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运营建议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项目运营建议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项目运营建议范文1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作用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对高质量完成建筑任务、加大社会劳动力再就业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创造经济效益能力,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收入水平,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发展平台。同时加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力度对于私有制建筑经济也有较强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竞争实力具有积极意义。私营建筑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经济市场的有效管理,还可以规范社会主义建筑市场发展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自身素质,加速农村人口合理转移,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人口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私营建筑经济对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仍然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为主体,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私营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私营建筑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一系列不正当市场操作行为,强化了建筑行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国有建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损公肥私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发展。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以经济改制为名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将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管控权移交给自己或亲属,将利益丰厚的建筑项目交给重组后的新公司来完成,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将多数利益分配给自己或亲属,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浪费,使国有资产变成私有资产。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领导者不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现象混乱,大肆贪污,牟取私利。

(二)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私营建筑经济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和经营规模小。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私营建筑企业经常受到建筑相关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等处罚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经营形式单一,分布零散,缺乏抵御风险的实力,加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处于发展低迷状态,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庞大,使得私营建筑企业融资渠道缩小,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三)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管理者缺乏积极的经济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通常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些管理者在建筑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目光比较短浅,仅对现阶段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没有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经济管理,缺乏动态管理意识。缺乏全面性成本管理观念,管理者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工资进行成本管理,对因工程质量问题返工、设计发生变化而造成的隐性成本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没有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自我学习意识,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管理者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企业管理者人才队伍还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相对比较滞后。

(四)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

我国建筑行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手段,自动化水平较低。建筑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规模,将更多的资金成本浪费在人力成本上,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重视高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与国际同行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重重,面对严峻挑战的竞争形势应对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与全球化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融合。

三、加强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我国应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公有制多元化有效实现形式,把握改革指导思想,推动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形式,大力发展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式。明确国有企业产权,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组建股份制合作制经济,对国有小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建筑企业实力。加强对国有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通过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提高工程质量,落实相关建筑经济发展政策,防范国有企业管理者滥用职权的行为,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增强我国国民整体经济发展力量。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转变认识,正确处理好我国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深刻了解到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私营建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鼓励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向公司化、集团化模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促使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稳定、持续。

(三)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建设

对建筑经济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的意识,采取有效、合理的建筑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对将要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及时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减少由于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定期对建筑工程的初始投建、施工、竣工收尾等全过程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将经济成本的预算管理观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中,确保经济管理真正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动态发展中。加强建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优化资源配置水平,把建筑成本控制到最低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制度,定期对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管理能力。经常组织参与建筑经济发展讲座活动,与其他企业相互沟通、讨论、学习,借用互联网系统,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掌握我国政府经济政策动态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根据建筑行业经济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吸引就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国际市场,提高建筑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推动建筑行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提升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占有率。

(五)积极发展国际建筑经济市场

我国国内建筑经济行业应积极发展国际市场,调整企业战略结构,扩宽经营渠道,通过工程、贸易、劳务等与境外建筑企业相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建筑企业还可以与我国其他行业强强联合,走向全国,利用国内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合作。或者与国际具备先进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的知名建筑承包商共同合作,增加相关科技投入量,共同发展国际经济市场,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发展趋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四、总结

项目运营建议范文2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收入确认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端并兴盛于西方自由市场国家的合同能源管理(EPC),特指节能服务(ESCO)与耗能企业之间以合同形式约定节能合作项目的节能降耗目标预期,前者为落实目标向后者提供一系列专业能源管理服务,而后者则以节能效益支付前者投入及应得盈余的节能服务外包和互惠合作机制。究其实质,乃为以节省的能源费用兑现支付节能项目整体作业成本的一种节能合作业务模式[1]。在EPC节能合作投资运作模式下,耗能企业单位得以借助节能服务企业的先期投入而提前实现工厂及设备的升级改造,等于提前利用了未来才可能实现发生的经济利益,也可理解为专业节能公司以许诺特定项目的能源节约收益、受托管理合同项目全部能源收支的方式,向项目所在企业输出定制化有偿垫资节能服务。进入21世纪,在国家发改委和世界银行等部门组织的共同推动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被引入中国,于北京、辽宁和山东等地试点成立能源管理公司(ESCO),并很快得到了高耗能及有节能需求企业的认可和欢迎。截至目前,国内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已达2500余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近30家,近20年来累计实现节能能力6500万吨标准煤。大致说来,该模式机制可分为节能效益共享、能源费用委托管理、节能量及效益承诺、融资租赁和混合型五种类型,尽管合同能源管理具备纾解耗能单位资金压力、改善现金流、节能效率较高、优化管理模式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等突出优势,然而抛开高耗能企业节能自觉意识差、节能投资激励机制不健全、节能技术不过硬、ESCO融资约束严重等制约因素不谈,单就会计处理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披露的复杂程度大为增加,合同能源管理经济实质判定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都存在争议,一旦分析视角偏差或准则运用不当难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应当引起会计主体节能服务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合同能源管理及其会计处理简析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运营模式简析

(1)节能效益共享型。节能改造项目的前期费用投入由节能服务企业全部承担或与客户双方约定共担,项目竣工后共同评估确认节能量,并按合同约定共享因此而创造的价值增值。项目合同期完结后,节能设备所有权及之后产生的效益则全部归客户所有。(2)节能效益承诺型。节能改造项目资金由客户按进度分期提供,节能服务企业负责向客户提供全程节能服务,并承诺保证项目投入使用后能实现一定节能量和节能收益。项目验收完成并经双方确认承诺节能效益达标后,客户向节能服务企业支付相关费用;若节能效益未达所承诺水平标准,则由节能服务企业补偿差额。(3)能源费用委托管理型。客户委托节能服务企业出资对自身能源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并负责后续运管维护,按照双方合同约定把改造后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委托交由节能服务企业管理,所节省的能源费用成本归后者所有,直至项目合同期完结[2]。除以上三种被惯常采用的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外,还有融资公司介入先租赁收费后向客户无偿移交的融资租赁型,以及前述四种合同类型任意组合形成的混合型投入与收益模式。随着近年来国内ESCO企业经营管理的日趋成熟规范,实际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作中,节能服务合同多为前述三种主要模式类型之一或它们之间的组合变通,故而每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结算方式都并非一成不变、简单恒定,毕竟耗能企业客户实际情况和需求各不相同,动态变化的交易关系、合作方式以及投入与收益模式,决定了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处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项目个案交易的经济实质选择最为妥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的分类比较

由于缺乏统一明晰的会计标准,导致现有节能服务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参考借鉴遵循IFRIC4、《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下简称“租赁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等不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中难免存在较大争议。(1)节能装置按固定资产实施会计处理。节能服务企业把安装在耗能企业客户的节能装置确认为固定资产,在计量时可按来源不同将其区分为外购或自营建造。若为外购节能装置,则其成本按照采购进价、税费和产生效益前的相关运输、装卸、安装和专业人员劳务费用等进行计量;若为自营建造节能装置,则其成本主要包含直接原材物料、人工和机械施工费用等。选择该类会计处理方法后,节能服务公司收入的确认并不确定,需要根据节能装置未来在耗能企业客户所产生的节能量来核定计量,而成本费用却可以精确可靠计量,因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投入发生的人工成本、运维费用和设备装置折旧费用等都是恒定和易于采集确认的。类似根据项目进度确认计量节能收入的会计处理方法,从本质上与经营租赁十分类似。(2)节能装置按存货实施会计处理。节能服务企业把安装在耗能企业客户的节能装置确认为存货,在初始计量时其成本包含采购、加工及其它成本;当节能设备装置实际转移至耗能企业客户后,节能服务企业一般选择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对已发出存货进行计量;期末对节能设备装置进行后续计量时,若设备装置发生减值则计提减值准备。选择该类会计处理方法后,节能服务企业收入的确认计量同样需要视节能装置未来在耗能企业客户所产生的节能效益而定;而总的成本费用比较明确,无外乎原材物料采购、人工成本、运维和财务费用等;既已按存货进行会计处理,节能装置就不存在计提折旧问题。(3)节能装置按建造合同实施会计处理。具备生产节能装置资质的节能服务企业,倾向于把节能装置建造完成并安装至耗能企业客户的这个过程归于建造合同范畴。节能装置安装验收完成后,并不能立即为节能服务企业带来收入,而是在合同期限内根据所产生的节能收益来逐步确认收入,而生产营建节能装置的成本费用是明确固定的,主要涵盖直接和间接费用以及项目期限内的运维费用等。(4)节能装置按租赁资产实施会计处理。将节能装置视作租赁资产按“租赁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较之前述三种处理方法更为贴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经济及交易实质。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租赁业务成立条件有二:一是履行合约是否依赖其特定资产;二是该特定资产是否依照合约完成了使用权转移。反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节能项目能否顺畅实施、节能服务企业能否如愿实现营收预期,都取决于节能装置,且自合同签订后该节能装置特定资产的使用权,便可视作已经向耗能企业客户发生了实质性转移[3]。综上,会计主体节能服务企业把节能装置视作租赁资产,依循“租赁准则”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是相对最为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三、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的案例分析

大连易世达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125;本文以下简称“易世达”)是致力于余热发电技术、环保、节能、新能源工程设计安装及总承包的专业节能服务上市公司,也是国内首批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性ESCO企业。2018年易世达在山东、新疆等地加大开拓合同能源管理EPC项目力度,取得不俗业绩。现从中撷取四个典型案例,对易世达EPC项目会计处理进行示例探讨分析。

(一)余热发电EPC项目会计处理案例评析

(1)余热发电EPC案例简况。易世达与山东新华制药有限公司(同时发行H股和A股股票的上市企业,以下简称“新华制药”)签订余热发电EPC合同,易世达在客户所在地淄博依托原有参股公司淄博鑫港新能源有限公司设立项目服务部,对新华制药所属药厂衍生释放的多余热量和热能气体实施节能循环利用,运用新能源及余热发电技术营建安装发电设备。该EPC项目所在桓台县果里镇经济开发区的场地由新华制药提供,相关报备审批手续都由新华制药作为主体出面负责申办,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负责该EPC项目的资金筹措投入及营建。该EPC项目所涉及资产自然归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所有,竣工运行后易世达有权掌控管理10年,之后向新华制药过户移交。2019—2029年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运营该余热发电EPC项目期间,负责向新华制药供应电力,电价以物价部门核定的当地同类型上网电价为准。双方还约定,单一发电机组月度电力销售营收若达不到180万元,新华制药则按180万元向易世达支付;若超出180万元,则如实测算交易。(2)会计处理评析。从易世达与新华制药签订的余热发电EPC项目合同内容来看,是次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模式具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负责余热发电项目建造;二是余热发电设备装置的所有权将于建成验收10年后的2029年移交新华制药;三是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负责余热发电装置运营并按市场公允价格收取电费;四是10年运营期间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实际获得的电费收入并无法提前精确预知计量,但尚能保障每月每台机组180万元的最低电费收入。一家企业向另外一家企业提供建设、运营等多种服务,且在一定期间(比如10年)后实施产权移交,对于此类非同一般的业务模式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并未给出具体约束规定[4]。会计实务中,企业会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运营实际,分别借鉴参照不同的思路实施会计处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确认计量办法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实际营造投入确认尚未竣工投入使用建设项目成本费用,并在该EPC项目建成可正常运转无虞后再行确认为固定资产,并着手开始对该固定资产预先计入已经发生但尚未实际支付的折旧费用,在运营会计期间内逐期进行电费收入确认。10年运营期结束向新华制药移交过户时,会计处理可确认计入固定资产处置;另一类在分析项目公司如何实施收入确认时,则倾向于透彻甄别项目公司所从事业务的经济实质,重点关照提供了何种商品及服务。从前述案例情况看,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包括建造活动和发电运营。单就建造活动而言,倘使是易世达建造自用的固定资产,理应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计入在建工程成本;若是为客户新华制药提供建造服务,则理应确认为建造服务收入。易世达自身是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工程安装企业,而非一家发电企业。从盈利模式看,本案例余热发电的盈利点源自易世达的余热发电技术及相关工程建安的比较竞争优势。故而本次合作交易中,易世达只是向新华制药提供相关发电设备的有偿建安服务,差别之处在于建造合同的对价并非常见惯用的固定对价,代之以与余热发电挂钩的包含月度单一发电机组180万元兜底营收的可变对价。按照以上交易经济实质剖析,易世达可选择新收入准则下的建造合同规范标准对该EPC业务的收入进行确认。只要合于节能装置控制权转移的确认条件,易世达应对该余热发电EPC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审慎预估,在此基础上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并把已获取的对价确认为相关资产。关于预期确定取得的不受产量龃龉制约的恒定营收(月度单一发电机组180万元兜底营收),可以成本或收益的当下现金折现值确认一项长期应收款;而关于受产量制约左右的浮动不确定营收,按实际建造服务收入金额扣除已确认的长期应收款的金额后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水泥余热发电EPC项目会计处理实例评析

(1)水泥余热发电EPC案例简况。易世达与山东山铝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铝水泥”)签订水泥余热发电EPC合同,由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运用水泥发电新技术换热系统为山铝水泥产生的余热和蒸汽进行节能综合利用,该换热系统新节能装置较之普通发电机组可增加发电量2%-7%,并能延长水泥余热发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水泥余热发电换热系统新节能装置的建造安装场地由山铝水泥提供,该EPC项目资产归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所有,自项目竣工运行开始,易世达运营10年后无偿转让移交给山铝水泥。在双方合同约定的节能效益共享期内(2019—2029年),易世达以协议电价(上一年度平均电价的六成+当月电价与上年电价全年均价之差的四成)乘以实际产出电量外加5%服务费,向山铝水泥有偿供应电力。(2)会计处理评析。一是水泥余热发电EPC项目交易合作是否构成租赁要件的判断分析。从易世达与山铝水泥签订的水泥余热发电EPC项目合同内容来看,10年运营期内山铝水泥付费享有加装换热系统新节能装置余热发电站的全部输出电力,且向易世达支付的价款既非合同约定的固定单位产出价格,也非产出交付时的市场公允价格,而是根据上年均价和当月电价综合考量计算的协议电价外加一定比例服务费。由此可判定,易世达与山铝水泥水泥余热发电EPC业务满足租赁构成要件。二是区分判定该EPC业务是经营租赁亦或融资租赁。参照“租赁准则”第六条之规定,结合“国际租赁准则”中对融资租赁的判断甄别导引,以“风险报酬是否彻底转移”作为评判标准。从具体案例情况来看,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中易世达取得的全部租金皆为依循不同租赁期间节能装置的真实节能量和节能效益测算而得的金额并不固定的或然租金,加之到期后发电站还要移交山铝水泥,故而易世达确切取得交易对价、实现交易利益流入自身企业的结果并非必然,或然性依旧存在,附着在租赁资产水泥余热发电装置上的风险还是要由易世达承担[5]。据此判断,该EPC业务当属经营租赁无疑,易世达取得的或然租金可于真实发生的当期予以确认收入。三是有关建造活动的会计处理研判。水泥余热发电EPC项目有关建造活动会计处理的研判分析,较之易世达为新华制药提供建造服务的会计处理完全一致,在此不复赘述,理应确认为建造服务收入,会计处理结果为易世达将水泥余热发电节能设备装置当作固定资产核算,10年运营期间每个会计期间逐期确认经营租赁收入。

(三)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项目会计处理实例评析

(1)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案例简况。易世达与山东钢铁集团淄博张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钢”)签订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合同,由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运用节能新技术为张钢还原冶炼铁矿石所用的电阻电炉安装余热发电节能装置,该余热发电装置的安装场地由张钢负责提供,相关报批手续皆以张钢为主体由其负责申办,该EPC项目资产归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所有,自项目竣工运行开始,易世达运营6年后无偿转让移交给张钢。在双方合同约定的为期6年的节能效益共享期内,易世达与张钢按提前商定的分成办法共享收益,以签约时淄博当地电价均价0.46元每千瓦时为准,协议测算公式如下:每月发电收益=每月发电量(千瓦时)×0.46元每千瓦时-双方测定的每月运营成本。运用该测算公式计算而得的月度节能收益在6年运营期内视作恒定不变。(2)会计处理评析。一是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项目交易合作是否构成租赁要件的判断分析。从易世达与张钢签订的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项目合同内容来看,6年运营期内张钢付费享有电阻电炉余热发电装置全部输出电力,张钢支付的对价虽为恒定月度节能收益的一定比例,但从实际测算办法和公式不难看出,该固定对价与发电装置产量毫无关联,也并非淄博地区的市场公允价格,而是与电阻电炉余热发电装置产出节能量无关的固定对价。由此可判定,易世达与张钢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业务满足租赁构成要件。二是区分判定该EPC业务是经营租赁亦或融资租赁。易世达与张钢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项目运营期为6年,运营期限届满后易世达将电阻电炉余热发电装置无偿转让移交给张钢。据此可以推断,易世达在6年内收取价款必定与整体项目投入相差无几或者略有盈余。由此判定,附着在所租赁资产电阻电炉余热发电装置上的风险报酬以及该装置的控制权,从实质上来讲已经悉数转移至张钢,该EPC业务当属融资租赁无疑。三是对建造活动会计处理判断。既然该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交易确定属于融资租赁,那么会计主体易世达就应当遵循“租赁准则”第四章有关出租人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定,对自身EPC项目建造活动实施相关会计实务操作。

(四)利用水源热泵机组替代锅炉空调EPC项目会计处理实例评析

(1)利用水源热泵机组替代锅炉空调EPC案例简况。易世达与淄博世纪大酒店签订水源热泵蓄冷蓄热EPC节能合同,由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运用新能源技术为淄博世纪大酒店安装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装置,为后者235间(套)高档客房、恒温游泳中心和桑拿浴、健身房等设施场地提供新型节能供热供冷。双方约定易世达负责筹措投入前期项目资金、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及采购、项目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运维等投资建设事宜,150天内完成全部工程进度。经营该项目期限为12年。易世达的合同投资收益包含设备投资款和能源站运行费用两部分,合同签订30天内淄博世纪大酒店向易世达拨付首款300万元;水源热泵机组运抵安装验收合格后,再拨付次笔价款600万元;机组信息化控制系统构建验收合格后,再拨付200万元价款;整个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装置运行之后30天内,再行支付第4笔设备投资款260万元;剩余设备投资款分12年逐月平均支付。能源站运行维护费用每月10万元,当月12日支付,共需支付144个月。淄博世纪大酒店未付清全款前,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装置的所有权归易世达所有;付清全款后易世达协助办理项目资产所有权移交过户手续。(2)会计处理评析。该EPC项目易世达投资收益款项划分成水源热泵机组投入和后续机组运维费,且两块款项都是双方协商议定的固定价款。尽管在整个建设和运营期限过程中,水源热泵蓄冷蓄热项目的资产所有权和运营维护权都归易世达所有,但易世达毕竟是在淄博世纪大酒店原有设备设施基础上再行为其实施节能设备装置建设安装,故而整体节能设备装置与淄博世纪大酒店正常运营流程需求是完全契合匹配的,并且在项目建成后还要接受淄博世纪大酒店严苛的项目验收[6]。此外,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设备装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实际产出均归该酒店有偿享有,易世达因之获得固定报酬,因而从实质上讲,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节能项目相关资产的风险报酬早已转移至淄博世纪大酒店。鉴于合同包括建设服务和运营服务两大块,与之相对应的合同价款也应分两部分确认收入。具体操作中,易世达先行将项目总款项在建造和运维二者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拆:一是在营造期间依循工程完成的比例采用确认建造收入与成本,若水源热泵机组仅凭设备简单安装便能完成就绪,且所有设备装置无需按照淄博世纪大酒店的特殊要求进行定制,则需要依据2017年颁布的“新收入准则”所规定的收入确认时点条件,来判定是否对产品设备销售所形成的收入进行会计确认,并合理计入相关科目;二是12年运营期间每月获取的运营费,直接确认计入劳务收入科目即可。考虑到项目建设期只有150天,还要深入剖析研判该项目是否满足建造合同的相关构成要件。鉴于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设备皆由易世达购进并简单安装即可形成项目节能系统,淄博世纪大酒店也未提出特别定制要求,故而从经济交易实质层面看,该EPC节能项目等同于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设备的分期付款销售与短期快进度安装,易世达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17版)相关规定确认水源热泵机组销售收入;设若水源热泵机组并非简单安装,亦或酒店方提出特别定制要求,则应在建设营造过程中按照工程完成比例确认建造收入与成本。综上,假设类似能源机组装置仅凭简单安装便能完工达标,相关装置又无需特别定制的话,则可在建设期内确认销售收入即可;否则,便要在营造期间依循完工进度百分比法确认建造收入。至于合同期限内的运营活动,则直接确认计入劳务收入即可。

四、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判断思路及方法选择建议

通过易世达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典型案例分析后发现,节能服务企业在对相关EPC项目实施会计处理之前,要在厘清业务模式的基础上,对节能项目的经济交易实质进行深入剖析和精准把握,进而区分甄别是否构成租赁要件、到底属于融资租赁亦或经营租赁,然后再行按照相关会计准则正确实施会计处理。对于排除在租赁范畴之外的,建议审视甄别其商定履约内容能否划分为建造服务和劳务服务两项履约义务,不可划分者则将建造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在运营期内确认销售收入。可以划分者再以“建设活动设备是否简单安装”、“客户是否提出特别定制要求”两个条件作为判断标准继续甄别区分,符合者当以节能设备销售收入确认建设营造活动,不符合者当以建造合同收入确认建设营造活动。而无论是否符合两个条件,相关运营费用皆可直接确认计入劳务收入;对于满足租赁要件构成的,则要审视其项目资产相关风险报酬是否已向耗能企业客户完全转移,已经全部转移的按融资租赁相关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否则按经营租赁相关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实务操作、以固定资产确认建造资产。

参考文献:

[1]段小萍,陈奉功.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风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3):235-243.

[2]李泱.CAS14收入准则变革对典型行业和特定业务的影响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7(07):52-58+69.

[3]程?.新14号收入准则对EPC项目影响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5):97-100.

[4]程晓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会计核算典型案例解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6):118-121.

[5]周峰,郑曼玲,陈虹宇,冉连月,张立茂.分享型能源改造合同利益分配优化设计[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34(6):109-114.

项目运营建议范文3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型制造企业;运营模式

为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建设中存在的科技问题。近年来,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成为企业科技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拓展合作模式,协同攻关,以目标为导向,引导不同的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了企业向中高端迈进。但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治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初期没有系统的规划,使得平台定位不够准确,功能重复,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受制于企业的体制机制,企业重生产而轻科研,使得平台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因此,探究在创新型制造企业中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及作用

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学术界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黄宁生[1]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优化和集成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载体。朱星华[2]认为,科技平台建设包括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类重大创新平台。苏跃增和徐剑波[3]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和科技发展相统一,实现知识、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的、新型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在我国,主要有四大力量致力于改善科技创新体系,分别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则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汇聚各类创新元素,统筹协调创新环节,提供创新服务支撑,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最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创新型制造企业角度看,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资源整合。汇聚创新要素,增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合作方特有的优势资源,弥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推动双方科技发展,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强知识共享,通过开放各平台的资源信息,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第二,协调引导。引导企业内外各方协同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在创新工作中起到联结和调节作用,通过利用各类优惠政策,判断整合资源的最大利用方式并予以实施,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第三,降低风险。科技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为企业技术改进提供保障和支撑,让科技创新有章可循,推进企业创新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第四,激励功能。创新平台的建立,能够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增强科技创新效果。依托外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可加快企业内部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总的来说,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利用合作单位的优势技术与先进经验,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产力,培养、聚集优秀科技人才,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创新型制造企业中科技创新平台模型

创新型制造企业作为近年来制造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一般设立有独立的技术研发部门,并配套有完善的科研支撑部门,能够在生产制造产品的同时,为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新材料研发、新工艺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设备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条件保障。相对于传统制造企业重“产品”轻“科研”、重“中间”轻“两头”、重“创新”轻“体系”等现象,创新型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加强对外合作,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强预先研究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创新型制造企业中,科技创新平台主要由企业或者政府主导建立,具有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试验验证、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多种功能,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提升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科技创新平台一般通过产业化进程、功能作用、区域级别、依托主体等方面进行分类。结合创新型制造企业特点和建设发展要求,本文提出,在一个企业中可以通过技术成熟度等级来划分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技术全流程建设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1~9级,如政府批准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体系平台,是企业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主要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研创新提供支撑,贯穿研发、中试、验证、成果转化、产业化全流程,同时还包括探究企业新型创新管理体系,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二是研发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1~2级,如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分院等技术研发平台。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针对科技问题,开展预先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和技术革新。三是试验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3~4级,如联合相关科研实验单位共建试验室和检测机构等试验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需开展的基础试验,共同开展试验试制相关工作,推进预先研究开展,输出科研成果。四是成果转化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5~7级,如科技成果示范验证中心等技术转移平台。该平台主要用于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实现科研院所的技术输出和企业的技术引进。五是产业化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8~9级,如用于孵化高新技术项目的科技创业孵化器等技术孵化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企业高新技术的输出和推广应用,实现创新资源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各大平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进企业各项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着力提升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模式探析

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基于高定位、高标准、高要求,目的是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品牌工程。而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是保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关键。为深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具体工作,加强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深化合作,为各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推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运营模型具有四大要素,首先要构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其次做好运营保障建设,再次加强人才建设,最后提升成果建设。

(一)加强工作机制建设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相关管理办法。编制《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健全制度规范,保证平台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也保障科研创新不受生产制度的限制。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按照不同的合作形式(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与对方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合作领域和方向、工作内容、资源保障、合同金额、双方权益、知识产权、保密事项等内容。建立科技创新例会机制。检查科技创新工作任务进展,交流科技创新工作经验,协调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工作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中的主要任务进行部署安排。

(二)加强运营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保障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建立责任人管理体系和专业技术团队。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团队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责任制。依托相关研发人员,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负责具体工作落实。积极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涵盖除技术外的产业、项目管理、投资和创业辅导等方面,弥补技术团队能力短板。2.明确科研项目,侧重问题解决。针对要持续深耕的核心业务,定期梳理创新平台的专业研究方向和各研究团队的专业需求,制定具体研究方向、科研任务。针对具体研究方向和企业能力建设需求,策划申报并开展国家、地方科研项目。针对企业生产现场问题,利用企业现有项目,由创新平台团队牵头解决。3.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科研体系全流程计划管理系统。建立对平台建设和合作需求的统一管理,统筹考虑企业生产、预研、咨询、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需求,每年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配备专人进行控制管理,真正达到全流程计划掌控。4.设立专项运营资金,配齐相关经费。根据实际情况,在企业内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平台日常运行,也为吸引、激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稳定性、持续性支持。同时,要保障科研项目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5.充分发挥试验室作用。依托企业试验室及其技术人员,为科技创新平台配置相关试验室和试验条件,实现试验室对试验验证能力资源的充分开放。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各平台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生活服务保障。

(三)加强人才建设

构建人才队伍,引进一批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军人物,实现平台建设有才可依。依靠人才发展项目,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契机,联合培养,带动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在项目实践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引进合作团队帮扶培养、给平台配队伍传帮带、派员到合作单位驻点学习等多种实践锻炼渠道,加速企业骨干人才的成长和科研团队的组建与能力提升。探索实施优秀人才贡献度与激励政策相关联,制定积极的绩效激励、发展激励、荣誉激励等政策措施,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凝聚核心人才,集聚群体智慧,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最终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建设和流动机制,实现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的价值最大化,为推进技术能力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加强成果建设

重点关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多元化成果转化平台。依托科研成果示范验证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布局,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对企业科技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根据成果关联性,有针对性的策划企业科技成果布局,构建科技成果群;并协助对企业科技创新亮点进行凝练,奠定企业申报高等级科技奖励的基础。健全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对于科技创新平台产生的科技成果,企业内先进行验证和使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现场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产生的效益,根据效益共享、一事一议等原则,给予创新平台一定的经济奖励。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是知识密集型平台,其最主要的资本就是知识产权。加强对基于知识产权与专利强度双核心的管理能力,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减少知识产权纠纷,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预期成效

各平台建设初期,主要按照“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以“发挥实效、开拓创新”为理念,瞄准生产一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企业“最强大脑”的作用,将各科技平台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水平领军人才和技术的聚集池、高端技术的虹吸站,从而全面推进企业技术提升。通过持续建设,主要达到以下成效。第一,推动生产研制和企业建设发展。各创新平台将通过瞄准生产研制,解决现场的疑难杂症和突出问题,做生产技术难题的“终结者”;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提升,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做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参谋长”;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的影响力,引力、引才、引智,造就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鬼怪工厂”,做各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者”。第二,实现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创新。通过各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新相关工作,加强与各共建单位开展合作,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各行业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对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第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行业带动。致力于“转化科技成果、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孵化科技企业”,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逐步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聚集。第四,激发科研平台活力和创新动力。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形成和提升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条件能力建设,最终将企业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制造企业。

五、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经前文分析,虽然通过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能打造产学研用全面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有序推进科技创新机制体制的完善,为企业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企业主管人员在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认识和规划上还没有达成一致,造成有些工作很难落地实施。由于在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技、规划、法律、科研、生产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但是制造型企业多以生产为重,各个部门对于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存在认识不一致的现象。第二,企业研发能力还不强,运营模式不够完善。许多小型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或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的问题。一些大的企业在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之初,普遍热情比较高,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制约,造成推进缓慢,进展不顺等现象出现,积极性会受到强烈打击。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建设初期,对各平台的运营模式思考不够,企业又缺少配套的支撑,最终造成科技创新平台见效慢、目标不明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第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联系不够,无法达到相辅相成的成效。近年来,在企业运营和发展建设中,多存在着“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比如很多企业中存在“做课题才是做科研”的思维认知误区。这就造成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独立工作,缺少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相对比较缓慢,成为制约企业科研创新的瓶颈。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从企业本身需求综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虽然属于科技条线的工作,但是仅靠科技和技术研发部门一家之力是很难推进的,需要进一步凝聚资源,加强共识,齐心协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同时,要结合企业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亟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各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平台属性和企业本身出发,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和推进工作,进而营造浓郁的科研创新氛围。其次,进一步完善科研创新机制体制,为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科技创新平台在企业内多属于新鲜事物,与传统的企业管理还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科研现状和发展战略,以现有科研资源为载体,组织各研究方向结合需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而全方位打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全流程,并针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需求完善科研体系。最后,加强企业科技文化氛围建设,扭转技术人员的认知误区,让技术人员深刻理解“推动科技发展,根本要实现技术全流程流通”的思想。各类平台间建立沟通交流小组,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间不定期的沟通交流机制,针对具体研究方向和企业能力建设需求,推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六、结语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型制造企业中连接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和合作单位间的有利工具,在基础研究、预研项目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孵化、现场问题解决等方面都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推进制造型企业转型和产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制造型企业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前,要加强规划,明确定位,强化资源调配和统筹协同,因地制宜地组织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搭建工作,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在科技创新平台运营建设工作中,要结合企业实际适时调整,围绕目标建立有效机制,做好运营保障,加强考核激励,注重成果培育,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落地落细落实,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从而带动产品实现和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1]黄宁生.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J].广东科技,2009(02).

[2]朱星华.面向市场需求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浙江省科技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成果,2008(06).

[3]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

项目运营建议范文4

全面预算管理被许多国内外企业实践证明了是现代企业管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之一,对企业实现长远战略计划,提高综合竞争力,适应激烈竞争市场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这一理论引进我国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得到了不错的应用。目前,很多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全面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组织机构不健全、对全面预算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程序控制乏力等。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升全面资金预算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二、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定义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公司内部所有部门与实施单位的所有财务亦或是非财务上的资源加以配置、考评、把控,进而可以对公司的组织与生产运营行为展开高效地指导、把控的行为。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1.全面预算管理的对象———企业的资源配置活动全面预算管理将销售预测作为基础,从而对于生产、成本等展开预测,且编制出相关财务报表,展现公司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情况以及运营成果。从而企业所有的经营的资源配置活动都属于其对象。2.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对资源配置的内控机制当代企业控制基本上能够划分成内控与外部控制系统,前者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后者是财务总监、经理市场与注会构成。通常而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所实行的控制即内控,即企业对于其运营行为里消耗的诸项资源在事前展开科学的计划、计算,而且在实施的进程里加以描述与控制,然后对于结果展开剖析与考核。3.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身为企业的所有者,想要达成其既定的战略目标,则应该在创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时候将此目标作为指导,换句话说即把其当作根据亦或是基础加以制定,如此制定的体系才更加科学合理,才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身为当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短期目标等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由“适度分权,集中监控”来促使企业资源获得高效的配置,提升管理的效率来完成公司既定的目标。换句话说,公司经由对于其运营部分的逐步分解,且创建了一个将预算、控制等相关内容集为一体的有效合理的指标系统展开管理与把控。其实际上是运用预算对于组织内部所有部门与单位的所有资源展开配置、考评、把控,从而便于高效组织与协调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实现战略目标,身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其拥有非常突出的特征。1.全面性。仅仅从字面上而言,预算管理与其之间的差异就是“全面”,基本上反映在以下三个层面。全面性包含了企业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活动。全程性,即预算管理的全程化,企业首先对于既定目标展开细化,接着将其逐层传达下去,所有单位将任务加以落实到位,最后对于此活动展开剖析与评价,规定每个环节均应该加以重视,不可以麻痹大意。全员性即公司所有职员均应该参与到活动中来,且对于各级职员进行目标与任务的分解,从而促使公司的资源能够得到最高效的分配。基于整体而言,其所有预算活动均依照特定的逻辑次序加以编制的,每个版块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2.权威性。企业预算编制身为公司展开绩效考评的根据,通过公司对应的委员会最终批准,为了确保其的公平公正,明确要求仅仅在极个别情形下才可以面预算调整程序,并且调整内容应该获得对应委员会的审批通过之后才可以加以实行。3.战略指示性。其重中之重在于对于公司资源展开科学的配置,让其能够得到有效地运用,执行此管理方法应该将企业的既定目标作为基础,才可以给企业完成既定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计划,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扶持。4.追求利益性。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实施市场经济,不管何种企业其经营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让其获得更多的效益,尽早完成其战略目标。

三、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司还依然沿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只重视本部门预算管理,忽视其它部门的管理,将预算同财务报表相混淆,预算和计划相混淆。2.很多公司普遍认为编制预算是财务职责,仅仅把预算理解为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别的部门基本上不会参加到预算的编制中来,仅仅就财务结果的提取加以确定,预算在可行性上有很大缺陷,与现实状况不相符。3.预算编制流程采取从上到下的程序进行。尽管此种方式非常简便,与企业总体部署相适应。然而将产生某种程度的主观随意性,编制预算通常是部门经理全权负责,别的职员并未参加到其中来,某些预算指标一刀切,部门经理为达成预算目标编制与自身情况并不相适应的预算,难以将其减少风险、加强内控层面的效用充分调动出来,丧失实施全面管理的价值。4.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周期长,融资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会面临资金链断裂带来的风险,没有注意现金流为主的资金预算控制。加上公司在多地扩展项目,大规模开工,意味着公司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全面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逐渐体现。预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项目内部情况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预算需做出相应调整,但很多公司没有相应的预算调整机制,只是根据相应人员提出后再调整,而项目部才是第一项目现场,在其与企业反馈的时候已经不具有时效性了。跟而身处最前线的预算编制人员由于不存在制度层面的规定,一般在对于信息进行反馈的时候没有积极性,如此,预算之后,丧失其应该具有的借鉴意义,而在对于预算进行审核的时候观察到,许多尚未报批的部分反而被调整了,基于此能够看到其在管理控制上非常不合理。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预算的过程管控

结合成本管控,对于通信行业来说,从源头开始实施过程穿透是重中之重。以业务事项为主线,对成本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公司内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创新执行能力,切实抓好问题的落地解决,真正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并且打破惯性思维,推动营销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各部门交流沟通得到加强,生产链条缩短,实现流程穿透。通过“常态化、重点突出、真实性、注重实效”的原则,发现并有效改善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各项流程的闭环管理。与管理制度的完善、考核体系的健全、机构的调整紧密结合,构建起职能清晰、管控到位、高效务实的管理体系和框架,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对成本利用流程化管控大大方便了预算的配置与下达,更为标准、合理的对资源进行了配置。便于预算的管控。对于具体业务来说,比如,合同类支出要严格按照预提待摊等业务系统要求规范操作,其他日常支出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结算,不得存在游离于系统之外业务发生,保证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均衡性。对专项费用实施流程穿透管理,配置的新建市场、渠道建设、校园春秋开灯专项费用,按照业务事项进行管理,加强过程管控。

(二)强化专业管控与数据系统支撑

在预算单位对各类分解成本费用加强管控的同时,人力资源部、市场营销部、运行维护部、政企客户事业部、综合部等专业部门应对专业线成本费用做好整体管控,实施预算单位与专业部门纵横结合的成本管控机制。各专业部门每月及时提供划小单元考核数据,数据延迟或有误则进行考核。近年来,联通公司实行划小承包改革,打破公司完全依靠自身资源自我发展的模式,将科层制的公司组织转变为开放式的创业平台,将传统组织中作为执行者的员工转变为自主创业者,将繁杂的KPI考核体系转变为增量收益分享模式,充分发挥平台上每个团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管理理念,打造“以增收为出发点、以增利为落脚点”的价值围栏,实现公司、团队、员工“诉求趋同、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多方共赢”,达到公司价值与员工薪酬福利的共同提升。

(三)做好精细化管理,有效实现增收增效

重点强化坏账全过程控制,新增坏账(逾期欠费)加倍影响毛利,固网终端回收常态化进行。实施铁塔租赁费及日常能耗精细化管理,提升网络成本使用效能。对于网络成本配置方面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智能迭代建设模式转变。优化投资管控与流程,将自上而下的配置与自下而上的需求满足有机结合;资源配置由综合网格自主决策,客户和订单驱动的需求投资不设限制,动态匹配;对宽带简单扩容、政企专线小微工程鼓励推进单价总承包或运维人员自营建设,实现快速响应、降低投资;项目管理满足划小单元核算支撑要求,实现项目全过程透明管理。对于社会渠道成本配置方面社会渠道效能要提升一定要将综合网格范围内的沃店社会渠道(商圈厅和卖场厅除外)纳入划小单元管理,在“共赢对赌”机制下实现其效益提升。增量渠道成本,如果上级公司决策认为划小单元域内从战略考虑确实需要建设自有或社会渠道,并要划归划小单元运营管理,渠道建设当年发生的成本超过对应收入的金额,可以考虑进行减免,建设次年发生的收入成本则全额计入。

(四)保持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执行的准确性

项目运营建议范文5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管理会计;公立医院

一、管理会计背景介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德勤财务机器人”的开发以及应用,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事低端、基础环节的财务人员,面对着随时可能被替代的结果。为了保持竞争能力,财务人员必须同时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从原来的单纯的事后记账会计转换为具有控制和分析职能的管理会计,因而管理会计渐渐越来越被财务人员所重视。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建立在出纳资金管理以及制单数据核算之上的充分体现创造价值的重要岗位。管理会计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建议,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以及为发展决策明确合理方向。一方面,从政策层面看,财政部不断颁发新的指导性文件,从《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到《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再到《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这一系列文件的,充分说明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为实际工作中如何加强管理会计的职能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改革也在倒逼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由简单的“财务核算”模式转型为“预算管理,风险管控,创造价值”模式,将核算模式由简单的大收大支转型为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核算模式。

二、现状分析

(一)总会计师设置的缺失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67号文《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三级公立医院应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统筹管理医院经济工作,其他有条件的医院结合实际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为协助院领导管理医院的经济运行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医院的“三重一大”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并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以基层三甲医院为例,大部分三甲医院尚未设置总会计师职位或者只是存在挂职现象,导致行政职责缺失,难以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面对医疗改革以及探索公立医院新型管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立医院财务岗位设置以及人员情况分析

基层医院财务岗位设置通常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财务核算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以基层单位为例,财务处会计室共有17人,共设置31个财务岗位。其中核算岗位共设置16个,占全体岗位的51%,任职人员为10人(存在一岗多人以及一人多岗的现象),岗位设置如主管会计、出纳、凭证编制、工资岗等;其中管理岗位设置15个,占全体岗位的49%,任职人员为9人,如财务负责人、财务分析、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财政科研专项管理等。目前医疗单位财务体系仍然处于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中,无论在岗位设置以及人员配置上都处于资源配置不足的状态。通过专业职称方面分析,财务处会计室共计1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财务负责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为1人,其他无职称人员为12人。另外分析医院财务人员学历情况,总人数为17人,其中硕士学历1人,本科及其他学历为16人。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高级人才缺失的问题尤为突出。面对不断推出的医疗改革政策、税制改革等,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充分采集数据、分析多样化信息的能力,所以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储备以及数据应用分析能力都提出不小的挑战。此外管理会计要求的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向管理者提供合理化经营建议,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般医疗常识,了解各医疗科室的业务流程活动,进而可以指导科室进行预算编制,科室运营分析,进一步更好地服务于医院整体管理。然而以基层医院为例,大多数财务人员只会坐在财务科进行账务处理,少有人能走出去到医疗科室了解业务,这也是目前公立医院管理会计难以推进的主要因素。

(三)数据信息资料碎片化

公立医院承接着社会医疗保障、临床科研教学以及财政资金拨付等多项业务,业务量确实较大,并且伴随着会产生海量数据,然而这些数据通常来自于多方不同系统。如,现服务于日常医疗服务的HIS系统、医保信息回传的首信系统、放射影像PACS系统、电子病历临床信息系统、服务于行政协同管理的OA系统,财务数据信息平台金算盘系统,成本核算望海系统以及资产物资管理系统。面对如此多样并且口径不统一的碎片化信息,会导致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效率极低,无法为管理会计要求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管理的提供有效信息。此外,待医院推进全院预算管理系统后,临床科室存在主动了解科室月度、季度和年度经营收支状态的需求。然后在信息碎片化的情况下,当前只能实现财务人员在月度末,自行从多系统采集数据,再加工数据后才能提供整体科室级运营情况的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下只能做到事后控制,将预算管理工作的效能大大降低了。

三、加快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医院总会计师制度

随着不断推进的医疗改革、税制改革、政府会计衔接工作改革,医院管理局对于各医院单位绩效考核指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医院建立健全的、专业的医疗管理团队,因而推行建立总会计师制度迫在眉睫。在总会制度下,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医院的发展规划中启到事前管理、控制的作用,而不仅限于目前形势下的事后通过财务管理方式完善医院经济运行指标的尴尬境遇。贯彻落实总会计师制度,通过在总会的带领下,建立财经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强事前预算管控,充分达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理想状态。

(二)加强财务人才职业培养

首先,财务处相关领导应加强财务管理理念的学习,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财务管理的职能,从理念到岗位设置再到实际工作,不断渐进的铺建管理会计体系。其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管理理念。一方面不断引进优秀的应届或非应届人员财务、统计人才,向科室内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不断向医疗圈内优秀的大医院派遣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理念以及管理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引领科室向先进的管理团队迈进。再次,鼓励财务人员不断加强职称学习以及学历深造。鼓励并监督每一个财务专技人员,从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再到高级职称不断攀登职称高峰。这不仅是科室建设的必要环节,更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根基,因而需鼓励全体财务人员都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对于管理会计的相关证书,研究生非全日制在职学历(Mpacc),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多鼓励财务人员多方面拓展专业能力,努力塑造一只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并具的专业团队。

(三)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

从医院顶层设计出发,改变多领域多系统的“信息化孤岛”问题,建立数据库分享模式,从医疗行为、医院管理流程、再到医院科研管理、合同管理、人才信息管理的信息采集、传输、保存和处理系统,建设信息化覆盖医院各业务科室,各职能科室,各岗位建设等。同时,应可以实现医院管理会计的特殊个性化需求,根据医院自身发展前景以及绩效考核指标要求,输出更加贴切的管理数据,从而为管理会计提供相应的数据基础,降低数据提取难度,让专业的管理团队可以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医院应该注重数据系统的购买成本以及后期维护成本,毕竟越来越多的医改措施正在推行中,对于医疗收入造成不小的冲击,因而需要各单位按需购置信息化系统,进行相关项目成本核算。面对不断推进的医疗体质改革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公立医院未来将逐步迈入“互联网+”式医疗数据共享服务中心,那么大数据辅助下医院的财务模式必将产生重大变革,也会产生新的管理需求。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管理会计不再是财务科室的某一单一岗位,而将全方面地、逐步地替代原始的财务记账岗位。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推动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更加紧密地协同发展,提供医院管理财务决策建议,从而助力于创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吴滨.当前医院财务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审计&理财,2005(11)

[2]谢立娟,廖文彬.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创新[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

[3]毛雪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会计教育,2017(12)

[4]薛林南,线春艳,郭宛丽,谈娜,陈颖.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9)

项目运营建议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安全;系统设计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是2012年经工信部、财政部批复,由省工信厅统一规划指导建设和运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同构成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的载体。随着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行质量的不断提升,如何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是实现整个网络安全,保障平台职能发挥的重要基础,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以省工信厅统一规划指导建设和运营的,由统筹全省服务资源的省枢纽平台设区市综合窗口平台、产业集群及中小企业集聚区窗口平台,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同构成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骨干架构和基础环境,是为中小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关键在于网络,因此,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背景下,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网络安全是保障平台稳定运行的重要举措。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离不开网络,只有通过网络才能实现其服务职能。例如,在“河北省中小企业需求项目库”服务中,如果没有稳定的网络作为支撑就难以保障其服务质量,因此,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是实现平台各项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其次加强网络安全是保证平台数据安全的基础。河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涵盖大量的数据,属于政府公益性平台,对此一些不法分子借助该平台的权威性,通过非法手段侵入平台系统一些违规的信息等,给中小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是防范网络入侵,提高平台系统安全的基础。最后加强网络安全是提高平台服务能力,打造电子政务平台的重要支撑。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是服务河北区域中小企业的主要载体,通过加强网络安全可以大大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进而为企业与政府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3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3.1物理层安全风险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物理层安全风险主要是指平台受到物理环境的破坏而引起的网络设备损坏、计算机线路故障等风险[1],如计算机硬件损坏、UPS设备丢失等。最常见的是网络机房的环境没有达到相应的规定,如线路老化导致机房设备因短路而造成损坏等。

3.2传输层安全风险

网络传输层的安全风险主要是针对的信息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一是数据传输风险。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与县市平台进行数据传输,而在传输的过程中容易被外界不法分子利用入侵等手段非法窃听或者篡改传输信息,导致传输信息质量受到威胁。二是网络边界风险。实现信息共享是提高平台服务能力的关键举措,而在信息共享建设中面临共享信息保护性不高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平台为了实现所谓的共享,往往会忽视对网络访问者权限监控。三是网络服务风险。网络服务风险最为常见,如DOS攻击等都会影响到平台的安全运行。

3.3应用层网络安全风险

通过分析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可以看出其具有大量的应用服务和业务系统存在,如邮件服务、Web服务以及办公OA服务等,这些应用服务系统是开展各种业务的重要载体,如合作单位通过平台的业务系统上报相关信息,而管理单位通过应用系统相关的信息。通过对其他平台的运行效果分析,发现应用层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一是身份认证风险,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使用者没有对登入账号密码进行保护,导致密码被窃取,进而给系统造成安全威胁;二是访问控制风险,平台应用层虽然构建了防火墙设置,但是随着网络的运行,平台管理者对于访问者的安全控制没有做到位,如攻击者冒充合法用户的身份就可以获取相关的数据;三是电子邮件网络风险,在实际工作中病毒往往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播,一旦工作人员打开电子邮件就会给整个系统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4提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安全的具体对策

4.1优化平台运行环境,加强硬件设备安全管理

针对物理层所面临的网络风险,平台管理者要加强对平台运行环境的管理,提高设备性能:一是要建立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相关人员的责任,如针对网络机房线路老化的问题,平台管理者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更换老化的线路,同时还要保证机房环境卫生,尤其是做好防鼠工作;二是要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提高平台的性能,计算机设备更新速度比较快,因此,平台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大对先进设备的购买力度,提升平台整体服务能力。

4.2合理设置防火墙,强化网络访问管理

防火墙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实践证明科学设置防火墙可以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构建安全的网络屏障,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因此,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配置防火墙,防止外部不法分子的入侵,在防火墙的设置上需要结合本单位网络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另一方面要在出口处部署防火墙,监控网络流量。

4.3做好加密技术,严格控制访问权限

加密技术是计算网络安全防范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保护措施,其主要以某种算法为依据,使数据转变为不可读密文,并实现数据的传输、存储,以此实现加密[2]。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主要面对的群体是中小企业,因此,在具体的运营建设中需要做好相关信息的加密处理,尤其是要保护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如在平台信息的时候必须要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外界不法分子篡改信息,另外还要建立严格的访问权限管理制度,对于登入平台系统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以此最大程度保证平台系统的网络安全。

4.4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病毒扫描

平台容易受到病毒的影响而造成数据安全问题,因此,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必须要及时安装杀毒软件,定期对平台系统进行病毒扫杀。首先,管理人员要及时根据互联网市场情况安装最新的杀毒软件,以此避免平台受到病毒的破坏,如2017年全球爆发的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给全球计算机用户造成高达80亿美元损失,对此平台网络管理者要及时安装防范WannaCry勒索病毒的杀毒软件,以此保证平台的网络安全;其次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管理者要定期对杀毒软件进行更新,并且定期利用杀毒软件对平台进行杀毒处理,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总之,基于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突出作用,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针对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建设中所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我们应该从不同层面入手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以推动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培华.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项目运营建议范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大数据主要是指海量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无法运用常规工具予以处理、抓取、管理,具有多样、大量、高速、真实、低价值密度等特点,通过统筹海量数据信息能观察并跟踪客观事物发展动态。大数据是企业新时代科学管控重要资源,渗透在企业运营各个领域。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有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却存在要点抓不住、制度不健全、目标不明确、指标不合理等问题,影响大数据资源及技术在企业综合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成效。基于此,为提高企业管理有效性,立足大数据时代探析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行业背景及文献综述

(一)行业背景。Gartner认为大数据是通过处理具有更强洞察发现力、决策力、流程优化能力的高增长率、海量、多样性信息资产。大数据战略价值不在于数据信息是否庞大,而在于数据专业化处理有效性,换言之大数据行业数据加工处理能力是其获利关键,经由加工处理保障数据信息增值。从技术层面来看,云计算、大数据犹如硬币正反两面不可分割,主要源于大数据需以分布式架构为依托高效处理,其优势在于能针对海量数据深入挖掘,同时需运用虚拟化技术、云存储、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处理等技术手段。在数据信息日益膨胀背景下人们迎来大数据时代并在社会发展各领域产生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分为反馈、评估、执行及计划四大部分,是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并非按照既定模型、制度予以实施,其管理目标亦不仅依靠人力资源部门贯彻落实,一方面要企业全员参与,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运营动态不断改进管理措施,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目的。2014年我国首次将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颁布《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督的若干意见》,在市场服务与监督领域运用大数据,同年颁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颁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保障有力、应用繁荣、技术先进大数据产业体系,大数据有关服务及产品收益超1万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30%左右,使大数据能支持各个领域建设发展,2018年颁布《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旨在优化企业上云环境,使云计算可以在企业管理、经营、生产过程中予以普及。2018年大数据产业规模约为4384.54亿元,与2017年相比上涨24%。大数据产业发展为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赋能。

(二)文献综述。将大数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视为关键词录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搜索得出学位论文2643篇,期刊论文352篇,科技成果43篇,其中2018--2020年文献数量分别为126篇、110篇、20篇,这说明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度不减。《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创新研究》(2020年,吴贺丹)指出,大数据技术给社会各领域带来极大变化,企业必将跟随技术潮流立足人力资源综合管理,挖掘工作人员潜力,有针对性的优化管理体系[1];《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分析》(2020年,孙雯雯)指出,现代化企业营运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作用较大,为保障管理关注员工本身需创新绩效管理模式,灵活运用大数据资源及技术[2];《探讨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点》(2019年,卞亚萍)指出,企业员工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展,人员队伍管理难度增加,其管理体系优化需与时代背景有机融合,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管理变革保持同步,继而运用大数据技术为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赋能[3]。

二、人力资源现状和问题

(一)人力资源现状。我国人力资源现况可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宏观上讲,通过对2018年我国人力资源行业发展现状及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人才红利逐渐取代人口红利,主要源于2014年后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减少,2018年劳动力人口规模约为9.94亿人,与2010年相比下降约3.3%,加之65岁以上人口数量持续攀升,人口红利持续消退,在教育产业稳健发展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学历水平有所提升。受城市化发展决策因素影响,城市新增就业人口数量近九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4%,1361万人为2018年城市就业新增人数,与2017年相比上涨10万人。在产业结构改革升级背景下专业人才数量减少,出现高端专业技术型人才紧缺现象,2018年超52%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专业技能提出明确要求,专业技术型人才招聘倍率约为1.7,企业招用预留管理成本随之上涨,同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带来机遇。从微观上讲,企业员工学历水平有待提升,新老员工比重失衡(见图一),部分员工对企业管理理念、文化、制度、发展战略并不了解,对企业团队建设带来阻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第一,要点抓不住。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千篇一律、模式僵化问题,这虽能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贯性、规范性、权威性,但并未根据时展动态及企业运营需求及时作出调整,阻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良性发展;第二,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助力企业优化配置相关资源的重要载体,一旦管理制度出现疏漏之处将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科学配置成效。当前部分企业存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滞后,与企业运营实况未能保持同步问题,有关制度形同虚设,不利于企业科学展开管理工作;第三,目标不明确。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企业率先明晰管理目标,以此为由引入新技术、新资源、新模式,实现管理创新目标。然而,部分企业因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未能意识到人口红利等宏观环境及企业新老员工占比等微观条件对自身综合发展带来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不科学,不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4]。

三、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必要性

(一)统筹与企业人力资源相关海量数据信息。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内敷设信息网络,为企业了解内部、外部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数据信息提供便利条件,通过挖掘数据资源找准绩效管理突破口,使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质量得以提高。例如,企业通过分析员工入职时间数据明晰新员工占比较大,老员工流失率相对较高现状,以此为由探析能激发新员工工作积极性及保障工作团队稳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对策[5]。

(二)赋予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人性化、全面性。大数据体现在企业运营各个环节,是管理者反观员工日常工作表现的一面镜子,利用大数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更加全面且细致,使绩效考核有据可依,保障企业管理关注人本身。例如,企业在以“办公降耗”为目标进行绩效管理时,以各部门为依托统筹办公耗材数据信息,关注各部门乃至各位工作人员办公降耗实况,从个人、部门两大角度出发规设绩效管理细则,同时根据办公降耗空间适度调整管理内容,旨在调动个人及部门办公降耗积极性,继而通过绩效管理完成企业新时代绿色低耗运营管理任务。

(三)为企业倾听员工心声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给予支持。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控呈现自上而下状态,存在刚性管理有余、柔性管理不足问题,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管理更加关注人本身,可吸纳更多一线员工对绩效管理提出建议,保障绩效考核标准贴合实际,不仅能提高企业效益,还能点燃员工工作热情,营建人性化管理氛围。例如,企业在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后可面向一线员工下发调查问卷,了解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感受,通过调查数据挖掘探寻绩效管理立足点,为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涌入新想法、新标准、新要求奠定基础,使企业综合管理效果更优。

(四)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人才管理模式。将与企业员工相关年龄、性别、学历、入职时间、特长、所在岗位等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建立人才管理数字化分析模型,同时根据员工发展实况不断更新相关信息,确保数字化分析模型内的数据信息实时、精准、有效,通过分析将员工与岗位、绩效管理与人才发展关联在一起,明晰企业人才管理薄弱环节,如培训(进修)、职业规划、监督等,助力企业在反观绩效管理结果前提下不断优化人才管理模式,使企业能持续释放人才红利,用大数据技术及资源为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赋能[6]。

四、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一)紧抓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要点。第一,原始数据。企业原始数据记录员工基本信息,是企业剖析员工原始能力的基本凭据,在企业制定人性化绩效管理章程时需关注原始数据,保障管理体系构建以人为本,同时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第二,能力数据。员工入职后企业会在初步考评完毕时组织培训,岗前培训数据体现员工能力,有关数据在企业制定岗位绩效管理细则及分析培训时间、内容、周期、测评、方法等要素与员工能力发展关系过程中发挥作用;第三,效率数据。员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的效率,即效率数据,通常情况下可体现工作质量、工作时长、工作收益、工作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企业调整绩效管理体系,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拓展工作收益空间重要依据。除紧抓上述大数据要点外,还需紧抓体系构建要点:第一,基层数据收集。作为海量数据资源统筹先决条件,企业需将信息网络渗透在运营各个领域,如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研发等,为时刻了解企业员工发展动态并展开绩效管理活动奠定基础;第二,数据分析处理。通过大数据清洗、筛选、挖掘等处理最终得到可用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数据信息,为制定科学、合理、实时、高效绩效管理对策给予支持;第三,数据传输共享。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数据信息利用率有所提高,为培训、招聘、岗位晋升、职位监管等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企业需立足网络赋予大数据共享性,通过数据传输共享构建和谐统一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

(二)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制度。第一,制定考核计划制度。统筹企业周期性运营海量数据信息,明确考核对象、目的、内容、方法、时间,保障绩效考核计划系统全面;第二,绩效管理技术制度。基于大数据的绩效管理离不开感知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云计算等技术,需关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挖掘及利用全过程,这就需要针对大数据技术加强管理,通过制定配套制度使管理者能有效驾驭相关技术,为体现大数据价值奠定基础;第三,分析评价制度。遵循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原则,在妥善运用技术手段分析海量数据信息前提下制定分析评价制度,定性、定量反馈员工在岗位上、项目中的个人价值,为实施奖惩条例提供依据,保障评价结果科学可用、全面系统、真实客观,助力企业根据员工价值实施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7]。

(三)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目标。第一,管理目标。将企业员工开展日常工作相关要素录入到计算机系统内,作为数据信息一部分运用技术手段加以分析,旨在剖析工艺流程、工作时间、设备设施、市场环境、政策、企业战略等因素对员工个人表现带来的影响,在完成绩效管理任务同时助力企业优化综合管理机制,基于数据资源共享,通过革新工艺、调整时间、升级设备、开拓市场、解读政策、改进战略等方法为员工营建优质工作氛围,继而提高其绩效考核成绩,挖掘员工潜能,构建企业良性运营闭合环路;第二,激励目标。搜集员工对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期望值、目标效价数据,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绩效管理调查问卷信息并描绘员工画像,继而找到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立足点,以此为由制定奖惩制度,发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激励作用;第三,阶段性目标(见图二)。从岗位分层分类、任务指标落实、过程检查监督、结果反馈及落实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运用大数据技术并收集数据信息,通过宏观目标阶段性细化找准基于大数据的管理体系构建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制定配套规章制度,打造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目标绩效管理有效性[8]。

五、结语

项目运营建议范文8

[关键词]乡镇图书馆;小城镇化;建设过程;服务路径

早在2011年,国家便提出了“基层文化需求”这一概念,作为一项国家发展中的工作任务,为了满足小地区地方的文化需求,国家开始倡导各地开办、建立乡镇图书馆,以加强基础文化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化”建设愈加明朗,乡镇图书馆开始与城镇建设交互配合,在特有的文化服务平台上发挥着作用。

1乡镇图书馆在小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必要

乡镇图书馆是指国家按照地区设立的公共性、综合性图书馆,其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图书馆所处地区的周围居民群体,且主要为该群体中具备阅读能力的人。据统计,我国目前乡镇图书馆的推广率比较高,全国共有乡镇图书馆3000余处,且正在筹备建设的也有500余处。可见,国家在推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时候,乡镇图书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其“文化属性”,更是被有效挖掘、引用到乡镇文化活动及工作当中。分析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难看出,乡镇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精神文明”的寄托平台,作为小城镇化现代建设体系的一部分,其公共文化的服务内容及服务表现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它为乡镇居民们提供文化资源,让乡镇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更具文化特色,同时也给很多小城镇居民创造了更多了解文化的机会和平台。时展离不开文化、文明的进步,小城镇化建设同样如此,看今天文化在现代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就能够基本找到乡镇图书馆在其发展中的存在价值、服务定位。

2乡镇图书馆在小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发展问题和困难

乡镇图书馆的公共属性要求其在民众生活中需要承担起文化资源传播的职能,但是不同地区乡镇图书馆的职能定位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乡镇图书馆都会在小城镇化建设中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以常见的、普遍的问题入手,探究乡镇图书馆该如何进行服务定位,寻找正确、科学的服务路径。

2.1乡镇图书馆并非小城镇化建设的重心

小城镇化发展的标准和等级是由其地区经济水平来衡量判断的,对于大多数地区,小城镇化建设一般都是发展实体经济、基础建设工程,以带动人民致富为己任。相较而言,乡镇图书馆并不处于小城镇化建设的重心,也并非属于核心工作,在开设与建设方面,建设要求低、职能要求也不明确。

2.2乡镇图书馆服务构思思路混乱

图书馆主体的服务功能是其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然而对于吸收文化、学习文化能力比较差的乡村居民来说,乡镇图书馆有时无法满足居民们求知、看书的想法,甚至呈现“鸡同鸭讲”的情况。图书也成为了一种摆设,陈列在乡镇图书馆中,这一尴尬境况的出现,皆源于乡镇图书馆服务构思思路混乱。

2.3乡镇图书馆服务人员素质与能力低下

为了维持乡镇图书馆运营,大部分图书馆都会招聘吸纳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但是限于地区、专业能力的客观束缚,很多从事于乡镇图书馆的工作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比方说,只简单识字,没有读书习惯和文化底蕴;服务能力差,对于图书馆文化资源配置与功能的了解弱;尚未满足图书馆日常管理需求,浪费图书资源、过度保护资源导致其功效降低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可见,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与能力低下,会直接破坏乡镇图书馆的服务表现,进而影响到小城镇化的发展与建设进程。综上分析可知,乡镇图书馆在服务定义、服务实践以及服务人员等方面皆存在不足,这些问题会让乡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变差,甚至影响到小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3乡镇图书馆在小城镇化建设中服务路径的选择与建议

结合乡镇图书馆在小城镇化建设中切实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明确其服务功能、发挥其服务作用,就要针对问题出发,从解决问题入手,重新找到服务定义、服务实践以及服务人员培养等几个关键工作,从整体性完善、优化乡镇图书馆的服务表现及影响。

3.1明确乡镇图书馆的核心地位及发展作用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产物,它对于城镇建设来说意义非凡,甚至不低于一些实体经济产业,为此,在乡镇图书馆建设、建立的时候,就要明确其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发展地位。比方说,对图书馆占地面积、所储存的图书、信息化水平进行定义,除了传统图书资源外,还要建设互联网检索途径。又比方说,要与小城镇化建设水平看齐,重视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确保其文化中心地位,让群众能方便达到、习惯进入其中,感受到文化的影响与魅力。从“硬件”建设转移到“软件”建设,小城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鼓足勇气,也需要学会取舍,以文明、实体经济共建为己任,如此方可有效发挥乡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3.2细化乡镇图书馆的各个服务路径

确定乡镇图书馆服务重心及地位之后,便需要依靠切实可行的服务路径来完成乡镇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具体表现在:首先,乡镇图书馆要开放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如:可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地区居民群众阅读、了解对书籍文化的需求,从需求入手选购部分图书,并且可以应居民群众的要求,以图书资源共享的方式,开设“借阅”服务项目。又如:以图书馆为基础,为小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力量,学习乡镇建设示范点的建设方案,通过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把好的学习资源及信息带入到地区经济发展中,让乡镇图书馆充当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其次,从服务实践入手,开设一系列惠民的服务项目,如:建立咨询平台,地区居民群众可以通过咨询平台咨询了解图书馆所有藏书以及借阅情况,并通过电话预定、网络预定的方式,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资源。又如:还可以建立网络图书馆,把部分电子信息上传到网络图书馆中,让群众不分地区、不分时间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资源。快捷平台对于乡镇图书馆的服务来说,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平台,它能够把居民群众、城镇建设与图书馆日常管理运营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乡镇图书馆还要尝试对居民群众进行“一对一”的阅读辅导,如:对于农民群体,图书馆可以为这些农户们提供科学种植、天气气象、先进生产技术等学科知识,对处于创业当中的群众可以提供创业案例、行业发展状态、市场经济等学科知识。总之,从独立阅读到广泛教育,乡镇图书馆可以成功转型,从知识的寄托平台转化成知识的宣传平台。最后,完成乡镇图书馆的服务思路。在小城镇化建设中,文化文明体系的建立需要融入诸多资源信息,如:民众思想、大众情感等,城乡文化共同发展,文明和文化也会友好沟通。所以当小城镇化建设需要乡镇图书馆贡献力量的时候,它也应当义不容辞,利用自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优势地位,开创一些文化活动,鼓励、促进广大群众参与到小城镇化建设中,营建共同努力、积极向上的城镇建设文化氛围。

3.3培养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服务人员

从事乡镇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要具备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工作技能和要求,要从培养入手,也要从制度入手,制度管理改革在先,培养同步进行,收效会更高。比方说,乡镇图书馆可以提高相关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并寻找对该项工作有积极学习态度、有使命感的群众,通过专业的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让不合格的服务人员变成合格的人员。又比方说,以考核选拔的方式,吸纳专业性的人才,发挥人才的“示范”作用,也可以通过“师徒制”的方式,让乡镇图书馆进入到更加正规、专业、高效的服务环境当中。

4结论

总而言之,乡镇图书馆在小城镇化建设中的服务地位及价值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精神文明社会要远远重要于经济发展快速的社会。未来,乡镇图书馆要肩负起自身使命,从服务定位、服务实践,以及服务人员培养等多个角度,在选择的服务路径上,科学地、高效地、优质地为小城镇化建设贡献一份服务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光.城镇化进程中乡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路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03).

[2]于祥凤.新农村小城镇化图书馆建设的建议[J].天津农林科技,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