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武术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武术教学范文1

关键词:身心健康;武术课堂;教学方法

对于高校发展而言,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直都是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大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武术运动是现阶段大学体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做好武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大学上身心健康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的对当下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进行了解,笔者在文章写作之前,对某市3所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以问卷调查为主,主要围绕两方面开展,即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1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而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影响,此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所在,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缺乏足够重视,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比如说,体育课程课时较少、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等,加上部分学生体育设施配备不齐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质量,无法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其次是网络游戏普及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沉溺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上长时间使用电脑,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而且年级越高这种越明显。

1.2大学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他们不仅面临着学业的压力,而且还即将面临就业、择业,步入社会之后他们的身份将发生不同的变化,对未来的未知会让部分学生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大学生部分会出现自闭、焦虑、压抑、迷茫等心理问题。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会在大三、大四阶段产生,而且相对而言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疏导,那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

2.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武术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上文提到,武术运动是现阶段大学体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武术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医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武术课堂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充分发挥武术运动的锻炼价值

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不同,武术运动的锻炼价值并不单单体现在身体素质的提升上,而且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对武术运动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武术运动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充分诠释了这一理念。在武德教育过程中,武术运动十分重视习武者在尊师重道、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方面的表现,这些道德品质都是现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此外,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要求习武者具备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将这一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武术运动教学中,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武术运动的锻炼价值是多方面的,如果能够将其锻炼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2.2从大学生身体健康层面出发,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武术运动包含的项目有很多,而且运动形式也很丰富,演练节奏根据项目不同也有所区别,运动量更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效调节,是体育运动中极少的一种适用人群广泛的项目。由于武术运动项目有很多,所以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适合大学生的项目,并依据教学内容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太极拳教学为例,目前,很多人对太极拳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其只适用于老年人,这一认识主要是因为太极拳被用于运动医疗处方,对中枢神经系统、筋骨肌肉、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具有促进作用。但实践证明,太极拳的锻炼价值并不仅局限于此,还具有强筋骨、壮体魄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武术课程中加入太极拳是非常必要的,符合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锻炼需求。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上,由于太极拳本身锻炼节奏较慢,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使雪上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小组合作教学、竞赛式教学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进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3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层面出发,发挥武术运动的价值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除了外界的一些压力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学生不会进行情绪调节。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复杂多变的时期,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武术运动可以使个体从烦恼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增强其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减少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心理的发生。同样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练习可以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使个体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增强其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太极拳运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强化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增强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使神经系统功能增强,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和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武术课堂教学若想实现科学、有效,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武术运动的学科特点有机融合,创新教学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寓教于乐,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将终身体育的意识不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余飞海.武术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

[2]彭云钊,莫概能,丁文.“掌握评价学习模式”在武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武术研究,2016,1(10):52-55.

[3]刘宗瑜.探析高校武术课的和谐教学方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05).

[4]余飞海.武术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1):83-84.

[5]黄大生.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武术教学中的应用之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7(06):70-71.

[6]马伟.拳术套路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J].林区教学,2018(1):102-106.

[7]程国.学生体质健康观下优化学校武术课程内容研究[J].武术研究,2018.

武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1引言

武术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它不光是一项强身健体、磨练心志的运动;还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一项运动,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全面健康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学习、传承、传播、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地,培养、储备优秀社会人才的摇篮,是开展武术教学的理想阵地。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武术教学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大学生们年富力强、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内容、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阻碍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武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在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政策的指引下,进行优化改革、创新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需要。通过改革,可以提升武术在高校的传播力度;缓解改善影响武术教学的因素;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计划;完善武术教学框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为武术教学带来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因素

2.1社会和学校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项目设置中,西方和现代体育项目的比例占据了绝对优势,如羽毛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等项目,而且每年都会举办多次的比赛,通过网络、电视等平台进行宣传,影响力比较大,社会、学校、学生对这些项目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较高,而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广泛在民间传播开展,但相较于上述项目而言,相关教学机构和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少之又少,很多人对武术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剧阶段,影响了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武术教学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未能给予及时有力的支持。

2.2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

武术教学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内容大多数以简单的传统套路为主,如24式太极拳、太极剑和初级长拳,内容枯燥无趣,释放不出大学生的青春激情,激发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始终采用教师领做,学生跟随练习的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停止演练领做,学生就会停止练习,教学手段陈旧单一,即耗费了教师精力,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能。

2.3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现阶段各普通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原有的专业武术教师的课时量被大大增加,所面对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较大的工作量压力和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让武术教师身心疲惫,难以保证在非常注重口传身教的武术教学活动中,演示出标准、工整和规范的技术动作,直接影响了武术教学效果。

2.4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落后,不能体现武术价值

目前,武术考核评价的标准仍然过多的停留在对武术技术动作演练的准确度层面上,忽视了武术应有的文化和内涵评价;忽视了武德和实用技击方面的评价,没有体现出武术运动的价值,没有考虑武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造成学生因为惧怕演示不出正确的动作,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放弃选择进行武术学习。

3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应具备的特点

3.1德育为先的特点

“习武先习德”是武术教学历来必须遵循的准则,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融入贯穿德育内容,能够影响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会尊师重道,磨练坚韧的意志品质,培育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2健康第一的特点

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育人”和“育体”,即培育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是体育的重要职责,武术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在武术教学改革中,不能过于追求武术竞技带来的身心素质的极限挑战,不能过于追求技击对抗带来的刺激感受,应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和方向,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民族性特点

中华武术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在武术教学改革中,不能放弃原有的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过多的加入目前在社会上较流行的跆拳道、空手道等武术搏击的内容,更不能直接取代传统武术的主体教学地位,应充分挖掘和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内容和项目,丰富武术教学的选择面。

3.4时代化特点

武术教学改革应遵循时展的步伐和节奏。一味坚持原有的武术教学框架和体系,必然会使武术教学在普通高校的开展陷入困境,只有不断进行武术教学改革的更新和发展,为其注入时代元素,才能够让武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绽放新的风采,迸发新的活力,拥有更好的发展方式。

4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4.1推进、加强、完善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引导者和传授者,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相关组织机构和学校应该加大推进、加强和完善武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鼓励参与武术教学的相关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外出调研、网络视频培训等手段,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武术教学改革的需求,能够根据武术在本校的实际开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有效可行的的教学改革方案。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应重视武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吸收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武术教师,为进行武术教学改革注入新生力量,有助于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均衡师生比例,推动武术教学改革顺利开展。

4.2丰富教学手段,融入现代科技元素

在推进武术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当前一成不变的单一的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推陈出新,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结合情境式教学、引导教学等多种手段以外,还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合理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武术教学,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借助电子设备播放武术理论和技术动作的课件资料,能够将武术理论和技术动作更加直观、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在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独立学习和练习,跟进学习进度,这有利于大学生对武术文化内涵以及技术动作的迅速理解和掌握。

4.3优化组合武术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套路一直是大多数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套路动作路线复杂;数量较多;掌握难度较大,与其他运动项目相较而言,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度不高,甚至产生厌恶情绪,他们更喜欢能够具有时代精神、富有青春气息的运动项目。因此,武术教学改革要将武术与时尚运动项目如搏击操、跆拳道等相结合,将武术传统套路和攻防技击动作相结合,使其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和现代化。优化组合武术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开拓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参与激烈竞争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4.4构建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查验阶段和最终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一直以来,武术教学始终是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数量和准确度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属于比较粗放型的考核评价方式,忽视了武术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影响,在进行武术教学改革中,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武术活动的参与度、武术内涵的理解度以及武术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度等方面构建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要适应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必须跟上时展的脚步,更新武术教学观念,引进科学有效的改革理念,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元化和富有青春气息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等改革途径,使武术成为一种大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运动方式;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种途径,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武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闫慧,范平.基于应用型武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35):58,60.

[2]宋金豹.大专院校学生武术终身化培养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04):75-77.

[3]宝斯琴毕力格.“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大学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风,2019(05):27.

[4]赵成龙.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经贸实践,2018(23):268.

武术教学范文3

由于武术是一门理论高深、技能高超的高级体育运动,是对学习者体能素质与运动基本功的极大考验,然而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中从快乐中获得知识,就要注意对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甄选,要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来选择那些学生能够接受、消化并实用的学习内容和动作项目,并试着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学生呈现与讲解这些武术知识,从而推动武术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二、因材施教,安全必要

武术运动是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考验,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也要以学生的体能素质为核心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例如:身强力壮、天生爱运动的男生可以选择相对剧烈、高难度的动作进行教学;相反,身单力薄、身体较弱的女生则适合相对轻柔、缓慢的动作,这样才能使不同才智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发挥。同时,安全意识必须贯穿于整个武术课堂教学的始终,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教师必须亲自守护,重点监督学生的动作规范与要领,确保学生能够严格依照规定科学练习。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适当地控制训练强度,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进行调节,防止出现学生由于过于疲惫昏厥的现象。

三、游戏教学,兴趣引导

在武术运动开始阶段,学生身体处于安静状态,很难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可以引入游戏来激起学生的亢奋情绪,常用的游戏方法有: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聚焦学生的神志,学生的神经、肌肉会自然进入紧张氛围,身体也会慢慢走向运动状态,为接下来的武术练习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高难度动作更应该引进游戏,从而全面完善学生的肌肉质量。学生具备了练习武术的基本身体素质,才能达到对武术的疯狂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提高学生的品质。在一堂紧张的练习课的末尾,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较为轻松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放松神经、梳理肌肉,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接下来的教学课堂充满期待。

四、侧重武术套路形成特点与原则教学

武术教学的核心在于在具备了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武术套路,无论教师选定那一套武术教学策略,都要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动作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习武不偏离方向,走入正轨。例如:常见的套路动作表现为打、攻、摔、踢等,动作的主要特征体现为进攻与守护,要向学生全面介绍这些动作规律,培养学生的肢体灵活度及保持平衡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稳扎稳打。而且学生一旦明白了各种武术套路的特征,就能够凭借自身的体能条件来恰当地择取练习方法,确保不同的学生各自发挥自身功力。

五、引入多媒体,渲染气氛

体育教学也应该同现代化接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优化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够身在其中感受到武术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些典型的武术动作,例如:一些古装武侠剧中的武术片段,学生通过观看激烈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对武术功夫的崇敬,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为学生播放武术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练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音乐与肢体锻炼的双重带动下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六、总结

武术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探讨,将武术纳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于2004年间中华武术正是成为中学学校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行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的考验,证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为传承中华优秀武术文化做出教育贡献,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武术学习的正确认知并且指导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并且对于完善体育课程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活动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对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深深的教育教学影响。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项目,更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沉淀而成的文化结晶,武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遗产的存在。因此,中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主力接班人自然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使命。而中学体育教育目标在于引导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收获身体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锻炼和养成。这一教育目标和教学使命与中华武术的运动精神不谋而合,因此中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符合中学教育教学科学规律。通过中学学校开展武术体育教学项目,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较为全面系统地认知到中华武术的独特运动技能、运动形式以及其所涵盖的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精神。学生进行武术体育活动锻炼的同时深入感知武术文化内涵和武术魅力,随着中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武术运动技能、崇尚武术道德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自觉性也将大幅度地提升。这在促进武术传统优秀文化发扬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有效地增强中学生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学教育教学中武术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强身健体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影响中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成为中学学校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的核心任务。然而,随着传统应试化教学理念和升学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已被完成学习任务所占据,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逐渐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课程,应当承担起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将武术运动项目融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这一举措既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和学习需求,更能够通过给予中学生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形式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运动自觉性。例如,中学生可能对于日复一日的体操活动心生厌倦,在体育课堂上以应付、敷衍的学习态度进行体操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都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心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中华武术中的“五禽操”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五禽操”中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日常生活形态而进行肢体伸展和锻炼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的体育教学目标。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具有培育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意义

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武术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在身体发育方面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教育影响,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熏陶和培育。中华武术文化涵盖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粹和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坚定意识和精神品质的良好学习载体。例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武术技能的过程中讲述关于武学精神的文化知识熏陶,或者是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中国武术学家霍元甲、叶问等等名人事迹,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学习武术的使命感和自信心。综上所述,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指导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良好心理素养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其他课程教学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意义。而将中华武术运动项目纳入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这不仅是有效弘扬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之一,更是能够指导学生在进行武术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其身体技能、从中获得健壮的体魄而更好地进行高效的学习生活。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培养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才主编.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0.

[2]张明信.中小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07(S2).

武术教学范文5

关键词:武术运动;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1提升传统体育运动的认知

知识的获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小学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体育课程是我国小学教育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所有小学教育之中的不可或缺的课程。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有着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活动的双重价值。武术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始进入到我国体育教学的体系之中。武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这种知识不单纯的限于武术本身,而是整体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单单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小学体育教育中,需要对于学生身体强健的同时,更应该通过体育手段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灌输,从而达到传统体育运动知识的了解。武术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最早、普及最广、师生最为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所以具有了传统体育的代表性。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典型个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武术的作用与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典型个体项目教学方式来普及整体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小学体育课程,面向了所有小学生,因此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武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武术技能、强健身体的同时产生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认识,在整个武术教育中,深刻学习了武术运动知识后更能产生对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并去了解更多多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

2培养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及形成各类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未来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及身体健康水平。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一项极为特殊的体育运动,学生会对于武术有着更深的认同与接受,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猎奇心理较强的情况下,更会对武术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武术是一项可以全面发展人身体机能的运动,小学生在认真的进行武术学习后,身体技能、精神面貌等都会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通过身体运动所获得的,因此学生会通过武术运动对于身体的改变来对于其他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进行自主身体的实践。在小学体育教学之中进行武术教学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是为了一种培养学生认识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长期性目标。

3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在学校期间的体育课程,让小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然后再通过体育课及课后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武术运动具有文化与体育运动双重属性,这也是武术高于体育也属于体育的重要特点。从体育运动属性来看,武术运动具有极强的竞技性、健身性及观赏性,特别是在健身性方面,武术运动对于人身体有着独特的锻炼价值。从人身体素质的构成来看,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是其核心构成,而从事武术运动的锻炼对于这些素质有着极好的锻炼。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所以无论是传统武术中进行石锁的力量训练,还是现代武术之中系统化的力量的训练,都表明了武术运动之中对于力量训练的重视。在现代武术运动之中,套路是其重要的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套路是由武术攻防技击动作链接而成的演练方式,在演练完整套路后对于体能消耗极高。因此武术运动在小学之中可以看作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同时更是促进其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最好方式,而这也是小学体育教学之中进行武术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

4树立正确的个性观

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对于青少年个性培养的重要时期,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与行为还没有产生固定模式,所以通过体育运动手段来对于青少年的个性进行“塑性”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课的目标任务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更多是人格的完善,而个性的培养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完善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是培养人个性的主要方式,而在武术运动中以武德为基准的体系内是对于学生正确个性塑造的最好方式,因为武术教育可以很好的对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给予约束与引导,使其在小学阶段形成健康的个性观,甚至是个性的养成。由此可见,在小学进行武术运动可以好的完成小学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正确个性培养的目标,并对树立正确的个性价值观起到辅助作用。

5促进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之中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进行德育教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手段来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小学教育之中的立德树人目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带有了极强的教化功能,而且武术运动是中国众多民族传统体育之中具有教化功能最强的一个项目,正因如此,武术会被中国各级学校所接受。武术之中的独特的武德内容,一直伴随着武术的发展。德行的培养,是在技艺学习之前必要的教育过程。武德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因此在小学之中进行武术教育,可以充分的发挥武术之中的“尊师重道”、“仁义为先”等传统武德思想对于小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在小学武术课程中,要把武德教育与技能传习同时进行,特别是把武德内容和小学得德育教育相融合,最大程度的挥发武德教育在整个小学德育培养中的最用,从而通过武术教学手段来实现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

6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的价值功能除了最为根本的教书育人外,更担负了传承文化的任务,因为学校具有典型的人群集中性特征,便于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创造出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愈发重视。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专门提到了要深入挖掘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说明了弘扬传统文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小学阶段青少年,是处于一个典型的知识启蒙及接受期,所以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较为普遍,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身带有极强文化属性,同时也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4]。武术在具有浓郁文化的同时,又是强身健体的一项运动,所以许多学校把武术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甚至是以武术代替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武术教学的方式来对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达到传播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3-76.

[2]吴茂杰.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8,(10):118-119.

[3]周永红.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探讨[J].体育师友,2018,41(2):18-20.

武术教学范文6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武术因其独有的观赏性、技击性和健身性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小学生通过武术训练,可以在体能、协调性等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更能弘扬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尚武精神。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已经把武术纳入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近年来,轮滑、街舞、跆拳道等新兴体育项目对武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其影响力和学习氛围大不如从前。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武术这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武术教学着手。

一、小学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武术缺乏必要的认知和足够的兴趣

虽然说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名扬四海,但大多数小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武侠小说或是影视作品等非专业途径,对于武术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和功能价值等方面认知片面、偏颇甚至扭曲,无法正确形成一个系统的中华武术观。传统武术大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动作繁、变化多,对眼神、听力、身架、步伐、手法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对于从小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学生来说,掌握起来相当困难。再加上武术套路学习周期长、信息记忆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以及其身体缺乏必要的柔韧性等原因,小学生学习武术容易出现动作不达标、套路记不住等情况,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二)武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武术教学在义务教育体系中一直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有很多地方直接放弃了武术教学的开展,即便一些学校坚持开展,也大多仅仅遵循竞技武术常规要求来编写教学内容。部分学生把武术套路作为主要主体学习内容,在任课武术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短期的基本功学习,然后就开始学习武术套路,这对没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小学生而言,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对武术的要领领悟不到位,导致其动作不规范、不流畅、没有力度、没有观赏性,更没有武术应该具备的“精、气、神”。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思维是以“教”为主,教学形式以单纯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纠正错误—改正练习为主。学生没能站到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上来,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容易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热情,进而影响到课程的有效开展。

二、改进小学武术教学的方法与建议

(一)让学生加强对武术内涵和精神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两个方面着手,系统地介绍中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积极影响;通过武术人物或武林故事的讲述,阐述武术中所蕴含的侠义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武术不仅仅是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修为和一种文化现象。古人习武,最先是为了强身健体,预防野兽侵袭,进而是为了行侠仗义,以博爱之心帮助他人,更高的境界是抵御外敌,保家卫国。学生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会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武术的决心就会更加坚定。

(二)让学生强化对武术基本原理知识的学习,科学地学习武术

对于武术原理知识的介绍,单凭武术教师的现场语言讲述,会显得内容片面、信息量弱,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出现偏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或是专业武术教学视频,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武术信息。比如学习基础功——“五步拳”。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化软件对五种步伐动作进行分解注释,为学生阐述:步伐要点在哪?难点是什么?锻炼了哪些肌肉群?提高了哪些核心力量?

(三)积极组织武术相关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无论是武侠小说中的少林、武当、峨眉、青城各大门派,还是现实中的各大武术圣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群众基础。当地人习武成风,学习武术的氛围非常好。因此,我们在小学开展武术课程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习武氛围。学习武术的学生多了,大家相互竞争的意识增强了,相互学习与指正的机会也便多了。只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武术课程的开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比如,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武术比赛,也可协同兄弟单位举行武术表演联谊会,一步步扩大武术教学在社会中的积极影响;还可以招收武术进修班,对有不同层次要求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进阶教学。同时,可在学校各种节假日联欢会上,在学校运动会上,甚至在班级家长会上,让学生进行武术表演。这样良好的武术氛围可以让更多家长和学生了解武术、喜欢武术,从而让更多人加入武术学习的行列,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动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

教学课程的制定要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充分考虑到当代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当代学生生活环境不像以前学生那样单一纯粹,在做事情的专注度和忍耐力上有所减弱,因此教师在制定武术教程时就得尽可能呈现有趣、简单、实用、有效的特性。比如,教师可以把小学阶段的武术教学课程编制成以各种基本步伐、拳法组成的游戏或是体操。在体操中强化学生对基本功的练习,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对抗竞技的魅力。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师示范—模仿—纠错—练习模式,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充分,播放背景音乐、视频,让教学形式更加直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在听着背景音乐的情况下进行武术练习,学生的动作会更具节奏感和爆发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进人工智能交互技术,让学生穿上交互设备,进入模拟的对抗空间,直接感受武术对抗的魅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训练学生的头脑反应能力和肢体协能力。中华武术承载着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仁义博爱的民族文化。小学武术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对于武术内涵和武术精神的进一步认识,提升其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大胆改革创新,争取与时俱进。同时,学校以及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与武术相关的表演、比赛等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武术氛围,让更多人了解武术、支持武术,以推动小学武术课程的顺利开展。

作者:许清军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中心小学

小学武术教学问题篇2

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通过《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须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1]标志着武术进入校园开始得到制度保障,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第一次发布了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其中体育类下设8各专业,武术列为其中一个专业,由此标志着武术正式成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从武术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开始至如今校园武术课程已经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枝繁叶茂,体现出了其良好的健身建心功能,另外,现如今各级各类的学校武术竞赛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如省市级的青少年武术比赛、中学生武术比赛、大学生运动会乃至全国中学生武术比赛、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大学生运动会等等,教学与训练比赛是武术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在校园之间进行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训练比赛与教学联系紧密却不可混淆,不可否认良好的比赛成绩可以促进武术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提升学校知名度等,但是教学不等于训练,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此阶段是学生认识武术的重要时期,如在此阶段过于重视训练比赛,容易使小学生误认为武术便是锦标主义至上,势必使中华武术的发展走入狭隘的发展道路之中。那么小学武术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针对小学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探索。

1小学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趣味性

无论武术中的何种拳种均有严格的动作规格,即使一个步行,如虚步的要求是“两脚前后开立,重心放在后退;后腿屈蹲,脚尖外展约45度,前腿微屈膝,脚尖绷直微内扣,虚点地面;挺胸塌腰”,[2]让学生既做到动作的准确性又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非易事,动作规格的严格限定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枯燥性,当学生感到枯燥时便会失去继续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这时再继续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势必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膨胀的学习兴趣可促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学生进行校园武术学习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首当其冲的重中之重,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知道,小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单纯,他们想要得到的是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在班级或学校组织武术比赛,可以通过设置多个拳种器械项目让多人次获奖以达到激励学生继续学习武术的目的,另外,可以打破“要练武,先吃苦”的传统学习方式,在武术教学中与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等方式,种种方式方法,目的便是要让学生产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注意培养学生的武术欣赏水平

现代网络日渐发达,已达到“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的程度,武术教学中更应将这种便利积极地运用,观看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演练,即使不知武术为何物的人亦能产生美得享受,作为教师有义务与责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在武术教学中便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欣赏武术的观念,逐渐形成对武术进行正确评判的价值观。俗语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教师在教授武术的同时不防利用网络资源播放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演练视频或者亲临现场进行观摩,这不仅有益于促进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更有益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注意“健康第一,竞赛第二”的教学观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适宜的运动强度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而过度的运动强度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武术竞赛“高、美、难、新”的发展道路一度让人怀疑武术已经走上体操的发展路线,从今年全国青少年武术比赛中发现,12岁左右的青少年可以完成旋风脚720度的屡见不鲜,但是反过来想,即使完成了超高难度的个别武术动作是否能够证明武术“高、美、难、新”的发展道路一定能走得通?学校体育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训练,面对的是大众而非针对精英,教师在小学武术教学中更应把握“健康第一,竞赛第二”的教学观,不应揠苗助长,使大众教育走入“精英教育”的误区。

4提高专业武术教师的质量

从1958年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成立武术系,上海体育学院成立武术水上系,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下设5个专业,武术专业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再到现如今大量高等院校开始设置民族传统体育及体育教育专业,期间为各级学校输入了大批专业武术教师,但是,现如今的学校武术教师是否称得上“专业”二字却有待考证,随着近年来本科专业的不断扩招,据笔者以无记名的方式统计了个别知名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及“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的学生,发现其中大批武术专项的本科生是在高三时期因文化课成绩较差无法考入本科或知名院校,故而选择体育这一升学“捷径”,这些学生中突击时间从两个月到一年不等,便考入体育专业的本科,这些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一名“专业”武术教师,不可否认其中一部分经过四年本科的努力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武术素养,但是仍有部分并非对武术具有深刻的理解或者只是把武术当做升学的敲门砖和谋生的手段,小学生心智发育尚不完善,相对理论说道,表象教学更加适用于他们,因此,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高深的欣赏水平,才能真正对得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教师职业。

5结论

小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小学武术教学应区别于高年级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根本,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才能将武术具有的博大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传授,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欣赏水平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正确方法,欣赏水平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学观,更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与理论水平。

作者:程国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体育系

小学武术教学问题篇3

良好的体质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高质量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方式。随着学生体质发展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武术课程教学的理念、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其在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然而目前教学模式的陈旧明显地制约了小学武术教学效果的提升,使得学生参与武术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出现弱化的趋势。因此,出于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小学武术教学的模式进行深入的创新,以提升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

一、创新小学武术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从实践层面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够督促相关主体更加严谨、认真地构思和落实相关的工作。就目前来说,创新小学武术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学模式创新是迎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客观要求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等角度对小学武术教学如何开展这一问题进行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回答,而小学武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要求。随着学生在体育内容获取途径方面的多样化以及其对武术学习兴趣的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新的武术学习内容和方法,这就促使小学武术教学的模式要进行相应的更新,从而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相同步。

2.教学模式创新是巩固和提升武术教学效果的关键路径

随着近年来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和教师在武术教学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多,一些学校基于学生学习的情况加大校本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丰富了学生武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积极的成果需要通过教学模式的配套创新来加以巩固。同时,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发展也使得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武术学习内容和方式,有必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对教学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以促进武术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小学武术教学模式的策略

通过对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创新必要性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创新既是适应小学生武术学习兴趣发展的要求,也是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而这些积极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创新工作的真正落实。

1.注重学生学习规律的总结

从根本上来说,小学武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武术学习效果服务的。因此,创新工作要围绕学生身体体质状况和武术学习情况来针对性地开展。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武术教学内容和方式设计之前,要对学生对武术学习的态度和看法有一个准确的了解,知道制约学生武术学习兴趣提升的因素有哪些;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前期对学生武术学习情况的分析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以此为中心来开展武术教学内容、方法等的设计,提升武术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激发学生武术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武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其在课程教学中的表现和对武术内容实际掌握的情况直接决定着武术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武术套路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武术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武术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课程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的方法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武术学习或者与老师、学生的交流互动来获得最终的答案,从而深化其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3.注重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的小学武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武术套路等技能性内容的传授和练习方面,而对于武术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失衡,制约了武术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在现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与武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并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矫正,从而深化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理论认知。总之,武术教学作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升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而就当前制约小学武术教学效果提升的诸多因素,学校和教师要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来加以优化解决,从而提升小学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武术教学的魅力所在,愿意积极、主动地融入武术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余金虹,苏水军,陈明华.小学武术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初探[J].中华武术(研究),2017(6):37-39.

武术教学范文7

1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学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武术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有着成熟的理论思想、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运动项目,与田径、球类、体操等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在教育理念、价值功能、教学方法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充分体现出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形成,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效能。

2武术在体育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练习形式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与常规的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共同构建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呼吸的配合及神情的贯注,可以使学生气息宁静,做事专一;通过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肌肉力量、拉伸肌肉韧带柔韧性;通过武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使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长期练习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在武术练习中,由于武术动作具有强烈的“技击性”,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强调“打练结合”,因此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高昂斗志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套路练习时,学生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交流,在一些对打动作练习中互相“喂靶”等。此外,武术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武德和武术比赛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参加武术比赛时,能最直接、最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武术在体育教育功能上的协同

武术以完备的技术体系、独特的训练方法、显著的健身效果,对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再次,武术教学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练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可以看出,要学好武术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4武术在体育教学方法上的协同

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研究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并开展有效教学。目前,按照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5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包括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4)以比赛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5)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在武术套路教学时,讲解法与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武术动作技术相对于田径和球类而言较为复杂,不仅要求技术动作准确规范,还要求精神意识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即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除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外,还要身体力行。例如,一堂课特别是新授课时,一个武术动作要反复示范好几遍,讲解好几次,直至学生完全掌握才行。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武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如果教学内容为结构简单、难度不大的武术动作时,可以采用完整示范法进行教学,将武术技术动作完整地演示一遍,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如果教授的是较为复杂的武术技术动作或为了提高学生的动作质量时,则可采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当然,在实际武术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武术技术动作结构的完整性。此外,在武术中有大量的技击格斗动作,根据“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采用讲解与示范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教学法,还可以采取武术实战或模拟实战的形式,采用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结语

学校是武术传播的主阵地,学校武术教育决定了武术发展的未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应不断改革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完善的体系、深刻的内涵成为小学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强身健体、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伟大教育使命,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曹忠 单位: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许刚.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

[2]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1).

武术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各个行业领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人才的战略地位及价值越发突出,面对着更高要求和需求。素质教育结构下,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科目,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得到了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武术附着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同时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相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重要的项目,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并且具有独特的健身效果,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武术套路教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融入,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教育结构,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价值意义毋庸置疑。事实上,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很多高校已然认识到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了相关建设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而言,教师作为武术套路教学的核心,其综合素养水平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术套路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渲染下,部分教师思想固执、保守,缺乏创新驱动力,一味地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参与能动性,有关知识、技能方面的欠缺,无法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导致武术套路教学出现了种种问题。同时,有些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模式滞后,课程内容设计缺少与现实元素的关联,加之教学教法单一,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如上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必须要关注的重点。

三、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策略

如上所述,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关涉到多个层面的问题,最终实际收效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个环节提出了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支撑建设

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充分保证其工作效率及质量,需给予足够的软硬件支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生源数量急速增长,扩超已然成为一种常态,相较之下高校办学资源显得捉襟见肘,相关配套不足限制了武术套路教学发展。对此,高校应深度解析武术套路教学的价值,提高重视程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审视该项工程建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度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配套环境,组织专人负责日常检修与维护,科学规划运动场地,以提升师生参与体验,使之更好地融入系列教学活动中。另外,素质教育发展结构下,教师作为主导,是武术套路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实施者,其综合素养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此项工作实效,因而作为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其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需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育主阵地优势,广泛吸纳人才,适度降低对专业教师职称、学历以及外语等的招收标准要求,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需求,并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广泛邀请武术大家到场参与,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丰富其学识涵养,共同探讨最佳武术套路教学模式,分享有效实践经验,以提升整体师资队伍水平,使之努力成为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丰富内容设计

现阶段而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武术文化与教育、武术竞技体育以及民间体育与传统养生等三个板块,所关涉到的知识内容繁多,需要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与传导。在此过程中,教材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在明确武术套路教学方向的同时,为之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其设计完善至关重要。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重视校本教材开发,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市面上流通着很多种类丰富的武术书籍、影像视频等资料,而高校即有教材中甚少关联各类拳法历史,对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有效整合资源,以即有研究成果为依据,深度挖掘体育武术渊源,丰富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组成,以便让学生系列理解和掌握。同时,值得客观指出的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步,武术也随之发展,亦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以迎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大力发展武术文化,在保留传统内涵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如泰拳、散打、跆拳道等等,提高武术的实用性,并培育学生对武术套路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武术套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还有益于修身养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其背后隐含文化的导入与解析。

(三)创新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的方式方法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素质教育背景下,明确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以生为本的原则导向,应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而言,教学技法的创新上,应注重保留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分解法、演示法等,同时汇入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诱导教学法等。例如,教师可通过讲解法、分解法帮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的构成,并详述其中的重难点,辅助必要的动作演示,强化学生认知。同时,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与武术套路教学相关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地展示每个技术动作要领,加深学生印象,并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势必会取得良好收效。又如,教师可利用现代摄影技术,将学生的练习过程录制下来,供教师随时对照学生动作情况,以便于更好地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值得指出的是,任何一种创新教学技法的实施,都应讲求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完善,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还应组织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素养。

(四)完善评价机制

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是一项持久性工程,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的评价机制则为之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依据和导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武术教学亦是如此。但事实上,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渲染,高校对全面发展学生的关注不足,常常以考试成绩论高低,评价反馈信息缺失,无法为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性指引,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学生学习思维及观念,单纯地为了考试而学习,内部驱动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在科学的目标导向下,进一步细化武术套路教学评价指标及各项权重,关注学生能力、素养、品质、技能等各方面表现情况,并以数值体现出来,客观评述学生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而引导其自主努力改进。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武术套路教学评价客观性、真实性,还需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包括教师、学生,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等几种方式,多角度评价教学效果,及时发现与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可行性解决方案,实现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目标。另外,高校还可组织多样化的武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之余,为之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全面审查他们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使之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关涉到各个层面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价值意义,不断加强支撑建设投入,注重革新思想理念,丰富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并在科学的评价结果指引下,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更多有效改革策略。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方位解析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探究其中存在问题,继而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改革举措。

【参考文献】

[1]樊亚伟.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改革探索[J].运动,2017(14):103-104.

[2]李华斌,龚惠萍.“情景对练式”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研究——以南拳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121-124.

[3]陆盛华.试分析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0):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