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74-0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使这个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教育学的范畴有了明确的定位,也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对自己学科内涵和学科定位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需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展现,而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辨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去探究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动因和本质,从而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下内容: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它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和产物,是一种客观现实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的先哲一直都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第二,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是一种鲜活的说服艺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一门处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学科。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它决定了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环境和主客观条件等因素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研究中要避免用僵化、固定的模式去套鲜活的说服艺术。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与现实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得出较普遍的结论,以便用结论去指导实践。第四,坚持唯物史观。从经济关系出发去分析上层建筑问题,一切政治现象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社会中,形成了与他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从经济关系出发去探索自身的诸问题。

二、双服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地球上有人类社会以来,它在所有的阶级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密切联系。“它的目的主要在于让一定的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活动。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观点等的教育。”[1]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的教育活动,只是灌输和传播的途径因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在西方,所谓的思想“自由”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同样在发挥意识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为政治服务和必须满足政治需要的特点。“政治,说到底,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 服从社会政治需要,就是维护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的制度、方针和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坚持以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导进行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阶级、政党或国家机构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政治需要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突出的特点,决定它必定是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执政党或国家专门机关的掌握之中,并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要求,等等。对它的研究也必然要求遵循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种精神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对人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们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各方面总是表现出不够适应、不够成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尤其是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3]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需要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益矛盾的凸显等问题出现,要求人们具备有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人际沟通,缓解压力追求心理健康、青年人正确处理爱情问题、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缩短进入生人社会的时间并尽快融入陌生环境等多种能力。同时要求人们在自身生活中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精神动力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等等。服务于这些要求,为教育客体提供他们满意的精神产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的形成、奋斗目标的激励和人格境界的提升,为人们从事经济工作、业务工作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三、从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即使是政治思想的“灌输”,也要遵循教育的原理和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尊重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引导,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有益活动,也是一种思想恪守和思想解放的统一的活动,而不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工作。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应关注教育方法的研究,关注一般教育规律的研究,关注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经济地位、是否有和心理特征等具体特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主客体关系、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者素质、教育管理和领导等理论问题,“着力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运作的规律,揭示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6]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等基本规律,从而建构合理的理论逻辑体系,并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服务性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教育。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学科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7]目前,最核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即积极探索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接受和认可并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层面上去解说方法的依据,或去建构方法论的体系,而在于探索适用于某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索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的有效运用。因此,应用研究中的方法研究与基础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通常也包括方法的部分,也对方法、途径、载体等作出论述,但这里是从原理的角度来研究方法,主要是确定方法的理论依据,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应用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该结合当代国内外实际,向着更为具体的方向前进。”[8]例如,研究者可以总结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跨学科的方法搜集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并系统整理,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研究的发展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9]综合性的特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然会涉猎到广泛的研究领域,必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由于学科的这种特点,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绝不是使自己变成大拼盘、大杂烩,而是吸取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用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规律,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10]

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矛盾分析法和系统方法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质,又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量,要把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量的分析深化对质的认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认识的规律是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过程。感性认识使人们获得足够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经验材料,再“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1]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材料是思考和分析的对象,是形成概念、理论、模型的基础。因此,在搜集经验材料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1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工作时,要注意搜集有关量的材料。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理应学习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教学效果、教育对象的特点等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模型统计出相关量的指数后再进行定性分析等。分析的结果有益于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1][5][6][7][8][9]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39,39,40,43,43,42.

[2][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揭示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4,15.

[3][10]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4,53.

[11]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2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对象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对象。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对象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对象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系,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范式。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范式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本教育范式,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范式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络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范式是经典教育学范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范式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对象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数据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区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宏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

长期以来,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但教学改革的原创性成果甚少,教学实效性难以从根本亡得到提高。对此,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指导下如何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尝试,只有以更适合时展的新样式、新手段、新途径等实施教学,才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所以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丰富内涵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前提下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制订创新方案,通过打破原有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分布,把教学内容播送到各个教学环节,集成至目标点上,促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性教学就是在现有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教师在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规律,以与时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吸收、运用最新教育成果,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加合乎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从而能/顷利地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品德素质,内化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及透过知识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意识转化。此种教学活动应内在具有两个相互关联和制动的方面:一是教师的创造性地教;二是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创造性地学。其中,教师的创造性地教是基础和前提,正是由教师的灵活多样赋有创新的教学启动了学生主体能动性从而自我焕发出蕴含着创新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创新又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强化剂。

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务必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创造性教学是在其政治性框架下施展的,保证其政治方向是首要的。在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应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与《****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有关课程设置的决议一致,按照统一安排,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坚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学时安排,强调课程应有的规范性要求。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创造性教学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品质。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应是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是其高贵的品质,发展则是永恒的主题;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要义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创新,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既是其内在驱力使然,也是其本性外化表征。它本质上是展示了该理论及时代思想的精神真谛和文化创造力,这应是一种内涵特质的自觉显现。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应立足于整合,即教师是对新的教育理念、意识形态、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依据一定“条件”(创新计划)重新编排组合,即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继承与创新、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整合。如:受课时限制和教材信息容量限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都有一个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所侧重,设计针对性强,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讲授内容,同时对教学方法也始终存在着如何设计、实施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从现实意义上讲,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就是整合诸种因素形成新功能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内涵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目标性。目标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内控因素,它不仅仅是确立新教学理念的价值前提,同时也是规定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方向、基本任务和要求。因此,目标性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并起到积极作用的前提。我们知道,目标本身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结果的超前反映,它是教育者开展一系列创造性教学之前预设要在一定阶段的奋斗方向,是要在教育实践展开过程中不断回应和解决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矛盾关系,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从而驱动教育者百折不挠,达到目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所蕴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创造性教学的目标涉及多层次,多目标序列,无论是教育理念、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理论内容、背景信息、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都是目标。我们把这种多级分层、序列相关的全方位“目标树”统称为目标系统,可是创造性教学不可能一下子整体完成目标,只有通过许多阶段性目标和部分性目标,形成一个阶梯,才能逐步接近和达到终极目标,即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个体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获得内驱力。

2.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性教学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它需要教师凭借一定理念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的充分把握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首创性地进行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的活动。如:由传统课程设置向新课程设置转化;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纳入新的教学内容等等,都要经过创新主体的感知、判断、决策、理想、实践等自觉的、能动的、创造的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结果。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在现代寓意上,这个主体不仅仅是指教育者,同时还包括受教育者。它是超越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与客体关系模式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一主体”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主体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与主体”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我们在这里所主张的创造性教学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由“主体与客体”提升到“主体与主体”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造性教学。当然,这还有赖于创造型教师的创造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联。可见,创造型教师是整个创造性教学的灵魂。创造型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素质,即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技法,同时还应该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最新教育成果、见解独到、知识广博、观念新颖、心态宽容、想象丰富、激情高涨等。由此,才能实现引领学生完成创造性教学,从而造就个性鲜明、自主性强、创新能力高的现代人才。

3.超越性。人的生命存在特质表现为人即是现实的存在又总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存在的现实。人总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创造生活。人在现实的存在活动中,以人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构造出超越现实,企求理想的生命活动,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任何教育活动都内蕴着人的自我超越本性,无论从它是教育人,培育人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外在的客观要求来看,超越性不仅是教育活动所必须的,而且还是教育发展的固有张力。特别是在新世纪里,面对迅速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示精神,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和实施创造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教育已明显不适应变化的社会要求,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就是对原有教学的超越,它需要实施教学创新的教学主体(包括个人主体和集体主体)超越陈旧传统的模式,进行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4

1.新媒体教学的政策支持

2009年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在“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呼吁关注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号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近年来,教育部、先后通过各种形式,鼓励支持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地高校也从不同程度给予了德育工作者尝试新媒体教学的支持。

2.新媒体自身的特征

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已经给社会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高效、共享、互动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与娱乐的需求,也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另一方面,新媒体具备虚拟和开放的“无屏障性”特征,它使大学生置身于海量信息中难以取舍判断,从而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在新媒体冲击下,学生越来越对政治理论课程缺乏热情与兴趣,大部分学生直接将其定义为空洞的说教与无聊的灌输,课堂的“出勤率”与“抬头率”都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相对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形式化,在课时安排、教学资源配置、科研资助、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4.新媒体教学的成功尝试

教育界将新媒体纳入教学手段中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都进行了有特色的探索。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是通过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典型。其“红岩网校”已发展成为“一校、五网、十三站、229个一级栏目、834个二级栏目、累计注册用户4万余人、日均点击量突破10万人次”的素质教育网络大平台。这种探索不但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我国新媒体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二、新媒体在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困境

1.师资上的困境

新媒体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师资至关重要。一方面,新媒体教学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平等、即时、隐身、互动的教学模式将取代陈旧的“坐而论道”“自说自话式”的教学模式。海量信息的共享特征将褪去教师的光环,使其成为“百家争鸣”中平等的信息交流者、意见倾听者,甚至严肃游戏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师首先要完成这种观念的转变,另外新媒体在专业技术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娴熟地驾驭新媒体,成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

2.具体方法上的困境

新媒体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还有待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索究竟有哪些新媒体、以怎样的模式与方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

3.政策支持上的困境

首先,将新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尝试需要教务管理部门的许可与支持。其次,新媒体教学需要通过博客、网站或其他移动平台展开,这自然在硬件的投入上需要学校的资助与支持,在人力技术上给予保障。再次,利用新媒体教学会耗去思想政治教师大量精力与时间,这也是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新媒体教学的重大意义却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三、新媒体在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重点

1.优化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复合了网络教学、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资源共享、教学信息交流的多功能综合体,应充分发掘这一平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功能。首先,作为教学信息平台,教师可以上传课件、教案、题库、视频资料以及拓展阅读的文字资料,通过对上述教学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实现师生间的教学信息共享。其次,作为教学交流平台,师生可以实现在线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现实中困难与问题,完成课程的释疑答惑,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动态,学生及时获得由教师诠释解读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观点。再次,作为教学考核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设置课程考核模块,实现即时在线考试,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减轻考务、阅卷负担。

2.打造知名德育博客

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名博客就必须对大学生和新媒体有所研究。一方面,要了解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与信息需求,让博客内容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又要熟悉新媒体的表达方式,要通过图片、动漫、影像、案例以及有个性和特色的语言来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组成以德育教研室为主的博客团队,挑选熟悉新媒体、有较强表达能力的青年教师定期撰写并及时更新博客。尊重博客访问者的表达权利,营造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和谐氛围,通过及时、友好的回复形成良性互动。

3.用好手机短信平台

在新媒体阵容中,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媒体形式被称为“第五媒体”。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接收短信与微信、登录聊天工具、收看手机电视、查阅资料、收发图片文字等,在事实上手机成了最受大学生青睐的新媒体。首先,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核心概念、基本原理、重要范畴,以精练的语言、生动的表达,结合图片或漫画,定期向开课年级的学生免费发送。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原理、范畴的理解。其次,通过定期群发国家的最新政策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的TXT文本,传递最新的思想政治资讯。再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手机传递红色箴言,正能量的格言警句,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与政治素质。

4.开发严肃游戏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陈勇(1981-),男,湖南茶陵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3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志也曾经指出:“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党中央和教育部也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开放以来曾先后三次进行了改革。自2006年开始实施05方案以来,学界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不同方面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尤其对“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给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具有相当价值。但是方案实施以来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脱离,远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与教师及教学内容脱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活动,缺乏生命的韵律和色彩,师生间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因为已有的研究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方面,并没有严格从具体的实际出发,虽强调“实践”但并未指向“实践”,更多的是从普遍性、一般性问题出发,导致教学的实效性不明显。而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它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像“一壶煮不开的水”的局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喜爱,真心受益的课程”。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学生的全部心智去感受和领悟,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和调整并升华学生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潜能,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情感并获得认识的目的。它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实践体验是指主体在实践中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心理体验则是指主体从心理上对他人或自己以前的“亲身经历”重新进行体验。[2]体验式教学模式与方法采用“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间接性经验,突破了传统的“课堂为主、书本至上、教师中心、分数评价”的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符合“先行而后知”的原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总之,体验式教学是道德情感和认知能力提升的统一,是道德实践和人的社会化的统一,是一种由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实践和认知构成的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性

体验式教学在我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适时启发的作用。他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因此,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更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教育主客体的差异性

传统式教育采用“填鸭式”,所谓“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20世纪初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后,学校基本上采用赫尔巴特“四段论”教学法模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借鉴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基本运用凯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显然这一教学模式在中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发展到了今天,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课堂45分钟都是教师的高密度讲解,既没有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问的机会,这便直接导致了学生以记忆、练习为主的学习方法,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剥夺了学生反思、质疑的权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未拨动过学生的心弦,知识总是远离人的情感世界,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填鸭式”教育只告诉学生“是什么”,不告诉学生或没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学生所知道的“怎么做”也就不牢固,理论指导实践的环节在此中断。学生在通过对知识完全的死记硬背之后获得种种荣誉的同时,也把自己练就成了没有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是主客体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价值观互通与心灵融契的过程,是以主客体已有的内在知识及经验为基础,改变内在发展需求的行为过程。体验式教学不仅仅要把课提前备好,对教师还有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个体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亲“心”体验其过程,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实现教育的目的。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变学生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和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4]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不是课堂上的主导,不再是一堂课45分钟下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在课堂上既可以个人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主动和同学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目的。

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差异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传统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形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局面,使得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缺乏艺术性,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晦涩难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更加缺乏实践环节,造成师生都不同程度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和思想政治理论,从而产生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则将重点由书本化转为人本化,注重人的自我感悟和发现,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它通过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将构建情景和活动相连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空间和道德需求,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巧妙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较之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改变了以往的单向填鸭式的灌输,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思想上形成共鸣。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情景和程序中,课堂上人人都有话语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将“输”与“导”有机结合,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知识牢固地“刻”在脑子里,因为“体验使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5]

3.教学理论上的差异性

传统式教学遵循的是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占主导地位以来,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正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的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知识过程的认知规律,解释了学习是如何发生,意义是怎么建构和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要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主动建构的;知识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被传播的,但是被传播的知识只有在被重新建构之后才能变得可用。和行为主义相比较,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核心,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已有的体验上主动地建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体验对心灵成长的意义,通过心灵对话、情感交流、智慧启迪,使学生心路历程充溢光明、温暖与希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第二个理论差异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6]他强调教育应该要以我们的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模式脱离生活,以书本为中心。他认为学校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契合,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在单调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同时,学校生活也应该与学校外面的社会生活相契合,以适应社会时展变化的趋势。因此,在他看来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体验式教学继承了他的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不是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而是在生活经验的体验下主动形成的。

三、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路径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对该事物完满状态或应有状态的观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生活的本质把握而设想的应当或用来指导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其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体验式教学符合“先行而后知”的基本路线,要求学生的学识是来自生活的体验,而每个学生又是独立的个体,其生活经历是独特的,因此其体验的感受也会千差万别,而体验式教学考虑到了这一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体验,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主动交流,使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方式多样化

据一项对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满意度比较低。在回答“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的问题时,分别有18.1%和24.5%的学生表示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满意和不太满意,而只有8.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另外分别有19.9%和29.4%的学生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7]可见,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是有现实必要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和主体,备受瞩目。学生成为教师的忠实听众,但是没有喝彩和评价的权利。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课堂中学生由于失去其话语权,被动接受知识而产生逆反心理及应付老师的学习心态,形成“三无”状态,即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的同时,教师也失去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信息反馈环节被中断。而体验式教学课堂上采取情景创设法和体验法,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情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动脑、动手、动口等感性活动,让学生“亲身、亲心”体验,从而达到知识“入心”、“入行动”的教学效果。

3.教师角色多元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总是以独裁者的身份标识自己,很自然地就无视了学生的现实状态和精神状况,对学生发号施令,形成上传下做的局面,更加不能向学生敞开心灵之窗。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要扮演多种角色。首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老师,要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宣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技巧和理论研究水平。其次,作为情景创设者,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价值目标,通过亲身参与、亲临实践,在特定的情景中获得直接体验,在“体验”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信念,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和谐、完美的人格。再次,作为实践者,其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传授”知识,更要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加强实践性效果。

参考文献:

[1].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2][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2.

[3]仁语・述而[M].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5]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080―02

一、前言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要接班人,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高度思想性、政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在学生认识能力基础上展开授课,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因此,从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教学方式创新――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运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为前提展开教学设计。教育人本论指出:教学的三大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质,实现学生的价值。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就要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接收知识的最直接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学生在台下边听边记笔记。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听不懂,课堂学习仅仅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一个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结合实例对一些理论进行解释,但多为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课堂教学是一个机械式教学和被动式学习的过程,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维活跃的年轻一代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感受最为敏感。大学阶段是学生最渴望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走入社会前第一个阶段性自我完善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实例讲授知识。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新时代的政治价值观和实用性着手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直观的现实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同时采用启迪式、讨论式、问答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融会贯通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引导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课堂营造出互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启迪性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不同,它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方法来接受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疑惑或目标主动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或答案,这样一个教学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享受学习乐趣和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条件,充分开拓思路,寻找理论与事实的契合点,巧妙设置启迪性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启迪式课堂教学中可同时灵活穿插互动讨论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小组间相互讨论、学生老师间相互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开阔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独立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创新――组织多样化实践教学

1.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与校学生会、党支部等组织或部门协商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与实践密切联系,使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实践教学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就时代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这些活动或组织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学风及精神文明建设,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逐步培养起正确的思想觉悟。

2.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校外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校其他部门或组织相互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或者指导学生进行参观考察、科研实践、科技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上交实践心得体会。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关系着大学生今后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任课教师需坚持教育科研,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1.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结合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学生个性,不断整合教学内容,研究课程目标教学和课堂设计;不断丰富并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巩固专业素养,将科研能力运用于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果。师生是教学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极强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认真研究适应时代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展现给学生。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要给学生创建一个生动的教学课堂,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参与教学讨论,而且还要与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相互协作,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活动。

2.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并熟练掌握PPT、影像、多媒体演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这些途径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了解学习理论知识。多媒体展示、讲解、讨论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课堂是一个情境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结合了感性和理性认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系着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停滞不前,没有创新,便无法实现开设该门课程的教学意义。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需从时代背景出发,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积极探索既符合教学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晓蓉.论新编高校政治课程的教与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2]唐爱华,张雪涛.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

[3]侯丽杰.现代汉语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