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建立互动合作机制,首先体现在资源共享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资源优势,不仅能够接触最前沿幼儿教育理念,还具有深厚的教师资源,专家学者汇集,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而幼儿园方面,具有教育教学最真实实践信息,这些信息自然成为课程开发的实践验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形成强强联合,为幼儿课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是实习合作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场所,并通过实习实践经历,总结学前教育经验感知,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信息支持;幼儿园方面,亟须眉引入新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力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给幼儿教学带来多元变化,促生幼儿课程开发新诉求。幼儿园自身掌握课程信息有限,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支援。如幼儿课程实施需要凸显课程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而幼儿生活实践活动正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对幼儿活动非常了解,但理论支撑不够,难以形成课程改革行动。幼儿园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将幼儿生活情境活动传递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方面负责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这样的课程开发呈现高度契合性。
二、多元结合,强化知识实践整合共融
幼儿园课程有自身特点,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幼儿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启蒙性,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和浅显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人文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实现合作开发幼儿课程,需要针对幼儿课程的具体要求展开。要集合所有积极因素,对幼儿课程进行全面衡量、分析、比对、矫正,形成改革共识。为提升幼儿课程开发维度,掌握更详细幼儿教学实践信息,幼儿园在幼儿入学时,就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开始接触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实际需求进行探索,特别是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运用,需要校园双方展开多层次调研,从制定教学计划到课程实施效果,从实践活动到理论研究,都需要展开多边设计协商,全面提升双方合作品质,为改革幼儿课程做好铺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高职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合作,为幼儿实践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在教学设计中,高职教师、实习生与幼儿教师展开多元合作,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还要对幼儿教学过程出现的教学生成进行整合评价,为课程改革提供最有价值参考信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提升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在与幼儿教师的合作探索中,也能够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这都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三、师生合作,建立新型课程开发团队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学前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与实践结合不够,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很难将先前的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但在实践中,本门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存在诸如教学计划中学时过少,实训条件简陋等问题。
2.课程体系不完善。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分科式教学存在割裂和零碎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大多采用把“五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科式教学,五个领域的教学法内容上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但是,五个领域的内容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完全可以整合。
3.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多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它注重学生实践的应用,是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
4.教学方法陈旧僵化。
教师指导方式上习惯“以教定学”,学生学习方式多“被动听讲、接受”、少“主动体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只停留在观念上,实践中还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实质上还是摆脱不了“教师权威”意识,“教师中心”思想严重。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操作起来笨手笨脚,捉襟见肘。”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就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与改革,改革探索初见成效,具体策略归纳如下。
(一)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要想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乐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明确课程性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学科性质进行科学定位和认识。在本课程第一节课上,可对学生提出“你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这一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结合见习经验思考:做一个幼儿园的合格教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你已经具备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自己还欠缺的有哪些?以此做铺垫,再讲解本门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学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同时,把本门课程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门课论理学习和实践训练学时的比重,对自己将要学习和完成的实践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讲解往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教学组织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本门课的实践性
根据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参考多本教材的内容,对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精选重构,形成兼具科学性、整合性、丰富性、实用性的三大模块。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理论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论、幼儿园听课和评课理论、幼儿园教育五领域活动理论等。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模块: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设计技能、设计方案评价技能模块。三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拓展技能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五领域七大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园说课展示、技能展示。
(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专业技能渗透。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技巧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理论内容部分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情境表演、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比如,讲故事能够集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然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展示的能力,为试教活动打基础。可利用课堂前5-8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让2-3名学生每人讲一个自选故事,其他学生欣赏,并做文字记录和评价,教师以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听故事情况,结合学生的讲与评做点评总结,为学生讲解故事评价的内容标准,示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评)讲故事的方法、提高(评)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讲故事技能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讲一个小故事,欣赏到几十个小故事,了解和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能要求,独白语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同时,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互动和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
在学习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时,精选教学活动录像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七类教学活动每一类都精选1-2个视频作为观摩案例,通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还原———案例评价”,引导学生还原教案,运用所学活动设计理论分析评价案例中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案例教学部分,教师先采用示范法,引导学生讨论、还原案例、示范评价案例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案例还原和案例评价。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听课、评课能力上逐步提高。
3.任务驱动。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学习任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操作,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设计七类教育活动方案。在学习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之前,学生进行该类活动的设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布置设计任务后,教师从目标的确定到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设计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活动方案。每项设计任务都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检查设计方案完成情况,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挑选部分优秀方案进行点评。二是实践任务,即要求学生进行试教活动和说课展示。试讲任务在开学初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组,每组同学试讲任务提前告知,学生自选活动方案、自制教具、自制幻灯片。在试讲时,小组内学生扮演幼儿,其余学生观摩记录并评课。说课展示任务作为期末考核的形式,在学习完幼儿园说课相关理论和说课案例后,学生自选说课主题,自主撰写说课稿,制作演示文稿,在期末按照序号顺序逐个进行说课展示,实践体验幼儿园说课流程,展示自己的说课基本功。三是评价任务,即要求学生评教和互评设计方案、说课稿。学生设计好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收齐后再随机发给同学们,要求每位同学都在认真研读手中的方案后,在该方案后面写出自己的评语和建议,打出分数。教师再请几位同学在集体面前进行评价,随后进行点评和总结。每位同学试教过程中,其他同学做听课记录,并进行书面文字评价。每位同学试教结束后,教师检查听课记录,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在集体面前对试教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随后教师进行示范性评价、提出优化建议。以上三个任务的实施,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听讲接受”向“主动体验探究”转变,人人都有实践计划,人人都有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综合实践教学技能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构建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改变以往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讲故事技能展示、方案设计、试教活动、说课展示及评价任务完成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期末考核以说课展示(满分100分)作为期终考核内容,平时考核(满分100分)包括讲故事(10分)、方案设计(20分、)试教(30分)、评价(20分)、考勤(20分)。另外,可在学期初就对学生提出奖励措施计划,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对期末综合考核优胜者进行发放图书等小礼品的奖励。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罗丽丽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前教育的毕业形式
一、台湾毕业专题的特色——以朝阳科技大学为例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是台湾第一所私立科技大学,校内共设有管理、理工、设计、人文暨社会、资讯等5个学院、22个系,在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科技大学评鉴中,该校5个学院皆获得一等。2015年该校在籍学生16572人,助理教授级以上师资占93%,师资结构为私立技职院校之首。幼保系是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特色系所之一,主要培育幼托机构教保人员、婴幼儿照护人员、幼托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等三类主要专业人才。幼保系的办学特色为:突破传统课程思维,依循未来需求规划幼儿保育系本位课程;与幼托实务界密切互动,开展大量产学合作;举办各类研讨会、系“午餐研讨会”(BrownBagSeminar);承办台中市政府公办民营专案,设立“台中市保姆资源中心”;成立“台湾婴幼儿教保学会”;重视生命教育,落实“生活关怀互助家庭”和“服务学习”双重制度。幼保系的毕业专题,即内地高职院校的毕业汇报,它在该校幼保系是一门必修课程,其表现形式为“成果发表”,学生通过一个学年(大约30周)的准备,在毕业之前的一周内(通常是幼保周)把各自所学的特长展现出来。
(一)毕业专题的选择与互动
幼保系的毕业专题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生要在毕业时展示自身的特长,在学年的第一学期就会根据幼保系老师的不同特长结合自己的兴趣,决定参加哪个毕业专题小组。比如,幼保系的A老师擅长音乐韵律,B老师擅长营养学,C老师的特长是幼儿英语,那么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挑选不同的老师为其指导。一位老师负责指导15名学生,如果有太多学生都选某位老师,那么这位老师就要选出15名学生成为其毕业专题的小组成员,其余的学生再去选其他的老师指导。毕业专题小组成员确定之后,教师就和学生一起商量毕业专题的主题,进而根据主题确定具体内容、表演形式,等等。以幼保系102学年度的毕业专题为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和特长,学生最后在毕业专题成果展呈现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幼保系的“毕业专题”课程不仅涵盖了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知识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还注重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接轨,起到与职业生涯无缝对接的效果。
(二)毕业专题的成果发表
毕业专题成果发表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成果展就是在展示周的展台上摆放专题小组完成的静态成果,如图片、绘本、CD等。展台的设计很有创意,毕业生站在展台附近,向每一位来宾介绍专题的具体内容、目的、实施过程及感受,等等。动态成果展,即各个毕业专题在两天时间内在剧场展示动态成果,如音乐剧、舞台剧的表演等。成果展最重要的内容是团队成员介绍整个专题的创意、实施及分工,并交流实施过程中的感受。动态成果发表后,团队成员会与台下的观众有互动,接受观众的祝福、鼓励或提问。
(三)毕业专题的特点
综观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幼保系的毕业专题,可以总结出几个特点:(1)毕业专题是一门必修课,毕业成果展是这门课的检验途径,学生必须通过成果展示才能拿到这门课程的学分。(2)毕业专题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双方结合各自的兴趣和特长,教师会全程指导学生并提出专业的建议,学生则以最大的学习热情去完成毕业专题。(3)毕业成果展涵盖了幼保系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各类课程内容,能比较全面地向外界展示学生所学习的成果,也是学生自我能力的一种展示。(4)毕业专题把师生共同的课堂延伸到校外实践单位,学生通过毕业专题可以扩大教学实践经历及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如:音乐剧“嬉游记”“落实‘弟子规’”实践教学就是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而“祖孙‘龄距离’”则是到老人院与老人、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5)毕业专题成果记录形式多样,有图片、录像,还有各种文本。每个专题组在成果展上都有一个文本册,记录专题的缘起、目的、内容、过程等,学生要回顾这一年的成果翻阅这个册子就会有详细的记录。(6)毕业专题能够反映出幼保系的教学特色。二、两岸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形式的区别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毕业专题体现了台湾高等技职学校的幼保专业的特色,其策划、实施的流程也已较为成熟。而在内地,高职学生要在就业中立足,学校职业素质培养是关键。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毕业汇演一直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汇演会邀请幼儿园园长、教育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一起观看,目的是希望用人单位看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增强其对聘用该院毕业生的信心。毕业汇演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表现形式主要是舞蹈、歌曲和英语童话剧等。其中比重最大的是舞蹈和歌曲。毕业汇演整体策划由艺术专业的老师负责,学生接受这些老师的指导后进行排练并表演。教师利用课下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直至汇演结束。通过对比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毕业专题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的毕业汇演,我们总结了两者的主要区别和特色。从表2可见,两所学校都将毕业汇演或毕业专题成果发表当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以及展示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通过展示以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幼保系将毕业专题列为一门课程,面向幼保系所有师生,成果发表重在知识技能的整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深度参与。而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的毕业汇演重在学生才艺展示,并希望得到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关注,与学生就业联系较紧密。
三、台湾毕业专题对内地学前教育教学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两系毕业成果的呈现方式各有千秋,但幼保系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仍然给我们不少启示。通过对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幼保系的毕业专题课程内容、形式及成果展示的了解,笔者认为其对内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有以下启示:
1.要真正把毕业汇演当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就必须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始终。而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大学教育中学化(即不少学生的学习目标仅仅是为了修完学分,缺乏学习专业知识是为了进入社会的职业生涯准备的动力),或是学习目标模糊化(即学生普遍缺少明确的职业定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幼保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定位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2.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的定位必须加以调整和明确。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职业化成长的参与者和引路人。幼保系的毕业成果展示,教师都深度参与,这不仅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缺漏之处并及时改善,而且更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可以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同时这也激发了每位教师的创造力,使其想尽一切办法让毕业成果的展示有新意,有内容,于教师本身而言也是一次挑战和再学习,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职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助力。
3.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尤其如此。
专业教育内容的调整、社会对幼教职业重视度有待提高,以及学生就业期望值的不断增长,都要求我们要着力打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而社会竞争力的打造,既包括职业学识修养的提升,更包含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社会技能的升华。在这个方面,幼保系的毕业成果展示的内容与呈现方式给我们的启发尤为可贵。
4.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启发。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艺术、学前和英语,而朝阳科技大学幼保系的课程模块中,艺术和英语类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少。可见,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模块精心设计出能够培养学生技能的相关课程。以英语课程模块为例,以前该校设置的课程与其他专业开的英语课没有两样,都是听说读写相关课程。借鉴朝阳科技大学幼保系的课程设计的经验,我们可以开设“幼儿英语儿歌”“幼儿英语故事创意教学”“幼儿教师英语口语”等跟幼儿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
5.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汇演的启发。
可以邀请更多的老师参与设计,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成长。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模式是毕业汇演得以顺利举行的三大要素。如果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寻求有效的帮助,并在解决困难的过程学习到宝贵的经验。同时这也可以增加师生情谊,毕业生会带着浓浓的师生情走向社会,对未来是一种潜在的正能量。毕业汇演的内容可以增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早教机构及幼儿园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同时,这可以增加学生的工作教学经验,获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历。毕业汇演能够反映学前教育系的特色。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嵌入职业核心能力,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在学生管理中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从而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所培养的学生也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台湾的毕业专题成果发表与内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汇演形式、内容各有千秋,了解前者毕业专题成果发表的有关理念和实际起到的作用,可以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借鉴和启示。
作者:张燕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
第三篇:高职学前教育儿童数学课程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教学的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先进行案例分析,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课上分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教学,小组内进行试讲,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首先由小组自评,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点评总结,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6~8人)完成任务。
(二)实施模块化教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按年龄班划分,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
(三)加强实践训练,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其中,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按从高结构到低结构的顺序布置环境和投放材料,这会使得学前教育活动能够真正地关注儿童的关键经验[2]。关键经验通过儿童主动学习方式来获得。对儿童来说,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是他们最自然和最擅长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在儿童眼里没有僵死的条条框框,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决定了其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和活动。正基于此,学前教育活动具有游戏性、生活性和启蒙性等特有的品质,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主动的学习方式。游戏产生于儿童的内在动机,其本体价值是愉悦和享乐,儿童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的生活历程、成长过程,游戏使儿童主动学习从而获得各种关键经验。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目标方面缺乏对关键经验的灵活把握。学前教育活动设计往往主动权掌控在专家、教师手中。在目标设计方面,虽然注意到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表达,但儿童在探索、疑问、发现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被忽视,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活动过程中随时生成的关键经验,也就是说一些关键经验还没有提升为有价值的活动内容。部分教师以教育活动的“中心”自居,所有的儿童都必须关注这个“中心”,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教师一定要求儿童根据自己的思路来开展活动。这种学前教育活动设计追求的是“成人主义”的教育,儿童提早学习成人的知识,做成人做的事,说成人说的话。其设计的实质就是对儿童的关键经验的特征关注还不够全面。学前教育活动设计还存在服务于儿童的未来生活的现象,忽视儿童现有的关键经验。一部分活动设计遵从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活动设计使得完整的生活世界被分割为无数个碎片。研究发现,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理性化、活动内容超载[3]。
比如,同样一个主题“交通规则”,教师A设计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掌握一些交通规则图片,一张张图片描绘得非常逼真,但研究者发现儿童对这些符号不感兴趣,这究竟对儿童有多大的意义与吸引力呢?教师B却设计让孩子们到交警执勤的路口观察体验规则的运用。在来园和离园时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家长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这些交通规则。可见,教师B的动设计真正关注了儿童关键经验的获得方式,其实质是内化知识或者儿童自身的已有经验,建构和创生儿童的关键经验的过程。学前教育活动中忽视儿童主动学习获得关键经验。一些学前教育活动设计还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言语讲授教学活动,对于第一信号系统仍占优势、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性机能还很差的儿童来说,这种以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往往导致的就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儿童只能“倾听”教师讲授的知识,儿童缺少主动去观察、主动去探究的机会。儿童变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失去了学习主体的地位,压制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也忽略了儿童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的特点,也与儿童个体生活相脱离。
预设目标作为一个宏观的总体架构,教师应整体性的内化各个阶段儿童关键经验的基本内容,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儿童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学习的人。教师不能把学前教育活动仅仅抽象成“文本”、“计划”、“大纲”或者“学科”、“教材”等,但设计者心目中一定要把握住每个发展阶段儿童关键经验的总体架构,这样,教师和儿童共同“经历”(experience)教育活动情境时,各自获得独特经验的情况下,教师能随时捕捉儿童的发展信息,成为活动新的生长点,这也体现了教师教育智慧。儿童在活动中的意愿、想象等,对自己或自然、社会的理解和追求,在活动中不断被教师观察和记录。教育活动不是一系列事先设计好的能直接用于儿童的活动和方案,而是一份供教师用的课程指南[4]。基于儿童关键经验的学前教育活动目标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活动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儿童的关键经验的变化随时生成新的活动目标,能够让儿童自己主动地探索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儿童自己选择材料、活动,教师随时关注儿童的活动状况,在活动中生成新的目标。其设计的目的从儿童的关键经验视阈出发,强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或采取一些行为反映,强调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强调儿童通过动作、情感、言语和声音的融合整体表达出来。学前教育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是游戏,活动目标是以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游戏,其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儿童整体发展,必须寓于儿童的关键经验中,活动也是整体地呈现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设计实施的。陈鹤琴也曾说过,一切活动是儿童自己的。
儿童在园亲身经历的关键经验成为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只有儿童亲身经历之后才会产生关键经验。学前教育活动是儿童的生活经历的一部分,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专门组织的“课”,正如杜威所言,“为了儿童”的活动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5]128。教育活动表明活动中教师的存在,教师为儿童创设活动情境,提供游戏材料,这些是不可重复的,这些情境充满着教师的预设的目标和生成性的目标,充满着教师对每个儿童关键经验的关注,从关键经验的角度把握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其意义拓展了教育活动的空间,使整个教育活动更加富有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关键经验是儿童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外部世界,从而获得理解性、体验性的知识。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由儿童自己体验、自己承担的,儿童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思想、感悟都源于儿童的经历。蒙台梭利认为:“是儿童自己从周围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儿童用这些材料造就未来的人。”[6]这也是教育活动设计目标从儿童关键经验出发的价值追求。
儿童的兴趣、动机是教育活动设计的切入点。儿童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之中,儿童的关键经验往往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真实地反映着儿童生活的普遍规律。为了提升儿童的经验和价值,教师把儿童感兴趣的当代社会生活问题以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关键经验作为活动的内容。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儿童关键经验的选择过程既是尊重并完善儿童个性差异的过程,也是每个儿童展现个性的过程,教育者的使命是为儿童的活动选择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儿童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指导。这样,儿童的关键经验在教育活动中得以提升,教师在整合儿童关键经验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或儿童的兴趣需要,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家庭和社会资源,通过不断的反思批判,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适合儿童全面、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师在活动设计上体现出每个儿童的独特知识背景、学习兴趣、认知和个性特点等,选择不同的内容、提供不同的环境和学习材料、采取不同的儿童发展评价方式。更主要的表现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随时生成活动,进一步使幼儿教育活动内容适合每个儿童,创生和建构适合每个儿童的适宜的活动。这些活动资源的获取、活动情境的创设,拓展了儿童的关键经验,儿童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增长着智慧,体验着快乐。#p#分页标题#e#
学前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促进儿童成长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为遥远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学前教育活动与儿童的整个现实的真实生活相联系,相沟通,把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纳入活动之中。“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7]83。“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图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5]128,“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7]83。儿童的学习主要是以自己的方式主动选择、加工并建构外界信息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儿童的学习具有情境性,意义的建构是在真实的解决问题或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的。在任何一个时代,孩子都应该是社会上最快乐、最不知忧愁的人,都应该是社会上玩得最多的人。美国课程专家派纳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无论是牙牙学语,还是蹒跚学步,在其成长的每一步中,都透射着他作为一个天生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创新思维;实践活动;策略
高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现阶段人才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在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音乐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幼儿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离不开音乐的辅助,除了专门的音乐教学外,还包括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一日常规活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等等,都需要音乐的辅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原有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编和创新,从而促进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一)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而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全面,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由此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可以让学生具备较强的音乐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非常关键,只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还受到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相对较低。而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时,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钻研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每个曲子的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情感以及音乐的内涵,对提升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自主改编创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大部分是担任幼儿园教师,而现阶段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给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如果还像传统教育一样只注重理论的教学,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的优势的,必须要根据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比如现阶段幼儿教育提倡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要以幼儿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可见幼儿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教育观念的熏陶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认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本身,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而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导致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也是造成我国人才虽掌握较为丰富的知识,但是在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上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空间,同时将传统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作者的创作过程,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现实学前教育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给各个学前教育机构输送更多优秀的教师,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全面把握现阶段学前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要结合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需求,才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现阶段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一日常规教育活动比较重视,同时这也是近来兴起的幼儿教育活动,还具有很强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盥洗进餐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模拟情境,包括幼儿的起床、洗漱以及用餐等,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进行小组探讨,同时为各个幼儿教育活动环节搭配合适的音乐,可以根据自身对幼儿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等的了解,自主编创合适的钢琴音乐,使音乐能够与幼儿的活动更加贴合,给幼儿营造一个舒适的氛围,促使幼儿活动顺利开展。通过这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将自己想象成一名在职的幼儿教师,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进行各项活动的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作为幼师的责任感,同时也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二次创作。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设计实践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二次创作,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同时音乐也能够深化人的记忆,帮助人们留住生命中的一些美好回忆。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几首重要的音乐,比如某些音乐能够唤起人们的童年记忆,某些音乐能够让人想起生命中重要的人或事等等。人在不同情感下演绎同一首音乐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种音乐上的二次创作,而音乐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演绎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音乐教学中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可以开展音乐改编、音乐剧演绎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确立主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来完成相关音乐内容的二次创作,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用心地去感悟和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这些感悟融入到音乐的二次创作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创作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不断的欣赏与创作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得到有效培养。
(四)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开展多元化评价。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大部分是以音乐基础知识的考核为主,只要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便算考核通过。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建立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也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提升。例如:在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科学地设计评价机制,既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比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实践的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比如实践过程中学生音乐改编以及创作的思路和灵感来源等,通过这些内容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要增加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自身的评价,使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对待不同素质不同天赋的学生,老师也要进行差异性的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增强学生在音乐创新和创造方面的信心,增强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就感,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教育人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赛娜.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39(20):196+199.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化课程;实践调查
一、实践调查主要对象及使用方法
本次实践调查选择的主要对象是一些一线幼儿园教师以及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调查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主要是浏览和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相关的论文和一些书籍。这些内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对整个调查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访谈调查方法
主要是对相关学校的一些学前教育专家进行请教,让他们对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向市里的学前教育教研员访问相关的情况,深入了解他们对于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看法。并对计划访问的学校中一线幼儿教师进行访谈,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实地的考察方法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具体情况,需要亲自到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校区进行考察。本次调查对多地进行相关调查,到一些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共访问了数十位幼儿园教学一线的教师,并对相关的市教研员进行拜访。
(四)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原则和基础主要是以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为核心。对幼儿教师、家长设计出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表格,在相关的考察学校进行问卷发放。
二、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专家调查形式结论分析
许多一线的幼儿教师对于现有的学前教学模式并不是很满意,他们一致认为当下的教学课程中的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但是因为时间和个人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做出大幅度的改变和创新。相当多的幼儿教师会在自己的学前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加入游戏教学活动,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情境性游戏能够明显调动幼儿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充分表明游戏在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调查中发现,一线的幼儿教师都认为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加入民间的情境性游戏以及结合本土资源来丰富幼儿教学活动,提升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入情境性游戏中,幼儿教师一般是在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始阶段或者是结束阶段。虽然如此多的一线幼儿教师对于民间的情境性游戏比较重视,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他们对于情境性游戏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只是知道大致是怎么玩这个学前教育游戏而已。
(二)在家长中调查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家长比较关心幼儿的学前教育课程,认为这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学前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会陪着孩子一起在户外运动。这充分说明家长对于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情况极为重视。他们对于身边存在的一些情境性活动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认为这些情境性游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的话,他们愿意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情境性游戏,与孩子一起互动。调查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幼儿并不喜欢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觉得教学活动枯燥无聊。几乎没有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些活动任务,这说明幼儿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也就无法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普遍认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所开展的活动内容无法调动他们上课的学习兴趣。有许多幼儿不喜欢相关的学前教育活动,甚至有点儿排斥,表示对学校的各项学前教育活动都不愿意参加,缺乏一定的兴趣。他们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是一种负担,对课程上的各种活动存在一种害怕心理。在学前教育活动的学习中,有相当多的幼儿会选择放弃,部分幼儿放弃的原因是学前教育学习的内容枯燥无聊而且太过复杂。这直接导致他们产生不喜欢上学前教育课程,甚至是厌恶学前教育课程的消极心理。
三、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具体途径
(一)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改变教学方式
这主要可以利用当地特色建筑以及风俗习惯。我国地大物博,许多地方都有属于当地的特色建筑,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较为不同。因为这些特色建筑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某些故事,最终在当地得以保留下来,它们富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气息。了解这些建筑,可以作为让幼儿快速认识家乡的第一步。幼儿园中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他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希望不断了解这个新奇的世界。对于本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生动巧妙地介绍这些名胜古迹对幼儿进行教育,带领他们了解曾在这里发生的事件,让他们知道这些建筑遗迹有着辉煌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家乡文化探究的兴趣。让幼儿去观察家人、身边的邻居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意识到只属于家乡特色的风俗文化,这对幼儿精神层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带领幼儿去一些有着特殊文化继承的老人那儿体验本地的风俗习惯,让那些老人来讲述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精彩历史,使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精神魅力。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与其他区域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是祖国灿烂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幼儿在不同文明习惯带来的冲击下,会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产生与众不同的认识。将幼儿带入利用本土教学资源开展的实际活动中,让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加深对家乡浓厚的热爱之情。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时代,音乐教学手段已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老师讲、幼儿听”的模式,无论是情境教育、角色互换、分组讨论等线下实践活动,还是知识点播、远程课堂、大V名师等网络教育,都能够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学资源比较单调和枯燥,由于网络的出现,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些传统的教学设施和单调的学习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幼儿的当下需求,利用网络开展的新型教育,使幼儿所能接受的音乐教学方式不断增多。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在以“朋友”为主题教学时,需链接教材内外的歌曲,将《找朋友》等富有童趣的歌曲穿插在教材的主题歌曲中,同时,科学引入《朋友》等经典歌曲,在课堂中正确引导幼儿认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朋友观。在幼儿时期,孩子富有好奇心,但同时也十分好动,自我约束力不足,需要教师多加注意。因此,假若幼儿对于音乐课程不感兴趣,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课,这样也就无法学习到有效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创建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可以主动参与进来,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会明显提高。在游戏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教学是指在现有条件下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增强课堂上教师和幼儿的互动环节,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认知行为本身就具有“由我及他”“由具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该学龄幼儿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幼儿学习阶段,教师必须以大量的形象化、具象化的内容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学习的内容和音乐逻辑体系。从幼儿熟悉的知识面入手,启发他们展开思考。把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具体的情境案例出发,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反过来,再将音乐学习经验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四)提升学前教师的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对于保育员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其高素质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门槛。不断的培训以及资格认定都表明,专业化的发展形态已经成为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保育员的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成为教育的发展方向。保育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涉及许多不同的幼儿教育知识,如心理、卫生管理、生理以及基础教育等等。这些知识需要保育员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在大量知识中选择重点内容去熟悉并掌握。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教育指导。
(五)让课程贴近生活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可以从日常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魅力。通过课堂中的知识学习,让幼儿简单明了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游戏,将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幼儿学习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去尽情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使他们的学习认识和思考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符合生活实际,提高自我的表达以及创造能力。有时教师一味地在课堂内讲述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程进行课外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一体化综合素养。
四、结语
目前,许多幼儿家长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活动非常重视。家长对于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培养情况有着较高的期望,希望幼儿园的相关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和科学。所以,幼儿园要提升幼儿课程的游戏化,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化指导,为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8).
[2]吴璐珺.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6(7).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据
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从多个领域描述了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期望。此外,对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困难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解决的方法。这两部文件的实施,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这两部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它作为引导幼儿教师发展的准则是考核教师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严格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优化考试内容,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2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2.1课程设置依旧注重学科化,课程理念没有得到革新
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是课程内容比较分撒,脱离幼儿园实际教育实践,就像学拼图玩具,只是将每块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没有告诉他们拼图技能。高校教师只是单纯将每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一知半解,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真正进行相关工作,无法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整体性与多元化的理念。
2.2教师专业水平低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专业水平过低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化。部分高校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通过在相关公司兼职的方式,从而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过于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对学前专业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情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使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3教育内容与幼儿教育实际严重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都存在教材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的问题,教材内容过时。随着幼儿园教学新改革,全国各地幼儿园都打造出了自身特色,因其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所发挥的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例如深圳市基建幼儿园是一所一级民办幼儿园,它的主要教育形式是主题探究,利用一日生活各环节来实施园本课程,让孩子们通过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与材料充分互动,与环境共同成长。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教师发现下棋能使人的思维条理化,促使思想集中,充分开发幼儿的智能天赋和记忆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游戏化提高幼儿下棋的技能,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因此,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将国际象棋教学引入课堂,形成其教学内容的特色。
3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3.1明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坚持“幼儿为本,师德有限,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热爱幼教事业,全身心投入到幼教事业的发展中。其次还要将专业知识学的扎实透彻,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强专业素养,能够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趋势。此外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宽容、积极热情、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强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3.2改革课程的设置与结构
从构成上来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原则是整合与梳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从学习选择上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以及幼儿园游戏等课程的内容都存在重复现象,通过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做到明确重点,知识点衔接顺畅。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教育教学技能,而技能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实践课程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具体活动内容,深化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也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因此,建议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应从大一就开设,运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做到课堂内容与实践活动完美结合。为了提升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专业广度和深度,发挥学生自身特长,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专业必修课,还应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面型发展人才。
3.3根据生源类别设置课程
结合不同生源的特点,在课程内容设置、课时安排上应有所区分,对普高生要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有利于这部分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比如在对口生教学计划中作为必修课的艺术鉴赏课程和文化素养课程,在普高生中可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3.4改革教学方法
合理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由于幼儿园具有实践活动丰富的突出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如何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笔者认为将幼儿园的活动模式与内容引进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中来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目前国内外有许多课程内容改革非常成功的幼儿园,可将其活动内容设计指导、主题教育活动等模块贯穿到高校课堂中,让学生亲密感知教学情境。
3.5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聘请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充足的幼教专家、幼儿园园长以及一些优秀教师进入高校授课、开设专题讲座或者研讨会,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更多最新的行业信息,学习经验。通过开设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项目和课题,以课题促教学,并且引领教学。可以说,真正融入幼儿园教学工作当中,有利于日后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
3.6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评价与考核的出发点,通过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依据课程内容,采取多元化、全过程和实操性矫情的凭借与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考核形式上采用开卷、闭卷、作品展示、技能展示等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把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每个模块所占比例不同,计算总成绩。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实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新改革的形势下,我国高校作为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担负起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重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下,确立符合标准的课程目标,完善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为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形势的学前教育人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观念过于陈旧、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加强、教育内容与社会现状脱节等问题。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级相关人员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此外,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科学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形式,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
[2]由显斌.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4-147.
[3]张永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24-25.
[4]沙爽.NAEYC早期儿童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与关国幼儿教师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8-32.
[5]李玉华,华爱华,张云亮.上海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园发展状况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4):30.
[6]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社区亲职教育;主导性
现代高等学校兼具培养人才发展、发展科学知识和为社会服务三种职能。目前,我国高职在培养人才发展和发展科学知识这两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为社会服务方面还亟待提升。为社会服务是高职以其教育资源直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如为社区学前家长实施亲职教育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服务社区、发挥高职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服务社区家长亲职教育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父母对科学育儿信息的渴求日益强烈,77.00%的家长认为自己目前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不够用[1]。目前,父母获取育儿信息的途径多来自网络、报纸、杂志等,信息来源多,但质量良莠不齐;信息范围大,但针对性不强;信息以传播为主,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信息庞杂,理念相互矛盾,理论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获取的育儿信息呈现碎片化、非定制化、相互矛盾化、个别信息非专业化等特点,需要家长甄别和梳理,从而造成家长的迷茫、困惑,继而表现出对育儿信息的漠视和不信任。一方面,家长对科学育儿信息急迫需求;另一方面,家长接触的很多育儿信息都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因此,有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的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为社区适龄幼儿家长提供针对性强的、定制化的亲职教育活动解决一些家长的育儿困惑。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变或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2]。北海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对北海市3~6岁幼儿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发现,北海市93.40%的3~6岁幼儿家长对亲职教育有培训需求,且需求强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开放共享学校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筹办和参与社区教育[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拥有学前教育的专业师资、拥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学生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它可以通过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途径服务当地社区教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社区家长开设亲职教育课堂不仅满足了社区家长的亲职教育培训需求,还为高职院校学生开辟了一线的实践基地,弥补了学生实践环节的不足,也发挥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服务社区家长亲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亲职教育的困境
1.家长对社区亲职教育的参与度有待提高。作为政府的基层派出组织,社区(街道办事处)在促进社区文明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北海市社区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推进社区亲职教育,但课题组通过对该市相关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发现,家长参与度不高,社区亲职教育的效果不够显著。课题组通过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工作原因(活动与工作时间冲突,无法参加)、社会支持(无人分担家务照顾孩子,无法参加)、亲职教育的宣传与推广(不知道举办这样的亲职教育活动)、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距离举办地点太远,不方便参加)、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曾经参加活动的效果不好,不想参加)等是影响家长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重要原因。2.社区缺乏专业的亲职教师。亲职师资的专业性直接影响到亲职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家长对亲职教育的认可度,目前,社区的亲职教育工作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一方面,囿于亲职教育知识的非专业性;另一方面,他们还需完成其他繁重的行政工作,从而使亲职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性颇受质疑,进而影响家长的参与度。3.社区亲职教育的主导者以幼儿园、早教中心为主,但针对性不强。目前社区亲职教育工作的主导者以社区内幼儿园、早教中心为主,家长从家园共育、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园所的亲职教育活动,但不足在于园所只能从“普惠”的角度开展活动,针对性不强,不能解决所有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长期望培训的急切需求与低参与度之间的矛盾
课题组进行了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期望在“家庭婚姻关系”“子女潜能开发”“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幼儿不良行为问题的矫正”方面得到指导。一方面,家长对期望得到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清晰而明确;另一方面,家长的低参与度,二者形成矛盾,究其原因,家长的角色责任意识不够、工作牵绊和无人照顾孩子等是影响家长低参与度的主要原因。第一,家长的角色责任意识不够。根据课题组的访谈,很多幼儿在学前阶段的主要照料人为其祖辈父母。祖辈父母在照料幼儿方面有充沛的时间、较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但祖辈父母不善于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无法与幼儿之间形成能决定其一生发展的亲子依恋关系。有些年轻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位,尤其是父亲,没有形成应有的家长角色意识,没有发挥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的应有作用。没有父母角色意识的家长,有家庭教育的更多困惑,亲职教育活动参与度不高。第二,工作牵绊和无人照顾孩子。目前北海市3~6岁幼儿家长的亲职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幼儿园主导,故活动的开展时间主要在工作日内,这就造成家长只能“心向往之,但无能为力”。同时,有些家长在周末时间参加亲职教育活动时,也因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面临无人照看孩子而无法参加的困境。第三,参与活动的时长和频度不够。亲职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需要一定的时长和频度,但有些家长未能坚持,不能保障参与的频度和时间,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学生方面
第一,专业理论不足,服务范围窄小。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较扎实,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造成学生主导的社区亲职教育活动多以亲子游戏、手工、亲子阅读等活动为主,在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问题分析这方面的参与度有限。第二,亲职教育活动开展所需能力有待提高。亲职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指导者具有一定的活动设计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全局掌控能力不足、活动设计不够新颖、活动节奏把握不准、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不足、活动后的反思不够。第三,学生参与活动的坚持性有待提高。为提高亲职教育活动的靶向性和有效性,课题组在活动实施之前对3~6岁幼儿家长进行了“亲职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根据家长的反馈,活动需要在周末时间、以两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频度开展。囿于学生自身的课业压力繁重、校内活动多等因素,他们在亲职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容易受校内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参与频度。
(四)教师方面
第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存在理论水平高,但实践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水平不对等的问题。课题组教师在实施亲职教育伊始,在面对家长的“家庭与婚姻关系”,尤其是“儿童行为问题”分析的困惑时,还不能灵活地从实践层面运用理论系统解决问题。第二,工作量增大。由于家长对亲职教育活动开设时间的特殊需求,亲职教育活动大都需要在周末进行,这就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都面临较为繁重的备课、授课任务及科研压力,也需要在家庭中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在本职工作、生活与额外的工作相矛盾时,陡然增加的工作量会成为影响教师开展亲职教育活动的消极因素。
(五)学校方面
第一,激励措施不足。无论是在教师的工作量上,还是在学生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方面,高职院校在类似社区服务方面配套激励措施还不足,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效用。第二,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范围需提升和拓展。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意识方面有一定的认知,但更多还是停留在理念层面,缺少真正的社会实践,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也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制度规定,主管部门对此也没有一套考核体系。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服务社区家长亲职教育对策
(一)提升社区在亲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
首先,社区需要从意识层面提高对亲职教育工作的认识,提高国家颁布的相关亲职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其次,社区应主动与当地学校及教科研所对接,争取学校、教科研所的支持,把这些机构中的专业人才纳入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提高亲职教育的效果。最后,社区可以联合社区内的幼儿园、早教机构,在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内开展活动,增加活动的受众面。
(二)提高家长对父母角色的认知
在亲职教育活动开展之前,学校应先向家长明确亲职教育的对象为父母而非祖辈父母,然后将父母角色责任、亲子依恋等内容安排在活动之初,提升父母角色意识。另外,亲职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充分倾听父母的心声,并且以能够满足父母的需要为最高指导原则[4]。因此,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确定服务对象—确定亲职教育内容—筹办具体的亲职教育活动—收集反馈—根据反馈制定下一次的亲职教育内容……”的有效路径主动对接社区,通过量化的《北海市3~6岁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问卷和质性的访谈,掌握家长的亲职需求,从而确定亲职课堂的内容、达到的目标、开展的方式、举办时间,最大限度地迎合家长的需要,提高亲职教育的靶向性。
(三)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教师在亲职教育活动结束之后要与学生讨论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引导学生对活动中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重新巩固加强。另外,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进行反思,并且教师要对每次活动的整体效果、学生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进行评价。通过多元评价机制,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和能力有清醒的认知,明晰自己的成长路线,不断提高他们的亲职教育能力。
(四)拓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学前教育;信息化;策略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与之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对教育细节的关注,大数据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使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幼儿的全面分析,这对于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都有很大帮助,而且也有利于改善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所以认真分析目前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充分认识自身条件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学前教育的升级化。
一、目前学前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迎合家长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幼儿所开展的学前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是在目前幼儿园的办园实际中,很多幼儿园所开展的教学管理活动都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过度迎合家长不切实际的要求,就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目前幼儿教师都能根据幼儿教育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幼儿家长普遍对幼儿园所开展的学前教育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不同,而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诉求也不得不违背教育规律来开展一些与幼儿教育阶教育规律相违背的教学活动,这对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幼儿教师,但是在目前激烈的市场形势下,幼儿园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为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很多幼儿园都在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对幼儿教师的个人专业技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幼儿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幼儿园都是私立幼儿园,由于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公办幼儿园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很难招到优秀的幼儿教师,管理过严会导致幼儿教师的流失,管理过于松散,影响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这些都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尽管随着近年来幼儿师范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幼教师资紧缺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依然是制约当前幼儿园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园园长的管理不足。幼儿园办学水平的高低与幼儿园园长的个人管理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有很大不同,幼儿教育国家并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计划,所以幼儿园园长在办园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幼儿园园长在管理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这就导致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法在幼儿园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所以这一问题需要认真做好反思。(四)教学管理活动缺乏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所以对幼儿所开展的学前教育,不仅需要幼儿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因为幼儿有家长陪伴的时间较多,所以仅仅凭借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所实施的教学活动,很难发挥出促进幼儿不断成长的作用。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普遍存在着过度溺爱的问题,所以对幼儿所开展的学前教育,如果缺乏家长的积极参与,将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在目前是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大数据技术在学前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背景
大数据技术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而出现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很好地辅助人们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尤其是在处理数据和筛选信息方面,大数据具有非常强的优势,所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和管理活动,对于不断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和学前教育信息化水平都能发挥出积极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幼儿每天的考勤、学习和生活情况等数据信息做好采集,并借助大数据来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教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而且随着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长也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都要求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因此来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目前新形势下幼儿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三、大数据技术在学前教育阶段应用的具体领域
(一)应用于数据收集
在幼儿园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数据,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这项工作都是借助幼儿教师手工来完成的,因此数据收集和整理普遍存在工作任务过于繁重的特点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借助专用的软件来收集幼儿园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信息,这对于幼儿园更加有效地做好教学管理,能发挥出积极作用,大幅降低教师的负担。
(二)应用于分析幼儿的学习情况
幼儿阶段各项教学活动都是借助游戏等形式而开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幼儿的学习情况对于幼儿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幼儿教师能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认真做好教学分析,了解每一个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建立相关数据库推进幼儿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应用于分析幼儿的各种行为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知,所以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幼儿教师又借助对幼儿各种异常行为的全面分析,才能了解幼儿的特点,对其实施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模式下,这项教学活动并未得到有效开展。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对于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这一问题,要不断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全面分析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特征并形成完善的数据,便于幼儿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四、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幼儿园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活动中,课程资源是幼儿园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幼儿园的各项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园目前并未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很多课程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幼儿教师对幼儿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也缺乏针对性,所以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幼儿园要积极应用,要利用好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辅助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由于目前幼儿教育并未列入国家义务教育之中,所以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对幼儿发展的维度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各个幼儿园设计的课程教学资源都有所不同,这对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来展开对幼儿的全面分析和评价,了解幼儿个人在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方面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为不同层次幼儿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满足幼儿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需要。例如为了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并一次做好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使教学活动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幼儿园积极引进并使用大数据技术和相关软件系统来对幼儿园的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借助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幼儿园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过于注重对幼儿的文化知识培养,对体育运动缺乏有效重视。所以幼儿园有针对性地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幼儿的身高、体重、身体平衡性、肺活量、力量等进行了全面统计和分析。借助大数据技术,详细分析了每一名幼儿所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来重新设计和整合教育资源,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借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对幼儿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仅用了很短一段时间,幼儿园的教学现状就得到了改善,幼儿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参与热情,这极大地改变了当前幼儿教育现状是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开展,也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幼儿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活动都需要师生之间展开有效的互动,只有通过大量沟通互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的了解,因此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所实施的教育活动也无法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改变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使师生之间能够开展更加有效的互动。通过互动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刚刚入职的年轻幼儿教师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普遍感觉无从下手,但这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非常了解,所以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和工具来做好对幼儿的全面分析分析活动,要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在生活方面,要了解幼儿能否自行穿衣服和脱衣服、是否掌握从水龙头打水的技巧,能不能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其他幼儿友好相处;在参加户外活动时能否坚持10分钟以上,玩各种球类运动时能否准确投球,在运动过程中能否及时躲避障碍物;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否准确做好自身定位,能否根据游戏活动开展的需要和其他幼儿展开深度交流;在阅读过程中能否根据教师的讲解自行描述故事,能否结合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插图,能否熟练运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来展开工艺品制作。这些问题都是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详细了解的,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而了解这些信息,需要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所以幼儿教师要积极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详细制定师生之间有效沟通互动的内容,了解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并认真做好数据统计,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借助分析活动的开展,能够对幼儿形成新的认识,这对于不断提高幼儿教学质量,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幼儿教师要特别予以关注对于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应用。
(三)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使家长能够参与到幼儿园教学管理活动中
目前在幼儿教育阶段,尽管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活动非常关心,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活动中,大多数幼儿家长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缺乏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途径,大多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忙于工作,他们也没有时间在上课时间到幼儿园实地参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实践中,由于大多数幼儿家长文化层次都很高,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基于信息技术而开发的软件,所以幼儿园可以积极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管理创造条件。幼儿园可以积极基于大数据技术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诉求和每一个幼儿的生活规律,很多幼儿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借助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才能详细了解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对幼儿做好指导。大数据技术在幼儿园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家长积极融入幼儿园教学管理活动中促进家校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改变了传统幼儿园教学管理模式下幼儿家长无法积极融入的问题,使幼儿成长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能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互动的有效性,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只要幼儿园能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对幼儿家长的指导,就能改变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能够结合幼儿的成长规律来开展家庭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违背教育规律的现状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健康成长在快乐的氛围中度过学前教育生涯,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小学学习之中创造有利条件。幼儿园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能结合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来获取开展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信息为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