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管理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城市社区 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内容节选)在国家领导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工作,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城市社区文化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是指在城市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和文化发展规律,运用有效、合理的手段,对社区文化事业进行管理,从而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这样一个过程 。

具体来说,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即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对该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的管理;精神方面,即通过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来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培养社区居民新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制度方面,即为了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系列的政策和规范等。

二、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城市社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社区文化管理中,文化设施是基础,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包括图书阅览场所、健康活动场所、娱乐休闲场所和交流沟通的场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得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但在现实中,社区文化设施普遍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文化设施的普及率与利用率不高。一方面社区资源严重不足,设施总量不能满足居民要求。另一方面。现有资源被闲置,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缺乏经费保障。

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就寸步难行。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受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拨款,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三)社区文化管理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文化专业人才。

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专业人士、社区群众文化骨干分子及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人才保证。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中缺乏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社区文化工作没有明确的专职人员来具体负责,大都由居委会干部兼管。目前,社区一般都由1至2位兼职工作人员领导协调社区文化,他们由于工作、时间、精力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身到社区文化工作中来。而且这些工作人员年龄也偏大, 其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及能力素质都很难适应繁杂的实际工作,对外界新事物新思想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导致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内容单一不合居民的口味。

(四)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

社区文化的主体和对象是社区居民,社区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也是社区居民。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的开展就很困难。具体表现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面不够,从总体上说,由于社区发展较快,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但就参与面来说,还是很不够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社会接触面的狭小、人情味淡薄等因素使邻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增多。造成人与人之间过于冷漠,不愿意进行交流,从而也导致了人们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主人翁意识淡薄。

(五)社区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对精神文化需要也呈现了增长趋势。在调查中显示居民业余活动范围狭少,88.4%的居民文化活动局限于市内;项目单一,48%的居民以影视娱乐为主。调查情况还表明,73.1%的居民希望社区有非盈利性的文化活动场所,提供运动器材,但不希望自己办文化活动。同时45.7%的居民希望提供专业辅导,如家教、音乐欣赏等,64.7%的居民希望有服务性的咨询项目。在兴趣爱好方面依次是子女教育、音乐欣赏、烹调等。可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同居民的文化需求很好地相协调,甚至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如何更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已成为社区文化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管理的改善对策

随着社区文化在社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针对上述在社区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如下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社区日益成为居民最主要的户外文化活动休闲场所。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需要相应的文化设施作为保证。首先,政府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文体活动空间。其次,要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建设规划中来考虑,综合考虑社区的历史、特点等各种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再次,要汇同社会力量搞好社区文化。应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依靠社会力量,加快把社区文化设施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及固有的文化载体与设施想配套,使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有更多的“硬件”设施作依托,使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走上健康繁荣的轨道,为构建文化社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经费来源。

目前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管理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首先,政府财政适当增加对社区文化管理的资金投入。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基本职责,因此,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维护,还是在人员培训、活动经费上,政府财政都应当给予适当投入。

其次,要在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减少社区文化活动的费用支出。如果能够有效整合社区辖区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减少很大一部分的费用支出。

最后,应到采取市场化运作,适当收费,实行遵行成本收益原则的低偿服务。社区文化管理中也要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项目时,应适当收费,以维持社区文化的持续运转,否则,社区文化管理会由于经费短缺难以为继。

(三)加强城市社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繁荣社区文化,不仅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硬件管理,还必须对稳定队伍,提高素质,重视吸纳社区文化管理的专业人才加以重视。要管理好社区文化管理者队伍,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应解决现有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以及职称评定问题;其次,要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以稳定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第三,通过考试选聘、民主选举等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挑选出专职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同时,要充分利用辖区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加强社区文化管理理论研究。另外,要面向大学校园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文化站工作,让其投身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发挥自己的才干,从人才资源上保证社区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四)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度。

首先要加强社区文化服务,满足文化需求。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切实解决社区居民最关注的问题,以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应当加大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使居民群体对整个社区工作有全方位的认识。居民增强了社区意识,就会把自己当作社区的主人,关心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从而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最后,要重视组织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促成此类群众性社团广泛交流。

(五)建设社区特色文化,切实解决文化供需矛盾。

社区文化建设要因势利导,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用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满足不同层面社区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发挥宣传、教育、引导的潜移默化作用,推动社区群众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进步和提高。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核心部分。因此,在国家领导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对于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管理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文化品味,以及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

注释:

孙娜.论我国社区文化管理的发展,《魅力中国》2010年11月 第一期.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3]何云峰 董幼鸿. 当前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2002,8.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管理;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1―0072―02

一、社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以单位为主体的“条条”管理,已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状况,人们渐渐地由“单位人”转变成了“社会人”。“社区社会化,社会社区化”成为今后城市和社区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区自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自治体全体成员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依法对自治体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它不具有强制性。社区被描述为一种生活共同体,一般具有以下6个要素:人群、地域、专业分工与互赖、共同文化和社会特质、归属感、自我维持与发展。社区建设就是社区发展规划也称社区规划或社区设计,是以社区为单位的规划,对社区建设的整体部署与设计。

加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辽宁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区建设能够满足人类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多层次需求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地方。社区是否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与每位成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着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和谐社区”成为今后社区建设的目标。

社区管理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组织性。它们有较固定的组织形态,不是临时性的集合体;第二,志愿性。组织的成员具有较高觉悟,活动是建立在志愿基础上的;第三,非营利性。社区组织的活动是为了公益,而不是营利;第四,民间性。社区属非政府和非官方性质;第五,非政治性。社区的活动为社会服务和公益服务;第六,自治性。社区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生产、流通企业和事业单位,也不受制于其他社会自治组织。社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和谐社区建设涉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城市管理、文化娱乐等公共生活领域。社区管理与和谐社区建设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社区文化建设影响和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

和谐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全球化浪潮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带来了社区多元文化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辽宁的社区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辽宁老工业基地城乡的实际情况,重视城市文化与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对社区文化与和谐社区建设进行规范、引导、提升、优化,从而加速社区文化与和谐社区建设。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规划,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的模式。社区文化建设也具有自己的实践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第一,社区的文化特点是:(1)现代性,(2)标准化,(3)多元性,(4)实效性,(5)娱乐性,(6)渗透性,(7)传统化,(8)服务性。第二,社区文化的表现形式:(1)马克思主义教育,(2)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3)一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4)广播、书籍、电影、电视,(5)报纸、副刊、畅销读物,(6)卡拉OK、音乐电视(MTV),(7)流行歌曲、交谊舞、明星崇拜,(8)讲座、报告,(9)社区的文化活动、休闲方式,等等。第三,和谐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和谐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人际关系”,交往是无法避免的,任何人都必须参与一个最低量的不可抗拒的交往。社区自治与和谐社区建设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而人际交往是受文明支配的社会现象。为此,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和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

辽宁的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文化服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城市与社区的文化底蕴。建设、发展、繁荣社区文化,展示文化的传承与教化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体现和谐社区的特色,挖掘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道德潜力。

四、加强辽宁的社区管理,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和谐社区建设涉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城市管理、文化娱乐等公共生活领域。通过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公共秩序、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培育安居乐业的公益精神、与日俱增的社区意识。社区建设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与一身,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服务。社区服务的特点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尤其是经营活动。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的弱势居民,如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以非营利为目的。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追求社会效益为其最终目标,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

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是:(1)和谐社区建设的定位、计划,(2)社区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3)社区服务及其满意度,(4)社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5)社区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6)社区的发展历史、变迁和传统,(7)社区的品牌和亮点,(8)社区发展的环境,(9)社区的组织管理体系,(10)社区的安全与稳定,(11)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在和谐的城乡社区建设配套规划下,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应该大力发展和壮大。社区文化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一般由4个方面组成,即社区文化建设的(1)现状分析,(2)发展目标,(3)发展要素,(4)发展条件。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一种运用社区民间资源、发展社区自助力量的构想应运而生。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志愿者、社区服务等都应体现自助精神。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所,社区建设和管理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行政管理以及法制建设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和保障作用,建立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高效的管理体制,政府和社区的结合,形成了社区安定和谐的有序结构。在社区建设中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且要采取国际化的标准,用国际化、本土化和人性化的“三化”进行社区建设。

“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理念以及社区规划不仅给人类环境建设提供了合理有序安排的要求和规范,更为人居环境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并且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辽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注: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的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编号2010lslktglx-73)研究成果。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3

目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成为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深入、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的必要手段,社区建设中科技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二是以社区办公系统网络化为主的软件建设,三是实现以社区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形式网络化为目标的社区服务。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安防产品等技术成果,有效地满足了市民集咨询、救助、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日常需求,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公共事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创建“三新”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对科技、信息、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2镇江正东路街道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镇江市正东路街道位于镇江市区东南部、毗邻古运河,是镇江市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辖8个社区。在社区建设中注重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民生改善,重视安防产品、环保产品的应用和推广,采用网络宣传和服务方式,应用远程教育、电子阅览室等形式,配合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强科技的宣传和普及。“十二五”时期,街道进行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普及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办事效率。以社区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加强新知识宣传和新技术示范应用,实现网上网下的服务网络,把社区建成以数字化和环保型为特色的科技社区,让居民享受科技成果,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3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社区组织、服务企业和居民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资源和工作流程,完成社区房屋、居民、办事、公文等各类资源的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和入库,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基础数据库;对已有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整合,建立社区综合业务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营运体系和居民信息互动服务系统,增加沟通渠道和提升服务水平。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3.1社区门户网站

建立门户网站,进行社区基本情况和服务信息的宣传,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

3.2社区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对社区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志愿者、计生对象、社区内企业、出租房、营业用房、物业等信息的采集及人工录入或者导入,汇集各类部门数据而成的综合数据库,在平台中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并及时的记录和处理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等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

3.3社区服务管理系统

实现社区的社区台账、社务公开、政务受理、协同办公等政务服务;社区老人关怀、宣传教育、求职招工、社区志愿者服务信息、民意民生调查等社区服务信息;通过网站和热线电话等方式,覆盖家政服务、外卖服务、教育培训、家电维修等商务服务。

3.4社区矫正系统

建立社区矫正信息数据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服务卡,通过移动信息平台--企信通,以短信群发的形式发送各类信息,可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社区服务、集中教育、心理矫治活动等信息的告知,更大程度地提高矫正效果和监管效率。

3.5信息互动服务系统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结合社区服务工作的各项功能实现服务人员与居民的互动沟通,为社区服务人员和居民沟通架设了一条绿色通道,及时方便地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将社区服务延伸到社区外,充分体现主动服务和居民关怀的理念。

3.6社区居民健康服务查询系统

通过与社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实现在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居民能够了解医疗保险的政策与制度,个人医疗健康咨询和查询医疗保险帐户信息,进一步保护和增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社区居民通过对系统的使用及熟悉,将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7社区安防监控管理在社区已有的安防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监控与管理界面,进行方便、简单监视、控制和管理,社区安保人员可监控各个重点场所的现场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护社区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并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提升社区的安全生活品质。

4社区信息化建设意义

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在社区建设中达到了以下目的:

(1)信息化建设为社区管理基本信息提供整合分析的平台,为基层的服务人员提供一个管理的平台;为社区住户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人员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可通过网络、计算机、手机等信息化设施,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和与居民间的双向沟通,使居民能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信息化手段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可通过实时监控设施,做到实时监管。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服务的及时性和多样性,达到全方位社区服务目标。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4

陈晔(1988-),男,浙江舟山人,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管理。

摘要: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背景下,发挥文化的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通过阐述乡村文化对于违章建筑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管理制度的构建层面、社会管理主体的选择层面、社会管理程序的设计层面、社会管理工具的选择层面这四条路径适用于违章建筑乃至整个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

关键词:社会管理;民族地区;乡村;违章建筑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

民族文化作为与民族共同体内成员密切相关的历史符号,它能够让成员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下去并延续这样的文化,从而让共同体更加的稳固。当然,在历史长河中,民族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之下,其同样具备了管理协调之功能。

首先,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协调整合功能。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体内部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历史连续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且对于共同体内的成员具有极强的向心力,能够有效整合成员的行为。所以,面对民族地区众多的社会问题,其能够充分动员各种力量和资源进行应对,从而为共同体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协调提供了突破口。另外,普遍认同的民族文化使得共同体内成员的行为有了一定的标准,有效避免了冲突的产生,即使面对冲突,民族文化也为他们自动设定了一条底线,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

其次,民族文化是一种高价值低成本的管理工具。民族文化早已经融入了共同体内成员的生活当中,他们自身的行为也会依据既有的文化路径来展开,而依据民族文化产生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工具,能够很快为成员所熟知和接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不需要任何人去刻意的布道讲解。总之,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能够确保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节约管理成本,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最后,民族文化是一套社会管理适应性的合法性认同机制。只有与民族地区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制度、主体、方式、工具等才能够为民族共同体成员所接受,从而获得合法性,在民族地区生根发芽。如果强制将非孕育于民族文化网络之上的社会管理产品,那么其在运用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之中就会使得民族共同体内成员产生拒斥心理,任何的管理行为都难以获得认同和合法性。如果这些社会管理产品与民族文化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或者冲突,那么反而会加重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提高管理的难度。

二、违章建筑管理的现状:想象治理与现实规避

按照马克斯・韦伯①观点,现代政府应该是建立在法理型权威之上的法理型组织,政府组织运作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必须以法律、政策为框架,非人格化的照章办事。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衍射型行政模式之下,政府应该是职能清晰、分工明确,依照法律、政策办事,讲求效率和科学性。由此可见,现代政府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以及理性化的管理框架,而与此相对应,政府内的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精神,并融入到具体的管理行为之中。

农民私自搭建违章建筑,不仅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在面对违章建筑盛行的情况时,作为行政系统内部的成员――村干部就要代表政府进行管理,他们运用既有的国家制度资源来制止农民的行为、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必要时也要给与一定的处罚。而在理想的管理逻辑之下,只要村干部动用政治资源、行政资源进行管理并采取强制性措施是能够取得效果的,农民搭建违章建筑的行为能够被及时遏制,避免各种消极的连锁反应。

民族地区的环境具有自身的特点,并非和国家的整体环境完全一致,其展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变的特点,这样的情况也使得所谓管理以及对管理效果的预期无法转化成现实,即成了一种想象的治理,现实情况和理想状态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从具体的层面来看,这种理想状态管理的落空体现在农民和村干部的行为之中:

一方面,农民寻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村干部依法、依制度的主动性管理非常少,甚至有一部分村干部自身同样是搭建违章建筑的主体,所以他们对农民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提醒他们“注意一点”之外几乎就没有其他实质性的管理行为。可以说,村干部对于违章建筑并未按照行政系统内部的要求进行及时的管理,即使在外部压力之下实施暂时性的管理,其采取的方式也和理想型管理存在很大的差距,那套行政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逻辑并非是左右村干部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乡土气息”才是村干部行为的逻辑起点。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做到非人格化的照章办事,而是受到了乡土价值的左右,这显然与现代政府的精神格格不入,管理人员的具体管理行为与政府的结构和性质不相一致,这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行政管理的变异,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乡村社会的行政生态环境相关的。

三、违章建筑管理规避的文化诱因

乡村传统的生态系统并未消失殆尽,相反这些传统的文化网络因素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管理变异现象常常由民族地区传统的乡村文化所引起。

(一)精英保护型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农村更像是一个机械团结的共同体,因为村民之间仅仅在感情上存在依赖关系,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上同质性非常强,从而使得功能上的相互依赖程度较低,因此也更容易形成一种集体意识②。而村干部虽然代表国家权力对农村、村民进行管理,但是这部分群体来自于农村,并没有走出传统的机械共同体模式,同村民之间的感情依赖依旧存在。使得他们扮演了“保护型经纪人”的角色,所以在心理上存在一种保护村民的义务,而真正出现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功能耦合的地方在于,村民这一违规行为能进行下去必须先要得到村干部的非正式“承诺”或“许可”,村干部会为村民提供这种功能支持。违章建筑以及村民的违规行为可以说是村民与村干部之间这种功能依赖关系的外在阐释。

(二)互惠型文化的影响

关于“送礼”问题,在通常情况下,“送礼”一词是“贿赂”的通俗化、具体化表现,一般是指当事人向掌权者提供物质方面的好处,而掌权者通过其权利影响来达到当事人的目的,带有强烈的交易性质。然而在农村,这种层面上的意义是很少被提及的,因为在乡村社会中农民之间常常有送礼的情况,或单向赠送或互相赠送,这种送礼并非具有商业性质,只是一种互动关系的表现形式,目的在于加强双方的关系,促进感激与信任。

总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村干部的管理行为完全与应然状态相去甚远,行政权利几乎是处于悬浮状态,没有发生作用,村干部这种反应然的行为状态正是受到该区域自身社会生态影响的结果。由于农村地区的特点与现代性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建立在现代性环境之上的行政管理工具和行为无法适应受到农村文化影响下的具体问题,所以乡村内部的各项事务更多的依靠具有乡土气息的工具和行为来运行。

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

农村自身的文化网络生态对于农村的行为以及管理行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建立在全国宏观环境之上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在农村遭遇了适应障碍,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要有效管理违章建筑乃至农村地区其他的社会事务,必须充分考虑并运用农

村社会的文化网络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一是在社会管理制度的构建层面。将农村习俗、习惯法以及其他传统的纠纷调解机制通过有效的途径提炼并凝铸起来形成正式的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制度。避免政治系统或行政系统内部单一制度的转化和适应工作,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以说,建立在农村文化之上的社会管理制度,成为该地区社会管理的有效依据,指导各项社会管理行为,有效协调农村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共同体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二是在社会管理主体的选择层面。因为社会管理主体的选择事关管理权威的接受和认同,并且影响到社会管理的顺利进行。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其民族文化网络基础上产生的权威形式,选择民族共同体内具备权威的精英人物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并掌起社会管理之舵,他们不但对民族地区各项事务管理的逻辑和行为驾轻就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被共同体成员普遍接受的权威,大大消减了社会管理的阻力,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在社会管理程序设计层面。农村自身拥有一套结构完整的冲突解决机制,其有效性早已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其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机制的运作逻辑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所掌握和遵守。为此,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文化逻辑,相应的管理程序和管理逻辑的设计需要找到同农村文化逻辑的结合点,切不可与农村文化之间产生排斥和文化冲突,特别是文化中的一些禁忌更是需要充分考虑。

四是在社会管理工具选择层面。社会管理工具既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稳定的必然手段,也是确保将制度、主体、程序等社会管理产品最大效用发挥出来的保障。所以,社会管理工具的设计与选择不仅要考虑与农村文化的适应性,同时更要汲取农村内部的制度、方法等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管理工具。运用这样的工具进行社会管理不仅能够降低管理运行的成本,而且也能为民族共同体内的成员所接受,提高管理的效率。

可以说,文化自身具备的多价值性,使其能够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上四个管理路径,不仅能够用于违章建筑的管理,同时也能够运用于农村乃至整个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9.

②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9:42.

参考文献:

[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4.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2-0030-07

“社区”的概念最早出于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是指同质人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20世纪初,美国人罗密斯将德文“社区”英译为Community,其中含有公社、团体、共同体等意思。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等人又赋予社区以地域性含义,使社区概念更加全面。1933年,燕京大学一些青年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定意义的含义。在现代社会学中,社区的定义有上百种,但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是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中国有一句俗话:“窥一斑而见全豹”,如果将社区比喻为“一斑”,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就是“全豹”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是社会的组织和“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问题,其落脚点就在于社区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把社区管理机制创新问题提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对社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要求各地“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搞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就必须搞好社区管理机制创新。

一、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社区已经成为社会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各种社会群体矛盾的聚焦点。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社区既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也是市场经济变化的晴雨表,社区管理必须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才能推进现代社区建设健康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一些领导干部的管理理念长期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喜欢“发号施令”,希望“一呼百应”,经常以“稳定压倒一切”为由,以从大局出发为借口,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来处理辖区内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埋下更严重的隐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社区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努力改变政府施政中长期存在的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各级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从行政手段管理向科学化公共治理转变。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密切联系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实际,以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努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树立“民生为先、高效便民、公平正义”的理念,筑牢“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以正确的政绩观检验社区管理的工作成效,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另外,还要顺应时势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社区管理机构,理顺社会服务管理机制,规范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社区管理工作成效更多地惠及普通民众。正如所指出:“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区因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社区固然是一个小集体、小单位,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社区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在社区管理中要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区管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发展是解决社区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无法解决社区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无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辩证统一,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是否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检验社区管理成效的评判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工作,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2]。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社区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扎扎实实地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理念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社区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一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在社区管理中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善于谋全局、抓大事,解决社区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发展问题。同时,社区管理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把握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全局的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社区管理,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与发展。二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要充分认识到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坚持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理念,无论是做决策、看问题,还是做规划、干事情,都要以长远利益为重,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描绘远景,稳步前进。但强调当前利益必须服从于长远利益,并不是以牺牲当前利益为代价,当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实现当前利益为前提,权衡利弊、统筹兼顾,实现两者利益的最优化。三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双赢的理念。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求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即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兼顾局部的利益,实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双赢。当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两者兼顾,既要考虑整体利益,又要兼顾个人利益。只有社区整体得到了发展,居民家庭才有发展的空间,只有兼顾居民的个人利益,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社区与居民的和谐共赢。

二、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经济年代的单位制被彻底打破,人们逐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社会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心已由单位向居住地转移,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社区交集,社区成为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地。所以,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管理体系,畅通居民的诉求渠道,以直观高效的方式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科学社会管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和提高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正如指出的:“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抓住重点,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破解各种难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力争早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1]

(一)要创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社区管理格局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习惯,各级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仍然肩负着主要管理者的责任。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社区管理责任不断弱化,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所以,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还应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党的十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各级党委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关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及宏观规划,切实做好组织推动、政策支持、综合协调、服务引导,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与社区管理主体作用的关系。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统筹规划、政策指导、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而社区管理主体作用侧重于强调人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既是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推进社区建设的基本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社区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制定、实施和修正的整个过程,才能做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三要健全党务政务公开机制。在社区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的原则,把社区工作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内,实行“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居民需求等情况,提早将矛盾化解在网格内。

(二)着力创新社区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

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区,而现代社区又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各种利益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不同阶层的人价值观悬殊,加上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大,社区治安问题日趋严重,综合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社区管理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一要着力创新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化解各种矛盾是社区管理的经常性工作,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工作日程,将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机构、落实到人头,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调防并重、专兼结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使社区调解工作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主角,并努力推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二要着力创新排查整治机制。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突出问题的大排查、大整治,制定并完善各种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的工作方案,组建维持社会稳定的督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三要着力创新治安防控机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社区管理中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在社区管理中要实施社会治安等级预警制度、“两抢一盗”案件挂牌督破制度,把治安防控问题解决在基层,特别要遏制刑事犯罪和“两抢一盗”犯罪的高发势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要坚持“打防并举,重在防范”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以公安机关为主体,以路面、社区、单位三道防线为基础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四要着力创新社区矫正机制。现代社区内人员繁杂,流动性大,不但有普通常住居民,也有犯罪前科和刑满释放人员,还有流动的各种特殊群体。所以,社区的矫正工作非常重要,各社区要根据需要建立矫正机构,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着力构建以户籍地管理为主,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框架,探索和规范工作流程和矫正方法,提高社区矫正的工作效果,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同时,要关心特殊人群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做好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使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五要着力创新人口管理机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增,传统的人口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社区人口管理机制要积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采取政府出资、财政拨款、综治管理、社区使用的方式,完善以信息化为手段、居住证为纽带、出租房为平台、用工单位为重点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动态化工作格局,让流动人口在求职务工、法律援助、社会保险、住房贷款、购车报牌、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市民同样的待遇。六要着力创新社会稳控机制。在社区管理中要注重发挥公安、国安、610办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抓好反的基础性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等组织的捣乱破坏,加大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加强互联网监督管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控得紧”,确保本社区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七是着力创新平安建设机制。创建平安社区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采取“目标管理,排名问责,规范运作,持续提升”等措施,建立健全平安创建的“责任考核机制、日常运作机制、典型引导机制、挂钩帮扶机制”,全面开展“平安企业”、“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文化市场”、“平安市场”、“平安道路”、“平安边界”、“平安海域”、“平安景区”、“平安金融”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形成“强化领导、滚动管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拓展提升”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推进社区的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三)努力创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区管理工作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成分日趋复杂,了解社情民意,解决日常事务,成为社区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所以,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机制。一要建立社区“百姓档案”。社区管理必须熟悉本辖区的社情民意,提倡社区干部进百家门、建百家档、排百家忧、帮百家富,掌握本辖区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的有关信息,特别是弱势群体、百姓诉求、外来人口和安全隐患等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解决,不留后遗症。二要建立社区信息库和信息网络。一方面,要组建社区信息员队伍或“民情队伍”。有条件的社区应每幢居民楼、每个小区或每个村民小组都配备一名退休人员,组成群众工作义务信息员队伍,上情下达,通报社情,了解群众需求,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五老”调解化解矛盾的作用,探索建立和推行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为主体的“群众评理会”制度,着力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民间“道德法庭”,作为法律和行政管理的补充,通过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人威望等道德舆论力量,多方面解决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三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分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济为补充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和帮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就业机制,落实就业服务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等措施,使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充分就业。同时,要重视社区医疗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区办医。另外,社区还要做好帮扶工作,建立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广泛参与为辅的帮扶机制,制定和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确保残疾人在教育、医疗、康复、就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健康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要建立透明公开、民主评议、发扬民主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各种机制,让广大居民有知情权、参与权,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四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办各类服务行业。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医疗保健、计划生育、老幼托管、扶残助残、娱乐健身以及科技服务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健全服务功能。要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设立多层面的服务内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五要盘活现有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强化社区各机关单位和居民家庭的共建和资源共享意识,以共同需求和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六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群众大多是被动配合,且百姓对社会应急事件缺乏了解,缺少防范知识。因此,应当将社区应急管理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给社区安全和居民生活造成的意外危害。

三、社区特色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建新的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抓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文化设施使用与管理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履行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义务,统筹部署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并从政策、资金、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一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要经常性地组织文化骨干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文化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提升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高校、院团的文化人才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文化交流,组织和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提高社区文化活动质量。四要大力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高校、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

一方面,要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采取扩建、改建和新建等办法,加快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高效实用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用活用好用足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防止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变成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低俗文化和有害文化的传播基地。同时,要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百姓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有机结合,从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导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打造社区特色文化,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服务项目,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水平。一要积极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建设。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辖区内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团和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创建活动,不断推出有品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科普社区、音乐社区、茶文化社区等。要注重保护乡土文明和不同社区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传统人际和谐的文化基因,保护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址,吸纳现代文明所倡导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先进价值理念,破除各种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另外,还要从社区自身的自然文化资源出发,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二要加强社区文化交流。要组织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到社区交流,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欣赏水平,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三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新型文化,社区网络文化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之中。四要积极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设立社区文化建设专题栏目,及时报道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典型经验,介绍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和发展趋势,反映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心声,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追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还要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实现各级社团组织与社区居民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增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效果。五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共建活动。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的原则,强化社区各单位和居民的文化共建共享意识,不断丰富社区文体活动,营造文化和谐新局面。如开展红歌大家唱、军民联欢会、社区艺术节和居民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促进各机关单位和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四)打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文化,重塑社区居民的“生活伦理”和“社区精神”

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着力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明礼守法、尊重科学、诚信友爱、平等互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另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良好的社区风尚。二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动群团组织工作社区化,集合会员单位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党组织要牵头、引导和组织本社区的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文化活动,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三要搭建有利于形成社区精神的公共空间,努力创建社区精神,并将其渗透到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使广大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改进和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缩小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差异,使辖区内居民拥有共同的、体现社区核心凝聚力的“社区精神”。四要利用公共文体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社区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经常、就近、有选择的精神文化需求,便于沟通交流、互助合作,以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五要通过发展社区组织、设置活动载体、讨论制定制度规则,培养和增强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精神,有力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使社区居民感受和享受到生活便利和人际和谐所带来的幸福感,在居民日常交流与交往之中增进友谊,团结互助。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6

[论文摘要]农村社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农村社区的特点,总结农村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工作,就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就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模式多种多样。从规模上看,大的可以指一个乡镇甚至相邻的几个乡镇,小的指乡镇村内部自然形成的小型社区。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主要是以乡镇辖区和村委会所辖区域为单位,它是我国农村社会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也是我国农村乡镇基层政权组织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二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强;三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四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加强和改善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也使农村社区建设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在撤乡并镇、撤村建居等行政区划调整的同时,社区服务管理也就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社区服务管理迫切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如何适应当前这一改革发展趋势,加快农村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改变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方式,就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为此,加快和改进农村乡镇政府工作职能,转变乡镇服务管理工作方式,就要进一步改变乡镇政府包揽一切的传统农村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城镇社区,以农村城镇化发展推动社区发展,把农村社区改造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组织健全和功能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及服务功能,培育社区管理服务意识,使社区内的组织、群众、社会团体等都成为社区管理的参与者,就能使农村社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更能使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并将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随着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在农业生产、劳动就业、居住环境和服务管理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乡镇单位的社会职能也逐步转向社会,落实到社区,农村社会正由“乡村人”向“社区人”转化,社区承担了“乡村”分离出来的一些社会职能,诸如为社区群众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对社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和管理,这都将为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

2.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的重要阵地,它在建设文明和谐乡镇,文明和谐社区、农村特色文化,弘扬文明道德风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农村人民生活、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封建迷信思想、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就成为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的思想文化素质,要与农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农村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推进农村乡镇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农村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的发展,就是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也就是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积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把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交给社会和其他组织来管理,使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是推进农村乡镇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统一实现了农村乡镇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而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管理,撤乡并镇、撤村建居等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加快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这意味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体系的形成,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也将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

二、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使我国农村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在这几年的推广实践过程中,农村社区在社区管理改革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在服务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观念落后。从农村改革发展二十多年来的情况来看,农村在乡镇建设管理、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农村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农村乡镇一些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均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2.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党中央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许多切合农村实际,符合民心,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然而,由于部分管理人员思想文化素质低、管理能力差,工作不认真负责,且对政策和法规领会不透、传不准、落不到实处,因而在农村许多政策法规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比如有的农民不知道“新农村”的含义:又如农村联产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已出台多年了,但至今仍有好多村没有完善承包手续:管理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职能,使许多村干部在管理方面随心所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

3.“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农村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邻里性和救的服务上,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也未完全实现由乡村管理服务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在社区建设规划方面也基本是以原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为重点,社区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和统一建设,很难满足现代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要求。

4.自治程度低。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主要是以乡镇村为依托,社区自治程度不高,居民的自治组织性较弱,“行政化”色彩较浓。虽说在管理方面社区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是指导与协调,但在实际操作中乡镇政府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控制社区活动,从而降低了社区自治的能力;在民主决策管理方面,社区自治活动理应由居民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且重要事情必须经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但实际工作中个人因素往往决定一切,群众自治热情不高,有的根本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农村社区管理与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通过改革来加以完善。

三、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处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的最直接联系层面,其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近几年农村社区服务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应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环境治理、公共安全和社区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提高。

1.科学规划管理。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建设规划必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结合起来,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社会环境及居民需求导向原则,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建设规模,也就是找准各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特色和特点,探索适合于自己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

2.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最薄弱的一个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从公共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对公共设施及公益方面的投入,政府需要在财政上给以大力支持与帮助,并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制度措施方面要有所发展创新,努力改变农村社区这一薄弱环节,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农村社区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二是要整合农村社区资源体系,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组织协调调动各种资源,从而有效地利用农村人才、物质、资金、技术等社区发展所需的资源配置,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三是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通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

3.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农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在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中具有核心的组织领导作用。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不是政权组织,也不是行政单位,它开展工作主要是依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进行的,所以组织队伍的作用是关键。在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由于社区管理还处于改革调整发展阶段,一些社区基层组织也才刚刚开始形成,且相关的改革措施也尚未跟上来,一些农村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之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就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社区管理也就难以全面开展实施。要真正体现社区自治的原则,做到依法管理社区,就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一是要完善社区组织设置,使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开展进行。二是要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把工作能力高、服务意识强、思想作风过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管理队伍中来,尤其是要选配好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三是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人才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各种力量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