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德育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1

校园文化中的每个方面,都蕴含着德育因子。利用校园文化开展德育工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德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感受到德育的芳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对德育工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化;德育

春风吹过的地方,到处是青春的力量。校园文化中的每个方面,都蕴含着德育因子。我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善于挖掘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因素,利用校园文化开展德育工作,效果颇为显著。

一、巧借校园美化,一言一德记心中

学校应本着“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的校园文化创建理念,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在感受着校园文化中的德育熏陶。我院在教学楼的每个台阶上,都粘贴着学生拟写的“格言”。如:“上台阶虽然很累,但一步却比一步高”、“登上成功的阶梯,摘取胜利的果实”、“微笑,是人际交往中永远的通行证”……这些“格言”,源自学生的思想感悟和对学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写一句自己的“格言”,然后汇集起来,从几千条“格言”中遴选出文质兼美的,由学校出资打印粘贴。老学生的“格言”启迪着新学生,新学生的“格言”传递给下一届新学生……这样,在学校教学楼的每个台阶上,都能看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格言”。学生每次上下楼梯,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看上几句,久而久之,很多“格言”就会牢记在心中,思想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院充分发挥明星校友的示范作用。在遍布全国的我院毕业生中,许多校友已成为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徐晓玲,江苏益客集团总裁田立余,“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功勋人物”秦贞福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我院的道路、广场都冠以社会声誉卓著的企业名称,通过学校微博、企业宣传栏、明星校友宣传栏、广播等途径宣传校友中的优秀典型,将杰出校友的良好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内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准则。

二、借助社团活动,德育蕴含其中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德育,二者相得益彰。我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现实问题或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捐款活动、技能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涵盖了礼、乐、射、御、书、数等诸多方面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又可以使德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院爱心社在去年11月份发起组织了“一元钱捐助”活动,12月份又组织学生“为寒门学子献爱心”。时值冬日,爱心社的许多同学积极行动,率先垂范,他们抱着募捐箱,为排队捐助的同学发放由爱心社成员自己设计的印有“大爱无疆”字样的标志留念,把募捐的钱款全部用于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活动组织之前,他们积极宣传,倡导校园爱心教育,广泛发动身边的同学。捐助结束后,爱心社的同学们又把这些活动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号召大家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把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变成爱心捐助,资助需要帮助的同学。这些活动融入了爱心和责任,使很多同学得到了帮助,同时,让更多的同学把爱心和责任铭记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院《百舸》文学社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前后都组织了征文比赛,围绕着“母爱”和“父爱”,以“我与父母换角色”为主题,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期望。学生们积极投稿,稿件质量越来越好。文学社组织专人进行评选,对获奖学生予以表彰,获奖作品择优刊登在《百舸》、校报、学校宣传栏、班级文学园地等。这样,把中华民族的“孝道”充分发扬。让广大读者在分享文学盛宴的同时,受到了思想启迪,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通过互相交流,牢记在同学们心中。在“我与家长谈创城”征文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投稿,踊跃参加,献言献策。在作文中,同学们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展示了“90后”新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了思想认识,加强了品德修养。德育教育蕴含其中。

三、加强师德建设,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其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当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校的德育建设起到表率作用。我院每年都会评选年度“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和“模范辅导员”,并将这些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校园宣传栏上展示宣传。这些老师的先进事迹,不仅对其他老师的言行举止是一种影响和督促,而且他们传达着时代正能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行。特别是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成为道德标兵,心里更会产生亲切感和敬佩感。老师的言行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争先学习的好榜样。在我院举行的远足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一起长途跋涉。有些老师脚上都磨出了血泡,可他们不顾辛劳,一次次鼓励学生不怕苦不怕累,还主动搀扶着体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有的老师和学生带着相机,把远足活动中的一些难忘的“镜头”记录下来,途中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日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分享“挑战自我”带来的成功和愉悦。这些难忘的师生深情都会成为学生“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动力,也是学校德育建设的亮丽风景。

结束语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2

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施教者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有着直接联系。文章在分析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德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的内涵

大学文化究竟如何定义,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诸多的争论,综合学术界的各种不同观点,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是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大学校园内所有精神价值相关的一切事物的总括,是在大学校园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价值观,这样的定义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的文化,其中包括办学所需要的软件与硬件、大学文化校园的隐形部分和思想部分;狭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即在大学校园各种不同的文化交融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借助大学校园文化的各种硬件设施在大学校园范围内所自然而然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和价值观的形成;此外,还有一类的分类标准并不属于广义和狭义的任何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研究者认为大学文化包括高校的思想、观念,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行为习惯、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三种不同的概念和定义,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复杂内涵,综合以上广义、狭义和中间性的观点,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做如下定义: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向导,以大学校园精神内涵为思想和文化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文化活动和组织活动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教育、导向、同化、规范约束和激励等五种功能,而其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教育,也就是育人功能,它对大学生的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情操,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局限性

1.德育手段过于形式化

国家教育部门多次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并以研究课题立项和划拨经费的方式不断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对德育工作并不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过多的实质性内容,甚至疏于对德育工作的管理;高校教师不会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有些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将德育作为思想品德实施教学活动,既没有真正理解德育功能的内涵,也没有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德育工作;有些高校建设的德育教育基地几乎“名存实亡”,开展的德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后,缺乏真实性,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很多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程的课程设置也十分僵化,用的教材也是多年以前的教材,虽然理论性质相同,但是远远失去与时俱进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要将所选用的德育课本去粗取精、与时俱进,选取最新的教材,并能够与当今社会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相结合,讲授时既有理论性,又有时代性;既有知识性,又有前沿性,让学生们在课堂的德育教育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迁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德育目标过于功利化

第一,大学德育教育存在形式大于教育本身,过于追求物质层面的问题。例如,高校的“德育教育实践基地”这种普遍有名无实的建设工作造成德育工作的功利化、形式化。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风貌。物质文化也属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与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严重偏差。第二,高校教育教学的产业化发展使大学校园文化无法脱离市场经济。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但德育的本质与市场经济建设存在本质区别,不应将德育工作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挂钩。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进而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不到良好发挥。

3.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们以为,以往的大学德育思维传统存在“文化缺失”,例如,忽视道德批判力的培养而造成的道德批判力在大学德育中的缺失等[3]。高校设置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其中,“德”是教育培养目标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普通高等教育中始终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坚持以德育为根本核心。如果大学校园文化中缺少德育教育是不健全的,但是,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宣传大于实践的问题,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宣传活动,长此以往却形成一种空中楼阁似的口号,使高校“教书”与“育人”的功能分裂开来。很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过于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忽略了德育教育。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重智育、轻德育,甚至认为只有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其德育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因此,造成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失。

三、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思考

1.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注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个人爱好参加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还能促进形成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要突出,内容要明确,不断提高其吸引力与影响力。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要结合社会主流文化,而且要适当引进高雅文艺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使德育教育更深地结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德育的层次和品位,加强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主题思想,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德育教育。由此可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一大因素,如何树立正确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关系到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于现代大学校园文化身处我们现今一个兼容并包、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环境汇总,因此,它更不能够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地沿用老一套的德育体系,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是全盘否定还是全盘接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采用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吸收西方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我国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

2.德育教育的间接途径: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从业人员,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管理部门不仅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4]。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积极引导、有效针对。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也不能向学生施加过大压力。这种启发式德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其人文性特征。教育是双方面的,参与者就是学生和教师,要想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的态度,那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过硬的教学本领。德育教育是一切知识教育的基础,没有德行,知识就不复存在。所以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既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枯燥的讲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活动,将所有的课程都安排于实践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活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德育的教育功能,当然,这也对高校的德育教师提出一个非常高的要求。除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学校自身的因素对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大众的灵魂所在,也在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亦对校园文化存在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有着“身教”的重要任务,有的时候,“身教”甚至比“言传”更为重要,即教师应努力在学生群体中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使学生逐渐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钦佩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屈服于教师的威严之下。

3.德育教育的创新途径:多维度、多元化深层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他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这就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是如何从多媒体和新媒体的视角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大学生和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因此,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要利用一切多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意识,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既要面对多元化、复杂化的媒体环境,也要面对来自国外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影响,所以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还需要遵循多样性原则,适应当今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不断地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过程的差异性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在我国多元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让学生提升参与度。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众多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程度,比如,网络诗歌大赛、微博诗歌大赛、微信三行情诗比赛等,基于多元化的社会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应该积极地拓宽渠道,多角度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高校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将德育教育与之深层次地结合,以求达到德育教育影响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在今后的德育教育中要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不良文化传播,不受网络世界中反面言论的侵袭,提高我国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做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真正融合,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2]刘献君.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1999(4):29.

[3]戴岳,等.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J].教育学报,2008(1):41.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3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隐性的德育因素,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力量。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论文在阐述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充分发挥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建议和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作者简介:

李世清,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2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2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隐性模式,校园文化通过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和道德场域,使学生将外在文化熏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而成为文化自觉、行动自觉。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学界对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了诸多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设性方案。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强调并探索高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让高职校园文化更为和谐圆融,可以让学校德育效果卓然彰显。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思考与创构应成为当代高职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先导。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主要体现

1.导向功能。

高职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治学理念、道德判断、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教育导向作用,是校园文化最为核心与本质的功能,它充分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和先进性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引导,通过进行精神、行为的塑造,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进而形成价值认同,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

2.规范功能。

高职校园文化的调节规范功能,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外部的约束力量,如大学章程、管理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等显性的规章体系,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属于深层次的心理、意识等隐性层面的规范要求。学生根据所处群体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校园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价值准则,如校风、校训等要求自觉规范言行,提升素养。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有助于学生把外部的约束力量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认同,将个性的发展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把时代要求内化为自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心理和行为上与社会的规范要求达成适应性平衡。

3.心理培育功能。

高职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审美等方面的精神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思想引领、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心理培育功能,就是指在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帮助大学生养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快乐和谐的生活氛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消除心理和情绪上的干扰和摩擦,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协调人际关系,推动自我发展和完善。第二,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人文素质,升华人格情操。校园文化的优美和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奠定基础,引导学生自觉倡导美的标准和规律。

二、制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1.观念滞后: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开放性。中国的教育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传统,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土壤中的。文化的开放性就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它要求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具有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的胸怀与魄力。然而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观念滞后,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校园这个小圈子里搞建设,国际国内校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或虽然形式上交往频繁但实质往往有所保留。为抵御世俗的、浮躁的功利主义的某些文化因素的干扰侵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交往也有一道无形的屏障。这种自我封闭使得校园文化不能与时俱进,完善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客观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差距,不能与系统外部,主要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良好互动,不能充分借鉴和吸纳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风格,既影响了对外界最新信息的捕获,影响了对社会文化精华的吸收,影响了对社会文化导向性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德育功能的充分体现。

2.认识错位: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氛围营造,价值观念引导、心理素养培育,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必须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设计,对文化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和决策。与学校整体改革一样,要强调高职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要追求一种有序的、有机的、优化的整体建设,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的设计缺乏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也没有独立的宏观调控管理机构从系统外部对文化建设予以指挥和引导,导致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科学性、结构性和系统性还比较薄弱。同时,系统性原则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努力达成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要求高职院校党政工团各部门以及广大教师在文化育人工作中都能齐抓共管,协同育人。但是,由于目前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看不到文化软资源的道德力量,尚未意识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是德育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使得文化建设往往停留在理论讨论的层面,没有促进高职院校在发展目标、育人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一定的牵制。

3.机制缺失:

缺乏有效的考察和评价方式。研究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高职校园文化评价的有效体系,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虽然各校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事项,但在加强和推进高职文化建设过程中,就会显现出其工作的着力点,推进的方式方法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文化评价,才能发现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有效的文化评价,才能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趋势,挖掘具有推广价值的高职文化建设经验和做法;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文化评价,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指导和推进文化建设,创造性地开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确保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文化本身是无形的,构成的因素也难以量化,高职校园文化又都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而且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具有隐匿性、不确定性、持久性等特点,研究制定文化评价体系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思熟虑的修炼,是一项有难度和富于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当前,部分学者和高校也进行了有关评价体系的探讨,但大多数高职院校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时,过于重物质轻精神,或将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此外,很多高校在评价和规范体系的设立上缺乏人本精神,不能着眼于人的精神建设和全面发展,导致无法构建一套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理性考量和效能考察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强化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1.坚持导向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共识,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高职校园文化思想引领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为其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价值导向,也为文化育人的方向提供明确的引导和指示。广大高职院校应将之贯穿于高职改革发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得到充分落实和贯彻。通过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教活动,通过加强活动阵地建设,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三风建设以及诚信教育、心理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活动中,在校园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引导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实践。

2.坚持人文性:

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精神,丰富拓展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哲理,深刻影响着今天的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我们迎接挑战、与时俱进的重要动力源泉,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民族传统文化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正如黑格尔曾经诗意般地描述,“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有如一道生命洋溢的洪流,离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得越大”。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同样需要通过多元文化的角度和视域来认识、审视、理解自己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与引导大学精神的丰富和创新。因此,高职校园需要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教学内容,真正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内化为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起到涵养德性,提升修养,培育人格,丰富精神世界的功能。

3.坚持规范性:

建立制度文化,有力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充分实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构建具有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诉求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围绕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现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等个性特征的管理制度以及群体行为规范等,加强学校法制化、民主化的建设进程,保障学校有序、高效地运行和校园文化德育功效的充分实现。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必须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处处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征,体现职业性和文化发展的规律。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注重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把人的尊严、人的发展、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在制度动态执行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强化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同时要引进奖惩激励机制,着眼于发挥制度在学校良性运行中的应有功能和载体作用,切实提高校园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力,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

4.坚持职业性:

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强化文化育人针对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外延,是划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类型边界,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高职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职业性”这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要建立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培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彰显高职教育类型上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要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课程教育中注重职业素养的渗透功能和导向功能,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教化,让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的特征,应该大力推行“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高职精神文化建设中培育“职业”素质,制度文化建设中引入“职业”模式,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点,活动文化建设中体现“职业”内涵,以提高高职教育整体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作者:李世清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邓和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3).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4

校园精神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一定时期内,它是师生员工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得以维系的规范。正是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存在,校园精神成为教师、学生等的思想动力。校园精神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体现出了其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一方面校园精神影响着青年学生们,使他们在这种良性环境中受到应有的熏陶,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起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校园精神还可以反作用于中职学校的第一课堂,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教风,这种影响虽然无形但却十分深刻,经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深有感触。最后,行为激励功能。校园精神的渗透性,可以向整个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师生员工在一切活动中都受到其积极的影响。这种渗透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者无须烦琐地说教,受教者就能感悟到校园精神对自己的行为的激励作用。校园精神的强大精神力对人们进行激励,不断地使他们锐意进取、刻苦学习、矢志成才。由此可见,校园精神这一无形的德育资源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积极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

二、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德育课堂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两个层面,物质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我们的校容校貌,精神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我们的校风、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德育课堂,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之作用。一是其导向作用。校园精神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学校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校风逐渐沉淀,形成一种科学的价值取向,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去追求这一理想,朝着这一理想不断努力。例如:一条富有内涵的校训,一句积极向上的宣传口号,一则反映宿舍的“寓训词”等,都深深地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理想和教育目标,体现出了我们的校园精神之所在,引导职业学生们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二是其陶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去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正如古人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中职学校的现实教育之中,人们为学校选择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将其创建成为理想的学习场所。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员工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才能耳濡目染,不断地陶冶情操。三是其规范作用。在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中,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之力,它虽然悄无声息,但却告诉别人应该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做。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时时刻刻在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指向性,时时刻刻地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匡正他们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的不良言行有所收敛乃至改正。学校管理也是校园精神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四是其调适作用。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构成一种群体心理氛围,从而起到调适的作用。当然,它不仅仅表现在精神环境上,物质环境也是相当丰富的。优雅整洁、空气清新的校园环境,既能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又能改善人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缓解积郁内心的障碍。为师生员工提供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积极地工作与学习,促进中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校园文化是隐形的德育课程

虽然校园文化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一种内在文化,它不是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的,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师生员工日常的教育、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表现得淋淋尽致。校园文化虽然只是一门隐性的德育课程,但是它的教育意义非同凡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校园文化是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和指导者,一方面增强了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让他们不断地崇尚校园文化,并逐渐成为他们的信念与准则,并将其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改善了校园的物质环境,促进了校园环境的良好建设,而校园环境反过来又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和谐、优秀的空间。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精神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常常有政治、理想、道德等相关的知识,能够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达到活动和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活动,进而产生深厚的个人兴趣;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参与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师生乐此不疲。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际关系,提高了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再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面向实践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从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不断地参与实践,不断地去积极适应社会。时事报告能够让学生们及时了解社会国内外最新的焦点与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科技讲座不断充实着学生们的大脑。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们离社会更近了一步,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加倍学好专业知识。

四、结语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5

(一)来自学校外部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构成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整体环境,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缺少。这三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与社会上的不良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很难通过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消除。也正是因为这样,家庭与社会往往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严重的制约。现在社会上审美意识的错位,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纵容与溺爱,让孩子养成了很多错误的习惯,例如小小年纪就开始追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有的甚至还不会尊重父母,认为父母都必须围着他(她)转才是正确的。这样发展的结果是让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渐的下降甚至是导致以后的犯罪。同时还有很多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在家对孩子进行管教,而在家对孩子进行管教的一般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辈的,他们大都对孩子很溺爱,这又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的负面思想品质。

(二)原有的德育评价机制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

在小学阶段,一个人会初步的形成对这个社会和世界的观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个雏形,当人长大之后,这个世界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影响。然而很多的学校只是将分数作为了评判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且有很多的学校评三好生、优秀学生都是只看学习成绩。虽然现在的小学生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习惯,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还有着比较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环保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独立、宽容等等。但是在很多时候孩子们通过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意识、平等、独立,在家长眼中就成了不尊重长辈、桀骜不驯。这些都是因为人们还在用传统的品德标准来进行衡量而造成的。因此建立起新的品德衡量标准已经势在必行。

(三)对德育观念的漠视

有的学校在工作上虽然接受“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出现“德育让位”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学校领导对德育的不重视,那么教师也就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样只能造成德育观念淡化、学生德育水平不高等不良后果。在小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排课的时候,学生的德育课程都往后排而且课时也很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脱离;德育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等等,这些都是德育观念淡化出现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二、对改善当前学校德育管理现状的思考

(一)以校园文化为基点减少外部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是最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本质内容。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引导学生往好的方面进行发展。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通过良好的校园风气来最大可能的降低社会所带来的各种负面的影响。

(二)更新德育评判标准,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德育水平

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孩子只要听话、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学生,在现在这个社会上衡量学生品德的好坏并不仅仅是只有这两方面,而且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意识只是希望与长辈进行合理的沟通,应该进行鼓励。同时在小学德育开展中,教师和家长的德育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典范,特别是在小学,教师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而家长对小学生的德育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家长是小学生仿效较多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总之,只有教师和家长的德育水平提高了,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下,使学生尽量避免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促进小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三)在教育教学的目标中要凸显德育目的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教学目标的构建过程中凸显了德育目标,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三维课程教学目标,指出课程价值观应是“育人观”,强调各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注重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要求,还充分体现在教材、教与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过程中。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6

一、校园微电影的兴起与特点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和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以“微”为标志的新媒体快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的思想文化。作为“微时代”的一大产物,微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的追捧,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之所以称为“微”,其含义在于它是微投资、微制作、微时长。校园微电影是以校园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其真实的本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校园微电影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思维、性格等方面可能与中学生和大学生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在教材设定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其特色。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爱好相关。因此,微电影以其短小精简的特点更适合小学进行观看,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内欣赏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片段,也更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其次,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微电影以其直观的镜头片段和故事情节,更乐于被小学生接受,从而进一步明白其中的含义和一些做人做事的准则。

三、发挥校园微电影在小学德育文化建设的优势

校园微电影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更能够鼓励学生参与创作。每当看完一部关于身边人身边事的“电影”,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共鸣,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翰林小学在校电视台的引领下,通过师生合作拍摄的微电影多次获得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评比一等奖,并在苏州教育电视台播放,收视率高,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下面以我校为例,谈谈校园微电影促进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具体优势。

(一)为学校德育文化传播铺设新途径

校园微电影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网络传播为载体,构建校园文化氛围的又一途径。优秀的微电影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具备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等特征,不仅能达到一定视觉效果,还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微电影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神内涵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莫大的作用。如,针对就餐浪费的现象,制作《餐桌上的浪费》,节目播出后,学生很容易被触目惊心的浪费画面所震撼,为自己平时的浪费行为而感到羞耻。“节约资源,利他利己”的利他德育便树立在孩子们心中。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借助校园微电影这个平台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查•艾霍尔指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习惯是积久养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又构成人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塑造人们性格的一股力量。校园微电影具有感化、劝导、警醒、激励的功能,通过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对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舆论监督来促进校园德育文化的发展。如《谁“偷”了我的粉笔》,主人公“偷”的举动,到底是善举还是应该批判,值得每一位读者去思考。视频最后,当黑板出现“节约资源,利他利己”八个大字,以及主人公从前的学校画面时,更多的孩子被感化了,音乐声响起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应该警醒自己的行为到底对不对。因此,“润物细无声”用来形容校园微电影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一点也不为过。当这部微电影播出后,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并拿下了省、市,乃至国家级一等奖。

(三)让校园学习生活充满生机活力

随着校园影视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校园微电影的关注度逐年增高,各种各样的校园影视比赛应运而生。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每年都会定期开展校园影视文化艺术节,并号召学生、老师、家长积极参与校园微电影、微视频的创作,以此来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影视节可设计如下活动:1.开展有主题的微电影海报设计大赛,锻炼学生的绘画,设计能力。2.每人观看一部优秀微电影。3.原创剧本征集大赛。要求学生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者一种社会现象,创作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微电影稿本,可以自己独创,也可以小组合作。4.“明日之星”校园影星选拔大赛。锻炼学生的表演、台风、举止表达等能力。

四、总结和展望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7

【关键词】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学校德育;途径

一、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的发展。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改造环境,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环境则因为人的不断改造反作用与人本身。古时,孟母为了儿子的健康发展三迁居所,创造了“孟母三迁”的佳话,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也曾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荀子•劝学》)充分体现了人作为德育主体对德育环境的自觉选择与改造。今时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也是现代教育人对教育环境的改造,目的就是为了在满足学生的多姿多彩校园生活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实践,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蕴藏的思想品德,通过“寓教于乐”的德育方法,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深入学生内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传达的校园文化内化于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生理、心里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育人进行的关于构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的环境改造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有益尝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寓教于乐”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力与团体合作精神。良好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道德的整体进步,有利于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与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

1.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多局限在传统模式上,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单一,缺乏活力,千篇一律,不是邀请教师进行德育讲座就是局限在课堂上放教育影片比如感动中国等等,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与兴趣,大多数学生只是人在心不在。特别是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的膨胀发展更是让枯燥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成为摆设,学校的德育工作效率变得极其低下。

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不仅自身设计存在问题,外部环境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提出了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极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社会上各种思潮弥漫,形成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德育环境承载的各种积极、消极价值观与道德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学生深受德育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学校德育的复杂度与难度,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发出了挑战。

三、加强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途径

1.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模式,与时俱进。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与时展中寻求平衡与支撑,立足于现实环境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德育实际需要,建设新的校园文化,改革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模式,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制度,完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管理。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纪念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

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要紧密联系教师与学生。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借助网络平台,采用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倡导人人参与,积极进行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宣传,确保教师与学生、社会、家庭在德育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增强教师、学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总之,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更是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积极发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对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516.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8

“教书不育人”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育。高等教育的重心是素质教育,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原理的教学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应用与实践教育。但是,由于学生数量过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取消或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弱,在就业之后很难直接进入角色,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二是师生关系淡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使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教师除了日常授课之外,还应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从而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淡薄;三是高校行政化现象日益突出。高校是教学与科研部门,校园文化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形成的“软文化”,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很难通过传统的文化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控制,因此,各大高校纷纷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对教学与科研进行管理,使得高校的创新能力、灵活性与校园文化逐渐减弱。第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大学生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年轻人,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这些年轻人在高校中,缺乏家长的直接管理,更容易在自由的真空状态下受到影响。传统高校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原来的小规模教育变成了大规模的教育活动,但是,其效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并且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缺失,自制力不足。由于高校文化教育领域的缺失导致了在校大学生的信仰缺失,没有形成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并且由于自制力不足,产生了懒惰、责任感差和奉献精神弱等问题;二是高校攀比现象严重,滋生拜金主义思想。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高校也不例外,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攀比现象与拜金主义倾向,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心智发育,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负面作用;三是网络成瘾现象严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逐步的成为了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渠道,高校学生由于时间多,管理松散,因此,高校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经常发生因为上网导致的退学和厌学事件;四是厌学情绪严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的好不如生的好”的学习无用论言论,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的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通过行政制度进行解决,需要高校建立起符合教育大众化的新的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合格的高等人才。

二、弘扬德育的教育理念,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从高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着手,形成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型高校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教师、教辅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促进高校教书育人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是劳动密集型的教育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主要的培养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了多层含义:一是高校的管理和教学应该以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的主人,在教育第一线培养人才,最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精神状况,因此,应该提高教师在学校决策中的地位。首先以教师为本应该鼓励和促进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其次是提高教师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发言权,而不是由行政领导决策;二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高校中的主体,高校在校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因此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种培养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权利,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之上,学校的工作人员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尽量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段约束学生,而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而不是强制的行政手段;三是加强高校的责任意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高楼大厦。高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树立高校的职能意识,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完成国家和社会交给高等教育的任务。

第二,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的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况起来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的进行宣传和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和奉献意识。高校教师是高校中的劳动主体,应该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将教书育人不仅仅看成是一份工作,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帮助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二是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因此,高校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个思想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通过课堂教育与主题活动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但是,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育除了讲授知识之外还要在课堂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才。与此同时,还应该组织各项主题活动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加强高校廉政思想建设。随着社会中“拜金主义”价值观的盛行,高校中领导和教师也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会带来很多不同形式的表现;一是招生腐败。招生腐败指高校领导在招生考试中的舞弊现象,通过贿赂帮助低分考生升学;二是考试腐败,考生腐败主要指高校教师在考试过程中收取学生钱物帮助学生提高考生分数;三是评优评奖与入党腐败,这种腐败形势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接受学生钱物帮助学生在各项评优中获得先进;四是基础建设腐败。基础建设腐败指的是高校中的领导通过大搞基层设施建设在其中收取承包商贿赂的情况。这四种腐败形势在高校发展中普遍存在并且影响极坏,严重的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奋斗兴趣。因此,在高校中要加强廉政思想建设,在高校中形成公平、公正和公开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一个以知识和能力评优的平台,杜绝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对于高校的廉政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指出高校腐败现象的恶劣影响及严重后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各项信息的公开,不给教师徇私舞弊的机会,形成透明公开的人文环境。

三、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我国高校长时间与国际知名高校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并不在于“物质硬件”方面,我国很多高校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关键点是在于高校的校园文化方面,西方国家的高校主张学术自由,在高校中实行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教授与学生是高校的主人,不应受政府当局和高校行政领导的行政管理,自治化的高校文化对于学术发展与学生培养起着积极作用。解决我国高校文化缺失问题不仅仅要从精神层面入手,同时,还应该通过制度的落实将精神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宣传口号成为现实,这就需要对于我国高校的制度文化进行建设。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不重视教学,而只重视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在上课前不备课,甚至很多高校教授并不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应该加强教师的教学考核管理制度建设。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以教师基本考核指标为辅助的制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二是加强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人事管理师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工作。人事管理应该加强教师的招聘、聘用、考核与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度建设。从而形成适合人才发展与培养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与学生的素质提高;三是加强教师科研制度建设。高校除了是教学部门之外,同时更是一个科研部门,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在教师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进行科学专利的申报;四是加强学生创新实践制度建设。高校的教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另外一方面则是职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基础知识与技术。因此,在高校中应该对学生实践与实习进行制度化管理,防止使学生实践项目流于形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