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学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学生管理;应用求索
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负能量,主要面临的是现代社会紧迫的就业形势,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择业困惑。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生活的教育同时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困惑之处。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究学生的困惑和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相关的活动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对于我们新时代学生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新时代下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在中职学校的重要意义
1.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重大作用
中职学校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肩负着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教师需应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去了解学生相关的心理活动和困惑之处。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在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中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探究中职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可以推进中职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渐走上科学管理的工作道路,将过去的有效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重新地总结、探究,使其更加具有规律和科学性,运用这种心理学管理方法来丰富和健全学校的思想工作系统和管理方法。
2.是现代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的社会建设已经进入重要阶段,改革正处在一个相当关键的时期,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改变。科技也在逐步创新,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也给我国的中职学生思想和平时的生活行为带来了很多的影响。新时代的学生发展正在逐步健全,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正在也在逐步具备新时代的特性。但是现在许多中职学校的工作方式方法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教育阶段。针对这些新思想和过去的老师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引入新的心理学理论已成为必然趋势和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将心理学相关的方法和理论知识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融入教学和学生管理当中,科学有效的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动态,为学生营造好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学理论在中职学校中的应用
在中职学校学生工作中,主要的管理者是老师,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激励,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1.利用“门槛效应”制订相应目标
这一效应原理的提出是美国的两位社会心理学者,在1966年做了一场无压力屈从的登门槛技术的实验:当一个人在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引,这个人就会慢慢接受较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的基本原理。另外一个心理学家R.B.Cialdimi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当一个人拒绝接受一个高标准、高要求以后,心理认知上的不平衡、不协调会促使他们构建新的平衡体系,所以比较容易接受一个较低的要求。这就说明了当低要求和高要求之间的联系过于明显时,并且这时提出高要求后,人们的心理往往会更倾向于接受低要求。这一效应说明了,想要更快速地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需要调研大部分人在心理认知的门槛,再来制订相应的目标,先确立总的目标,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目标梯段,也就是最后要达成的终极目标。
2.运用“期望理论”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缺少社会阅历,对于自我的管理、控制能力也不是很强再加上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会使很多学生失去自信心,目标模糊不清,对未来的期望不高。教师运用心理学中的“期望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期望目标。中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综合分析,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确切的衡量自己的水平。为自己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期望目标。目标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使学生缺少内在的动力。对于不同的学生建立不一样的期望目标,学生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逐渐对生活的态度也会积极起来,在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也会更加有信心,对于学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第二,设立奖励机制。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获得肯定,并且愿意为之而努力。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可以让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效结合,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不同的学生年级、不同的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奖励办法,帮助一些自卑学生建立自信心。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工作中要不断引入新的理论机制和方法,才能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新局面。巧用心理学理论可以有效帮助教师管理和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愈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2]温兴琦.旅游管理专业导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3]贺剑锋.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Z1)
[关键词]室内设计;视觉心理学;建筑室内设计
引言
什么是室内设计视觉心理学呢?举个例子,在生活当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假如第一次在一个相对窄小的卫生间里,会明显感觉到卫生间特别小,这时候人会产生相应的视觉不满,而当设计师在卫生间摆放一面镜子时会发现卫生间显著扩大了许多,不禁开始产生视觉愉悦。这是典型的视觉心理学应用,提及视觉心理学,运用种类甚多,本文以其部分内容进行探讨。
1室内设计的基本功能
室内设计旨在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水平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对于房屋的居住要求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比如室内设计必须要遵循与现代社会能够和谐融为一体的艺术化、智能化与现代化,还要设计出喜悦于心的方案,根据房屋种类的不同,或居住主人喜好的不同,在建筑美学与物质材料技术的帮助之下,极大地提升室内环境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如果没有室内设计这种学科,建筑内部可能会是一种脱离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与人们审美水平的状态。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视觉感受要求而进行的工作。
2视觉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2.1对比优越性
其实对比优越很好理解,它运用了心理学当中典型的择优心理。人都是具有择优心理的,同样一盏茶杯,在购买的时候人们都会选择没有瑕疵或瑕疵最少的那个茶杯,因为没有人或很少有人会喜欢瑕疵相对更多的茶杯;另外比如当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的时候,家长会先了解哪个补习班教的最好,平均成绩高,因为同样的价钱人们都会想得到更好的体验或满足。这就是典型的择优心理,而在视觉心理学当中,利用择优心理而形成的对比优越心理,比如说面对两间卧室,一间是北欧风格的装饰艺术,一间是简单家具和陈设的房间,人们定会更喜欢前者;再比如说,在室内设计当中,人们面对不同大小的灯具,倾向更大更鲜艳的灯具,并且对其印象比其他灯具都更为深刻。这就是建筑室内设计当中的对比优越。
2.2图像构建性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实际上,眼睛也会骗人,比如著名的卡尼萨三角,初看起来好像是三个圆加一个白三角和一个空心三角所拼成,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三角形,而是三个角线与三个缺角的圆形所组成,这是典型的错觉假象。这是为什么呢?眼见竟也不正确,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接收信息当中的速度特别快,但是也会时而产生“偷懒”的现象,有时候大脑在辨别图形的时候会自动根据以往的印象或经验,来将不完整的图形进行构建,从而对人的眼睛形成视觉假象。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当自己看到一个桌椅的一半,便会自动联想到桌椅的另外一半,再比如将一行汉字上半部分用纸遮挡住,仍然能将其再读一遍,因为在大脑当中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印象,即使是一半的方框字,大脑依旧会根据经验来自行判断另外一半的方框字,这就是视觉心理学当中的图像构建性。
2.3视错觉性
视错觉就是当人或动物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看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大脑根据先前的经验和眼睛提供的有限的信息作出判断,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准确,而是大脑认为它是什么样的。最常见的视错觉是在一个窄小的空间墙面放置一面镜子,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视觉体验,因为镜子让人们感觉空间变大了,但是实际上空间并没有变大,而是镜子引起人们的视野错觉。矮中见高、以小衬大是一种常见的视错觉处理方法。
2.4空间局限性
一般来讲,由于人体构造的特殊原因,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通常是有限的。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有着一样的体会,坐在沙发上所能看到的视野远不及站起来所能看到的多,或者如果当眼睛在正视前方的时候,侧面形成90°的视野如果不转头或转动眼球,根本看不清是什么。这就是通常在视觉心理学当中的空间局限性。有关数据所显示,人在正视前方的时候,所能看到的水平视野刚好能形成120°空间。
3建筑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
现阶段要使室内装修的水平达到满足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的水平,就要在室内设计当中融入视觉心理学的应用。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室内装修水平都是以人类的眼睛来进行观赏,而眼睛即心灵的窗户,美好的设计理念以及能够产生视觉享受的设计风格,对于人们的心灵有着极大的愉悦作用。很多人喜欢带着朋友来家中做客,家中的装修风格能够体现出主人的审美水平与设计水平,同时为所处室内环境的人们增加精神愉悦感。对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当中运用整理如下几点:
3.1对比优越性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有的设计方案效果图看起来很好,但在方案实际应用当中,会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并无半点生机,给人印象并不会很深刻,有时可能会造成较差的体验感。这时候可以在室内当中布置一些具有动态的设计内容,比如说利用灯光来增加动态艺术,如可以旋转流动的灯光,颜色协调、统一,整体布置和谐,能够带给人们更好的韵动感与流动感,利用这种动态美来衬托与突出静态美,动静结合,这样可以让整体的室内设计充满着生机。当人们身处一个室内环境中,如果室内陈设摆放过于刻板、没有生机,难免令人感到乏味,如果在室内设计的时候加入能够带给室内以生气感和生机感的动态设计,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3.2图像构建性的应用
很多艺术家和作家提及断臂女神维纳斯,正因为那一对失去的双臂正在散发着浓郁且难以描绘的神秘美,能够体现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美,从而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便是残缺美,而残缺美往往会对人造成更特别的视觉体验,因为残缺,人们会在残缺区域内有着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让人们对于本应完整的残缺一面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也是一种艺术美的体现。在一些商业场所的室内设计当中可以运用这种设计艺术,比如对一些玻璃窗口或者遮挡物,故意设计成不完整的形象,图案要符合人们的审美,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增加环境的意境和吸引力,从而形成别致的残缺美。
3.3视错觉性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当中,利用人的视错觉来造成假象设计,可以有效提升人的视觉享受。比如室内设计中经常把天花板的四周做吊顶,中间部分不做,在周围低的天花板造型的衬托下,没有吊顶的部分会显得更高;再比如对于一些客厅如果显得比较窄小的话,在室内墙壁上挂一副具有强烈透视感的风景画,可以有效延伸人们的视线,从画当中可以感觉到空间感,观赏幅画的人无形中产生了视错觉性,会觉得客厅比实际宽敞,与在墙面设置镜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都是很常见的视错觉性应用。室内设计中还可以利用色彩的视觉心理调整室内空间大小,如红、橙等暖色相对白色或蓝、绿等冷色更吸引视线,所以看起来红、橙等暖色装饰的墙面感觉距离人们更近,蓝、绿等冷色装饰的墙面看起来感觉离得更远;色彩也可以通过视觉调节感觉温度,如在室内大面积使用浅蓝色时,相比较于橙红色,人们会觉得温度更低、更清凉。
3.4空间局限性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当中利用空间局限性,可以实现更多功能和规避一些问题。比如在室内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家具、物品种类繁多,人们不可能将其一并收入眼中,因此可以利用一定的具有鲜明的对比来将人们的视线所吸引。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家小孩在客厅当中都会划分一定的游戏区域,因为这块区域的鲜明幼儿特色,可以让小孩子更加趋向于在这片区域当中嬉闹。再比如在客厅的布置上,如果电视机悬挂在墙壁上,电视机与沙发之间的区域内不应该放置图案过于丰富的家具或装饰,因为人们会在观看电视的时候视觉吸引力会不自觉地被眼前的物体吸引,这样会混乱视线和情绪,也不利于室内设计的和谐感,因此,在特定区域内一定要整洁、大方,让观看电视的人们将注意力能够更好地集中在电视当中。
4结束语
总之,视觉心理学的理论已在室内设计中广泛运用,进一步研究视觉心理学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实现建筑室内为人服务的功能,在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室内环境愉悦精神的艺术性,从而让整个室内变得更加宜人,更具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屠辰飞.建筑室内设计中对视觉心理学理论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4):270.
[2]杨国林.关于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6(7):108.
[3]朱红丽,李晶源.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J].室内设计,2007(3):11-17.
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实验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设计运用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设计成现场实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内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心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能够精准地传递信息,使心理学理论具现化,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现象的兴趣。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是按照循序渐进、分段目标原则,构建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依次为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整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心理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设计为避免人文社科实践类课程缺乏监管考核,流于形式的不足,采用了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并纳入最后的成绩考核中。课堂实践教学依据项目式教学理论,安排学生有序进行项目选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和项目评价与考核等步骤来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内容;课后实践是指社会观摩和社会实践,例如到监狱、戒毒机构、医院、社区、中小学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义工实践,提高学生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
1.知识可视化理论。
知识可视化于2004年由国外学者EplerMJ和BurkardRA提出,是指抽象复杂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如,技能学习)的构建和传达可以采用图形、图像等可视性手段达成。知识可视化的直观性、发散性等特点,不仅能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帮助。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幼儿看图学数字、高中几何画的草稿图、地理中的色彩表示法、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等等,都是知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2.探究性学习理论。
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提出探究性学习观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为体验情境、产生问题、提出假设、作出推论、试验并验证。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建议,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识。为了使探究性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探究交流和知识共享,还要让学生得到权威(专家教师或者书籍资料)必要的指导。
3.项目式教学(PBL)理论。
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组成小组,通过他人(同伴或教师)的协助或指导,利用广泛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索中创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教学一般可分为选择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项目评价与反思等几个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主完成。因此,PBL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创新精神。
三、双实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管静、万义平在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方案。“一个目标”是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两个保证”一是实践计划保证,二是实践教材保证。“三个结合”是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学建构双实教学体系,就要提出针对性的双实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双实教学计划,策略落实双实教学安排,多渠道提供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1.双实教学目标。
教学总体目标是科学系统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心理学人才;教学子目标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践的整合;促进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提高心理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将子目标细化明确,我们编制了具体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技能项目清单。在设计编写该实验实践类技能项目清单时,遵循了“两性一论”原则,“两性”是指一方面要掌握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一论”是指技能条目的设计要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为基础。
2.双实教学安排。
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在时间上有明确规定。比如英国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实习占全部课时的50%;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生两年课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机构实习、两天在校内上课,实习时间超过50%。我国教育部规定大学本科生四年期间实践与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多数学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3左右,个别专业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达50%。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双实教学时间大概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50%,考核占40%。教学安排如下图,按照问题导入—理论探讨—心理实验、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问题导入部分是让学生在开课阶段初期集中地提出并在其后随时提出有关社会心理的实际问题,结合于讲授教材的有关章节,准备相关案例分析。正式上课时,结合案例以及近期新闻和社会热点,作为引入。并在学生讨论后,对案例和事件进行深入评论,将实际联系到本堂课程的知识理论。通过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做法,达到有的放矢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增强学习兴趣。理论探讨部分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向学生系统传授经典的社会心理概念、实验、理论和前沿进展,为全员参与的形式;采用课前社会心理学前沿报告、小组讨论促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深入分析,丰富相关知识的支架,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话题,促进社会心理学知识向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转化,并且能够形成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同时,双实教学改革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引入课前社会新闻心理评析、小组讨论、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观摩学习、自我分析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前三种方法针对课程实验,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和深入理解;后四种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于社会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自我心态的调节。
3.双实教学模式的评价反馈。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体系化、本土化有待提升;实践研究有效性、可操作性有待增强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依托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灵魂;整合资源,打造学术团队;实现本土化创新,开辟研究新天地。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特征: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对象层次化、具体化;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研究,特别是对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咨询及阅读疗法的研究;更加注重队伍建设研究等。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相关文献,时间界定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共搜索到1596条结果。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数据分析梳理以上研究特征,总结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对象层次化、具体化
积极心理学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许多文章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介绍了通过课堂、班级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多维度心理健康教育。学者们阐述积极心理学理论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张忠宇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将预防、矫正心理问题与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并重”[1]。也有把女大学生心理健康[2]、航海类院校学生半军事化管理[3]、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文化建设[4]、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5]等内容的探讨,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岳金霞等人由积极心理学基础理论拓展开来[5]提出了积极德育的概念,对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者关注的另一焦点。周晶[7]调查了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影响,认为半工半读对职业信息与未来规划的效能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李静[8]分析了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曲晓辉、柳艳娜[9]调查分析了高职生的创业心态;曹娜[10]编制了适用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攻击倾向性问卷并测定其信效度;吴洪梅及其合作者[11]还进行了职业院校医学类学生坚韧人格现状的调查。
(二)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研究
第一,重视团体心理训练研究。团体心理训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在模拟的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理扶持的方式。团体心理训练对于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潍坊科技学院的吴桂坤[12]分析了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作用。王惠[13]研究了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中,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宋大力和袁红波[14]论证了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另外,马杰等[15]研究了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秦伟伟[16]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运用。第二,关注心理健康活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健康知识外化于行,最终知行合一,人格健全。体验式、互动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便是实现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学者们开始关注并做了初步探索,如山东大学的尹若兮[17]指出: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朋队团队建设,因时开展活动,立足学生心理成长需求,营造全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同时,山东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日趋完善形成体系。泰山学院的具体做法是[18],以“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月”为龙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每年上半年4月至6月、下半年9月至11月,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活动。近三年来以“关注身心健康,创建和谐校园”、“呵护心灵,珍爱生命,和谐情感,快乐成长”、“青春校园,美丽心灵”、“成长、发展、成才”等主题,组织开展了多项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活动。另外,其他院校结合自己实际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例如,泰山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以“中国梦•校园情•快乐心”为主题,相继开展了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专家学术报告、专题片制作等15项主题活动[19];青岛大学开展了“心海导航”讲座、“美丽心世界”心理剧表演、“梦随心飞”现场手绘画创作大赛、“心随影动”心理影片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校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心理文化氛围。第三,注重心理咨询研究。心理咨询是凭借心理学的具体方法,向求询者提供心理调适策略并解决求询者问题的过程[20]。对于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证二者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论述心理咨询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及具体应用[21];从性心理问题[22]、人际关系不良[23]、学习及适应问题[24]等咨询个案入手,阐述了如何做到科学有效的咨询和干预;心理咨询存在问题及体系机制的构建。第四,探索阅读疗法研究。所谓阅读疗法,就是通过阅读图书资料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大学生阅读疗法是学生在图书资料中找到符合自身兴趣和内心需求的相关内容,加以理解和领悟,对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围绕阅读疗法的特点与优势、开展阅读疗法的条件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三)更加重视队伍建设研究
戚昕、陈国鹏[25]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利弊与对策。孙英红、魏淑华[26]系统阐述了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孙成政[27]论述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的途径。这些成果都有助于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研究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理论研究方面,体系化、本土化有待加强,理论深度有待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一方面学习国外优秀成果,一方面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提炼加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理论深度不够。首先,不能就某一问题向纵深研究进而形成体系。例如,目前将全体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细分为新生、毕业生、艺术类专业学生、女大学生、贫困生等,较之以前这是巨大的进步,但针对每一不同特质对象所作的分析有待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大学生这一整个群体与范围内的每一子群体的关系研究有待拓展;其次,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的本土化工作需要加强。例如,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近几年引入我国并成为当前热点,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立足现实国情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还需要符合我国大学生的总体特点和内心诉求,也就是实现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心理学体系,但目前这一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学者继续努力。第二,实践研究方面,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及如何系统性开展等问题,缺乏质的创新,强调实验和实践,但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智特点进行有效地系统性的干预和辅导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例如,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援助技术,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心理咨询发端于西方,是西方特有文化和特有时代下的产物,不能直接拿来运用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必须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创新,也就是实践方面也需要接地气,唯有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真正实效,这一任务对于我们任重而道远。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对策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喜忧参半,成绩的背后潜藏着危机,如何在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之上,实现本土化创新和质的飞跃,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当前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笔者认为,可做以下探索:第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28]。全面解读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和有效因子,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来考察,有效整合西方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咨询等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找到二者的连接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灵魂和生长点。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才能有中国文化特质,才能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内在诉求,才能在实践中收到效果。第二,整合资源,打造学术团队,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生力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趋于分散,究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研究主体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家和学者是分散的,自成一体。因此,最大限度整合研究资源,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各种观点或理论进行相关性、相似性甚至是先后性的排列组合,形成若干研究主题或项目,并由项目定专家,形成学术研究梯队。每一团队由若干学术骨干或资深专家作领导统筹和指导规划,团队内的每一成员各司其职,发挥专长,实现研究资源的最佳组合,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与优势。第三,继承与创新并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创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底子薄,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学习和借鉴的状态,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和“全盘西化”,必须秉承批判继承和借鉴创新的原则,对古今中外的研究理论和现有成果进行再梳理再加工再总结,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第四,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天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终极价值是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只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经验做法,都可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是统筹哲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美学等等各个领域,做到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并统一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整体框架,这必将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
作者:陈淑萍 颜秀红 张娟 单位:泰山学院学生工作处 泰山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2]翟媛媛.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70-73.
[3]张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航海类院校半军事化管理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53-55.
[4]王同军,胡云斗.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初探—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2,(11):61-63.
[5]李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2,(28):240-241.
[6]岳金霞,李逸龙,田娟娟.积极德育: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3,(6):1-5.
[7]周晶.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94-95.
[8]李静.浅谈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9):67.
[9]曲晓辉,柳艳娜.高职生创业心态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5):55-56.
[10]曹娜,杨素华,付殿莲,王惠,徐明波.高职高专学生攻击倾向性问卷编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27-29.
[11]吴洪梅,赵继英,朱艳,王亚娟,陈榕.职业院校医学类学生坚韧人格现状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568-570.
[12]吴桂坤.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实验研究[J].潍坊科技学院学报,2012,7(3):82-84.
[13]王惠.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51-53.
[14]宋大力,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36-39.
[15]马杰,宿淑华.班级团体辅导在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2,(5):12-14.
[16]秦伟伟.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运用探究[J].科教导刊,2012,(34):225-226.
[17]尹若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医,2015,(5):394-395.
[18]陈淑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山东省高校工委多项表彰奖励[EB/OL].
[18]杜宝萱,冯宪萍.泰山医学院连续十年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节[EB/OL].
[20]阳钰,朱翠英.浅析微表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试探性应用[J].科技风,2015,(7).
[21]王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心理咨询理论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5,(7).
[22]李纯丽.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咨询个案的干预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3).
[23]魏明.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J].科教文汇(中旬版),2014,(8).
[24]马菲.大学生学习与适应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版),2014,(10).
[25]戚昕,陈国鹏.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利弊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2,(13):36-38.
[26]孙英红,魏淑华.辅导员工作压力、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79-82.
[27]孙成政.社会转型期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9):33-34.
[28]李桂宗.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第二篇: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调查和分析在校大学生,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防范意识,构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
关键词:
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提升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体素质。近些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有学者曾经统计过,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达42%,其中都是以神经症为主,并且患有神经症的大学生数量高于一般的人群。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选取沈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龄在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6±1.53)岁,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5名,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0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查阅,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据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为96.00%,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分为正常组和非正常组。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得分≥2分,≥3分的人数进行统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测试,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测试,测试指标为九项。最后,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数据填写至SPSS软件之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其所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状况
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分析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等影响不大。但在身体素质方面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
(二)心理健康调查状况
通过SCL—90自评量表统计后得出,≥2分的是阳性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应,≥3分的为中度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60人在这一项上面得了≥2分,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一项上面得了≥3分的,占总人数的28.33%。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体现出来的,很多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性的竞争活动和项目,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余时间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也只是应付而已,慢慢地身体素质就会越来越差,上课时不积极,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的态度不积极,不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在运动能力方面获得提高,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原因。
(二)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自身身心特点的因素影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比较少,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比较激烈,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相对比较复杂,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许多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阳”,时间一长,错误的思想会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无论是什么事都要以我为中心”,导致这些大学生在小时就被家长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尊心,并且在独立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逐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斤斤计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1]。
4.学校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逐渐地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
5.身体素质因素
有许多学生因为体形很胖,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时比较慢,比较别扭,感觉不如其他人,会担心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心,逐渐产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由于大学生自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自身未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较浅薄,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发展下去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204名大学生进行详细统计和调查后的结果发现,有66.67%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都比较好,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比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强,并且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身体素质的建议
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防范意识,控制自己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方面的障碍,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质量。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变化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参加集体活动是有效治疗和调节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2]。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同时,应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情况下,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等方面都比较差,这类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参加到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中,更不喜欢参加一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作者:杜莹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鑫强,苏志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以超重与肥胖人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分析
摘要:
正确的价值观对个人的思维动向、行为取向等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意义,帮助个人对目标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教师需要对操作标准、评价标准、体验标准等多方面进行联系,才能正常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在对“价值观”进行阐述时,需要根据价值观的特有属性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从而使价值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起到干预作用。
关键词:
价值观;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渐渐走向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代,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后现代的价值观相互交错融合。大学生本身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容易对外界的新鲜事物进行接纳和吸收,并且思维比较活跃,思维跳跃度大,很容易受到外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这些外界的因素,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带来的冲击性是难以估量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严重失衡。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以及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会到价值观的作用,这不仅仅与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方式有极大的关系,而且与大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效果有必然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多重影响下,我国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价值观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价值观冲突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1.缺乏核心价值理念,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直接推手
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是紧紧围绕个体为基本单位体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种以人为单位的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缺点渐渐暴露出来,并且产生严重后果。个人对利益和名利的贪婪追逐,使大自然渐渐成为人们发展或者获取资金的场所,对大自然进行肆意的破坏,人类的欲望渐渐增强。人类对名利、物质的追求,其实质上也是对资金、财富的占有,但财富是依靠对大自然的无限索取而获得的。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使得现有资源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进行开采,使得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人们生存千百年的地球也渐渐走向崩溃的状态。人与人之间对资源、财产、物质等的争夺也更加激烈,大部分人为了占据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进行屠杀或者发动流血战争。人类渐渐陷入一种巨大压力笼罩着的环境下,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1]。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偏差,因此,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及时矫正大学生内心存在的多种错误观念。
2.模糊、多变的价值观,催化和加速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产生
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境,社会中的因素在不断变化着,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进行着发展和变化,使得人们无法在动荡的环境中形成稳固的价值观。大学生无法将生活的价值目标和生活的意义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事情,因此,对生活失去了新鲜感,渐渐开始萌发出怀疑、非理性等不健康的观念。但在现实的社会中生存,人们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观念和态度,这样才能帮助个人进行判断和选择。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加迫切地想要一些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作为自己的支撑和信仰,想要依托价值观念帮助自己建立一个稳定、祥和的精神乐园。然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渐渐对理想、信念的迷失,使得人们难以对生活的意义进行充分理解。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现有的价值观受到外界的冲击,也使得大学生倍感迷茫。大学生社会经历普遍较浅,对事物的是非认知不够清晰,并且没有充足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比较容易受到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暴力行为认知不全,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并且特意对暴力行为进行模仿,通过暴力行为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价值观冲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弘扬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的重要教学工作。大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当今社会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社会应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旋律进行积极弘扬,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价值观进行批判,采用社会价值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育。高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改革,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环境,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让大学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完美的统一和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理念。与此同时,需要对新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的情操和精神进行积极的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多的正面榜样[2]。各种媒介应该肩负起弘扬和宣传主流社会价值观的重任,按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宣传,极大发挥社会的正能量。
2.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去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格。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当人们对利益、物质、金钱等无限的追求时,渐渐地淡忘了生命的本质意义。因此,只有帮助人们认清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人们才会充满斗志和活力,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否则,人们就算是追求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内心也将是无比的空虚,未来也将是一片渺茫和绝望。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传递生命教育的意义、目的,与大学生一起对生命进行探索和分析。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思考生与死的关系,并且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痛苦,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关爱之情,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及其存在的价值。大学生在学习生命教育课程时,不仅仅体会到生命的伟大,而且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懂得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物体存在的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一切生命物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命。
3.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选择各种价值观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多元文化冲击着我国现有的文化。西方文化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独立、自主和变革精神,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但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主要是将国家和集体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中西方文化的对立和差异,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矛盾心理,由此阻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课程中,需要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养成分析、判断、筛选不同价值观的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思维去理解和接受不同的价值观。
4.强化正面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灌输积极健康的心理理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由于理想和现实两者之间强烈的反差,容易产生迷茫、消极、抑郁等心理问题,渐渐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使得自身的性格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无法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这些问题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进行引导和排解。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大众媒体必然会变成指引大学生思想以及行为的一个重大因素。而大学生普遍社会经历较浅,对于事物的是非认知不够清晰,并且没有充足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比较容易受到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于暴力行为认知不全,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并且特意对暴力行为进行模仿,通过暴力行为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因此,高校不仅仅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心理引导和咨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更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等进行合理融合促进,这对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明确指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该抓紧时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心理辅导是帮助迷茫、困惑的大学生群体解疑答惑的一种方式,心理问题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心理辅导的目标,而且也可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刘丽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培铭.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6(2).
[2]曹旭.当代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
[3]马学果.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涵、分类与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音乐疗法
摘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今,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重视。而音乐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音乐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1998年以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各大高校不断扩大了招生规模。现如今,全国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危机,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高校稳定发展〔1〕。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大学生调节心理压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疗法指的是在结合心理治疗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音乐来对心理问题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目标的一种技术,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自然疗法,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某高校中随机抽取了90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对其进行筛选,以高于50分为界限,从中筛选出了200名心理焦虑的学生来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测量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变(SAS),此量表中一共有20个条目,每一个条目就相当于一个症状,按照1~4级进行评分,其中正向计分题是按照1.2.3.4分来进行计分,反向计分题是按照4.3.2.1分来进行计分。总分低于50分的为无焦虑,总分大于等于50分,但小于59分的为轻度焦虑,总分大于等于60分,但小于69分的为中度焦虑,总分大于等于70分的为重度焦虑。
2.分组。将通过焦虑自评量变(SAS)筛选出来的200名调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周对观察组进行2次,每次为半个小时的音乐治疗,持续3个月;对照组不接受音乐治疗,保持平时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三)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
二、结果
(一)焦虑症检出率
向9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了854份问卷,其中有效为问卷为850份,问卷的合格率为94.4%。在850名调查对象中,SAS得分大于等于50的大学生为200人,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23.5%,其中男生的发生率为26.2%(110/420),女生的发生率为28.6%(123/430),性别对于心理焦虑的影响不明显。在200名调查对象中,SAS得分为50~59分之间的为66.4%,SAS得分为60~69分之间的为32.8%,SAS得分为70以上的为0.8%。
(二)实验分组
将200名调查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为99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51人;对照组为101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53人。
(三)音乐疗法效果
由于SAS得分大于等于70分的调查对象只有2例,所以将它加入到SAS得分为60~69分的组里。经过3个月的音乐治疗之后,观察组里轻中度的心理焦虑者的SAS得分都有所减少,差异都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音乐治疗之后,将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轻度和中度的心理焦虑者在治疗之后所获得的SAS得分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大部分学生生理方面基本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方面发育成熟的学生不多,思想观念还需要经历社会的不断锤炼。在思想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因此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迷茫和焦虑,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大学生的焦虑心情也变得更加强烈。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大学生有效的心理指导,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此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发生心理焦虑的机率为23.5%,比相关报告中的结果稍高,这就意味着产生心理焦虑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轻度心理焦虑的占66.4%,中度心理焦虑的占32.8%,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焦虑以轻度焦虑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轻度焦虑的比例还有可能不断加大。从目前情况来看,最主要的治疗对象的轻度心理焦虑的大学生,但同时也要对中度心理焦虑做好预防与治疗。音乐治疗是集合来音乐、心理学以及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是音乐除了欣赏与带来审美体验之外的又一重要发展。它是将心理治疗相关理论与方法作为基础,结合音乐本身独特的生理与心理效应来设计各种音乐行为、经历以及体验,通过音乐治疗师与求治者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无创伤的自然疗法,音乐疗法主要从心理与生理这两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心理焦虑产生影响,从而发挥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是比较容易获得认可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对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运用音乐疗法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将音乐疗法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当中,充分发挥音乐的特殊作用,并将其与其它的教育方法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由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舒缓身心压力,调节好自己的状态,用平静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和生活。
四、音乐疗法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实施策略
(一)集体音乐探讨
集体音乐探讨是通过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来对某一首乐曲进行讨论。具体的讨论曲目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商定,大家一起聆听音乐之后,可以将自己对于该乐曲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感受与同伴进行分享。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各个小组的成员,并对各小组的探讨情况做出总结,但在总结时不需要太过于强调对或错,因为总结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受乐曲。组织学生欣赏和探讨乐曲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深入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将自己的理解完整的表达出来,并学会从情感层面来进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来更全面的、更客观的认识自己的性格和思维特征,深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音乐回忆
音乐回忆是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回忆起与乐曲所蕴含的思想类似的经历,通过回忆这些经历来使得学生与乐曲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释放自己的内心。教师可以为小组成员播放一些乐曲,让他们在仔细聆听乐曲的同时结合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来回忆起自己过往的一些事情,并将这些事情与同伴进行交流,互相倾诉,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各小组成员进行引导,让成员之间相互安慰和鼓励,彼此支持,进行情感上的深入交流。例如,对于在人际关系方面受到困扰的学生,教师可以播放《朋友》这首歌,让其感受到友谊的重要价值,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体会别人的心情,做到充分的理解与包容,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处理好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三)音乐共鸣
音乐共鸣指的是为聆听者播放一些与其心境相符合的乐曲,来使其在欣赏的过程中与乐曲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治疗心理的目的。音乐可以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两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通过选取与聆听者心境相似的音乐来与其产生共鸣,当达到共鸣时再对音乐进行适当的改变,通过共鸣状态来将聆听者引入到符合治疗目的的情感状态当中。例如,对于心理焦虑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让他欣赏一段符合其心态的音乐,当他与音乐达成共鸣时,教师可以将音乐转换为一曲表达积极情绪的音乐,再转换成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情绪的转变来改变自己的心境,从而实现治疗目的。
(四)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是利用音乐来让聆听者放松自己的心理,当聆听者处于放松状态时,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让其根据所听的音乐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激发出积极的情绪,实现治疗目的。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如考试失败、失恋或者家庭变故等等,如果不将这些事情处理好,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此时可以运用音乐想象的方法来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音乐来引导学生放松自己的身心,并运用语言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自己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安全和舒适的地方,并想象周围所有的人都会给予自己关心与帮助,从而获得满满的安全感〔3〕。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出学生勇于面对一切的勇气,从而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实现治疗目的,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音乐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音乐疗法的重要价值,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音乐疗法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出音乐治疗的积极工作,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等多个方面来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努力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推动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焦丽梅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薛力源.音乐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浅析〔J〕.小说评论,2011(S2).
〔2〕陈丹丹.音乐疗法辅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3〕曾岚,王淑勤.浅谈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6(08).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
我国是教育大国,在二十多年前更是以农业为重,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乎社会民生发展问题。所以在教育工作当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同时在高职院校管理未成年学生更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要双管齐下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加强高职院校管理教育体系的一个重点,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硬件设备达标、教师资质水平高的基础上,同时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根据多方面的教育形式下要协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塑造一个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身为高职院校的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现状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们的目的是将身体和心理相结合在一起讨论,对于高校来说,多数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身体条件在各方面来说都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但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温室教育,对于学校的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心理不够成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课程是必不可少且要具有优良师资力量的一门课程。高校环境。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次进入大学的时候内心都是充满了向往的,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就认为可以不用学习可以好好放松,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且在高中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而大学的教育是开放式教育,以教学为主、自学为辅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学生转变不过来,导致期末的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对让很多大学生对于高校教育方式不适应,内心备受打击,从而丧失学习的乐趣,这样就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脑海中会充满了焦虑和打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
三、问题
1.情感问题。在当今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上,如何处理好两性相处的关系,是心理健康老师必须引导的一个问题,在高职院校内,多数学生在高中时代被老师和家长严加看管没有谈恋爱,所以在一个轻松自由无拘束的环境当中,情感丰富迸发比较厉害,在爱情的微风当中就滋养出了一颗颗情豆子,对于恋爱的尝试和实践,有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把握好自我的情感控制,很容易单方面付出、单方面感动,就拿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例子,某些同学在经历了感情挫折后一蹶不振,失恋后的颓废导致怨恨心理的产生,前不久的新闻还在报道某高校男生和女生分手后,男生用硫酸泼女生脸的事情偶有发生。这年龄段的男性容易冲动,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失恋后打击的阴影问题。而且在性教育方面,高中时代的老师往往都是避而不谈,导致大学生在第一次恋爱和接下来的恋爱当中容易产生生理冲动不容易控制,那么在一个性冲动时期,对于异性的渴望和追求,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生理认识,了解避孕问题,以免不必要的麻烦的产生。
2.未来可能性。在大学生涯的后半段,学生们开始思考认识,谋划未来,对于职场和生活中的未来可能性抱有一定的幻想和渴望,但是面对社会上众多的复杂性和利益诱惑,有些学生往往经不住黑心商人的蒙骗,进入非法部门干着违法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心理上的引领,当一盏指明灯为迷路的学生照亮未来的路。
四、对策
1.全面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要全方位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没有同样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寻求一个最适合的教育方法,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心理为前提,才能开展后续的工作,如果说在教育中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信息和父母的信息,不能让经济困难的学生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让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得不到心理辅导的帮助。
2.开展活动。身为高职院校的老师,要积极开办各种互动,利用学生会和联谊等文体活动要组织个人谈话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利用各类活动帮助他转移心理压力,增加课余娱乐互动。
3.制度问题。在工作问题上,要利用学校的相关制度,进行文化的交流,正所谓口语交流是帮助语言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在思想观念当中,看一个人的发展并不应该看他职位的高低,所以,对于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局限在和心理老师探讨,更应该和领导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将制度问题降低,提高管理层和普通学生接触的可能性,吸取最基本最基层的意见,从而进行最有效的帮助。
五、结语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社会竞争那么的激烈,好的岗位就那么几个,每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在谋划自己的出路,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我们应该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问题上我们应要知道的是思维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表达习惯,身份决定了我们不同的思考。要知道误解是肯定,但是理解是万幸。所以我们要跳出文化和身份的大坑,在中庸教育的领导下将包容和敏感二词时常挂在我们的嘴上,放在我们的心里,行动在我们的行为当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一个系统问题,但是方法恰当处理得当,终究能将之解决。
作者:江洁如 单位: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大丽,潘声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J].安徽心理学通报(上半月刊),2016,23(15):20-21.
[2]李明祥.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02(35):19+26.
[3]黄凤禄.高校辅导员对心理健康之浅见[J].当代中国报,2015,11(13):60.
[4]张国民,李中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探讨[J].当代教育,2016,04(12):56.
[5]张丽荣.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讨论[J].清华大学,2015,11(13):60.
[6]张伟.大学生心理素质探讨[J].教育研究,2016,04(12):56.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研究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扩大受众群体,力求整体提升心理素质。但在心理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指导者受精力和时间局限深度不足,对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工作的有效性、专业度亟待提高。而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参与性”管理模式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学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期望更高。本文以此为研究群体,以操作简单、效果快速、倡导体验、注重分享的团体辅导模式为核心技术,以求丰富心理工作不同视角,完善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
团体辅导;党员主体;心理健康
2016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规划做出了重要讲话,其中涵盖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显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现阶段,高校须在短期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及时应对可能产生的应激事件。在人力物力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需要系统思考分层分析,既不能舍弃医学模式的取向,又要突出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原则,因此必须发掘大学生资源的巨大潜力,依靠学生干部完善心理援助体系。学生党员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可作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正面辐射广大同学。
一、影响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水平因素
学生党员普遍对自己要求较高,有一定的自控力,成就动机强于普通同学。是学生群体中的领导者,师生眼中的优秀学生,晕轮效应让周围同学觉得他们凡事必定是出色的,这样的环境氛围造成了心理暗示,如实际能力不足极易造成心理压力。
(一)学习评价标准更为全面
大学课程较为丰富,基础类课程与之前知识积累关联度较高,专业课程深度不断增加。同时评价学习优秀标准逐步结合全省综合类比赛、创新专利发明等。对于要起到表率作用的学生党员而言,思想压力逐渐加码。
(二)原生家庭制约性格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贫困、单亲、离异等家庭现实情况,会让一部分党员内心更为敏感,在开朗乐观、为人处世、情绪情感中处于弱势,内心缺少自信,而这和平时好强不愿意服输的外在性格产生碰撞,处于矛盾阶段。
(三)工作角色更多元化
学生党员作为教师的左膀右臂,角色定位起点高,容易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同时作为学生的可靠朋友,更需要他们的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性的开展工作,是对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开展党员心理健康的侧重方面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现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师少生多的矛盾、工作内容窄化依旧存在。心理辅导人员的社会团体兼职经历,实际个案处理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学习操作都直接影响工作水平。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步入转型期后,大学生心理面临新的形势。特殊学生心理困惑个性化特点显著,普通学生广泛性心理需求增加,一般科普类的讲座、课程、培训已难以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立足党员群体特点,以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主
1.党员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成长、考试、交友、实习、职业规划、就业都容易对党员情绪造成波动,并且由于角色定位的特殊,这种困惑冲突更为强烈,要及时发现、及时化解,预防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
2.党员学生有清晰的理想目标,也容易受外环境期望值的增加而拔高,实现的难度也逐级增加,失败的概率也将有所提高。而偶然的失败事件可能引发对自我评价的重新评估。
3.党员群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排解的途径更为单一。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有心理问题时,首选朋友倾诉,其次向母亲、同学、恋人、父亲。而在对党员的个人访谈中,他们一般就只向外校朋友或是党员朋友倾诉为主,其他倾诉对象很少涉及。平时接触最频繁的入党联系人,更多是讨论工作为主,很少向老师寻求帮助,处理心理问题的支持系统欠完整。
三、团体辅导模式的内涵及优势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以团体为对象,运用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互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感受、体验、探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调整和改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二)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特殊的多人参与的形式,最大程度解决了高校心理辅导领域中人手不足的困扰,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学生对心理帮助的需要,通过心理活动的专业组织,准确引导,突破较为单一的理论传播,让心理辅导和咨询接地气,通过积极关注和准确共情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对辅导教师而言,能在专题教育、主题班会中引入团体辅导,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式的开展。分析面对学生的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精心选择理论、方法,潜心研究技术,提高团体辅导模式针对性操作性上和具体心理教育的匹配度。对90后的大学生而言,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除了学业发展、异常行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开始接触到竞争问题、成瘾行为(药物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危机。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发展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此过程中既需要师长的帮助找到发展的路径,也需要同龄人同学的交流,来对比判断定位自身的发展水平。
四、团体辅导在党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应用中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心理是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理论基础。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其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在人本主义看来,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所有的心理问题及困扰都是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受阻所造成的。因此根据人本主义的中心观点,团体辅导在平等、真诚、无条件的尊重且安全的氛围中,在一次次尝试和改进互动中,充分调动当事人自身的潜力,启发自我探索,认识到阻碍,调动全部的能量,冲破原有的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增强自我的信心。在团体辅导中,成员都是辅导者,党员同学之间有着极其高的趋同性,相似的学科背景、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他们比其他同学更能互相理解、进行沟通交流,为提供融洽的辅导气氛提供基础,发挥心理的调节作用。
2.建构主义是实现心理辅导效果的理论支撑。现代建构主义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团体辅导开展中,指导教师的角色更侧重于引领者启发者,激发学员自身潜力和相互间的集体智慧,从而突破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依靠僵硬的理论出发,借助设计活动营造一定情境的背景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辅导设计的重要内容,学生党员借助他人的帮助,人际之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在互动式的辅导的过程中,学生党员之间分享知识和技能,共同开拓思维得到启发。整个团体辅导获得收获的多少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修正自身理解的定义。
(二)应用中的模块设计
强化乐观、勇敢、毅力优秀品质,可选择小组故事会、团体游戏如滚雪球、心有千千结、情绪万花筒、风吹杨柳、巧解绳套等等。注重表达和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遇到困难,启发团队智慧形成最佳策略改变行为模式。处理负面情绪、化解心理压力,可采用意向技术进行分组疏导,团体游戏可开展创造心流、情绪的潘多拉、天才我才等。开展过程中,肯定成员现有优势,辅助焦点解决技术,帮助其坚定信心,学会自我情绪调控。解决迷茫困惑,动力不足,可采用彩虹图、兴趣星空、我的家庭树、我的生命线、价值观大拍卖等方式,借助职业生涯理解澄清个人发展意向,发现自身资源,增强幸福感。以上辅导内容根据党员较为集中显现心理困惑而探索整理,均可根据实际现状进行修改改进。
作者:汤亚旎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婧,彭旭丹,舞动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OL].中国教育学刊,2014(S6).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一)面对新环境难以适应
1、现实中的大学校园与大学生心目中的大学校园不一样,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还有很多大学新生过高地估计大学的轻松程度,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业压力感到无所适从。2、大学的教学理念与中学完全不同,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和大学新生以往的中小学学习、生活环境不一样,使得很多大学新生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继而造成心理失调现象。3、大学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质学生,尤其是在名牌大学,新生面临更多竞争对手,与其以前在学校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
(二)交际困难的心理压力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活在社会群体里的每个个体,总要和社会进行广泛接触,产生相互作用,同其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长期在父母的呵护和宠爱下生活,面对纷纷扰扰的大学生活,有些大学生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不知道如何与人有效沟通;有的大学生有自闭现象,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有的大学生行为处事偏激,容易与同学老师造成矛盾。
(三)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影响,整个社会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门槛提高,目前社会上“毕业即失业”的言论不少,使不少大学新生一入学就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认为学习无用,从而无心学习,而高校里许多高年级的大学生也有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他们因失落、焦虑、抑郁、自卑等原因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就随之产生。
(四)对网络的依赖
网络世界纷繁多变,精彩纷呈,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有些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的快感当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在生活之中促成人的“生长”。但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学习,除此之外的与人交往、获得生存能力等教育均缺位,因此很多大学生在摆脱了学习的重压之后立刻陷入虚拟世界。沾染网瘾不利于健康向上的性格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育,很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精神恍惚疲惫,目光呆滞,对身旁事漠不关心,甚至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和正确三观的形成。
(五)经济困窘的压力
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现行的大学收费会是家庭经济不小的负担。同时,由于大学是住校生活,家庭贫困的学生与家境优越的学生长期居住在一起,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容易使寒门子弟心理失衡,继而产生很大心理压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其特定的目标和范围,即必须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和实施的。如果超越了高校和在校大学生这个实际情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缺乏针对性,也无法实现。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当前在理论研究上主要移植西方心理学理论,我们当前所运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绝大多数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做法。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其实,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伴随着人的一生,因为每个人的欲望在一般意义上是不断增加,而现实是个人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会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健全自身人格,增强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积极适应社会环境。
(二)形式化倾向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强化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我管理二○一五•六社会经纬国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不少教材老套陈腐,完全脱离当前实际。有些高校目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严格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耐心地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还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严格按照考分高低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作为大学生学分的一部分,这样反而增加了这些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相关高校必须尽快摈弃这种流于形式、适得其反、效果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我们应该肯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丰富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系统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死板地照着教材生搬硬套,应付考试,而应当是大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导,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做到心理自救。同样,为了解决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高校还应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于那些无法自救、需要特殊帮助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三)简单化倾向
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严格以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具体实际情况,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但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变成了茶话会;有些高校教师存在错误认识,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还有一些高校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诊断和治疗,将有较轻心理问题的学生当病人来对待,使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出现这种情况和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时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国外的心理教育模式,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科学指导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教师。
(四)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有些高校出于一些错误认知,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他们仅仅关注少数甚至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问题的大学生,而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只是将对心理有问题大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认为只有出了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才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殊不知对绝大部分学生群体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争取安排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但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既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又缺乏心理辅导的相关经验,导致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和解决。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所有高校都应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求大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该课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者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普及课程,后者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高校尽可能地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心理咨询作用。高校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指导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苦闷,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学习与生活环境。近年来,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加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高校可以在学生宿舍楼下、教室楼下偏僻角落设立一些信箱,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成纸条放在信箱里。这种方式对一些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于进行面对面交流和表达的大学生十分方便,而且有些心里话又是碍于脸面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所以设立信箱可省去这些大学生的忧虑,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疑虑都宣泄出来。这样可以使心理咨询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普及,有些大学生已经能够自然、面对面地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问题咨询和解答。在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老师必须遵循保密、聆听、疏导、交友的根本原则:心理咨询老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和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建立起信任、关心、尊重的师生关系,根据大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使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大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无法解决学生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医生联系,寻求外界帮助。
四、结语
总之,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式下,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高校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是培养新一代革命接班人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与和谐。
作者:杨南熙 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问题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于其内涵,各领域的学者都有独到的见解,综合来看,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需要同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逐步融入其中。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进行综合考量,使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阶段不断成长,心理素质越来越好。③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目的之上,所有的操作必须具有计划性和体系结构。④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其心理疾病的产生。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社会发展必须要有人才在背后推动才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肩负的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以及千千万万家庭的责任,需要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2)大学生成长阶段的需要
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每个步入大学的青年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亦是融入社会前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人性、品格会慢慢定型。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传统的教育方法改革的需要
全国高校都强调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传统的教育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促进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认识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不够是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得到了普及,每年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高校的教育增加了压力,在注重专业课的同时难免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
2.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其他课程而言过于薄弱,究其根源仍是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活动开展最直接的因素,授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此项教育课程开展的质量与效果。概而言之,目前我国的高校现状大多是僧多粥少的状况,即学生数量庞大,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严重欠缺。
3.教育模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大多是授课以及进行心理咨询,最常见的是进行心理咨询。有些高校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目前看来似乎不太现实。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处于封闭、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状态。多数学生在出现困扰问题时,最不愿让人知道的对象便是父母与老师。因此,应当不断探索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缺乏理论和方法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加之人们在传统上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本土的研究并不深入。诸多的研究心理的学者选择的是在实际中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而不是潜心进行理论研究。很多现今使用的理论均是从国外借鉴来的,不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出来的,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5.学生自身认识度不够
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疾病是精神类的疾病。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身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可能并不适合进行心理咨询。有的学生在自身面临就业、学业等压力出现问题时,未能明确意识到需要解决。如果其自身不能清楚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便不能及时解决,最后可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
1.树立教育意识
树立教育意识。首先,要求高校对国家相关部门下达的文件必须严格参照执行,所有的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其次,高校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课程,同样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结合学生的数量以及日常需求配备合适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对本校所有的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以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拓展教育模式
对以往进行的单一的教育模式而言,拓宽教育的渠道、改变教育的模式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授课和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上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如,开展心理咨询课外实践活动,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让学生能够主动接触该领域。这样,学生在今后面临心理问题时能自我调节。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只是对学生的政治理念、爱国热情的培养,凡是关乎思想的问题,都与其心理问题息息相关;所以,可以尝试进行创新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增加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提升学生认识
只有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正确认识,才能确保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因此,在日常的心理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学校可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竞赛、讲座、实践活动等,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问题的电影、录像。
作者:刘茜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第三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和案例
(一)因生活环境改变而产生不适感
陌生的生活环境,如气候、生活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给新生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很多学生不能自理自己的生活。同学A:女,大一新生,南方人。来到北方上大学,不喜欢北方的天气和饮食习惯,北方的天气很干燥。不习惯6个人住在一个宿舍,觉得宿舍空间拥挤,最主要的是不能忍受6个人用一个卫生间,因此而烦躁。同学B:女,大一新生,独生子女,第一次到外地就读。没过几天便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上吐下泻,胃肠功能紊乱。在新生军训时,晕倒过几次。
(二)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失望感
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对高等学府的人文环境、学习氛围、人际关系怀有太多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好得很”。入学后发现大学也有很多不如意,又认为“糟得很”,将大学理想化,不切实际,对其给予过高的期待。同学C:男,大一新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离自己的预期差很多。来到大学后,对学校很多地方不满意,比如说面积小、建筑密集、人口拥挤,食堂少,没有宏伟的图书馆建筑,这离理想中的大学差远了。其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是依山傍水、鸟语花香,建筑宏伟,秩序井然。因失落感而想退学回家复读。
(三)因人际关系不适产生孤独感
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不会与人交往,由此引发的心理不适,产生孤独感。部分学生经常沉浸在过去的交往情境,对现在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总希望别人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却处于被动地位。同学D:我常想我是不是不适合上大学,这里没有我喜欢的老师,没有我喜欢的同学,也没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我的普通话很差劲,所以很少与舍友交流,总觉得同学瞧不起我,感觉不到像高中时候同学间的温暖,我感觉孤独,情绪烦躁,又无处诉说,导致失眠和头痛。
(四)自我地位改变导致评价失调
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校园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自己接受不了这种心理落差,打击自信,出现厌学情况。同学E:在高中阶段是学习的佼佼者,以前都是同学来请教我,而现在却经常向他人请教。从原先教师心目中的得意门生、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成了最不起眼的人物。在知识、才艺、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成绩也不再那么优秀,尤其在高等数学的学习方面很吃力。我开始自责,并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
(五)学习方法不适导致困惑迷茫
同学F:高中的时候,老师每天陪着我们学习、啃书本,一页课本我们用一周来吃透,那过程我们学得多扎实。现在老师讲课飞快,并且许多地方听不懂,下课后不少练习又做不完,自己已十分努力,每晚学习到很晚,导致睡眠不足,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一等奖学金,心理很烦恼,经常自责,越这样越学不进去。
二、针对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讲授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认识、学习心理调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调适、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帮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诉说最近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表达不良情绪;帮助学生能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帮其澄清过去对大学的片面理解与过高的期待,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大学的理想化倾向,摆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能够改变以往在长期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被动、机械的学习模式,尝试采用新的学习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改变一些错误的认知,主动与同寝室的人交流和沟通,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认识自我,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减少迷茫感。
(二)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针对所有的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从“了解大学生活”、“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调适心理”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些知识和情况,给学生一些忠告和建议。
(三)组织适用于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1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和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助人形式。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情感、行为以及一些负面态度都可以被辨别出来加以讨论。在团体环境中暴露这些,可使个体学会表述及应对的方法,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
2团体心理辅导适用于大学新生团体的可行性
一是新生有共同的发展课题。大一新生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面临着环境适应的问题。二是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三是大学生团体的自然存在。新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以及身心发展程度,这些差异为团体交流提供了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
开展“自我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如“我是谁”、“真实的我”、“发现独特的我”,通过“独特的我”、“天生我才”、“个性发现”等团体练习,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独特之处,学习接纳自己和接纳不同的人,降低优势感和失落感,增强自信心,全面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为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规划奠定基础。开展“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开展以“我也要做万人迷”、“宿舍你我他”、“我的人际交往”、“知你知我人际沟通”等为主题的团体活动,通过“刮大风”、“滚雪球”、“倾听练习”、“我说你画”、“信任之旅”、“信任背摔”等练习,让学生更了解沟通的重要性,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调整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也能促进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时间管理”团体辅导。通过“生活馅饼”、“时间成语”、“近期最重要的事”、“今日事今日毕”、“我的安逸时间”等练习,协助同学们学习和掌握有效时间管理的方法,科学地使用大脑,合理安排自由的大学时间,使生活更有计划性,人生更有掌控感。开展“培养团队精神”的团体辅导。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体,为了达到目标,团队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通过“互相欣赏”、“戴高帽”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欣赏,促进团体间的相互肯定与接纳。通过跟同学的相识和有效的心得分享,增强大一新生的集体归属感,减少孤独感和空虚感。
(四)重视朋辈心理辅导,为新生提供积极关注和帮助
在大学里,朋辈心理辅导指的是经过一系列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对同龄人关注、倾听和帮助的过程。朋辈辅导员(或称心理委员),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范围内,帮助新生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朋辈辅导员(或称心理委员)可以进入新生宿舍,对自理能力较差的新生在房间打扫、物品整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对自控力差和懒惰的学生,帮其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监督他们完成;对存在人际交往适应问题的新生,主动和他们沟通,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活动,锻炼交往能力;对胆小、拘束、缺乏安全感、在新环境适应较慢的新生,要鼓励他们一同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归属感,建立自信心。
(五)关注特殊群体,帮助新生排解心理困扰
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关注一些特殊的新生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没住过集体宿舍的学生、高考失利的学生、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学生等,了解其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帮其排解心理困扰,预防产生危机事件。
(六)采用认知调节法,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
正确的认知是人适应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生的不适应,大部分来源于对大学生活的不合理认知方式。例如,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以偏概全,对自己行为“糟糕至极”的悲观预期等。给学生解释他的不良情绪是由于他的不合理信念导致的,“A是现在遇到的现实,B是对现实的看法和理念,C是情绪和感受。现在你感受到焦虑、失望、低落是因为B引起的,如果改变自己的看法,情绪就会改变”。帮助学生改变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恰当认知。
三、结束语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标志,学生适应教育是开展新生教育的起点,针对新生出现的适应问题,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缩短适应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顺利渡过大学生活。
作者:沙翠霞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学工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从现代意义的角度而言,健康不只是指一个人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一样的,对现代人的发育十分重要,是现代人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也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都不断扩大,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还需要面对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通常会感到手足无措。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正常的人际交往。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面对形势复杂、竞争激励的社会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显严重,因此,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教育不平衡,部分高校甚至并不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部分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主要针对于那些极少数的可能存在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上,而不是面向全部大学生。大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向大学生开放的心理咨询与交流上,忽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心理问题预防或是心理疾病治疗,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普遍缺失的问题,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强大的作用。当前,全世界各个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国家或是地区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非常重视,然而,与之相比,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才刚刚起步,经验缺乏。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仍然存在有思想意识不够重视、心理教育的方法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致使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
我国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虽然教师对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但是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还相差很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存在很多误解。第一,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大学生心理辅导员或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学校只要建立相关机构就算完成了学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了。第二,校方没有正确预估学生自身的调节能力,以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通过自我调节来进行解决,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主要目标是那些极少数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完善配套设施,充足的保障经费等一系列具体领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拘于形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具有极强技术性与专业性的工作。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都必须经过相关培训,通过资格考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不能达到实际的需求,心理教育教师绝大部分是半专业的心理教师,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充任,有的是由学校的管理领导兼职心理教师,还有的心理教师是由来自基层德育室或是科研室的研究人员来担任。根据我国教育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统计表明,我国高校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如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教师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思政教师是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容易用德育方法取代心理咨询方法,将心理教育转变为德育教育。还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相关的教育人员,但是心理教育质量比较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通常以自身的经验、感觉或是想象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理论与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建设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让专业的心理教师能够充分地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咨询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组织专业水平较高的教育团队,建设教育机构。高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指导,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大高校还要定期对新任的心理健康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探讨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各种心理疾病的预防方法,并对心理沟通的交流方式进行研讨,有效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训练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训练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现实以及生活情况。通过对学生开展心理训练,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降低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概率。并且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心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并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情况,使大学生的心态能够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工作人员要尽量创造一些情景,让大学生去能够亲身去体验某一情景、某一种心理感受,在实践中实现真正认识自我,全面发展自我,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锻炼意志品德,学会调节自我情绪,改变错误的意识与不良行为。
五、结语
我国各大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个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并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作者:余雷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洛阳分院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作用研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亦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流于形式,这主要表现在:
(1)心理测量缺乏真实性和时效性。
目前,国内高校盛行的心理测量有两类,一类为大范围了解或者筛查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化测量;另一类为了解个体自我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标准化量表使用的前提是基于被测者自觉自愿真实作答的原则,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过程中,隐瞒或者乱填选项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使测量到的信息失真。另外,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同一位学生今天测量出的结果也许和一个月之后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不少学生都存在“谁去心理咨询室咨询谁就有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不会去进行心理咨询,故而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引起了不良后果。
1.2心理危机干预滞后
一方面,由于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危机干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学生及家长不愿承认或不肯正视学生存在的精神类或心理类疾病,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延误了就医时机;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专职教师人数不足、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生问题的跟进和处理相对滞后,故而延误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2深度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更是广大一线辅导员及学生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2.1深度辅导的含义及应用优势
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是2009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察工作的重点内容,是北京市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深度辅导主要指在深入了解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辅导。深度辅导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针对问题、科学指导、整合力量,即不仅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还要对一般学生加强辅导;要针对具体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全员育人理念下,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互相分工、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度辅导鼓励以人为本、反对传统说教,要求关注学生内心、尊重学生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难题。深度辅导的方法能够真正倾听学生心声、提供倾诉渠道、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困惑,将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2.2深度辅导工作模式
(1)立足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差异化、突出针对性。
深度辅导虽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法实现全体学生的无差别对待,需要明确差异化、突出针对性。深度辅导要特别关注一些重点学生,这些学生通常具有失恋、经济困难、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变故、单亲等容易导致负面情绪滋生的特殊状态,对他们要加以帮助和辅导。可以通过面谈、网络交流等深入性的谈话方式倾听学生心声、捕捉学生信息、揣测学生内心感受、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问题。此外,对一般学生也要保持适当关注,多给予鼓励,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继续发展。
(2)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领路人,要有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以往的工作中,辅导员大都是依照自身发展经验来对大学生提出建议,虽然实用性较强,但科学理论依据不够,这会影响指导意见的效用。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和谈话艺术在大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中必不可少,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针对性强的指导,实现预期效果。另外,辅导员要始终牢记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这一主体,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在辅导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辅导手段的实用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及可操作性。深度辅导注重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不一味强调思想灌输,注重在沟通与交流中查找、解决问题,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所以应营造真诚、平等的交流氛围,取得学生的信任,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心扉。辅导员应事先对学生状态和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并寻找共同语言,以此为纽带逐步深入。
(3)从实际问题出发,做到实效性和持续性相统一。
深度辅导的目的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时,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空谈、不务虚,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并帮助学生,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走进他们的内心,从而引导他们走向积极正确的道路。一般来说,辅导员要想在深度辅导中得到切实的效果,就要在谈话中紧扣主题、有的放矢,比如对于失恋的学生,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帮助其理智看待感情上的失败并重新找回自信,从而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对于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最关键的问题是帮助他们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可以做一些诸如为他们借别人的学习笔记和联系优秀学生为他们解答疑问这样实实在在的事。另外,深度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和有序推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成长和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阶段,在大一的时候可以和他谈理想,到了大四他可能需要更多就业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因此,深度辅导需要符合学生最现实、最迫切的心理需求,从他们的需求着手,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
2.3深度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深度辅导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对它进行正确运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流于形式,侧重于说教和人格的塑造,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来说,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难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他们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而深度辅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具有深入学生思想、直达学生心灵的优势,通过对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各种生活困难和思想困惑“把脉、问诊”,并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2)学生只有在平等、深入的沟通交流中才能真正敞开心扉,这是心理测试量表和单纯的心理咨询工作无法比拟的。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动态,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个性的差异、思维的活跃性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不同的视角。
(3)辅导员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较轻微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可以及时反馈给心理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干预介入。在后期,深度辅导还可以与专业心理咨询紧密配合,提升与完善专业心理咨询的效用。
作者:郑佳琳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探究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们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与爱好,为了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以及丰富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在相应老师的指导下而组织起来的学生组织。社团的成立开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也为学校的德育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调整不良情绪,唤起内心积极的情绪,保持快乐的心情,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不断蓬勃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其最重要的在于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普遍存在质量不高、专业性弱的状况,往往容易出现大量类似知识竞赛或文艺表演等形式的活动,或者是容易和其他类型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开展的活动雷同,不能完全抓住心理教育的精神,活动组织的创新性不够。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开展活动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以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心理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的创新方向与方式,以学生自助社团建设的角度,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为例,对2014级新生做了调查研究,其中女生占80%,男生占20%;班级心理委员占10%,普通同学占90%。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教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对2014级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采取发放并回收问卷的形式,将结果统一进行汇总,统计并分析。此问卷共有13题,其中单项选择为6题,多项选择为7题。共发管理二○一五•六热点透视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研究结果
1、对社团了解度调查。
在被调查的200个同学中,听说过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占71.43%,非常了解的占20%,完全没听说过的占8.75%。说明大部分2014级新生已经开始参与由社团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类活动。在对社团的知晓时间调查结果显示,40%的2014级同学在刚入学时就已知晓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只有5.72%的同学在“做这份问卷时才知道”,说明社团目前的宣传与推广做法效果尚可:新生入学报到时,社团工作者们作为迎新志愿者中的一支特色队伍,统一着装并且张贴心理小贴士,给入学的新生送去心理关怀,同时还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的“存在感”。从对社团的了解途径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者是学长学姐的口中得知心理社团的存在,说明班级心理委员在大学生群体中对心协的宣传存在一定的作用;少数同学通过招新了解到社团,说明对于招新方式、宣传方法还可以适当进行调整,由此打响心理社团的知名度。
2、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度调查。
在商学院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类主题教育及特色活动中,同学们对特色活动“心理课堂”及主题活动“12.5要爱我” 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了解更多一些,说明社团在大一下半学期的“3.20咱爱您”心理健康周及“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中需要更加精心的策划活动、展开宣传。在对已参与过的活动调查结果中,同学们更加倾向于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类活动,例如商学院心理社团开展的“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讲座”,因为邀请学长学姐讲述大学成长经历,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79%的同学对“感恩节漂流信活动”也凡响热烈。对于商学院心理社团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等培训活动,53.33%的同学表示非常乐意参加并且已经参加过一些。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类公选课知晓度也较高,约占71.42%。
3、对社团活动的期待度调查。
调查结果中看出,比例最多的同学希望社团能够围绕“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方面多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其次是“求职与择业”问题。对于活动形式的需求,从总体来看,大家都倾向于心理类电影的赏析活动,在观影的同时又能了解部分心理现象及心理知识。从问卷结果中看出,希望围绕“学习与学业”问题开展活动的比例最少,但从目前来说,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面临学业方面困惑的大学生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并不小,涉及学业问题的个体咨询数量也不少,说明今后心理社团对于此类活动的开展在形式、方法还应进行改良。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的创新化思考
(一)社团活动广度化创新
1、加强与其他社团的交流,可以与不同类型社团在管理上加强经验交流,有利于社团建设工作的完善;也可以在活动上合作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如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与电信学院联合开展“我为心协代言”的微视展播活动,由商学院策划并推广,借助电信学院通信技术的专业背景,生动而有效地开展了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在社团的相互合作中,社团成员能广泛地接触到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成长经历的各类学生群体,也能帮助社团成员更好地打开视野,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2、加强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主动将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服务送出校园、送进社区,定期、定点开展公益性活动,在实践中贯彻、丰富、升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培养社团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举办的一系列服务型活动能有效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空间,既可以向有需要的社区提供帮助,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认知度,让更多的普通人加入到关注心理健康的行列,也能为社团、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社团活动深度化创新
1、社团活动努力向专业性、研究性方向深度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基础心理学知识、能够解决简单心理困惑的工作者。对于大多数来自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举办的活动是出于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或本身具有强烈的助人愿望,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大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常识,缺乏较好的沟通技巧、助人技巧和心理素质。因此,社团还需要用心设计、增加一定数量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心理健康咨询相关技能方面的活动。如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大学生心理协会成立四年以来,已固定形成“心理课堂”“心理沙龙”“心理影院”等社团特色活动。“心理课堂”会定期邀请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学知识;“心理沙龙”会针对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设置主题,由专业老师组织活动参与者开展充分的讨论;“心理影院”会选择心理学专业中普遍推崇的经典佳片进行赏析活动,在集体观影之前对影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专业术语等做详细的介绍,在观影之后,请活动参与者结合自身体会做充分的思考与交流。
【摘要】就业、交往等压力的增大使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失衡的现象,高校应增强认识,多管齐下,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现实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教育;思路探索
近年来,各种媒体不断报道高校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现实中也不乏心理、精神存在问题的同学。新的形势下,“80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高校教师,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主动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途径。
一、增强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顺利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新形势,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时代感,培养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各种途径,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建立学生档案,详细了解记录学生信息。新生入学后,每个班级都要建立一份学生档案,里面详细记录学生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爱好、特长等基本信息,并且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把与学生本人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料做好记录,包括请假旷课情况、奖惩情况以及每次与学生谈心的内容。通过学生个人档案的记录和整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途径。学生档案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依据。
(2)设立心理联络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作用。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所以辅导员老师等很难靠个人的力量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全部信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可以挑选了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作为心理联络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培训,指导他们怎样发现同学中心理异常情况,怎样给同学作以简单的心理疏导。然后对全院、系学生以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划分,确定相应的心理联络员。心理联络员要与学生密切联系,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要及时疏导并报告老师共同解决。通过确立心理联络员制度,能尽可能早的发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效的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合理把握和运用心理活动规律,难以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针对这一状况,除学校开设的心理学等课程模块、心理的自我保健与调适等公选课程之外,可以联系教学与管理的实际,开办各种培训班、各种讲座,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每一名同学都能掌握心理自我调试的方法与技巧,自我减压、自我调控。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讲授心理学基本知识以便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们心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外,还应特别注意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开设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有实质性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解与其密切相关的具体心理问题,主要涉及学习、人格、情绪、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与学生关系非常密切的专题,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较好的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克服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3、加强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与学生谈心,对其实行个别心理辅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仅仅通过课堂讲解很难达到缓和心理冲突、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为使工作更有效,我们会通过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共同探讨解决的途径,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忧和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实践证明,因同学关系、家庭原因、考试压力等原因所造成的心理困惑以致心理障碍,用这种方式都得以较好的缓解或解决。对于个别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地介绍他们到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相关医院进行治疗,较好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设立心理论坛,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为了扩大心理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还需要特别开设心理论坛。在论坛上张贴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有关学生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身存在的困惑发表于论坛上,具有相关资质的老师及时回答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论坛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这种方式能在保护咨询者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看到论坛上的讨论,就能对自己的问题有个较好的把握。
三、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现实生活
除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需要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以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目的。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
摘要:文章在充分阐明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就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和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体系
一、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具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先后七次提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主要方面”。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定。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心理素质。决不能忘记或忽视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自我变革,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造就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材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中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中除了不少人对就业、学习、竞争、经济困难等问题感到苦恼外,有的学生因“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极少数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二、树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1、树立全局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并注意与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以及与“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的协调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转变研究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为取得更大发展。要努力实现从静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调查转变成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动态跟踪调查研究并开展实证性研究,努力实现从侧重解决心理障碍的调试性教育模式转变成侧重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以预防为主,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的发展性教育模式。
3、确立综合理念
实现教育方式综合化。努力做到“六个相结合”,即:心理调查与心理干预相结合;传授心理知识与培养心理自助能力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修养相结合;预防心理疾病与指导心理发展相结合。
三、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设立系统课程
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并从发展性――矫正性,显性――隐性两层次构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都包含发展和矫正两个不同取向的课程形式。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学生做到: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学会客观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和悦纳自我的方法;掌握心态、情绪的表达与调试的方法;掌握性心理常识;学会矫正人格缺陷、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了解常见身心疾病及障碍的种类、症状和成因,并懂得预防和克服的方法。
2、规范开展课堂教学
在以课堂为主导形式传授相关心理学知识时。可以通过随机通达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和交互式教学法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采用心理辅导、角色转换、情景模拟、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法促进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
3、开展心理素质训练
在进行认知能力训练、交际能力训练和情感训练同时,侧重加强意志力和挫折训练,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抗压指数和逆境情商(AQ,AdversityQuotient)。
4、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板报、广播、视频等手段,根据大学生不同心
理阶段特点,针对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的方面(如:新生适应性问题、考试焦虑症、就业、情感等)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积极、团结、乐观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活跃思想、扩大交往、调节情绪和淡化心理矛盾和冲突。
5、建立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建立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可采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人格量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以SCL-90为代表的综合评定量表和以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为代表的专项评定量表。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人格量表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为代表。其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等10个症状因子,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
6、研制先进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开发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在线咨询课件、心理测验题库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库等系统,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速度快、气氛轻松等特点,在网络平台上开辟“心理聊聊吧”等形式,使学生能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敞开心扉,有利于网上的交流和学习。
7、建设综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建设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按照国家有关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和师德审查,并通过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另外,“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为“人师”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构筑多层次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育人于无形之中”,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找到开启心灵的钥匙,解决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也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德育、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有效途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大学生要做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要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面临的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主要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主要表现在: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
作者简介:刘轶强(1966-)。男。汉族。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上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因素。1.客观原因。一是应试教育与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中学教育基本上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学校重视了高考科目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二是社会的压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使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样,这也对大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三是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标语、口号式的宏观层次上,缺乏必要的细致和深入的教育。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教育.学校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教会他们怎样去搞好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2.主观原因。一是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脱节。目前我国大学生入学时一般在18岁左右毕业时22岁左右.这一时期正是青春后期与成人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富有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大失所望。二是自我意识不健全,常出现认知偏差。一个人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建立健康协调的自我统合,即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应对现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三是应对策略与应对能力欠缺。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最后往往会出现“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呢?”的局面。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地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尽管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甚至编写了校本教材,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够;还有就是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结构方面缺乏合理性,有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安排在课程表上,而没有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去.这种课程的设置首先是不被教师与学生重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很难有创新;再者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靠传统的理论研究去实施教学,而没有注重到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工作的作用,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是走过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能给予科学的解决;最后就是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意义所在。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高校、家庭都责无旁贷,要共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思想上重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地开展,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重视。有关部门和领导要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正确认识加强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关注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各种心理调控问题。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展要求相吻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格调高雅的精神生活影响和教育学生,用优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美感,促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勇气,有助于他们重塑自我,准确定位,顺利成才。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师资水平。一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为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小组应由热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丰富教学与学生管理经验的老师组成.心理咨询室应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和医护人员组成。二是创造融洽的气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搞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和教师工作评价机制,尽可能缓解、疏导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创造机会,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安排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健康与心理测量培训等,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组织教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四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教师,有必要定期给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使辅导员的各项工作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的各项活动更加人性化,在处理各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
建立广泛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网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生从思想上也能认可,但真正让他们走进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咨询,依然有很大的困难。利用学校的网站,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网页。开展在线咨询,心理讨论区、电子邮件等咨询服务。同时,利用网页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并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沟通.随时跟踪具有异常心理问题的个体.帮助化解潜在的心理问题甚或心理危机。通过心理健康网络的运行,不仅可以使学校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时干预解决相关心理问题,还可以防止心理问题的扩大激化。
总之,只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积极探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就能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际工作中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促进两者有机结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碰撞与交融,大学生心理遇到困扰和冲突在所难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工作中必须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
(一)根本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同一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和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活动。虽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展开工作,但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工作内容的同一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抛开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三观”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决不能离开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交叉互补、互为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1]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因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战胜心理疾病、纠正心理偏差、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反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具有远大理想和高洁追求的学生,往往较其他同学更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辨别能力,会以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态度自觉调适自己的心理、自觉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积累起来的很多传统方法中吸取精华。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为基础,其理论体系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行为科学、性学等。这些理论中相当一部分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并吸收众多社会科学的成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具体任务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理层面,重在育“心”。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强调个性和谐、潜能开发、人格健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层面,重在育“德”。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强调理想信念、遵章守纪、社会公德等。
(三)工作动机和方法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橱窗宣传、举办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预防的认识。心理咨询主要方式是个别接待,动机一般产生于咨询对象本人,加上心理咨询方法上的易接受性,所以一般都是咨询对象本人自愿到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并且一般都能主动与心理医生配合,从而产生较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来自于教师,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大都依靠报告讲座、参观访问、舆论宣传、表扬批评、检查评比、表彰嘉奖等方法进行,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组织性等特点,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的接受态度很有关系。
(四)对工作人员要求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不但解决不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反而可能会造成新的“心理伤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除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外,行政干部、普通教师、先进模范、工会干部、妇女干部等都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当然,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与工作对象关系的差异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老师和来访者大多不熟悉或根本不认识,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老师把来访者看成当事人,把自己当成服务者、参谋、朋友,双方完全是平等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往往比较熟悉,有一种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而且大多存在着利害关系,如掌握着学生的奖罚、补助、组织发展等权利,两者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工作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即思想问题心理化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化、品德化。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务之急。
(一)必须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灌输、榜样、评价、锻炼的方法等。这些原则和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片面强调外在的影响,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表面看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上是流于形式的局面;有时也会因为片面注意外部的强化,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使工作收效甚微或出现负面效应;还会因为没有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使工作事倍功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2],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和抓住一些“苗头”性的思想和行为,区分出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导引”而非“救火”的作用,真正做到大学生心坎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尽早解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防止“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研究,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针对具体群体、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学生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增强感召力,必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要多与大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适度拉近心理距离,充分运用“自己人效应”[3],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一些“特殊对象”,要创设心理情境,使其心灵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
(二)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效应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社会转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交往、异性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和烦恼,其中以忧郁、焦虑、自我中心为主要症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新时代,适应新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效应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学生某些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同样,某些心理障碍问题也可能是思想道德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无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地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实质及根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自觉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效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而且还要用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有效地促使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必须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重新认识,而且还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一种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配合的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拓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思维空间,从更高层次上给学生以正确价值引导,有效地防止价值取向的偏离。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效能的局限性,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二者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和发挥整体效能,而且有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的转变。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5]以上两个文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把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条教育途径,而且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平时的工作中,要切实转变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合理因子。
(二)培训队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仅靠几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做工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一批专兼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是最合适的第二梯队人选。高校领导必须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直至在制度上予以规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明显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当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要求他们像心理学专业人员一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更不是要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结合的理想工作状态,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遵循学生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用正确的态度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对大学生表示理解、关怀和尊重,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朋友。
(三)利用课堂,在教学中集体咨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中,只有极少部分会引发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需要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求治。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都是正常和普遍的,源自于关心自身更好发展和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考研、出国、就业、兼职、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暴露出的困惑和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都应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在《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公共关系》等相关课堂中,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更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邀请专家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将集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结合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拓宽渠道,挖掘网络和同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为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打破固定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学资源。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网页或网站、QQ群等网络资源,正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是现实心理咨询室功能的延伸。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可使有心理困惑、有求助需要却不愿走入咨询室、不敢面对咨询者的学生获得帮助,所以日渐受到学生欢迎。
同辈咨询和同辈教育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和思想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三自”管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性与开放性是青年学生具有的两个明显的特点。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总是沿着“自我调节―找朋友倾诉―求助心理咨询或老师帮助”的模式寻求帮助的。同辈比老师更接近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容易“共情”和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91.
[2]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90.
[3]周卫海,钟东.运用好“自己人效应”[J].政工学刊,2005(11):31.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全体学生都要平等对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接受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变成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比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可以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给予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地位。
2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挖掘并灵活的处理,巧妙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帮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把握心理健康的接触点。
2.1生物课堂中的生活观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利用生物知识对学生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如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使学生在了解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的同时,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2生物课堂中的学习习惯养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生物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掌握学习生物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是在生物课堂上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心理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善于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通过交替脑力活动的内容达到休息的目的,及时地进行课后复习,强化学过的知识和内容。(2)勤于用脑。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重要,锻炼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记忆的深刻性。(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运动、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并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身体内形成条件反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效地通过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3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受到媒体、网络的不良宣传和影响,传统的道德意识逐渐在学生的心里呈淡化趋势,中学生又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正值发育时期,性取向模糊,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思维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让学生懂得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教材中的《生殖与发育》一章的内容和《青春期教育》一书,他首先通过课堂上的正面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性身心差异,揭开生殖系统的神秘面纱;接着组织每班男女生共同观看《中小学性教育知识》电教片,了解什么是性、胎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成长的奥秘,指导如何面对异性、如何自我保护、怎样战胜性冲动等。既解决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解决了教师和家长不知如何进行教育的尴尬。
2.4课堂实验教学中的自信心培养
生物实验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生物实验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比如让胆小的学生多参与实验操作,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机会,体验成功表,树立自信心等。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通过实验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自我规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实验活动效果。
3解决学生学习中心理困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如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等,从而引起学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失败。此时,教师需要认真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因势利导地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和疏导,并且还要适时的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使学生尽可能地保持平静和愉快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例如生物课本涉及到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等生物学观点;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明白: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从而增强学生耐挫和适应能力;针对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教育,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