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文化管理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管理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日本;质量文化;创新机制;困境

前言:当前众多研究学者对日本国实际质量文化展开了重点研究,目的就是要了解质量文化实际构成基因,以及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当然也在于了解日本出现当代质量危机的深层原因。

一、初探日本国质量文化实际构成基因

(一)构成基因之文化遗传

研究者Joyce Hyunjoo Hwang指出日本国有着显著的民族基因,那就是质量文化,而该种质量文化则是源于日本民族危机意识以及岛国心态[1]。可以说从明治时代日本就将管理文化建立在从指挥以及热衷忠诚和相应的自我牺牲基础之上。著名学者佛格尔曾经在其撰写的《日本第一》书籍中有这样的一段叙述,“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专注于西方货品的排除,对于本国经济制度较为关注,意图通过本国工业品质的提升将外国产品真正的排除在外[2]”。可见,日本国其实对于质量提升的意识早在明治维新后就已经形成,而该种意识则是基于害怕西洋货占领本国经济市场,而这显然是较强的危机意识在“作祟”。

到了二战期间日本被美国所征服,研究者本尼帝克特则在其撰写的《菊与刀》之中对日本国质量文化进行了剖析,指出,“二战的失败以及美国对于日本的占领促使日本国产生较强的耻辱感,而该种耻辱感则转变为日本一种根深蒂固的耻辱文化,在耻辱感之下日本整个国家都有着产业振兴的强大使命与责任[3]”。因此,在民族危机意识以及岛国耻辱的延续下日本时刻都将质量放在心间,而文化遗传也是日本国实际质量文化重要构成基因。

(二)构成基因之文化嫁接

日本国发展质量文化要归功于美国质量方面的两位管理学者,分别是朱兰以及爱德华兹,这两位学者能够被世人所熟知并非是其教义获取了美国民众的认可或者是其教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而是出售低劣质量以及低廉价格产品的战败国日本。1948年朱兰以及爱德华兹带着“普查日本人口”任务初到日本,之后便结识了当时日本国科学联盟机构,受到该科学联盟机构的邀请,朱兰和爱德华兹于东京展开了为期十天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学术演讲,而演讲内容则是围绕质量控制,将对质量的控制重点放在过程之上,以统计工具和多样统计方法实现过程良好控制,此外对于质控将80%责任赋予在工人身上,而将剩余的20%责任移交给工程师。而朱兰以及爱德华兹的先进质控理念可以说是对日本形成质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4]。此外相较于爱德华兹而言,朱兰更是强调了对于质控一方面需要统计工具方法的支撑,另一方面则需要展开全面化的质控管理。日本国在受到朱兰以及爱德华兹两位学者的学术影响下逐渐关注质量并形成了质量文化。

(三)构成基因之文化变异

1960年的时候美国众多的电视台都在进行一档节目的播出,这档节目就是“日本可以,美国同样也可以”[5],电视节目报道了短短十多年间日本产品就从世人所熟知的低劣质量转变为高品质产品,质量的提升快速促使日本货品跻身欧洲市场,由此美国市场份额也受到了日本的瓜分,而众多电视节目认为能够促使日本在较短时间转变质量走向国际的正是美国本国的两位质量方面管理学者即朱兰以及爱德华兹。对此朱兰和爱德华兹并不认同,朱兰提到,“很多人认为如果我们不去日本,不进行学术演讲,则日本不会发生质量革命,在我看来这种观点较为可笑,我们不仅仅是在日本展开过质量管理方面的学术演讲,其他国家我们也同样去过,同样演讲过,但是为何只有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质量革命,显然日本在质量上的突破虽某种程度上受到我们学术研究的影响,但是根本在于日本国在文化上的多元创新。”研究者里皮科指出,“日本在质量管理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而这个奇迹主要是源于日本国本国文化的边变异[6]”,其实日本国之所以实现质量发展在于文化遗传以及文化嫁接和相应文化变异三者共同作用[7]。

二、探析日本国质量文化实际创新机制

(一)科学联盟提倡行业文化

相较于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质量文化,日本国形成的质量文化较为特殊,具备较大的创新性,表现为哑铃结构,而该种质管哑铃结构则是由质量小组以及质量领导、协会构筑的团队文化以及企业和行业文化共同作用所形成。首先从行业文化来讲,日本国能够形成质量文化最初受科学联盟的影响,科学联盟在日本属于非营利有着较强独立性的机构协会,而科学联盟重要功绩在于培育符合日本发展的质控管理实际文化。而其对于日本国质量文化的培育以及发展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是将朱兰以及爱德华兹质量管理方面先进研究理论引入到日本,邀请这些学者在日本进行实业考察同时予以学术演讲,为日本实现质量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朱兰以及爱德华兹赞赏日本将会成为世界质量领先国家也为质量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其二是科学联盟设立了爱德华兹奖项,用以表彰日本在质量提升以及质量管理和相应质量研究等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人才[8]。而该种质量管理实际奖项的设立也对质量文化的发展起到关键催化作用。

其三是展开日本化良好改造,科学联盟在引入朱兰以及爱德华兹研究理论之前也有着本国对于质量方面的一定研究理论,之后科学联盟对原有的理论结合朱兰以及爱德华兹研究进行了内容上的更新以及调整,制定了关于管理员以及员工和相应高管、工程师方面的质量研究课程。同时还制定了关于行政管理以及营销和相应开发设计等质量培训方面课程[9]。

(二)质管小组提倡团队文化

日本国将质量文化核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以及持续改进基础之上,而提出该种理念的是日本国质管小组,著名学者哈里特博士对于质管小组定义为,“于工作场所之中自觉以及自愿展开质量控制的小组,该小组组建目的在于,在所有成员全部参与环境背景下依托质控技巧实现共同质量改进[10]”,后续也有学者将质管小组称之为是品管圈,即管理品质的圆圈,小组成员围坐一起展开对质量的实际讨论,而质控小组又往往以工人全部参与以及无缺陷运动作为别名。而正是在这样的质管小组引导之下,日本国关注全员参与以及持续改进对于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并将这一质量管理实施理论落实在实业之中。据相关数据统计1970年日本国质管小组成员仅仅为3000余人,而到了1980年的时候质管小组实际成员则上升为17万余人,1994年的时候日本质管小组注册成员则高达80万余人,由此可见在日本全员参与以及持续改进已经成为了其全面质量把控的理念。

(三)质量领导提倡企业文化

日本众多的企业领导关注科学联盟提倡的行业文化,同时也关注质管小组提倡的团队文化,并将行业文化以及团队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11]。由此也就形成了日本国创新质量管理的独特哑铃结构(见图1),在这样的结构模型之中质量领导融合行业文化以及团队文化的中间者。换言之无论是国家行业还是某一企业要想培育发展质量文化都需要质量领导的存在[12]。在爱德华兹首次在日本国演讲时听众多以工程师为主,这使得爱德华兹颇为不满,因为爱德华兹和朱兰总结质量管理理论之所以在美国宣传效果较差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的缺席,因此爱德华兹和朱兰要求科学联盟能够邀请日本工商界众多的企业领袖。而在朱兰以及爱德华兹为期十天的理论演讲之后,众多的工商界领袖纷纷邀请其参观企业并予以质管指导[13]。可以说从那时起日本国众多的商I领导就已经对质管引起了重视,而企业领导重视质管并强化质管工作,也就由此在企业之中形成了严明的质量管理实际企业文化。

图1 日本国创新的质量管理哑铃结构

三、探析日本国质量文化陷入的当代困境

(一)文化的背离

近些年日本松下以及索尼和相应的丰田等出现了众多召回事件,而这些召回事件也促使世界范围内消费者对日本质量产生疑惑,甚至惊奇以质量而扬名于世界的日本制造怎样会出现召回事件。而在一定研究之后不难发现日本国质量文化实际背离为召回事件重要原因[14]。以日本著名的丰田企业来讲,丰田企业一直以来就想要夺得世界第一汽车产量宝座,2009年的时候丰田以全世界销量920多万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然而梦想实现还未来得及庆祝丰田则陷入困境之中。因为为了赶上通用汽车产量,丰田企业海外众多生产基地将其全员参与以及持续改进等质量文化置之不顾,以产量的“”来实现利益的获取。很多人也会讶异丰田汽车生产有着严格制度,即如果一个工人发现操作等问题就需要立即解决方可继续生产,为何出现的质量问题没有在生产的过程中被发现,其实原因就在于质量文化已经被海外生产所摒弃,而背离其原有质量文化的时候丰田乃至其他日本企业已然掉入了发展“深渊”之中。

(二)文化被侵蚀

日本国质量文化之所以陷入当代的困境之中除了和众多企业背离质量文化有关之外,还与质量文化被严重侵蚀有关[15]。对于日本而言九十年代是其经济停滞显著的十年,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众多日本企业则大幅调整企业结构,目的就是为了将生产成本费用实际降低节约下来,企业结构实际调整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裁员,从2003年开始日本国制定了“提前退休”政策,在此政策支持下索尼就裁掉了15%员工,而裁员也使得众多有着丰富加工制造经验的员工离开企业,而企业则依靠更多劳动力低廉的临时工以及合同工展开经营生产。可想而知众多日本企业实际企业结构巨变将严重侵蚀质量文化,此外2006年的时候日本还解散了质管小组,此背景下日本陷入质量文化发展困境之中也就无法避免了。

四、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本文将日本国实际质量文化的困境以及创新机制作为研究核心,期望为后续关于质量文化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Joyce Hyunjoo Hwang. Is Frequent Service Check-Back Really a Good Service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lture and Service Quality in Restaurants[J].Journal of Foodservice Business Research,2015:181-182.

[2]Gromowski Gregory D.Firestone Cai-Yen,Whitehead Stephen S.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Vaccine Strain SA14-14-2 That Govern Attenuation of Virulence in Mice[J].Journal of Virology,2015:11-12.

[3]倪建文.论质量文化对企业管理职能的规制――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质量文化为例[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6):30-38.

[4]罗国英.质量文化建设是新世纪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质量,2011(09):16-19.

[5]王平,郑赜瑜.东西方文化对质量管理发展的影响――兼论质量文化时代的到来[J].中国质量,2011(09):20-22.

[6]申虹.民族文化对质量管理影响分析――中美日质量管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02):81-83.

[7]程虹,陈川.2013年我国质量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宏观视野、共同治理与数据积累[J].宏观质量研究,2014(01):11-29.

[8]罗国英.实施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J].中国质量,2014(04):12-15.

[9]杨子平.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及启示[J].现代企业,2011(04):69-70.

[10]罗国英.质量文化建设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质量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福建质量管理,2011(11):20-25.

[11]容秀英.我国企业质量文化构建研究――日本的启示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5(12):237-241.

[12]罗国英.构建质量文化建设模式的研究――探索质量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上海质量,2012(11):53-57.

[13]赵宏春,刘兰凯,卢伟卫.企业质量文化传统解读及未来展望――以云南白药为例[J].标准科学,2016(11):87-91.

文化管理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质量文化;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改进

一、质量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质量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教育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关于质量文化的定义,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具有代表性的有:

1.有的认为质量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质量文化是指在学校系统内,以质量为核心的所有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狭义的学校质量文化主要指学校质量文化的精神方面,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它具体可以体现为学校人员共同的教学质量观念以及在追求教学质量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等。”①这一定义强调质量文化分为两部分,并把广义质量文化中的精神层次方面的文化单列出来,作为狭义的质量文化来理解。狭义的质量文化含义把质量文化看成是一种质量精神文化,而把质量物质文化、质量制度文化排除在质量文化的范畴之外。

2.有的把质量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质量文化是学校文化在质量管理上的积淀和凝结,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借鉴国外学校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在运行过程中,由教职员工群体所创造并得到教职员工群体认可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标准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质量文化是学校的一种群体意识、共同信仰、共同追求、共同约束和统一规则。”②持这一观点的人倾向于把质量文化看作是一种团队意识,强调质量文化基础的一致性。

3.还有的人认为,“质量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③这是我国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体现了质量文化的系统观,把质量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质量文化的定义,明显强调以下两点:

(1)质量文化是一系列与质量有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质量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

虽然上述三种定义概括描述了质量文化的形成过程和构成要素,但是却忽略了实施质量文化的目的和最终结果,而这却是各级各类学校最为关心的价值体现。所以,质量文化可以定义为:以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效益为目标,致力于学校质量绩效建设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基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质量文化更加强调形成全员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凸显持续改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二)特点

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必然带有文化的共性特征,而质量文化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才是其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质量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综合性

质量文化是由一系列质量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组成的集合体,涉及到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可能是质量文化的组成部分。质量文化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中,质量文化从外到内依次可以分为:(1)外层文化――质量物质文化、(2)幔层文化――质量行为文化、(3)中层文化――质量制度文化、(4)内层文化――质量精神文化。

2.全员性

质量文化的形成需要全员参与,因为质量文化必须在最高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逐步形成。只有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根植于成人高校每一个人的心中,学校的质量观念才能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经久不衰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教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人员才能不断地从质量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才能促进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文化通过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师生员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出集体的共同意志、目标和追求,使得每个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信赖、可靠的情感,甚至具有依赖感和归属感。

3.内隐性

这是从价值观的方面对质量文化特征作的说明,质量文化以理想、信念、追求等形式,隐形地存在于成人高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心灵之中,使之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产生潜在的力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质量文化并不是抽象的,成人高校制定的有关质量方针政策、评价标准以及师生员工的质量行为表现等则是质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成人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形成统一的质量意识,学校的质量制度和规范才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并最终转化为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

4.实践性

质量文化,是成人高校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理论,反过来,它又指导和影响着全面质量管理和各项教育教学实践。如果质量文化离开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此外,成人高校培育质量文化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质量文化形成的目的、过程以及结果无不体现出其实践本质。

二、质量文化的作用

质量文化在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质量文化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

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既是一套哲学体系,又是一套指导原则,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强调师生员工的全员参与,强调对师生员工的能动性激励。从管理哲学上讲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是促进组织――成人高校发展的方法,而不是控制的工具。因而,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一种更为重视人的作用、重视精神作用的管理理论。成人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其涉及质量方面的一切精神活动,精神行为以及精神物化产品总和构成的质量文化,就成为推行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

(二)质量文化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在欧洲质量组织第三十三届年会上,与会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从强调全员参加管理,强调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正逐步扩展到强调发展质量文化。”可见,质量文化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日益占据中心位置。随着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逐步建立,成人高校的价值取向、管理理念、行为准则、社会责任、公共关系等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所涉及的范畴正是新时期成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这种转变必将有力地促使成人高校不断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有效地促进成人高校不断提高竞争力。

(三)质量文化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成功实施的保证

质量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取得明显效果的前提与条件。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方法。成人高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必然引起成人高校质量管理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但首先发生碰撞与更新的将是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价值观在内的质量文化。“而当前高校质量文化底蕴不足,内容陈旧,已成为高校实施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障碍之一。”④只有形成优良、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才能唤醒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加强每个人对学校的整体绩效所负有的责任感,从而促进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实施。

(四)质量文化是促进成人高校质量持续改进的动力

质量持续改进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持续改进是成人高校的永恒主题,也是成人高校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又是无止境的,向着质量目标不断迈进,但是永远不能达到终点。可见,质量改进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它需要成人高校不断改变现有的阻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状况。而目前阻碍质量持续改进的状况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成人高校没有改进当前质量现状的意识;二是由于质量改进必然会触及到质量文化的精神层面,成人高校管理者虽然意识到了改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害怕改进前的阵痛。构建质量文化则是冲破这些阻碍的唯一途径。

三、质量文化的建设

为了投身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建设的浪潮,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成人高校应采取适合自身的实践形式,大力加强质量文化的培育。在成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中,应把以人为中心的软管理和以物为重点的硬管理统一起来,为成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重视全员共同参与

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始终贯穿着人的作用并决定其成败,因而质量文化的塑造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质量文化是在学校最高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全体师生自觉参与,为实现和持续改进学校的质量目标而共同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变革质量观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意识,而这种变革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领导层强有力的推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建立健全质量制度和法规

建立和健全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法规是培育质量文化,不断改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规章制度是质量文化的硬件,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成人高校实现其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质量文化的培育,迫切需要透明的成套的法律和教育教学规则的约束。制度和法规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要建立健全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二要建立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机制。

(三)开展质量文化教育

从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来看,培育质量文化,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变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哲学观念。因此,应该对师生员工进行深入、广泛的质量文化教育,使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质量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法规、质量管理知识、与质量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质量责任等。

(四)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首先,应从师生员工观念的改变入手,让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精神深入人心;其次,建立健全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按照成人高校质量文化的不同层次,由浅入深地营造质量文化氛围。通过不同方式对师生员工进行质量文化培训,向他们诠释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精神和经营理念,从而调整他们的心态,增强成人高校的文化力,并使每个人的努力与成人高校的质量目标相一致。

(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作为成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外部顾客”―质量的接受者―成人学员的需要及其满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增强“内部顾客”―质量的制造者―成人高校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增加他们的质量管理知识,提高质量管理工作技能,体现教职员工的价值。“以人为本”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只有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分工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才能够凝聚成人高校的整体力量。因此,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最终增强成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质量文化的培育不是一次性工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随着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质量文化发展、塑造的过程中,要秉承继承、学习、创新的原则,结合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二)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加强领导的重视

麦肯锡公司的高级董事京特•隆美尔曾说:“质量文化的确立,只有在高层管理者主动参与并在这一文化中扮演实践者的角色的情况下才会成功。”⑤成人高校质量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成人高校的质量文化首先是学校领导、尤其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的体现。这就要求成人高校的各级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学校领导者的“示范效应”,以此带动全校质量文化的形成。

注释:

①刘邦奇.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48-53.

②李忆华,凌均卫.论高校质量文化的培育[J] .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27-130.

③郝保伟.学校质量文化论析[J] .教学与管理,2005(1)5-7.

文化管理的本质范文3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海历史文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存、认定、利用、传承、传播等保护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新闻出版、规划国土资源、经济信息化、商务、工商、农业、卫生计生、民族宗教、知识产权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承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体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机构,加强专门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

第六条 本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人士组成,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第七条 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及其他相关社会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相关的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权益维护等工作。

第八条 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组织、公民、法人通过研究、收藏、展示、传承、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第二章 调查与保存

第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协调,并对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调查难以覆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收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其他有关部门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应当汇交给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第三章 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本行政区域内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标准和程序。

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从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遴选拟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向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第十五条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从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选取五名以上相关领域的专家,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标准和程序,对拟列入或者被推荐、建议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评审。

评审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经专家评审后拟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

公示期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异议的,可以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书面提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异议情况进行核查,认为异议不成立的,在收到异议之日起二十日内,书面告知异议人并说明理由;认为异议成立的,重新进行评审。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章 分类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实行分类保护,对濒临消失的或者本市特有且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十九条 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将其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流程等予以记录、整理,编印图书,制作影音资料,建立档案等方式,实行抢救性保护。

第二十条 对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扶持传承基地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第二十一条 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扶持、引导、规范对项目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行生产性保护,使该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应当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不得擅自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

第二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需的濒危原材料予以保护;鼓励依法种植、养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或者开发、推广、应用相关天然原材料的替代品。

第二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条件的中华老字号和上海老字号企业的传统技艺,优先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促进本市工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十四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相关的场所和实物,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区域空间规划的,由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第二十五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应当以尊重其原真性、文化内涵及自然演变进程为原则,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不得歪曲、贬损、滥用。

第二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等方式,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二十七条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依法予以保护。

第五章 传承与传播

第二十八条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包括个人和团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参照执行本条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的规定。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向社会公布,并建立代表性传承人档案。

第二十九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开展知识和技艺传授、艺术创作与生产、展示、表演、学术研究等活动;

(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三)取得传承、传播工作或者其他活动相应的报酬;

(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其他权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配合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第三十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重新或者补充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十一条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从愿意承担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义务,具备开展保护工作所需人员、设施、场地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程序,认定该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作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

第三十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研究;

(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三)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其他权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制定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传承计划,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二)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资料、实物,对有关资料、实物、建(构)筑物和场所等予以保护;

(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活动;

(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结合市民文化节、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和民间习俗活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成果,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鼓励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区域、商业营业场所、公园、绿地等具有展示空间和条件的公共场所,对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第三十四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有计划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研究、收藏、展示、传承等活动。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设立展示和传承场所,举办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研究、收藏、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整理、翻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文献、典籍、资料等。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相关课程,或者与特色课程相结合、开设校本课程等方式,向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参与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利用财政性资金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公共文化设施或者展室应当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和便利。

第三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其他地区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本市传承、传播,并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七条 本市应当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等。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参照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设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属于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经费。

文化行政管理、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 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单位和个人,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的,在申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应当予以支持。

单位和个人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

第三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公共文化设施,或者在公共文化机构内设立专门展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交流场所和传承基地建设。

第四十条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后继人才,予以重点扶持和培养。

教育部门应当支持和引导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或者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相关专业列入职业教育奖励专业目录,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申报专业技术职称。

第四十一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捐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实物和保护资金等方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实物捐赠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登记入库、管理使用等制度,妥善保存。

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有关社会组织,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十二条 对做出显著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按照国家和本市评比表彰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鼓励公民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技艺,对表现优异的后继人才给予适当资助。

第四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相关部门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责情况,纳入对其绩效考核的内容。

第四十四条 本市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市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每三年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

经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者保护单位,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义务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或者保护单位资格,并予以重新认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 文化行政管理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依法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及时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违反法定条件或者程序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

(三)挪用、挤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和申报原则基本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xx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申报原则

文化管理的本质范文4

那么,如何加强管理呢?国土资源部就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出了“管理法制化、馆藏机构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地质资料服务网络化”的要求。我们作为基层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者,就是要根据这一“四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工作,在工作中扎扎实实予以落实,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结合实际创新,加强管理法制化

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首先是要依法制档。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与标准,把好原始地质资料归档质量关。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纸、图片、声像等资料,应根据数据文件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在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按原始地质立卷归档规则,如归档范围与分类、编号与编目、立卷归档要求等,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主要明确本单位数据文件的范围、归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数据文件的移交与整理、保存与借阅要求等。

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进行资料管理。地质数据文件作为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今天,有利于未来,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提供素材。但目前地勘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缺乏有力的档案执法机制,有些档案资料散落在工程技术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或是一些领导者个人手中的现象。大量地质资料不汇交,相互封锁,导致地质资料馆的资料得不到及时更新,地质资料的利用困难重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对矿产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作了原则性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统一汇交制度。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地质资料管理规定,形成了较完善的保管体系和管理制度。在《矿产法》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使矿产地质资料管理法制体系和标准体系不断得以完善。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制度化管理,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灵活、有竞争力的管理体系,做到依法依规管理地质资料。

二、结合实际创新,加强馆藏机构标准化

在地质勘查的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均为地质资料。它是国家花费巨大投入取得的宝贵地质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保管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很多地勘单位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库房建设不到位,对地质资料的保存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少珍贵的地质资料只能堆放在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安全保管。例如,一些基层地勘单位库房紧张,岩石标本和纸质资料堆放在同一室内,有的将地质资料直接堆放在办公室或者独立开辟出来的屋子里,没有温、湿度的记录,也没有专人看管,库房建设不达标,导致这些重要的原始地质资料开始出现残破、虫蛀以及水晕、浆糊晕等污染现象,致使字迹模糊、线条不清晰,甚至无法辨认和利用,造成了不良后果和严重损失。对此,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投入专项基金,设置专人进行库房和资料管理。对库房温、湿度要及时记录、调节,要购置设备改善库房条件。随着地质资料的增多,库房占地面积过小的,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例如采用密集架等工具,使库房面积“变大”,容纳更多的信息。只有建设标准化的馆藏机构,才能确保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

三、结合实际创新,加强地质资料数字化

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简单地讲就是对已有地质资料采用扫描技术,将纸质资料信息用数字记录方式存入计算机光盘、磁盘等介质中管理起来,即实现地质资料档案的光盘储存。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库存原本地质档案,延长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纸介质的管理方式也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应当向更为适合当今发展趋势的新型管理方式转变。

我队成立于1954年,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早期纸质的图文地质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所采用的纸张有毛边纸、打字纸、道林纸、厘米纸、透明纸、聚酯薄膜等,印刷装裱方式有蓝晒、手工上色、丝绸膜印刷、胶版印制、喷墨印制等,由于年代久远,技术十分落后,许多原始地质资料已严重破坏,急需修复。同时,地质资料大多数都对外提供借阅,一些早期的纸质地质资料由于使用频率高,加上借阅人在使用图件时不注意,造成很多图件断裂、破损。不少图件破损后用透明胶粘贴,几十年后,胶带已经变黄发硬,甚至掉落,粘贴部位也因受胶的腐蚀而受损。因此,将纸质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抢救工作已刻不容缓,否则再过几年,有些资料抢救的机会和价值都将失去。

为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已成为地质资料形成、管理、保存和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矿产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建立矿产地质资料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以实现快速检索、快速查阅和高效利用;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要求,结合本单位矿产地质资料特点,建立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开发适合本单位的矿产地质资料目录检索系统。这样,今后地质勘探工作者要想检索出有关的地质档案信息,地质资料管理者只要在目录检索系统中输入所需资料的电子文档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原本地质档案,不需要再到库房调用纸质档案,进而大大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利用水平。

文化管理的本质范文5

质量管理体系与顾客要求的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与顾客要求(项目、合同、订单)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满足各个潜在顾客要求 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一个,而面对的顾客却很多。企业可以根据其品质方针、以往顾客的要求以及今后顾客可能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其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基本满足各个潜在顾客的要求。

顾客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基本上是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每一个顾客都有自己的品质要求,这些要求中大部分是质量体系中已具备的内容,可见质量体系只满足这些要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顾客对质量管理体系均会有特殊要求 顾客的特殊要求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具备的内容,顾客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要求是通过合同提出的,是合同的一部分。

特殊的品质要求通过品质管理和其他职能来实现 顾客的特殊质量要求,如果是质量体系中不具备的内容,按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规定不能使之得以保证和实现,应通过品质管理的其他职能,如制订品质计划来实现。

质量体系文件的重要性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通常是以书面和表格的形式来体现,清楚、简要地表达企业的各种信息,如产品规格、品质要求、工作方法、产品完成的时间及地点等,表达了各部门的工作实况,便于管理人员了解、掌握

工作进度和产品质量表现,从而作出客观的分析和理智的决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企业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对企业外部环境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实现顾客要求的基本需要。制订体系文件,以确保体系的存在和顾客要求的实现,同时可以赢得顾客的信任。

(2)体系文件是质量审核的证据。体系文件可作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稽核依据,认证机构稽核重点主要表现在:

①制程与制品是否符合ISO 9000各项条例规定;

②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全面地、适当地指出品质标准;

③实际工作是否遵照标准程序操作;

④企业运作的结果是否显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3)程序文件提供的客观证据。认证机构稽核之后,程序文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客观证据:

①过程已经被确定;

②程序被认可;

③程序处于更改控制之中。

2 对企业内部环境

体系文件的建立,可以辅助企业建立一套全面品质管理系统,使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更加有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便于按文件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使工作条理化、规范化。有章可循。

(2)只有将执行结果记录成文,才能证明已执行各项工作,使品质活动有据可查。

(3)通过体系文件评价工作业绩,找出体系改进的目标和方法。

(4)提供可靠的资料,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5)可预防各种错误的产生,降低损失。

(6)可作为员工培训的资料,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企业的人员技能较差或培训不充分,可以通过体系文件的学习得到提高,因而文件与技能、培训互相衔接。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如图1所示。它分为三层构架:即品质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表格、报告、记录),有时也可分为四层。各层次文件的合并还是分开,可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决定。

1 品质手册

根据企业的特点与总体目标编写成的品质手册,主要阐述企业的品质方针、品质政策并描述其适用于ISO 9000系列标准要求,为企业品质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构架,成为实施和维持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永久性参考文件。

2 程序文件

为执行品质方针与总体目标,达到ISO 9000品质管理体系的品质控制,需给实施品质管理体系要素所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定出工作程序和方式,以协助品质控制活动。

3 质量文件

(1)作业指导书。为了配合作业程序的顺利进行,需对各部门与生产环节的各项具体工作给出指示性的文件,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详细描述,列明各项工作的具体施工细则以及产品的质量要求,确保各种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都在控制状态下完成。

(2)表格。为了记录各种活动的状态和产品质量的情况,企业设计出了各种不同的表格,以协助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推行。

(3)品质计划。品质计划是针对某一项目或合同而规定的专门品质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制订品质计划可以满足顾客的特殊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

服装企业要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各生产部门或生产环节都必须进行文件设计、修改等工作。为了减少工作的复杂性。方便生产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在编写文件时要讲究实用性,尽量考虑企业运作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以简单明了为宗旨。

1 文件编写要求

(1)文件的系统化。各部门的文件设计都应该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达到有章可循,以便按文件执行各项工作。如系统的文件编号、部门、日期等都要一目了然。

(2)文件的格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文件格式必须一致,清楚简洁,段落分明,表格的设计要易读、易懂、易填写。

(3)文件的编写计划。依据ISO 9000品质管理体系推行计划,制订出一套详细的文件编写计划,各部门都应该在计划内完成该部门的文件编写工作,再由有关部门统一修改、补充、精简、编写出一套完整的企业文件。

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原则

(1)编写原则。在编写文件过程中,要“写您要做的”,这是一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原则。企业应根据其品质方针和顾客要求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原则上应先有品质方针或顾客的要求,再有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文件化的过程中,也不要有过分的要求,如果文件规定太死、太严或不切合实际,将不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文件编写应以满足需要为度,而不是越严越好。

(2)执行原则。ISO 9000标准要求企业应建立并执行文件化的品质体系,因此,企业不仅要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应执行文件的规定。在执行文件时,要“做您所写的”,或者说。写得出就应做得到,说到一定要做到。

文化管理的本质范文6

具体来说,就是把双方质量文化中的优点及精髓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哈合作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而要想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质量文化整合创新,首先要找出中哈双方质量文化中的共同点或交叉点,作为整合的依据。因为多元质量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的前提就是达成共识。只有在某一领域达成共识,跨文化沟通的双方才能在此基础之上互相妥协。然后根据合资企业特点,决定采取双方都接受的方式进行异质质量文化的归一和互融。经过融合及创新原有双方的质量文化既失去了各自的一些特质,又从异质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属性,进而形成在价值观、企业管理以及经营决策等方面都全新的质量文化体系。当前,哈国能源政策调整、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保护力度加大、哈国成分要求趋紧,并且国际油价震荡以及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加大、生产成本上升、企业效益下降等因素加剧。在此背景下,对在哈的中国海外油气合资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强质量意识,更新质量观念中哈合资企业的双方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程序和各自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合资企业实施过程中,出现争议和矛盾不可避免。中方应坚持的原则是全力争取中方利益,不做无原则的妥协,也不做不计后果的争执,以完成合资企业整体目标为宗旨,以强化合作为原则,建立较好的沟通渠道和环境,充分尊重对方,促进双方良好合作关系,取得双赢。增强质量意识就是要在合资企业中以特定的国际企业精神感召、教育并激发中哈双方员工的质量意识、大局意识.逐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尤其是中方员工要树立“振兴中国海外石油事业”的观念,增强中方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责任感,依靠中哈双方员工齐心协力提高输油质量,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委托商的需求,为合资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增强动力。

2.配置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中哈合资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所在国当地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机制,层层把关;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建立质量激励竞争机制。质量文化的实施需要合资企业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内部信息能够有效迅速流通,加强从经营计划、财务管理、技术设计、工程施工、生产运行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成为合资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程序。为此,合资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质量管理工作:(1)明确目标,制定推进计划。为更好的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提升,在合资企业推广执行“IMS一体化管理体系”,其涵盖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04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合资企业的IMS一体化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明确了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包括领导承诺、措施方案、内部外部审计、隐患整改以及组织保障。(2)增强质量意识,培训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针对“IM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要求,组织合资企业管理层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培训班和专家讲座。通过培训,不仅让全体员工理解什么是“IMS一体化管理体系”,也对如何实现它们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及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在质量管理意识及知识结构上有极大提高。(3)完善体系文件与制度。在原有体系文件基础上对管理总则、文档控制程序文件、内部审计程序文件、隐患整改措施文件、质量控制文件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IM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标准体系文件建设。

3.上下积极联动,扎实稳定推进中哈合资企业把质量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调动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以现场管理、过程控制薄弱环节为核心,提高合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持续盈利能力。(1)强化项目设计、采办及施工组织的质量管理。工程建设坚持国际化运作方式,通过国际竞标选择国际管道咨询公司和第三方监理参与项目管理,确保设计方案、项目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可靠。(2)合资企业特别重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在业主采购设备材料中实现监理驻厂监造,从源头上确保了工程所用材料质量。通过第三方监理的检查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工序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减少了由于工程质量而造成的返工,保障工程进度,并通过监理对现场质量控制,杜绝重大质量事故。(3)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首先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论证进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P3/EC软件,制定合理的施工实施计划,针对关键问题,超前采取措施,研究制定解决的方案。同时,积极地进行项目进度过程控制研究,建立独有的进度控制模型,作为P3/EC管理软件的补充。

4.明确管理职责,严格成本控制中哈合资企业坚持“标准明确、程序清楚、施工透明”12字方针,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新开项目的前期工程策划,科学核定项目成本,细化项目成本分解,完善成本管理约束和激励机制,完善项目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及时严格的考核奖惩。二是加强合同管理,认真研究合同,做到相关管理人员人人心中有数,严格履行合同不动摇。三是优化技术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挖潜提效,降低成本,切实做到既要开源节流。四是抓好物资设备管理,严把关口。五是加强经济活动分析,使实际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在合资企业生产运行方面,通过与运营商协商研究工作量和收费标准,把每年的运行费用降到最低。在项目建设投资不断增加,生产运行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合资企业的建设投资和成本增长相对平稳,单位输量运行成本不断降低,切实贯彻了集团公司“增产增效”的方针政策。从2007年合资企业进入稳定运营期截至2012年,单位运行成本逐年降低;

5.科学环保统筹,务求安全实效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工作,将HSE工作列为各项重点工作之首,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确保HSE管理指标和控制指标的实现。合资企业还设立了HSE委员会,并由项目管理小组(PMT)领导任HSE委员会主席。合资企业还按国际管道建设惯例建立完善的HSE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编制了《HSE管理手册》和《员工HSE守则》,制定了包括反恐、地震、交通和火灾等方面的各种应急预案,并进行了多次演练;并根据哈国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制度和应急预案适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特别制定了《中方员工日常安全守则》和《现场施工安全手册》。不断完善的HSE体系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行质量文化建设的收获及启示

中哈企业质量文化存在差异性同时又有相互融合和借鉴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必要性。推进质量文化建设使得合资企业通过规范标准化的管理创造企业效益、健康持续发展。合资企业进行了机构精简、因需设岗,干部队伍进一步向知识化、年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各部门经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督察、考核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合资企业中哈双方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大家以合资企业为中心,群策群力,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管理成效初步显现。在合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中得到的启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层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联动配合是推进合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2.全员加强学习,完善制度与标准化工作流程齐头并进是提升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3.更新管理观念,努力提高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