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勤业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外勤业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勤业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后勤集团 财务管理

随着市场机制逐步被引入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中,高校后勤集团应用而生。高校后勤集团工作的革新,是教育体制改革顺利开展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高校后勤集团在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高校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这种社会化改革的产物—高校后勤集团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产权不明确,体制问题等等,本文以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滞后为切入点,探索加强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主要途径,破解制约高校后勤集团发展的瓶颈。

一、高校后勤集团的特点

1.高校后勤集团缺乏明确的经营的目标

对于高校后勤集团的经营目标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高校后勤集团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既然是企业,那么发展就应该遵循市场化的特点,以盈利为目标,讲究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二种看法认为,高校后勤集团属于公益性事业,应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在保本经营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其社会效益,将“服务育人”定为其发展宗旨。第三种看法在第一种和第二种看法之中,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高校后勤集团产权不明确

虽然国家政策规定要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割出来,形成独立经营、自主盈亏的企业,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产权并不明确,将后勤人员、资产等资源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割出来只是一种形式。高校后勤集团在资产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分权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很多高校在实行高校后勤改革时只是将原有的后勤服务单位换个名称,领导换个称谓,并没有设计产权改制的问题。

3.高校后勤集团规模小,资金缺乏

高校后勤集团具有企业集团的一些特征,比如多个体组成,多元化经营。但是我国的高校后勤集团都是从高校内部的一个机构发展而来的,后勤集团规模小,没有独立的法人单位,多数高校后勤集团的启动资金都是原高校后勤服务单位的结余资金,资金缺乏并且流动性差。

二、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后勤集团有什么样的经营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与之匹配。由于高校后勤集团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也不明确。关于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重视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如果将社会效益作为第一位,那么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做到将企业资金最大限度的做好社会奉献。如果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一位,那么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效益最大化。

2.缺乏完善的核算体系

由于高校后勤集团起步晚以及高校的行业特征,导致在现实操作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高校外勤服务财务核算体系。关于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财务人员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所以采取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人员多是原高校行政体系的工作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不熟悉,在政企转换时,缺乏自身学习,对一些特殊问题、新问题仍沿用之前的核算体系。另外,在形成高校后勤集团之前,高校的各后勤单位是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过度的分权导致在形成集团以后合力不足,各个体之间的财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水平差。

3.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

由于高校外勤集团是由高校原有的外勤服务部门联合发展而来的,这些外勤集团的财务人员和管理者受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影响,在接手企业管理时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导致高校外勤集团缺乏成本约束机制。没有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必然导致企业监督缺失,财务管理混乱,加之财务人员队伍素质低,财务管理方法不足,最终导致高校外勤集团成本造假,资源浪费。

4.高校外勤集团资产管理效率低

高校外勤服务部门从高校行政体系中分割出来,自己独立掌握高校庞大的外勤资源,但是高校外勤集团只做校内市场,消费者只有在校师生,消费对象固定且单一,这样导致了许多资源闲置,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高校外勤集团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如果管理者改变不了铺张浪费的恶习,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5.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的特定目标得以合理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高校外勤集团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财务对高校外勤集团的控制、监督以及考核的功能就形同虚设。以前高校外勤服务部门由于是事业单位,缺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转型企业后,没有了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要发展,首先要生存,因此高校外勤集团应该摒弃原有的非赢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发挥财务的监督、控制等作用。

三、加强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主要途径

1.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明确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应确定高校后勤集团的性质,笔者认为高校后勤集团从高校行政体系中分割出来,自成体系组成企业,就应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立独立的法人单位,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目标应该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兼顾社会效益,高校的社会责任应由高校自身来负责,而不应该以追求社会效益的口号来抑制高校后勤集团的经济效益。后勤集团的目标既然确定为追求经济效益,那么财务管理的目标就应定为追求价值最大化,包括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等。

2.建立集权的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集团起步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弱,管理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加之后勤集团规模小,财力弱,部门多而分散,因此现阶段建立集权式的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其发展。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助于强化管理,加强控制,统一管理,是较分散的各后勤部门形成合力。比如,高校后勤集团包括餐饮、水电、物业、接待、运输、培训等多个部门,在这些部门不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所获收入统一交给集团总部,统一管理,这样就便于形成一套统一的财务核算体系。

3.规范内部结算程序

为了加强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应规范内部结算程序。将财务管理划分为会计核算中心、结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任务包括会计工作核算、报表和凭证管理以及账簿管理,为高校后勤集团和其他人员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结算中心的工作任务包括结算处理后勤集团资金调控以及资金分析,提高高校后勤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防范集团运营风险;财务管理中心的工作任务包括对各部门进行预算、资产和财务的分析与管理以及对目标的完成进度形成控制和反馈,负责高校后勤集团的资金和投融资管理。

4.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高校后勤集团从事业单位演变为企业,应该摒弃原有的收付实现制,将折旧、成本管理纳入到财务核算制度中来,形成权责发生制。首先,应对会计制度进行统一,现阶段高校后勤集团的会计制度非常混乱,有的依然沿用原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有的使用企业的会计制度,这样不利于集团的会计信息汇总,因此集团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随着事业单位变企业,财务人员原有的知识水平不能满足集团发展所需,他们缺乏成本意识和财务分析能力,因此要开展各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把好集团财务大关。再次,建设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网络。由于高校后勤集团下属部门较多且较分散,加之后勤部门工作量繁琐且业务量大,采用原有的手工账务处理方法,即耗时费力也不利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因此应运用网络化的优势来解决这些难题,完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郭伟.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06):61-62

外勤业务管理范文2

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的内涵,阐述了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的实践运用,提出了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餐饮服务外包;契约性管理

一、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的内涵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是指由学校提供必要的餐饮设备场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取具有相应资质和从事过高校餐饮的餐饮管理公司进行餐饮管理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中标的餐饮公司签订相应的履行合同,按照签订的履行合同,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代表学校(甲方)对其餐饮公司(乙方)进行契约式的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履行合同,明确了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甲方对乙方实行绩效管理的内容,通过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标准来规范乙方的运营行为,做到赏罚分明,从而保证正常的伙食供应和服务的质量。

二、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的实践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可以理解为后勤餐饮服务通过一定的招标形式确定餐饮服务的实体,通过契约的形式为高校提供餐饮服务,实体内部实行公司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

高校是契约关系的甲方,中标的餐饮公司是契约关系的乙方。甲方拥有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为乙方提供必须的设备设施,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学校的职能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行使监督职能,负责协调双方的各项事宜,并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保障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切实利益,促进后勤餐饮企业规范化运营。乙方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内部实行公司化管理,按照合同履行契约责任,实行经营权自主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学校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保障。

三、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的意义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服务实行契约式的管理模式有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甲乙双方的工作职责的明确,进一步理顺双方的关系

学校依据相关的法律、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服务实体(中标的餐饮公司)签订契约式的合同,可以理顺甲乙双方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高校后勤餐饮规范化的管理奠定了基础。甲方的职责是代表学校依据服务协议和绩效管理的内容对乙方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及时受理师生对乙方的投诉意见;对乙方违约行为进行处罚;协调好学校其他部门、师生和乙方之间各方关系。乙方的职责: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做好餐饮服务和保障工作;积极处理师生对服务外包服务商的投诉和解决服务外包服务商的合理诉求;针对餐饮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甲方要求进行整改并落实改进措施。

(2)有利于餐饮管理服务的规范,更加注重餐饮服务的实效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服务实行契约式的管理使学校的后勤职能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经营与管理一体的模式转变为经营与管理的分离,学校后勤部门专门行使监督和管理的职责,经营权交由服务外包单位进行。这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减少了学校后勤的人工成本,而且后勤餐饮服务工作更具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餐饮服务质量更具实效。

(3)有利于获得更专业化、更高水平的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服务实行契约式的管理模式使随高校餐服务外包业务流程优化、创新、完善,这种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餐饮服务外包的承接商一般是这个领域专业水平较高的,往往具有接包服务的优势,专业化较强的技能,更优质的服务质量和更高的服务水平。餐饮服务外包的承接商通常是在该行业具备专业人才储备雄厚,工作效率高,服务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提供的服务,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4)有利于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赢取竞争优势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是将高校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教学、科研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建设上,而对后勤餐饮实行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在餐饮服务行业具有优势的服务商,发挥其外部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保障高校核心业务。

(5)有利于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突破发展瓶颈。有利于人员机构精简,降低风险,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后勤餐饮实行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可以可以降低成本,冲破自身资源有限的约束,利用社会专业资源的优势,优化自身资源的配置,整合提升高校资源,有利于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后勤餐饮实行服务外包契约型管理模式可以达到精简机构,优化人员配置,有效化解用工风险,提升服务保障反应速度和综合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伯超,王晓明,夏平.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方法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40-41.

[2]朱四明.服务外包接包方选择与监管风险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外勤业务管理范文3

论文摘要: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高校后勤会计管理步入企业式规范轨道,反过来促进了后勤实体的业务发展。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停滞和反复,却导致了会计管理的困境。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企业式规范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性障碍,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外勤业务管理范文4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

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着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 ,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外勤业务管理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rear service socialization reform, college canteen service outsourcing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urden of school, bring remark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meet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dining needs, but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i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service outsourcing supervis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anteen service outsourcing supervisory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canteen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校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

Key words: college canteen;service outsourcing;supervis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41-03

0 引言

在以“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新一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绝大多数高校已平稳完成了后勤服务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的规范分离。本文从食堂服务外包的含义、食堂服务外包的意义以及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服务外包管理为例就如何建立健全对高校食堂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体系进行浅析。

1 食堂服务外包的概述

1.1 食堂服务外包的含义 所谓外包(Outsourcing),在英文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的缩写,其直译为“外部资源利用”,是指企业在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业务运作方式[2]。

就高校食堂而言,服务外包是指高校后勤根据自身实际,以合约形式将后勤食堂服务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运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并增强高校后勤食堂实体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1.2 食堂服务外包的的意义

1.2.1 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 通过服务外包,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强化竞争机制,促进优胜劣汰,逐步减少高校自办后勤市场份额,实现从以“自办后勤”为主向“选后勤、管后勤”为主的转变。

1.2.2 形成合力、实现企业、学校、师生共赢 高校后勤食堂合理评估食堂服务项目、结构中的不足,通过建立外包合作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一条新的供应链管理,有效地将合作双方各自拥有的优质资源、专业人才和管理能力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倍增实力,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双赢[3]。

1.2.3 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了平安校园的创建

通过食堂服务外包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社会优质服务引入校内,提升服务水准,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满足不同层次就餐需求,从而促进了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2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浅谈

2.1 学院食堂经营模式的选择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先后进行了职工承包经营、外包加自主经营等方式的尝试,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方式,都给学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但是以上两种方式都存在一些弊端。为此,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学校食堂的服务内涵、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推动食堂经营社会化,餐饮服务品牌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卫生监督制度化,饭菜价格大众化,品种搭配科学化[4]。

2.2 建立健全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

2.2.1 建立健全社会餐饮企业引入机制(企业准入管理程序) ①建立健全资格预审查制度,主要是对参与竞争企业的资格进行审查,以便剔除不符合资格条件的企业,降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风险。②在校园网上公开招标信息,根据学院所处市场环境(区域性、唯一性)和食堂服务外包特点,具体确定参与社会企业的竞标审查门槛(标准)。③学院成立以学院分管后勤领导为组长的招标小组,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对投标的社会餐饮企业经营的大学食堂进行调研分析,听取同行对该公司的相关意见。其次对各投标方的资信条件、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最后根据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确定中标企业。

2.2.2 完善社会餐饮企业退出机制 学院后勤监管部门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餐饮企业承包经营高校食堂管理的意见》(苏教安[2011]11号),结合本院食堂管理模式,制订和完善食堂服务外包企业退出制度,规范服务外包企业退出程序。

2.2.3 建立健全保证金机制 食堂外包企业在与学院后勤签订合同时,予以缴纳规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作为该企业实施合同条款内容的服务质量信誉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制度的建立有效制约外包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督促外包企业工作人员自觉提供优质服务的效果。

2.2.4 构建政府主管部门、学院、后总、监管部门四级安全管理机制 ①为加强食品安全,学院后勤主动邀请政府主管部门对餐饮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体检、培训,提升监管水平。②成立学院食品安全小组。学院卫生安全检查小组每学期不定时对学院师生食堂进行安全检查;同时,为明确责任,细化管理,学院与后勤服务总公司签订安全责任状。③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服务质量监督办公室。后勤办公室为主的服务质量监督办公室,每月不定时对师生食堂进行全方位安全监督,提出意见,确保师生食堂服务“价不涨、质不变”;同时按照学院要求,后勤服务总公司与食品监督职能部门生活服务中心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责任,细化管理。④食品卫生安全职能监督部门。职能监督部门与师生食堂餐厅负责人签字安全责任状明确责任,细化管理;配有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员,每天早上做好各餐厅原材料的验收,确保原材料新鲜卫生,同时做好原材料的登记、索证、肉类有效检疫证明登记工作;在食堂生产加工过程中,监督员进行安全巡查,规范员工操作行为。

2.2.5 规范操作流程,强化安全意识 ①食堂采用现场管理—“6T实务”。为提高师生食堂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师生食堂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与推行餐饮现场卓越管理规范(简称“6T实务”)相结合的“双轮驱动”长效机制,坚持从源头防范、过程控制着手,切实通过监管模式的转变,理清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和餐饮企业的责任,实现了餐饮单位环境整洁、卫生清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操作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促进了企业加强自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使餐饮企业管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②制定食堂经理6T管理手册。提升餐厅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餐厅经理责任,加强食堂经理对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保障师生饮食安全,推进食堂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③着力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员工多层次培训机制。制订《员工培训制度》,开展员工岗前培训,强化员工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服务理念;组织餐厅经理到兄弟院校食堂考察学习,提高餐厅经理管理水平[5]。④做好台账管理工作,规范台账记录。在各餐厅实行“6T”岗位制度,岗位责任人每天每餐专人做好餐具消毒记录、饭菜留样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剩菜剩饭加热记录、紫外线消毒记录、饭菜质量抽样记录等食品安全方面的台账,进行检查、备档,做到有档可查,有据可寻,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2.2.6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督 ①完善操作流程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根据高校饮食服务相关规定及国家、省市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政策法规,先后制定了食品采购、储存、保管、领用到食品加工、留样、出售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同时将制度上墙,使师生食堂管理日趋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②建立周例会卫生互查制度。根据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周例会餐厅经理卫生安全互查制度。通过卫生安全互查,加强食堂经理之间交流,相互督促、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提高了师生食堂饮食安全系数。③建立经理日巡查制度。根据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餐厅经理日巡查制度,餐厅日巡查主要由一名餐厅经理和一名中心监管部门成员,每天对食堂操作流程进行全天候检查。通过日巡查提高了各餐厅经理管理水平,增强了食品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师生饮食安全。④严格执行《生活服务中心奖惩条例》。为推进食堂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范化服务;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完善公司制度,结合本院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生活服务中心奖惩条例》。

2.2.7 明确食堂投入主体,坚持食堂服务公益性 引进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社会企业的营利性,又要符合教育规律实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在引进食堂服务外包过程中,学院、后勤、企业明确责任,合理分担投入,坚持食堂服务公益性[6]。

①实行“交钥匙”工程。食堂主要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购置、房屋建筑年度维修均由于学院负责,中标餐饮企业只需易耗品和日常流动资金投入即可营业。②建立价格平抑基金。学院为保证饭菜价格稳定,解决因市场伙食物资持续上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对食堂饭菜价格的影响,学院设立价格平抑基金,每年度根据食堂营业额、物价等因素给予补贴。③平价水、电、气政策,学院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委[2007]2463号)文件,对食堂用电、用水、用气统一按居民类价格标准进行收取。④制定《大伙饭菜价格执行标准》,强化食堂内部管理。对各食堂原材料进行电子台账管理汇总,对伙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每家食堂的毛利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确保饭菜品质价相符。

2.2.8 完善量化考核机制,搭建良性竞争平台 ①采取“6T”考核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强化员工安全责任意识,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结合“6T管理”建立6T考核奖励机制,做好月月有奖励,提高师生食堂服务质量。②建立年度考核机制,优胜劣汰。为加强食堂经营管理,促进师生食堂经营、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食堂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建立起以伙食管理委员会考核为主,学院卫生安全小组、后勤、职能监督部门参与的考核机制。

3 总结

高等院校食堂社会化运作、管理、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立足于为师生服务,保障供应,维护校园稳定;既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更要兼顾广大师生的利益。文章就高校食堂服务服务外包分析,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的简述,为我国高校食堂监管如何健全服务外包监管体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肖竟章.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后勤实体职工思想工作[J].中国市场,2006(40):42-43.

[2]祝招玲.马云驰.论酒店管理中餐饮外包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50-51.

[3]马祥甸,徐燕.关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构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1):132-134.

[4]张建学,高职院校食堂经营模式的探讨[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7(10):4-5.

外勤业务管理范文6

目前,精细化管理是国内外现代企业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后勤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在于节约成本费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并增强工作的执行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一、要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要搞好后勤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位。后勤管理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另外,它还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因此,做好后勤服务,就能有效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后勤管理水平也能反应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准,显示出企业的风采。总的来说,还是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才能做好后勤工作。

二、积极宣传精细化理念,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

精细化管理属于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我们应努力营造浓厚的精细化管理氛围。比如,利用一些宣传手段,如报刊、广播、网络等,向广大职工宣传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后勤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精细化管理知识,如《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等优秀作品,让后勤人员都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理念,主动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宣传者与实践者。另外,还应结合具体的岗位、不同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管理方式与服务能力,从而将精细化管理渗透到后勤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健全管理机制,激发后勤管理内在活力

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因此,应完善后勤管理的相关制度,实现日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要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并广泛倾听职工的建议与意见,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一些新的管理制度,确保将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与量化。其次,研究岗位间的不同差异,出台具体、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样将职工的工作成绩、业务能力和绩效成绩挂钩,并运用一些激励措施,督促职工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工作责任心,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另外,组织后勤人员学习后勤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增强他们的工作自觉性,随时注意对照个人工作情况,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保证将后勤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后勤领导更应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加强学习,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与落实。

四、坚持人本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管理工作中,人属于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对后勤管理来说,也要重视人的因素。要树立人本思想,想方设法做好人的工作,从而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一,积极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活动。

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要大力开展爱岗敬业的主题活动。一方面,让后勤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一切以职工为重,全心全意地为职工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尽量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让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大局意识,主动配合后勤工作,凝心聚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重视对职工队伍的管理。

首先,经常性组织广大职工学习新修订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等。同时,严格执行绩效考核,有针对性地拉大奖金分配档次与效益工资的浮动力度。其次,严格根据规定,落实长假审批工作与带薪年假制度。最后,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健全培训机制。将职工培训工作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各种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的工作水平,从而为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财务管理精细化,提高后勤经济效益

由于在各个管理环节中都存在一定后勤经营利润的流失。因此,精细化管理更强调“精”在事前,“细”在过程。要转变传统的后勤消费习惯,把后勤消费活动纳入企业年度的经费预算,严格按计划、步骤进行。同时,把后勤消费纳入到企业全成本核算之中,对各部门物资消耗情况作具体的成本核算。这样才能充分突出管理和成本控制这一关键环节,从而优化质量管理。

另外,要积极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引导广大职工形成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观念,让他们主动节约各种资源,如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同时,通过树立典型,一系列奖惩措施,排查各种浪费现象,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