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教育提高意义 康复补偿意义
一、引言
什么是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又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十一日本的法令规定有八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立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笔者所指的特殊儿童是指第二种。
在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文献中,学者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持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把音乐教育当做音乐治疗,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康复补偿。“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普通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程不完全相同,更多的属于音乐治疗范畴。因为音乐课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不是提高音乐修养与开发音乐才能为目的,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治疗手段恢复其心理、生理的功能,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争取他们能够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陈莞,2002)。第二种观点坚持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各司其事,相互独立。这种观点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明确地区分开来。
笔者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发展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具有双重意义。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对于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的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有几乎相同的双重意义,即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既有教育提高(提升音乐素养和陶冶情操)意义,又有康复补偿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教育提高的意义
盲童,又称为视觉障碍儿童。以盲童为例,根据笔者的经历,音乐课在特殊教育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大多数盲童都喜爱音乐,喜欢聆听音乐和歌唱。笔者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与正常儿童几乎相同,有的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甚至好于正常儿童,例如节奏的模仿与旋律的听唱等方面的表现,甚至优于正常儿童,他们对节奏非常敏感。可见,盲童的音乐学习和正常儿童一样。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盲童同样可以在音乐领域有所作为,国外的贝多芬和国内的孙岩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身心发育规律方面,盲童与正常儿童是相同的,因此,其音乐教学目标与普通儿童也是相同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通过声响,塑造特殊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音乐教育的意义可通过特殊儿童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实现,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音乐学习可以丰富盲童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盲童的视觉损伤使他们无法通过视觉审美,而通过音乐教育,盲童可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在音乐中憧憬美好的未来,追求美好事物(彭丹丹,2009)。盲童的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审美为核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其次,通过音乐学习,盲童可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只不过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演示把自己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所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表演与创作、乐理或欣赏等内容。对盲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普通儿童几乎一致,但由于盲童视觉的损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独特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如视唱法向听唱法的转变、盲文乐谱的使用等。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康复补偿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培智儿童和盲童有康复补偿意义。下面笔者以培智儿童和盲童为例阐释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康复补偿意义。
以培智儿童为例。张鸿懿和周为民(2004)以海淀区培智中心三、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控制组,三年级为实验组,四年级为控制组,两班均为12名学生。他们采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和音乐行为治疗法,通过四个阶段实施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从提高注意能力入手,参照音乐行为治疗方法的规范,确定“靶症状”、“靶行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等,运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的“游戏中的音乐活动”、“将语言引入音乐活动”、“音乐和身体动作相结合”、“应用奥尔夫乐器”等技术,结果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张鸿懿和周为民的实证研究发现,音乐治疗训练是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盲童为例。钱志亮(1995)认为,个体某感觉器官受到损伤后,由于个体有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个体加强发展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以替代受损伤器官,即通过健康的感觉器官替代感知本应为受损感官所感知的部分信息,从而达到获得足够的感知信息、更好地认识物体客观属性的目的。盲生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补偿视觉缺陷,也是各科教学和一切活动的重要任务。
盲童有两大重要的感觉器官:听觉和触觉。在音乐教学中,听觉和触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对听觉有较高的要求,而盲童较之正常儿童的听觉要敏锐得多。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盲童的听觉注意力在歌曲和乐曲的听赏中得到锻炼;在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中,盲童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学习与记忆得到提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和矫正。比如,在器乐教学中,盲童通过学胡、琵琶和阮,对发展他们的触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器乐,盲童可以发挥他们的听觉、动觉及触觉方面的功能,并使这些功能产生综合和协调效应,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吴跃跃等,2008)。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有双重意义,阐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对于特殊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莞.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治疗的发展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2(1).
[2]彭丹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价值探寻[J].科教文汇,2009(3).
[3]钱志亮.谈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与盲校相应特殊课程的设置[J].特殊教育研究,1995(1).
关键词:音乐教育;特殊儿童;感知觉;特殊教育
感知觉是人类进入知识宝库的第一道“大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知觉的培养对正常孩子来说是重要的必经阶段,对身心有缺陷的特殊儿童来说更需要加以重视。而根据大量的文献及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对儿童感知觉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极大的重要性。特殊环境下的音乐体验往往以娱乐为目的,并且由未经训练的人提供。虽然娱乐式的音乐体验给人带来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它还不足以取代高质量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习。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用音乐来培养他们的感知觉,以便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是近年来特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根据2006年由国家统计局、民政局、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显示:目前,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家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30948万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残疾儿童的比重也有很大增加,其中仅6岁以下的聋童就约有80万,14岁以下的约200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儿[1]。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比较,我国残疾人口总量增加,残疾人比例上升。如何更好的教育这些特殊儿童,怎样培养特殊儿童的生存能力,以便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特殊儿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正常儿童以外的一切儿童,即超常和低常、有生理、心理缺陷的儿童。狭义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即盲、聋、弱智、言语障碍、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病弱儿童等。由于对特殊儿童的概念的理解、调查鉴定的标准和方法不同,各国对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有多种分类的方法,代表性的分类法如下:
在这里,我们所研究及讨论的是指狭义范围内的特殊儿童,即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近年来由于特殊儿童逐渐被社会所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特殊教育指为使这些特殊少年儿童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创造符合他们需要的教育环境,运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设备进行的教育。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展盲、聋、哑、残疾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和《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都有发展特殊教育的规定。
任何理论或实践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残疾人口,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服务于残疾少年儿童的工作历程中,要想有些许的改进和提高都是艰难而任重道远的。在当代世界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中,都直接或间接受的到来自相关主干学科(当代特殊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和相关研究领域(神经认知、脑科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经济学、社会生态学、社会文化学等)迅速发展的影响[2]。并呈现出了多种发展主流。
二、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形式。它们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官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受,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如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等,它是最初级的认识形式;而知觉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通过主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里的综合反映,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是比感觉更为高级的认识形式。没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会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但是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而是许多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知觉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二者的区别是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其关联是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各种感觉的有机结合。如对一个长笛产生知觉时,会知道这个长笛的颜色与光滑程度。长笛的整体就是由这些个别属性有机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客观事物总是以整体存在,感觉一般都瞬间转化为知觉,所以,我们通常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3]。感知是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基础。
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但它同样属于弱势群体。音乐对特殊儿童心灵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看上去不那么直接、明显,但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显著的,效应也是长期的。音乐是特殊儿童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而音乐教育则是开启特殊儿童心灵的钥匙。要重视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感知觉的培养,开发他们的自主生活能力,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出版
[2]曹理主编.缪裴言 廖家骅副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关键词:武汉市;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由于特殊儿童身心和智力等方面的发育相对于同年龄段的普通儿童来说较为迟缓,因此此次调查的武汉市特殊学校学生主要为小学高年级、具有一定思想和行为能力的盲、聋哑、智障儿童,年龄多在12-15岁之间,大约相当于普通儿童的9-12岁。
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法等。内容涉及特殊学生对待音乐课的态度、音乐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等方面。
共向特殊学校的学生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42份,有效问卷135份,回收率91.02%,有效率86.5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特殊学校学生对待音乐课的态度
学生态度 音乐喜好度(百分比%) 音乐课喜好度(百分比%)
非常喜欢 28.9 20.7
比较喜欢 42.9 36.3
一般喜欢 19.3 23.7
不太喜欢 3.0 8.9
无所谓 5.9 10.4
表一:特殊学校学生音乐与音乐课喜好度对比表
特殊学校学生对待音乐课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一所示,通过表一两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和音乐课在这些特殊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但喜欢音乐的特殊学生的比例要高于喜欢音乐课的学生比例。影响特殊学校学生对音乐课喜好程度的因素在问卷中也进行了预设,其中,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和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均有五个预设选项(可多选)和一个开放性回答项。通过调查,武汉市特殊学校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原因按选择人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为:音乐课轻松、有意思;上音乐课能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老师教得好,课堂气氛活跃;上音乐课能开发智力,提高我的能力;我喜欢参加音乐表演活动和音乐比赛。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同样按照选择人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为:音乐课的内容我不感兴趣;老师教得不好,引不起我的兴趣;音乐成绩不好,学音乐学得慢;不喜欢音乐课的氛围;音乐课不是主科,没有意义。
(二)特殊学校学生音乐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了解特殊音乐教育对象即特殊学生对音乐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调查结果如下:首先,请特殊学生们对自己音乐课学习情况进行自评,结果如图一所示:
图四:武汉市特殊学校学生音乐学习情况图
接下来,我们通过六个题目来具体了解这些特殊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器乐认知方面,31.1%的特殊学生能够认识五种以上的中国乐器或西洋乐器;在器乐演奏方面,57%的特殊学生能够演奏一种乐器,但有26.7%的特殊学生不能演奏任何乐器;在音乐作品认知和欣赏方面,了解或欣赏过十首以上中外名曲的特殊学生占54.1%;歌曲演唱或舞蹈(律动片段)学习方面,能掌握十首(段)以上歌曲或舞蹈的特殊学生占28.9%,不能掌握任何歌曲或舞蹈的特殊学生占18.5%;在乐理知识方面,能够同时认识五线谱和简谱(盲文乐谱)的特殊学生占21.5%;最后,在音乐创造性活动方面,进行过音乐创造活动的特殊学生占63.7%、没有进行过音乐创造活动的特殊学生占36.3%。
在对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就特殊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康复治疗作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其中有超过65%的特殊儿童认为音乐学习对其他能力的提高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和有一定帮助,只有21%的特殊儿童认为音乐学习对除音乐外其他能力的提高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三)特殊学校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情况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三十条也有相关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的指导,做到内容落实、指导教师落实、活动场地落实”。特殊学校的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武汉市特殊学校的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情况较好。在接受调查的特殊学生中,超过70%的特殊学生都有课外音乐学习或实践的经历,如武汉盲童学校的特殊学生们,几乎每人都参加过课外音乐活动。这与特殊教育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班级规模较小、有较多对外交流的机会和重视艺术教育的办学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武汉市特殊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特殊学校在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中,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为了使自己学校的学生或艺术团在各种音乐比赛中获奖,往往将课外音乐活动的重心放在培养音乐尖子上,因此造成了学生参与课外音乐活动机会的不平等。在调查中,虽然大部分特殊学生都参与过课外音乐活动,但参与的频率和层次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更有将近30%的特殊学生由于一定原因没有参与过课外音乐活动,而有11.9%的特殊学生表示自己不仅没有参加过课外音乐活动,甚至根本也不愿意参与。可见,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儿童参与课外音乐活动,挖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应是特殊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一个重点。特殊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特殊学生创造和提供均等地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
三、小结
由此次对特殊学校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我们的特殊音乐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殊儿童多数热爱音乐,并且有音乐学习的能力。抛开年龄上的差距,总体来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音乐课上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水平相差不大,有些特殊儿童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普通儿童。这一方面是因为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升学压力相对较小,所以特殊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音乐学习,同时特殊学校的班级编制也较普通学校要小,特殊音乐教师对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关注度相对较高,辅导力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上的代偿作用,身体的一些感知觉器官往往较普通儿童更为敏锐,这在音乐学习中也常常发挥着一定的优势。例如,盲童由于视觉的障碍,听觉在一定程度上就起着代偿视觉的作用,因此,他们在节奏的模仿与旋律的听唱等方面的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甚至优于普通儿童;同样道理,聋哑儿童由于视觉代偿了部分听觉和语言的功能,他们在律动学习中的观察和模仿力有时也会超出普通儿童。但当音乐被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的时候,一些特殊儿童对音乐较为原始自然的喜好和兴趣或多或少地被音乐课上的一些因素所影响了。如音乐教材内容老旧、教师教法的选择、课外音乐活动培养目标片面化等,而这些因素也许正是我们在特殊音乐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的。
参考文献:
[1]马达.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5
[2]王辉.中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调查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0期
[3]李平平. 湖南省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硕
关键词:黑龙江 特殊音乐教育 发展建设
黑龙江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建设研究,是当前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全新课题。而这项研究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根据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自己独有的性质、特点、规律,进行有的放矢、务求实效的研究。为此,本文专门对此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将这项研究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
一、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所谓“特殊音乐教育”,乃是“特殊教育”中的一种,即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而所谓“特殊教育”,是指“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的教育。广义指正常人以外一切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包括超常(天才)儿童教育,低常(弱智)、视力障碍(盲、弱视)、听力障碍(聋听、重听)、言语障碍、肢残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以及精神病,品德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狭义指身心有缺陷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的机构是各种特殊学校或特殊班。国外创设特殊教育学校始于18世纪20年代;我国创设盲童、聋哑学校始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科技大学附设了培养超常儿童提前进入大学的“少年班”。“特殊教育”又称“盲聋哑教育”、“弱智儿童教育”。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对象,是特殊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他们所进行的特殊音乐教育,培养目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进行特殊音乐教育,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增强音乐知识与音乐才能,并以此作为艺术教育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和正常人一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个方面是对有特殊音乐才能的特殊人的音乐教育,使其增长才干,成为特殊人中的音乐工作者――演唱家、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作词家、教师等等。
因此,黑龙江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建设,首先必须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确立正确的方向,并以此作为整个特殊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二、凸显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凸显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教育内容是特殊音乐教育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选与使用两大要素。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而设定的。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体现实施教学大纲的物质载体。”“教材是与课程相匹配的,有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
黑龙江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凸显其特殊性,开设“盲人音乐课”、“聋人音乐课”、“哑人音乐课”、“智障人音乐课”等特殊音乐课。尤其是聋人音乐课,其难度就更大。因为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聋人因听力障碍,如此学习音乐,是一个亟待攻克,亟待创新的一个高端课题。
在教材方面,也要凸显特殊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一般常规音乐教材形式(如文字教材中的教科书、讲义,视听教材中的投影、音频、视频,电子教材中的电脑软件,数据库、电子课件等)以外,要特别注重特殊音乐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例如盲文音乐教材、手语音乐教材等。
三、落实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落实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教育形式是为教育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范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形式,是与其特殊的教育内容相匹配的,必须具体落实这些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并以此作为整个特殊音乐教学的保证。
也就是说,特殊音乐教育要有特殊的教育形式,必须创造创新。不要拘泥于一般音乐教学的常规形式(例如课堂教学形式),而要针对特殊教育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例如针对聋哑人采用的手语教学形式、针对盲人采取的盲文识读的教学形式等等,都是特殊音乐教育的特殊形式。
基金项目:
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A023。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一、音乐教学活动对特殊儿童的特殊影响
音乐教学是利用音乐的某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重在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获得感情方面上的愉快体验。相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它能够使特殊儿童通过音乐获得精神层面上的心理补偿,促进大脑的发展,最终能够融合在社会中,获得生存的技能。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社会的交往能力是特殊儿童的最大缺陷,这严重的影响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利用音乐教学的活动或者方式,让特殊儿童大声的朗读歌词,随意的对音乐的发挥,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活动,就可以使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发挥出了个人的潜能,获得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在“卖报歌”中一句“不等天明去卖报”,在对特殊儿童教学时,要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不惧风雨、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
不正确的行为是当今特殊儿童的另一最大缺陷,特殊学校的设立能够为特殊儿童养成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规律,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在音乐教学中,演唱、演奏等形式的出现,能够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遵守社会的规则。
(三)发展运动功能系统
由于智障方面的缺失,特殊儿童天生就失去了运动的能力,很多特殊儿童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得以有一定水平的运动能力。通过音乐的教学,特别是钢琴的教学训练特殊儿童的手指运动功能,并给予他们自信,相信自己能有拥有更多的运动功能系统。
二、特殊教育的钢琴艺术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偏差
对于钢琴艺术教育在特殊学生教学的情况下,会出现教育者和家长关键的偏差性问题。教育者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应该以特殊学生群体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目的,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殊学生的家长也存在意识误区,他们不重视钢琴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说还没有意识到音乐对于特殊学生的影响。他们往往忽视了钢琴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范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美妙的音乐当中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
(二)管理体制的弊端
现在对于特殊教育的合格的师资力量还不够,虽然社会上有很多的机构对老师有这方面的钢琴教育培训,但是他们的素质良莠不齐,很难选择教育学生的老师,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钢琴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更需要熟悉心理方面的知识,耐心的教导学生。虽然这样的培训机构较多,但他们的教学管理机制都很不健全,大多趋向利益化和功利化。
(三)教学方法与内容匮乏
现在很多的钢琴教育模式传统、单一,没有创新性,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特殊教育中学生,一旦教学放噶因循守旧,他们就会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要结合多种方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创新发展钢琴教育。
三、对特殊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对策
(一)创新钢琴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
1.激发兴趣教学法。对于特殊学生的钢琴教学,要用新鲜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一首新的曲子时,可以用色彩较浓重或者动画刻画人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用讲童话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这首曲子其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集体互动教学法。有趣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使教学不再枯燥和乏味。在音乐教学中,对于钢琴曲的学习要先学习它的曲调,然后在试着理解音乐的内容。这种直观教具演示,能够让学生即兴发挥潜能,用表演的形式来演绎音乐的魅力。
(二)优化钢琴艺术教育的教师管理体制
对于特殊教育中的特殊学生,钢琴老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要在多方面都有所涉猎,特别是心理方面的研究,注重特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结束语
特殊音乐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音乐教学,需要教师能多的耐心和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钢琴艺术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手指运动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乐曲中陶冶情操,欣赏艺术的美。
作者:赵静 单位:郑州市盲聋哑学校
参考文献:
[1]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王君.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周冰洁.中学“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聋哑儿童是需要我们全社会关怀关爱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生理有缺陷但是心灵却纯洁无暇。进行音乐教育能够感化这些儿童的封闭心理,促进他们敞开心扉,帮助他们更好的拥抱社会、健康成长。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让聋哑儿童看到未来世界的希望和追求,让他们感觉自身不再孤单、寂寞,让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产生对人生新的认识,能带动他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去追求他们想要的心理平衡和奇妙世界。与此同时音乐教育提供给他们融入社会的新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暖。因此重视发展聋哑儿童的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会给人美的享受,欢快的音乐会使人精神振奋,一段好听的音乐会情不自禁的融入音乐的氛围中,音乐带给人的激情与感动无法形容。音乐教育是聋哑儿童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段,聋哑儿童利用音乐可以增进对世界的理解,改善心理闭塞、自卑心理等问题,还能有效的弥补因为生理缺陷导致的交流障碍,使得聋哑儿童重燃对生活的信心。
二、聋哑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
聋哑儿童由于受到身心障碍的制约,只能通过感知器官来认识世界。这无形中给他们的生活套上了枷锁,导致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许多问题。
(一)聋哑儿童普遍心理自卑,自尊心强。在特殊的环境下成长和生活,几乎所有的聋哑儿童都有过自卑,向往说话,也想过和正常儿童一样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但是先天的生理缺陷却无法轻易弥补。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看到自身与正常人的差距很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不愿与人相处交往,怕被人讽刺讥笑,因此聋哑儿童多自卑。正是因为生理上的缺陷以及强烈的想要变正常的愿望,许多聋哑儿童的自尊心特别强,当他们不能融入健康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就会自我封闭,强烈的孤独自然无法避免。这种病态的心里状态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对儿童们今后的成长产生阻碍。
(二)聋哑儿童性格存在一定的极端,且对人容易产生依赖感。因为生理缺陷,许多聋哑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不当的干预会发展为畸形心理,会带有比较极端的情绪。通过一些极端的手段发泄自己的不满,还会抱怨社会和家人,这主要通过一些常人无法接受的姿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由于聋哑儿童身体缺陷的限制,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他们无法独立完成,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这样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学视角下对聋哑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正确方法
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于聋哑儿童的重要性,音乐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自己的思维动能性,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找出一条适合聋哑儿童音乐教育的新路子。
(一)音乐教师要结合聋哑儿童的特殊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
音乐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知道教授的是一群特殊的儿童,他们需要老师真情的对待和关心。聋哑儿童因为其特殊性,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方法帮助聋哑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可以积极引导聋哑儿童深化对音乐概念的理解。通过将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具体的图形和线条,加深聋哑儿童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卡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帮助聋哑儿童认识音乐符号,与此同时还能发挥聋哑儿童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课堂上,老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要怕麻烦和重复,要有耐心地教导每一个聋哑儿童,要事必躬亲,让聋哑儿童感觉到他们没有被放弃,他们是有希望的,他们有一个好老师,有任何困难,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样他们就会越学越坚强,越学越有动力和追求,他们就能在音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音乐教师应用实践教学,带动聋哑儿童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聋哑儿童对声音认知的缺陷,教师应该开展形体教学,让聋哑儿童主动的行动起来,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和老师小朋友的配合能够改善聋哑儿童的心理自闭和自卑状况,促进他们与人合作、交流。利用音乐舞蹈扬长避短,让学生在音乐舞蹈中体会音乐,还能够锻炼聋哑儿童的肢体协调性、规范性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聋哑儿童进行音乐教育需要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检验。聋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对于音乐教育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音乐教师主动转变音乐教学方法,根据聋哑儿童实际情况和音乐教学环境进行针对性实践教学。音乐教师要注重对聋哑儿童的心理情感培养和认知能力培养,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找寻到前进的动力和生活的快乐,引导聋哑儿童在学习中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激发他们本能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拥有对学习和生活美好的向往。
(三)亲子音乐教学促进聋哑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聋哑儿童生理缺陷导致了他们心里自卑自闭,而同样的问题会导致他们因为自身原因变得暴躁易怒,行为能力容易变得极端化。这样的发展是非常不健康的。因此将亲子教育融入到聋哑儿童的音乐教育中,能够拉进亲子关系,打开心扉促进聋哑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通过亲子活动来合作表演展示音乐舞蹈,大朋友小朋友一同进步。小朋友在大朋友的帮助和关怀下感受到爱的力量使得封闭的内心逐步开启,家长朋友也能够在亲子合作中见证缺陷儿童的逐步发展,在教学中不断的帮助、鼓励他们见证聋哑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健全,对家长今后配合学校教育,开展适当的教育引导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