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审计;培养;人才

我在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会计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因而对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感触颇深。从审计对象看,既有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有对大型企业集团年度经营状况的审计:从审计企业类型看,既有工业交通企业,流通企业,还有金融企业和新闻单位。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审计工作是门综合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科学。要搞好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做起和在工作实践中刻苦的不断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培养既精通国内业务知识,又要具有通晓国际业务的审计人才;培养既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又要懂的政策、讲究方法的人才。总之,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我,才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包括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素质,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即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职业界的新人就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即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撰写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即适合会计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领导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三是广阔的商业视角,即战略思维、市场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要求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具体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以上诸种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缺乏,涉及有关能力培养的教科书也寥寥无几,往往从学校毕业后很难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实践证明,一个审计人士的成功或者说一个台格的审计工作者,专业技术能力只占全部积极影响因素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则要靠上述诸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我们大学教育缺乏接受这类培养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大部分用不上,而要用的知识学校里没学到,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积累提高。如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打交道,需要检查和评价他们的工作,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报告给他们及其上级有关部门。正是由于审计人员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和人工作中的错误、无效或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也就会存在着潜在的各种矛盾,人际冲突,也就必然需要熟练的协调能力,适应的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审计理论和方法外,还有必要结合审计实践中的案例,组织行为学中有关人际冲突、人际沟通的方法理论来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二、应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外界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风起云涌,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市场也必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必然要求审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各种国际会计、审计、国际经贸,金融知识和其他相关国际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应瞄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审计人才,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目前,一些国家为若干专业设有国际通行的专业资格,为各自的领域设定准入标准。这种专业资格代表了各个专业的国际水平,审计职业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要直接瞄准国际标准,全中国的国情和行业特点,既要采用国际流行的专业教材,掌握最新的教学内容,又要借鉴国际流行的教育模式:既要改进专业设置,革新教材内容,也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就能使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审计人才才能在国际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三、应培养具有高科技电算化审计人才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科技现代化主要特征,审计工作也不能例外。要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审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经济、电子政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变化既是对审计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的挑战。这种挑战源于包括财务在内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方式正在实现电子化,从而导致了各种业务和财务数据的迅速电子化。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开始被废弃,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必将取而代之。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应用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四、应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审计人才

人才培养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需要组建的教学团队,教学环境等。只有厘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标准》才是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与标准。[1]

二、以校企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方法开发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构建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获取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并获得完成相关典型工作任务的经验,更好实现培养目标。[2]

三、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门类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3-4个主要岗位得到专业核心课程5-6门;2-3个次要岗位得到专业拓展课程2-3门。[3]

四、根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科学安排课程教学进程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来安排教学进程。[4]

五、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提炼教学内容

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教学内容,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教学化处理”。[5]

六、根据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理实一体”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要实现这种形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制定、实施、评估计划”这一“做”的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6]

七、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专业学习领域考核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项目考核(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7](期末按职业标准进行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8]

参考文献:

[1] 李正;若干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1期 2 孙成娟;;培养创新型人才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2]智瑾;石常省;;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之路径再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李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4] 娄安钢;;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认识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S1期

[5]武铁传;;高校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9年05期

[6] 马宏峰;王永杰;;浅议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08期

[7] 吴虹;;基于实践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9年07期

[8] 刘历波,曹庆奎,郭延华;优化高校教育资源 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人才培养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培养;企业;人才

Abstract: To cultivate business ans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enterprise is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talent training short, flat, quick, is the emergency plan and measure to accelerate the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solutions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a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personnel training work is in a certain time, which will improve the effect of talents training, optimize the talents structure, promot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ining; enterpris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 : C9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业务性、技术性人才是指在企业从事管理岗位、生产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各类人员。

对企业人才需求而言,所有的企业都存在人才短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不从战略的层面、角度思考企业人才战略,不考虑长期的客观因素。我们站在企业的角度,结合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时期、企业现实的实际需求,从一个基础性、技术性、具有可操作性的层面入手,来调研、来分析、来研究、来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业务性、技术性人才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在这方面做文章,应该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最可预见结果的最见效的办法,最有效的途径。

问题的提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方式方法陈旧、手段落后,生产工艺问题处理不,技术问题处理措施不到位等等等等大量令人不能满意的生产现状或工作状态,企业没有所需的合适的人去干好这些工作,为此, 需对企业现有的人员现状进行深度思考,摸索、探索培养企业现有业务性、技术性人才满足现有工作需求的办法,采取何种可操作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和措施。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落实:

一、严肃培养人才的紧迫性

培养人才的紧迫性是对各级领导的要求。人才培养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结果不言而喻。紧迫性的提出,是要求各级领导对人才培养要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人才培养不是组织部门、人力资源部六的专利,而是各级领导的工作职责,是第一职责,第一要务。企业要想各类人才层出不穷,职工队伍人才济济,和各级领导的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至所以没有卓越的或者满意的或者合适的人才是因为领导的工作做的不到家,没有尽心、尽力、尽责。严肃的提出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就是要给领导加担子,加任务,严肃地、认真地、正确地对待人才培养问题。人才工作做不到这一点,人才培养就是奢谈,就是扯淡,就是浮云。抱怨没有人才,恰恰是因为对人才工作的不严肃所致,不严肃也就不能认真对待人才培养。

二、突出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笼统地提出人才培养,解决不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有解决工作中、生产经营中存在各类问题的人才,就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各类人才的办法、措施,突出培养人才的针对性。要对企业中存在的各类人才现状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现状,对掌握的人才分布结构状况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进而进行分类,对企业人才需求分出轻重缓急,对主要的、次要的,紧缺的、尚可满足的等等人才需求现状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培养方案,可采取小单元的方式进行:一种是职能部门的领导就是的直接的培训师,对下属负有培养的职责,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培养,不拘一格。要想在本职能部门业务领域培养业务尖子、业务能手,领导是最佳、最合适的老师。一种是组建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某一工种或专业特殊技能的人员组成若干个专家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既要有理论的深度解析,又要有技能的具体指导,以达到实际提高的效果,突出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就是为了干好人才培养。

三、严肃培养人才的时间要求

人才培养是一项费力、费时、费钱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证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但对企业而讲,人才培养不能坐而待之,时不待我,人才培养必须有时间观念,有时间要求。

严肃培养人才的时间要求确切地讲是对领导的要求、对责任教师的要求。一个单位、一个职能部门、一个生产车间队段的负责人或责任教师,在这个岗位就有这项职责。要对本岗位、本工种进行深刻、深度的分析,对目前工作中、岗位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梳理、整理,熟悉现状,掌握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进度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没有时间概念,没有时间要求,人才培养就是标语、就是口号,就是摆虚架子,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一定要牢记时间是保证的原则。

四、确立导师制度

对企业的人才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研究之后,就要组织建立导师制度,建立若干个专业、工种的专家组,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要求等若干方面进行明确、具体的要求,以保证企业人才培养在一个时期内、一定时间段内取得成效。建立导师制,是要明确:一个单位内有专门的优秀人才在具体运作人才培养这项工作,有具体的部门、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具体的工作人员在为企业培养人才。

五、设置急需人才培养的专业、工种培训项目与课题

设置专业、工种培训项目与课题,是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是要解决本单位内哪些专业人员急需提高专业水平、哪些工种的技术工人操作技能要求加快培养提高的问题。这项工作要做的认真仔细,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相关专业人员对取得的调研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分解、理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 各工种人才培养工作的轻重缓急,打有准备之仗,做到有的放矢。人才培养要做到精心策划,充分准备,这即是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也是突出、强化时间观念,更是企业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和具体措施。

六、组织专家讲座

这一措施应对是企业人才状况实际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解决共性问题的最佳、最实用的办法和措施。对某一专业、某一工种在工作岗位上、生产现场中存在普遍性问题时,就要组织、聘请优秀的专家或学者,制定专项培养培训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专业答疑、技术问答、现场解答,通过专家、指导教师与培养对象的互动,以达到最佳的人才培训效果。

七、制度的保障

人才培养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装备维修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E271.3 文献标识码:A

装备维修人才的培养是部队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的重要基础。大力培养装备维修人才,为部队全面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当前,深化改革的状态下,更要抓好装备人才培养,真正抓好陆军部队的建设发展。

1积极探索人才培养途径

(1)发挥好军队院校的依托功能。军队院校是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注重发挥军队院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系统、理论知识前沿、信息技术先进等优势,与部队工作任务结合起来,通过短期轮训、代训和脱产学习等培训形式,升华思想认识,为部队重点培养急需人才,开阔官兵视野,增长理论知识,强化职能使命,提高官兵驾驭信息化武器装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2)发挥好国民教育的支撑功能。吸收国民教育资源是提高维修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地方充足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建立良好的教育协作机制,为人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军地通用的专业,如车辆维修工、焊工、钳工等专业人员,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走开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和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的路子,有效地发挥地方人才优势,节约军队资源。

(3)发挥训导机构的培训功能。培训是部队组织“小工种大集中”的主要手段,也是及时解决装备专业急需人才的重要形式。在部队年度工作起步之际,要组织好充电工、车间值班员、钳工、焊工等上级不易组织培训的工种进行集中培训;年中要针对下半年演习、拉动和考核任务重等特点,对专业技能弱、单独完成任务能力不强的同志进行强化训练,提高业务技能;年终时要充分结合老兵退伍后,人员少、一些岗位缺编等现象,加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保障装备日常维修任务的完成。

(4)发挥岗位练兵的帮带功能。岗位练兵是提高维修人员素质最有效、最节约、最快捷的方式,实际工作中,要分工合理,科学计划,多利用以强带弱、以老带新、一级带一级、一级帮一级的培养方式,对专业技能强的多压担子,对专业技能弱的多引路子,对老同志要多给时间创新,对新同志要多给任务机会,努力形成立足岗位练精兵的氛围。

2严格落实人才考评机制

(1)抓好年度训练考核。要依据训练大纲内容,严格考核程序,设置好考核内容,公开考核条件,公平、公正组织好,切实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真正达到作为发现人才的主要途径,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保留人才的具体举措。

(2)抓好技能鉴定考核。严格落实好装备专业技能鉴定考核制度,组织好各级考核工作,严格初、中、高级考核评审条件,切实使强的更强、弱的变强,带动整体提高,激发大家的热情。

(3)运用好岗位考评制度。岗位考评是检验装备维修人才履行职责情况的综合反映,实际工作中,要把岗位考评与月、季、半年和年终的评优活动结合起来,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大家的思想认识。

3抓好人才的选拔工作

(1)重视任务选拔。在重大任务中,重点抓好人才培养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坚持把维修人才放到重大任务、艰苦环境、关键岗位上摔打锤炼。要通过参加大项活动为装备维修人才搭设施展个人才能的舞台,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想干、能干、干好工作的良好条件。要客观分析和正确对待在遂行重大任务中出现的问题,不简单求全责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人才培养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为在新的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利。

一、传统教育的特点和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冲击能力差。

对于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弊端,现有的六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从不同的角度作过深刻的分析,指出这种教育的着眼点不是培养创新人才。杨振宁教授曾对中国传统教育作过精辟分析:“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李政道教授寄语中国年轻学子说:“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丁肇中教授针对我国的“应试教育”指出: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至少我认识的科学家都不是年年考第一的好学生。我自己更不曾考过第一名,小时候父母不管我,让我自己发展。免费论文。”崔琦教授谈到他的那些来自中国名牌大学的一流学生时说:“他们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我告诉他们,做学问可不是做作业,那只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他打了一个比喻,做学问就像在旷野或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有开创性的探索精神。我们的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也是一种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继承性教育制度。首先,它迫使学生按标准答案背书,不能有任何的发挥。其次,是一次考试定终身,不给青年人多次选择的机会。第三,考试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仅是笔试,不利于有各种爱好和特长的年轻人都有深造的机会。

几位学者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打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很显然,不转变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当然,这种转变和改革,并非要把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统统丢掉,空中楼阁似地去构造一个创新性教育,而是要通过对继承性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来实现。

二、创新教育的特征与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创新教育特征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创新教育在注重继承的同时,更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和面向未来的创新。

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试教育,奴化人格,束缚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个性。

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提升。免费论文。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对创造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创造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创新教育内涵

根据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创新教育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养。免费论文。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

3.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和科学研究能力、动手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上来,明确教育并不仅仅是满足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得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去发明,去创新。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方案个性化,是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创新。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加强基础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也包括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既包括本专业基础课程,也包括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广博。第二,加强文理融合课程,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设置综合课程,重新组合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同时,要合理设置人文文化课程,为学生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四)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做好三个转变: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从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从“满堂灌”、 “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高研究能力。

(五)加强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建设

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应体现宽松、民主、自由、开放、进取。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要充分利用学分制的优势,根据国情校情,建立更加完善的选课制、选师制、主辅修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在一定条件下选择专业制,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硬件支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营造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吸收先进文化,扩展学术视野。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2]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

人才培养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高职 教学计划 培养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必须为贯彻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在新一轮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渐推行。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历程,国家对编写教学计划有过指导性文件,但对人才培养方案还未曾颁布过相关的文件。目前,缺乏制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遵守的框架和质量标准,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施的随意性,并带来质量标准考核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对规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系统规划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基本相同。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我们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教学环境、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四是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它的系统性和实施措施;五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学制是指修读年限,高职的标准修读年限一般为3年(2年),根据学生学分修读情况可实行弹性学制2~5年(2~4年);招生对象是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种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其他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区别

1.在设计思路和原则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除了计划性,更侧重它的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框架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等相关条件和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既方便学生就业,又能促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5.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改变了教学计划 “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打破了注重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牢笼,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我院为例,将长期以来教学计划沿用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改为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性实践、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6个模块,各个模块的课程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突出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还可增设特殊的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6.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了教学计划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训)室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倡将企业的工作任务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在真实的环境中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教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7.在教学环节上。人才培养方案为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环节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学时从30%增加到一般不低于总学时的50%。第六学期原则上全部安排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上不少于半年,根据专业实际还可单独设置有利于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

8.在教学安排上。一是学制及学期的变化,学制上,由原来的学制3年(2年),根据学生的学分修读情况,可弹性为2~5(2~4)年;学期安排上,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情况,每一学年由原来的两个学期可灵活设置成多个学期,将常规的教学时间安排与寒暑假、周末和节假日打通安排教学任务。二是课程学分计算方法的变化,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可从传统的理论课每18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每36学分计1学分,改为除集中实训的项目每周计1学分外,其他统一为每18学时计1学分,突出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导向。

四、制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注意事项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需要组建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和配套的相关教学制度等。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在此前提下所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才能避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

2.依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要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确定培养目标,使其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是培养模式定位的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应体现出区域性特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同,对人才的规格、层次的要求不同,这些不同都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最终反映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3.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在确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业务范围、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构建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设计要突出职业性,使培养目标不脱离高职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4.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体系。要将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确定的标准转化为课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过程为依据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意义和价值。构建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或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的获得及胜任工作为目标的相关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根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5.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模式要注意贴紧企业岗位工作实际,把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秦葆,刘雨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初探[J].人才开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