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会议纪要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会议纪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1.关注每个国家保护其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一致讨论通过的文化多样性统一宣言,帮助制定由第32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推荐的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确定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蓄意破坏文化遗产的宣言。
2.回顾1954年在海牙通过的在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遗产公约,和1954年的第一议定书以及1999年通过,于2004年3月9日正式生效的第二议定书。
3.回顾国际蓝盾委员会1996年4月成立时的目标和2000年4月14日在斯特拉斯堡签署的。
4. 深切关注因人为的或自然灾害对移动的和非移动的文化遗产破坏而造成的影响。
A. 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有成员国和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签署并批准1954年在海牙通过的战时保护文化财富公约、1954年的第一协议书和1999年的第二协议书。
B. (1)建议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将保护移动的、非移动的文化遗产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件纳入到他们的为世界和平工作中去,以免遭破坏和替代,(2)鼓励各国政府将保护移动的和非移动的文化遗产纳入到他们的人文工作中,以免遭破坏和替代。
C. 建议各国政府和联合国有关组织行动起来,阻止对文化遗产保护地和建筑物的掠夺和破坏,以及文化财富的非法交易。
D. 鉴于风险准备、反应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建议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工作者和其他人士,把这些工作纳入到他们的日常工作计划中。
E. 建议国际档案理事会、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国际纪念馆与古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图书联合会的成员国,在那些还没有成立国家蓝盾委员会的国家成立这样的机构,并敦促这些国家的权威人士支持他们的工作并发挥作用,在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时,保护移动的和非移动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全球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最近几十年表现得尤为突出,环境问题从地区性问题发展为全球性问题,出现了一些列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气候变化
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而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即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大量排入大气层并形成一道屏障,这道屏障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完全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使得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远远大于地球向外散发的能量,从而引起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已发现的有二氧化碳、甲烷、氟里昂等近30种。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变化、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增加、人体健康受损等。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国际社会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末使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世界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于2001年3月宣布退出它于1998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其态度直至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时仍未有改变,给议定书的生效造成了很大困难。
中国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该议定书。朱基总理2002年8月在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讲话时宣布,中国已核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这显示了中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姿态。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存在于大气平流层中,可以直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对地面起着很好的防护作用。1985年,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空洞,此后,不断证实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很严重。臭氧层破坏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破坏,例如,臭氧减少1%,皮肤癌的发病率将提高2-4%,白内障患者将增加0.3-0.6%。科学研究表明,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是氟里昂等消耗臭氧层物质,因此,氟里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是保护臭氧层的关键。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的时间要求,该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批准,并先后于1990、1992、1995年对议定书进行了三次修订,扩大了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范围,并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时间。我国于1992年加入该协定书。
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主要是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变化。人类的各种活动影响了很多物种的生存环境和正常生长,使得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相关研究证实,1850到1950年期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是平均每年一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保护生物物种的条约体系,如,以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管理为对象的华盛顿公约、以湿地保护为对象的拉姆萨尔公约。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我国于1992年加入该公约。
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4、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半湿润地区,因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进而引起农业减产、并进一步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认为全球荒漠化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非洲地区尤为严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荒漠化防治列为国际社会采取行动的优先领域;1994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我国1996年加入该公约。
6月17日为防治沙漠化和干旱日。
5、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目前严重缺水的国家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1990年,生活在缺水国家的人口为1.32亿,预测到2005年,生活在缺水国家中的人口将增加到10.6亿(这还是按低人口增长预测的结果)。按陆地水域和海洋水域划分,水资源污染分为淡水污染和海洋污染。淡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含农业污染物的地面径流,淡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城市污水和农业径流、空气污染、船舶、垃圾等。
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6、酸雨
随着经济的发展,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断增加,大气中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与雨、雪、水雾等作用形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并从大气转移到地面,即为酸雨。目前,世界酸雨分布趋于扩大。欧洲、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亚洲为世界主要酸雨区。酸雨对土壤、建筑材料等都具有腐蚀作用。酸雨污染可发生长距离传输,因此酸雨是典型的跨国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采取对策。1979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1983年32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198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21个国家签署了赫尔辛基议定书,该议定书于1987年生效。
(二)国际环境保护重要事件及文件
1、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与《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第一次在联合国会议上讨论环境问题,也是第一次就环境问题召开世界性会议。会议规模宏大,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世界各国由此走上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此次会议被认为是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我国派出了由总理率团的代表团参加本次会议。
2、世界环境日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建议将这次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联合国第27届大会通过了该项建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世界环境日都根据世界环境保护的形势提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引导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200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2001为“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2年为“让地球充满生机”、2003年为“水――二十亿人生命所系”。3、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21世纪议程》
虽然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但人类的行动仍然迟缓于环境的恶化。鉴于此,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会议后的20年,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此次会议是讨论环境与发展为题的最高级别的一次大会。会议通过了两份纲领性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前者在重申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的同时提出了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等27项原则;后者则是一个广泛的行动计划。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使人类社会认识到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各国广为接受,实现了人类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历史性飞跃。此次会议被认为是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成为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照方案。《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是:人类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面对着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长期存在的悬殊现象、不断加剧的贫困、饥饿、疾病和文盲问题以及人类福利所依赖的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然而,把环境和发展问题综合处理并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将会使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和管理,并带来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21 世纪议程》分为序言、社会和经济方面、促进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主要团体的作用、实施手段五部分,共40章。
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十年间,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持续发展逐渐由理念认识转向行动落实,为给各国领导人提供一个做出具体承诺的机会,采取行动执行《21世纪议程》,联合国于2002年8月26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展开了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包括104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对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再次深化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此次会议被认为是环境保护的第三个里程碑。朱基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发表讲话。我署也派员加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参考文献
1、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翟新生等:《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大循环成本理论具体运用的研究》,《财经研究》,1996年第12期。
3、(美)罗伯特•艾尔斯:《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一、调整局领导班子分工
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单位”一把手不再具体分管财务、人事工作的相关要求(县纪委全委会2015年3月15日第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明确),会议决定对局领导班子分工做相应调整,由副局长分管财务室,具体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副局长分管人事,负责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会议认为,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不断深化,财经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局要全面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把握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监督管理。
会议研究通过了环境保护局财务审批程序,具体如下:
(一)日常经费的审批程序及职责
1.相关股室负责人:负责审核资金使用情况的真实性。
2.财务会计:负责按相关法规审核资金数额的正确性、票据的合法性、附件的完整性,审核入账方式是否符合规范,同时提出资金支付渠道建议。
3.纪检监察室:负责审核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纪检相关规定,尤其核实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是否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等。
4.分管副局长:负责总体审查,全面把关,明确资金支付渠道。
下列事项必须事先报经局务会集体研究同意后方可按规定程序列支:
(1)大宗办公设备的采购;
(2)公务用车大修。
(二)工程(专项)资金的审批程序及职责
1.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确保资金计算准确无误。
2.现场项目负责人:负责对技术人员提交的资料进行复核,重点审查支付时机是否得当,支付的理由是否充分。
3.财务股:负责审核票据真实性、金额计算的准确性,资金的拨付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是否扣抵了预付工程款。
4.分管局长:负责审核资金拨付是否符合招投标文件和合同的规定,特别是项目经理和中标公司是否与合同一致,以及工程建设程序是否合法、要件是否齐备等。
5.财务分管副局长:负责总体审查,全面把关,明确支付意见。
6.分管财务的副局长负责的项目,最后由局长会签后方为有效。
对特殊情况下的预付工程款(含民工工资、材料款)、工程变更和环境应急资金使用等事项,需提交局务会讨论决定。
三、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
会议指出,环境保护局作为具有行政审批权力的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省、州、县的相关文件要求,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实现审批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履职,切实提高行政效率。
会议研究通过了环境保护局行政审批程序,具体如下: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1.属于县级环境保护局审批的环境影响登记表,全部授权政务中心环保窗口一站式办理。
2.属于县级环境保护局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书,涉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必须首先取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没有污染物总量排放指标的项目一律不受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公众参与、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公示制度。经专家审查后,符合条件的项目,由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管理股拟稿,分管副局长审查,局长签批,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审批。
3.属于州环境保护局及州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的项目,为业主提供相关政策、法律、办事程序等方面的咨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污染物总量指标的,出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请示、环境影响评价初审意见等书面材料。
(二)《排污许可证》发放审查条件:
1.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污染物达标排放;
2.主要污染物不超总量控制指标;
3.上一年度无重大环境违法事件和重大污染事故发生;
4.按时足额缴纳排污费。
符合以上条件,经污控减排股负责人、分管副局长审核后由局长签发。
四、公文处理程序
会议认为,公文处理是行政机关上下联系、左右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规范公文处理程序更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必须强化措施落实,不断提高公文处理水平。
会议研究通过了环境保护局公文处理程序,具体如下:
1.收文、发文均先由分管副局长签署办理意见后交局长签署办理。
论文摘要:西方名城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特别是经历了二战后大规模改造的教训,才焕发出时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国际上兴起一股历史文化保护的新潮流。为保护历史文化和缓解旧城压力,西方名城普遍采取了避免向旧城聚焦、在旧城之外建新城或新区的规划方法,以便做到保护与发展两不误,同时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使旧城复兴。西方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
1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走过的曲折历程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很长时间里,西方城市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了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在西欧的普遍开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才引起西欧城市急剧的发展变化。城市出现拥挤不堪、交通堵塞和居住条件恶化等问题,即所谓的“城市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急切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尽快解决“城市病”,而极少考虑如何保护历史文化。
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就解决“城市病”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其中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在当时被誉为欧洲城市建设的经典,而后人却讽刺他为“拆房大师”。19世纪中叶,以近代建筑大师柯布西埃为代表的国际现代建筑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试图以金钱和技术的力量以及规划师的技巧,通过对城市的大拆、大改、大建,解决“城市病”问题,实现建设宏伟城市的理想该学派反对当时建筑上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蔑视因袭传统。这在当时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采取的虚无主义态度,却助长了轻率破坏历史文物的风气,以致造成严重后果。二战后,西方国家面对满目疮痰的城市,都雄心勃勃地制定了重建城市的宏伟规划,似乎在城市建设上大干一场的机会已经来临。国际现代建筑学派的规划思想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于是,从二战后至60年代,西方城市普遍进行了一场以大拆、大改、大建为主要特征的大规模改造运动。政府官员和建筑师们都沉浸在建设宏伟城市的狂热中,极少考虑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结果,这场大规模改造使不少城市损失了一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破坏了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西方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动遭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者的激烈批判与否定,政府官员和建筑师们才从大拆大建的狂热中猛醒,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一批历史建筑的拆毁有了“切肤之痛”,开始从心底焕发出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爱之情。在这种背景下,60年代末至70年代,国际上兴起了一股历史文化保护的新潮流,相应的国际文件频频出台。
1964年5月,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国际会议,通过了《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宪章认为,文物建筑是历史文化传统的物证,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必须予以保护。它还指出,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的建筑物,还包括与之有联系的历史地段、城市或乡村的环境。
1972年,欧洲各国外长会议决定把1975年作为欧洲建筑遗产年。
1972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天然遗产公约》,并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到2003年,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达754处。
1975年9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欧洲理事会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欧洲建筑遗产宪章》。该宪章确认了在当代欧洲历史文化保护的深远意义,意味着欧洲各国政府承担起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该文件肯定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价值,要求对历史街区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1976年,欧洲议会在西柏林召开了题为《欧洲大城市及其变化—它的旧城区的未来》的会议。该会议正式否定了大规模改造运动,肯定了19世纪的旧城区旧建筑的历史价值。
1978年10月,召开了全美洲“保存艺术遗产讨论会”。这次会议提出要保存民间建筑和半农村的村镇。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该宪章阐述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意义、原则、目标和方法,强调保护工作应作为城镇社会发展的政策和各项计划的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这时国际上对历史文化保护有了格外的关切和热情。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即从开始不认识到仅认识到保护可供人们欣赏的建筑艺术品,继而保护各种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再进而保护与人们当前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街区以致整个城市。当然,西方国家为认识到这一步已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城,迟至20世纪90年代,却居然轰轰烈烈地掀起一场以大拆、大建为主要特征的大规模改造运动,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北京消息闭塞,不了解7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这股历史文化保护的潮流呢,还是对这股国际潮流不屑一顾?或许有人认为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太多了,毁掉一些何必大呼小叫北京的这种作法只能被西方国家视为愚昧无知。
2避免向旧城聚焦,采取保护与发展两不误的规划措施
围绕城市中心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即“向心性”,几乎是一切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城市拥挤不堪和居住环境恶化就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问题。二战后,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西方城市一方面错误地使用大规模改造手段大拆大建,以图使城市旧貌换新颜;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疏散城市人口、缓解城市中心压力的战略性规划和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战略性规划和措施为保护旧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这里略举几例。
二战后,英国首都伦敦基本执行了英国著名规划师艾伯格隆比于1944年主持制定的“大伦敦规划”。该规划提出了“控制中心区,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中心城市压力”的模式规划在伦敦城外圈建立8个新的卫星城,并扩建原有的20多座旧城镇,用于疏散内城的工业企业和过剩人口。从内城向外圈疏散人口的规划是否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卫星城是否有吸引力。为此,194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镇法”。该法规定,新城镇应为它的居民提供商店、学校、娱乐场所和公共交通等一切必要设施,还要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保证新镇居民就地生活和就地工作。到70年代,英国的新城运动取得极大成功,一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内城荒废现象。
法国首都巴黎采用了保尔·德鲁弗里于1965年主持制定的“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它提出“保护旧城区,建设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的方针,以建设副中心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矛盾,改变原来聚焦式向心发展的城市模式。具体作法是,沿旧城区外围圆周切线方向构建两条由东南向西北平行的发展轴,在发展轴上建设5个新城用以疏散旧城人口和经济活动。新城是巴黎本身的一部分,用高速公路和地铁把旧城与新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位于巴黎西部的拉·德方斯作为巴黎的一个副中心已于70年代建成。这里摩天大楼林立,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财团、跨国公司、托拉斯的集中办公区。世界上100家最大企业中已有1/5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法国人把拉·德方斯称为“巴黎的曼哈顿”。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采用了1971年制定的莫斯科总体规划,改革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选择了“多中心八大片”的规划结构(7l( naz)。每一片都要求做到居住、工作、休息三方面平衡,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以克里姆林宫为中心的老城区为核心区,是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区,其余7个片区环绕在核心区四周,呈“星光放射”状的多中心体系。通过主要干道和地铁将八大片区连接为一体。交通网的发达,使莫斯科人到达市内任何一点的交通时间不超过40分钟。
日本首都东京也是典型的单核中心结构。为缓解城市中心的压力,逐步实施1960年丹下健三工作小组制定的“东京规划一1960。该规划提出了类似动物脊椎的平行放射的.“城市轴结构”、叫。城市轴以现在的城市中心为起点,东南方向从东京湾延伸到梗津市,在西北方向到达大宫、朝霞方面。城市轴上构建链状交通系统,以环为基本单元,类似脊椎的环,每一环的交通可自成体系,环环相连构成城市轴上的交通大动脉。这样在城市轴沿线都可发展新的居民点和经济区,使城市保持着向多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是一个开放型的城市结构。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古代罗马帝国的起源地,又是中世纪教皇的辖地,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几乎任何一项大规模工程建设,都会碰到是否要拆毁古迹的问题。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和争论,罗马人终于决定,新的经济建设必须避开罗马古城。二战后,罗马人开始在罗马古城的南郊进行新城建设。这使得罗马古城这座“露天博物馆”得到很好的保护。
魁北克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首府,是法国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点,是一座具有法兰西情调的城市,也是北美洲独一无二拥有城墙的城市。为了保护古城,他们在古城的“上城”西南建立了新城。新城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古城则保留着17世纪的风貌,马车与汽车并行。
总之,“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划分新旧地区,各以不同方式进行规划,这已是较为普遍的作法。世界上许多城市为了保护旧城和解决“城市病”问题,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点就是,避免向旧城聚焦,在旧城以外建设卫星城或新区,使保护与发展两不误。这样,旧城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新城的规划又能为所欲为。像北京今天这样非要在城内“挖金”不可,为建新就大肆拆旧,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对旧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在经历了大规模改造的教训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认识到,新建筑再雄伟,也替代不了那些蕴涵着历史文化魅力的老建筑。因此,西方人普遍焕发出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爱之情。西方名城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也有许多作法值得北京学习。
3.1在旧城历史中心区增添新建筑极懊,且注意新老建筑的协调
西方名城现在一般都禁止在历史中心区大动干戈。如果新建筑属于非建不可之列,也极其注意新老建筑的协调,以老建筑的基调为主设计新建筑。
卢浮宫地处巴黎市中心,是法国建筑艺术的珍品,始建于12世纪。它原来是王宫,1793年成为博物馆‘随着藏品和游人的增多,卢浮宫日益不能适应现代博物馆的需要,馆内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
卢浮宫的整治与扩建势在必行,但卢浮宫是法国人眼中的国宝,神圣不可侵犯。如何既保持卢浮宫原貌又达到扩建呢?这个难题被美籍华人设计师贝幸铭先生解决了。他将休息室、图书馆、电影厅、咖啡馆等所有的服务设施都建在地下,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中央地面上建了一座高20米、80%透明的大玻璃金字塔。它既是地下设施的出人口,也是通向卢浮宫各展馆的“交通枢纽”。又在广场的东、南、北三面各建一座高5米的小玻璃金字塔,分别通往主要展馆。1989年扩建工程完工。原来卢浮宫每年接待280万人参观已是不堪重负,现在它每年能接纳600万游人。古老的卢浮宫与玻璃金字塔交相辉映,成为新老建筑完美结合的优秀范例。
德国本斯贝格市政府大楼建在中世纪一座古城堡旁边。大楼建筑摹仿古城堡的塔楼,弯弯曲曲,层次有高有低,给人以崎岖峻峭之感,楼内有现代化的办公室、会议室、礼堂等。大楼外表与古城堡的风格极其协调。
卡斯鲁厄是德国西南部建于18世纪初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城市,在城市历史中心有一个“市场广场”,就因为广场中要不要种一些树、加一点廊之类的问题,争议了10年,后来对各种方案作了同比例模型,拍成电影,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决定还是原样不动。足见他们对历史中心区改造的慎重态度。
2.4D电影《白垩纪公园》的创编及剧情简介猫头鹰
3.起源于北极地区的海兽NataliaRybczynski,MaryR.Dawson,RichardH.Tedford,周丽莎
4.我们在云南挖化石化石 陶丝雨
5."柳芭"的厄运——由一场发生在4万年前的惨剧引发的故事王大锐
6.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澳门论坛剪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秘书处
7.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圆满举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秘书处
8.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圆满举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秘书处
9.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司局长汇报会议取得预期效果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秘书处
10.皖北上寒武统凤山阶一完整三叶虫化石纵瑞文
11.一株4亿年前的完整植物——闹市区的重要发现郝守刚
12.走访拉蒂迈鱼的家乡——大科摩罗岛张建军
13."探梦恐龙岛"带你重返失落的世界曹红艳
14.巫山情结贺存定
15.伦坡拉苦旅邓涛
16.国宝化石出镜上海世博会周易杉
1.科学家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最新证据
2.罕见的大型真菌化石
3.中国的巨犀
4.化石的放射性及其防护
5.直面澳大利亚恐龙大溃逃
6.神秘的异特龙"墓"
7.我国境内首次发现单爪龙类恐龙
8.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9.浙江东阳,基金会在行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促进化石保护、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10.化石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
11.古生物化石捐赠与"我赠你读"公益行动签约仪式在安徽合肥举行
12.人类=裸猿?——关于人类祖先褪毛谜团的探索
13.活化石——拉蒂迈鱼
14.地质科普的一束迎春的鲜花:《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
15.为什么《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是本好书
16.建始四月天
17.信息动态
18.环绕锡林郭勒
19.古老而神秘的蜻蜒家族
20.火之记——人类对燃烧认识的简要历程
21.山兽之君的盛衰
22.无中生有书写大篇章——中华恐龙园发展之路
1.探访山东诸城"恐龙墓地"李志恒
2.山东诸城恐龙化石发掘新成果陈树清
3.诸城中国角龙——我国首次发现的角龙科成员郭建崴,王克柏
4.恐龙的牙齿杨兴恺
5.探索古鸟类羽毛的颜色王敏
6.达尔文的应辩策略化石 高渭清
7.达尔文进化论与考古学的科学性刘扬
8.进化生物学史上道金斯与古尔德的世纪争论——谨此纪念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李朝辉,于波
9."神圣高地(HolyMesa)"名称的由来白滨,金迅
10.重庆奉节兴隆洞及其象牙刻划的发现黄万波
11."许昌人"发现记李占扬
12.海峡寻梦李国宏
13.一位恐龙专家的惊天发现——曾经的绿色撒哈拉王大锐
14.一本有关人体各器官由来的演化的好书——《你体内的鱼——人体35亿年历史之旅》刘俊
15.评介《中国河南恐龙蛋和恐龙化石》张永善
16.湘潭掀起"化石热"郭建崴
17.中国古动物馆珍品馆藏——锯齿虎刘庆国
18.记中国最大恐龙——中加马门溪龙在日本展出张建军
19.化石 巨鬣狗凶猛邓涛HtTp://
20.新"天龙八部"——2009年发现的8大恐龙新物种晓峰雨烟
21.虎年谈虎赵岳
1.漫谈动物集体行为侯先光,杨杰
2.海洋生命的摇篮——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3.澄江印象许治军
4.怀念导师周明镇院士——建所-著述-理论-体系四重功勋的古哺乳动物学家李传夔,王元青
5.泥河湾盆地的科学开拓者卫奇,黄为龙
6.走近鱼类时代——"AgeofFishes"博物馆散记卢静
7.访问神秘之国——印度李超荣
8.考证术语"活化石"的由来孙启高
9.关于达尔文的问答化石 王原
10.后达尔文时代何去何从张维
11.鸟类气囊的起源瞿清明
12.南徼牛:古人认识的犀牛(下)文榕生
13.湘潭县塔岭乡的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余丰毅
14.古人类爱美么?——以鸵鸟蛋皮串珠(OESbeads)为例谈旧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生产王春雪,马宁,李锋
1.朝阳-辽西-热河生物群:"龙"-鸟从此起飞郭建崴,曹红艳
2.辽西十二年王原
3.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办公室
4.辽西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地质遗迹的基本情况和保护现状孙永山
5.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概览王丽霞
6.辽宁省古生物化石鉴定委员会简介张立军
7.康乾化石艺术与中国古生物化石文化梁晓东,薄学
8.南徼牛:古人认识的犀牛(中)文榕生
9.莱阳:亿万年前恐龙的乐园王建华,王强
10.南非古人类学研究考察散记列武,吴新智,张兆群,张翼,高星
11.进化论之父——达尔文(二)——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王烁
12.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高星
世界环境日宣传资料——世界环境日的来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了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团体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反对公害的各类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这一天发表有关世界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
世界环境日宣传资料——世界环境日的目的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设立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也是联合国提高全球环境意识、敦促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负责确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些主题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
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布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从1987年开始,unep每年还要选择一个城市作为联合国的宣传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和人民群众每年也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世界环境日宣传资料——世界环境日的简介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