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技术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技术培训范文1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有了兴趣,在内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部分学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且学习能力较差,在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等方面亟待提高。而组建美术兴趣小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影视、图片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还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平台,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则会大大增强,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除此之外,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迁移到其他相近学科的学习当中,进而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除去上课和休息时间外,仍有许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部分学生却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安排、利用这些自由时间:一些学生把这些时间纯粹浪费在玩耍和闲逛上,少数学生甚至利用这些时间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而在教学资源和活动设施还不是非常完备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根据学生的美术兴趣爱好,组建中国画、素描画、动漫画、书法、手工制作等美术兴趣小组,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层次的美术作品展,放手让每一兴趣小组的组长具体负责制定活动计划,指导教师则按照活动日程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给予个别指导,这样做,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又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则是老师和同学,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教室、宿舍、食堂等有限的几个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是他们第二个“家”,要让学生热爱这个“家”,学校应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为他们个性的展示提供舞台。“美术源于生活,又能够美化生活。”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组建美术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海报、美化宿舍,师生共同布置学校运动会、音乐会会场,进行绘画比赛等,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医学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日益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学校持续高额投入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各个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广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的现象[1]。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序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存在多头开展、重复培训、缺乏保障、针对性差和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建设变得十分迫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导,以知识库为基础的学习、培训、评价体系。实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序开展,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要求。

1中医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中医院校在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机构设置均与理工科院校有较大区别,有其独特的特点。

1.1教师的群体特征分析

中医院校教师的专业主要以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等学科为主,医学类专业占比达65%以上,其余教师中语言类、体育类、思政类教师占比较高,而信息技术类教师比例不足2%。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新就业的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28岁以上,在其学习经历中信息技术课程较少,基本没有教育技术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2]。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广大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达56%,其次是教师资格培训占18%,学校培训占13%,书本仅占13%。教师资格培训仅在入职时开展,而从人事处口径统计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年均小于4次。因此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比较单一,且知识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2]。

1.2教师的教育技术需求分析

中医院校教师十分重视课堂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利用学习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内涵和原理。通过调研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程度依次为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的主要来源分析表明:排第1位的是网络自主学习,比例达56%;第2位是教师资格培训,占18%;第3位是学校课堂培训,占13%;通过书本仅占13%,广大教师基本没有教育技术学的相关教材[3]。

1.3中医院校教师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中医院校普遍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其级别一般为处级单位,个别高校为科级单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人员构成上教育技术专业或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人员较少,普遍不足40%,其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源维护和教学资源开发上。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无法有效承担全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3]。结合座谈调研了解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习也仅在岗前培训阶段开展,而后续的继续教育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培训年均不大于3次。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不同程度地履行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工作,但由于教育技术培训不是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导致了教育技术培训缺乏体系和连续性,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缺乏跟踪和评价[4]。

2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以保障其建设和应用顺利进行。

2.1知识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知识库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为保障教师日常的学习,知识库建设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集成性原则。知识库的应用需要记录教师的训练情况,统计教师的测试情况,其评价结果供第三方系统使用,如教师评价系统。因此,为了简化使用过程,实现数据共享,知识库需要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集成,与信息门户系统集成,简化系统的认证过程;知识库需要与教师发展评价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将评价结果自动同步至教师发展评价库;知识库与人事系统集成,自动同步人事信息,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如职称、部门信息,确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情况分析的维度更加准确[5]。(2)权威性原则。教育技术知识库的知识条目添加、更新、知识的系数设定必须经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相关专家和教师发展评价中心相关专家论证,在周期性更新过程中确保教育技术知识的正确性和针对性。(3)实用性原则。教育技术知识必须保障其实用性,保障其符合中医院校的教学特点、教师特点,区分不同学科适用的技术,不同学习理论适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设计知识的难易程度,做到“学的会,用的上”。根据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及时补充相关应用知识。(4)兼容性原则。为方便广大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知识库,必须考虑到教师应用的各种场景,如计算机、Ipad、移动终端,并有针对性地设计web版、App版。根据移动终端的不同进一步设计Android版和IOS版等,尽可能地方便知识库的推广应用[6]。

2.2教育技术培训的知识体系设计

根据中医院校教师的特点,知识库设计了教育技术概念模块,便于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由于教师关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知识库重点增加了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软件开发相关的学习理论模块,重点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教育技术知识库的模块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库主要分为5个功能模块:知识学习模块,主要完成知识的学习,知识以图文和视频音频形式呈现,通过知识目录将相关文章、论文、相关资源、讲座视频等组织起来供教师学习[7];模拟训练模块,该模块提供基于题库的模拟测试,教师可以不限次数进行模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给出学习建议;能力评价模块,该模块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评测,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一完成,形成教师教育技术评价报告、分类统计分析报告;知识库管理模块,该模块完成对知识库的更新,对教师测试的配置;统计分析模块,该模块实现对教师参与训练、测试的统计,实现对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的分析。

2.4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结构的设计主要包括:知识点设计,主要完成对相关知识进行编号,分类;学习资源设计,完成与知识点对应的资料结构设计;试题设计,主要完成与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设计,类型包括单选、复选为主;教师结构设计,完成对教师的属性设计和分类设计,其中分类与知识的学科分类系数相关,属性包括职称、学历、学科、教龄,为考核的统计分析提供维度。

2.5基于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培训流程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应用需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参与完成。教师主要完成参与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训练及评价测试;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完成知识体系的建设、学习资源的开发、知识分类系统的测定和培训的组织实施;教师发展中心协同教育技术中心开展知识分类设定,接收教师教育技术评价的成绩并纳入教师发展评价考核,根据教师发展评价结果拟定教育技术讲座培训模块和确定必须参加讲座的教师名单。

2.6知识更新与知识分类系数更新

随着教育技术理论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以满足教师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定期开展以下调整工作。

2.6.1教育技术知识更新

教育技术中心周期性地开展教育技术知识的更新维护工作,主要包括添加新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修正,删除过时的知识。每次知识更新工作需要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论证后开展[8]。

2.6.2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更新

知识点的分类系数需要以考核年度为单位进行更新,通常以学科分类中上年度95%置信区间教师测试成绩的平均值为参考依据。新增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由教育技术中心与教师发展中心研究设定。

3知识库的技术实现

3.1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HTML5技术开发系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对不同浏览器和移动端的兼容;采用MVC技术架构,ASP.Net技术、C#语言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部分,保障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采用SQLServer2008R1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存储;系统运行服务器采用WindowsServer2008R2Standard,服务器为IIS7.0。

3.2核心功能模块实现

教师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实现的技术核心主要集中在知识点管理、教师教育技术评价、评价分类统计输出。

3.2.1评价知识点管理

教育技术评价知识点管理,实现教育技术相关评价知识点的添加、修改和删除,该功能在重点实现添加题干、答案和类型的同时,需要设置该知识点所属评价库和关联知识库。在评价库中进一步设置教师分类系数,在关联知识库中添加与该知识相关的学习资源。

3.2.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与学习资源推荐

教师需要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测试库的测试来辨别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系统根据评价结果推荐学习资源,教师单击资源名称即可学习,并记录学习结果。

3.2.3按模块统计培训名单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评价中心根据各个知识模块的评价结果确定培训项目和参与范围,筛选条件包括教师范围、教师类型和排名情况。

4知识库的运行保障制度建设

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应用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来保障系统的良性运转,相关制度如下。

4.1纳入教师发展评价制度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相关指标分数,系统以年度为单位同步相关数据。

4.2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其中对教育技术知识自主学习、参与的教育技术讲座纳入继续教育学分[9]。

4.3建立知识更新制度

为保障知识库的知识符合教师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知识的更新保障制度,及时调整相关知识内容和学科分类系数。该工作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技术科为主,教师发展中心协助完成。

4.4建立系统运行保障制度

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开展相关活动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相关的系统安全检查,数据备份、系统恢复、数据访问控制、软件升级维护等相关制度,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科具体实施[10]。

5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应用

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建设可以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为形成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供支持,具体应用领域如下。

5.1辅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系统主要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辅助系统,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育技术知识学习,通过知识章节目录检索相关内容,并提供图文、音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为确定培训内容和相关参加教师提供支持,如通过测试将教师进行分类,针对分类确定参与培训教师名单,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检验教师参加相关知识模块培训的效果。

5.2教师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模式进行自主测试(不限次数),系统显示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直接进入学习模式,根据知识目录选择相关知识学习。

5.3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分析

通过教师年度的教育技术能力测试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开展分析。对教师的评价分析包括如下方面。

5.3.1个人评价分析

主要以个人分析报表形式展现,内容包括个人的成绩分析,即最高分、最低分、本人全校排名、在本院排名、同职称中排名、同学科中排名;知识掌握程度分析,即各个知识模块的得分情况分析。

5.3.2整体评价分析

主要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包括正态分布分析、平均值分析,异常值分析。

5.3.3分类评价分析

主要对教师以职称、学历、学科为分类维度开展分析,分析不同类别的教师教育技术的知识整体掌握情况和知识点掌握情况。

5.4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试的结果与教师发展评价挂钩,其测试的最高成绩自动同步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数据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考核中的一级指标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部分的成绩。通过与教师发展评价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为教师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提供制度保障。

6应用效果

通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应用提高了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中医高校的相关工作开展,系统应用1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1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绩效

通过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绩效,实现了精准培训,避免了重复培训和过度培训。通过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将教育技术的年度继续教育主题由4个增加到6个,平均开班人数由100人降低到40人,教师参与率由72%提高到了95%。针对不同层次教师聘请主讲人员,降低了相关培训经费。

6.2提高了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通过知识库的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全校范围内统计100%的任课教师参与了知识库的使用,其中参与测试2次、5次的人数分别达到了40%和18%。图书馆教育技术相关书籍和期刊的借阅率具有大幅提高,以《中国电化教育》期刊的借阅为例,由月均借阅3人次,提高到了月均15人次。各个教学部门教师提交的教育技术类期刊的征订类别由2种增加到8种,涵盖了国内主要的教育技术期刊。

6.3促进了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知识库根据教师的测试推荐学习资源,为不断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教育技术中心不断增加学习资源,促进了存量资源的使用和新资源的开发,通过一年的应用实现资源累计访问120103人次,新增资源357个。

6.4改善了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精准培训、调整知识分类系数等方式明显优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应用后有效改善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教育技术指标评价项的学科差异,实现了不同学科教师的成绩分布状态与全校教师的整体成绩分布状态一致。

7结论

通过建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可以有效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学习的需求。培训知识库的建设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制度的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捋顺了教师、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关系。动态的知识更新满足了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知识学科分类系数的设计保证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更加客观,而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模块化评价的培训方法使得教育技术培训更加精准。

参考文献

[1]吴学会,祁建松,马云伟,等.中医院校教育技术机构设置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29-30.

[2]吴学会,祁建松,马云伟,等.中医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5):498-501.

[3]吴学会,祁建松,马云伟,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84-86,92.

[4]吴学会,祁建松,李佳恒,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监测系统的建设研究[J].中医教育,2016,35(3):16-19.

[5]田萍.混合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154-156.

[6]王洋.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9-30.

[7]吴青青.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构建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5(8):73-74.

[8]卢启飞,邵加,赵治平,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2):135-138.

[9]陈娉婷.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21-122.

医学技术培训范文3

关键词:公共卫生;环境卫生技术;培训需求

0引言

公共卫生人员是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疾病预防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的主要工作人员,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1]。目前公共卫生机构对工作人员的环境卫生技术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技术培训效果,我市区针对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下面进行一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参加环境卫生技术培训的学员580人,男235人,女345人,中专120人,大专201人,本科179人,研究生80人;观察组为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参加环境卫生技术培训的学员600人,男258人,女342人,中专135人,大专190人,本科180人,研究生95人。两组研究人员的性别、学历等无显著差异,P>0.05,资料可纳入研究。

1.2方法。根据我市区实际情况自制问卷调查表,主要由组织培训经验丰富的相关工作人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的专家共同制定,涉及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对现场处置案例、应急管理机制、应急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软件运用等方面。调查问卷均由相关负责人发放回收,所发问卷全部回收。

1.3观察指标。根据培训人员填写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培训人员对现场处置案例、卫生应急管理、卫生应急方法与技术、对软件应用等方面需求占比。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各调查项目均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

2结果

观察组工作人员对现场处置案例、卫生应急管理、卫生应急方法与技术、软件应用等方面的需求占比分别为81.50%、70.83%、83.00%、64.17%,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3.79%、36.90%、27.24%、21.55%(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各种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国民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家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的投入力度,以便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效率[2]。目前,环境卫生技术培训工作是提升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技能和认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市区为此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但由于公共卫生人员环境卫生技术培训的内容无法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因此在培训期间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展开问卷调查工作,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明确了环境卫生技术的培训方向。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观察组工作人员对现场处置案例、卫生应急管理、卫生应急方法与技术、软件应用等方面的需求占比分别为81.50%、70.83%、83.00%、64.17%,对照组工作人员对培训内容的相关占比分别为33.79%、36.90%、27.24%、21.55%(P<0.05),说明随着社会环境、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健康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公共卫生工作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从而能够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为民服务。由于公共卫生工作主要涉及疾病预防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等机构,因此在环境卫生技术培训期间,公共卫生人员更需求现场案例处理分析,从实践案例中掌握相关的应急方法和技能,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社会技术不断进步,在卫生应急方面需要精细化分工管理,因此有效的应急管理制度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避免不良事件发生,进而提高人们的满意度[3]。此外,如今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发展,软件分析将是当下运用最广的工具,并且软件分析能够对人们的健康管理进行准确分析,对公共卫生工作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因此软件应用必不可少。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卫生技术培训内容调查分析,工作人员对实践工作经验、软件技术的需求量比较大,需在以后工作中及时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小哲,刘东山.公共卫生人员环境卫生技术培训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6,29(06):91-94.

[2]郑尔达,郑艳,黄甜,等.云南省基层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培训课程需求因子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8,34(18):2571-2575.

医学技术培训范文4

为贯彻落实国家疾病防治“前移”和重点“下移”的发展战略,切实推进“四川省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纲要)(2008~2010年)”开展[1],加强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究、推广示范及应用。项目组从2009年3月起,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要求,紧密结合农村服务需求,以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服务能力为根本,以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确保适宜技术“学得会、用得上、有效果、可持续”,建立探讨适宜技术推广模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卫生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医疗卫生水平差距。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促进地震灾区重建与服务民生需求,选择在四川汶川、茂县、安县、石绵、绵竹、名山、宝兴7个重灾区县(市)和内江、双流等2个非灾区市县开展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1.2模式的建立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现场调研、快速评价法[2]等收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应用快速评价法从国家和四川省农村适宜技术库中遴选出社会效益突出、成熟安全、经济有效、易于推广、适宜地震灾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的15项技术(其中包含课题承担单位医学技术优势研发出的4项卫生适宜技术),应用推广。①组织模式: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课题牵头单位(省级医疗机构)技术支撑并依托当地机构组织开展。组织模式一:由项目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并与课题负责单位(省级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组织协调全县适宜技术培训,将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卫生机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完成规定任务。安县、石绵、绵竹、名山、宝兴5个灾区县(市)、双流县和内江市应用此方式。组织模式二:由项目县1家县级医疗机构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并与课题负责单位(省级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组织协调全县适宜技术培训,完成规定任务。

汶川、茂县2个重灾区县应用此方式。主要由于以上两个灾区县,其卫生行政部门恢复重建任务重,精力与时间有限,无法组织负责技术推广。②适宜技术的研发与筛选模式:首先从农村适宜技术库中按照地区疾病谱、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灾后卫生状况等实情出发,承担单位研发适宜技术。其次制作需求调查表,涵盖国家和省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库和承担单位研发的适宜技术,提供给项目县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由其根据各自不同病分布特征、疾病防治需要和特点,选择适宜技术。最后按照需求统计结果实施推广应用(见图1)。③培训推广模式:第一,采用到项目县现场开展免费培训。第二,在每个项目县选择1所县(市)级医疗机构建立“二级技术培训与应用基地”开展分级培训,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基地免费装备远程医学教学等网络信息系统开展远程培训。第三,邀请卫生技术人员来课题负责单位免费进修。将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材料归纳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健康处方,交由参加培训的人员自我或其他医护人员应用,或与患者推广。立足于提高医师全科医疗水平,重点推进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健康意识,促进居民健康行为,适应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以上多种培训推广方式相结合。

1.3质量控制①培训效果质控:制作和使用培训效果评估表,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前后分别填写,考核培训效果及满意度,修正和改良培训方式和内容。②成立三级质控体系:成立三级质控体系。课题牵头单位为一级质控单位;项目县二级培训基地为二级质控单位;参加培训卫生机构为三级质控单位。首先各级质控单位确定一名质控员,将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等及时反馈给上一级质控人员。其次制定过程和终末报表,各质控员逐级填写上报。一级质控员还不定期到现场抽查应用情况。到项目县医院或卫生局查看各类管理制度、学习签到表,教案等资料;并现场选定1至2家已开展适宜技术的医疗机构进行抽查,了解开展适宜技术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考评等。督导和落实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结果

2.1推广应用情况截至2011年7月31日,项目共推广15项卫生适宜技术,共培训3579名医护人员,培训人数中有3122名(占总人数87.23%)完成培训前后测评。培训效果明显,表现为培训后参加人员答题正确率提高了16.13%。同时有1937人医护人员参与满意度调查,其中1875名(占总人数96.80%)对培训感到满意。

2.2组织模式运行情况组织模式一:当地卫生政府组织,运行通畅,质控有效,持续培训效果好。组织模式二:当地医疗机构组织,运行不通畅,质控效果差,持续培训效果差。

2.3激励反馈该课题实施中,根据参加培训人员建议,将卫生适宜技术再申报为继续教育项目,参加培训推广的卫生技术人员,均可以获得学分。2009~2010年没有继续教育学分,参加培训推广为1506人次;2010~2011年有继续教育学分,参加培训推广为2073人次。

3讨论

形成一套可行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将有利于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逐步缩小城乡二元地区的差距发挥重要作用,真正让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3.1组织模式作为公益事业,农村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4]。本次推广运行结果也反映出,政府牵头效果明显。因此建立政府部门主导、研究院所牵头、院所地方合作、专家资源支持的运行模式,以期创建院所地方合作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长效机制。

3.2运行机制①明确相关部门(机构)职责。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省级医疗机构技术支持。成立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县乡两级卫生机构参与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组,全面负责农村适宜技术组织、实施和协调。分级签订任务协议,任务指标纳入当地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使各部门各单位人员明确自己在技术推广工作中的角色、职责和任务。实行任务与经费挂钩,权利与义务挂钩。建设一批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的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开展一批适宜卫生技术,培养一批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建设一批特色专科,建立一个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带动县乡两级医院和村卫生室,形成县乡村适宜技术一体化推广(见图2)。②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省县乡三级卫生适宜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和完善三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联系人制度。分别开展过程和终末质控,重点加强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学员满意度测评等方面的评估,为技术推广提供科学评价和引退机制,促进卫生适宜技术科学、可持续推广。③制度建设:制定目标管理、责任追究、效绩考核与奖罚、联络员度、督查通报和技术督导等制度,对医疗机构及其技术人员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为提高项目县卫生行政部门和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的工作开展,对各地卫生适宜技术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级,获得好评的颁发一定奖励。卫生适宜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即参加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卫生技术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学分。发挥卫生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对示范县所有技术人员免费培训,免费进修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3]。针对二级推广基地免费安装远程系统等,促进基层与各大型医院信息教育对接。#p#分页标题#e#

医学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人工耳蜗;培训班;岩骨次全切除术;解剖;面隐窝

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到2006年为止中国听力障碍者2780万,占总残疾人口数的33.52%,位居各类残疾之首。而全世界有6.5%的人口,约10亿人有或轻或重的听力障碍[2]。面对庞大的患者数量,潜在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任务给临床医师带来巨大挑战。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这一技术已不局限于少数重点科室可以开展,目前基层医院已在陆续展开[3],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操作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同质性较差,所以人工耳蜗手术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3]。如何科学的开展人工耳蜗操作技术培训成为新的课题,本研究总结了两期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培训课程的效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颞骨微创外科实验室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培训班的24名学员,2014年和2017年各有12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形式评估学员实施教学前后的教学成果和对学习班的评价及意见。

1.3教学实施

1.3.1硬件设施:多功能教室一间、专业外科技术实验室一间、颞骨微创外科技术实验台(集成冲洗吸引装置、灯光、显微镜、多媒体视频演示系统)12台、颞骨固定器12套、手术动力系统、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专用器械12套、颞骨每人1块、人工耳蜗训练电极每人1根、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演示系统1套、立体三维眼镜30副等。1.3.2教学模式:操作训练8课时,在一块颞骨上完成经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岩骨次全切+人工耳蜗植入术、听囊进路进一步认识耳蜗、前庭、内听道与人工耳蜗电极,每一步骤均包括解剖演示、操作训练和讨论3个环节。专题讲座8课时,内容包括人工耳蜗手术植入原理与外科要点、人工耳蜗植入术听力评估、人工耳蜗影像学评估方法、人工耳蜗调试及故障排查、人工耳蜗术后康复、人工耳蜗术病例分享及常见并发症处理。1.3.3教学方法:小班授课,每个学员一个训练工位,一套器械,一个标本,分步练习。事先录制好操作录像并标好操作要点进行讲解后,每个学员的显微操作过程与显示器同步,方便学员间分享和教员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每单元结束后结合实际手术录像进行讨论。对关键步骤逐个标本集中分析点评。1.3.4教学要点:1)强调将面隐窝轮廓化,即“看见但不暴露”面神经垂直段和鼓索神经全部并去除面隐窝内所有骨质;2)圆窗膜完全暴露;3)体会外耳道后壁骨质处理对上述两个结构暴露的影响;4)对于开放面隐窝和暴露圆窗膜步骤集中点评;5)强调岩骨次全切除术作为颞骨外科的基本功对于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掌握的意义,并在完成岩骨次全切除术完成后对该步骤集中点评;6)完成迷路和耳蜗结构的显示(blueline,看见但不暴露)、开放、电极植入观察、内听道与耳蜗关系观察。

1.4教学效果评价

培训开始和结束后通过问卷了解学员的职称、学历等信息,调查学员所在科室人工耳蜗植入的开展情况及此次学习班的收获和对培训班教学特点的评价等。多选题选项按重要顺序,首选答案分数最高,赋值为5分,次选答案赋值4分,依次递减,单选题统计每个选项选择的人数。

2结果

2.1学员分布

学员来自国内13个省、市、自治区,24位学员中,正高级职称33.3%(8/24),副高级职称16.7%(4/24),中级职称50.0%(12/24),其中博士、硕士及本科学历分别为58.3%、25.0%、16.7%。

2.2既往手术经验及认识

50.0%的学员有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经验,91.7%有中耳乳突手术的经验,16.7%有岩骨次全切除手术的经验,所有学员均参加过颞骨解剖培训,83.3%的学员参加过面隐窝进路解剖训练,50.0%的学员参加过面隐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训练,33.3%的学员参加过岩骨次全切的解剖训练。培训前66.7%的学员在工作中发现90.0%的患者可以行圆窗进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16.7%的学员发现70.0%的患者可行圆窗进路人工耳蜗植入,各有8.3%的学员认为可行圆窗植入患者占50.0%和20.0%。培训前91.7%的学员认为二腹肌嵴是定位面神经的很重要标志之一;91.7%的学员认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外科技术会影响最终的植入效果,8.3%的学员不确定外科技术会影响最终植入效果。

2.3培训班收获与评价

91.7%(22/24)的学员认为此次培训对手术非常有帮助,8.3%(2/24)的学员认为对培训有一定帮助;关于参加学习班帮助最大的内容,得分最高的为经面隐窝入路,其次是岩骨次全切+人工耳蜗植入;对于参加学习班最大的收获,得分最高的为使对颞骨的解剖有了进一步了解,其次为使掌握了人工耳蜗外科技术的训练方法,可以在自己的医院经常按照这些方法训练,不断提高;关于培训班的组织和课程设置,对于获益最大的环节,得分最高的是stepbystep的授课方式,其次是课程设置包括面隐窝进路,岩骨次全切和经听囊进路的内容。上述内容各项具体得分见图1。预计完成本次培训后,在工作中可以行圆窗进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比例为50.0%,70.0%和90.0%的比例分别是33.3%。本次培训后100%的学员认为二腹肌嵴是定位面神经的很重要的标志之一;100%的学员认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外科技术会影响最终植入效果。

3讨论

医学技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

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将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教师就肩负着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适应时展潮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1.1理论知识基础较差

一些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观念陈旧,照搬老套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仍以教材为中心,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教育技术观念的认识还不够。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很多人对教育技术理论感到乏味,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把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取消,造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1.2教育技术能力不够

教育技术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但一些教师能力有限,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知识,无法灵活运用新媒体,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虽然有些学校开展了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参训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很难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2高校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策略

2.1明确负责部门

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牵涉许多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合作与分工。例如,可以由教务部门负责协调培训教师的工作,人事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参加的培训教师,教育培训部门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具体内容如下:制订合理的培训方案、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确定培训教材。

2.2完善培训机制

培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并非搞一次培训就能建成,需要有一整套完备的培训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激励措施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据可依。要想搞好培训,必须“事有专人,人有专责”。教育培训部门作为组织培训和会务服务的主要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教师培训,及时关注教育培训的前沿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要有计划性地组织专题培训,积极探索新媒体的教学模式,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2.3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很多教师参加培训时满腔热忱,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应用新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也停留在口号上,最终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培训应有的效果。首先,要着重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培训,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加强沟通交流,要到教学中了解实际应用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使培训效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最后,发挥监督作用。可以对教师进行抽查,给教师以紧迫感,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应用

3.1改变教学培训模式

可采取“混合式教学+培训”的模式,即“面对面教学培训+网络”在线互动,这样可以将传统的培训方式与网络学习的优势进行互补,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参与培训的兴趣,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3.2丰富培训内容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内容,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专业素养,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时俱进,融入前沿的教改实践理念。

3.3完善组织与管理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分层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灵活运用培训方式,可采取“长短班结合”和“面对面+线下授课”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

3.4搭建在线交流平台

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构建协作学习模式,组织受训教师协作学习,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在线答疑,摆脱传统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最大限度提升培训的实用性。搭建在线交流平台能促进教师间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学习。

3.5改进评价方法

必须重视对参训教师的评价。在培训的评价反馈上,可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应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需要综合受训教师的日常表现、学习情况等因素,并通过教师自评、小组互评、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4结语

科技不是万能的,科技再先进也不能代替教师,但与时俱进的教师却可以取代固步自封的教师。高校教师必须要满足时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督促高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成.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1):65-66.

[2]陈勤.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2017,(08):28-29.

[3]孙松滨.中美高校师资培训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50-51.

[4]黄海.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161(21):92-93.

[5]费英,谢百治.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为支点,加速信息时代教师角色转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08):334-337.

[6]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20-21.

[7]赵呈领,贾永娜,程明凤,等.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01):142-146.

[8]杨哲.增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效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154-157.

[9]罗文浪,王志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职前培养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09):61-62.

医学技术培训范文7

【关键词】信息素质;医务人员;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被赋予了新的理论分支与要求,因而提高信息素质修养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1]。而医院图书馆作为一个专注于服务读者,指导读者,为读者提供相应专业知识的存在,在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上具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医务人员不仅需要专业学识过硬,更需要不断接收时代新发现,新知识,那么医院图书馆同样就需要不断更新文献储备,完善信息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

1信息素质内容概论

1.1信息意识素质

所谓意识素质,是指要人们对于拓展自身信息意识的敏感度和认识度[2]。由于现在信息时代强大的信息更新速度,人们是不可能依据记忆里的知识而面对生活的,为了不被时代抛弃,不断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就尤为重要了。所以,出现了信息意识素质这一概念,只有当人们提高了对于拓展自身信息观念意识的素质,才能有不断学习的动力及方向,最终丰富自己,强大自己。

1.2信息能力素质

所谓信息能力素质,即人们对于不断更新的信息的认识程度、吸收能力及感知能力,进而产生的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学习吸收的目的往往在于用于实践。所以,只拥有认知能力是匮乏的,只有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才算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信息能力素质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有了信息意识就要在此基础上付诸于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意识,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实际操作[3]。

1.3信息道德素质

所谓信息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运用信息进行实际活动时所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4]。由于信息知识的力量是强大的,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活动,同思想道德一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实际活动。在此基础上,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信息道德素质直接指导着一个在运用信息时的实际操作,因而,强化信息道德素质也必不可少了。

2医务人员对医院图书馆需求特性阐述

2.1对专业知识的高准确性要求

医学知识是需要专业去学习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医务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学识是必备条件。准确、具体、真实是其学习的基本要求。因为这一严肃的高要求,医务人员需要尽可能去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以应对在工作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医学临床突发状况[5]。

2.2对时代最新技术及消息的感知要求

医学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其佷大程度上的可开发性,导致医学是不断更新发展的[1]。不仅在专业科学技术上,更在理论学识方面不断有科研人员发明出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学术发表。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新技术是极为重要的。医学技术基本关系着大量临床病人的生命,因而,一个医院里从上到下都应该及时去认识医学新讯息,对工作负责,也为病人负责[6]。

2.3临床医学知识需要便捷性的要求

由于临床医务人员是需要耗费很大精力和时间的一份职业,往往他们工作繁忙,没有更多时间去具体查询研究医学知识,因而对知识讯息的便捷性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医院图书馆作为一个医学知识库存在,但对于众多临床医务人员,常常可望而不可及[7]。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就成了一大问题。

3医院图书馆对提高医务人员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1丰富完善的专业知识储藏

为了给读者提供完整的、原始的、准确的文献资料阅读,医院图书馆储藏大量的医学文献资源。作为一个专业的医学知识信息聚集中心,其储藏量之大是一般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8]。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其展现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提供书籍、报刊、报纸类等书面文本阅读,更拥有着强大的电子阅读资源,防止了错信息、假信息,而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让读者能了解到最原始的知识表述,而进行自己分析思考,也能杜绝盗版知识被运用的危险。不仅如此,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线上问答,便于医务人员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完善信息服务。

3.2实时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随着时代进步,当信息技术等各种科技被运用到医院图书馆上进行服务时,对于医务人员的技术运用也就在无形中提出了要求[9]。因而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医院图书馆就需要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在搜索信息引擎运用、操作电子器材、具体文献查询、信息数据库的利用等方面教授医务人员,以便于他们学习,使他们在查询医务知识的同时了解部分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的时代科技运用理念,并更好地进行专业学识运用。

3.3提高信息识别利用能力

由于信息时代的极速发展,当今各类信息被共享各类人文交流平台上,其中除了真实的文献资料之外,更有各种虚假、盗版、随意的信息流传蔓延,那么如何辨别就成了一个重中之重。医院图书馆作为一个医学知识专业储存地点的存在,一来直接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识运用平台;二来,医院图书馆的主要作用也能很好地发挥,在展示前人的医学成就的同时,吸纳眼下的新兴科技学识,使得医务人员能及时接触到准确的医学信息,在辨别外界真假信息的同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提高自身的医学素养[10]。

3.4提高医务人员道德素质

思想决定行动是不变的真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往往比能力更为重要。尽管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决定他有多高的能力担当,但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他能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一般人是如此,对于医务人员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医务人员这样特殊的服务群体来说,往往他们不仅工作繁忙,而且对于他们学识储备量要求也高。为了防止一些学术不正的人运用非正常渠道获取文献知识,医院图书馆就应该想办法保护文献资料的知识产权。信息道德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平常不断去积累的一项思想要求,因而医院图书馆就可以定期开展思想道德素质培训,在潜移默化中去强化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4医院图书馆自身建设的提升对策

4.1与时俱进,重视自身信息储备完善

根据医学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这一时代状况,医院图书馆要时刻关注医学界的最新信息状况。进而及时更新馆藏,以便于能在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阅读资料。不仅如此,各式各样的误导信息同样容易出现混淆视线,这就又要求医院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不仅与时俱进,更要火眼金睛。

4.2运用时代科技,追求方便快捷

单一的信息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尤其是对于医务人员,这些工作时间长、工作繁忙、知识需求量大且要求高的人群,运用时代信息科技已成为重要的快捷方式。因而医院图书馆在丰富纸质馆藏的同时,更应该是及时填充网络信息馆藏,使得医务人员在医院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上能毫不费力地找到最新的医学信息并进行实时交流考察,在便利医务人员的同时完善医院图书馆的自身质量。

4.3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培训

在医院图书馆中大量的专业信息资源储备对图书馆员的思想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不同于一般的各类文献书籍混杂图书馆,医院图书馆所藏书籍不仅专业程度高且储藏量大,知识分支也较广。综上所言,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阅读环境,对医院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就显而易见了。首先,医院图书馆员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不必精通,但一定要有所涉猎,一无所知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书籍文献合理分类是保证读者及时找到所需文献的一个重要保证。其次,医院图书馆员应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医院图书馆所藏文献大都需要切实保护好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而图书馆员是一个极其便利接触文献的职业,为了防止文献资源被运用到不正当的商业等盈利方面,较高的素质修养对于图书管理员来说是极为重要的[11]。第三,是图书管理员要有极强的责任意识,尽管图书馆员本质来说只是一个负责管理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管理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质量。医院图书馆的一大特殊性就是其知识更新的快捷性与时效性,这是当今时代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图书馆员能否以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去更新吸纳就成了一大关注点。因而在选择管理人员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考核。不仅关注能力,也要注重品质。为了防止管理人员的素质变质有必要定时开展素质培训、学术思想交流、业务学习等多方面的职业课程,以此来实时加强图书馆员的道德素质。

4.4加强学术思想交流,创新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在思想学术方面。但我们必须承认,由于欧美一些国家思想解放时间大大早于我国,使得我们在某些方面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12]。因而为了图书馆更好地纵深发展与更好地服务大众,图书馆就要积极去进行学术性思想交流,吸取其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中管理信息的方法并试着借用其进步的管理思路进行创新,创造出适合于自身的管理方式,只有不断完善自身,创新管理才能不被时代抛弃,闯出自己。

5结语

医学技术培训范文8

实施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卫生部在2006年下发了《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并逐步推广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的有效措施,及时总结经验。

2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的现状

2.1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方案的内容

随着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实施,一些内容得到了细化,例如将区域内医疗机构参加质控中心室间质控的质量控制状况与医院PT成绩确定为互认医院和互认项目的依据,指定了对互认判定人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来判断能否完成互认,有一些省份对互认项目源头不同的看法,对组织、考核与评价互认的机构也有所完善,增加了质控中心来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来保证互认。

2.2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中展现出的亮点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在实施中展现出了很多的亮点。第一,互认对相应的医疗机构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标准,例如北京的互认工作提出《实验室管理与技术要求》,保证了互认的技术基础,并且《临床样本的采集、运输、保存要求》、《检验设备的校准与维护要求》以及《检验报告信息完整性要求》的建立,让医学检验结果的互认有了严格的质量标准。第二,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与其他的一些卫生政策实现了衔接,这一点在分工协作机制的一些建设项目的衔接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海等城市对互认的医疗机构提出了要求,限定只有在同一个医院集团内或者具有对口支援关系的医疗机构之间才能够实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共享医疗设备的目的,也确保了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可靠性。还有一些城市进一步建立绿色通道,给患者直接开单去上级医院检查的机会,即保证了医学检验的质量,也节省了医疗资源。第三,在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下,很多省份鼓励社会资本开办独立实验室,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效率。

2.3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的速度非常缓慢,互认工作进度参差不齐,总体进展不容乐观。例如有很多地区和医院并不重视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仅仅做一些简单的宣传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实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要求。有很多人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认识不够彻底。而且,目前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没有非常具体的相关法律规章细则来明确医生的责任和落实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

3对实施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