率更高。李善民等人(2019)基于南北区域文化对并购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有北方文化背景的CEO更具有冒险精神,同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进行的并购次数更多、金额更大,并购长短期绩效越好。唐建新和陈冬(2010)发现,被并购方所在地的投资者保护程度越高,公司所处的治理环境就越好,并购方获得的收益越大。

(三)企业文化差异对并购的影响。企业文化体现了组织的共同价值理念(Kreps,1990;Lazear,1995),大量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强度与企业自身的业绩是成正相关的(Denison,1990;Burtetal.,1994),企业文化是否能够发挥这一正向作用影响并购呢?学术界对此的观点不一,Li等人(2018)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企业文化进行衡量,发现企业文化对并购发生率和并购后的整合有着重要的影响。王艳(2014)发现企业诚信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并购绩效。Weber和Drori(2011)认为组织文化认同可以降低并购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与长期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但是,王艳和阚铄(2014)与关欣(2019)认为并购方的文化强度越强,越容易产生高傲的情绪,对环境适应越慢,对并购长期绩效的负面影响越大。高阶梯队理论认为,高管的特质不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Hambrick&Mason,1984;Hambrick,2007),当前学术界涌现了大量关于高管特征对并购影响的研究。例如,赖黎等(2017)发现有从军经历的高管,进行并购的可能性越大,产生的并购绩效越好。于迪等(2019)认为高管的认知能力与并购承诺的业绩达成率正相关,CEO声誉越高,并购溢价越低(张莹,2020)。过度自信的高管容易低估风险、高估自身能力(John,2005),实证结果也表明,高管过度自信的公司,由于并购产生的商誉越多(李丹蒙,2018),并购溢价越高(潘爱玲等,2018),并购绩效越差(刘柏,2017),连续并购绩效逐次下降(吴超鹏等,2008)。

三、结语

文化差异理论范文3

在中西方交流碰撞日益频繁的时代发展状态中,在“开放、合作、共赢”的全球观理念指导下,以“饮食文化”为切口,打开中西方交流对话的路径,无疑是可行又有益的尝试与努力。由吕尔欣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便是其中颇为可观的研究成果。该书共4个部分,分别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餐饮语言的差异及原因、中国八大菜系以及中西方饮食文化沟通中的翻译入手,研究中西方各自的饮食文化及成因,最后,落脚到“翻译”这一双方文化沟通中的关键因素的探讨与梳理中。

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部分,作者从中西方饮食观念、中西方社会及传统习俗、中西方饮食对象、中西方烹饪方式4个方面对“差异”进行溯源式探究。中国饮食文化蕴含天人感应的观念,强调饮食与自然、审美、养生和谐相合,以“色、香、味、形”作为食物评判标准,兼顾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实现文化熏陶的作用。相对而言,对营养成分及比例,卡路里供给,饮食顺序的关注使得西方的饮食理念显得更精准与理性。在如此观念影响下,西方饮食的侧重点与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的关系更为疏离,无论做菜还是进食都更“规范”和“有章可循”。在餐饮语言的使用上,中西方文化亦有审美意趣上的差别。中国饮食的取名通常包含意趣或祝福,如“雪山盖顶”“五福拼盘”等,取名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表达颂扬的“万寿无疆”,表达文化想象的“凤凰卧雪”,表达历史典故的“霸王别姬”,表达艺术审美的“乌云托月”等。而西方饮食语言就显得直率明了,如“炸培根鸡肉卷(Deep-FriedChickenandBaconRolls)”。而在中国饮食文化内部,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资源特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饮食也各有特色,并分出了不同派别,所谓“八大菜系”。不同菜系的常用烹饪方法,菜品口味,常用食材各有不同,可谓各有千秋。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翻译”便成为彼此对话无可替代的重要桥梁。该书中,作者用近1/2的篇幅探讨菜名翻译的问题。中西方菜名间的翻译不仅需要严格传达名称的字面意思,同时还要承担传递内蕴文化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问题,作者概括梳理了勒弗维尔与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奈达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及诺德的翻译理论,并总结出常用的翻译原则,如“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列举冷菜、热菜、风味菜、汤煲、点心及饮料的中英文菜名翻译对照,并列成表格,一目了然。在翻译过程中,“信达雅”兼备是理想样态,然而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令人两难的时刻。例如作者在书中举例“年糕”的翻译,“RiceCake(米糕)”直白明了,可以通过翻译看出食品原料,易于让人在食用前有充足的心理预期;“NewYearCake(新年里的糕)”则更侧重内涵传递,突出“年糕”之“年”的“年味”与喜庆,两者间征询外教后最终选择后者。

这一事例也佐证了在将中国饮食文化介绍到异质结构文化领域中时,不仅要传递“吃什么”“怎么吃”的饮食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背景和意蕴内涵。如此,既可以获得更多外国友人的心理共鸣与认同,同时也使得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走出去”。《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自身和观照他者的有益研究成果,从具体菜品、菜品谱系、认知结构与历史原因等多个方面,对既有文化现象做了总结、梳理与展现,同时也为饮食文化研究的后继者提供了良有裨益的参考依据。

作者:吕尔欣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篇2

现代社会是开放、包容的时代,世界各国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发展对外事业,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的文化类型,因此,饮食文化交流可作为中西方国家相互了解、友好往来的途径。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语言翻译上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英语翻译策略,意义重大。《中西饮食文化比较》是由杜莉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书籍,该书经过多次修订,内容更加完善,论述更加清晰,能够更好地展示中西方独特的饮食文化,对于探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全书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围绕本书主题,概述饮食、文化、中西文化、中西饮食文化等基本内容。第二章主要对中西饮食遗产进行对比,包括烹饪典籍、饮食文献和饮馔语言等。第三章从中西日常食俗、节日食俗、人生礼俗和社交礼俗等方面介绍中西饮食民俗与礼仪的差异。第四章从科学和历史角度对比分析中西饮食文化。第五章比较中西饮馔制作技艺和风味流派等饮馔文化。第六章围绕饮品文化,对比中西酒文化,并介绍我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跨境旅游行业发展迅速,每年到中国游玩的外国游客数量众多。外国游客到我国游玩必然会品尝我国的美食,在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到我国的饮食文化。经过这样的方式,我国的饮食文化就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外国的饮食文化也会以相同的方式进入我国。为将我国饮食文化准确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力,翻译人员需在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做好英语翻译工作。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英语翻译研究的重要价值

第一,有利于增强我国饮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输出成为国家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举措。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经过几千年岁月积淀的文化精华,也是无数饮食匠人、文人墨客、艺术大家等社会阶层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文化精粹。中国饮食文化因自身无限的魅力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和欢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西饮食文化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饮食文化交流,其原因在于英语翻译工作中存在不足。因此,基于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研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将我国饮食文化以符合西方国家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更容易使其他国家接受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增强我国饮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第二,有利于强化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我国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同时,这些企业也要迎接来自世界企业的冲击和竞争。为保障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这样便于我国企业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和国外企业信息,和国际企业在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合作和竞争。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研究,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对外交流中涉及英语翻译方面的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合同拟订环节,正确且符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能够保障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展现我国企业的实力和良好形象,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开展更广泛的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近代以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用长枪和大炮打开了农耕文明保守的大门,我国遭受了百年的侵略和蹂躏,中西交流以非友好的方式在进行,直到中华人民共中国成立之后,这种局面才得到了改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很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逐渐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才能不断发展。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研究,能够在中西国家友好交往中起到桥梁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增进中西国家的了解程度,将我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展现在国际社会上,从而促进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建立文化自信是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目标。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发展,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各地区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将资源倾向于文化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近代以来,先进的西方文明涌入我国,使得部分国人追逐西方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错误观念,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研究,能够帮助广大民众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对比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程度,理解中华文化的优势所在。同时,也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国家,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样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则能够得到提升。

二、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翻译方法有待完善。随着中西方的联系日趋紧密,语言之间的差异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障碍。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是连接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因此,掌握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但是从现实环境来看,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英语翻译的具体方法尚有不足,还需要学者加强中西语言的研究工作,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不断完善翻译方法。书名: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作者:杜莉编ISBN:9787536498259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6-01价格:¥46.00第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影响翻译工作。英语翻译是国际交往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基本工作,但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始终是英语翻译的主要障碍,影响着英语翻译的效果。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翻译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距。语言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文化存在密切关联。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会受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身文化因素,这就影响了翻译内容的准确性。英语翻译不是将需要翻译的内容简单地翻译出来即可,而是要考虑英语国家的地域文化特点,这样才能将原文内容深度表达出来。但是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英语翻译工作人员往往是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和专业技能进行语义转换,翻译时虽然已将句子的意思做了清楚的表达,但是翻译的内容并没有将原文的精髓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中西国家历史背景存在差异。中西国家在历史发展中走的道路不同,在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中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事情的手段有着不同表现。例如,大多数中国人在处理事情上更喜欢从多个方面考虑事情,或者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西方国家民众习惯从局部向整体过渡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翻译人员在英语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影响,不能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中西文化交流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策略分析

(一)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

饮食文化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典型代表,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策略,首先要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第一,采用直译法。虽然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直译法仍然是最基本的英语翻译方法,也是最为常见的英语翻译策略。直译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英语文章进行初步翻译,主要是在不考虑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将文章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这样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但文章的大致意思基本可以通过直译表达出来。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不需要很精确的翻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英语翻译工作人员只需要将大致内容翻译正确即可。同时,采用直译法也能够提高翻译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打好基础。应注意的是,直译法主要适用于对中西语言表达差异不大的内容的翻译。第二,采用意译法。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采用直译法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句子、文章的内容,因此,为了准确地表达文章含义,在直译法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意译法,对翻译内容进行梳理,对于表达不流畅的部分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意译法主要是根据原文的大致意思,对于部分内容进行推断翻译,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对中西文化差异有较深的认知能力。例如中国饮食中有很多富有美好寓意的菜肴,在英语中没有相应地表达,往往会采用替代词语来表达,对于这部分内容,要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使美食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得到表达。第三,采用比较法。比较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词汇,结合中西方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以及情感等综合因素对比进行翻译。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翻译的内容更符合中西国家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翻译效果,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例如英文“COCA—COLA”是一个专有名词,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式都无法很好地传达语句含义。这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结合这一词语表达的用途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情感偏好,将其翻译成“可口可乐”,既有韵味,又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深受大众喜爱。第四,采用注解法。注解法是一种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积累翻译经验的翻译策略。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语言翻译的问题,为更好地将我国优秀的文化推广出去,同时汲取优秀的西方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就要重视翻译内容的准确度。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意译法会涉及很多有关文化背景的内容,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可以采用注解法,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标记,然后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翻译,并针对性地做好记录工作,作为经验积累,在遇到类似内容中可以灵活地进行翻译,提高翻译的准确性。第五,采用增减法。增减法也是英语翻译的常用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翻译后的内容更加顺畅,具体方式是适当地根据翻译目标的语言表达习惯增减词语,使得阅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采用增减法进行翻译,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需要增减的地方要适当进行调整,既要简明扼要,又要能够充分表达原文含义。

(二)遵循一定原则

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策略在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之外还要遵循一定原则。第一,专业性。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性较为明显,很多英语词汇没有对应的汉语词语可以进行翻译,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逐渐出现了很多固定搭配,这些搭配体现了英语翻译工作具有的专业性的特点。这就使得英语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遵循专业性原则,掌握固定词汇,增强翻译内容的专业性。第二,客观性。虽然中西文化有差异,但英语翻译工作还是应该尊重原文含义,保持客观性,不过度翻译。第三,逻辑性。中英语言在语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英语翻译的内容要能够在准确的基础上,重视基本的逻辑关系,使得整个翻译的内容语序正确,逻辑清晰,符合阅读者的语言习惯。

(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

基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策略要重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为此翻译人员除了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工作外,还要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切实提高英语翻译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较为全面地比较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英语翻译工作人员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翻译人员要认真了解书中介绍的具体内容,并通过英语交流实践强化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从事英语翻译工作。此外,翻译人员还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或者通过网络交友平台和外国网友交流以掌握中西文化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翻译人员能够有效提升英语翻译能力,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作者:杜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篇3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烙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印记。由于不同国家在风俗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使得饮食文化的内核也多有不同,在用餐习惯、烹饪方式以及餐桌礼仪等方面往往大相径庭,而译者的英汉饮食翻译则是中西饮食文化和英语翻译学的集大成者,以英语翻译为切入点来审视中西饮食文化,能够窥探二者在内涵、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帮助大众进一步理解、认识中西饮食文化。由杜莉编撰、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以国际化视野和语言讲好中国饮食文化故事,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书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对饮食和烹饪、文化与饮食文化、中西与中西文化、中国与西方饮食文化这四组可能产生概念歧义的词语进行了细致解释。第二章对中西方烹饪典籍的特点、中西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法规中涉及到的饮食文献进行详尽描写和总结。第三章内容着眼于日常习俗、节日习俗、人生礼俗和社交礼俗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其特点及代表性内容。第四章对比了中西饮食科学与历史,将中西饮食科学及饮食历史条分缕析,并逐一理清其重要内容、发展概况以及发展趋势。第五章以中西方的馔肴文化为主题进行比较,对中西方不同的风味流派特点进行描述。第六章对中西方间酒文化不同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举例介绍了东西方饮食文化中出名的饮品文化、茶文化、咖啡文化等。整体而言,该书对中国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详细对比,指出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内涵以及不同呈现方式,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宣扬了中国饮食文化。此外,该书从英语翻译角度来探究中西饮食文化,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把握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全书的梳理,本文从以下三点来探究英语翻译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第一,饮食观念的差异。在中国,饮食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梦粱录•鲞铺》中记载百姓每日不可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无一不与饮食有关。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饮食逐渐由原先简单的填饱肚子发展至婚丧嫁娶、迎新送别、乔迁商谈等社交和礼节功能,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将职业称为“饭碗”,将受欢迎叫作“吃香”,将对某事的深刻理解叫作“吃透”等。此外,宴请的规模和形式也成为大众的待客之道,在其后的发展中,中国宴会的形式逐渐大于实用。而在西方,饮食仅仅作为生存和交际的功能存在,其认为“吃”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手段,或是表示感恩、庆祝等形式,并未像中国那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而西方宴请的规模和形式并不等同于待客礼节,在宴请过程中,主人仅准备简单的酒水和食物,将宴请重点放在轻松的氛围和多样化的形式上,例如美国的potluck(百乐餐),主人仅提供场所和简单的点心饮品,由每位参与者自带一个菜,期间大家可随意走动、自由组合聊天。

第二,宴会礼仪的差异。宴会礼仪在中西方国家同等重要,但因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国家宴会礼仪也不尽相同。从餐具来看。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西方则擅长狩猎,饮食以肉为主,两种截然相反的饮食文化形成了筷子和刀叉两种不同的餐具;例如中餐中的碗(bowl)、筷(chopsticks)以及西餐中的刀子(Knife)、叉子(Fork)等。从座位安排方面来看,不同的餐桌布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讲究南尊北卑,在宴会座位上表现为坐北朝南的位置为上席、首座,而西方人认为靠近主人的位置最为尊贵;此外,中西方在妇女的座位安排方面也有所不同,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用餐时不能与男性同桌,而西方则强调女士优先,在英语中多出现“ladyfirst”等词汇来彰显男女平等的理念。从用餐惯用语来看,中方用餐过程中注重语言交流的群体性和长幼有序的礼制,出现“多吃点”“尝一尝”等词,而西方则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在用餐过程中多使用“delicious”等赞美词汇。

第三,饮食内容的差异,这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饮食结构的不同。食物营养和美味是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不同,中国饮食讲究食物的味美,对其要求也达到了极致,通过多道工序和长时间的烹饪来实现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而食物的营养成分也在其制作过程中流失了;而西方饮食注重营养,在食物制作中考虑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搭配是否合适,能否被有效吸收,忽视了食物的色香味,故而其饮食大多千篇一律。二是烹饪方式的不同。西餐烹饪方式较为简单,主要包括煎、炸、煮几种,而中餐烹饪方式多样,包括炒、煎、水煮、烧、炖、涮、煨、蒸等,部分烹饪方式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这就需要译者根据烹饪方式进行补充或创新,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同时,中餐还讲究食物的形状,故而在中国饮食的英译中多存在段(segment)、丁(dice)、丝(shred)、块(cube)等词汇。三是菜名的不同。受文化影响,中餐命名讲究风雅含蓄,借用典故、比兴、联想等手法来增强菜名的文化韵味,例如东坡肉、麻婆豆腐、樱桃肉、佛跳墙等,而西餐菜名则较为简单,多以原材料进行命名。因而在中餐英译中,译者往往尊重西方饮食习惯,将中餐的原料、烹饪方法进行直观翻译,使受众一目了然,例如RoundShapeFriedMashedShrimps(炸金钱虾盆)、BraisedMincedPorkBallswithBrownSauce(红烧狮子头)等。

文化差异理论范文4

1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1)打破跨文化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的核心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历史责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对促进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增强高校学生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语言学,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就是其交际性,而饮食文化差异作为中西方基础性文化差异,将其有效融入高校英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打破跨文化交际障碍。同时教师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不同地域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不同文化差异间的语言交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人才。

(2)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将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学有效贯穿于高校英语教学中,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强高校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改变传统枯燥的英语课堂氛围,增强英语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传统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枯燥无味,让学生通过背单词、记笔记的死板学习方式进行英语学习。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课,实践性是其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而传统学习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实践运用也毫无帮助。而中外饮食文化差异知识的融入,能够提高英语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域的人文价值、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观念的接受程度,既增强了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程度,开阔学生眼界,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能力,使英语成为学生最乐于学习的一门课程。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不同饮食观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烹饪方法、营养价值及意象表达上。中国传统的饮食不仅强调色香味俱全,而且更加强调艺术性,追求饮食文化中的意境美,这种饮食观念体现出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集体思想及儒家中庸观。而相比于中方感性的饮食观,西方饮食观念则偏于理性机械,其强调饮食的科学配比,注重菜品本身的味道和营养价值的吸收,这种饮食观念则充分体现了西方独立自主的理性思维方式。而如何将这种饮食观念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差异表现出来,则成为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观念教育上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借助当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及动态音视频解说来吸引学生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观念差异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了解,提高自身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

(2)餐桌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餐桌礼仪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浓缩表现,是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规矩和社会地位,因而中方饮食礼仪在餐桌文化上尤为重要。以餐桌上的座位就坐顺序为例,通常面朝门口为尊、左侧为尊,这些位置要留给高贵的客人和长者,次要客人在两侧依次排开,且主人与客人相对而坐。相对而言,西方人提倡的自由、平等、随性等观念在餐桌礼仪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对座位并无严格要求。相较于抽象的饮食观念,餐桌礼仪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中外饮食文化》一书为参考用书,帮助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景互动中加深对不同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印象,提升学生对餐桌礼仪的实践应用效果。

(3)饮食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人在历史集体思维的影响下通常选用合餐制,无论家庭日常三餐还是亲友聚会,吃饭时人们往往围坐在圆桌周围,聚集而餐。而在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则提倡分食而餐,每个人都会有单独属于自己的一份食物。对此类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教学,教师可通过英语课外活动将中外不同饮食文化代入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英语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有效进行英语实际交流锻炼,激发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是课堂英语学习的有效延伸。例如,教师可根据英语教材中饮食方式的相关课文内容,通过制作创意饮食文化差异英语小报或者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表现中外饮食文化差异的英语小品,通过课外活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扩大学生对不同饮食文化理解的知识面。

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1)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快速提升,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及互联网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并充实课堂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短视频等方法直观了解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从而使学生在对英语实际使用的耳濡目染中体会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西方饮食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结交外国友人,在与外国友人面对面的交流中体会不同的饮食文化差异,并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饮食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

文化差异理论范文5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英歌词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沟通和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音乐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音乐本不该存在文化差异和地域隔阂,但在英文歌的欣赏和理解中,地域文化、国家文化差异仍可造成理解误差。因此,如何借助翻译这一途径传达出英文歌曲的情感,实现中英文歌曲上的共鸣,已然成为中西交际和交流的重点和关键。

一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地域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区、各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一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早已根深蒂固。中国儒家文化注重内心的自省、中庸思想等,将“中和之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认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等各因素应保持协调和统一。从此方面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加保守、传统。而纵观西方的发展历史,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追求个性化和个人主义精神,西方人有非常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加注重享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总之,中西方音乐文化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文化含蓄,重“虚”,西方文化奔放,重“实”。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而这种所谓的文化差异,也是影响中英文歌词翻译质量及翻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二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中英歌词翻译原则

首先,要忠实于原作。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实现文化传递上的等值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改变歌词原本的大意和文化内涵,这也是严复先生提出的“信”。在中英歌词翻译中,使翻译理解不同文化间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以及对不同表达方法存在的差异。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同一事物的理解上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导致差异的原因往往是中英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域存在差异,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因此,在中英文歌词的翻译中,要最大程度上体现翻译歌词与原有歌词在音乐风格及音乐意境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其次,歌词翻译要体现自然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严复先生提出的“达”。在进行歌词翻译时,译者要在歌词顺序、风格上与原来的歌词保持一致性,真正做到“以歌译歌”。以SteinmanJim作词的MakingLoveOutOfNothingAtAll为例,这首歌的翻译就充分体现了“达”的翻译原则,且符合歌曲的特点。再次,中英文歌词翻译要做到优美典雅,也就是严复先生所提出翻译原则中的“雅”。这是中英文翻译中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是将歌词简单的翻译出来,符合语言特征和翻译原则。而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形式上自然、优美,体现出意境美、用词美等多方面的美感。作为音乐的重要分支,歌词需要具有更加优美的语感和语境。

三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中英歌词翻译方法

在中英文歌词翻译中,若要保持歌词在翻译后与原曲的表达风格、歌词大意以及歌曲旋律上保持高度一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借助多种方法进行歌词翻译。通常情况下,译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翻译方法。首先,增译法(Amplificationintranslation)。所谓的增译法又称之为增词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对译文进行增减,通过添加必要的词汇、词组、完整句等方式,使译文在语言形式和语法特征上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使译文与原歌词在内容、形式、精神方面具有等值的表达目的。但这里的增译并非无中生有,也不是随意、肆意添加,而是针对原歌词的实际情况,增加其中无其词但有其意的部分。从理论上说,这需要遵循歌词上下文的实际情况决定,在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样的词汇,才能使歌词翻译恰到好处,又不超过固定的界限。尤其是针对一些节奏欢快的歌曲而言,通常会在词汇或句尾适当增加一些儿化音或虚词,如:“儿”、“的”、“地”等。将这些虚词加到译文中,可使译文更具有真实性,也更加符合原歌词在情感上的表达效果和表达需求,使每个词语的音乐节奏呈现明显的对称关系。例如,Jewel演唱的著名儿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中,译为:像在天空中的钻石当烈日走了,当他没有照耀时,然后你显示你小小的光亮。这里加入“的”等虚词就是增加歌曲的节奏,使节奏呈现明显的对称性,使译文歌词与原歌词更加吻合,更具有真实性。其次,减译法(Omission)。所谓的减译法又称之删减式全译法,是指以全文为出发点,根据句子的逻辑、句法特征、修辞等,在译文歌词中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的全译方法。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以及修辞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词语或句子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但若单纯的生搬硬套又将导致词语出现累赘,影响歌词译文的简洁性和通顺性。通过此种翻译方法,一些不需要翻译的新词中则有这个单词原本表达的含义。如在歌词中有一些“yes”、“oh”、“yo”等词汇,翻译成中文时,则自动省略。最后,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Translation)。所谓的归化翻译法是指在翻译歌词时减少歌词中体现的异国情调,这种翻译方法最初来源于Schleiermacher的著名翻译理论“尽量不要惊动原作者,尽可能的向读者靠近”。在此基础上,Venuti指出,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尤其在歌词翻译中,归化翻译法体现出较为突出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因素也逐渐成为中英文歌曲翻译的重要因素。歌词成为跨文化交际中最直观的素材之一,也是跨文化翻译中英文歌曲翻译成功的关键。因此,在鉴赏英文歌曲时,不仅仅要关注歌词本身的含义,更要关注歌词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蕴含的实际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中英歌词的翻译原则,掌握准确的翻译方法,以提高中英文翻译的真实性,提升跨文化交际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中锋.文化差异视阈下中英文习语翻译方法探析[J].林区教学,2015(11).

[2]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6).

[3]张翎雁.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5).

[4]刘蕊.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片名翻译上的表现[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文化差异理论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语用能力;中西方文化差异

1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贸易摩擦也十分普通,在此现象之下隐藏的问题是商务者对于英语语用能力的缺失。显然,商务知识与正确的英语相结合并不能保障商务活动的成功进行,语言的恰当性区别于语言的正确性。两国之间交际上的文化差异贯穿在整个商务活动之中,具体情境下的语用能力对活动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语用能力是培养企业实干人才的重要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上的差异是迫切而必要的。

2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百度百科)。跨文化交际理论是对跨文化交际行为和价值观念系统化、抽象化和理性化的解释。这一理论视角能够比较圆满地解释交际过程与结果,准确把握交际者的动向,引导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王立非、李琳,2011)

3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概念

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可理解为在具体商务情境中,为实现商务活动的成功而使用目的语去沟通的能力。具体来看,商务人士的语用能力主要表现为是否能够准确理解交流双方话语中含有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语、习惯表达方式、礼貌套语、称呼语等社会文化语言,并且做出合理推测和反应,同时也能用目的语把自己的思想进行自然得体的表达。

4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文化对比

4.1交际原则和模式的差异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任何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其社会的传统结构与文化为依托的。在中国,人们服从权威和长辈,每个人有着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并置身于一个复杂的人际网络,根深蒂固的关系取向为群体取向。中国人倾向于集思广益,在做决定前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而目标则是集体价值和集体利益的实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群体主义交际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追溯到希腊时代,公元前6世纪,西方社会废除了世禄的血缘种姓制度,开始了崭新的“民主”政治,带来了人际关系的新格局。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独立宣言》,强调民主和自由,随后法国《人权宣言》,也将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宣言之中,慢慢地,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开始萌芽生长,服从权威被民主取代,等级身份制被平等意识取代,为西方社会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人际关系取向分为工具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中国属于情感型人际关系取向,这种关系下情感至上,交往双方倾向于表现出信任、亲和、重情重义的态度。而西方国家一般是工具型情感倾向,这是人们在交往时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所以交际者往往理智而直率,逻辑超过感情。

4.2交际礼俗上的差异

在商务交际礼俗上,中国和英美国家也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在招呼与寒暄、时间观念、饮食与宴请、礼品赠送等方面,中西方商务人士的看法与行为表现出很大区别。

4.2.1招呼与称谓

进行商务会面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如果在不熟悉对方的称呼习惯下乱打招呼,可能在初次见面时就会出现问题。中国人多采用一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如“忙什么呐?”“上班去?”“吃了吗?”,在中国人看来,这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但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话容易被理解成一种对个人隐私的干涉,因为他们倾向于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而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第二,谈娱乐活动和爱好。其实汉英中的招呼语在功能和使用方法上是相同的,知识其涵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在职场上,中国人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比如“王经理”“张医生”等。而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称呼规则也相对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如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教育界等外,几乎不用头衔称呼别人。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在非常正式的商务场合下,西方人则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

4.2.2时间观念

各个文化都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在商务活动中,时间观念潜移默化地制约和支配着人们的思维、语言和行动。毋庸置疑,守时是商务交往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在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人类学家霍尔把时间观念分为多向时间制(polychromictime)和单向时间制(monochromictime)两种范畴。中国属于多向时间制,多向时间制将时间看成发散的,认为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事件的完成不必受日程、计划的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中国人习惯于在同一段时间内同时进行多项活动,视事情轻重缓急而分配时间。同时,中国人走亲访友等也比较随意,往往不进行预约安排。而西方国家倾向于单向时间制,在特定时间内做特定的事,对于时间的安排力求周密、严谨,对时间的安排也往往提前做好计划,任何正式的事项都会提前预约进行确定。单向时间制十分注重日程的安排,强调时间的阶段性和准时性。因为西方国家时间观念极强,所以不遵守预约通常会被视为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他人或没有礼貌的表现,也会让对方认为你并不重视你们之间的约定。

4.2.3饮食与宴请

宴请是中西方商务人士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常用方式,但中国人与西方人宴请风格却不同。中国人设宴喜欢热闹,菜式多,宴会桌上往往谈笑风生,气氛热闹欢乐。而西方人设宴多是分餐制,进餐时低声交流,避免破坏幽静的环境。早在道家的理论中就有“守弱处柔”,“盛极必衰”之说,在中国文化中,自谦是非常鲜明而重要的思想,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受到这种影响,在饮食与宴请中,美酒佳肴之前,中国的招待者习惯谦虚地说:“今天的菜不好,还请多多包涵”,英语国家的人听到“Pardonmeforthepoorfoodstoday”会感到无法理解,丰盛的菜肴为何被形容成“poorfoods”,那如果你方认为是不佳的食物,又为何要请我们吃呢?这种情况就属于语用失误,中方的善意招待并没有让对方理解体会,而这种语用失误之下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欠缺解读。

4.3交际思维上的差异

4.3.1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

从哲学上分析,不管是儒家的“自然人化”还是道家的“人自然化”,都将人与自然统一化,整体化。这都为中国的整体性思维奠定了基础,整体性思维顾全局,从整体综合分析利弊,惯于辩证看待矛盾双方,统一对立。而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近代哲学,始终以“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西方国家惯于用观察和实验来对事物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探究过程由分析性思维作为主导。

4.3.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而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百度百科)。中国人属于形象思维,习惯于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习惯于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在言谈中,中方惯于使用形象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述。而西方人在抽象思维支配下,习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在言谈中多用含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4.3.3螺旋形思维和直线形思维

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螺旋式思维支配下的语言表达一般以叙述事情背景开头,或是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先说明引发问题的原因,或是摆证据,其次才是做出结论。语言的结构迂回向前,重铺垫,让听话人有思想准备。与中方螺旋式思维大不相同,西方人惯于开门见山,把话题结果放在前面,再进行层层推演。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讲究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

5文化差异下对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探究

针对以上所述的三项交际上的文化差异,作者提出以下建议。(1)中西方的交际原则和模式大不相同,在商务活动中,礼貌体现在尽量往对方价值体系上靠拢,工具型情感下既以目的利益为先,所以应尽量规避中国习惯的“客套话”铺垫,否则会给对方你不是诚信合作或喜欢拐弯抹角的印象。其次,权威和长者并不被西方文化推崇,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英美国家的主流。所以商务活动中不提倡“倚老卖老”和任何形式卖弄权威的语言行为。再者,考虑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商务者应充分理解个人主义并利用个人主义,努力规避由于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在商务接待活动中,组织语言时需考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坚决规避以下错误:参照自己母语中的习惯表达,把自我的思维不加转换,直接用目的语传递给对方。(2)中西方在交际礼俗上也不尽相同,为了让交流更流畅,建议多积累西方国家的惯用表达方式,以求在特定商务情境下说出地道的语言,从而让对方真正理解到你所要传递的信息。具体来说,语言表达应以让对方舒适为界限,组织语言时应考虑到对方不愿隐私被侵犯的文化前提。鉴于时间观念的差异,实施商务活动的特定项目之前应提前进行预约,语言表达应严谨并将对方的日程考虑在内。(3)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不同的思维特征支配之下,中西方在交际时的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差异。想要说出纯正的英语,必须得学会将中式思维转换成英式思维。在整个涉外活动中,学会用逻辑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应讲究连贯性和逻辑性。商务交流或谈判之中忌语言表达冗长,转变中方习惯的铺垫式交流,谈判内容根据工作要点逐步展开。

6小结

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意味着不同的交际模式、交际礼俗和交际思维,而这些差异贯穿在整个对外商务活动之中,对商务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英语+商务”学习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语用失误不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文化差异之下,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无疑是商务交际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本文着眼于影响商务交际活动的几项中西文化差异,进一步提出了对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思考,以期带给广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一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赵莉莉.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商务英语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冯敏.跨文化交际理论视野下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4.

[3]房冠乔.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4]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

[5]陈鲁宁.中西方商务交际礼俗文化差异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

文化差异理论范文7

关键词:中西方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英语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学生来说它更是一门必修课程。在语言类学科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要适当拓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知识融会贯通。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拓展的知识更多,而茶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部分,因此本文将其作为重点,引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的文化教学。

1中西茶文化差异

1.1历史发展差异。谈及文化,必能不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茶文化在中西方国家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国家存在历史往来,茶文化也有一定的融合。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算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在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的茶文化出现得非常早,在两汉之际形成雏形之后,它渐渐成为一些文人雅士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思想的载体,有很多文人墨客借饮茶这一活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慢慢地就给饮茶这一行为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比如修身养性的特性,由此便出现了茶道艺术。西方国家在茶文化方面出现得比较晚,英国是最先接触中国茶叶的,而且也顺利把他带入了西方世界。不过在当时这只在上层社会流行,因为它的价格比较昂贵。在后续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所以茶叶开始逐渐普及,普通民众也能接触到,这样一来,让西方的茶文化从以往的追求奢华向务实的方向转变。

1.2社会性差异。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饮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凸显了它的社会性功能,即:人们的主要交际用品。比如等家里有客人来时,会选择泡一杯茶;平时吃完饭后,也会泡茶,一边喝茶一遍聊天。此外还有茶话会这一活动,大家可以围坐着讨论一些问题。而茶文化在西方国家中的社会性特征就更为明显,比如下午茶这一活动,对于社会民众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固定习惯。不过他们的下午茶非常有讲究,不是随意吃一些点心,是有搭配的,比如在英国下午茶中,就有“没有司康的下午茶是不完整的”这种说法[1]。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茶文化都是民众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必备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只不过在西方国家,茶的交际性特征被放大了,这体现在他们的下午茶文化中。

1.3饮茶习惯差异。这一差异中有非常多的内容,也是茶文化差异中最关键的,从饮茶习惯可以很好地看出不同国家人民的一些文化风俗。就饮茶种类来看,中国人比较喜欢绿茶,在饮茶时不仅得到味觉、精神上的满足,还在碧绿美观的茶水中满足了视觉要求。而且中国人本就将自己的情感等寄托在饮茶上,绿茶泡好之后的晶莹剔透更能和修身养性等精神内涵联系起来。此外,黑茶、乌龙茶、白茶也是中国人的选择。而在西方国家中,红茶是比较多的选择。再来看茶具,饮茶必然少不了茶具,中国在这一方面以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还有竹木茶具为主,西方国家则不然,以英国为例,他们常用的是陶瓷茶具,金属茶具也有,不过不如陶瓷类用得多。在冲泡时,中国人秉持着“顺乎自然”的原则,清饮雅尝,且在饮茶时喜欢搭配歌舞或者戏曲等活动。而英国人则是泡茶叶末,将袋一起放进热水杯中,所以每一杯茶中都是一小袋茶,喝完即丢弃。且他们核查喜欢“调饮”,比如在红茶中加入牛奶、柠檬片、糖等。

2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作用

首先,语言本就是一种文化,在开展语言教学是必然要涉及文化内容[2]。有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阻碍,或者平时学习很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提到张口说就犯了难,这就是由于中西方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的。比如要说“没有礼物的圣诞节不能称为圣诞节”按照我们常用的语言习惯,可能会写出这样的句子“nopresentsisnotaChristmas”这显然是不对的,正确表述应该是“Christmaswon’tbeChristmaswithoutanypresents”,通过了解文化去了解西方人说话的语言、思维习惯。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其次,借助文化教学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丰富、完整。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教师的目标一定不只是让学生记一些单词,而是真正掌握这一门语言,这就需要深入了解这一语言背后的一些文化因素[3]。上文提到的茶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教学中重视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推动学生去了解西方文化结构,去了解西方的一些风土人情,借此就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全面,知识结构更完整。最后,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语言类学科在学习时,最终的目标都是让学生能合灵活运用,这也是评判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文化教学也就是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无论是加入文化知识来拓展课堂容量,还是通过文化背景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且在学习一种文化时就相当于置身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强。基于文化对于语言类教学的这些重要作用,足以见得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故实际教学中应该认识这一点,并积极做出改善。

3立足中西茶文化差异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分析以及文化教学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价值来看,文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已经不用赘述,现存的问题是如何开展文化教学,如何让其效果更好。下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3.1优化课堂导入。对于一节课来说,导入是最初的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于课堂质量是极为重要的保障[4]。文化教学中虽然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不过在教学时肯定要先将理论内容讲解清楚,若没有一个有吸引力的导入,学生很可能会觉得这部分内容枯燥乏味。且英语教学在我国效果不佳是存在已久的,学生普遍会做题,可不会听、说,这导致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是背单词、背句型,找答案的规律,考前突击。故在英语教学中已经出现了“重重困难”,若不加改善,文化教学的引入必然难以收获良好的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导入时可以选择师生互动这一方法,即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加入课堂,而不是教师一直讲,最后再留出时间让学生互动。比如以茶文化为基础,设计一个对话场景:同学们喜欢喝茶吗?面对大学生,直接提问效果会比较好,也是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再追加几个问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多少?司康在西方人的茶文化中是一种什么角色?问题越来越具体,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高涨,而且司康这种茶点,很多学生都知道,还有的学生吃过,这样的导入能为高效英语文化教学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3.2拓展教学内容。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分析来看,可知文化内容一般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它涵盖的面非常广,这也决定了文化教学内容比较多[5]。故在英语教学中需要适当且适量地进行拓展。就茶文化来说,如果决定拓展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成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从一些重点词汇讲起,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teadrinks”等,或者从英语阅读背景分析讲起;第二阶段则要加入一些系统性的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第三阶段就要更深入,由茶文化这个中心点不断向外延伸,包括民族历史发展、社会模式等内容。茶文化如此,其他文化也是一样的,故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认真剖析教材,设定好文化教学的目标,再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将目标细化,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文化知识拓展目标,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3.3创建应用场景。语言类知识学来就是要运用的,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已经被广泛关注,也从未显得如此迫切。如果说语文这一门课程学到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分析力等是学生每天都在用的,那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运用机会确实少得可怜。不应用就无法深入理解,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永远只停留在浅层上,完全触及不到核心,自然就对文化内涵的剖析没有探究欲,那么教师所开展的文化教学也就难以收获良好的效果[6]。故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创建应用场景,让他们有机会说、勇敢地说。就中西茶文化差异来说,就有非常多场景可以创建,比如设计一个“下午茶”场景,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这一过程中,能迅速让学生了解一些饮茶礼仪等文化内容。

3.4借助经典作品。读文学作品是对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在经典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往往蕴含着这一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等。比如在我国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中,就有很多关于饮茶行为的描写,在《水浒传》中,饭后喝茶场景比较多。英国文学如《傲慢与偏见》中也有很多关于饮茶的描写,在英剧《神探夏洛克》中,有一段中国茶艺表演。这些都能成为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的途径。而且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相比于纯理论式的讲解效果都要好,教师在教学汇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课堂有时间可以细致讲解,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作作业让学生自行阅读或者观看,再课堂上进行讨论,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对于语言类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茶文化差异是一个典型表现,由此入手来分析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提出通过优化课堂导入、拓展教学内容、创建应用场景以及借助经典作品这几个方面来推动文化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语[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4-127.

[2]尹化玲.从中西茶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来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福建茶叶,2017,39(8):224-225.

[3]王远.论文化差异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评《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9(6).

[4]杨桂华,赵智云.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界,2018(3):26-31.

[5]崔怡清.大学外语教学文化自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3):358-362.

文化差异理论范文8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茶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运转,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为增深相互的了解,不仅在学习别国的语言,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我国十分重视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英语的学习,将茶文化引入到英语教育中,可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也能使语言人才拥有我国民族特色。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发扬和传承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将茶文化作为中西文化沟通桥梁,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具体差异,为英语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1中西方文化中茶文化的差异

所谓茶文化,是指一切与茶有关的相关文化,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精神文明。而任何文化传播都需要语言作为基础,因此在学习语言时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这样才能充分了解语言内涵,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语言人才。虽然西方的茶文化我国流传出去的,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茶文化也得到不断升华,通过研究东西方文化中茶文化差异,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这些启示可以推动英语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更多语言人才。

1.1我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很多史料都证明我国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由此可以得知当时茶是作为药材使用,后来逐渐成为饮品。成为饮品之后有一段时间茶叶比较名贵,只有贵族才能享用。但唐朝之后,茶叶开始逐渐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茶文化也在逐渐升华,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代表我国古人的智慧。我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茶的词句,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对我国文人的影响,我国茶文化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很博广的内涵。大概17世纪,茶传入到西方国家,刚流传到西方国家时,茶也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贵族才会饮用,但在逐渐发展过程中,茶叶价格逐渐降低,很多平民也开始饮茶,这与我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有些相似。以英国为例,虽然英国不属于茶文化发源地,但每年的茶叶销量却很高。虽然西方的茶文化是经由我国流传的,但饮茶习惯却各不相同,我国的茶是单独饮用的,而西方国家一般会在茶中添加牛奶或糖,并且相关的茶具也各不相同。这与各国的文化差异有关。英国流行的是绅士文化,因此,茶文化中也蕴含绅士精神。

1.2中西方文化中茶文化的差异。虽然我国是茶叶发源地,这一点很多史记也可以证实。但中西方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不同国家的不同特色,无论是中西方的茶文化、品茶方式、茶具、饮茶礼仪还是茶叶精神都有差异。随着地球村的建立,英语教学不能只单纯学习一门语言,而是要在学习语言时了解不同文化差异,这样才能根据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特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而且每一门语言之中都蕴含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应用。

2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设备已经在不断完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先进的教育资源。因此,目前英语教学正处在一个最好的年代。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理论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如何优化英语教学思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重点关心问题。要在英语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从文化教学入手,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不仅能推行素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但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西方文化,因此需要一个教育桥梁,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有效衔接,而茶文化无疑成为最好的教育桥梁。虽然中西方茶文化有所差异,背后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但正是这种差异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因此,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内容,才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想要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利用文化展开教学,这是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只有利用文化进行教学才能了解到英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运用能力。

3中西方文化差异环境下英语茶文化教学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想要了解西方文化,一定要了解西方语言,而想要了解西方语言,就一定要学习西方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在学习英语时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差异,便可以根据文化差异了解语言特点,从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内容,可以提升英语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我国在发扬和传承本国文化时,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这样才能获知我国文化需要以何种方式流传,才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3.1观看西方茶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精通语言的运用,也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观看一些茶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必须是英文原文的,这与阅读英语原著不同,影视作品更偏向口语化,学生可以通过不断观看提升语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视作品的拍摄手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影视作品一般可以反映真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了解西方文化。包含茶文化的西方影视作品有很多。例如《唐顿庄园》,其中便有描写英式下午茶的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了解到英国茶文化的内涵,也能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奠定语言基础。

3.2阅读茶文化相关的英语原著。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英语素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茶相关的英语原著,这些英语原著中会体现不同的民族特点,展示不同的文化背景。深入了解英语原著,还可以挖掘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内涵,对开拓学生眼界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对英语原著有一个具体了解,才能向学生进行推荐,这要求教师要拥有一定的阅读量,这样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荐不同的英语原著,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虽然中西方文化之间有所差异,但二者是有沟通桥梁的,可以将茶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桥梁,这样学生会在阅读中有一个具体认知,同时增加阅读量,对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也有重要帮助。例如英国的著名作品《维莱特》中详细描述下午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英国的社交文化,以茶见长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的作品中,茶也会代表不同的含义,多读英文原著,也能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为学生日后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3.3组织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已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教师会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开展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例如,可以开展茶文化交流会,邀请一些外教或者留学生参加,这样交流会中会有不同的文化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交流拓展视野,增加文化素养和内涵。同时,学生在相互沟通时也会提升沟通能力。并且教师也要注意为学生预留沟通交流时间,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必须用英语进行对话,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消化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能在沟通中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4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材中合理融入茶文化内容。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正视差异的存在,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了解文化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不同的文化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必须在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之前,形成与传统文化匹配的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发展,也能在教育改革中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虽然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目前英语教学仍是围绕教材展开,因此,教材中一定要融入一些茶文化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客观的认知差文化差异。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在编著教材时都要注意融入一些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教材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积极成长具有重要帮助。不断在教材中丰富茶文化内涵,可以实现教育的具体价值,培养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4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教学的必然要求。英语教育也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不断进行改革。实践证明,在英语教育中融入我国茶文化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也能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对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学校要注重加强在英语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内容,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语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冷兆杰.英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渗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福建茶叶,2018,40(12):180+183.

[2]苟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中西茶文化差异的渗透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12):321.

[3]王雪.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翻译的相关工作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3):202-203.

[4]汪淑丽.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的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