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音乐教育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音乐教育可以促进美育的发展
美育,是人们通过审美的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是整个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及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美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学生的情感(美感)产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学生通过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移到音乐艺术中,使学生的情感设身处地,达到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的美陶冶学生的心灵。例如: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哀伤、痛苦、愤怒等不同的情绪,激发他们对黑暗旧社会的憎恨,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
音乐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教材。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教育能以乐辅德。如通过欣赏《翻身的日子》和《我的祖国》后,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旧社会和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通过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要以促进智育的发展
音乐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促进听觉、记忆、语言、想象及形象思维、创造、情感、个性的发展。如多听音乐,听辨能力会提高。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时不仅要听,而且要记,他们通过要记住所学歌曲的歌词、曲调,记住律动的动作;舞蹈动作的顺序;欣赏过的音乐作品和打击乐中的节奏型等等一系列活动得到音乐记忆的发展。在具有音乐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音乐想象。经常唱歌能使学生对语言的重音、节奏、句子的结构等,加强掌握与理解。音乐离不开想象、形象思维与创造。首先,作曲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想象才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深切的体验,通过运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音乐的语言向人们倾诉、表达。其次,演唱、演奏者也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深入体会作品中的感情,经过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采用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力求完美地表现,传达给听众。而听众,欣赏者,要真正与创作者其鸣,领会作品的意境,还要运用想象。谁都承认,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音乐能触动人们的感情,一切美好的音乐作品都具有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列宁在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感情激动,认为这是人间奇迹。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音乐及其它方面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为日后良好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还能陶冶其审美情操,促进其思想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可以说,加快高校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不同时代下,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各自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与当地人文、地理息息相关的音乐,而且其音乐特色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大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可以从中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甚至能够通过观看民族民俗音乐表演,了解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服装和装饰特色,从而扩大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例如学习蒙古族的长调,可以发现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的特点,进而了解到它的形成与内蒙古草原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紧密联系,其表达的是对草原、牧场、蓝天、白云等的赞美;而吴越地区的越剧和评弹则充满了吴侬软语的气息,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秀美精致的景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西北音乐的豪放粗犷离不开那厚重的土地气息一样,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音乐文化;壮族的对歌本文由收集整理也是充满了地方特色,它通过对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肯定,而其中的代表作《刘三姐》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可以了解各地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进而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并拓宽其文化视野。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如春秋时期贵族的教育“六艺”里就有“乐”的教育,孔子也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可以提升人的修养和气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纯净的民族音乐可以使人内心的压抑情绪得到释放,细细体味音乐的恬静和美好,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如我国葫芦丝音乐经典《月光下的凤尾竹》,其婉转悠扬的旋律使人沉浸在安静恬淡的气氛中,静下心来感受音乐带来的纯净美好的心灵体验。不同的民族音乐有不同的表达主题,如勇敢、坚强、自由、感情等,欣赏者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冒着被禁闭的危险在监狱长的办公室里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所有的囚犯在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侧耳倾听。就像瑞德所说,尽管他们听不懂所唱词的意思,但他们仍然能感受得到其中的美好和自由,那时他们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从未聆听过音乐的他们在那时突然理解了人生,这便是音乐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所以说民族音乐能够加深学生对感情、生命等的认识和感悟,净化其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民族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它既是一个民族长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浓缩,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反映。民族精神决定着民族的兴衰,而蕴含在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则更能鼓舞人心。如在八年抗战时期,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及聂耳、田汉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些音乐以恢弘的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填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崛起而艰苦奋战,极大地鼓舞了全民士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当时备受蹂躏的中国大地上播下了不屈的种子,以致其能够作为民族精神的代表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舞台上长盛不衰。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也因它磅礴的气势和不屈的精神被定为我国的国歌,这种民族精神一直到今天仍鼓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不难看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使民族精神得到强化,使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今社会,学生民族精神意识普遍淡化的情况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提升民族精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能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但是,我国高校目前正规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严重西化的现象,西方古典音乐和乐器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传统的民族音乐反而成为了选修课,有些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甚至被束之高阁,渐渐被人遗忘。究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鸦片战争以来,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在内的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大地早已千疮百孔,为了使中国重新站立起来,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都大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就在这一时期,西方的音乐文化就在早期知识分子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成为当时音乐的主流,进而持续到今天。
第二,我国各民族地区在自身的发展中都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我国的民族音乐比较复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指导系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另外,我国的民族乐器和西方相比,丰富却繁琐,很多乐器比如编钟就不方便人们随身携带或演奏。而且我国的民族音乐尤其是汉族的传统音乐以旷达悠远见长,讲究一曲琵琶弹出万千愁绪,一支箫吹出悲欢离合,而这些内在的含蕴文化不是一日半日就能够使学生领会的,多数学生会因其晦涩难懂对民族音乐望而却步,少数人对民族音乐和乐器的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受重视,大部分学生提起西方音乐名曲、乐器和作曲家如数家珍,但提起我国的民族音乐,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优秀而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渐渐被国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他国的民族音乐,这种西化的局面与中国音乐教育中应有的中国气韵显然是不相称的,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种缺撼。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曾说过“优秀的匈牙利民族音乐,不仅具有民间的意义,而且是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因为他们属于全民,就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人们占有。”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同样如此,所以,当下高校必须改进目前的音乐教育模式,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民族音乐课程。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传统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必须增加民族音乐课程。一方面要增加民族音乐理论教学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民族音乐器乐课程的设置,从两方面来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2.丰富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由于民族音乐具有极强的民族地域特色,所以,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绝不能依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必须因其特色而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听、多欣赏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同时给学生讲解典故或是流传下来的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越剧经典《红楼梦》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讲一些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剧中人物形象,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同学们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阿炳的身世及经历,让学生体会到乐曲《二泉映月》悲凉凄惨的原因,增加对音乐的感知。其次,可组织学生开展民族音乐演出活动。不管是西北的信天游还是长江流域的川江号子,无论是云南的葫芦丝还是几千年前的编钟,都可以在民族音乐的舞台上演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音乐演出做相应指导,或是在音乐演出之后给予点评,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的整体水平。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增加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个人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增加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气氛。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重要性
前言
现阶段,幼儿音乐教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幼儿德智体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学前教育正处于奠定学习基础的主要时期,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考虑到幼儿天性好玩好动,所以音乐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特性、同时合理安排课程,使幼儿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放松心态。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同小学教育不同的是,幼儿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可以根据感知来展开学习。所以,不管是开展品德行为、思想意识教育,还是认知理解、知识技能等教育,均需要幼儿具备相匹配的感知能力。而通过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学前音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些与幼儿生活息息先关、比较熟悉的动画片歌曲和儿歌,此类音乐作品不仅节奏简单、旋律优美,并且很多都是对一个故事进行描述,非常具有画面感[2]。音乐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真实的还原音乐作品的内容,极大程度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说《数鸭子》儿歌,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活泼的展示出音乐内容,一个个欢乐的画面浮现在幼儿眼前,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受,通过儿歌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还愉悦了心情。通过开展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对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进行感受,体验到美的感觉,从而可以对一些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进行辨别,学会认知事物。
(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对于儿童音乐作品来讲,必须具备健康活动、积极向上等特点。利用音乐开展激励情感的教育,通常都会比直接说教更加具有效果。比如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幼儿可以联想到动画内容,从而通过对儿歌的学习,不由自主的模仿动画中羊儿们的团结和勇敢、友爱与合作等精神,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升。此外,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可以促使幼儿展开相应的身体动作,可以培养幼儿的肢体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日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能够通过音乐得到情感的平衡,进而实现情绪的表达,丰富幼儿的心理世界;且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能够增强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在教师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认知并提高集体荣誉感[3]。
(三)对幼儿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生活教育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教育主要有孝道教育、人际交往教育、以及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教育等等。生活教育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是展开生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说《好妈妈》儿歌,唱出了幼儿如何表达最妈妈的尊敬和爱意,一些被溺爱的幼儿在学习此歌曲之后,都会模仿歌曲的内容作出尊敬和爱护妈妈的一些行为,通过此种行为,可以看出幼儿学会了如何尊敬父母,如何关心关爱家人。通过学前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智力发展,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记忆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可以有效的为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具体方式
(一)重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立
一方面,音乐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力较差的音乐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也就无法利用伴奏或者形态来影响幼儿学习。所以,音乐教师必须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熟练运用各种乐器来渲染课堂气氛,带动幼儿积极投入了学习中,从而使音乐教学更加具有乐趣[4]。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名善良、负责、乐观、意志坚强、自信心强、自控能力好、具有上进心,且能够合理调节自身情绪、适应工作压力的幼儿教师,更容易被学校、家长以及幼儿所接受,且也更易获得幼儿们的喜爱和尊敬。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心理素质,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并利用更多的途径引导幼儿接受音乐熏陶,用心培养社会的下一代。
(二)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如今的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的现象,从而致使幼儿教育效果无法令人满意。所以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局面,避免出现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提升对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幼儿成为课堂学习的探索者和主动者。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保证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活泼性,使幼儿能够在兴趣中进行音乐活动,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到快乐,不仅仅是学会一首歌曲,一支舞蹈,更是需要锻炼和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5]。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逐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音乐教育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感悟和理解,音乐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且幼儿园可以让幼儿们参与学校音乐节目的制作,或是为幼儿们拍摄一些校园足迹、儿时风采等主体的音乐纪录片,让幼儿们能够在亲身参与的情况下,感受音乐教育的魅力,拥有更为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三)合理设置音乐课程
学前教育不能较多的开展数学或者文字课程,不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也不能全面的安排唱歌和跳舞课程。所以,还需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生长时期和年龄特点进行考虑,合理穿插音乐教学,比如说上午幼儿精神饱满,在一节课程感觉有所疲劳之后,可以安排一节音乐课程,以此让幼儿充分活动起来。不仅可以环节幼儿的精神疲劳,还可以使幼儿进行肢体锻炼。比如,将音乐课程安排成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富有情趣,寓教于乐,生动活动以及能够直接表达幼儿生活和感情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在延续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幼儿的个性特长。将音乐教育融入第二课堂,能够让幼儿突破课程教学的局限性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此外,也可以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对幼儿进行舞蹈、乐器、唱歌等方面的兴趣培养和训练,满足幼儿在音乐艺术方面的需求,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学校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而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石,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们的关注,尤其是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但是,因为我国教育教学还处于不断改革的时期,学前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同时,与教育部门携手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为学前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生长特性,从而开展多样丰富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和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感觉,从而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教学可以让幼儿放松心情,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同时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对于幼儿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芬.发挥音乐元素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下,2013,(3):116-116.
[2]王成英.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5,5(20):148-148.
[3]王丽新.基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升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86-288.
[4]林红.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117-120.
关键词: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节奏性;重要性;培养策略
幼儿教育是提高全面素质的核心,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音乐是实现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节奏可以说是音乐的骨骼,只有掌握节奏性,才能更好的去体验音乐美,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就应该注重对幼儿节奏的培养,采用有效的培养策略,让幼儿具备节奏感。
一、音乐节奏定义
节奏是无处不在、有规律出现的节律,在很多事物中都可以感受到节奏相关的规律,比如自然界中的雨滴声、唱歌、四季交替、走路等过程中都有出现。节奏具有丰富的变化特点,在深度、宽度、高度等方面在没有规律或者有规律的变化着。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其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构成要素。节奏是从客观自然及生命运动中出现的,因此其除了能够模拟自然界的各种状态,行模拟人类的活动。在幼儿阶段中,他们还处于初步认识世界的阶段,通过节奏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认识世界,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其和自然界以及幼儿的心灵世界是相通的,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节奏性的重要性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节奏教学,这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及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他们才会积极的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让他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比如让幼儿对节奏进行听、唱、肢体表现,或者简单的音乐节奏性游戏,让幼儿可以去感受不同的节奏并且进行模仿,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因此这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他们的记忆力及听力进行锻炼和提高,让他们的音乐素质可以得打提升。
(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
节奏学习还可以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成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通过多样的节奏活动,让幼儿在听完之后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出给出的节奏;第二个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第一h节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能够在玩过学过之后自己进行创作。这是对教学过程的创新,改变以往坐着不动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幼儿可以动起来,从整体上去感受音乐节奏,让他们可以加深对节奏的理解以及表现,有益于他们进行节奏创作,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节奏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还对他们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进行了培养。
(三)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在自己的引导下,让幼儿可以积极的参与教学,在他们进行节奏创作时能够积极的表扬和鼓励,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学习节奏还可以调节幼儿的情感发展,让幼儿更深的认识美,对他们的德育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往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和幼儿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互动,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1]。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节奏教学,通过节奏同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学习的快乐,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幼儿音乐启蒙教学发展,有益于陶冶幼儿的情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三、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节奏性培养策略
对于3-7岁的幼儿应该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应该采取分层教学,即分为大班、中班及小班。
(一)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为3至4岁,他们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思维是直觉行动的、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的目的性差,稳定性差,这些都为教学增添了难度。他们无法离开眼前的具体形象及事物,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的节奏教学,应该进行简单的音乐节奏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在节奏活动中,可以利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法,教师用不同的节奏读歌词,之后让幼儿可以感觉到同一首歌的词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通过不同节奏的儿歌也可以对幼儿的节奏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内容做出相应的简单的动作,让幼儿进行模仿。另外,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听、唱、肢体表现以及简单的音乐节奏性游戏,让幼儿去感知和模仿不同的节奏,在其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的节奏进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一般年龄在4至5岁,中班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一 阶段,他们开始逐渐产生有意记忆,思维也从之前的直觉行动性,开始向具体形象转变,他们的想象有一些夸张,开始出现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模仿性游戏教学之外,还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结合声势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以及体态律动教学法对幼儿进行教学[2]。比如在“火车开啦”、“什么动物出来玩”等儿歌中,在学习完儿歌,对儿歌内容了解之后,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歌词编唱和节奏创编。在教学中,幼儿对动物都会了解更多,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做简单的律动,如兔子跳、小鸟飞等动作,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拍手、拍腿等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通过节奏活动和舞蹈,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三)大班幼儿
大班幼儿年龄是在6至7岁,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观察能力也得到发展,可以主动的并且有目的的观察周边的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内容进行想象。大班幼儿节奏教学可以使用节奏唱名法、创作教学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去探索节奏,体验休止符的音乐性,提高他们内心的节奏感。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能够学会自己去创作不同的方式和动作,表现出他们对节奏的感受,让幼儿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自己创编节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他们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树立对节奏及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实施美育及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节奏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分层教学,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节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课业压力比较繁重。音乐充满韵律美、意境美,中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从简单的聆听音乐转化成享受音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中职院校在课程中加入音乐教学,并不是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把音乐当成事业需要一定的天赋。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情感,体会音乐蕴含的美好。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想通过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高尚情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好的音乐不止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还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音乐的美好,无论是聆听、感受,还是演唱、演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利用音乐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进行实际练习和操作时,慢慢形成自身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中职院校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更多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令学生身心完全融入音乐的美妙情景中,注意力得到分散,压力得到释放,感到更加放松惬意,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
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需要家人和老师的疏导以及学生自身良好认知的养成,通过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们总是可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中收获积极进取的力量、在舒缓悠长的旋律中体验岁月静好,学生更是这样。青春期的学生都是感性的,审美教育正是利用如细雨般的音乐,渐渐陶醉学生的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通过音乐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需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欣赏音乐也要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不正确掌握音乐理论,无法培养较高的认知能力与艺术修养,难以表现出具有深刻内涵,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形象。即便不是学习声乐器乐专业的同学,也都需要熟练找我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用音乐理论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演唱歌曲、演奏音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的思想。音乐理论的学习一般包含乐理的学习、和声的学习和音乐分析的学习。1 、乐理的学习基础乐理知识有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对于中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熟练掌握,但需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乐理知识犹如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更快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通过乐理学习,学生至少要掌握do、re、mi、fa、so、la、si等基础音符,了解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与音的时值以及各项乐理知识的写法,做到能读懂简谱,最好能看懂五线谱。音乐调性的改变可以产生意境上的色彩变化,比如G大调属于宽阔明亮的,而g小调则比较低沉压抑,学生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通过聆听音乐调性上的变化来感受作曲人情感上的波动,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的意境。2 、和声的学习和声是对音乐多声部结构的分解,它能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互相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还可以调整乐曲的结构,增加乐曲内容的表现力。通过和声的色彩配合其他织体因素,可以完整地塑造音乐形象。在调性音乐中,和声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它在各个和弦内起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与和弦的运动倾向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同时还影响各种和弦结构、织体写法、和声位置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学习和声,让学生在感情方面准确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理解和声存在的原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对音乐进行剖析,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3 、音乐分析的学习学习音乐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种种表现要素,学会聆听、体验、理解并在实际演唱、演奏过程中加以应用。经过基础乐理知识和和声的学习,学生会大概了解音乐的结构、和声语汇,与音乐的主题加以融合,培养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发现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中职院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在开始音乐教学时需要先教授学生乐理知识,但强行灌输乐理知识会使得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使审美教育更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便利条件,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保卫黄河》一课,教师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时可以把黄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适当调大音响的音量,帮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之后逐步分析歌曲的每个小节,“龙格龙格龙格”一段旋律变幻莫测,十分生动,这时教师可以配以抗日战争的照片进行展示,很容易使学生把逐渐升高的音调联想到我国抗日队伍的壮大,音调从低升高,就是抗日队伍由弱变强的过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动人气魄。最后再播放其他爱国主义的民族歌曲,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通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培养更高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加强教师引导
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定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中也需要如此,教师要加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审美教育贯穿整个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开展教学引导。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把音乐表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产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引入古诗词歌唱
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加入到现代音乐审美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要求学生在听、想、唱等方面全面学习,提高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审美。1 、听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古诗词歌唱加入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意在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欣赏聆听古诗词的配乐,形成对于音乐的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反复听古诗词的内容,使其充分掌握诗词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古诗词内容和音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古诗词歌曲,感受古诗词在氛围营造上的魅力。2 、想在聆听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记忆,对配乐进行熟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古诗词歌曲所创设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古诗词的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通感,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好的传递给听众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配上符合古诗词意境的图片,并播放对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共同刺激,让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做到听到歌曲就能联想到古诗词的内容,脑海中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场景,更加领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3 、唱在学生能够牢记古诗词的内容,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能感同身受后,便可以开始古诗词的歌唱教学。通过歌唱,学生把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加以释放,能够更加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古诗词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要富有真情实感。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词内含的情感时,老师也要做到能够把诗词分解,与旋律对应,将诗词的格律充分融合到音乐的旋律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根据不同学生歌唱水平和声部划分成不同小组,以合唱团的形式分配个小组的演唱任务,利用几个课时进行配合练习,最后完成对古诗词歌曲的共同演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古诗词的教学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共同完成歌唱任务,会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量化的考试考核标准,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便是表演,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不需要在学期末都进行乐理考试、演唱技巧考试,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来考察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然,实践表演不止能在期末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也要与表演相结合。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把幕后训练实践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乐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表演技巧,鼓励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使其敢于表现自己。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熟悉音乐旋律,掌握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目的,仅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改正、规范,其他方面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令其能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顺利表演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盘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结语
中职音乐教学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审美能力是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具象表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三观,得到身心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为梅.审美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97.
[2]张玉芬.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23):106.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第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燃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第二,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第三,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学校教育的功能还体现在它的延续作用上。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优秀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传给新一代,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学校要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抓紧建设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使之不要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乐纪·策篇》也说:“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可见,音乐对道德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古代,在现代教育中,音乐作品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大多蕴藏着进步的思想内涵。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人的心灵发出震颤,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音乐的产生过程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课应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更加和谐文雅和充满爱心为教学目标。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思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