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学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运动营养学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大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产学合作教育结合紧密,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建设日趋完善,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 1深化校企合作,走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 1.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成立了以安徽省运动医学行业、相关企事业和各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专家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全程参与本专业的建设。 与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09届订单培养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的34.5%。依托康复保健的相关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安徽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田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射击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等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合作单位的专家在专业定位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学生专业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我院进行了紧密型的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紧密型产学合作教育的局面。 1.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三块并重,二层深入”的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三块并重”即“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职业资格证书”三块同步要求,同步进展,主干课程强调实验实训,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进程中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资格证书教育环节紧扣,将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二层深入”即实训实践、实习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抓落实,促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学以致用,学能致用。 通过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分析,经过几年的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三个循环,二个阶段,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个循环:即实训、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层层递进。 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5个学期,按照专业培养方向,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 第二阶段即最后一个学期,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些准用人单位进行,以毕业(顶岗)实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提前融入职业角色。 三个方向:即把就业岗位定位在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公共健康指导三个方向,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着重进行了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依托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从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周进行至少6学时的专项技能训练,将学生按小组分到各优秀运动队、康复机构等实训基地。在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在实训基地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整个过程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主线,将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1.3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双师队伍 加强产学合作教育,与运动管理中心、康复治疗部门等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伤科推拿学实践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等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实训教材和《运动解剖学》、《康复护理》、《创伤急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使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与行业、企业之间通过人员互兼互聘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定期请专家给师生开办学术讲座,就业指导和成才教育,对学生实行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指导专业实习实训,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专业教师积极为体育行业、康复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加强了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为教师创造了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2.1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安徽省体育行业和康复治疗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全面的体育保健与康复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服务竞技体育并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康复保健等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定为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不断修订、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运动保健技能、康复治疗技能、公共健康指导技能三个培养方向的要求确定三个子模块内容,进而形成专业技能模块,再由专业技能模块开发出专业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等四大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选择内容,基础课突出应用和适度,专业课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四个重要环节构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几年来不断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的结构,如将较综合的《运动医学》细化为《运动医务监督》、《营养学》和《运动处方》。 2.2实施“双证融通,一教多证”教育 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的培训鉴定相衔接,进而形成了专业特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如要求在《运动伤科推拿学》课程结业时必须达到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同时还可考取保健按摩师中级证书;《营养学》课程结业时,学生可考取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体育技术课结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考取健美操、跆拳道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已毕业的三届学生中,85%以上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了按摩师证、营养师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层次,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余地。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紧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资格证书”教育又促进了核心课程的建设,使《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等核心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不断改革,打造特色 3.1立足体育行业,服务竞技体育 以“立足体育行业,面向康复保健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为指导思想,在我院积极推进“教科训一体化”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独特的教学资源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 专业教师为安徽省奥运会冠军邓琳琳、摔跤奥运亚军许莉等提供了医疗保健服务,为备战全运会的运动训练队担任队医。 这些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奥运夺金、全运突破”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连续几年承担了安徽省举重队、体操队、跳水队等多个运动队运动员的推拿按摩与运动恢复,及运动创伤的康复与治疗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实现了“双赢”效应。 3.2面向康复保健市场,体医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立足体育行业,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根据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了不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体育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专业。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体医结合”和“以中医传统保健康复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两条主线。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放在传统医学上,如推拿学、针灸学等;在体育学科方面突出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体育、娱乐体育等各种体育锻炼方法。 将相应的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人体科学、体育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和保健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了“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的专业教育理念。 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医务监督》等一批“体医”知识交叉与渗透的特色课程,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运动创伤的防治、运动性疲劳恢复、人体运动机能评定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特色明显。 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和公共健康指导等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了传统的体育院校窄口径的人才模式,使学生成为“体医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就业面宽,发展空间较大。 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康复医学以来,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活力。同时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火爆以及现代疾病、人口老龄化和伤残人口的增加都急需一大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而懂得医学知识的人不一定了解体育运动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运动的人又缺乏医学医疗知识,体育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医学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弥补这一空白。
近年来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李娜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大满贯得主的网球运动员之后,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与世界高水平的网球教练员之间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教练员的学习能力决定着网球教练员能不能跟上时展的要求。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体系进行梳理,为提升教练员的总体实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
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自1999年来,我国网球协会逐步进入了国际网球联合会教练员的培训体系之内,从宏观上来看网球教练员培训得到了教练员的支持,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教练员训练理论、训练技战术的培训。
1中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组织方式
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的培训主要是提升教练员的总体实力,现阶段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专题讲座、学术会议交流等组织形式,网球运动的发展较为迅速,学术对网球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通过专题讲座和学术会议交流两种形式能够有效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水平,现在对培训以及学历教育不再是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首选了。
2中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
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要保证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保证在培训过程中教练员接受的培训符合时展的特征,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以及运动训练学的特征,有助于教练员培训之后运用于实践之中,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主要包括生理、生化、心理、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由专项训练、比赛、基本技术、战略战术、体能、步伐等专项理论与专项实践等构成专项课程;由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等组成的人文社科课程。网球教练员是个综合性的职业,单单靠训练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更重要是的学会观察,观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观察比赛场上的情况,并且能够与队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队员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有所取舍,能够满足教练员的需求。
3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一直是国家统一安排、包括课程的设置、专家的确定等,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球继续教育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网球继续教育的培训与社会相结合而进行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网球继续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总体上还不够系统完善等方面。
3.1等级网球教练员培训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层级性
目前我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体系包含管理决策、运行实施、后勤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各个教练员地域不同,各个地方的政策法规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中不同地区的网球管理部门在进行培训过程中对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性不强,另一方面教练员水平层次不同,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教练员的筛选不够,培训内容按统一的要求进行,不能做到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教练员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各地的经济状况有所差异,一些发达地区的网球教练员能够保证定期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然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原因导致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缺乏连贯性,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很难得到保障。目前职业网球教练员是最高等级的培训,该培训具有组织复杂,培训周期长,教练员资历高等特点,我国省级网球教练员主要是来自退役的网球运动员,虽然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是优秀的网球教练员,但是退役运动员具有成为优秀教练员良好的潜质,通过后续的继续教育使运动员成为教练员是继续教育的目标和培养方向,因此,继续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抓住退役运动员的特点,整合教育资源,使退役运动员成为优秀的教练员。
3.2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脱节
政策是主管部门为了更好引导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出发点是为了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制定的过程中有些政策并没有考虑全面,有些政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物的正常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继续教育的政策是保证网球教练员更好发展的前提,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以及教练员的年龄、学历、执教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再进行网球继续教育政策的制定。不可否认有些政策的制定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的色彩,这样就加剧了在网球继续教育过程中实施的困难程度,不能为了出政策而制定政策,一定要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可操作性。
3.3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
课程是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开课随意,课程设置不符合教练员实际需求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提高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规范性,课程设置上把专项理论知识和训练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教练员在经过网球继续教育之后真正有所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上也要增加,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训练技能,挖掘训练的深度和广度,设置运动人体科学、生理生化知识、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另外,课程设置上也教授教练员人文方面的知识,让教练员有良好的心态,训练是为了取得成绩,但不要把成绩看得过重,远离功利色彩,真正体会网球带给自己的快乐。
4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一,导致各国教练员继续教育体制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面貌,总体来讲各国继续教育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以及政府与社会共管型三种。澳大利亚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政府制定总体的政策法规,各个运动协会在根据政府指定的政策组织实施,将继续教育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完成一个模块之后进行另一个模块的学习。美国属于社会组织管理型,美国政府没有负责管理体育的部门,所有的体育组织都是社会型组织的,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教练员训练理论、技战术以及体育急救知识。英国和德国属于政府和社会组织共管型体制。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向,不同层次的教练员进行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的学习,教练员的等级分为国家级教练员、高级教练员、中级教练员、助理教练员和预备教练员五级课程体系。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方面也存在差异,我国在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取长补短,从发达国家的体系构建中发掘出适合我国特色的体系。
5结论与建议
我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专题讲座、学术会议交流等组织形式,课程的设置上不能满足现阶段网球教练员发展的需求。我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等级网球教练员培训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层级性,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脱节,中国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建议我国在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课程的设置上要满足教练员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网球教练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从发达国家的体系构建中发掘出适合我国特色的体系。
作者:李子乔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文兵.我国网球教练员培训体系的现状及对策[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员;膳食营养;能量摄入;饮食结构;营养干预
营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养合理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尤其是高水平专业运动员,日常训练负荷强度大,能量消耗也大,因此营养对其身体状况和运动竞技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膳食能量必须满足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能量需求[1],合理营养与科学训练相结合,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相反,营养不当不但降低运动竞技能力还会影响运动后体力的恢复和健康水平[2]。何玉敏通过对足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及营养支持的研究发现,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量可能会对运动成绩产生负面的影响[3]。因此,通过膳食营养调查评价运动员营养状态,是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营养干预策略的基础,通过针对性营养干预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4]。本研究旨在通过3天24小时膳食调查和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了解高水平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现状,分析运动员在日常饮食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营养教育方案及实施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优化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结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膳食状况和营养干预效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68名高水平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33名运动员从事体能类项目(包括举重、田径、游泳),35名运动员从事技能类项目(包括排球、摔跤、柔道)。高水平运动员的判定标准:获得全运会决赛参赛资格,即通过了全运会的预赛选拔,全国性比赛前16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2实验方法
1.2.1膳食调查
本研究采用3天24小时食物称量法,调查高水平运动员连续3天的早、中、晚餐以及加餐、零食等所有食物的摄入量。称量得到食用前的食物重量,食用后的食物重量,计算出每人每餐的净摄入量。在进餐前,在运动员餐厅后厨根据厨师的具体操作,计算出食物的生熟比,以及油、盐的用量,用以计算出每名运动员在每餐中所真正摄入的食物生重。在膳食调查的同时询问并记录运动员在正餐之外吃的加餐、饮料、零食及水果的种类和数量。最终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推荐摄入量标准对本次调查的运动员营养素的摄入情况进行评价。
1.2.2KAP调查问卷
编制《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并经由相关专家修改完善,对内容效度进行专家评估,结果显示效度较高。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调查(6题)、饮食习惯调查(15题)、营养知识调查(17题)、营养态度调查(7题)4个分量表(共45题)。通过现场调查的形式发放问卷68份,回收68份,有效问卷68份,回收及有效率均为100%。
1.2.3膳食营养干预法
(1)干预观察指标。根据膳食营养调查结果确定干预的主要指标: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午餐的摄入量、晚餐的摄入量、营养知识。(2)营养宣教。宣教主要围绕《推荐的中国运动员膳食营养素和食物适宜摄入量》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运动员进行4周的干预,每周开展一期膳食营养讲座,每次60分钟。为确保干预效果本研究邀请专业营养师精心设计宣教专题,分别为:《膳食是最好的恢复》《七大营养素功能与来源》《能量需求与供应》《营养知识竞赛》。(3)随餐膳食营养指导。对运动员的餐盘进行现场指导,指出其选取食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善建议。建立微信群,对运动员每次摄入的食物进行照片反馈,并给出个性化指导。
1.3数据处理
使用《运动员及大众膳食营养分析与管理系统软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对运动员摄入食物中各类营养素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以均值±标准差(X±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研究结果
2.1膳食营养干预前的膳食调查
2.1.1总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陈吉棣等认为运动员平均每日总能量摄入应为3700~4700kcal,《运动员及大众膳食营养分析与管理系统软件》根据运动项目、性别、年龄及体重的不同,提供了总能量和各种各种营养素的个性化推荐量,因此本研究依据软件推荐的方法来量化。经统计分析发现(见表2、表3):运动员的总能量摄入量等于64.8%推荐量,其中达到总能量推荐量80%~120%的运动员有15人,占22%;达到推荐量60%~80%的有28人,占41%;低于60%推荐量的有25人,占37%。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的80%~100%,但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其中技能类项目的碳水化合物不足推荐量的一半。高水平运动员的维生素摄入量存在较大的差异:维生素A和维生素B1摄入量不足50%的推荐量;维生素B2达到推荐量;维生素E超过推荐量的4倍;维生素C基本满足运动需求。绝大多数运动员的钙铁锌硒等矿物质摄入量达到并超过推荐量。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营养素摄入情况发现,运动员普遍维生素B1的摄入量不足,但是体能类运动员维生素B1的摄入量/推荐量的比要高于技能类运动员(P<0.05)。虽然钙的推荐量基本达到推荐量,但是体能类运动员钙的摄入量/推荐量的比低于技能类运动员(P<0.05)。
2.1.2三餐摄入供能比例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见图1),男、女运动员的早餐摄入供能均达到了推荐值,女性运动员的早餐摄入供能比(30.17±7.54)显著高于男性运动员(25.35±11.11)(t=2.013,P<0.05)。男、女运动员的午餐摄入供能比均小于最低推荐比例35%。晚餐普遍摄入过量,男、女运动员的晚餐供能比例均值超过最大推荐值30%。17.65%的运动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加餐,供能比例在推荐区间内。
2.2膳食营养干预前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2.2.1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
营养知识是选择食物的重要因素,营养知识缺乏会对饮食习惯产生不利影响[5]。关于营养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总体的营养知识正确率为66%,大多数运动员掌握基本的营养知识,但是在“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一题上,62%的运动员认为蛋白质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而非碳水化合物,关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也知之甚少;54%的运动员不知道运动员每日应该摄入多少蛋白质;在每种食物主要富含的营养物质方面的知识方面,对于含钙、铁、膳食纤维、胆固醇及碘等熟悉食物的知识相对较好,正确率在74%~94%,但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食物富含哪种维生素;半数运动员从未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不清楚其中的主要内容。
2.2.2营养态度调查情况
营养态度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74.75%的运动员对膳食营养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能够正确认识营养对运动的重要意义,也愿意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训练成绩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同运动项目之间在营养态度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2.2.3营养行为调查情况
在饮食习惯方面(见表5),80%的运动员能够保证健康的饮食习惯,每天都吃水果、蔬菜、肉、蛋、奶,但是粗粮、豆类制品和海产品的摄入量明显不足。运动员的进餐时间较短,78%的运动员的进餐时间不足20分钟。约30%运动员有经常吃零食的习惯,且女性运动员数量多于男性运动员。72%的运动员对喝水存在明显误区,只是在口渴之后才去喝水。进一步的性别差异比较发现(见图3),女性运动员的营养知识(P<0.01)和行为(P<0.05)均显著优于男性运动员,且营养知识和行为具有一致性,即营养知识越多,健康正确的营养行为越多。在营养态度方面则不存在性别差异,通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营养态度和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r=0.434)。
2.3膳食营养干预前后观察指标对比
经过4周的膳食营养干预,结果如图4、图5显示,运动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1),午餐的热量摄入也显著增加(P<0.05),但是晚餐摄入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P>0.05)。通过对运动员进行营养知识专题学习,知识竞赛结果正确率由66%提高到98%,即整体来看运动员完全掌握相关营养知识。
3分析与讨论
3.1膳食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的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在合理区间,而碳水化合物严重不足,其中举重和柔道队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情况最不好,有90%左右的队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60%。Jenner等对澳大利亚女子足球联盟运动员膳食摄入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运动员不符合碳水化合物(96%的运动员),铁(87%的运动员)和钙(61%的运动员)的推荐量建议,但却符合蛋白质(74%的运动员)和脂肪(78%的运动员)的符合推荐量的建议[6]。通过KPA调查发现,这一结果与运动员的营养认知有关,也与食堂中主食的品种和口味过少有关。低碳水、高蛋白质的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的摄入,会进一步导致维生素的缺乏。建议给予运动员更多营养知识,使其认识到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重要也是主要来源。建议食堂增加主食花样,改善主食口味,让更多的运动员选择主食,以增加主食摄入量。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1摄入严重不足,其中举重队和排球队维生素A的摄入情况最不好,约有80%的队员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60%,各支队伍对维生素B1的摄入量与推荐量相比均严重不足。维生素A对于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机体免疫力非常重要,摄入不足可能与深绿色蔬菜过少有关。无论体能类运动员还是技能类运动员,都要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B1。维生素B2达到推荐量,维生素C基本满足运动需求。部分运动员从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C不足,一方面因为选择的蔬菜和水果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及时补充运动饮料。维生素E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的4倍,这可能与运动员餐厅烹调均用花生油且油量较大有关,因此在指导运动员进行降控体重时,一定要提醒运动员注意控油。调查显示,山东省几乎全部高水平运动员的钙、铁、锌、硒的摄入量均达到推荐量。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7-8],这可能与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餐厅的伙食标准较高有关,奶制品、海鲜等种类齐全且充足。对照《运动员及大众膳食营养分析与管理系统软件》的三餐供能比标准(早餐25%~30%;午餐35%~40%;晚餐25%~30%;加餐0%~10%),山东省运动员的早餐就餐及摄入情况均较好,能够为上午的训练提供充足的能量。女性运动员较男性运动员更加重视早餐的能量摄入,个别运动员偶尔由于训练累、疲劳不易恢复等原因会偶尔错过早餐。男、女运动员的午餐供能比偏低,晚餐摄入供能均过大,加餐适当。午餐摄入不足,不能满足下午高强度训练的需要,晚餐摄入过多,在晚上没有训练的情况下,会给机体增加负担,增加脂肪含量。
3.2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通过对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发现,在运动员群体中存在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一些基本营养知识以及与运动训练相关的营养知识,但大家都对待营养的态度较积极,希望获得知识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该结果与国内外已有文献得出的结论一致,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错误概念包括:蛋白质是肌肉收缩的主要能量来源,摄入碳水化合物会使人发胖等[9-10]。运动员对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概念不清楚,知道糖类可以供能,但却不知道糖类是碳水化合物。对于含钙、铁、膳食纤维、胆固醇及碘等熟悉食物的知识相对较好,但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食物富含哪种维生素,这与称重调查的结果一致。从用餐时间来看,运动员的用餐时间多数都在20min以内,合理的用餐时间应该为20~30min。过快的进餐速度不仅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女性运动员比较喜欢吃零食,而且零食的质量无法保证,不仅会影响到正常食物的摄入,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和训练质量。调查结果还发现,女性运动员的营养知识和行为均显著优于男性运动员,即女性运动员较男性运动员具有较多的营养知识,从而其健康正确的营养行为也越多。同时也可以表明运动员的营养知识和行为具有一致性,加之营养态度和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通过运动员积极的营养态度推断运动员的营养饮食行为也会有较大的改进。这就必须要加强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知识教育,增加知识储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后积极求变。
3.3膳食营养干预效果
针对调查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随餐指导是提高运动员膳食营养现状的主要方法。在连续4周的宣教和指导后,运动员碳水化合物和午餐的摄入量显著增加,在没有改变食谱的情况下,一是运动员对食物和供能等的认识增加,二是为了满足训练的需要,尽可能地多选取不同种类的食品。营养知识正确率的显著提升可能来源于每周的膳食营养专题讲座和个性化营养问题的指导,研究表明专业营养师不仅能提高运动员的营养知识,还可以对限制或阻断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11]。晚餐的摄入量没有显著变化,仍然存在摄入过多的现象。一项对我国青年男子足球运动员进行的营养干预研究中,将运动员分为讲座组和非讲座组,经过4周的营养干预后,运动员的营养知识、KAP问卷得分都有了显著性提高,而其他无显著性变化[12]。可能是由于下午训练的消耗量较大,急需补充热量,大部分运动员晚上没有训练,晚餐时间较长。指导或监督不到位也有课能会影响干预效果,需要加强对运动员的现场指导,并给予改进饮食习惯的具体方法。对运动员的营养干预从1周到3个月不等,时间越长干预效果越好,不仅改善运动员的饮食结构和营养知识,还对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血液指标等产生积极影响[13-15]。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的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较为合理,需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和B1摄入不足,维生素B2和E的摄入量达到并超过推荐量,维生素C基本满足运动需要,矿物质摄入充足。三餐分配比例不合理,需适当提高午餐能量摄入,减少晚餐能量摄入。(2)4周的膳食营养干预能够大幅提高运动员的营养知识,运动员碳水化合物和午餐的能量摄入显著增加,但是晚餐改善不明显。
4.2建议
长期系统地监控膳食营养情况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了解运动员的机体状况,从而对训练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制定合理营养补充方案。同时加强对训练中心膳食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发放膳食营养知识及食品安全手册,为运动员餐厅配备专业营养师。多渠道创新性普及营养知识,着手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满足运动训练的能量需要,以提高运动成绩。高水平运动员的营养教育和干预具有持续性,为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营养知识掌握及膳食行为改善情况,后续可以开展长程干预及纵向研究,并对各种渠道的效果、剂量效应及时间跨度等进行探讨,以期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BURKELM,CASTELLLM,CASADJ,etal.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AthleticsFederationsConsensusStatement2019:nutritionforathletics[J].IntJSportNutrExercMetab,2019,29(2):73-84.
[2]陈吉棣.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57-262.
[3]何玉敏,刘军.足球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营养支持策略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2):32-36.
[4](澳)路易斯·伯克,(澳)薇姬·迪金.实用运动营养学:原书第5版[M].常翠青,艾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
[5]HAQI,MARIYAMZ,LIM,etal.Acomparativestudyofnutritionalstatus,knowledgeattitudeandpractices(KAP)anddietaryintakebetweeninternationalandChinesestudentsinnanjing,China[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2018,15(9):1910.
[6]JENNERSL,DEVLINBL,FORSYTHAK,etal.Dietaryintakesofprofessionalaustralianfootballleaguewomen's(AFLW)athletesduringapreseasontrainingweek[J].JSciMedSport,2019,22(11):1266-1271.
[7]P.DANESHVAR,M.HARIRI,R.GHIASVAND,etal.Dietarybehaviorsandnutritionalassessmentofyoungmaleisfahaniwrestlers[J].IntJPrevMed,2013,4(Suppl1):48-52.
[8]黄晓旭.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营养现况调查、膳食干预及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5.
[9]张援,康琰琰,郑琦,等.优秀女子小球集体项目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及其对血清铁蛋白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36(6):499-505.
[10]DEVLINBL,LEVERITTMD,KINGSLEYM,etal.Dietaryintake,bodycompositionandnutritionknowledgeofaustralianfootballandsoccerplayers:implicationsforsportsnutritionprofessionalsinpractice[J].IntJSportNutrExercMetab,2017,27(2):1-21.
[11]RIVIEREAJ,LEACHR,MANNH,etal.NutritionknowledgeofcollegiateathletesintheUnitedStatesandtheimpactofsportsdietitiansonrelatedoutcomes:anarrativereview[J].Nutrients,2021,13(6):1772.
[12]ZENGD,FANGZL,QINL,etal.EvaluationfortheeffectsofnutritionaleducationonChineseelitemaleyoungsoccerplayers:theapplicationofadjusteddietarybalanceindex(DBI)[J].JExercSciFit,2020.
[13]SÁNCHEZ-DÍAZS,YANCIJ,CASTILLOD,etal.Effectsofnutritioneducationinterventionsinteamsportplayers.asystematicreview[J].Nutrients,2020,12(12):3664.
[14]康琰琰,陈颖,张援.女子赛艇运动员膳食营养干预个案分析[J].体育科技,2020,41(1):21-23.
一、精准定位,突出体育课程设置体能导向
第一,要更新体育训练的理念。要以《小学生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和学生个性特征,结合当前体适能教学发展的现状,小学体育教学要完善课程与教材设置,开发出适合小学生体质的课程体系,用全新教材引领教学实践。第二,要明确目标整合的要求。在体育课程设置的体能转向中,要采取标准的运作措施,进行目标分解和实践整合。所谓目标分解,就是要结合《小学生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将体能训练目标落实为运动参与目标、技能目标、身体素质指标、心理健康要素和社会适应性等几个方面。然后,要根据上述目标,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组织教学内容,考虑因为年龄段不同、接受能力差异而造成的相关要素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实现目标选择与整合,促进课程目标更好地转变为学习目标。第三,要突出教学内容分类与选择。在教学内容上,要借助现代先进的体适能训练方法与实践,融合进小学体育课程中去。要重视相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在横向、纵向层面的要素协调性。小学体育课程设置上,要包含理论知识、技能组成、拓展开发等多方面内容,要根据学生专长、兴趣,结合课程实际和学校需求,采取课题化、小型化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二、多措并举,促进体能教学与体育课程融合
第一,根据小学生体质特征,依托专项训练内容,分析体能训练模式、手段与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策略。第二,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训练模式,强化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的结合,确保用体能为技术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完善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双向互动,强化理论内容的学习,让小学生了解体能训练的目的及意义,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和意识。
三、抓住重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师体能培训
一、精准定位,突出体育课程设置体能导向
第一,要更新体育训练的理念。要以《小学生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和学生个性特征,结合当前体适能教学发展的现状,小学体育教学要完善课程与教材设置,开发出适合小学生体质的课程体系,用全新教材引领教学实践。第二,要明确目标整合的要求。在体育课程设置的体能转向中,要采取标准的运作措施,进行目标分解和实践整合。所谓目标分解,就是要结合《小学生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将体能训练目标落实为运动参与目标、技能目标、身体素质指标、心理健康要素和社会适应性等几个方面。然后,要根据上述目标,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组织教学内容,考虑因为年龄段不同、接受能力差异而造成的相关要素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实现目标选择与整合,促进课程目标更好地转变为学习目标。第三,要突出教学内容分类与选择。在教学内容上,要借助现代先进的体适能训练方法与实践,融合进小学体育课程中去。要重视相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在横向、纵向层面的要素协调性。小学体育课程设置上,要包含理论知识、技能组成、拓展开发等多方面内容,要根据学生专长、兴趣,结合课程实际和学校需求,采取课题化、小型化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二、多措并举,促进体能教学与体育课程融合
第一,根据小学生体质特征,依托专项训练内容,分析体能训练模式、手段与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策略。第二,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训练模式,强化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的结合,确保用体能为技术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完善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双向互动,强化理论内容的学习,让小学生了解体能训练的目的及意义,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和意识。
三、抓住重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师体能培训
【关键词】孕期;健康教育;妇产科;分娩方式
妊娠是母体承受胎儿在其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在怀孕期间很多孕妇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会使患者体内分泌儿茶酚胺、抗利尿激素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不利影响[1-3]。孕期的健康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缓解不良的情绪,同时弥补了孕妇在孕期知识上的空白。本实验就是将孕期健康教育应用到妇产科护理工作中,观察其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孕妇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8.1±2.1)岁,初产妇27例,经产妇23例;实验组年龄25~32岁,平均年龄(28.8±2.6)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3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身体状况等基本资料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实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实验知情同意。
1.2病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年龄18~40周岁。②患者头脑清醒、情绪稳定,无精神类疾病,可以配合实验。③患者无家族遗传病、严重内分泌疾病、严重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④就诊前未服用过对本实验有影响的药物。
1.3实验方法:组成专业的护理小组,实验开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产妇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产妇进行孕期健康教育。具体健康教育内容:①心理健康教育:孕期女性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该以熟练的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平时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应该有意识的转移患者注意力,鼓励患者听音乐、看杂志,释放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避免孕前期焦虑症。②用药指导:很多药物具有致畸性和致流产性,另外很多中药如红花、大黄等,其具有活血作用或者药性峻猛,因此孕期用药应该遵医嘱,不可私自用药。③饮食指导:孕期的女性身体的消耗量比较大,因此需要摄取的营养也比较多,所以在饮食方面要非常注意。孕期可以食用包括:水果、蔬菜、谷类(米、麦等)和蛋白质(奶制品、豆制品),同时孕妇应补充钙质、维生素D和叶酸。但是营养的补充一定要适量,过度补充某种营养物质也会有碍身体健康。长期高糖饮食导致血糖升高会导致胎儿致畸率升高,同时血糖偏高会加重孕妇肾脏负担;孕期高蛋白饮食,会影响孕妇的食欲,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大量蛋白摄入会导致人体内产生大量硫化氢、组织胺等有害物质,容易引起腹胀、食欲减退、头晕、疲倦等现象;长期多吃高脂肪食物,会使大肠内的胆酸和中性胆固醇浓度增加,同时,高脂肪食物能增加催乳激素的合成,促使发生乳腺癌,不利母婴健康;孕妃盲目地进行高钙饮食,大量饮用牛奶,加服钙片、维生素D等,对胎儿有害无益。营养学家认为,孕妇补钙过量,胎儿有可能得高血钙症,出生后,患儿囟门过早关闭、颚骨变宽而突出等,不利健康地生长发育。怀孕初期,害喜症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准妈妈的胃口。在饮食上,一般不提倡大补营养,尤其像人参一类的补品不提倡孕妇食用。主要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孕吐严重的孕妇,要注意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④向孕妇介绍孕期检查的必要性,孕期应及时进行检查。⑤孕期应该适量运动,可以进行散步、瑜伽、有氧操或者孕妇操等,能够防止由于体质量增加和重心变化引起的腰腿疼痛,松弛腰部和骨盆的肌肉,为将来分娩时胎儿能顺利通过产道做好准备。运动时动作要轻以产生疲劳感为度,并且每天坚持做。
1.4观察指标:本实验将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和分娩方式作为考察指标。由护士长出题,以试题的形式对产妇的健康知识掌握度进行考察,100分为满分,以≥60分为合格,计算合格率。
1.5满意度级别: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对参加实验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分级,计算满意度。
1.6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满意度分析:对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满意度三个级别对比中P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满意度高达84%而对照组的满意度只有60%,认为孕期健康教育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患者对于其效果是满意的。
2.2健康知识掌握度: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的产妇对于健康知识掌握较好,P=0.023<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孕期健康教育,普及各种孕期知识,使得产妇对其熟练掌握,对胎儿和产妇自身都将大有裨益。2.3分娩方式考察:由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的顺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9<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经过孕期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孕妇克服心理障碍,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同时考虑到顺产更有利于新生儿健康发育因而更多的选择顺产的方式。
3讨论
怀期孕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会使患者体内分泌儿茶酚胺、抗利尿激素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不利影响[4]。经过孕期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孕妇的不良情绪,为分娩做好准备。自然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胎儿经子宫有节奏地收缩,胸部受到压缩和扩张,有利于肺的活动和出生后呼吸的建立[5-6]。生产中产道对胎头的挤压,刺激了胎儿中枢神经,对于出生后神经运动的建立也是非常有益的[7]。由于免受麻醉和手术影响,产妇在产后身体恢复得快,可以早日照料宝宝。阴道分娩时子宫的收缩和产道的阻力,还可将胎儿呼吸道内的羊水挤出,不仅有利于出生后的呼吸,还可减少湿肺及羊水吸入造成的吸入性肺炎[8]。而且对于产妇来说损伤小、出血少,生产当天就能下床走动,恢复起来会比较快,还能避免宫腔手术操作可能带来的感染等产后并发症。因此自然分娩是显著优于剖宫产的。
参考文献
[1]王乐霞.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0):230-231.
[2]党静波.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疗效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6,24(2):43-45.
[3]金鹰飞.孕期健康教育对初产妇选择分娩方式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6,29(10):109-110.
[4]田广艳.浅谈在妇产科护理中孕期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6):199-200.
[5]王莉.孕期健康教育和个体化营养指导应用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100-103.
[6]崔建华.孕期健康教育在基层产科护理中的意义及其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5):144.
[7]魏本贤.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护理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263-264.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评出21世纪全球最流行的职业,一共20个,健身教练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于是从事体育健康产业人士开始关注健身教练的职业生涯,高校作为体育健康产业人才的输送基地,开始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多地考虑当前社会就业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专业能力在社会中创造实践价值。体育活动项目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运动观念随之形成,对体育运动逐渐产生兴趣,甚至使参加健身运动成为一种时尚运动,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体育产业有了更多的需求,对体育人才也有大量的需求。高校体育学院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领域的人才匮乏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参与体育运动的民众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使民众科学健身,参与到体育产业活动中,从事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事业,诸如体育产品的经营开发、体育赛事的策划等,使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要考虑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还可以为体育健康行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本论文的研究中,首先调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社会对健身人才的能力需求,然后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对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进行各个维度的全方位改革,以此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即通过供给侧改革,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人才的精准供给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实际需要,通过网络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论文搜索平台获取大量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就业能力、就业技能现状与就业能力提升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篇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用人单位,以健身俱乐部和幼儿体能训练公司为例,了解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现状,以及对就业能力需要提升的方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为本文写作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持。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能力需求、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表,对10所高校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21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以及目前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校体育学院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让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所提高,确保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有较高的契合度,才能让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本研究中对10所河南省高校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课程设置情况
教育部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包括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导论、休闲运动概论、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社区体育、体育设施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和经纪、技术经济学、休闲健身理论、体育政策法规、城市社区体育、现代商务体育、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河南各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与比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基本课程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学、体育保健学等均有开设,这些课程普适性较强,但是缺乏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体育组织、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紧急救护等课程。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体育学院中,6所高校的体育学院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开设的课程比较全面,不仅涵盖了体育运动理论,还有技能理论方面的学科,包括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保健学,在运动训练学方面,不仅包括基本理论,还涵盖基本技术,指导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学习能力,而且在课程中还设置有全民健身指导选课模块,这些都属于主修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还有一些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修。高校体育学院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比如,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课程,在教学中局限于理论层面,学时比较短,通常一个学期就结束了,没有贯穿体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运动训练学教学,学生只能简单地理解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对有关的整体内容不能综合掌握,不能在实际中合理运用,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对河南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31.4%的教师认为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课时分配不合理;25.7%的学生认为知识学习不够系统;22.1%的学生认为一些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不够深入,仅仅是一些基本技能,不能达到指导群众的目的等。有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都是按照教育部给出的方案设计的,也有部分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建立有自身校园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体系。还有一部分院校的课程按专业目录中的课程方案照搬设计,而未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所以会出现教学课程单一、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教学缺乏指导、教学成果的简单评定和考核等问题,明显地将教学模式、计划缺乏基础、综合和专业研究实践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二)教学实践实施情况
从接受调查的高校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教学情况来看,包括基础理论法、学校体育学等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理论教学,都将实践环节纳入其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采用固定的模式,而是走上了教学改革的道路,力求创新,在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讲课,让学生准备实践活动等,注重训练学生的教练技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技术水平。体育专业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是比较到位的,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任务之后,还会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训练方案,健身俱乐部所设置的健身训练课以及私人教练的教学内容。教师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让学生对健身俱乐部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健身俱乐部的人才需求有所了解。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中,如果将学生将来的职业定位于健身俱乐部教练,未免存在局限性。中国倡导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很大的,除了健身俱乐部之外,包括幼儿体能训练公司、户外拓展公司、养老机构等都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满足了经济需求。
(三)课外实践实施情况
高校的体育学院在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课外活动,学校也会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社会中施展自己的专业才能。比如,当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到健身俱乐部提供服务,让学生了解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情况以及对于人才技能的要求。但是从当前的课外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指导到位,学生多是在实践中自我成长,没有机会接受专业技能指导。所以,体育学院对这方面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将课外实践方案制定出来,督促跟踪落实方案要求,确保真正落实落细各项举措,做到科学有效培训人才。对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需要根据健身俱乐部的人才质量需求定期组织培训,只有适时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进而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工作环境,高效进入工作状态。
(四)高校培养、输出的体育人才质量情况
中国的体育健康产业迎合了当前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迅速,对于高校而言,这是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起来,而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非常少,目前从事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层级也比较低,这种人才结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时候,虽然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本质内涵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积极主动地适应体育健康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面对体育健身行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人才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很少有达到要求的,因此人才就业就令人担忧。高校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了供给侧改革,更多地从人才培养本身出发,没有从社会的角度开展。高校在体育人才教育中没有考虑到供给质量,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没有将学生就业作为导向。高校没有将完善的培养机制建立起来,没有做到培养与管理相结合,使所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适应当前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局势。
(五)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力量现状情况
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起步比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学历与年龄偏低,工作年限较短,实际上,2005年以前,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梁宝君等人对河南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调查显示:目前整体师资的基本情况是数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性”教师缺乏,且绝大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从体育教育专业或者是公共体育部转行过来,缺乏系统社会体育理论教育的工作实践,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上与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学科知识虽然丰富,但专业知识相对社会体育专业而言仍然不足,基本上不具备专业性。另外,部分教师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又缺少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培训,没有完成学科特长向社会体育专业特长的转变。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决定了一个专业开设的方向、特色及发展水平,调查显示,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72名教师中:专业一线教师,学历和职称类别中专科和助教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为40.28%、33.33%),研究生和教授比例较低(分别为13.89%、12.5%)。而师资中“社体专业毕业”占22.22%的比例。可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整体师资层次较低,整体师资的数量也不足,特别是“专业性”教师缺乏,“因师”设课,或是“变通”设课时有发生。有些学校存在教师不足,使用其他相关院系教师代课的情况,但是这些老师的知识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需求。调查显示,学生对术科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和对学科教师的教学满意度都不到60%。因此现在河南高校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要求。
四、就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精准供给的有效策略
(一)全方位提高健身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管理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访谈的方法可以明确,参与健身的人员在挑选健身教练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健身健美知识、营养学知识以及运动保健学方面的难点知识等,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损伤,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特别是当前私人教练盛行,要求教练具备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根据参与健身的人的需要制订运动计划,做到因人而异。健身专业人才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跟随时代的发展,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达到学以致用。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加注重创新能力,毕竟将来健身俱乐部健身的人不都对体育运动有所了解,在健身指导中要满足健身人员的运动需求,考虑到其对体育运动的适应性,保证其健康。这就需要健身俱乐部定期对健身教练开展培训,使其综合水平有所提高。健身教练之间要相互切磋交流,交流经验,健身俱乐部还可以组织健身教练参与比赛,提高竞争意识,特别是通过参加技能比赛可以提高健身教练的竞争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使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二)课外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学校可以将校内的健身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比如,有的高校有自己的健身俱乐部,还建立了体育单项协会,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实习并接受实训。高校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注重引导学生向全民健身方向发展,就可以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这里了解健身器材,对健身俱乐部的培训课程有所了解。事实上,学校这样安排学生接受实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模拟就业”的机会,能够提高其职业意识,在就业观念上持有“独立”的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专业领域中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能够自主思考制定解决方案,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能力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健身行业的健身教练团队水平也会全面提高,促使健身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当前国家倡导全民健身,人们对于健身运动越来越关注,当我们走进城市的广场、公园中,清晨或者傍晚时刻或者节假日的时候,都会看到有很多人在这里健身,有广场舞、太极拳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健身教练予以指导,养老机构的老人需要健身,幼儿体能训练公司还会组织健身表演和比赛活动,这些也需要专业的健身教练,所以,体育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从社会人才需求出发具有针对性地培养,以做到精准供给。
(三)注重培养多元化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健康战略全面推进,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多元化。中国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全民健身运动在全社会开展起来,而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要强化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同时健身机构也要参与其中,社会团体不仅重视人群的体育运动,还需要提高体育运动质量,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教练予以指导。基于此,高校就要在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还要对医疗有所了解,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指导服务。
(四)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转变课程设置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转变课程设置,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从当前的体育健康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其将成为高校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需要高校紧紧抓住机遇,根据就业需求调整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新型教学方法,修改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就业需求得到满足。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考虑社会需求,在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方向更为准确,高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向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比如,健身俱乐部、幼儿体能训练公司和老年机构虽然都对专业的健身教练有需求,但是,对于人才质量有不同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如果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学生就业方向的角度出发做出调整,当人才进入职业领域后,就很难适应职业环境。高校应该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采用分类培养的方式,做到精准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很快地融入运动健身行业,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技能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开办较晚,师资储备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尤其是教师学历层次与社会实践技能不足,因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教学水平。此外,多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服务性指导与学习,或者去参加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培训工作,为以后的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职业发展方向
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符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有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等部门;目前主要的岗位有体育教师、健身教练、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经纪人和体育产品销售等。同时,对社会体育专业有其他爱好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河南省政府对自愿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的方便的创业途径。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体育人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五、结论
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的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需要,直接影响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我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办学方向和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切的。
1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现状
1.1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还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意见》规定:完全小学以上的学校,均要按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开设体育、健康教育课。并要求到2000年各省会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县镇以上学校要达到80~90%,县镇以下学校要达到70~80%;凡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其健康教育师资均应接受培训并达到规定的要求。那么,学校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师资就更加奇缺。据调查,现在我国农村不少乡级中学还缺乏合格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卫生保健教师。学校卫生工作根本无法实施,严重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即使有的中小学校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也面临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师资的情况。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担任。但这些师资不是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就是缺乏体育知识,根本不能完成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任务。因而,迫切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既能上体育课又能上健康教育课的大量专业师资。这为我们开办的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广阔的“市场”。尽管如此,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仍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大力发展。
1.2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自创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为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该专业起步晚,发展参差不齐,有关理论、思想、方法、资料、文件等几乎没有建立,至今全国尚无统一教材、大纲,教材奇缺,教材内容、范围不能确定,严重影响教学,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加之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照搬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论较为混乱,课程设置不合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内容繁杂、重复,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此外,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不能互相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两类课程内容没有融为一体。还未能使该专业学生明白,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能促进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意识和终身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并能帮助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健康观,有利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1.3体育卫生教学观念陈旧
一方面,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为中心,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单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上,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严格培养和训练,更谈不上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繁杂,缺乏筛选和更新。必修课与专修课重复过多。术科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标准化”,练得多,讲得少,甚至把专项选修课变成运动训练课。考核评分方法缺乏科学性,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健康教育教学基本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问题没有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教学手段单调,讲课“满堂灌”。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化体育卫生教学的发展需要。
2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1992年国家教委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这一目标较为概括,宜根据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课程发展趋势、中小学校实际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此,笔者拟将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表达如下: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使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既能用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能用卫生保健知识来维护健康,发展体能;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的能力,具有培养中小学生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健康观的能力,具有熟练操作体质测试和健康测试的能力,具有从事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能力。在培养规格方面,应根据21世纪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素质的需求和我国的国情,要求该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科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班级组织管理能力;能胜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3加强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1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它包括两大方面的课程: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体育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以此目标为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注意增加选修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中,加强实践课时,改革运动教学大纲,编写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在新大纲指导下,编写出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培养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习惯为主线的新的教材体系;做好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工作;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的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教学内容,编好教材。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便该专业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医学、卫生、保健知识,并能诊治学校常见病、传染病等,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好医学、卫生教材,注意《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护理学概论》、《学校健康教育学》、《精神卫生学》等课程内容的广度,掌握好深浅度,注意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为此,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实践、论证,制定了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其中,核心课程为: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学校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体育心理学共10门;基础课程为: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创伤学基础、武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科研方法、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健身健美操、临床医学概论等14门;选修课有:体育概论、体育绘图、护理学概论、精神卫生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游戏、体育康复、推拿按摩、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艺术体操、乒乓球、游泳等14门。教育实践8~12周,其中体育教育实践5~8周,健康教育实践3~4周。#p#分页标题#e#
3.2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试制度
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应改变过去的运动技术、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注重将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树立身、心、群三维综合评价观,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改变单纯用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依据的评价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允许学生按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能,设计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保底但不封顶,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地促进其最优发展,切忌忽视个体差异的教学武断,以及绝对化指标对学生实施强求一律的“一刀切”,使体育教学真正转向素质教育。在健康教育方面应以理论、行为和实践结合起来考核,确保课程评价更好地为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4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办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教育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性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现有教师队伍“专才”多,“通才”少。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专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如何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素质、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思想建设,提倡敬业爱业精神,加强师德教育,增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理论学习与教改结合,以新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和科研。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骨干教师。要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通过学科群点的组织和建设,通过立项的科研课题和研究室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展露才华的广阔天地,使他们得以在较高层面上的学术环境中增长才干,催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从而建立一支数量足、层次高、素质好、后劲大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再次,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尽快提高队伍素质。中青年教师要自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