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体制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文化管理体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管理体制范文1

望奎县图书馆 黑龙江 152100

[摘要]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管理安全性的同时,保证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的象征,要从文化发展的原则和对策两个方面来加强重视。另外,从原则上应该以解放思想和全面创新为基本的原则。从措施上,应该和政府的职能相符合,同时还应该对体制问题加强重视,在掌握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充分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关键词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对策

所谓的文化管理体制就是指和政府的基本职能相符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各种组织和团体之间的制度以及准则都是文化管理体制所涉及到的内容。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根据已有的文化发展方式来将创新的因素融入到其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要不断实现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高效性。提升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

1.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原则

文化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虽然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政府所采取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体制模式为主。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渗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所以说,应该以市场为主体,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综合实力,提升文化单位的竞争力。可见,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1.1积极稳妥,整体推进

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进行思想的指导,加强保障措施,遵循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另外,还需要提升文化事业发展的稳定性,积极稳妥地进行,做好试点工作,同时还应该实现从点到面地大范围进行。

1.1.1要想做好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不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主导,同时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还应该对各种消极腐败、落后的现象进行抵制。让新近的思想文化推进社会主义问题的高效发展。

1.1.2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工作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于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进行改进和完善。从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面上看,其系统性和复杂性相对较为突出,需要根据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工作原则来对体制进行调整。将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放置到重点。尽量发挥领导的积极作用,根据已有的工作状态来对改革方案进行适当地制定和调节,积极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转变政府的基本职能。

1.2解放思想,全面创新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将理论创新作为基础,进而对制度以及文化的创新进行推动,促进社会主义的高效发展。

1.2.1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实现思想的创新

思想观念是提高人们主动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文化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文化发展的科学思想观念,冲破重重的束缚和障碍,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实践的标准中可以看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关键因素。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论断就逐渐涌现。其中,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及科学的文化格局等概念比较突出。在文化和经济相适应的前提下,思想观念也需要进行改变。

1.2.2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从这一点上看,需要对文化体制和机制进行高度重视,还需要加大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以及政策的调整,应该从政府的意识形态以及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原则方面出发,做到思想和观念的大融合,百花齐放。而且,还需要不断坚持科学理论,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要尽量打击一些迷信活动或者是反科学的行为,积极净化社会发展环境。在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上还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要对改革进行深化,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另外,还需要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体制环境。

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上看,需要积极做到以政府为主导,不断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改革的过程中以增加投入,改进机制为主。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科学的改革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要对聘任制进行完善,还应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将具体的行为进行明确和优化。将运行机制进行明确,还需要积极的发挥公共文化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拓展发展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符合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还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升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的科学性。

2、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2.1加快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2.1.1强化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职能

从主要管理文化系统的文化工作转向管理全社会的文化发展,从文化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循环;从单纯的文化项目或活动的管理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文化综合实力上来。

2.1.2更好地配置文化资源

尽快拆除部门垄断、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等种种阻碍文化发展的障碍,促进国内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和国际文化贸易。要完善管理机制,善于利用市场融资和增效的两个基本功能来发展文化产业,努力通过市场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使用效率;要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扫黄打非,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2.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并切实保证政府扶持力度,要逐年增加国家财政对重要文化部门的投资比例,把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在国债投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以形成国有资本的投资增长机制。要以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的形式,支持文化要素市场升级和各类文化单位的结构调整及其转企改制并对需要扶持的文化项目给予必要的资助。

3、总结

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为此在指导原则上,强调要积极稳妥、整体推进,解放思想、全面创新;强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促进文化事业的高度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万兴亚.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3(04)

[2]王琴,陶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

文化管理体制范文2

一、当前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现状

为了激活文化市场,我国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第一是进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全面采用聘用制,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机关人事制度分离开来,实现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让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各司其职。第二,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发展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从2003年开始,国家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行、出版、电影单位转企改制。其中包括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广电网络等。第三,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政府主导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革命纪念馆等公益性单位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广播、电视、党报党刊实行事业体制和转企改制并行,改革以后效果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四,调整文化产业布局,提高文化竞争力。在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的同时,对企业、产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发展了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集团,将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新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文化竞争力。这一方面吉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做的比较成功。从2003年吉林省确定为改革试点任务,成立了吉林出版集团、长影集团和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吉林出版集团连续5年在全国整体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第

二、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创新

当前,虽然我国文化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只有创新才能打破发展瓶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明确文化事业单位和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减少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不再负责具体的事物,而是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将隶属于文化部门的经营性企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转到企业集团相关的主管部门。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政府部门制定专项文化资金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深化转企改制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电脑、手机的广泛应用,文化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报刊杂志单位纷纷倒闭或者宣布破产,但是新媒体却蓬勃发展起来。因此,国家近年来,加大力度扶持了新媒体的发展,调整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结构。2015年1月1日开始,国家对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批准的且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并符合条件的新闻网站,颁发记者证。网络媒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一新的媒体。此外,为了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让国有企业经济参与社会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源和利用它的影响力,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的组织形式。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企业之间可以联合成立经营性文化产业集团,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文化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政府为中心的比较单一的发展模式,一般政府采购、委托经营、服务外包。在新的形式下,应该转变当下的发展模式,变成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吸引社会其他经营主体加入到文化产业中来,激活文化市场,文化事业单位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并进行有效地经营管理,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比如政府部门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文化企业在申请相关项目的时候,对企业融资、资质认定等方面应该给予国有文化企业一样的待遇。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娱乐、文化教育、艺术品经营、广告电影制作、博物馆、展览馆以及互联网网上服务经营场所、包装印刷等领域。目前,电视媒体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地方电视台存在着产业化不足,事业化过重的现象,严重制约地方电视台的发展。由于电视台属于地方政府的喉舌,它不能完全市场化。所以电视台实行部分制播分离,就是将非时政性的栏目制播分离,面向市场组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引进社会资金,由制作公司单独制作电视节目,改变传统的电视节目自制自播的方式,推动电视产业专业化、市场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近年来,各大电视台的现象级电视节目,都采用这种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该节目是由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录制的,由浙江卫视播出。

文化管理体制范文3

1.从管理者来讲,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当前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紧迫感、责任感也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尤其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很少,懂得如何践行信息化理念的人更少,由于不交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操作,广大管理人员面对信息化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当前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2.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中,这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也不相适应,而是要通过吸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氛围浓厚,注重对生产过程、人员组织与后勤的管理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不相符的。

3.从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作为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平时很少对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探讨,企业管理运作机制不顺畅,业务的流程规范程度不高,机构层次过多等问题。如果单纯把这种管理方式通过高科技进行包装,会虚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浪费投资。

4.从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还缺少高素质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加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没有很深的研究。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也就很难提高。

5.从法规制度上来讲,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网络犯罪问题的预防手段还不足,对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性保障还远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建议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走出去,认真吸取外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经验,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通过建设并完善网络设施和配套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等来进一步改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另外,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2.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从以上分析来看,人才应该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培养一支懂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所以,企业在人才建设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把员工送到先进的国家或优秀的企业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最后让员工们真正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现企业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3.加大对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能。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政府部门,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国的先进做法,及时制定和修订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和互通。也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企业和员工的信息行为。

三、结语

文化管理体制范文4

为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树立机关干部务实清廉、团结高效的新形象,特制订本制度。

一、上下班制度

(一)上班时间:上午8时30分至12时,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

(二)按时上下班,上班时间要衣冠整齐,保持良好的机关形象。

(三)上班时间,不得在办公室打扑克、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娱乐活动,不能擅自外出或消极怠工。下班时要熄灯,关好门,保管好公物。

(四)由办公室组成督查组不定期督查干部、职工的出勤情况。

二、会议和学习教育制度

(一)各部门每月第一个星期一要召开一次部门会议,加强对本部门人员的教育管理,其内容包括:1、学习党和国家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2、干部职工纪律教育;

3、学习本部门的业务;

4、总结上月工作,布置下月工作;

5、其他方面工作。

(二)每季度召开一次干部职工大会(特殊情况另定),总结上月工作,通报上月干部职工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布置本月工作。

(三)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组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主题研讨会。

(四)人事、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督查组,不定期检查部门会议开展情况。

三、考勤制度

(一)上班考勤。局干部职工要严格遵守上下班制度,不得迟到、早退,如经查不在岗者,作旷工一天处理;

各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以部门为单位,每天认真、如实做好考勤登记,并于每个周五下班前将考勤登记表报办公室汇总。如果隐瞒不报,则以相同天数作部门负责人旷工缺勤处理。一个月内迟到三次的,给予通报批评,并作旷工一天处理,连续旷工15天或一年累计超过30天,参照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二)会议考勤。凡是干部职工大会,参会人员需在正式开会时间提前15分钟进入会场点名,迟到两次算旷工一天处理,缺席一次算旷工一天处理,缺席二次由组织戒免谈话一次,缺席三次以上者年终要作为不称职考评的重要依据,并参照公务员法和相关管理办法作相应的处分。开会期间,参会人员要关好手机或调到振动状态,要遵守会场纪律,不要接、打电话或交头接耳,要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三)突发事件考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办公室及相关股室要及时组织人员到现场处理。干部职工在接到通知后要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开展工作。办公室负责清点好到现场的人员,对不到位的干部、职工作缺勤论处并要写检讨书,在大会上通报。

四、请假、休假制度

(一)孕妇干部产假为90天,难产(剖腹产)增加产假30天(以医院证明为准),女方孕产期间,男方享受10天看护假。属计划生育手术的休假,按有关规定执行(计划生育手术假:上环假3天,男扎假7天,女扎假20天,人流假15天,引产假42天)。

(二)正常婚假5天,晚婚(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婚假15天。

(三)干部年假统一由春节放假的假期代替包含在内,不再安排休年假。

(四)领导班子成员请假要经局主要领导批准。

(五)干部、职工请假或因公出差、开会在1天以内的,由各分管班子成员审批(请病假以医院的证明为依据)。2天以上的经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局主要领导批准。

(六)干部、职工凡是请假的,一律要书面请假,说明请假原因,报相关领导批准,方可请假。请假单一式两份,一份即送办公室,一份由所在部门存查,无书面请假的,作缺勤论处。

(七)严肃请事假、休假制度,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本部门干部、职工出勤的监督,未经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违者作缺勤处理。

五、印章使用管理制度

局的印章由办公室主任负责管理。使用印章时,要严格执行用章制度,属正常办公业务使用公章,可由管理印章的同志盖章;

属于需要领导把关或属于上报市、区的材料,要由领导签署或经请示同意后方能盖章,并要进行用章登记。

六、财产管理制度

爱护公共财产和设施,办公室和各股室的公物统一由办公室与财会人员登记造册,每年要检查一次,公物要有专人保管,不定期进行检查。凡调离本单位、退休的干部、职工如数清理退还,如有损坏(失)要按价赔偿。

七、公车管理制度

(一)单位车辆实行领导批准用车、专人保管、专人送修的制度。

(二)车辆应经常保持内外整洁、性能正常、手续齐全。

(三)使用单位车辆,由班子成员向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用车要求;

经同意后,可派相关人员到车管员处领取车钥匙和提车;

提车人须填写《阳东区文广新局用车登记表》。

(四)提车人发现车辆缺油或有不正常情况应及时告知车管员加油或调整车辆安排。

(五)用车半天的应在当天下午3时前泊库并归还车钥匙;

用车1天及1天以上的,须在用完车的当天晚上9时前泊库,车钥匙可于次日上午9时前归还。

(六)车辆驾驶员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到安全、文明行车,不能借工作空闲时间公车私用,否则所产生的费用和责任均由个人负担。

(七)车辆维修实行专人负责;

送修车辆须到区政府指定的维修厂站,并填写《阳东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车辆送修表》,此表随车送修。

(八)送修人员要认真负责跟进车辆维修事项,对超出原计划修理事项的应及时报告;

经同意后,应及时在《送修表》上补填相关内容;

每次修理车辆所需费用预算应及时向主要领导报告。

(九)财会凭《送修表》和维修厂站清单进行结算,如发现没有《送修表》,应拒付费;

付费完后将《送修表》送车管员保管。

八、保密制度

局干部职工要加强纪律性,严格遵守上级有关保密工作规定,带头执行《保密法》和保密守则,绝对不得泄密,否则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保密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传递,借阅手续,如需借阅者,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并按规定执行。

九、接待制度

(一)凡到我局指导工作、联系业务的领导和客人,一切接待由局办公室统一安排,局办公室必须严格标准,本着热情大方而又节俭实惠的原则做好接待工作。

(二)接待工作中凡需要就餐的,各股室的主要负责人须预先到局办公室申请安排。接待原则安排在区府饭堂,不准到区府饭堂以外地方接待,特殊情况的经请示局主要领导同意除外,否则费用自理。

(三)在接待就餐时,陪同人员应由对口线的领导或负责人陪同,确因需要不能超过3个人陪同,无关人员不参加陪餐。

(四)实行接待派单制。先由各股室负责人填写接待申请登记表,分管领导加具意见后,由局办公室审核安排。

(五)局的一切接待就餐任务由局办公室、财会指定专人结帐并经分管领导审核后认可,每月结帐一次,并按有关手续报批。

(六)凡未按手续审批的接待,其费用由个人自行负责。

十、财会工作制度

(一)财会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坚持厉行节约方针,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二)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建立会计凭证,设置会计账户、认真做好预算内、外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的计账、算账、对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三)做到合理开支,凭证手续合法,购置东西要开税票,并有售货单位公章,金额要相符,每张发票要有经办人,报财会审核后,经领导签名同意才能报销。

(四)出纳员要做到日清、月结,严格遵守资金管理规定。

(五)会计要做到账目健全,数字准确,审核严格,记账及时,按照结账。

(六)按照上级规定,保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遵守国家保密制度。

文化管理体制范文5

自然、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异同

旅游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用于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的与历史文化性的资源,包括诸如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以及可以展示的民间艺术、戏曲音乐、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自然、文化遗产(狭义)指公认的、能为人们提供生态、科研、文教等功能的、具备独特价值的、自然界演变的产物或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产品。凡旅游资源都属于自然与文化遗产,但自然与文化遗产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有的文化遗产就无法直接展示给游人,譬如长征精神等,遂不能直接作为旅游资源。

鉴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范畴大于旅游资源,因此遗产的管理体制较之于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更为宏观。这就是本文为何要把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或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展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是面对着自然、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词句时,人们的潜意识里的反应是有明显差异的。面对遗产,人们首先映入脑际的是保护和继承,而面对旅游资源,人们可能会事先想到开发取利。《文物保护法》规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应该说这是对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具有规定性意义。

我国现行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体制现状

(一)法制不健全且缺乏针对遗产管理统一的国家立法

由于自然、文化遗产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等,以及价值的多重性,有国家级、省市级等,这客观上增加了遗产管理的难度。目前涉及遗产管理的法律有《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法》、《城乡规划法》等几十部之多,再加上各地制定的条例规章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法规对遗产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因为法规多,执法单位多,推诿扯皮多,从而就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怪圈。

(二)国家指导及属地管理相结合

目前我国遗产的管理体制除少数归国家部委直属外,如故宫博物院,大多情况是遗产由属地管辖,国家部委负责业务指导。旅游开发给地方政府带来gdp的增长,激发了其发展当地旅游业的积极性,这是现行体制有利的一面。然而从实践来看,由于地方政府掌管着遗产管理的大权,他们出于gdp的考虑,往往置国家法规于不顾,不惜人为破坏遗产,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导向是各地遗产管理的主要阻碍因素。

(三)多头管理导致效率低下

自然与文化遗产大都属于公共资源(私人藏品和一些非物质遗产除外),其管理主体毫无疑问应是政府。目前,我国涉及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主管部门太多,有文化、旅游、环保、林业、国土、建设等部门,管理分散,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工作效率低下。另外,遗产管理部门作为政府机构又兼经营,自己办公司,造成政企不分。

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一)建立自然与文化遗产统一的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正进行政府机构体制改革,这为遗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契机。由于遗产管理缺乏统一机构,造成实质上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效率低下、保护不力,为权力寻租开启方便之门。为此,有必要针对遗产管理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从而完善遗产管理体制。

基于以上思路,可以把涉及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主管部门文化部、旅游局、林业局合并,并吸收其他部委如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等下属的相关遗产管理部门,精简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政府机构(省市县对应设厅局),实施对遗产的监管。之所以将此三机构合并,是因为旅游局主要职责是负责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林业局负责生态建设和保护(此两局主要涉及自然遗产的管理),文化部负责文物管理、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产业化的监管(负责文化遗产的管理),这种整合打破了条块分割,降低协调的成本,管理易落实到实处。该机构(姑且暂称自然与文化遗产部)的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遗产的管理,制定遗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制度、条例和规划,并监督实行。为提高该机构的权威性,中央应给予其适当地位和完全的执法权。

(二)废除属地管理体制且实行中央垂直管理

废除属地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将遗产管理经费纳入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新体制必须能妥善解决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关系,以防止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公平的博弈,导致对遗产的损毁。属地管理虽能调动地方的开发积极性,但由此带来的地方主义、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理念,会使遗产的保护陷入危机。因此,要克服地方主义必须废除属地管理,实行中央垂直管理,经费纳入中央财政,人事也由上级遗产部门管理,从而摆脱对地方的依赖。 对于一个可能跨及数省或数市的大遗产区,其管理应打破区域管辖范围,由上级遗产管理部门任命一个专门的直属机构管理。目前许多地方风景名胜区采用的是景区管理委员会的形式,这个直属机构亦可借鉴这个形式——即某某遗产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对整个遗产地的管理、保护与利用的各项事宜,至于该遗产地与所在省市的关系,可沿用中央直属企业与省市的关系来处理。

考虑到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各地遗产局即使不受各省市长直接管辖,各地遗产部门恐仍难以对当地政府的破坏遗产行为予以制止,可考虑将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与各省市主管领导的政绩直接挂钩(地方只对由于自身的不端行为造成的遗产损坏负责,而对遗产部门自身的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免责),各省市长与上级人大或同级人大签订直接责任书,如发生遗产的重大损毁,则人大立即追究省市长的责任。

另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对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给当地赢得长期的无形资产——知名度,大量的人流物流(不超过限度)为当地居民源源不断地提供就业、商贸等机会,而地方政府也可获得稳定的税收收入。随着研究者、志愿者的到来,可以提高当地的文明水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政府应给予其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使其安心工作。新体制能否协调各方的利益分配,至关重要。

(三)健全法制并严格监督制度

健全法制,制定实施国家统一的遗产管理法,严格监督制度。我国涉及遗产管理的法规不少,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但执法主体众多,易产生内耗和惰性。况且遗产形式多样,价值多重,有些遗产陷入法规的盲区,只能以其他法规套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就套用文物法。因此为了妥善管理遗产,呼吁人大尽快制定国家统一的遗产管理法,以提高遗产管理的权威性,使遗产管理部门有法可依。

为确保法律的实施,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遗产管理部门的工作应定期接受上级人大、政协与同级人大、政协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的监督和检查,同时,中央可以授权并委托专家和志愿者组织民间监督团体,对遗产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遗产管理部门实行首长负责制,对于查出的问题,人大、政协专门委员会立即提出整改意见,由遗产管理机构遵照执行。对于出现严重的遗产毁损,人大可立即责成启动行政乃至司法程序,追究遗产管理机构首长的责任。

人大应责成政府将遗产管理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形成经费每年适度增长机制,并监督预算的实施。政府应在每年度的人大会议上,就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情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请人大审议,这应成为一个制度。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遗产管理部门退出经营活动。遗产管理部门按照遗产管理的要求,以特许经营方式授权企业或个人,对遗产进行合理开发经营,并向经营者收取一定的特许经营费上缴国库,国家适当返还。遗产部门作为政府机构必须脱离经营活动,对其下属企业按照国企改革的要求,把企业从机关剥离出去,或由国资委托管,或市场化改制,至于经营者与遗产机构的责、权、利的关系可通过法规界定。

(四)拓宽经费来源且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拓宽经费来源,严格专款专用制度,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高效运作的管理体制,离不开必要的经费保障,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精简的管理机构有利于减少支出,要将节约的经费和财政拨款专款专用,加强财务审计。但我国各类遗产丰富,政府拨款除去人头费往往捉襟见肘,拓宽资金来源也是当务之急。政府应成立保护遗产基金会,开展对外工作,积极吸收国际友好组织和人士的捐款;另外拓宽国内渠道,运用税收杠杆,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基金会捐款,并在应缴税额中予以扣除。

综上所述,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自然与文化管理体制,是保护利用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关键。

文化管理体制范文6

一、公共财政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在公共财政与文化产业关系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商业化、赢利化等特征,应该由市场机制去解决,即亚当·斯密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会自行调配,无需政府干预。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发展不需要政府过多支持与插手。比如,在美国, 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很少,在文化产业领域基本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但另外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文化产业虽有市场性的特征,但也有公共性的特征,某种程度上讲是部分公共物品,具备一定的公共性、福利性。因此,政府一定要对文化产业采取扶持政策。比如,法国、韩国等,不仅对整体文化建设重金投入,而且也非常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扶持。

笔者认为,我国是一个历来重视文化公共性的国家,文化产业所生产和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同样具有公共性特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其实是似二而一的混合整体,对文化发展的财政支持应当有大文化的经济视野,应当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完善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机制与管理模式。

实际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公共财政的壮大与充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拉动GDP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达到2.75%。

可见,公共财政与文化产业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二、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财税政策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巨大成效,文化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良好,财税政策也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文化产业投资渠道不畅通

文化产业的投资可分为几个渠道: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等。由于政府部门包办体制及一些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民间投资成本过高,而外资由于在文化市场进入方面受到一些制约,也比较难进入。这些情况导致了投资渠道过于狭隘,一些民间投资与国外投资业呈现出重复无效益,高投资低回报等问题。

(二)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且投资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一是总体经费偏低。2008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18.68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0.4%。二是地区间的文化事业费差异悬殊。2008年北京市的人均文化事业费为87.40元,是河北省的12倍。三是城乡差异悬殊。有关资料显示,如果减去城市投入部分,以全国农业人口计算,2008年农村文化投入人均仅有两角钱。从表面上看,文化事业是公共产品,与文化产业联系不大,但实际上,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也是对文化产业的间接性投资。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既是为文化产业作出开源性的投资,也是对文化产业消费潜能的培养。此外,良好的文化氛围还将促进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品位,丰富其内涵,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财政支出结构与方式不合理性导致的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比例过大的趋势还在上升,特别是财力比较薄弱的地区。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再怎么增加财政投入也很难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地方政府出台的文化产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有限

以动漫产业为例,各地政府的普遍做法是:为入园的动画创作者提供数年免费或折扣的房租优惠,为本地创作的动画片在播出上提供每分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的奖励(实际上奖励资金的最终受益者是电视台或外国购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产动漫在数量上的增长,但无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

(四)税负过重

一是重复征税。比如在增值税方面,现行的增值税征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征税问题。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型产业,其资产大部分表现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形式,属于无形资产。在开发的过程中,投入往往占成本的大部分,但企业在纳税的时候并不能抵消一些投入。同样的,一些艺术行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重复纳税问题。二是有些文化产业的税负比较重。例如一些成本高的音像制品,发行期间交纳的税种繁多,如营业税、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和关税等。再例如数字动漫行业及新闻媒体行业,当前还缺乏体现行业自身特点的税收政策,而且这类行业的相关媒体需要大量节目内容,这在无形中也加重了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