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质量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制造业质量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制造业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汽车制造;质量管理;优化对策

1引言

人们的经济活动给全地球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要建设一个节约型社区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今天的中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成员,不需要再片面地追求直接的既得利益,但是也必须作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在运输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是运输活动的主要主体,搬运、包装、流动加工等运输活动不但要耗费巨大的电力、燃油,同时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也巨大的,现代企业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是必然的趋势。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得很快。

2汽车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改善。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3月底,我国机动车的保有量就已经达到了3.3亿辆,并且还处于一种稳定递增的态势。由此可见,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潜力依旧十分巨大[1]。QS9000是由美国的三家重要(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及克莱斯勒)汽车厂共同建立的质量管理规定,每个直接厂商均先期建设了满足这一规定的质量体系,并通过验证。而中国的轿车生产公司,也根据QS9000的规定,建设了质量管理系统并得到证明验证[2]。QS9000质量管理制度要求的总体目标是确立基本质量管理制度,持续地改善提高,重视问题的预防并降低在供应环节发生的差错和浪费,确立了公司内部、外的产品和业务用零部件和物料供应方产品的基本质量管理制度要求,以提高客户满意,持续地降低浪费,使最终消费者、供应基地和生产公司都因此获益。目前,国家汽车生产公司QS9000和有关技术标准,形成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保障机制。结果在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中确无法完全地依据规范实施,由此产生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和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两套管理渠道现状。若数据应用主要以人工和纸质方法实施管理工作,则会导致越来越无法支持未来的企业管理工作和质量分析体系现状,由此产生“质量信息孤岛丛生”的结果。产品公司内部由于使用了传统的如EXCEL、WORD等数据处理工具进行产品质量计算、数据分析工作,极易产生关于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沉淀并滞留于某个部门或个别经验中,从而使得产品公司的主管在形成投资决策时,往往陷入了无统计依据的尴尬状况,从而造成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问题依然反复出现,产品公司陷入了恶性循环的质量管理改进之中,从而最终使得关于产品质量管控和生产流程监控相关领域的数据无法实现质量跟踪,也因此而无法形成关于产品质量信息管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协调与再利用。公司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脱节、没有过程品质管理、没有系统技术培训和产品质量文件落实力量不足等问题。虽然已经根据QS9000的质量管理规定,构建了企业质量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认证,但质量管理情况仍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上述现象更容易发生。笔者以为,导致中国汽车制造商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1)企业管理者并没有对品质理念的绝对支持。如果企业管理者总是在为认证而认证,如此则企业管理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从众行为,品质管理的形式主义也仍然存在。品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并不是基于客户满意度,因此企业不能切实构建起现代品质管理系统。这也表明公司并没有以客户满意度为目的、以持续改善为手段的现代品质管理理念。(2)公司管理人员没有品质管理理念,公司无法建立优秀的公司文化,管理人员对品质管理工作的推进力量不足。产品质量目标、指标和考评方法不完善或者不合理,当生产和品质出现问题时,总是重生产而轻品质,没有处理好长远效益和企业利润的关系。(3)重形式、轻实效。公司的质量手册,并不能从自己公司的实际需求出发.必须完全按照国际体系认证文件。只要取得了认可,便认为公司的产品质量水准有了长足的提升,但殊不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规定的品质内容往往只是非常基础的条件或最低要求。公司在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如重文件、轻效果,既没有对客户满意度的要求,也没有对持续改善能力的要求等。(4)缺乏质量管理方式的有效引导。虽然公司领导层具有浓厚的质量改善意识,但是因为没有方法上的引导,致使质量改善管理工作极具盲目性,使得质量管理效率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螺旋增长态势。

3提高汽车制造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由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家庭和个人都有着专属的车辆,而轿车的保有量也明显上升,同时车祸出现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从而造成对驾车人士以及乘车人士发生各种程度的伤害。但其实与车辆本身的品质及其性能问题都有着很直接的联系。所以优质的车辆在实际行驶中出现车祸的时候,不但能够有效保障车辆内人士的安全,还可以有效减少乘车人士在车祸中,因遭受伤害时产生的不可逆损失。所以,越老越多的汽车消费者在实际行车中,常把车辆的安全及其品质问题视为最优先的要求。另外,由于车辆的品质问题主要是由车辆生产行业所决定的,所以只有更积极地优化车辆制造业企业品质管理相关策略,显著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员和使用人的安全[2]。

3.1转变观念

树立客户满意度为宗旨的服务质量服务理念,包括公司内部客户和外来顾客。公司不但要通过创造一流的商品和服务让外部消费者满意,同时在公司内应该将管理人员当成消费者,树立管理及服务质量的理想。公司内的每一职位,都要确定其顾客对象,并形成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从而建立消费者驱动的服务质量管理系统。

3.2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积极探索构建一个科学的供货商筛选、评估系统,寻求与供货商的联合发展。在必要情形下,协助供货商提高质量水平,使其提供的原材料满足本公司的品质需求。长期的合作企业战略伙伴关系,不但能够减少供应商的研发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品质的统一性水平。对汽车配件生产企业来说,汽车零配件的品质是企业控制产品最终质量的基石和关键,所以企业要从严把控汽车零配件供应商的品质水平,以提高供应产品合格率。

3.3保证产品工艺设计的可行性

产品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完成产品,一旦生产与设计脱钩,就不能够生产出优质的商品。所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该成立跨职能与部门的设计队伍,并采用基于可制作性(可组装性、可维修性等)的理念,设计出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工艺、设备、品质管理等部门,甚至涉及供货商与顾客之间的产品设计与制作流程。

3.4注重过程质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性

当设计出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后,管理体系的执行便必不可少,好的管理制度不能高效执行也同样缺乏意义。要保证质量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公司需要强化监督管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视流程管理。如果出现了质量异常,就必须及时报告,完善作业过程,以防止在某些作业环节中出现了质量异常。同时,也要严格要求,绝对不要把有质量问题的商品运送到下一条生产线,或是生产的下一阶段。

3.5企业的领导层要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公司所有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领导的带动。品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执行亦是这样,唯有领导作出强大的带动,生产的品质才得以提高。但企业管理层的质量推行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关键的是要有质量推行计划和保证机制,以及质量资料保障和定期考核。所以,公司领导层要科学决策,增强执行力,并通过出切实举措,以保证公司质量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落到实处,在适当的时候也可通过一些机制辅助实施。

3.6全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

综合使用现代品质管控的工具与方式,进行全过程的持续品质提升。在设计阶段,应当通过综合运用质量功能展开的基准评估、实验设计、失效模型与效果分析、故障树分析等方式,进行最优设计,并通过将实验设计与统计过程监控有机地结合的方式加以管理与改进,确保设计过程达到受控状态。

3.7建立系统的质量培训体系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于企业系统的管理培训体系。对公司内各个阶段的员工进行各个阶段的培训,并强调学以致用,并将定期的员工训练形成管理体系,这样将提高公司的品质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贯彻于每位员工。

3.8全员参与

公司要弘扬团体协作精神,引导职工开展跨部门的产品质量改善小组活动,在公司内应鼓励部门之间的协作。不管是从公司整合的视角,还是从产品设计、制造的核心过程,都应该形成跨部门的协同。

4结语

总而言之,公司品质管理工作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都必须做好。尤其是在优化标准建设方面,对提高工作质量信息化水平和专业队伍建设的要求特别明显。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产业机构都必须做好相互协调,共同努力为提升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公司要求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水平也略有不同。

参考文献:

[1]谢细龙.关于汽车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

[2]卢君.汽车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4(10):17-18.

制造业质量管理范文2

在只要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很多学者对质量都进行了论述,而对质量管理影响重大的关于质量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它们分别是: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而这其中的规格要求通常都是定量的;另外一种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而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即指的是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所进行的具有管理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包括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这几项活动。质量管理是生产和可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体现。同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广大消费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买到质量可靠、价廉物美的产品,成立了各种消费者组织,最终迫使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而企业为了能够提供各种可靠、安全、经济的产品就必须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从质量管理学的理论来说,质量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质量目标就是以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但它又借助系统理论向前发展。质量方针指的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质量策划的定义是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质量控制指的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保证的定义是为使物项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并提供足够的置信度所必须进行的一切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质量改进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质量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二、影响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何桢、赵玉忠两位学者将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分为:质量领导、质量体系、质量文化、质量保证、过程控制、质量信息系统、质量理念、质量设计、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和员工参与等因素。在这些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中质量体系、质量保证、质量理念、过程控制、质量设计、质量信息系统和技术研发可以称为“硬质量因素”,而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则可以称为“软质量因素”。这两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和质量领导以及产品质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对产品的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质量管理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在企业的范围内加强相关的质量制度的建设,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让员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企业在加强相关质量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建立其一套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企业在加强自身质量管理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高质量的质量管理人才,推进先进的质量理念和管理体系,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手段,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三、对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一)产品生产前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产品策划。当企业和用户签订合同之后,企业下属的相关产品设计部门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相关的、设计图样、技术规格书等资料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了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策划后的结果必须形成相应的文件,其中包括了过程质量计划、作业指导书、各种规程等。如果需要还必须具备审批表,如过程确认表、代用器材审批表等。进行样的生产条件准备。人员上必须要求操作人员对本岗位的工作十分熟悉,同时还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能够过关,在上岗前必须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测试,测试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如不合格则进行必要的培训。设备上要求必须配备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所需的、能满足工艺要求的设备、工具、模具和检测器工具,同时还必须随时应对各种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各种危急情况。对于生产材料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采购,所采购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定货技术条件或其他采购文件中的采购要求,如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相关的材料采用其他的材料进行代用时,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生产过程中必须准备好有效、充分、合适的各种文件。而最后的生产环境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各项条件准备完成后是进行相关的状态检查。而状态检查一般都是在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时设备处于不连续运行并且间隔时间超过一年时。检查时必须对人员、设备、材料、法规、环境都进行检查。检查的过程中还必须邀请用户参加,只有才检查合格之后才能继续产品的生产。

(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之前,生产人员都必须对相关的各种条件进行检查,看这些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在检查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生产,如果出现及检验、试验或未收到必要的报告而需要例外放行时,则必须进行紧急放行审批,并征得用户同意,将审批结果抄送技术质量处。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对于特殊过程和交付后才显示出问题的过程进行确认。涂改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工艺、设备、人员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时,或者是连续出现质量问题或者质量事故时都必须对过程进行再次确认。对于各种进行关键过程作业的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避免人员出现较大的改动。同时还必须对关键过程设置控制点,并对关键参数或重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如果出现了不合格产品,则必须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与隔离,同时在不合格品报告中对不合格情况进行描述,由作业科室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制造业质量管理范文3

笔者结合某铁塔制造生产厂的生产状况和特点及其质量管理流程,就铁塔制造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铁塔;质量;管理;措施

一、送变电铁塔生产企业的特点

(一)企业规模小是铁塔厂主要特征。

企业规模小带来的较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经营比较灵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外接活方面。金属构件加工产品规格品种繁多,一般是按图加工,一些量小的加工委托如果大企业来做就很不合算,因为通常这样做会打断企业原有的生产安排,而规模小的企业做起来则灵活得多。但生产规模小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国家在颁布企业生产许可证时会对企业生产规模、设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规模的限制使企业丧失很大一块市场。

(二)铁塔厂采取组织结构是多数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采用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

职能制的主要优点是方便管理,缺点则是各部门易产生隔阂,属于单一部门的问题一般在职能部门内都能顺利解决,而涉及跨部门的问题则很可能在相关部门间产生推诱或不配合的情况。

(三)人才短缺是许多变电铁塔厂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四)送变电铁塔厂是送变电公司投资成立,虽然在公司内部是作为二级辅助企业存在,未能得到如一线企业般的重视

但有送变电公司在背后作支撑,送变电铁塔厂在资金方面受到的限制要比其他一般中小企业要小。

二、送变电铁塔厂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方针内涵:科学管理:

按照15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同时采用同行业先进科学管理手段对质量、进度、资金、人员、技术各方面进行管理。遵约重誉:对各项加工制造合同,认真计划安排,制定措施,保证质量,按期供货,服务即使,一丝不苟的去履行合同条款,实现对顾客的承诺。持续改进:对工厂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动态管理,连续跟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实施效果,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顾客满意:工厂的质量管理体系始终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让所有顾客满意是工厂的主要目标。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工厂为顾客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让顾客放心,让顾客满意,并争取超越顾客当前和未来的期望。

(二)质量体系文件:

送变电铁塔厂文件化的质量体系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和质量记录组成,质量手册:阐明公司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纲领性、法规性文件。质量手册由企业管理部负责编制。程序文件:描述各职能部门为实施质量体系要素所需开展的活动的文件。公司程序文件规定了质量体系要素中质量活动的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及工作程序,由企业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支持性文件:是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管理文件、技术文件,由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负责编制。质量记录:是对产品达到所要求的质量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证实文件,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记录、质量体系运行记录以及来自分承包方的有关质量记录,由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编写部门、单位编制。

三、送变电铁塔厂质量管理策略

(一)实施1509000质量管理体系。

铁塔厂是中小企业,它具有一般中小企业的特点,即具有经营方面的灵活性,有着管理的不规范性,存在着人才、技术方面的困扰,前面分析的中小企业实施150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对铁塔厂是同样存在的。总的说来,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对铁塔厂确实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首先,使铁塔厂有了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在认证通过后,给送变电铁塔厂带来的最明确的一个好处就是使企业获得了参与市场投标的资格,认证确实成为铁塔厂的市场“敲门砖”。其次,使铁塔厂全体员工质量意识有所提高。第三,促进铁塔厂管理规范化,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铁塔厂由于规模较小,虽然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各职能部门也设置较全面,但总体说来管理较为粗放,规范性方面不够。特别是各职能部门间专注于职能内的事务,产品生产按加工工序划分成几个班组,整个生产流程被割裂,班组间缺乏沟通,各班组只注重各自的事而忽略上下游班组的要求,常常不能协调一致,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

(二)铁塔厂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1)注重对员工的培训。

(2)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工厂根据铁塔生产工艺流程,制订出铁塔生产质量控制网络图,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监控达到质量控制目的。

(3)加强与供应商合作,注重对原材料的控制。钢材是钢结构产品的主要原材料,钢材质量对于钢结构产品至关重要,相当于一幢房子的基础,基础是无论如何不能出问题的。因此工厂对原材料问题也相当重视,采购原材料时对进厂材料坚持进行复检:包括送有关鉴定部门做物理性能复检和自己做化学分析试验,以确保采购原材料的质量是符合规定要求的,同时还要求进厂原材料具有产品合格证及材质证明书。在选择原材料供应商时工厂注重的是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只有当满足分合同要求时才能确定为合格供方,作为采购对象。

(4)注重实效。铁塔厂的150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实实在在,反对走过场、流于形式。在具体推行中采取了严格要求,务实求实的工作方式。铁塔厂将1509000的基本要求,即“凡是应规定的,必须用文件规定;凡是文件规定的,须严格执行;凡执行后要求记录的,须作好记录”,作为每个人的工作准则。补充完善了原来不完善的文件,改变了原来有章不循的做法。

四、送变电铁塔厂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树立并培养以有效和高效方式做事的观念与习惯。

实践证明,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管理思想上的障碍,质量管理体系中所贯穿的思想,对于许多管理者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习惯是个有力的挑战。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更需要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上能够得到转变。

(二)提高管理者质量意识,依靠管理者的推动。

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关键。高级管理层应制订以质量为中心的长期战略发展策略,为各个职能领域和层次制定质量目标,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着力在企业中形成注重质量的管理风气。因为员工常常以自己的上司作为行动的参照,高级管理层应起到适时的表率作用,带领员工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质量认证的短期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企业领导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所致。管理者要树立质量意识,明确自己在质量管理体系或某一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应执行的质量职责是什么。产品的质量往往与组织内每一个成员对质量的认识有关,因此,管理者应采取培训等必要的措施,使组织的成员都能树立质量意识,积极地参加到与质量有关的活动中去。

(三)实施质量检验制度,加大统计技术运用。

质量管理始于检验,我国中小企业要走上科学质量管理之道路,那么首先就是要建立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和检验制度,开展企业的进货检验和试验,防止不合格的原材料和元器件投入生产;开展生产过程中的检验和试验,阻止不合格的半成品转入下一道工序;开展最终产品检验和试验,保障检验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和顾客的手中。

(四)加强技术开发工作,为产品质量提高提供技术保证。

制造业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质量成本;企业管理;制造型企业;应用

一、引言

2016年10月5日,三星GalaxyNote7发生一起自燃事件。据悉,在此款手机的一个多月,已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三十多起爆炸和起火事故。2016年10月10日,三星迅速做出了反应,决定暂停Note7的生产,并在不久之后正式召回Note7,共计190984台。三星之所以不惜代价地在全球范围内召回手机,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背后产生的企业信誉损失、客户流失等隐性成本是无价的。由此可见,产品质量对企业有多重要。合理的质量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成本,提升企业效益。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费根鲍姆(A.V.Feigenbaum)就注意到了质量成本的存在,并把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四大类,为质量成本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物朱兰博士(J.M.Juran)提出“矿中黄金”思想,开始将这四类成本结合起来研究,寻找最优的质量成本结构。中国在质量成本领域研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1987年4月《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第一部分》在我国正式实施,并对质量成本下了明确的定义:质量成本是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内外部损失成本。1991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在四大类质量成本基础上又补充了特殊情况下的外部质保成本。

二、我国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现状

目前,制造业是我国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的主要阵地。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引进,质量成本管理模式逐渐应用于我国企业,至今已有超过半成的制造型企业能够初步应用质量成本管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型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上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普遍,成效也更为显著,其中以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居多。这是由于我国在质量成本管控方面的观念引入较国外相对更晚,且制造型企业数量庞大、管理模式参差不齐以及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观念问题,这种管理模式暂时很难进行统一的推广。企业更多的还是把目光聚焦于提升产品价值上,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不利于质量成本管理。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时,通常按照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进行质量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而传统会计核算成本主要是对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在科目设置上的不同使得传统会计核算数据无法直接用于质量成本管理,进而倒逼企业重新建立适合质量成本核算的体系。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会计核算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对外财务报告,受众群体多为投资者。而质量成本核算是出于内部管理决策使用的目的,受众多为管理者,二者的最终目标不同。然而,现实中许多中小制造企业由于意识淡薄、高昂的费用或是缺乏专业素质人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表1是我国某大型化妆品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科目明细,从表1中可以看到,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与财务会计有相似之处,比如职工薪酬、折旧费用等,但大部分科目还是存在较大出入。

(二)对产品生命周期忽视造成质量成本管理不全面。产品生命周期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入库、销售、售后质保以及报废多个环节相互贯通的过程。有的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时只片面关注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检验,而没有从源头进行质量管控,导致企业忽视了其他可能会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如手机销售之后,其生命周期并没有结束,顾客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使用成本,对这块成本的忽视可能会造成产品售后服务不佳、产品售后维修率过高以及产品使用寿命较短等情况的出现。

(三)模糊的管理权责划分不利于部门协同。质量成本管理应当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涉及到销售、生产、采购、质保、财务部及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协调联动。然而,不少企业由于采用责任中心和部门化的模式进行运作,每个部门只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不需担责,此法固然可以强化部门自身的责任意识,但同时也导致企业容易把质量成本管理完全归责于质检部门。但事实上是,采购部门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购品质不佳的原料,研发部门为了尽快推出新产品可能会减少实验次数,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造成了内外部缺陷成本。

(四)不够重视隐含质量成本影响管理效果质量成本按其表现价值补偿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含成本。显性成本会直接造成收入的减少或者成本费用的增加,比如质量成本四大类别就是显性成本。但从广义角度上看,质量成本其实还包括由于外部缺陷成本造成的信誉损失、企业形象受损等无形损失。这些损失无法通过金钱衡量,难以在会计账簿或者是质量成本报告上体现,因此容易被管理者忽视,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无法得到最佳效果,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广东X陶瓷公司质量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一)X陶瓷公司质量成本管理介绍。广东X陶瓷公司是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一家大型瓷砖制造企业,该公司于2014年初开始采用质量成本管理方法,高薪聘请管理专家进行内训,狠抓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灵活利用管理工具,探究并形成符合陶瓷生产特点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由管理层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研发部、采购部、生产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并交由财务部进行成本核算,最后汇总至质保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分析结果反馈至管理层,管理层将问题和改进措施下达各部门,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截至2019年底,在该公司的质量成本结构中,内部缺陷成本由2014年底的10.7%下降至2019年底的7.52%,成效显著。

(二)X陶瓷公司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的启发。1.强化管理意识,提高人员素质。“人”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许多企业难以在内部推广应用质量成本管理模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意识淡薄、传统观念的存在或是员工专业素质不强。X公司在2014年初刚开始推行质量成本管理模式时,就十分注重从员工的观念和能力下手,不断营造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氛围,通过聘请业内专家培训管理层,提高人员意识和专业素质,为之后的管理活动开展提供人力保障。2.构建部门间质量成本信息流通机制。信息是质量成本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等特性都会影响到质量成本的计量和最终的管理效果。X公司在管理层的带动下,建立起涉及各部门信息归集、分析和反馈的双向信息流通机制,为质量成本管理打通信息壁垒,同时也方便各部门绩效考核信息的收集。3.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X公司在管理层的带领下摸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为质量成本的归集、分析、决策指明了方向和路线,大致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1至5为成本核算阶段,5至6为成本分析阶段,7为决策阶段。4.利用管理工具辅助质量成本管理X公司管理者善于利用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成本报告分析。此举可使数据描述和成本归因变得更加清晰,常用的质量成本管理工具有帕累托图、直方图、鱼刺图等。

五、质量成本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的应用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2014年初开始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表明,企业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要求,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即允许企业在原有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企业内部质量成本管理的核算体系。合理核算体系的建立能够让企业质量成本管控步入正轨,质量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也更为准确,更加符合管理的需求。为此,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参与体系建设,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开展专项研讨会,上到中高层管理人员,下到一线操作工人均可参会,从而汇集不同视角下的观点,建立更为全面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二)融合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模式。融合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时,带动各部门共同参与质量成本的管控,共同对质量成本担责。如此一来,形成涵盖产品周期和各环节的管控,一些诸如隐含成本等影响因素就不容易被忽略。同时,将质量成本管控的视野拓宽至产品生命周期上,一些非增值作业消耗的质量成本容易被发现并且消除,比如内部和外部缺陷作业及其相关联的成本都属于非增值作业,应彻底消除,以此优化质量成本结构。

(三)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一项有效形式,可以衡量一个部门或者员工对工作的贡献程度。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能够明确各部门甚至落实到个人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责任,同时也能激励各部门做好质量成本管理相关工作。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首先,应该细化质量成本的构成要素;其次,把每个要素转化为评价指标,再确定每个指标完成度的评价方式;最后,形成监督和反馈机制。

六、结语

制造业质量管理范文5

本量利分析在管理会计中被经常使用,更流行于制造企业管理,量本利分析方法的使用更可以建立业务量和利润之间关系的直接化,在业务更动的同时对利润的影响形成估量。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从CVP制造企业管理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应问题的详细分析,提出建议和意见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本量利分析;制造企业;管理

1本量利分析法对制造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本量利分析都是经由财务的管理部门分析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取得企业成本,对产品销售量数额以及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入研究此关系为提供企业战略投资方向打好基础,这不仅对企业的深入管理有好处也为企业的运作提供了坚固的指导作用。每个企业的生产运作经营目标都是为了高利润的获得,企业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为了利润,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的运作也是获得最终目标的重要步骤。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它是在以目标为导向,人为中心主体,成果为首要标准,而使企业取得最优业绩的现代管理方式。企业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时期内的利润目标,这是目标利润,它反映了财务和业务状况及经济利益的水平特定的时间内的管理目标。

2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2.1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的运用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不断得产生,企业管理所重视和追求的方向始终都是经济的效益,成本效益的观念在企业的管理和工作中也被建立,实现由传统的“节约改造”的概念,转向利益的现代概念。在这基础要求下,对企业的成本性态管理和企业的全方面经济利益所联系,用成本利益这一兴起的新观念,能对成本和对其控制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所以,基于这个管理的过程中,本量利的分析就尤为重要了,它不仅是运用过程中的重点,也是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企业用单项的措施运用于本量利分析法,以此来实现目标的利润化。

2.2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长期投资中的运用

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可以被称为资本支出决策,属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因为大量资本的这种投资决策是为了满足未来的生产和经营企业的长远需要,资金回收期长,这种方式在运行的过程中风险是比较大的,所以如何关注,关注的重点管理的长期投资决策企业如何科学化是中心。精确利用决策的分析方法对于实现决策技术和经济统一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一般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上,提出并讨论一种新的决策方法,它在CVP方法长期投资决策中可以使用。用本量利分析法分析企业的投资决策相对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数学模型为:P=(p-b)x-a,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单价(p)、销量(x)、变动成本(b)和固定成本(a)都是企业的净利润影响因素,对于本量利关系分析是否敏感,这取决于这些因素它们的影响大小还有它们对于净利润的变化有多少。它从成本的角度,找到所需的最低年度销售的投资,并与企业销售的现实比较,我们可以判断程序是否是可行的,最好的。

2.3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现金流方面的运用

企业的经济活动性质大致分为三类,现金基于此性质也分为三类:其一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其二是投资中产生的;其三是筹资活动中所产生的。在这三类中,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这一类更引起企业的关注,在现金流量标准准则中,不但要采用直接的方法列示出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并且我们需要把净利润更改变成经营的现金净流量运用间接的方法,同时将现金净流量中的投资筹资直接填写进去。在业务分析的盈亏平衡点,经营性现金流为零净流量的情况下,进行问题的研究。企业生产和管理,应该是一个净现金流入的最大追求,因此,企业应预测经营现金净流量企业目标与以前的数据相结合,实现了经营现金净流量的目标相关模型,测算达到目标净流量所需的销售量。

3在制造企业管理下的本量利分析法存在的影响分析及建议

3.1本量利分析法对制造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销售价格因本量利分析法对制造企业变动的影响。企业经营的盈利亏损点是伴随着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价格忽高忽低的变化而改变的。产品销售价格的高低对利润和销售额和利润还有损失的临界点产生的影响有两种情况,意味着企业为了补足固定成本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亏损可以采用将产品销售提供边际贡献率。假设企业的收入没有变化,它就会取得同比下相对较多的利润。这么说来,盈亏点的增长的导火索是降低产品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的用途和函数的公式的改变。单位可变成本的增长减少在临界点的收益或损失的变化影响仅次于销售的产品价格。单位变动成本是否会降低取决于除了单位变动成本以外的因素变化与否。随着企业销售产品的盈亏点的下降,单位产品贡献率就会提高,贡献和贡献率就会降低,盈亏平衡点会上升。固定成本因本量利分析法对制造企业变动的影响。企业规模的大小关乎于企业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企业规模存亡的直接利器。综上,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与否与企业的盈亏与否相关联。在确定有关产品的盈亏临界销售量时,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盈亏临界点的上身下降取决于固定成本总额。如果收入不变,利润减少;另一方面,盈亏平衡点也会相应减少,增加利润。

3.2关于本量利分析法在制造企业管理运用中的建议

一个企业在发展和茁壮的阶段中要经历四个阶段,他们分别是企业刚成立时的初期、企业逐渐发展的生长期、企业慢慢步入正轨的正值时期还有企业的消退期。从企业经历的这四个阶段来看,成本利润市场额是不尽相同的,因此CVP在应用途中也要随之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掌握一些技巧,能够熟练使用这种方法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合理使用极其关键,它所带来的效益无可比拟。企业刚刚成立之初,对于经验和资金方面来说企业是欠缺的,要使企业能够获得效益最大化,并且是在有限的环境下,本量利分析是否被最优利用化是关键,为使企业有稳固牢靠的根基,企业发展的决策也起着很大作用。在这一期间,应该使用本量利分析成本与企业经营监管。正因为企业刚刚才成立,相比其他发展迅猛的企业来说,经验欠缺,所以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础,良好地控制企业成本,把企业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合理流动企业资金。经过了企业从无到有的时期,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也有了一定市场。但是随之而来的逐渐增大的是同业同行之间产生的竞争。企业从建立初期逐步发展,而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下,重要的是将目光投向企业利润的分析上,并且加强投资力度、调整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最重要的是营销手段,价格的合理才能博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一定程度上的产品促销,打响企业的名牌,让企业不断增加扩充,基于最终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额,并且利润最大化。企业过渡期时:企业从诞生之日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业务上的增长,直至企业的发展正值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已经度过了艰难的初出时期,在市场上已经被大多消费者熟知,生产销售过程也步入正轨,良好的声誉以及最大化的利润也是企业值得得到的,将企业的营销策略做出改变,同时在这基础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净值,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产品的竞争力也从而提高,扩大调整了企业的净利润,尽量避免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产生困境。在我们分析方法的CVP实际应用中,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不能盲目搬用现成的结论,CVP分析是建立在实证上的分析方法,必须应用动态风险分析和敏感分析技术,对于企业的经营条件,生产要素,品种的各种结构还有市场价值以及企业技术的条件等其他众多因素的根本性变动情况,我们要用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并且调整修正分析结论。

4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在市场竞争日历激烈的条件下,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析应用于管理决策过程,这对企业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用分析的方法,明确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以及如何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于企业的预测,为使企业能够获得经营效益的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把企业的管理工作也提高一个台阶,这不仅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优越性,也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减少了盲目性。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竞争程度的不断加深,CVP分析工具,更加需要企业应用。我们在分析方法中使用,不能忽视本量利分析四假说方法的存在,企业的决策,不仅对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的准确性发挥作用,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决策当中出现错误,本量利分析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从而使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决策中起着良好的作用。

作者:邵立夫 单位:西京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制造业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质量管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卓越绩效;精益管理;六西格玛

许多企业乃至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如依据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而提炼形成的卓越绩效模式,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方法;依据日本丰田质量管理模式发展而来的精益管理方法,帮助企业从价值流的角度出发,通过消除浪费、破除瓶颈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六西格玛管理在摩托罗拉公司产生,由通用电气公司发展成熟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强调数据说话,降低过程波动,提升管理能力。实践经验表明,这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是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的推进。

一、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为深入了解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发展情况,中国质量协会于2009年开展调查研究,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进行全方位评价,其中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根据中国质量协会2016年和2018年两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效果不佳

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等国际上公认的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在我国企业已推广实施十几年,但质量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仍有超50%的被调查企业尚未实施卓越绩效模式(2016年占比54.2%、2018年占比53.7%),尚未实施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占比情况基本类似(见下页图1~图3)。即使在已实施先进质量管理的企业中,也有近一半的企业实施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缺乏质量管理专职人才;二是公司高层对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不够重视,推广力度不足。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中,质量管理工作专职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6.2%,大部分(占比88%)公司总部推广应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质量管理体系(GB/19001或ISO90001),而能够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企业占比仅在40%左右。质量管理专职人员的缺乏和质量工作领导力不足导致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不足且实施效果较差,进而导致企业的质量损失率偏高。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总质量损失率在2.2%左右,而日本制造业企业的质量损失率在0.7%左右,明显低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总质量损失率。在内部质量损失中,费用最高的是报废损失费和返修损失费,反映出企业的质量管理过程不稳定,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的优势作用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教育培训不足

在质量教育方面,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培训是一项核心内容。调查显示,在质量教育资金保障上,质量教育投入资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在员工参与率和培训内容上,员工参与质量教育培训的比例为42.5%,质量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和通识教育为主,涉及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专项培训较少,不利于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质量教育充足度做一个整体评价,以满分10分为衡量标准,1~5分定义为不合格,6~8分定义为合格,9~10定义为优秀。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得分在1~5分的企业占比为27.6%,得分在6~8分的企业占比为56.6%,得分在9~10分的企业占比为15.8%;整体平均分为6.7分。2018年该数据分别为13.9%、66.1%、20.0%,整体平均分为7.3分。近两年的数据对比发现,质量教育有所提高,但得分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的企业占比仍然很大,(如图4所示)。对质量教育充足度低于6分的企业做了进一步调查,发现其存在三个共性问题:一是质量教育规划不足,没有制定年度质量教育培训计划,缺乏培训教育的针对性;二是质量教育经费不足,高层领导对质量工作重视不足,在质量教育投入方面不能给予充分的支持;三是质量教育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即使制定了质量教育培训计划,大部分员工也会因为培训时间和业务工作时间存在冲突而选择放弃,或是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情景匹配度不高,存在学而无用的现象。

3.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范围降低

近两年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有79.4%的被调查企业开展了团队性质量改进活动;而2018年为66.9%。对开展团队性质量改进的企业进一步分析,有70%以上的企业主要开展的是QC改进(质量管理小组改进活动),而开展精益管理团队性改进的企业仅为35%左右,开展六西格玛管理团队改进的企业仅为12%左右,明显没有QC改进活动开展范围广。究其原因,一是公司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员工开展团队性质量改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二是缺少资源,没有组织开展团队性质量改进的骨干人员,团队能力建设不足。团队性质量改进活动是企业推进质量提升行动的主要方式,缩减改进活动或力度不够,必将影响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应引起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积极建设人人参与质量改进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开展团队性质量改进,为在企业广范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供资源支持和价值导向。

二、深化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应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卓越的质量管理是保障,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是有力武器,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主体责任,深化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

1.加强教育培训,培养质量管理人才

深厚的质量文化和群众基础是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有效落地的土壤,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发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优势作用的骨干力量。质量文化的建设、群众基础的夯实、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质量教育培训。企业应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基础情况调研,针对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目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保障资源投入。如针对质量文化淡薄的问题,可以开展面向全员的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如针对企业运营管理层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开展卓越绩效模式培训,通过开展质量管理成熟度自评来发现改进机会。如针对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在制品库存多、生产不均衡等问题,开展精益管理培训,用精益工具指导生产。通过教育培训的深入开展,不断培养质量管理人才,提升其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

2.加强质量改进,夯实团队应用基础

质量教育培训是质量提升行动的基础保障工作,学习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原理、用途,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才是其最终的目的。在企业中,团队性质量改进活动是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有效性的试验田,应鼓励员工积极开展团队性质量改进活动,善于发现质量问题,勇于开展质量改进活动。鼓励企业内部定期分专题开展团队性质量改进成果评比交流活动,如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通过评比交流共享优秀实践经验,同时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提升团队和个人的荣誉感。除加强企业内部交流外,还应鼓励优秀的质量团队积极参加外部交流活动,一方面对外展示优秀质量成果,提升企业的质量保障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不同行业或不同企业的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借鉴,碰撞出更具有创新性的质量改进方法。

3.加强供应链式推广,形成上下推进合力

当今,企业竞争已不是单独企业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实力的较量。同样,质量的提升,也应该是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力推进,共同提高的结果。作为整个供应链的龙头企业或主机厂,应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积极带动供应商或配套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可形成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进应用联盟,采取“普遍适用+重点选用”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质量绩效管理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可由供应链龙头企业牵头推进,在上下游企业中推广应用,同时定期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如六西格玛管理适用于具有一定质量管理基础的企业导入应用,对质量管理人员的统计分析技术有很强的要求,对此可采用重点企业率先应用的策略推进,并采用学帮带方式,帮助供应链上基础薄弱的企业培养人才,如从六西格玛绿带人员培养开始,逐步深化对六西格玛管理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2018-01-17.

[2]中国质量协会.全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现状调查分析报告,2016.

制造业质量管理范文7

一、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质量管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中国经济体系中,中小型制造企业数量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对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质量管控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拥有良好的质量管控,企业才有竞争力以及更好的发展前景。

(一)加强中小型制造业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是时代发展要求。现代制造业产业链比较长,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众多,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虽然重要,但是可替代性较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通常按照行业订单进行生产,若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管控方面存在问题,则可能会给下订单的企业带来损失,甚至影响企业在行业的中声誉,从而导致其余企业不愿意与之合作,最终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若是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管控水平较高,残次品少,则可能会形成一种合作双赢模式,下订单企业拿到合格产品之后能够凭借过硬质量抢占市场,而作为生产企业也会赢得更多的信誉与订单,从而进入良性发展模式。在新的时代,质量管控体系已经成为企业赢得商业信誉,战略市场,跟产业链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质量管控体系建设与应用。

(二)加强中小型制造业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产品质量管控对企业发展有着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国家加强了质量管理要求,颁布了更严格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标准,不符合质量的产品,很难进入主流市场,被抽检出来之后,产品可能甚至会被要求回收销毁,甚至还需要面临巨额的罚款;另一方面,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生产相对过剩的时代,低质产品在现实中很难拥有市场,也不会受到消费者认可与欢迎,如果质量不合格,企业最终会走向倒闭消亡。不管是从企业当下的市场竞争力发展来看,还是基于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考虑,都必须加强质量管控体系建设,生产出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符合客户质量要求,符合市场质量期待的优质合格产品,从而赢得企业宝贵的生存发展空间。在中国未来发展中,质量管控出色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将会赢得更好地发展,而质量管控不达标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则可能会遭遇经营困境,甚至倒闭。

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质量管控体系建设面临问题与建设路径

在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质量体系体系建设与应用中,通常存在人员问题、原料问题、设备问题,以及工艺问题等常见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可以找到合理的建设路径。

(一)人员问题及对策。虽然现代制造业已经逐渐自动化了,但是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由于资金和技术实力限制,自动化水平通常不高,很难大规模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也较少使用工业机器人,人工生产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小型制造企业质量管控过程中,人员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企业招聘的员工缺乏专业训练,操控生产技巧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也就更容易出问题。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制造业由于工资低,行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培训员工,导致员工生产水平低,品控意识差。此外,从事品控质检工作的人员的水平与态度,也会影响到质量管控体系建设。基于人员问题对质量管控体系的重要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从人员角度进行治疗管控体系建设的应对措施为:在招聘的时候,尽量招聘有专业技能与生产经验的员工,即便要支付更高的薪酬;加强员工品控意识,尽量为员工提供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生产出更多合格的产品;提高品控质检员工的要求,引导他们用专业知识把控好质量关。

(二)原料问题及对策。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料对于生产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材料采购不当导致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则产品质量也会出现质量问题。从原料角度进行质量管控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杜绝材料问题引发的质量问题。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原料来源有两个主要路径:一是由下订单的客户提供,或者从他们制定的材料供应商采购,这都属于来料加工模式;二是企业根据自身产品需求或者订单需求,自行采购原料。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即便是原料出现问题,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小,损失也较小,但是依旧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企业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损失。在现实中,因为原料问题导致的质量问题情况也不少见,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基于人员问题对质量管控体系的重要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从原料角度进行治疗管控体系建设的应对措施为:明确弄清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标准,严格按照要求采购原材料;从原料选择、采购、使用和检测等环节,建立一整套的监控体系,具体到每一个责任人,确保原料环节不出现质量问题;选择质量可靠的原材料供应商,建立品质过硬的原料长期供应渠道;时刻关注本行业新材料研发与应用,让原料成为品质提升的秘密武器。

(三)设备问题与及对策。在某些情况下,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设备并不先进,毕竟采购更新先进设备价格昂贵,并且使用先进设备还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工艺配套。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是使用已有设备进行生产,即便设备有些陈旧过时,但是只要还能够基本满足生产要求,在企业没有扩张要求或者行业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是不愿意花费较大代价更新设备的。当设备陈旧或者存在问题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相对会差一些,如残次品率高。尤其是当行业发展带动质量标准提升之后,陈旧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就可能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当然,除了设备陈旧之外,设备本身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对制造业企业来说,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设备出现问题后,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基于人员问题对质量管控体系的重要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从设备角度进行治疗管控体系建设的应对措施为: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确保所有设备都处于正常运转的良好状态,若是发现设备问题,则要进行及时维修;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更新部分设备,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还可以减少残次品,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鼓励员工加强生产过程中设备质量问题监控和改良设备,做得好的员工进行加薪提职奖励。

(四)工艺问题及对策。在制造业企业中,工艺流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大型制造业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去研发新工艺,中小企业由于研发投入有限,因此大部分时候只能使用普通工艺甚至落后工艺。随着制造业产品质量标准的提升,部分落后生产工艺面临淘汰风险,甚至在政策压力下,落后工艺可能会被强制淘汰。比如说在钢铁生产制造行业,由于环保要求标准提升,一些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由于污染太重,加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差,不符合市场要求,可能会被强制淘汰。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生产工艺落后或者工艺流程出错导致的质量问题,是应努力避免的问题。当企业发展工艺流程影响质量问题时,企业就需要暂时停止生产,对工艺流程进行检查,完善工艺流程,确保质量合格。基于人员问题对质量管控体系的重要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从工艺角度进行治疗管控体系建设的应对措施为:对各种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对比分析,选择质量标准相对较高的工艺,在生产工艺选择上,既要考虑性价比,更要注重质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采用相对主流和先进的工艺,毕竟这意味着质量更有保障;尽量设置规范的工艺流程,确保正常工艺流程生产中,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三、结论:

制造业质量管理范文8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化;高效化;生态化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4万亿美元,约为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增加值总和的27%,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坚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方式和运营模式也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1]。世界各主要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都在战略布局新型制造业,以抢占制造业未来制高点。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催生的新事物,工业互联网将为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在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加速转变,工业互联网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2]。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具有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综合优势,在设备数量、工业数据和制造场景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如何把握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厘清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路径,促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3]。

1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我国是工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这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帮助制造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工业互联网发展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2016年2月,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起成立,至今已了多项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2017年11月,国务院正式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2019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工业互联网”成为“热词”并写入《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0月,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正式开赛,旨在为行业提供创新驱动力强、协同效应强、经济价值高的新型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在技术、网络、安全、应用和平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①技术方面,工业互联网网络标准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已经被纳入IEC国际标准,建成了十余个工业互联网网络新技术测试床。②网络方面,工厂内外网改造不断升级,同时加快IPV6的全面部署。除了标识解释公共服务节点建设方面的发展之外,电信企业也采取了多种方式建设企业外骨干网络。③安全方面,工业互联网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安全风险监测发现、预警通知以及处置支持能力。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防火墙,也已经开始应用。④应用方面,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经覆盖电子、家电、装备、服装等多个行业,在生产、运营、物流、服务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渐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⑤平台方面,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取得了长足发展,平台数量快速提升,并出现多个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2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界定

目前关于转型升级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转型升级是一体的,但是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进行分析;另一种观点认为转型和升级是独立开来的,分别有不同的指向。对于第一种观点,方建中[4]认为转型升级是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附加价值和技术水平的演变过程,最终实现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提升产业质量的目标。周大鹏[5]认为转型升级具有不同层次的意义和用法:微观层面可以描述为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的关系,中观层面可以描述为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宏观层面则可以描述为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对于第二种观点,工信部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中分别对转型和升级的内涵进行了解释[6]: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智能制造型、服务型、内需主导和消费驱动型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在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进程当中,制造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和具体表现[7]。本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界定与上述前一种观点一致,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分析:第一,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升级,即制造业生产附加值不断增加,逐渐从生产制造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转变;第二,制造业高效化转型升级,即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逐渐从高要素投入带来的高增长转变为效率提高带来的高增长;第三,制造业生态化转型升级,即制造业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集约利用为导向,从高能耗、高污染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转变。

3工业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

制造业服务化指以制造为基础,制造业开始提供“产品+服务”以取代传统的仅提供“产品”的生产模式的过程[8]。制造业服务化的本质仍是发展制造业,生产高质量产品,而不是发展服务业,是通过在产品中融入增值服务,从而提高制造业生产附加值。随着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意识的逐步加深,以及消费者对服务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向服务化转型升级[9]。工业互联网拉近了制造业产业链上游与下游的距离,支持制造业企业基于用户需求定制设计与生产,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了企业与用户无缝对接的平台。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中,生态系统智能化和生产设备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与用户交互、让用户评价、最终由用户定义”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以企业产品和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加速转变为社会化和用户深度参与的新型模式,提升了企业创造价值的空间。同时,信息服务企业把提供制造服务作为核心业务,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统筹各类制造资源,在统一、集中的智能管理和运营的基础上开展覆盖制造业企业、用户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云制造服务。根据制造业服务化的演化特征,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主要会经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信息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高速发展,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保障。第二阶段,创新主导型产业率先服务化,带动其他产业服务化。创新主导型产业的产品具有技术复杂度高、集成能力强、更新换代快、产品功能多等特征,易于搭载各类增值服务,提高产品价值。因此,创新主导型产业比其他产业更具有服务化升级的优势和动力,能够率先进行服务化升级。第三阶段,实现从产品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在创新主导型产业的积极带领下,制造业会进入到全面服务化升级的阶段,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逐年改善,竞争力不断加强,盈利能力稳步提高,最终实现从产品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4工业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业高效化的影响

制造业高效化是衡量制造业宏观经济效益最直接的途径,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和本质内容。制造业的高效化是指其通过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实现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制造业的产出和增长由过去的依靠高投入转变为依靠高效率。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环境保护、市场竞争等因素,我国制造业已经很难再全面扩大生产,摆在面前的唯一选择是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工业互联网围绕着实时工艺的数据采集、分析、建模的过程,通过生产现场数据的互联互通,结合工业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实现设备健康管理、工艺优化、质量优化等智能化应用。通过跨系统、跨厂区、跨企业的全面数据互通,实现各种生产和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配置,推动制造业企业高效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将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加速各环节数据在产业链中的流通和传递,基于工业互联网深层分析数据的能力,实现智能机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和智能运转,从而提高生产效能,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生产方式。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设备、工艺、质检、环保、环节数据,结合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分析,可以实现生产工艺、质量管理和运营效率等全方面的优化。工业互联网促进我国制造业高效化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①机器设备健康管理。通过工业互联网采集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采集到的设备故障信息,实现对设备的健康管理和可预测性维护,以较少的投入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②人机协同一体化。通过工业互联网人机数据交互,将人的认知能力及灵活性与机器的效率和存储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人机协作方式,实现产品的柔性化生产,提升整个产品制造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③生产过程质量追溯。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RFID及二维码等技术与产品制造过程的结合,实现对全生产过程数据的标记及采集,从使整个链条的所有环节数据彼此建立关联关系,在任意环节出现质量异常时,均可精确追溯到前段任意工艺环节数据。④产品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可进行质量问题的根因分析,发现并消除质量管理环节中存在的漏洞,也可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建立质量预测模型,实现质量问题的提前预警,为生产提供决策服务。

5工业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业生态化的影响

制造业生态化是指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更加注重生态因素,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综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优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制造业在研发设计到生产经营等全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充分利用、废物的再加工及处理、废气废水的低排放[10]。随着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制造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生态化转型显得尤为紧迫。制造业生态化的核心要义就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制造业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低的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制造业生态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具体的措施[11]:一是减少制造业系统内及制造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二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等措施替代原生资源流;三是为替代和减物质化提供系统方法。工业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钢铁、石油、化工、电力、纺织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已经得到应用。在节约能源方面,工业互联网利用智能能源设备采集水、电、气、热等能源的使用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深度分析能源使用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按需配置能源,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可监控、可追溯、可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在减少排放方面,利用工业互联网建立智能排污监控系统,实现水质参数智能检测、水质数据实时监控、智能排污自动监控等功能的集成应用,对重点排污监控企业实行实时监测自动报警,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有效地减少污染排放。此外,工业互联网还有助于制造业企业从污染点位到生产全流程进行环境监控,同时监测系统与物流管理系统、生产设施、抑尘设施等联动,建立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将管、控、治一体化,改善厂区环境质量。未来,工业互联网还将在节能监测、节能技术改造、节能企业核算和评价以及碳交易的开展等领域开拓更多的应用,助力企业的生态化转型。

6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6.1美云智数智造MES在家用空调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美的家用空调南沙工厂从制造的精益管理角度出发,分别梳理了生产、物流、品质的管理流程,并实施了信息化改造。美云智数智造MES帮助南沙工厂实现了从物流、生产到品质的全流程管理功能,实现了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的五化目标。同时,美云智数智造MES通过采集制造过程的信息,配合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通过全过程的信息透明化,对生产异常实现了事前预警、事中管理,实现了前瞻性决策,为相关企业的智造管理带来了质的飞跃。经过业务的持续改善,最终经过美的集团内部统计,主要实现了以下提升:制造综合效率提升33%,生产损耗减少68%,产品品质提高10%,原材料/在制品库存降低90%,物料提前期缩短61%,物流损失工时缩短58%。

6.2ProMACE工业云在石化行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石化盈科-华为ProMACE工业云平台以工厂为中心,提供集中集成、实时计算、智能分析、物联网接入、可视化等核心技术,支撑流程行业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实现流程行业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ProMACE沉淀了对流程工业的认识,由工业云平台与流程工业的核心应用组成。通过数据库、规则库、模型库、知识库的有效整合及协同应用,提供对供应链优化、能源优化、调度方案推荐、工况识别、生产异常分析、设备预知性维修、设备腐蚀评估预警、优化分析服务支持运营优化、运营管控及资产优化、打造新一代的生产运营新模式。ProMACE实现对石化行业设备的预知性维修与维护以及机组装备在线运行分析,可以大幅度降低石化企业停产维修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其预测性维护、在线状态分析、分布式部署与集中管控等能力还可以通过引入新模型,将其复制到钢铁、冶金等其他流程行业,对流程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提升具有很大的意义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