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事业管理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事业管理范文1

关键词:艺术管理人才 现状 素质和能力 培养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是关键。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文化艺术经营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一般包括文化艺术团体、艺术表演场所、艺术中介机构的行政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国家机关从事这类工作的公务员,演艺人员的经纪人,文艺活动专业组织者和策划者等。

在党和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下,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一)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1世纪是各国文化实力较量的时代。文化已经成为世界财富的新源泉和人类发展的新动力。1998年联合国主持召开了以“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为主题的各国政府间会议,会议拟定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世界经济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曾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1]原本作为精神力量存在的文化正日益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现实生产力。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决定性要素,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文化建设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

在我国,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多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重要意见。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提出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2009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 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正式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 “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把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三)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呈现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的朝气、活力与魅力,不仅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很多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到8个百分点。特别是,面对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张扬。[2]在许多地方,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有的达到7%)。[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提升国家和区域文化品格、增加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四)文化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民众对于文化艺术产品的享受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即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曲线会产生一个明显的峰值。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按照现在全世界的标准测算,我们的文化消费市场至少应该是4万亿元,但是现在实际才1万亿元。[4]这就意味着,与相同发展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开发,我国文化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二、我国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及其培养现状

(一)我国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现状

在我国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日趋繁荣、新兴艺术机构不断涌现的进程中,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对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目前,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总体状况为:

首先,数量少。我国现有的文化艺术管理者大多是在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成长起来的,既懂艺术鉴赏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创新创意、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非常缺乏。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它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在我国原有的各方面文化艺术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便显现出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极为稀缺。

其次,专业化程度低。现阶段,我国的文化艺术管理者许多都是直接来源于艺术实践,既有属于“艺而优则仕”的业务型管理者,也有属于专业水平不高,转而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服务型管理者。另外一个来源就是间接从其他部门和行业转过来的,多为在政府文化部门或艺术团体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显然,这样的人员供给方式从素质和能力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

(二)我国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专业化培养角度来说,美英等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研究生层次上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专门管理人才。而我国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专业设置及培养滞后,艺术管理在我国还是新兴专业。2001年始,全国一些高等艺术院校才陆续开设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虽然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该类人才的急需,许多高校加快了专业设置的步伐,招生数量也迅速扩大。[5]但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优秀教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师资力量薄弱成为目前制约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历史上没有相应专业培养该领域师资,缺乏该专业师资储备,在岗师资绝大多数是从其他相关院系中借用或调配而来;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绝对数量少成为该专业师资现状的突出表现,尤其是理论功底厚实又了解艺术管理实践的人才极其缺乏。近年来虽有一批相关专业的新任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但其教学经验不足,实践技能薄弱,难以胜任主干课程的教学。

缺乏优秀教材严重影响了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由于该专业建设时间短,专业教材编写无传统借鉴,只能依靠任课教师自行探索,加之该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教材编写的难度加大。到目前为止,系统权威的专业系列教材匮乏,教材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全面使得学生无法学习到科学、系统的艺术管理理论和实务知识,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我国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艺术管理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艺术管理人才不同于其他管理人员,文化艺术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为服务对象,其产品具有商品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是实现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统一体。艺术管理者无论对艺术的生产者,还是艺术的消费者,都起着重要作用。

纵观各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世界艺术行业管理状况,我国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具备艺术基本知识和对艺术的高度热情。艺术管理人才首先应对艺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熟悉艺术,热爱艺术,掌握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具有艺术鉴赏的基本能力,懂得艺术之美与艺术魅力所在,愿意为艺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具有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市场。特别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大背景下,文化艺术更需要市场的支撑和促进,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作为艺术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对艺术发展和推广的重要作用,熟悉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为艺术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三)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艺术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一样,要具有很强的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和各方面人员保持密切合作。同时,要更加注意做好艺术家和消费者、艺术作品和市场、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结工作,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和工作团队。

(四)具有文化传播交流能力。文化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化的趋势,迫使文化领域的管理活动范围不仅限于一国内。我国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肩负着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文化传播交流能力对于管理国际文化交流、加强文化认同、培育受众市场至关重要。

(五)要有坚强的毅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更需要有超前的意识和高瞻远瞩的眼光。需要深谋远虑,勇往直前,充满信心地去推动我国文化艺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我国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面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对艺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与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严重短缺的突出矛盾,作为高等教育,其责任和义务责无旁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从思想认识上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外,还应从制度、规划、监督、条件等方面予以保证。

第一,要以战略的眼光,做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规划。只有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才能为培养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艺术管理人才奠定基础。这就需要除继续完善高等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外,还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如在研究生层面试点开展艺术管理硕士(MAA,Master Of Arts Administration)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这对推动我国艺术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尽早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人才队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将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作为人才培养的应急机制,在继续教育层面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存量文化人才按照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开发课程、集中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文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明确培养标准,基于胜任力培养艺术管理人才。随着文化全球化、艺术产业化、文化政策的调整,以及由此引发的艺术发展的整体变化等,市场对艺术管理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向新形势、新体制、新变化,必须不断调整和重新审视艺术管理者的智能,不断寻求培养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如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基于胜任特征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力理论,通过建立我国艺术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从实践中探寻胜任的艺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知识、素质、技能、能力及结构比例,并藉此确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选用等,从而解决人才培养中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健全保障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各高校要创设多种平台加强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开展岗位研究、教学任务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质量。并建立教师参与实践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与文化产业市场密切接轨,参与其大型活动和项目策划,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还要积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优秀艺术管理实践者兼职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教材建设方面,可通过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整合全国优质人力资源,由教学科研积累丰厚的著名学者在其专长的领域主持教材编写,同时充分吸收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并不断补充、修订、完善,逐步形成精品教材。

总之,在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资源优势,优化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争取“十二五”期间,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我国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优秀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为保证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15.

[2]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EB/OL].(2011-03-09)[2011-03-18].省略nt.省略/xxfb/xwzx/whxw.文化部官网.

[3][4]文化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EB/OL].(2010-11-19)[2011-03-18].省略nt.省略/xxfb/xwzx/whxw.文化部官网.

文化艺术事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事业;发展

引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离不开文化艺术的科学化管理,只有科学化的文化发展管理才能让文化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过去对于文化艺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发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才会影响文化企业的发展,只有录用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文化艺术管理的运用现状

当前文化艺术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管理人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家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都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优良。文化企业的外部发展氛围是非常良好的,发展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路线是国家宏观规划过的,那么在航行过程中航线的策划则是由企业的自身发展决定的。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专业技术的支持。文化产业中管理人员的任命途径一般都比较广泛。在文化艺术的体制变革中管理者一般是从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时的单位领导人,或者是跨专业部门转行过来的领导者,以前这些领导者不一定具有文化艺术的事业管理能力。第三种就是家族式的艺术管理者,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方面的人才,也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职能。在这样的选择管理人员的制度中任命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不够专业和规范的。这是我国的历史原因决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较发达国家是比较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粗放型阶段,国际化集约水平也不够,管理者在管理文化艺术产业时运行操作的方法都较为低端。在一些城市和省份都开始转变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方法,以前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开始向企业化的道路上转变。然而这样通过转型形成的企业还不能够像农业型企业那样具有专业化的人才市场,高端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还比较匮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1]。

2文化艺术管理的改革方向

要改变当前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匮乏,最主要是让新文化企业不再不断消耗原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需要引进更专业的新人才维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原来的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在新企业中有岗位可以转换,不再做非专业的部门的领导者,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获得新的职位,企业的新血液才能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适当的优化新进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产生忠心度和诚意度,不至于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规范的任用管理者才能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挂历,让企业正确的做出对发展前景战略性的运筹和规划,在企业的文化艺术管理方面要改革和优惠企业内部的体制和政策,让专业的艺术文化管理人员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文化艺术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如果能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让领导方式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就能革新体制,提高文化产业管理的创新度。目前情况是部分由艺术家自己创建的个体文化产业,他们很难摆脱避免民营企业所存在的弊端,即家族企业,他们不愿意聘用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外聘管理者对他们不忠,甚至怕外泄他们的资料信息。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员才能把握住市场的动向,发现新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并进行规划生产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按照家族式的陈旧管理模式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专业程度。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西方国家学习。西方国家的操作方法整体来说优于我国,在观念意识上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管理的关注度,要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我国企业文化艺术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来让我国的文化企业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中国有很多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都没有专业的途径,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中国企业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创作水平,却不能获得与西方国家相匹配程度的利益[2]。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对于文化艺术的管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落实专业和科学的管理政策。因此一定要对目前的管理者机制进行改革,将企业前身的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遗留问题处理妥当,通过专业市场聘请更加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让陈旧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改头换面。让专业人才进行更为专业的文化策划、文化运营和文化销售。在优秀的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需要让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做大做强。将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大提升。我国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相关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宏观角度来说还需要政府的法律条文和政策的加倍支持。为更新管理要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文化产业方面需要优秀的管理者运筹帷幄,才能发挥出文化艺术管理都作用。

3结束语

文化产业是现在国内产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专业管理起步也比较的晚,整体的企业规模范围也还比较的小。国内的文化产业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整体还是在朝着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文化艺术企业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的提升。家族化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被逐渐的淘汰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走上了逐渐革新的道路,专业人员的数量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可以吸取多方经验和教训,调整自己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化的管理文化艺术企业,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和稳固。

参考文献

[1]卢仁声;傅荣;吴成钢;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文化艺术事业管理范文3

艺术档案是在各类文化艺术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一)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档案是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反映,它真实记录了文化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凝集了许多艺术家的心血和时代艺术成就。所有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文字、声像、实物、图表以及电子数据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艺术档案使文化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反之,如果没有艺术档案,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就有可能被阻断。

(二)艺术档案对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播和流传的,文化艺术传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化艺术生命延续的长短。在各种文化传媒中,艺术档案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而最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可以说,以艺术档案为媒介面的文化艺术,生命力相对旺盛。如极具影响的电影《梅兰芳》,其巨大影响就与艺术档案中关于京剧档案的传播有着密切联系。

(三)艺术档案对发展艺术事业有重要作用。艺术档案是记录着大量丰富生动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重要载体,它所储存的艺术资料是艺术的宝库。我们开展艺术活动可以从中去寻找材料,开拓思维,启发灵感,进行艺术再创新。艺术档案又是物态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历史,许多与文化艺术有关系的活动等,都必须依托艺术档案来佐证。尤其是申报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到艺术档案中寻找珍贵的文化艺术记忆,往往艺术档案中的一张照片、一份手稿、一份记录就是散落在历史尘埃的一颗颗珍珠,通过艺术档案就可以形成一串串闪闪发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链。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是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记录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历史、保存艺术成品、造福后世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实现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环节。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艺术档案管理是进行文化艺术传承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具体手段,建立艺术档案,管理好珍贵的艺术档案,是文化系统艺术业务和档案业务的新发展,也是文化系统业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拥有全面、完整的艺术档案,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档案对文化艺术研究、文化艺术教学、文化艺术交流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文化艺术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艺术档案管理最终目的就是为文化艺术创新服务,文化艺术事业创新发展要有其精彩的内容做支撑,文化艺术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文化艺术生产,只有拥有适应市场、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我们的艺术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品牌和形象。艺术创作、艺术生产的生命在于艺术作品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而丰富完整的艺术档案和及时有序的艺术档案管理就能让艺术档案发挥超出其形成单位及其专业内涵的重大作用,为文化艺术教学、文化艺术交流、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传承和文化艺术创新服务,从而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三)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保护文化艺术产品、发挥艺术档案最大作用的客观要求。当前,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危及文化艺术产品的保护,影响了艺术档案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如有的文化艺术单位的领导同志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文化档案的重视程度不高,艺术档案收集和归档一定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造成一些艺术档案散落在创作者或演出者手中,未能及时完整地归档到档案管理部门;有的单位保管条件较差,艺术档案难以长期保存,造成文化艺术作品、创作设计图稿遗失或受潮、起皱、甚至霉变,破坏了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以致部分艺术档案无法利用;有的艺术档案建立得不完整、不系统,有遗漏、缺失现象,有的单位却把所有文件材料都装入艺术档案,有的没有明确归档范围、保存期限、归档时间和收集文化艺术材料的方法、步骤,致使艺术档案不规范。这些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艺术档案的保护、收信和管理。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首要的是提高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对艺术档案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强化工作力量,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艺术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艺术档案的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艺术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移交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档案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档案法》《着作权法》等相关法规,防止艺术档案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要将艺术档案工作纳入文化艺术单位工作计划,并把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还要给提供档案者出具收藏证书和补偿一定的制作成本费用,通过不定期举办优秀艺术档案展览等,提高文化艺术工作者上交档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保存、上交艺术档案资料的激励机制。

(二)明确归档范围。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应当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 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如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载体形式)。另外,业务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艺术材料,也属归档范围。而那些为艺术创作、研究、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参考而收集的图书、报刊、音像带、照片、剧本和有关文章材料等,均作为资料保存,不应归档。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属国家所有的各种载体的艺术材料和实物,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三)强化收集与整理。收集整理艺术档案材料时,应遵循文化艺术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化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完整,便于保管和利用。要根据不同内容和载体分别进行归类和立卷。艺术档案应分为大类和属类,大类设业务类、个人业务类、综合类等,具体属类应按照归档范围设置。要按照艺术档案材料的内容、种类立卷,其中戏剧材料按剧目分类立卷,音乐歌舞演出材料按节目分类立卷,文化艺术科研材料按科研专题分类立卷,艺术教育材料按各专业课程分类立卷,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材料按业务活动进行立卷。对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唱片、光盘等非纸质载体的艺术档案材料归档时,应将每一单项作为一个保管单位,单独编排档号,并采取按年度结合内容的方法分类整理和编号。其中与文字材料有直接联系的应编写互见号或互见卡。反映和记录本单位的文化艺术活动并对以后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的艺术档案材料,应永久保存。在本单位组织或参与的重大的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并具有一定艺术参考价值的艺术档案材料,应长期保存。

文化艺术事业管理范文4

小路是我国较早一批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个新兴专业的设立缘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市场的需求以及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紧缺。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模式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将从边缘产业成为国家的主要产业之一,因此文化产业将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大经济领域。而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了这一战略方针。然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人才奇缺,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艺术院团和地方艺术院团的改制,给艺术市场带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曾无温饱之忧的艺术院团,在改革中走向市场,脱离了“事业单位”这层保温箱,和演出市场开始进行零距离触碰。这时候,对能够摸清市场脉络、懂得观众需求、有能力运作资金的专业演出制作人的需求,顷刻突显出来。

事实上,我国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开展成人教育、干部培训开始孕育的。2000年之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是艺术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为满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人才之需,开始陆续设置艺术管理系或专业方向,发展至今已有10余年。经过10余年的理论探究和人才培养实践,艺术管理专业正逐渐成型。目前,我国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30多所,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艺术管理专业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此外,学生还需要直接参与大量的艺术活动策划与营销,学以致用,增加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文化行政管理及演出制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决策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注重的是艺术的实际性工作。

专业的设立与人才的培养总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按照学科的规划进行培养,是否能够引领他们在毕业时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否能够缓解艺术管理人才的奇缺现象?毕业生能否学以致用,在工作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之一,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扫描一:

转行意味着放弃?

小路是在2002年以普通高中生的身份考入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是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第二批本科生。在报考的最初,小路对艺术管理专业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只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经纪人及节目制作人职业的憧憬。

天津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2001年,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天津音乐学院以“艺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艺术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创建了艺术管理专业,确立了“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才能、竞争意识、组织才能,具备‘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艺术经纪人、策划人、节目制作人等高级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系之初,艺术管理教学工作中贯彻了以下理念:1.做人,成才,实践,就业;2.以认真的教学夯实质量基础;以科学的管理确保质量标准;以成功的实践体现质量成果;以良好的就业创立质量品牌;3.素质领先,基础领先,实践领先,就业领先。在全国率先创立的新学科、新专业中,运用以上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务实创新,遵循了艺术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为新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开创道路。

根据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意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占据很大的比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文化产业基础、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原理、新闻理论、艺术理论基础等,尽管学习时间紧张、理论课程枯燥,但出于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好奇与热情,小路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门功课。

文化艺术事业管理范文5

一、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概述

(一)建立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些历史传承中祖辈创造的不少艺术典藏代代相传。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承免不了会丢失或者是被扭曲,故而建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实现科学管理,不仅可以弘扬民间艺术文化,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我国无数文化艺术工作者劳动结晶,同时,为当地文化打造出一张独特的名片,便于指导后世繁荣的群众文化艺术。

(二)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性

基层群众文化艺术从其表现的形式看,它是将各种文、形以及声等形态综合在一起。因此,其特性就决定了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材料表现出来多样性、综合性、现场性[1]。比如,在举办社区广场的文艺演出、音乐会等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时,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收集文字、剧本、乐谱、现场照片、录音以及录像等资料,来突显当时的动态和气氛,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这也体现出了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多样性、现场性以及多样性,如此文化艺术档案才具有保存的价值。

二、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档案管理意识

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绝大多数是针对人事档案,随着这些年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多,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数量也出现井喷式增长,急需对其进行有效的归档,以便于对日后的学习文化交流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2]。但是,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意识却较为滞后,诸如文化站这样的群众文化管理部门不屑于整理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档案管理包括了整编、分类、编号等,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因此,它是一项相对繁杂的工作。而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办公效率与水平。显然,眼下我国基层社区资源匮乏,硬件配置不足等导致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信息化程度偏低。

(三)档案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我国档案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冷门的专业,众多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多数的名牌毕业生都会选择在较大的城市从事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而不愿去基层,真正参与和接触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而且,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在基层这样的人才匮乏,导致档案管理的效果不佳,工作效率不高。

三、改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通常,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产生涉及到组织单位领导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开展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单位负责人,他们是艺术档案产生的源头,一旦他们意识淡薄势必会导致大量文化艺术档案的缺失[3]。反之,强化这些人的档案管理意识,还可以让他们宣传督促群众重视艺术档案的价值。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确保软硬件的建设,逐步完善各项艺术档案管理制度。

(二)加强业务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自身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案卷质量。不过,眼下人才管理匮乏的现状难以改变,因此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自身修养势在必行。保障每个人能够会写、会摄、会处理相关资料,同时还能够积极主动向先进单位学习交流如何实现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信息化。

(三)实现数字信息共享

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与数字化管理,将收集整理和开发的艺术档案信息及时发送传播出去,让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实现在网络上自由检索、查询、下载等,就可以让原有的分散孤立的信息实现高度共享[4],及时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有效贯通各乡镇、村落艺术档案信息。这样,通过网络、电视以及展览等形式,联合社会力量,进行艺术宣传,让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在推动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文化艺术事业管理范文6

为什么培养艺术行政人才竟被纳入到了特首的施政纲要之中?艺术行政人才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艺术行政人才吗?

香港特区的艺术行政人才计划

一说起“文化创意产业”,人们就往往联想到宏观、晦涩、生硬的官方辞令。它是近年内地官方高调推进、红头文件三令五申的重磅动作,同步实施这一宏大规划的,也有一河之隔的香港。只是,“文化产业”在内地所对应的典型景观,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创意园区、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创意文化企业,而在香港那头,则是从“艺术营销”、“艺术推广”、“艺术传播”等细节领域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在刺激“艺术”这个看似曲高和寡的事物产生经济价值,让创意与资本齐飞共舞。

近年来,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跻身于香港“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与发达国家的数据愈发看齐。如今,香港已发展出一套囊括艺术品、古董、手工艺品、音乐、电影、软件与电子计算、广告、出版印刷等多个领域的文化产业系统,超过2000家文化创意企业组成了鼎盛的香港文化产业阵容。如此急速拓增的规模,自然会导致相关人才的供不应求。

香港创意产业不求“大”而求“细”,各种细节片段映衬了香港创意产业更逼真的写照和面貌。譬如,与艺术相关的中介推广机构、中介传播机构,康文署、旅发局等部门主导的“公共艺术计划等,正是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成熟度的微观佐证。又如传统的博物馆、艺术馆、艺术文献库等,已经孵育了一批数量庞大的导览队伍、推广人、策展人团体,画廊中的艺术经纪人、艺术营销人成为艺术新锐们趋之若鹜的“伯乐”,甚至连太古城等商场、shopping mall都会有专门策办艺术展览、艺术论坛的工作人员。

这些新的“艺术角色”,其实,都可以归入到艺术行政人才的就业出路之中。

扛起桥梁的艺术行政人才

艺术行政人是什么?英国艺术管理者约翰·皮克在《艺术管理与剧院管理》一书中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他专注于为艺术家创造机会,而本人并不创造艺术,最多只是激励艺术创造。他是关键性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一座没入水下的桥礅,他的职责就是坐在水下泥中,扛起桥梁。”

约翰·皮克的形容比起“艺术行政人是把艺术‘销’出去的人才”的解释来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并表达出了真正热爱艺术管理的人对此事业的奉献精神。约翰·皮克从自身多年的艺术管理经验出发,将艺术行政人做了几种分类:艺术行政人是艺术家本人、艺术家的合伙人、艺术家的仆人、艺术家的总监、国家的仆人、观众的仆人,甚至是建筑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分类可以看出艺术行政人是艺术与国家、与观众之间的中间人。他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推销艺术、传播文化,还具有从国家层面管理与引导艺术,从观众层面反馈艺术市场行情、审美流行趋势等特征。

香港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张羡英博士指出,艺术家大多潜心于表演或创作,已无暇顾及其他事情,艺术行政人员便应处理这些事情,如筹募制作费及版权洽谈等,让艺术家有更充足的资源及空间发展其才华。“比如,在一些由工厂大厦改建的创意艺术中心,艺术家经常把作品放在走廊位置,看似无伤大雅,但其实已违反了消防条例,或会被检控。艺术行政人员便有责任向艺术家解释法例,以免误堕法网。”

艺术行政人才培养课程

艺术行政人才看重的是艺术与行政的结合。然而,精通艺术,又同时具备行政能力、营销眼光的“跨界达人”实在是太稀缺了。正如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学术总监祁志纯所述:“目前,香港许多‘艺术行政工作’实际上是由不懂艺术的营销者来担任的,或者是由精通艺术创作但不懂营销的艺术家来兼任,可是兼而有之的人实在太少。这也是开办‘艺术行政人才’相关课程的目的所在。”

由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学院举办的“艺术行政专业证书课程”,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分为三个范畴、六个部分。三个范畴分别为艺术行政与管理、艺术与文化以及艺术制作与品鉴。课程除了基本的艺术管理理论、艺术推广及筹款外,还探讨了公共政策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会邀请多名现职艺术管理的名人分享实务,到了课程最后一部分,校方将安排学生去文化机构实习交流。

除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也非常重视对艺术行政人才的培养。2012年9月澳门文化局推出了“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文化艺术基金会就主办了“文化艺术行政人才出国进修”奖励计划,旨在协助台湾从事文艺领域的行政工作者赴美国进修,以课程选读,专业机构实习、研究等方式培养提升专业技能,由此促进台湾文化艺术环境的健全发展,这一计划维持至今,取得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掀起热潮、备受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相比港澳台地区,内地文化艺术的形态更丰富,而在艺术行政人才的培养上起步相对较晚,其文化企业、艺术机构的行政工作大多由艺术家兼任,或由商业行政人员半路出家转职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