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业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图书馆业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健词]图书馆业务外包策略
[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为2001——2002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图书馆服务效益与发展政策研究》子项目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4]黎震.南山图书馆物业社会化管理探索.图书馆论坛,2001(5),92―93
[关键词]图书馆 业务管理 供应管理 需求管理
1 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的演进
我国图书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为了处理藏书保存与读者利用之间的矛盾,协调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与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以及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图书馆业务管理随之发生演变。
古代图书馆——藏书楼只是保存文化典籍,当时的所谓管理,仅限于藏书的整理和保管[1],业务管理尚未成形。1904年湖北省图书馆、1905年湖南省图书馆、1912年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先后建立并对外开放,标志着近代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开始形成[2]。1918年1月,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3]——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使馆藏结构、管理与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提倡要多办市立的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提倡开架阅览,延长开馆时间,以方便读者。他不仅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且使图书馆成为传播文化尤其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4]。
建国初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主要是扩展图书馆规模,加强硬件建设,收集整理图书,开展外借、阅览等服务。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完成了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集成系统管理的转变,设立采编、流通、阅览、期刊、参考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相继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使我国社会快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此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文献资源组织与服务形式应运而生[5]。图书馆业务工作全面向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馆际互借和共建共享不断深入,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了多馆联合保障,业务管理上出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模式,开始设立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技术服务部等业务部门,图书馆服务对象也由“读者”改称为“用户”。
从以上我国图书馆界业务管理的演进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又以一馆资源自我保障时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以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提供到馆服务,从方便图书馆角度出发偏重文献资源供应,工作流程和业务部门主要根据文献的流转方向设定。这种业务管理模式在传统或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是,随着馆藏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其缺点亦日渐凸显[6],尤其是与读者需求不相适应,亟待转型。
2 数字图书馆建设催生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
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是我国图书馆界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云计算技术,对海量、分布、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整体,并为大量用户同时提供统一检索服务,以此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无需再为无力拥有某种文献资源,特别是价格昂贵的数据库资源而纠结,可以选择根据本馆读者的实际下载量来按需付费[7]。
关键词:知识链;知识链管理;图书馆;业务流程
一、知识链及知识链管理的概念
知识链的概念最初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他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出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四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美国学者C.W.HolIsopple和M.Sing从组织内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提出了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模型将知识链中的活动分为五个主要活动和四个支持性的辅助活动。其中,主要活动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辅助活动包括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四个辅助活动促进知识学习,五个主要活动生成知识产出。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刘冀生、吴金希从系统的知识管理观出发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知识网和反馈环节。他们认为,企业的知识链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
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从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的角度看,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而知识链管理(简称KCM)是指核心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促进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从而将各成员的知识优势集成为知识链整体知识优势的过程。知识链管理应遵循系统原则、共赢原则、公平原则和共享原则。知识链管理的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创造,远期目标是形成知识优势。
二、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
(一)图书馆知识链。陈耀盛教授在分析知识的本质时指出,知识通过知识工作者开展知识活动,将知识传播给用户利用,才得以发挥其效用——为社会、经济、科技作出贡献或创造出新的知识。这种活动过程,称为知识链,实质是知识活动业务流程。图书馆在业务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增值、知识服务、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中所有业务部门和成员都被一条无形的链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图书馆的知识链。它揭示了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是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图书馆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图1)
(二)图书馆工作中知识流过程及其分析。图书馆知识链揭示了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是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的。那么,要将知识链管理应用于图书馆业务活动之中,就要对图书馆知识流过程进行分析。
1、知识获取。知识获取是指确定组织外部环境中的知识并将其转化到组织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组织创新所用的知识过程,它使组织与外部知识环境形成动态沟通,是知识链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获取是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桥梁,要保持图书馆知识库的动态更新,就要求图书馆的知识获取过程具备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知识获取通过对已有传统文献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采集辨识,来获取包括用户读者、出版商、供应商、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的外部信息。
知识获取是知识链管理的第一步,它要求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情报信息。图书馆首先要根据馆藏资源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使用信息以及自身定位来制定全面规划配置。还要加强对外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综合,以用户实际需求对图书馆功能定位,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2、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一定的组织工具、方法和标准,对知识进行整序和存储,最终要提供给用户直观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化知识,知识组织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组织。
对显性知识要进行多层描述,由于图书馆传统运用的分类标引法和主题标引法属于揭示文献主题内容的方法,不能反映文献中的具体知识单元。而知识组织对显性知识的多层描述就包括了基本信息描述、对象信息描述、总体信息描述和单元信息描述。知识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对隐性知识的深入开发,它要求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交流过程中掌握的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倾向,向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捕捉和积累咨询的问题与答案,并将这些内容建设成可检索的数据库,这样就将读者与馆员在咨询过程的一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对于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可以建立内部局域网,使馆员有一个可以把个人工作经验、心得以及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理解进行交流探讨的平台。
知识组织的具体过程包括:①图书馆通过书目联机系统(OPAC)馆藏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知识进行组织;②构建基于概念关系为脉络的知识语义网络,所有的信息资源都组织到概念之下,并通过概念间丰富的语义关系构建知识库;③建立良好的知识导航库,知识导航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说明知识元的发展变化,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知识库浏览方式;④创建图书馆知识地图系统,把分散的图书馆知识分布图整合起来,按照逻辑形成图书馆的知识地图系统。知识地图是重要的知识管理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分布;⑤建立专题系统,图书馆通过与用户的沟通,了解其信息需求方向,进而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再传递给用户,以推动科研工作的前进;⑥建立专家系统,满足更高层次需求。
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建立在知识增值的基础上,图书馆运用馆员独特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解决用户凭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凭借自己生产的知识信息、拥有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设备,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知识服务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和再生产,使用户掌握知识并使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成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生产力。知识服务中要通过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组织协作与交流的环境,实现知识在获取、组织和增值管理基础上满足不同主体对各类知识的需求,最终促进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
知识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作为知识服务的基础。它是个性化的服务,即站在用户的角度,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加强网络定题情报服务;提供多元化参考咨询系统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开展馆际互借。
4、知识外化。知识外化是在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从图书馆到用户的转移过程。知识只有经过接受者的学习和理解,才能真正转化为接受者自己的知识。显性知识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转移效率,而隐性知识是个人经验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往往很难用编码化和形式化的语言表述,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来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这种方式受到知识发送及接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知识转移的难度较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增加图书馆和用户的互动交流,促使知识更方便地被用户所知晓和利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
5、知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就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和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揭示隐性知识的内涵,减小灰色文献带给人们的副作用。图书馆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服务观念、规章制度、组织体系上进行更新,实现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和知识再造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为知识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
(三)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知识链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表现为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相结合,要求图书馆内的组织结构按照知识链进行功能整合,使之工作内容适应知识链中的相应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知识链的各个环节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过程。而且知识链中的知识不一定严格按照单向顺序流动,各环节之间都可以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例如,组织从外部获得的知识,一些高端有序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到读者服务中。而知识创新同样是自始至终贯穿于知识链的每个环节,对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以图书馆组织内外各种知识高效有序的运动为出发点,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标,从知识采集加工和存储积累,到知识传播与共享,以及知识的使用和创新都要进行优化。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内嵌于知识链中,脱离以前按智能分工的死板实现业务与知识的整合。使流程节点和知识链的每个环节相对应,知识能够随着流程节点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建设要以知识链模型为参照,按其知识的获取、组织、应用和创新的核心内容进行组织部门的合理重组。建立组织内部的知识反馈系统,增强组织协调性,最终达到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知识链管理的目标。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最后构建了一个基于图书馆业务流程的知识链模型,此模型还有待完善,如图2所示。(图2)
三、结语
目前,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管理研究还不够成熟。关于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管理的实践还不深入,如何做到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链管理,还需要更多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C.W.Hollsapple,M.Singh.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 & Expe rt Systems withApplications,2001.20.
[3]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版),2002.17.1.
[4]顾新.知识链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摘要:阐述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图书馆从业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以传播科学、民主,启迪民众智慧,推动社会进步为宗旨的图书馆,其诞生之时,就是人文主义的产物,但中国的图书馆业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过程。l7世纪,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随着西方传教士而来的图书馆开始出现,但真正意义的图书馆是在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改良主义者的鼓吹和推动才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巾国的图书馆业在人文精神方面是有一定的缺欠的。随着社会进步、民主思想的深化,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认识理解这一管理理念内涵,从业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将影响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现,也将影响图书馆业的发展趋势。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就图书馆而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指以读者为中心,以馆员为主体,紧紧围绕人的平等、尊严、发展,协调管理资源,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和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使管理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直白地讲,就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实,不管是怎样的一种管理模式,都是离不开人去实现。可以说,在管理过程中都重视人的作用,所不同的是将人看成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还是目标实现的归宿,这是二者质上的区别。
2传统的理性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在人性上的定位
(1)传统的理性管理对人性的定位是基于人性的弱点。这种观点认为:馆员是有惰性的,对工作是非自愿的;是缺少进取心,非自觉性;是消极的,不能自我实现的。也正是在这样的立意下,所制定的严格的、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用来规范、约束馆员的行为,馆员在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巾,仅是完成工作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忽视了作为有社会属性的馆员的需求和自觉、积极进取的因素。
(2)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和人性积极的素为前提。这种观点认为:人是平等的,有尊严的;是有强烈自我实现愿望和创造力的;是有进取心,能够实现自我约束的。尊重、重视每个馆员在管理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和作,平等地为每个馆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与空间和参与管理的权力。
3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与管理者的素质
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除外部条件,作为内在因素的图书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它要求从业者是自觉的、有强烈责任感和自我实现的人,这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如若不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变成无本之木,所以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决定了以人为本管理的成败。
(1)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有坚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要将这一理念转化成为管理信念和人格特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自觉成为管理工作和用人之道价值取向的标准。不能停留在概念上或是一个时尚的宣传口号,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实现图书馆长远发展的奠基石。
(2)平等、尊严、人格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平等是馆员人格尊严的保障。没有平等,就没有人格的尊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包含着馆内每个从业人员平等合法权益不容践踏的内容。管理者,在制定馆里规章制度和发展目标时,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每个馆员的平等参与权力,树立起始于仁而终于人的管理信念。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广博的心胸,海纳百川的气度,善待每一位馆员。管理者始终要定位于:我是管理作的组织者、协调者,而不是“朕”。馆内制定的制度,应是全体馆员的意志和利益的载体,而不是管、卡、压的“紧箍咒”。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发展。图书馆的发展、馆员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馆员实现个人价值与图书馆管理目标的结合点。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挖掘每个馆员潜能、潜质,平等地为每位馆员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问,尤其是对普通馆员应因势利导,人尽其才,不可网精英战略、能人治馆的策略,忽视甚至是漠视普通馆员的发展权和创造力。发展不仅是硬道理,更是最大的以人为本。
4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馆员的基本素质
先进的理念、优越的制度、贤明的管理者,为馆员的发展和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实现,要有一支与之相配的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馆员的基本素质的定位是:馆员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能够自我管理以及对事业的忠诚。
(1)馆员要明确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不仅是服务理念,更是责任。优越的管理理念,还要有忠实的执行者。馆员既是管理的参与者,又是服务的实施者。馆员在管理过程巾,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馆员要忠诚于A己的事业,坚定不移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得以贯彻。
(2)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靠高品质的服务支持的,而高品质的服务是靠高效优良的技能才能实现。馆员服务技能的高低是以人为木的服务理念实现的关键。尤其高科技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业的广泛应用的今天,馆员在服务过程巾所涉猎的内容更加宽泛。而,馆员也必须与时俱进,除馆内组织的学习和培训外,更要A觉地更新知识,接受新鲜事物,培养敏感的职业素养,提高A己的综合服务技能,在知识爆炸的大背景下,学习将成为馆员的终身职业。积极研究读者的需求和动向,充分利用馆内的信息资源,为渎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将馆员的自我价值实现与服务相融合,最终实现双赢。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2-0138-03
高校图书馆以服务广大师生为主,相比公共图书馆来讲,服务对象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虽然学科服务目前已逐渐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推广深层次、专业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但各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构建,成为学科服务仍处在形式上和表面上的重要因素。欲改变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就要提升学科服务的专业水准,而欲改善学科服务,就必须从提高图书馆员的素养出发,本文针对高校图书馆员存在的一些职业道德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围绕着“以书为本”的模式,即文献典藏是馆员的工作核心。传统馆员在工作过程中,以藏书、文本资料等实物为主要工作对象,忽略了读者和自身的主体地位。这种重藏轻用的传统管理体制降低了文献的利用率,制约了现行图书馆的发展。一方面,学生们往往只知自己寻找图书,为学习图书借阅知识设下了一种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馆员们一味地满足于保护好文献典藏,忽略了自我潜能的发挥,造成馆员的职业素养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网络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以书为本”的管理模式逐渐地失去了优势,现代的文献载体呈现出数量激增、内容分散交叉的状况,但是在高校图书馆中,唯有图书馆员,才能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各种资源为读者服务,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图书馆实行人本管理模式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机制来讲,缺乏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使得馆员不能置身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问题,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师生的知识需求为目标,因此,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必须建立在人本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满足师生的知识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运行的宗旨,只有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才能为读者创造出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缺乏人本管理机制,导致图书馆员缺乏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这让很多馆员成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图书馆员如果没有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职业道德中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就必将缺失。事实上,合理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不仅读者有益,它对人本管理机制的道德考核更是有帮助。
(二)缺乏学科专业的知识素质。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是知识资源利用的普及者。图书馆员的学科职业知识素质决定了图书文献服务质量的优劣,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目前,学科服务没有与读者的需要产生无缝对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图书馆员缺乏学科专业的知识素质,满足不了读者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内高校图书馆急需一批具有文献情报资源管理、网络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组织和提供网上信息资源的高素质人才。大多图书馆员认为其职业本质的意义仅仅是文献资料的借与还、书本的登记编目,而不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与才干。国内高校图书馆员大多数毕业于图书馆专业,对其他知识学科了解不足,而其它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员,他们对图书馆的学科专业知识需要有很大的提高。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图书馆的从业人员相当部分属于安置型的,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加之,图书馆员的上岗要求较低,对学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不够明确,造成能够胜任学科馆员这一岗位的人才相当缺乏,并且与馆员的职业发展不相适应,从而影响其职业道德水平。图书馆员了解图书馆文献知识的结构,他们对于知识资源的传递与处理能力优于读者,理应具备帮助读者更快更准地搜集馆藏文献信息,解答各种咨询的能力。当今社会对图书馆员的职业要求已经向深层次的专项信息服务发展,因此,完善国内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建设体系,建立一支学科专业性强的馆员队伍刻不容缓。
(三)缺乏图书馆员职业的服务道德精神。图书馆员应当捍卫每一位读者的权利,使每一位读者不受歧视地获取知识信息资源,尽可能提供高水平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但是高校图书馆员存在职业道德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图书馆员的服务问题,职业服务容易发生倦怠,保障不了学科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的服务道德意识有待强化。图书馆职业是一个服务职业,离开服务,图书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职业质量存在差异性,一些高校图书馆员缺乏面对师生大众的服务意识,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维度较差。高校图书馆硬件服务领域在不断地改进,读者服务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或者说问题很小。集中在了读者服务的软件服务领域,因之产生的服务不足的症结和分歧均在于此。图书馆员的职业特质决定了其应对图书馆事业和学科服务行业具有较高的无私奉献精神。所以,作为一个图书馆员,一方面,在业务技能层面上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职业精神上要有人性化的服务态度。图书馆员从事的是一种知识服务工作,如果一个图书馆员缺乏专业的服务道德精神,就无法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据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讲,有的图书馆员对读者的疑惑缺乏足够的耐心,不能宽容细致地帮助读者排除故障,解除疑惑,其服务标准水平差距相对较高;有的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冷淡、生硬,对读者缺乏人文关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效果来源于图书馆员的服务精神和状态。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把图书馆工作当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服务要求,然而一些图书馆员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把它当作自己读者服务工作实践的指南,因而也就不能把这一价值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读者服务工作的实践中去。图书馆员若是缺乏学科职业的服务精神,显然容易导致馆员与读者之间形成一种道德疏离感,这种情况一旦呈现出一种图书馆员的固定印象趋势,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来讲,无疑成为一种强大的阻碍。
二、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人本管理机制。针对学科馆员管理制度而引发馆员职业道德的问题,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本管理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图书馆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馆员的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而且也能促进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关于图书馆的人才引进,要依据学科馆员的职业素养,并在专业知识的匹配度上选拔合适的图书馆员,例如,擅长计算机知识的馆员应该从事网络知识的服务,而不是去做读者服务。这样的举措能有效地避免一些学科专业知识不对称的人才引入,组建一支真正合适的学科馆员队伍正是专业与服务无缝对接的前提,所以,图书馆要科学管理人才。其次,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也尤为重要,图书馆员考核评价是不断推动提高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考核可以从读者的满意度,以及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人次等多角度考量。图书馆的绩效考核,一方面规范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让馆员能够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激发馆员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树立“读者第一”的无私奉献服务精神。据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现状来讲,建立现代新型图书馆必须不断完善更新管理机制,增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服务水平。
(二)提升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服务功能是高校图书馆最基础、最本质的功能,图书馆员的学科专业知识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规范职业道德行为,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图书馆走向专业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行为约束到职业理念的引导。高校图书馆若想走向专业化,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能够体现学科专业能力的职业精神。对于图书馆员来讲,必须努力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否则,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是不可能的。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员职业正朝着学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的服务过程中,馆员只有通过学科专业服务的训练,规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行为,才能有效地为师生提供较高层次的服务。学科服务的教育与深化是图书馆走向专业化的具体过程,也是图书馆员专业服务的重要标志。馆员在学科服务中只有恪守其职业道德,图书馆专业化的水平才能有保证,才有可能真正地达到学科专业化的标准。
(三)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决定了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修养。国内高校图书馆员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的现象,最基本的缘由是出现问题的馆员缺乏学科职业的道德修养,不能理解高校图书馆职业的特殊性,缺少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所造成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职业精神理念,促使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精神内化。图书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因此,馆员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职业观念。随着当前数字网络迅猛发展,图书馆员首先需要树立先进的科学职业理念,要以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为本,以此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自觉性,提升自身职业的道德水准。其次,馆员要有乐观向上、平等宽容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馆员树立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高校图书馆员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才能使得馆员在读者水平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做出有益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服务行为。
三、总结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虽然依赖于学科馆员主动嵌入学科专业知识,开展深层次知识的交流与利用,但是,学科服务的质量是依托于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因此,深入挖掘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根源,加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这是高校图书馆未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孟矗钦.建立现代图书馆人本管理的运行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2]闫月香.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界,2015(2).
[3]沈红.试论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的综合素质[J].现代交际,2011(6).
美国公共图书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公益服务体系,遍布全美国。美国政府对图书馆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图书馆系统的管理主要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行业学会(协会)自主自律和图书馆委员会宏观管理,“图书馆之友”等社会团体对图书馆的支持与监督,馆长行使图书馆内部行政和业务管理权。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系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图书馆事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启发。
1、法律、法规
图书馆法是国家对图书馆各种规范的总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管理图书馆的依据和指导方向。美国图书馆管理的第一层是法律(法规)。美国的图书馆法比较完备,它们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56年颁布的《图书馆服务法》(Library Services Act)是第一个国家级图书馆法,涵盖了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研究图书馆、专业图书馆。1964年又颁布了《图书馆技术和服务法》(原为《图书馆服务与建筑法》),该法案向各州提供图书馆基金,资助图书馆项目研究,同时提出图书馆服务的要求。此外,《医学图书馆资助法》、《初等和中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案都有对专门图书馆的司法规定。各州、各大城市也有相应的图书馆法案,不同层次的法案保障了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也确保了美国图书馆建设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图书馆法的有关规定促使美国图书馆的建设方式是总/分馆制,资源由总馆统一协调,图书馆的形式有汽车图书馆、借阅处、图书站、分馆、总馆。在新建立的社区设立汽车图书馆的服务点,随着社区人口的增加,逐步建立由小到大的固定借阅处、图书站、分馆,藏书也随之增加,以保障公民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权利。图书馆法还规定了公立大学、公共服务机构等接受政府拨款的单位内设的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文献保障程度。“国际图书馆联合会”提出公共图书馆“谁设置,谁管理”。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的体系是和美国社会的财税制度相一致的,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服务区内的居民税收,地方政府的税收中一般规定3%—6%用于公共图书馆建设,并在相应的图书馆法案中加以确定。
通过立法,可以确立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功能;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持;取得在图书馆建筑和扩建、版权(包括电子版权)、邮政和电信、筹措社会捐助、成立支持团体等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同时,图书馆法也对图书馆服务(社会义务)做出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对图书馆的业务发展提出规范;图书馆法对读者行为也有一些规定性要求。
启示之一:要高度重视图书馆立法,依靠法律保障图书馆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保证图书馆服务的公平合理,同时,也遵循法律的要求来界定图书馆必须承担的相应的社会义务。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要遵循“谁纳税,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以我国现行的分级财税政策而论,如果贸然在大城市推行美国式的“总/分馆制”,可能导致区县财政退出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从而造成图书馆事业的难以逆转的萎缩。
2、图书馆协会、学会
美国的行业协会和学会的影响很大。美国图书馆协会(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成立于1876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协会之一,总部在芝加哥。由12个部(办公室)、11个分协会、21个专业图书馆协会(如医学图书馆协会、法律图书馆协会、研究图书馆协会等)、51个州图书馆分会等构成。会员超过六万四千人,每年经费全部自筹(会员费、出版物销售、捐赠、会议收费、项目资格认定收入等),图书馆工作人员从业资格的确定、图书馆学院教育资格的认证均由此协会负责。美国图书馆协会的重点工作领域是:图书馆员培训、图书馆法和图书馆标准的制订、出版编辑、图书馆合作(如:联合分类、联合编目、建立联合目录、馆际互借)等、促进馆藏建设和信息检索、推进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国际图书馆交流等。
图书馆员资格要求拥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处理图书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分类法,具有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服务意识。
美国图书馆协会对图书馆学院的教学资格由图书馆协会下设专门的认证委员会进行,认证委员会对学院的组织、管理、资金、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录取标准、设施和服务等方面进行考察,费用由图书馆学院自己支付。教师通常有图书馆学硕士和其他学科的博士学位。
在美国,图书馆协会(学会)是非赢利性机构,经费自筹,能够做到这点的原因是协会(学会)拥有独立运作的实际权力和在学界的崇高权威。
启示之二:发挥学会和协会在图书馆专业领域的特殊作用,下放一些管理权限并强化学会和协会的职能以减少政府部门的管理负担,借鉴国际惯例,学会和协会主要是兼职人员(荣誉职位),专职工作人员很少,行业学会和协会属非赢利性机构,经费自筹,因而,也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3、图书馆委员会
在美国,各级图书馆都有相应的图书馆委员会代理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在全国范围,有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委员会由16人构成其中国会图书馆馆长与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学院的院长是当然委员,其他14名委员由参议院推荐和批准,总统任命。其职责是发现并满足美国人民对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对全国的图书馆和信息需求进行听证、研究、普查和分析,对现有的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以及研究和发展活动的优劣进行评估,向总统、国会、州政府、地方政府等部门提供有关国家政策实施的咨询,并出版有关部门出版物。
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是宏观的指导性机构,各州和城市也有相应的图书馆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划内的公共图书馆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其职责更为具体。以加州为例,加州图书馆委员会由十三名成员组成,其中九名由州政府按有关程序任命,四名由州议会按规定方式任命,州立图书馆馆长担任图书馆委员会的执行总裁(CEO),加州公共图书馆除了预算由州政府依据加州图书馆法案和其他相关的图书馆条例审核划拨之外,其任务、目标和政策由加州图书馆委员会确定,馆长的招聘与考核也由图书馆委员会完成,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报酬的等级、 岗位职责等项内容均由图书馆委员会最后确定,该委员会针对图书馆的所有社会管理行为都依据图书馆法和其他相关条例进行,图书馆的服务成效由该委员会考评确认之后,由州立图书馆馆长直接向州长汇报,图书馆委员会成员基本上是一种荣誉职位,没有特别的待遇和行政级别。
启示之三: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成员是一种荣誉职位,对项目有提出建议和评价结果的权利。图书馆专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决策,先咨询,后决策,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转贴于
4、民间团体的支持与监督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支持团体——“图书馆之友”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支持与监督作用。“图书馆之友”由热心图书馆事业的人士组成,主要是经常利用图书馆的热心读者、离职的专业馆员、图书馆委员会的卸任人员等,他们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宏观管理、考评,或为图书馆争取议会和民众的支持,以获得更大程度的财政拨款,或为图书馆争取各种基金会、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或招募和充当志愿者为图书馆的日常事务和各种活动出力。当然,也代表民众向图书馆提出服务诉求,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并督促图书馆实现其应尽的社会义务。“图书馆之友”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充当公众与议会、政府之间的桥梁,是美国体制下公共图书馆不可或缺的强有力的支持团体,也是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居民阅读需求的馆外监督团体。
启示之四:建立图书馆事业、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听证制度,以符合国情的方式建设群众性的图书馆事业支持团体,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流组建或参与的团体,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有很大一部分的经费来源于企业捐赠、基金会和个人捐款,建立听证制度可以使服务内容和方式更切合民众的需求,更容易获得广泛的支持;成立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团体,可以更广泛地争取到社会的支持和捐助。
5、内部管理
美国图书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聘用制,机构与个人之间是契约管理,各层次工作人员按职位说明书确定的职责,向社会公开招聘,按相应的职位薪酬签订合同,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完善,保持社会人的身份。合同书已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薪酬,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职责、薪酬等级、岗位设置等均由图书馆委员会认可后确定,图书馆馆长的基本职责是处理馆内人事、财务、馆藏建设、设备购置及各种活动安排等业务管理,充当图书馆委员会的专业顾问(或担任委员)和“图书馆之友”会议的职员代表;向图书馆委员会报告拟定新政策的要求并执行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同时有义务向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之友”和社区居民宣传解释有关的政策;协调和执行图书馆委员会制定的图书馆长远发展计划,并适时地向委员会、“图书馆之友”、图书馆员工和当地居民提交有关报告;配合图书馆委员会拟定每年的图书馆预算需求,向委员会汇报预算执行情况,向委员会和“图书馆之友”报告特殊的财务需求;让图书馆委员会、“图书馆之友”关心、了解本地区、州和联邦的图书馆法和相关条例,包括正在拟议中的图书馆法令。馆长对馆员的管理只是按双方签订的合同来执行。
启示之五: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应该使管理者可以专注于业务研究和事业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保持社会人的身份,有利于人才的交流和成长,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便于管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管理方式经过长期的调适之后,基本符合市场运作规则。我国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曾大量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社会文化管理领域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转换中,也同样应借鉴其成功经验。
“他山之石,亦可以碎玉”,我们的社会制度与美国毕竟不同,美国的经验只能参考而决不能照搬,图书馆管理的方式要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形态相一致,特别要与财税制度相对应,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以上的启示只是个人管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http: //imls.gov/whatsnew/about/hr13.pdf
[2] http: //ala.org/
[3] loc.gov/flicc/fliccmem.html
[4] library.ca.gov/loc/board/board.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