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智能教育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智能教育技术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问题与对策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掌握良好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课程形式如云课堂、雨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在2003年我国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中就提出了教育技术对教育和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教育技术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随后又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和态度,知识和技能,应用和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技术技能标准的要求。2010年在“全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版)”中,更加具体地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从意识和责任,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估,科研和创新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2018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以上文件和标准的制定及,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技术的内容越来越规范。综合以上文件和标准,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以概括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优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涵

依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相关要求和《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具体内容,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高职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责任、完备的知识与技能、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一)强烈的意识与责任

高职教师应该从意识上强化教育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在教育技术上应该具备强烈的意识与责任,并且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辅助自身教学、改进教学实践的强烈意愿。作为高职教师首先应意识先进的教育技术在模拟高风险、高投入的大型实验实训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可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该清楚明白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师,在越来越应用广泛的高职教育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中,更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最后,应该意识到受益与责任同在,作为教育技术运用和受益者,在得到教育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知识产权保护,树立正确的技术观。

(二)完备的知识与技能

运用好教育技术的前提和保障是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技能和策略充分掌握,高职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教育技术,必须掌握其基本特点、内涵,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首先,应掌握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各种媒体的设计、制作和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次,应掌握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能对所承担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能依据课程模块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教育技术设计、开发、选择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再次,能够熟练运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互动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与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能够熟练操作信息软件和教学硬件设备进行信息化教学,使用通用信息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三)灵活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首先,高职教师应具有灵活的设计与实施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和要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其次,高职教师能够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能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通过交流与沟通,更加高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提?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

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掌握不同类型评价操作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其次评价过程中能够树立科学公正的态度,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最后,评价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结合多种评价方式,不唯分数和考试评判,能够借助教育技术收集并处理评价数据。

(五)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首先,高职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增强科研选题能力,能够借助教育技术手段熟练操作科研项目申报系统,运用项目管理软件统计软件辅助科学研究。其次,高职教师能够借助教育技术了解学术团体、专家、网站等信息,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水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团队,提高团队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许多高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就是教学软件的操作能力。导致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模型掌握较少,许多教师对行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不甚理解。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理论以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知识仍然非常薄弱,教育技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二)教育技术操作水平不均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技能还不够全面,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改进。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教师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文科类教师对视频、音频、图形图像、网页设计等软件使用率较低,使用效果较差。高职教师在教育技术和公共软件应用方面,不同性别,职称和学历,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操作水平还不均衡。年轻教师更有可能获得信息技术的便利,并且更有兴趣学习,但年龄大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还不高。

(三)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热情度相差较大

近年来,中国大学MOOC、云课程、雨课程等信息教学平台在教育技术领域蓬勃发展,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波教育变革浪潮,传统课程的信息化以及在线教学平台的实现,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但目前高职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平台实现翻转课堂的还不多,部分年轻教师已经开始使用智能课程平台进行授课,年龄大的教师使用还较少。加上微课程,视频资源,在线课程等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相对来说,年轻教师热衷利用信息教学平台开展课堂教学。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对策

(一)加大支持力度,营造教育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作用得到了突出体现,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分阶段建设,逐步落实的原则,确定和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建设规划。引进或开发优质数学化教学资源,积极配备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密切融合。

(二)利用教学平台,提高教育技术培训效果

教育技术培训不仅要开展专家讲座和操作软件培训,还可以借助目前很多国内信息教学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和爱课程等,使教师更容易学习教育课程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技能技巧,从而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技术培训,引导教师参加网络平台培训,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技巧,提升培训效果。

(三)构造教研共同体,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可以建立一个教学和研究的教研共同体,同一个专业的教师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教研共同体可由同专业的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年轻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软件操作能力,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二者通力配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不断讨论,反复修正,完成首次教学实施后进一步讨论、整理和完善,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升。

(四)鼓励参加比赛,促进教育技术自我提升

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师队伍和学校的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竞赛方法以及激励和奖励政策,大力支持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微课比赛、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中,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例,促进教育技术自我提升。

(五)制定评价体系,提高信息化教学参与积极性

智能教育技术范文2

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工作在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其主要机构的职能运行,可以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来保障其更好地承担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双重任务。由此,笔者对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的职能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之处,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机构;职能

一、引言

经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如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建立初相比,无论社会变革、技术进步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指出:“教育技术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各高校也纷纷进行教育技术工作机构的改革,将校园教育信息化作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心。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出现模糊、弱化的问题[2],机构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分析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的现状,对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服务教学等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现状

1.机构名称和部门设置

AECT94定义传入我国之初,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名称问题的大讨论,94定义突显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求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有学者[3]以各高校网站为调查渠道,发现大部分高校经历了机构重组及更名的过程,并且机构更名及重组时间集中在1999年之后,有高校将原电教中心与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合并成立新的教育技术机构,也有将原电教中心其功能进行细化拆分划归到其他相关部门(教务处、信息中心、资源管理设备处)等,也从侧面反映出94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机构的影响。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名称设置种类繁多,这些名称在叫法上共有140余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4],这一阶段,中心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和多媒体教室、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会教师如何用网络技术等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对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价,此外,还开始建立学习网站,尝试开发了大量的网络课程等等。机构名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所属部门有关,大多数高校将教育技术机构定位为教学辅助性机构,有的划归为业务直属部门或行政机构,有的将其纳入到相应的院系设置中。

2.职能分布

名称设置多样的背后反映出高校对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认识的模糊。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核心职能主要体现在建设与服务方面。建设职能,主要包括开展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构建,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精品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其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5];服务职能,主要为全校师生提供校园网络服务和校级公共实验服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等,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为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指导及服务,电视新闻报道、各类宣传片、讲座专题片和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摄制及有关教育技术咨询服务等。如一味地维持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现状,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先进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将不能做好机构统筹规划的管理工作,无法满足高校师生基于教育技术的需求,更无法有效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随着高校发展需求的增加,中心职能开始延伸,出现了多样化,如:管理职能,负责全校教育技术工作的规划和管理、校园网络和基于校园网应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校实验室、实训场所建设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管理计算机房、语音室等电教场所及设备,校园有线电视系统及广播系统的管理,数字化校园及资源平台的管理,网络远程教学的管理等;保障职能,维护和保障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保障其稳定运行,保障语音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教学多媒体教室的运行并承担各类电教设备、多媒体设备的技术支持、维护和维修工作,负责校园有线电视及广播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为数字化校园资源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等;教学职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研究职能,开展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等;开发或生产职能,负责视频和音频的制作,尝试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职能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和高校自身的健康健全发展,但也由于一些职能运用机制不完善,延伸出了职能多而不精,机构定位模糊,核心职能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中心被其他部门取代,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重技术保障服务,轻教学科研

由于受到“教育媒体观”的影响,很多高校机构的组织者认为教育技术机构的职责就是维护好、管理好学校购置的先进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校园网络、校园有线电视等设备。尽管一些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在规划建设时出现了教学、研究等职能,但是还只是停留在与计算机基础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层面,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不符。在研究方面,由于中心难以获得一手资料[6],也没有自己的学术梯队,把科研任务交给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一方面中心人员缺乏研究和钻研的内在动力,得过且过[7],不利中心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实践保障,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不利于研究工作的持续进行。

2.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不符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8]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创新教学方式的实施与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密切相关,要快速、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亟须在高校范围内对专任教师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9]。各高校近年来也通过教育技术机构为教师提供计算机技术、教学技术应用等培训,开设了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等课程,但传统形式的以教育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培训渐渐难以满足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微课制作、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分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能力也越来越重要,简单的技术工具的介绍难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资源的丰富,很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资源的访问即可以获得有相关技术需要的学习视频和文本资源。而当前培训形式和手段上还基本保持传统的集中授课,占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时间,进度缓慢,忽视教师的个体差异,所有教师学习同样的培训内容,不免会使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感到枯燥乏味,加之培训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让一些教师有机可乘。

3.资源建设不合理

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的深入,各高校加大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依托教育技术机构,购买大量的先进教学技术设备和软件资源。开发制作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科学指导和应用推广机制,其利用率和有效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高校技术机构建立了精品课程资源库、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设MOOC课程等,提供给师生交流和学习,但一些昂贵的软件资源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难以负担。

四、反思和建议

1.合理规划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确立核心职能和一般职能

新时期,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教育中理论上主要作用是促进并深化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如果不能将教育技术工作职能进行合理规划,那么样式繁多的职能构成势必影响到机构工作的运行效率。此外,原有的以纯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工作模式必然会导致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部门机构中逐步呈现边缘化的倾向。尽管由于高校的认识不同,大部分将其归属为教学辅助单位或机构,在职能定位时,应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抓住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做好整体规划。除了提供资源的支持,关于信息化政策和形式构建的校本研究、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网络平台技术支撑研究、现代教学理念等方面的研究等可以为教育技术机构工作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以研究教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即将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与服务确立为核心职能,将管理、教学、科研等职能作为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教育技术机构工作的效率,保障教育技术工作顺利进行。

2.开展教育技术工作校本研究,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机制

各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特点和具体条件,开展贴近学校信息化实际发展需求的校本研究,既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要依托机构的优势进行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组织手段方法等智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把握当前新形式,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把中心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10],使中心人员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就业打好基础。(1)由教育技术机构组织建立校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型团队,进行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一支由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深入学科的教育技术研究型队伍,将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进行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制作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2)制定全校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立项计划,并负责管理实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研究人员的加入。通过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立项的措施,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障,不仅可以加大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激励教师积极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课程实践中。此外,教育技术机构内部人员开展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还应该积极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合作,为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实践研究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3)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服务机制。对师生教育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帮助学校师生解决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使用新型教学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帮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3.更新培训观念,提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项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1]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育技术机构在配合学校培训任务开展时,及时转换和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应首先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个体差异,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12]。培训的一些基本内容可通过视频公开课加面授答疑的形式进行,以便教师充分利用休闲时间自主选择所需的相关培训教程。将前期侧重日常教学技术工具的介绍向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及新技术的推广转变,提供契合教师需求的培训项目内容,例如:如何完成微课制作、如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如何使用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技术产品。创造一个培训交流的环境,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教师在培训后进行分组沟通,增加教育技术学习心得讨论的深度。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有关理念和技术应用的困惑和疑难,促进教师队伍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4.合理布局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

高校依托教育技术机构来统筹规划建设数字化资源,大致有以下两个途径:①教育技术机构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保障教师实际教学需求,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又避免教育技术机构工作脱离实际。提供优质培训资源,促进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习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开展行动研究,从而加入到创建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队伍中。做到资源进专业、资源进课程、资源进课堂。②2012年出台的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审评指标中明确要求团队成员应包括“教育技术骨干”,教育技术机构与学校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形成校级项目立项的形式,来整合教学、研究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力量,促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各高校应有自己的实验教室,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推进翻转课堂、基于BYOD的教学等这类新型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当前的多媒体教室的设计存在诸多困境,重构教室环境,创建智慧教室是一种必然趋势[13]。2016年地平线报告也有预测:“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是在未来3-5年内推动高校教育的技术采用。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可以积极寻求与重点高校共享合作,依托他们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来推进自身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相关资源,这样避免了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构建一个技术保障不成熟的平台,也节省了一定的平台维护和维修费用,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开展适合本校信息化发展的教育技术工作。无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教育技术机构都应积极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提高优质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5.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并积极推行“教育技术中心管理规章制度”,管理者要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加强自身人才结构建设,遵循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14]提出的“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结论

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的问题,是当今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中心的长远、良性发展,也关系到高校教育改革的质量和学校信息化进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正面临“弱者淘汰,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考验,它的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15]。除了正确定位和转变工作职能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16],合理规划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确立核心职能和一般职能,更新培训观念,提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项目,开展教育技术工作校本研究,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机制,合理布局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职能的有效发挥。

作者:王丽娜 黄秋生 单位: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1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2]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6):47-51.

[3][4]熊秋娥,盛丽华,吴海燕.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沉浮及成因[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0-65.

[5]何晓青,柯和平.高校三级资源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3):72-75.

[6]秦杰.加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策略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9):31-32.

[7]丁卫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6-19.

[8]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9]梁存良,邓敏杰.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45-51.?

[10]王润兰,王跃生,黄金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6-29.

[12]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4-19.

[13]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B/OL].

智能教育技术范文3

关键词:民航职业技能证书;中职教育

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航空服务岗位技能证书培训将在中职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当前岗位技能证书与航空服务行业的变化

(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改革

2017年9月,国务院向社会《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经过一连串的清除共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比例达原职业资格总量的70%,其中就包含了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制定的民航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客运员)。目前许多中职院校由于缺乏专业渠道加上目前一系列证书被取消,在双证书制度下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大多考取了与民航无关的证书。

(二)航空运输销售人制度发生变化

随着航空运输销售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实施航空运输销售管理服务改革,自2019年3月1日起全面停止销售资质认可。航空运输销售人企业不需要取得“航空运输销售资质认可证书”,原本资质认可条件中的有三名以上员工必须具备《航空运输销售人上岗证》也不再是航空运输销售人上岗的必要条件,这对航空运输销售人职业技能证书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航空服务岗位发生变化

当前,民航局持续推进“平安机场、智慧机场、绿色机场、人文机场”的“四型机场”建设,随着智慧机场建设的不断深入,航空服务环境、功能、对象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有的民航服务岗位将发生深刻变革。目前航空售票已经完全无纸化、值机、行李托运及安检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将给航空服务的人才培养带来更多挑战。依托于“智慧机场”的新技术、新流程、新标准、新岗位将对传统的航空服务人才需求形成冲击,对航空服务岗位的职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

二、目前中职教育中航空服务专业岗位技能证书的培训现状

2017年,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改革后取消了一大批职业资质证书,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相关的证书大致只有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民航运输销售人上岗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大多为机场、航空公司的一线服务及技能岗位、而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其学历水平限制其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为航空销售人企业等私人企业。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运输销售人上岗证(国内客运)》的培训大纲,目前在培训中采取有理论和计算机实操结合的形式,培训内容包含有民航概论、民航职业道德、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的民航基础知识和国内客运销售实务、计算机订座的民航专业业务知识。目前的培训内容基本覆盖了传统的国内客运销售业务,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和岗位的核心业务能力,但在航空服务岗位不断变革的背景下,现有的培训内容将不能满足改岗位未来的职业技能要求。

三、岗位技能证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技能证书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经过培训、考核,掌握一门或多门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并达到一定等级能够迅速持证上岗的证书。它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较好地匹配了企业的需求。

(一)岗位技能证书对中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尽管作为教育行业中企业参与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领域,但实际上在内容、方式上与企业脱节的情况十分普遍,学生技能不过关、与企业实际岗位难以衔接等问题是横亘在职业教育中与企业实际用人间的一道鸿沟。岗位技能证书作为岗位职业能力的体现,能弥补课程内容的滞后和学历教育的不足,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职业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职教育的学习方式普遍被还停留在“作业”和“考试”阶段,中职学生更像是“高中生”,其在校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感”不强。如何培养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和职业感,需要从岗位技能证书培训入手,迅速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是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快速通道。

(二)岗位技能证书在中高职衔接中的桥梁作用

近几年,在自主招生的热潮中中职学生是高职教育生源的有效补充,不少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高职衔接。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多数采取的“三二分段”的形式,不仅打通学历教育的通道,而且完成了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内在承接。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岗位技能证书培训,是对中职教育的纵向延伸,在中高职衔接中发挥着桥梁作用。

(三)岗位技能证书在就业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学历证书是就业的基础,岗位技能证书是就业的捷径。学生取得岗位技能证书的初衷是毕业找工作能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快速获得工作。研究表明持有岗位技能证书的在岗人员其薪酬水平普遍高于无证人员,因此岗位技能证书不仅对找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和薪酬待遇。民航业作为国际化的行业,行业标准明确,岗位技能证书就是上岗的依据。对于就业竞争力较低的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来说,岗位技能证书就是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四)岗位技能证书能反映行业发展及技能更新

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课程都是固定化的,有些课程、教材教案多年不变。而岗位技能证书的培训内容直指岗位,学生学什么干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内容模块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灵活。“航空热”带来的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遍地开花,实际上多数学校缺乏行业基础,对行业不了解导致其人才定位不清楚,因此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五花八门,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满足行业岗位的需求,更无法跟上瞬息变化的民航快速发展。在中职院校引入岗位技能证书培训,由行业院校或行业授权培训中心进行授课,能为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提供最专业、最新的行业信息,做到学生-岗位“零距离”。

四、中职教育中开展航空服务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的思考

(一)拓展岗位对象

岗位技能证书顾名思义是围绕某一特定岗位的业务技能水平鉴定凭证,航空运输销售人(国内客运)岗位技能证书主要是针对国内机票销售岗位的。随着民航国内客票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及移动终端客票销售的飞速发展,国内客票销售的岗位定位显得越发狭隘。随着自助值机、自助托运行李、自助登机、自助安检等一一系列智能自助服务的深入推广,航空服务人员的岗位定为将越发广泛,以往单一岗位的航空运输销售技能证书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基于原有培训内容已覆盖了大部分航空服务业务知识,因此可将岗位对象由单一岗位变为相关岗位群。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开展航空运输销售岗位技能培训时,可将岗位技能定位由单一的国内航空售票扩展到问询、候机引导、呼叫中心服务甚至是值机。这不仅适应了新形势下航空服务人才复合型的技能要求,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二)调整培训内容

在对航空服务专业课程重要性进行评价的调查中发现,正在实习或已经就业的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课程依次是专业英语、民航旅客运输、值机与行李运输、沟通与服务礼仪、计算机订座、航空运输地理、候机楼管理、服务心理学和机场运营管理。这些核心课程与航空服务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是相匹配的。因此,结合原有岗位技能证书培训的课程内容,建议增加调整相关地勤服务内容,包括有通用服务、问询服务、引导服务、值机服务等内容的民航地勤培训知识,以拓展学生职业能力。

(三)加强中高职校校合作

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实训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航内最早一所独立设置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公办院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和国际运输协会的授权培训中心,承担着培养民航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加强中高职校校合作,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利用行业院校的行业和资源优势,推进中高职院校在岗位技能证书培训上的优势互补,助力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解为.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17(11):46-48.

[2]张莉萍.中职课程标准职业标准企业标准三标衔接研究[J].教育研究,2018(8):172-173.

智能教育技术范文4

以往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动态、联系地来开展培养活动,培养途径单一,缺乏对职前教师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内容凌乱,缺乏与前期课程学习和职后工作的衔接;力量单一,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参与,从而导致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失衡。通过拓宽培养途径、整合培养内容、丰富培养力量等方法弥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生态缺失,使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促进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接和整合。

关键词: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缺失;对策

一、引言

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如何快速地习得并创新这些科技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站在世界制高点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正是要教给学生这项技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信息技术对教育从多角度、深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今教师孜孜追求的一项专业技能。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中的一项核心能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分别通过制定标准、设置课程、开展培训等方式来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也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分步逐级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求通过培训、考试、认证等途径提升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职前教师的培养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职后教师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那么对于入职后教师的教学实践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尝试将生态学的理念融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分析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生态缺失问题,并寻求应对策略,力求解决当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缺失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职前教师培养的主力。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者都已经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然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多教师还是无法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者理论、技术与教学实践两张皮,无法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途径单一,缺乏对职前教师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尊重

目前,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来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这些课程多为理论讲授课程,实践性课程严重缺乏,这种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并未考虑到职前教师学习风格、学科背景和学习基础等的差异。而且,课程学习的方式也无法实现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的目标。这就造成了职前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仅仅满足于拿到学分,或者仅限于背会一项教育理论、学会一项操作技能,而对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知之甚少,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

2.培养内容凌乱,缺乏与前期课程学习和职后工作的衔接

作为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媒体选择和使用、多媒体素材采集和处理、教学设计等内容。然而,正是这些被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为理所当然必须讲授的内容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在前期的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和课程教学论等课程中已经讲过,再讲无疑是重复,也会使得职前教师产生厌倦感。而且,这些内容很多都是静态、封闭的理论性知识,欠缺智慧性知识的传授和应用技能的训练,没有考虑到教师职后工作的需要,与职后工作完全脱离,这就造成很多职前教师进入实际工作后,不得不在教学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3.培养力量单一,缺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参与

对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基本上由高等师范院校来承担。然而,培养的执行者,很多都是没有参与过中小学教学的高校教师,而真正站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一线的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并没有加入培养的行列,这直接导致了职前教师所学的内容显得曲高和寡、脱离教学实际,或者陈旧老化、跟不上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知识在其职后的工作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总之,以往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动态、联系地来开展培养活动,从而导致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失衡。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寻求能够解决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生态缺失的策略,来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基于生态学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策

1.生态学基本观点

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1]生态学理论认为,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其构成一个系统。一个开放的、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的系统才是一个稳定、具有活力、不断发展的系统。

2.基于生态学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借鉴生态学系统、动态、平衡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拓宽培养途径

充分考虑职前教师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学科专业等差异,为每位职前教师建立学习档案,将其分为不同学习层次,有针对性地采用中小学实地听课、名师讲座、利用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同步观摩重点中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课堂讲授、网络学习、微格教学、课程内小实践、中小学大实践等培养方式,通过MOOC、微课、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意识,提升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水平,提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创新能力,保证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2]

(2)整合培养内容

综合考虑大学课程总体安排,从整体上规划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剔除与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和课程教学论重合内容,如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操作、教学媒体基本理论等。充分考虑中小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和职后教师教学工作的需求,加强智慧性知识的讲授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和使用媒体和资源,利用工具对学生学习进行诊断和评价等,从而真正提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3]

(3)丰富培养力量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只与教师自身相关的简单输入和输出的直线过程,而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外界支持和文化培育。[4]因此,我们应从宏观上考虑,将地方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局、电教馆等机构纳入培养力量中,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环境带给职前教师,让他们参与到培养中,担任培养者或者实践指导教师,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进行全程培养、指导和跟踪,保证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结语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5]在进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中小学的发展动态、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其职后工作的需要,通过拓宽培养途径、整合培养内容、丰富培养力量等方式弥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缺失,从而使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促进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对接和整合。

作者:刘艳丽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2]刘艳丽.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3]刘艳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生态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

智能教育技术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策略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加快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变革。《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助力全国高校实现信息技术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能力及新媒体新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不仅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变成一种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一些具体策略。

一、创建健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信息化硬件建设

学校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硬件建设。根据办学规模及专业特点,加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等各类实验实训室、多媒体和智慧教室、提升校园网带宽等,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建打下坚实基础,并激发和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二)加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改革之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专业化网络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施相关的教学评价。学生可以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活动。在正式课程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任务的,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真正做到答疑解惑,真正实现混合式教学[2]。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队伍建设

(一)加强校本培训教师团队建设力度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本培训教师团队建设力度,可以通过校本培训不断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根据教师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实现校本培训的效果。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能力比较强、基本功扎实的教师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安排教师进行全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关培训机构,要选择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内涵,以及培训教师的具体特点,开展全面性培训,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3]。

(二)加强信息化教学服务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了解相应的信息技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理念,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微课制作、教学动画的制作等相关技术。所以,学校要创建专业的信息化教学队伍,为教师提供动画处理等重要的技术支撑,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应用于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建设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三)强化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团队建设

在混合式教学理念下,要搭建高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平台,也就是强化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团队建设。所以,学校要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打造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课程队伍建设,研究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4]。

三、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

(一)创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要树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围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开,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要将课堂教学从课前延伸到课后。信息化教学化,主要是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有效率。

(二)实践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要掌握微课、创客教学法、互生式教学法等大量信息化教学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借助微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容易会被微课中所用到的教学色彩与图片所吸引。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降低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认知难度,教师巧妙把课程内容与多媒体进行结合,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中[5]。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能力,深化移动教学能力。借助微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多数学生在家里也会进行自学,教学视频相比于单纯的书本知识来说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微课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做成微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来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外就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要不断提升对移动教学的认识度,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的发展,移动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要紧抓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移动教学能力。教师要明确移动教学的优势,落实信息传递工作,不断推广移动教学模式。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

通过教学设计展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借助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考察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要合理应用数字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掌握,使用信息化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过程。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按照教师岗位的具体需求,将专业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6]。

1.高职院校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深化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教师进行有效指引,采用探究式、情境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网络平台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建设网络平台。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习空间的开放、问题解决本法的多元化,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评价。高职院校要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对于某些难以进行实习活动的专业,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进行实际岗位有效对接。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繁琐的内容,要加强相关设备动画、视频资源的研究力度,熟练掌握相关技术设备,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凸现出来,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理念要相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给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教师要不断转化教学理念、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伟."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4):52-54.

[2]金昌浩.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混合式培训研究——以G学院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5.

[3]陈晓兰."互联网+"时代农林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J].农学学报,2017,7(5):50-55.

[4]邢楠.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研分析与结构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赵合胜.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8,7(10):118-120.

智能教育技术范文6

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形式分析甘肃省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及水平.调查范围包括兰州、白银、平凉、天水、定西等多个地区,其中大部分问卷是依托“国培”计划的调查结果.在实地调查时,还走访了白银、天水两市的部分中职学校,通过访谈和听课两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1.1选取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各市县的中职教师和以参加“国培”培训的中职教师为研究样本,采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本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达到96%.

1.2设计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是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如性别、学历、年龄、教龄等;第二部分是对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测试,其中将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由15道题构成;第三部分是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回收后的问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与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

2.1基本信息描述

被调查的中职教师教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其中男教师为100人(占73.6%),女教师为92人(占26.4%).

2.2中职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情况分析

(1)均值与标准差分析.

中职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6个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可以看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各维度的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其中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分最高,说明中职教师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次教学设计能力得分也比较高,这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是很重视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得分最低,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得分也比较低,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是很了解.

(2)不同性别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的差异分析.

通过统计差异,本研究得出结果,不同性别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男教师除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高于女教师外,其他5个维度的能力均低于女教师.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在各层次教龄段的得分均很低,1-5教龄段的教师除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得分较高外,其它维度的得分均比较低;20年以上的老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略低于其它教龄段的教师。

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分析

3.1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

中职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势必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对中职教师加强教育技术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次调查中,在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问题上,大多数中职教师愿意接受教育技术培训.78%的教师都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只有10%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经过访谈,发现不愿意参加培训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数不但代课比较多,还兼管行政工作,如招生、学生实习等,没有多余时间接受培训.

3.2以往参加培训情况

在对参加调查的中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的调查时,首先进行了以往参与培训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与之相关)的培训非常少,主要有三种培训形式,分别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其中参加集中培训42人次,参加校本培训36人次,参加远程培训10人次,尚不能达到总人次的半数。

3.3喜欢的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往往制约着培训效果,它是影响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经调查,中职教师一般接受的培训形式有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在问卷中,中职教师在回答“您最喜欢的培训形式是什么?(可多选)”这一问题时,数据分析如表5所示,答案由高到低依次是: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

3.4培训关注的问题

培训内容是教师最关心的主题,培训者应着重考虑.在问及“培训中您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的答案中,排列最前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最后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又进行了深入访谈,受访老师认为,培训时选取的培训内容应该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相关,谈到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教学方法的培训时,中职教师认为理论和实际联系太少,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撑,没有什么用处.

4策略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总体水平处于中下,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各种能力中,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和教学过程控制能力这些与教学法知识紧密相关的能力排在比较后的位置.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中职学校教师,在教育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性别和教龄均会影响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就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策略:

(1)完善中职师资培训体系,加大中职教师培训力度.

加强中职教师师资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展开大范围的校本培训,使得更多的中职教师都有机会获得培训学习的机会.根据性别在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应该加强男教师的教学法知识的培训,而对于女教师,要侧重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根据教龄在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不同教龄段的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应有所不同.对新进校的年轻教师应重视教学方面的培训,而对具有2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针对所有教龄段中职教师的薄弱点———教学法知识,培训时应加大时间和人力上的投资.

(2)创新培训形式,铺设一条适合中职教师的培训道路.

研究表明,中职教师参与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少之又少,参与形式大多仅限于集中式培训.培训时大家热情高涨,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可是一旦返回自己的学校,学习热情骤减,一段时间以后培训的内容也就扔之脑后了.因此,探索适合中职教师培训的形式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网络技术以及3D技术的发展,它们赋予教育以全新的意义,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远程培训和移动培训已经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培训中开展开来,并且取得斐然成绩.将远程培训和移动培训与集中培训的形式结合起来,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提供可持续性发展,这将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3)加强中职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开发适应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智能教育技术范文7

充分调研了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内容和教学效果等,对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基础,教师教育技术技能限选课为补充、职业技能大赛和MOOC课程为延伸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从而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0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与国家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巨大投入相比,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并未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效果并未显现。究其原因,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中使用技术的能力和意愿成为决定性关键因素之一,教育信息化改革10年来,广大在职教师在技术应用方面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福建师范大学杨宁博士的研究明确指出至少目前来看“在职教师的集体习惯甚至是排斥教育技术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其职前所受的能力培养与其职后的专业发展是正相关的。地方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度和广度。

1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泛指省级教育厅管理的师范大学和师范院校,以云南省为例,目前共有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地方师范院校,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相比,其办学条件较差,部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以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来看,地方师范院校的生源80%以上为农村生源,其中学阶段接触信息技术的经历较少,家庭中也鲜少有能力为其提供信息化学习的条件,进入院校学习后,其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已有的技能等储备都使得对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面临更大挑战。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来指导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课程设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门课程。一直以来,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存在两个很明显的误区,要么过分强调技术的广度,追求技术的新、奇,而忽视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要么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学科教学法,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对技术的整合能力完全忽视。虽然众多师范院校都承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职前教师能力培养的必备内容,但是研究表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依然令人堪忧。

2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2.1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

福建师范大学杨宁博士在其研究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做了归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信息素养、技术融入学科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研究能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势必以这三个核心能力的框架为“母体”,其与在职教师的区别应该是发展的层次。杨博士指出: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应该定位为“开阔视野、提升意识、强化基本技能”。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这一定位是中肯而恰当的。

2.2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调研了各相同层次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内容、教学效果等,对培养内容的模块进行了调整,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基础,以《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教师教育技术技能限选课为补充、以职业技能大赛和MOOC课程为延伸的一体化培养内容,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真正意义的提升。

2.2.1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模块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目前各地方师范院校实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我们综合了各院校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应主要体现在对地方师范职前教师教学媒体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与设计制作、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培养三方面。这三方面涵盖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从“课里到课外”教育技术应用全程,以帮助职前教师养成“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习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加工、进行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构建了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本文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与设计制作内容模块为例说明。

2.2.2改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整合策略是几个著名的组织(如ISTE/NCATE,2003)强烈推荐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有意义的真实问题的解决。职前教师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而不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虽然这种策略依赖于开设课程的教师对技术整合的理解与实践,对于所有开设课程的高校教师的技术整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但却是所有策略中较为理想的选择。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封闭环境中学习技术不利于职前教师在真实教学环境中迁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我们的策略是从中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需求的案例入手,每一个模块中都设计了实践环节和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案例,以培养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思维。联合多个同类院校力量及借助社会化免费网络服务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学习者在学习中使用技术,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笔者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与利用”部分课程为例,选择其中的“图片素材处理技术”模块,介绍整合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本模块主要介绍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编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学习者应当能够熟练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解决使用图像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中用的图片不光求美,更求简洁,要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练习。该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任课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在本节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制作本节课所需案例。首先制作了以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编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微课,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准备;教师还准备了和各个专业学科类别相关的原始图片素材,通过百度云盘分享给所有学生;待学生本节课学习结束后,向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习论坛提交图片处理的实践作业。

(2)职前教师的课前准备

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在前面的课程教学中登陆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已注册有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使用的网络存储工具(百度云盘等),对教师使用的诸如由淮南师范学院孙方老师主持的“且行教育技术论坛”等知名论坛较为熟悉。

(3)教学流程

环节一: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模仿操作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及技能背景不同,利用微课完成本节课的技术要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视频课程可以反复播放的特点也可以满足该部分内容操作较为复杂的学习需要,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完成本模块的技术要点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技术要点,做到每个学生都基本掌握。环节2:任务驱动,完成实践任务向学生强调本模块的实践任务是每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相关学科中小学某个教学内容的课件封面设计与制作。学生利用掌握的技术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容,根据教师的选题及提供的素材完成图像处理操作任务。环节3:作品提交、互评鉴赏学生完成作品后,将作品上传至自己的百度云盘,论坛提交云盘分享链接提交作品,班级所有同学均可在论坛中看到同学的作品,由于相同专业学生的选题是基本固定的,学生完成作品的优劣对比较为明显,网络教学平台的平时学习记录功能又可以极其准确地记录学生的平时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整合了网络教学平台、论坛、云盘等多种类型的技术工具,让职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多种教学技能的运用流程,在使用中逐步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等。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网络教学资源有限,如笔者一般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及其他教师开发的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这既有助于拓展有限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相关的应用思想。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师范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在分析和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有利于良好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

2.3多门课程联动、动态培养职前教师教育的技术能力

国内诸多相关研究已经得出充分结论,目前广大师范院校广泛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虽然仍是提高师范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它绝不是唯一途径,独立课程更显示出它在知识迁移方面的局限性。目前,我们为了着力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教师教育类限选课程,学生必须在学习期间选修够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这类课程涵盖了技术类如《课件制作》、《图像处理》等及教育类技能课程。从学校层面对师范类学生的技能进行了规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2.4构建良好教师教育系统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我校在提升教师教育系统优势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影响较大的有每年一度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其一是信息技术作品大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参与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有效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参与并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二是教师技能大赛,此赛项要求师范类学生全员参与,竞赛在当地中小学完成,选题、指导教师都由对方提供。此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教师技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整合,往往那些综合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方可获奖,甚至得到提前就业的机会。这些对于巩固学生学习技术、应用技术的决心也有极大作用。此外,为了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还引入了MOOC课程,在校学生、教师均参与到此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增加了技术应用的紧迫感。

3结语

我们充分调研了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内容、教学效果等,“内外结合”构建了一体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较大提升。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地方师范院校在实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感受到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的诸如资源缺乏、技术能力有限等缺憾。多年的研究经历表明,单靠一个教师、一门课程的改革很难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只有从学校层面推动相关改革,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都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效。

作者:杨继琼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方.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_目标层次_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智能教育技术范文8

关键词:5G;智能技术;网络教育;智能教育

1概述

近年来,4G网络在教育、医疗、电商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4G网络已无法承载网络需求的激增。同样的,4G网络也无法为AR、VR、MR、AI等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主题为“智能互联”,大会从5G、AI、IoT、bigdata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时在会上有不少于10家的手机厂商了5G智能手机,比如华为、中兴、三星等。我国的首批5G城市名单也已经公布,一瞬间,我们仿佛已经进入了5G时代。5G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数据传输速率远远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最高可达10Gbit/s,比当前的有线互联网要快,比先前的4GLTE蜂窝网络快100倍。另一个优点是较低的网络延迟(更快的响应时间),低于1毫秒,而4G为30-70毫秒。5G技术除了高速率、低延时、高可靠性等带来的极致的体验,还允许更多的设备以更快的速度更加安全的连接在一起[1]。从教育的视角来看,5G技术的实现是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能远程教育等“智能+”教育的关键。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和大众对5G的关注日益升温下,5G必将对教育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一方面会对传统教育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会对现有的网络教育产生影响。

2智能网络学习空间结构

智能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应用验证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5G技术主要应用于核心内容部分,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推动智能网络学习向更人性化、智能化发展。智能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需要技术、学习者、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此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分析了5G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并阐述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35G+物联网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主导的物互联的信息系统,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约束,万物都可以连接到物联网。网络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许多不足,可运用互联网技术,弥补教育的不足。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1)在物联网框架下,运用各种物理传感器(如指纹传感器、视频传感器、光电式脉搏传感器等)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补足网络教育中学习者社会人格养成方面的缺失;(2)将物联网与教学平台相结合,研发一些阅读器插件,让学习者佩戴传感器手表、眼镜等,获取多重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习者的状况,并反馈给学习者;(3)对于多校区和远程实验室,可将传感器布置在相应的器材上,这样,学习者可以远程协同参与实践、实验课程。进入5G时代后,5G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大规模机器通信可提供高达1000000/km2的连接密度能力,为教育提供必备甚至是更流畅的网络环境。在5G时代,每个物件都将更加智能化,学习者可凭借移动终端,触及“云上的所有”,使网络学习更智能,更有效。

45G+虚拟/增强/混合现实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VR)可对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场景进行模拟;增强现实(AR)是创造出虚实融合的场景;混合现实(MR)是创建出新的可视化场景的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可利用VR模拟体验现实世界中难以体验的活动场景,并可进行大量的、反复的尝试和体验;AR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让学习者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爆炸性的化学实验、具有放射性的物理实验等、提升学习者的阅读体验、增强学习者的空间理解能力;MR是一种数字全息图像技术,它的最关键的特征即是交互性,这一特性为网络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对于VR/AR/MR这些应用来说,学习者若想要有最真实的感知体验,必须要求网络延时远远低于人类视觉感知延时。而5G的增强型移动宽带业务是低延时的原生平台,能够解决诸如VR/AR头盔显示器长时间使用带来的眩晕感,消除与网络延时有关的影响,为学习者提供真正的沉浸式的愉悦的学习体验。基于5G的VR/AR/MR技术的发展,也将为网络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网络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者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而VR/AR/MR技术可提供沉浸式学习服务,让网络学习者体验到“真实的”学伴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习者的学习孤独感,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真实体验感[2]。但目前基于4G的VR技术只能提供110度的视角,若要使学习者获得最低的满意度,视角最低为200度,这也是目前在移动环境中最大的一个障碍所在。VR/AR/MR服务需要极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5G网络的切片技术和其他无线技术的结合,成为实现VR/AR/MR服务的关键技术之一。总之,5G的超低延迟和超高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有效支持VR/AR/MR和网络远程教育。

55G+AI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所形成的教育人工智能时代关注的是如何为学习者的高效学习创造条件。目前,AI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比如,AI驱动学习分析智能化,为学习者动态推荐合适的学习路径和内容,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AI驱动网络学习真实化,通过对学习者的面部表情识别和语音情绪识别,再通过情感计算,生成课堂情感报告,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持续性反馈。进入5G时代后,AI与5G的强强联手,会让二者的发展劲头更加强劲。首先,5G的高速率、低延时等特性为AI在云端与终端的良好互通,提供通信基础设施支撑,为AI教育应用的普及提供助力。同样的,AI技术的使用也将为5G网络的智能化提供现实可能。其次,5G将驱动AI助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让“5G技术+互联网”进行实现,5G时代的来临,使自适应学习广泛实现,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3]。

6结束语

5G是跨时代的技术,5G的出现把智能技术转化为教育教学工具,更好地在传统课堂内外或网络教育上使用。5G与智能技术的融合会给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以及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提供一条新的路径。5G赋能智能技术,将协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学习方式深度融合,推动智能教育向着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凌,高楠.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趋势[J].电信技术,2017(05):30+33.

[2]程振林,孔维国.网络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8(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