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1

一、实物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刚刚接触数学这门学科的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数字的概念还不是太深刻,理解得也不算太透彻,而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又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那么,作为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我们就必须寻找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手段。教育心理学指出:对于小学生来说,图形和实物的形象化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简单抽象的数字计算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实物和图形的运算。例如,在学习加减和乘除法时,计算3+2,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把数字想象成自己喜欢的实物,如3个苹果和2个苹果的和;3支铅笔和2支铅笔的和等等,通过实物的联想,就比较容易算出了3+2=5的结果。

二、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灵活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天用杯子装水,那么杯子装水的多少可以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取名字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很容易唤起孩子的注意力,而这个问题又与每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学生便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瓜给它取很多很多好听的名字。教师给予鼓励之后,便从数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掌握容积的定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体积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对容积定义的理解在这样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那么怎么求一个容器的容积呢?每个学生手中的水杯到底又可以装多少水呢?让学生想办法将自己水杯的容积给求出来。这下学生可犯愁了,数学课堂中只有学习用品,又没有测量水体积的工具,我该怎么求出容积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容积的求法,学生在全身心地和教师一起探索之后,豁然开朗,从而教师能够更轻松、愉快且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但揭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自主探索新知识,培养发现力和创造力

升入五六年级之后,学生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本知识,并且有了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和推断能力。那么在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教师一步步地领着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培养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指明方向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例如,圆面积的学习,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学习时都一步步地讲解过,那么圆的面积的求法和公式就可以仿照它们的推理过程来探索,并且教师提醒学生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所学的图形。学生在推理出来之后无论是对还是错,教师都要给予相应的鼓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养成学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课上教师在带领学生一起来探索圆的面积的求法,这样在之前自己探索的基础上来理解这个拆分—重组的教学过程会很容易。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开发自己的数学思维,手脑并用来发掘和探索新的知识,不但复习和巩固了原有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空间的认识

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得相当透彻,这就需要在学习立体图形及三视图时,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中可利用的空间图形,而且要让学生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去制作立体图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立体感。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通过教具讲解完长方体是由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组成的,而且每个相对的面都相等,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成,当6个面都完全相等时,长方体便成了正方体。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一起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制作过程中,每个小组肯定会遇到不同的制作问题,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解答,为学生的制作过程扫清障碍。这样在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准确、更快速地完成任务。最后,让每组同学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成品,并让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制作感想。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要赞美学生的表现,满足学生渴望表扬的心理,使他们对这样的教学过程产生好感,以后能够自主的去动手制作感受数学课中所学的数学理论和基本思维。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尤其对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知识的灵活应用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2

随着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教学将变得更自由、更灵活。这为我们上好数学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课呢?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其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实现教学价值;还要常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要把各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最佳学习环境。为此,教师要经常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来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课堂教学。

一、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情境融合,营造课堂气氛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的数学教材给出了不少例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童年时期,他们有好奇心,活泼好动。数学教师可从这些方面去引导,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在“学”中“玩”。

二、将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理解融合,重视理性认识

实践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可以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基于这些原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应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物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操作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游戏、观察、画图、实验等各种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结合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三、将表扬鼓励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增强学生自信心理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对父母和教师的夸奖非常重视和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经常给予鼓励,给予表扬,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理。良好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敢做,良好的表扬和鼓励能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良好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良好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的创新才能迸发。如果学生得到教师的奖励,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就会更进一步地发挥想象力,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四、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重视理解效果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3

关键词:创造力 意识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15-01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学习习惯。

教师,首先要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心境之中,学有所乐,乐中悟道。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层面相对狭窄,没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对于一些理论性的问题,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数学中的理论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对于学生理解有明显的启发作用。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常数学概念比较精炼,内容也抽象,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客观上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其实,有许多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予以解决。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一策略,刚好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这节课时,教师除了用好教材中所提供的活动方法外,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把橡皮假设成小乌龟,再按照教师的指令移动橡皮小乌龟,体验平移的内涵。又如,让学生站立并伸直右臂,向左、右转,获得逆时针旋转90°,顺时针旋转90°的切身感受。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白,平移与旋转都是全等变换,它们共同的实质就是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这时只需稍加提醒,学生便会领悟其中的不同。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逻辑思维也刚刚开始,所以教小学数学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我的体会是:(1)尽量用直观的,讲故事的方法来教学。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一年级开始学数字,可以讲一些数字的故事,举例讲为什么要有数字等。(2)尽量讲多一些数学背后的意义。如为什么要有小数,为什么要有分数,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3)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可以举比较夸张地例子。如讲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可以举狗追食物的例子。可以比较夸张地说让狗跑弯路等。(4)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举例。小学生正处在萌芽期,他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万不要对孩子大声叫骂。样不但会适得其反,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影响。学方面建议不要留过多的作业和背诵,课堂上多用实物举例,帮助孩子理解,对回答问题好的孩子适当给予奖励。并在班内举行数学竞赛之类的活动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小学时期势必掌握的数理知识不会高。多数孩子都是带着会数出123这样的能力进入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个金字塔。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初中的一道证明题被浓缩为高中的一个定理。很明显小学的数学只是金字塔的最底层,它决定了学生对“砖块”的形状的把握孩子这个时期是个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时期,或许不少老师强迫孩子背诵很多定理公式,但是数学其实是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它不只是理论触摸更重要在现实中。因此,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而让他把一切看作是一个答案。哪怕是火柴棒比出的数字橡皮筋勒出的三角形,最好是积木。说一些具体的小学数学从开始的识数过渡到加法、减法、综合、圆的面积计算。一元一次方程,和最灵活的行程问题等。这些都不是难点,还是和前面一样,这些是最容易和孩子身边的事物结合利用的知识了。我们会走路、有行程、有未知、有方程、有图形、有面积、有物品的多少、就有了加减乘除……因为这是个基础阶段,只是被分成了几个大片面并不枯燥并不难懂。有了兴趣一切都好,灌输给一个人“数学好玩”这个概念。

还有上课的时候,不要频繁的看教案,因为小学的孩子会在心里觉得这个老师很没水准。小学的孩子有蛮多的应用题,其实最好可以加上图画给他们上课,我记得我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很会画画,而且很幽默,所以我们班三年级数学成绩很好。课下的作业量:(1)不要叫他们抄考卷,把试卷一遍一遍的抄,再好的老师这样布置作业也会被学生鄙视。(2)其实学生都想作业少一点儿的,最好布置那些有用的,量也不会很多的,毕竟孩子不是工具。好的老师应该是能把概念讲清楚的。这点很重要,磨刀不勿砍材功,我很反感现在老师作业布置非常多,其实这样是老师涂省事,一个好老师应该不会让学生做特别多的题目,她会挑重要的题目让学生做。其实一本练习材料足矣。其他的题目需要老师补充,这需要老师备足够长时间的课。

最后,教师要主动为学生们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因为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完全决定学生一切并严格控制、监督学生行为的专制作风型教师,必然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严肃呆板、谨小慎微、依赖性强;而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互商互助、协调行动的民主作风型教师则能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4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很多人都曾经做过专门的阐述。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设计的学习程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改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辅助下的独立思考加集体研究。教学设计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进行呢?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分别是: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么的。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以《图形的变换》这节课为例,对照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经历旋转过程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得到较复杂的图形,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到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美感。然后,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细化,细化出7个目标小点,分别是:1.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2.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

较复杂的图形;3.体会中心点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4.体会角度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5.体会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6.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然后,就可以根据细化的目标小点选择合适的素材。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小点,可以选择4个素材,即:

这些素材对应的目标小点如下:

第一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第二个素材:体会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个素材: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第四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知道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图形的变换》一课中所用素材的呈现方式分别是:大风车图案的呈现方式是动手操作、课件演示;三角形图案的呈现方式是课件演示,三角形分别以不同的中心点、角度旋转;第三组素材采用的是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中的图案,采用静态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图案的美;菱形图案是自编素材,呈现方式是静态呈现、课件演示。静态呈现的是十字架形状的简单图形,课件演示的是复杂图形,从十字架形状演示到复杂图形的旋转过程。

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我们要遵循"用尽用全"的原则,即:一个素材要达成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素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以上是基本的教学设计思路,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适用,只是一个借鉴和参考,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5

一、转变教学思想,使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摒弃权威性、指令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必须真正转变观念,从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出发,确立学生主体观。如果教师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只讲究场面的热闹,而不管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这是错误的。小组合作学习挑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有许多优越性,它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改变了原有的竞争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如果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事倍功半。教师应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师生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地争论。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是要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小组活动,每名学生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所做的三角形或所画的三角形的特点,这样通过不同的三角形的比较,从而得出三角形有三个角、三个边、三个顶点。这种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新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三、选择恰当时机,科学评价

教师要指导和掌控好合作学习,运用好评价的功能。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及时科学地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评价还可以使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对合作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合作目标和活动的设计,以便做出及时调整,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教师在确定评价类型、设计评价工具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评价应对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具有鼓励作用;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应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等。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随着新课准的逐步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角,而应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学心态,要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合作。教师在设置好合作内容后,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教师要成为一名指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想不通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如果学生的思考方向偏离了教学内容或者是错误的方向,教师也要及时地加以纠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良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而是要组织好,管理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取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例如,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学习方向上。并且教师还要根据已知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适当调整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积极了解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对其产生的错误及时纠正。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回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教师还要鼓励每一个学生,不论平时学习成绩的好坏都要大胆思考、发言,对能够提出有见解性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要注重合作交流学习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发展。

首先,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提倡不同思想、不同的见解的充分表达和交流,使每个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力量,也使学生得到尊重和理解,不受轻视。

其次,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错误,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给学生反思和发现问题的时间,要耐心等待他们的改正,不挫伤他们的主动学习的激情。很多时候学生跟学生学习比学生向老师学习效果可能好得多。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评价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十分重要。教师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正确评价,既不能让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也不能使学生沾沾自喜,而不去进一步思考。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如何解应用题常感到很茫然,无从入手。因此怎样进行应用题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工作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生活化的应用题题材内容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例如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时,老师提供给学生几条信息:苹果有20筐,梨子有12筐,苹果比梨子多8筐。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就把学生带入了身边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使应用题有了"应用味"。又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先给学生数数教室里有几个小组?每组有几张桌子?每桌坐几个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这样从本班实际情况入手,引导学生自主编题构造例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

二、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应用题呈现方式

传统教学的应用题的例题呈现,一般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改变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出示课本例题,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读题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那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例如,通过呈现信息,要求学生根据信息的选择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一开始就呈现了两条信息,①少年宫舞蹈队有20人,②少年宫合唱队有69人。要求学生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形成了四道完整的应用题。这样通过呈现信息、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复习题、例题和尝试题整体出示,从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较好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信息、编题目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又如"两积之和应用题"教学,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体育物品价钱的调查,然后创设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情景,应用表格式数据,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来呈现应用题,这样借助"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实际问题,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的调查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为学校出谋划策的过程中,愉快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多样的、灵活的呈现应用题,能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适时予以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