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奖惩办法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应收账款奖惩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1 港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
很多港口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或者是建立了相应的规范标准但是执行不到位,实际落实情况和制度要求内容相差甚远。具体表现为对客户的前期考察不严,放账时不能进行严格控制,催款不及时,导致很多应收账款成为死账、坏账。同时,对于应收账款疏于必要的日常管理,相关职责分工不明确,对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具体应由哪个部门负责并不十分明了,导致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港口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对接失衡,在应收账款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管理观念上,认为业务部门就是负责寻找货源、签订销售合同,账款回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销售与财务核算出现脱节,给回款带来困难。
12 风险防范意识差,缺乏对应收账款的全程监管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扩大港口吞吐量,增大市场占有率,采取签订短期或限额赊账的合同来吸引客户,常常急于成单,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事先对客户信用等级以及经营状况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查,缺少应收账款风险评估环节,加大了欠款回收风险。同时,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后,缺乏对应收账款的全程监管,对应收账款账龄、回收率等情况缺乏动态追踪和科学分析,没有形成一套力度大、效果快的催收措施,导致很多应收账款常年累积,甚至出现死账现象,增大企业财政负担。
13 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港口企业员工的工资薪酬只与销售业绩挂钩,考核指标也是根据销售金额和港口吞吐量为标准,没有将应收账款设置在相应的奖惩激励考核体系中,这就导致很多销售人员只注重完成销售任务,对应收账款忽视、管理观念淡薄,常采取大量赊销的方式完成既定任务,至于回收账款则认为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进而导致大量应收账款产生。并且企业也没有明确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和销售人员负责追款,对出现坏账、死账的款项也没有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很难调动员工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港口企业应收账款全程动态管理的主要对策
应收账款对港口企业资金管理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尤其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行全过程的应收账款动态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账款回收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21 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首先是要完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和制度,包括建立科学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应收账款风险评估体系、应收账款催收办法以及考核奖惩办法等,制定规范的应收账款业务流程和回款程序,并按规章制度严格落实,真正做到实施有制度,落实有力度。同时要明确岗位职责,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催收小组,每个人员分工明确,各就其职,避免出现问题产生时找不到责任人,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从应收账款产生、结算到清欠,每一步都要做到有人负责、有人追踪,尤其是对业务部门要严格要求,树立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意识,设定必要的应收账款额度审批权限,严格按照企业相关规范标准执行落实。改变传统的业务部门主管揽货、财务部门负责催收回款的落后理念,部门之间要加强台账对接,提高回款率。
22 实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关键是要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动态管理。首先在实现揽货和签订合同之前,要充分掌握客户的信用信息和偿付能力,建立规范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尤其是新开发客户,要做到动态管理,对于信用等级高的客户经过审批后可适当放宽赊销金额,对于信用等级差的客户要严格控制,确保应收账款可靠;其次,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不要等到出现拒付或收款困难时才启动应急管理,要在日常的工作业务中实时控制账款催收工作,财务部门要定期和业务部门核算对账,掌握应收账款情况,严格落实责任制,业务部门要随时与客户保持沟通,认真做好应收账款催收记录,实现事中精细化管理;最后,要加强和改善应收账款的事后监督工作,不断完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功能,定期查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情况和账龄情况,检查有无异常的应收账款,并采取严格有力的回收措施,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并对在应收账款全程管理中出现失职的人员予以责任追究。
23 加强应收账款考核力度,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制定规范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业务人员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为公司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对客户资料,为以后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要综合考虑市场开发、揽货额以及收款情况,避免出现“重视揽货,忽视收账”现象发生;树立良好的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收账款催收的积极性,全面实施应收账款动态管理策略,对于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人员,要视严重情况予以处罚。通过加强应收账款考核力度,切实做到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协力合作,及时与客户对账核实,采取有力催账措施,确保资金回笼。
关键词: 防治;小金库;治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D262.6;F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88-02
说到“小金库”,人人都不陌生,其显著特征就是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分,化私分为私吞,公款沦为个别领导干部的“私房钱”。虽冠以“小”字,容量却大得惊人。据相关披露,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开展反腐倡廉专项治理。在“小金库”专项治理方面,全国累计查出“小金库”58 225个,涉及资金266.54亿元;给予行政处罚1 942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623人。“小金库”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腐败,同时也滋生、孕育了更大的腐败。
一、“小金库”的支出用途与存在原因
(一)“小金库”的支出用途
从查处的“小金库”的支出用途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以为职工谋福利、留住人才为借口乱发奖金、补贴;
2.拉关系走后门进行请客送礼或为有关部门付账;
3.小团体旅游的费用;
4.购置不便公开的商品;
5.少数几个人私分;
6.用途不便公开或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7.为本单位职工发放工资奖金、缴纳应由个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
8.其他支出。
(二)“小金库”存在的客观原因
分析“小金库”存在的客观原因,不外有几点:
1.单位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公款不独落个人腰包,就不算违法;只要不是太过分,是可以容忍和理解的。单位上要解决一些“迎来送往”、互相交流学习的开支,没有来源只有采取非正常手段设立“小金库”来解决。设立“小金库”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2.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一些领导为一己之私,借口改善职工待遇,改善单位办公条件等,或是为方便一些非法用途,私设小金库,侵占私分,甚至从中中饱私囊。设立“小金库”是个别人的利益驱使。
3.谋私、攀比心理严重。由于社会的分配机制的不公平体现在地区、行业、企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国家机关在履行国家管理职能过程中因权力属性的差异而导致办公环境、收入、福利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各自领域内的管理者迫于压力去谋求解决的途径,做出利己的选择,为实现团体福利尽可能最大化使出“八仙过海”的本事,从而诱发“小金库”的产生。攀比心理使然。
4.缺乏基层的有效的监管。由于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计的任免奖惩都是单位说了算,“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管,就不能揭人家的短”,所以,即使财务人员发现单位有违规违纪现象时也不能做到坚决抵制,有的甚至同流合污,制造假账,销毁原始记录,设置取证障碍。
5.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小金库”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但凡私设“小金库”,都是为了部分“小团体”的利益,一旦查出来,因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执法难度较大;一些单位和部门也为了保全自身利益,或不给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脸上“抹黑”,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惩处太轻,在较大程度上又助长了这一不良风气。
二“小金库”的主要形成方式与治理办法
“小金库”是社会的毒瘤,它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已成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腐蚀剂”,是滋生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土壤和温床。我们要预防和治理这一“顽症”,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
(一)“小金库”的七种主要形成方式
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中纪发[2009]7号)中,列举了“小金库”的七种主要形成方式。
1.违规收费、罚款和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指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这里列举了七种常见的主要的形成方式,实际这七种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收入不如法定账册,如上述1、2、4项,简称截留收入式。如果是单纯就账查账时不会发现的,就需要检查人员根据被检查单位的业务职能、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这种截留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事业收入、接受捐赠、赞助等取得的资金,劳务收入、价外费用、正常或不正常的折扣、折让、佣金、回扣等。第二大类就是可以在被检查单位的会计账册中发现一些线索,通过对有关经济业务的核实来查证,通过查账时可以发现的,如上述3、5、6、7项,其共同点就是先在大账上通过一些手法把钱转出去,再进行消费或支出,简称套取式或骗取式。这一大类需要检查人员有足够的查账经验和技术方法,通过检查账簿和职业判断锁定“小金库”线索。这也是机关事业单位比较常见的形式。
(二)“小金库”的治理办法
笔者认为,从以上“小金库”的七种主要形成方式,我们可以找出治理的办法。
1.加强领导干部、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财务制度和财经法纪的认识,规范财经秩序,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利益观;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自觉抵制“小金库”的意识,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财务管理,实施财务公开,从源头上防止“小金库”问题的发生。首先,要依法建账核算,规范票据的使用,加强结算审核。依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依法设置会计账册,依法领用票据,严格“票款分离”制度。其次,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隐瞒、截留、滞留、挪用和坐支,不得多收、少收、缓收或不收。再次,严格预算管理。各级各部门应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收支内容,不得隐瞒、肢解财政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另外,要抓好重点领域,对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广告促销、会议接待这些资金流量大、涉及领域广、财务环节多的项目进行重点检查,重点检查工程招投标,建设施工、监理,固定资产购买、验收、入库等环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最后,实施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账目,将财务资金置于“阳光”之下,让“小金库”无藏身之地。
3.加大处罚力度,严惩“小金库”行为。畅通“小金库”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问题认真调查,弄清事实,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对发现的问题,要组织力量迅速介入,做到分类处理,一查到底,一经查实,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记得有一位共和国的总理曾经说过:“所有会计人员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牟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从我做起,从自身做到,不做假账,从净化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做起,这就是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抵制,就是对“小金库”行为说“不”!如果人人都做到了,防腐拒腐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和口号。
参考文献:
[1] 全国查处"小金库"资金266亿元[N].京华时报,2011-09-24.
[关键词]小金库 预防 治理
“小金库”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止,可以说是一个“顽症”, 在近几年来查处的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中,很多案件与“小金库”有着直接联系,也折射出“小金库”的危害之大,已成为腐败的温床。 做为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建立起适应路局企业管理体制下预防和惩治“小金库”体系。下面就“小金库”的形成、审查及预防进行浅析。
一、“小金库”的形成及其原因
形成“小金库”的花样繁多,但归根结底无外乎两种,一是隐瞒截留收入,使资金不入单位财务账形成;二是虚列支出,套取资金,使资金脱离单位财务账形成。“小金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部门和个人利益驱动。一些单位推行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以“小金库”的形式为单位和职工发奖金,谋福利。也有一些单位打着为单位和职工谋福利幌子,将“小金库”作为沽名钓誉的资本。甚至出于跑官买官的目的,将“小金库”当成个人的“提款机”,用于行贿及挥霍,甚至贪污私分。
2.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预算制度不完善。预算缺乏刚性,存在审批不严、弹性执行等问题。二是财务管理制度存在薄弱环节。会计信息失真,发票管理失控,现金管控不严,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较为突出。三是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不健全。目前还缺乏对“小金库”进行有效监控的信息技术手段,缺乏群众监督。
3.惩处不力震慑不足。这些年来,虽然多次组织对“小金库”进行专项清理,但对发现的问题多是重经济处罚,轻人事处分,一般只作收缴和单位罚款,而对相关责任人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处分较轻甚至不追究责任。查处“小金库”的事实表明,没有单位负责人特别是“一把手”的首肯、默许和纵容,“小金库”是很难形成的,不管住领导,“小金库”就很难根治。但目前对私设“小金库”的单位领导的惩处,往往不够严厉,不足以起到震慑的作用。
二、“小金库”的审查方法
1.收支排查法:排查单位的收支项目,如房屋租金、出售废料、定资产变卖、投资收益等,看是否有少入账、不入账现象,支出要查大额支出,看是否有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的问题。
2.实物清查法:主要是清查实物资产和特殊物品如房产、车辆等是否账实相符,从而发现“小金库”线索。
3.调查法:“小金库”的资金来源虽然隐蔽,但一般都会在付款单位的账上有所反映。因此,要重点的选择到被查单位的相关单位去调查核对。这些相关单位主要包括被收费单位、销售产品单位、采购物资单位、被投资单位、承租资产单位、提供餐饮娱乐服务的单位等。
4.现金盘点法:采取突击盘点被检查单位出纳员的金柜、卷柜、办公桌,对现金、支票、有价证券等进行细致的清查、登记,并与相关账簿核对。如果账实不符,不论长款短款都可能存在“小金库”和其他违纪问题,需要进一步查证。
5.清查“往来”法:“小金库”有的不在本单位,而是存在往来关系户或下属单位那里,从往来账上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审查往来账时,一看往来发生和结算的单位名称是否一致,二看往来款项支付的事由是否合理,三看款项支付手续是否正常,四看列作呆账核销的条件是否充分,发现疑点则进行追查。
6.债权债务核实法:有业务往来单位的,到往来单位核实债权债务情况,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回收资金未入账、出借利息收入不入账的情况;核实债务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借入资金不入账的情况。
7.“下审一级”法:“下审一级”法就是到基层单位了解主管部门的收费情况,和两单位间的经济往来情况。
三、从源头上治理“小金库”的对策措施
“小金库”治理的轨迹可以看出,“小金库”的存在有一定的惯性,必须要树立长期性、艰巨性的“治理”思路。因此,要把日常治理与专项治理行动结合起来。对“小金库”范畴进行规范界定,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同时,明确现阶段治理“小金库”工作的重点,坚持疏堵结合,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方责任。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小金库”氛围
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财经法规的认识,要强化财务监管,约束经济行为,规范财经秩序。充分利用媒体等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强化宣传,使设立“小金库”违法、犯罪的观念深入人心,增强自觉抵制 “小金库”的意识,筑牢拒腐反腐的堤坝。
2.健全财务制度,源头防治“小金库”问题发生
严格按照法律规章的规定,制定监督制约制度,并不断完善,认真执行。
(1)加强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使预算能够全面反映收支内容,不得巧立名目、套取资金。
(2)从严支出管控,健全支出管理制度,严防多头支出和预算外开支。重大项目支出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并附集体讨论意见。
(3)完善内控体系,建立岗位互控、部门联控、责权对等、有效适用的内控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规避财务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完,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控。
3.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抵制“小金库”
要把查处 “小金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目标。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的作用,建立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共享,形成监督合力。
(1)要经常性开展突出稽查活动。根据对被检查单位的行业特点、部门权责、内部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周密安排,根据掌握的线索资料,准确判断重点突查。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一、微型企业的特点
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较少、营业收入较低、资产总额不多;管理组织机构简单,没有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融资渠道较窄,银行贷款几率少;固定资本少,周转资金不充足,生产工具和设备粗糙而简单;许多是前面是销售店铺,后面是生产场所,产品主要采用直销方式,基本在当地完成交易;工资制度很不规范,按照岗位定人定资,但随着工作量随时进行调整,随意性比较大;以员工长期工作的经验控制产品质量,缺乏严格的采购、生产、销售管理制度;独资微企一般没有意愿建立规范的会计制度,会计账目只是为应付上缴税费而设立。
二、微型企业应收账款形成原因
(一)来自于微企外部的原因。随着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增加,营销竞争的加剧,客户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微企为了生存,为了增加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赊销现象大量出现,应收账款也就随之而增加;我国还没有建立企业信用现代化管理机制,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经济市场上赊销已经成为微企普遍使用的主要营销手段,店面销售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扩大销售的需要,赊销在短期内能实现销售量的增长。为此,个别微企不想赊销也很难做到。(二)来自于微企内部的原因。微企招聘的人员都是进不了大中企业的社会人员,各方面能力素质和水平有限,导致微企应收账款风险增大;因投资不足,无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新产品,微企为了减少库存,能够持续正常生产,用赊销手段来扩大销售;有些企业在销售中对客户基本情况不去深入了解,凭借以往习惯做法,把产品随便赊销给客户。
根据信息理论,非对称信息可分为两类:一是事前非对称信息,交易之前买者不知道但卖者知道的信息就是事前非对称信息;二是事后非对称信息,也就是签订合同后,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在助学贷款市场上,事前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贷款学生的偿还能力信息和偿还意愿等信用信息的不对称。这一类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下面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说明银行与大学生之间信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个人信用信息征信制度的缺失对助学贷款融资的影响。
按照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本文将银行和学生之间的交易构建成—个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每个括号中前一个数是银行的收益,后一个数是学生的收益。在第一阶段学生以个人信用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选择借或不借。不借,交易不进行,双方各得0的收益;借,博弈进入第二阶段,在贷款的资助下学生完成了学业进人还贷期,学生选择还或不还。还,银行收益为利息R,学生得到净收益E(还贷后的收益),博弈至此结束;不还,博弈进入第三阶段,银行选择罚或不罚。罚,银行可得到利息R和P的正收益,却要付出G的成本(银行为找到学生要付出一定的搜寻成本,强制还贷又需花费诉讼费用等成本。总计为G),银行的总收益是R+P-G。学生的收益为E-P。不罚,银行连本(B)带利(R)全赔收益为-B-R,学生的收益是E+B+R。这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可用逆向归纳法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第三阶段:给定贷款学生不还贷的情况下银行对罚与不罚的选择。理性博弈方的决策原则是追求效用(收益)最大化,如果,R+P-G<-B-R,即G>B+2R+P时,银行才可能自觉选择“罚”的策略(行为)。反之银行肯定选择不罚,因为惩罚学生将得不偿失,不罚才是明智的选择。
然后,对第二阶段学生“还”与“不还”的选择进行分析。对应上面的两种可能,我们必须分两种情况来分析。当学生预期银行会罚时,学生肯定选择还,因为还的利益(E)大于不还的利益(E-P);而当预期银行会不罚时,学生肯定选择不还,因为不还的收益(E+B+R)大于还的收益(E)。
最后回到第一阶段银行选择借与不借,也要分两种情况分析。如果银行预期学生还就肯定选择借.因为借的收益(R)大于不借的收益(0),即贷款可外赚利息而不贷则资金闲置。如果预期学生贷款后不还,则又分两种情况:如果银行对欠资的行为不罚,银行肯定选择不借,因为借将连本带利全赔.收益为(-B-R),不借只是不赚不赔收益为(0);如果银行对欠贷的行为罚(即G从以上分析可知,当G很小即银行能轻易对欠资学生实施惩罚,并且学生和银行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时,学生肯定会还贷,银行也就会贷款,就是一个可自我实施(self-enforcing)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对交易双方都是最优的结果,因此银行和学生都没有积极性主动偏离这个均衡状态,确保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稳定、有效,实现社会净收益E+R,这是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目标相一致的政策结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既没有信用体系记录个人的信用历史,学生毕业后去向信息披露又很有限,导致银行和学生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欠贷者,因此G很大,使惩罚欠贷的行为得不偿失,银行不得不选择放弃惩罚。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中明文规定的罚息实际上对银行来说是难以实现的,而对学生就成了不可置信的“空头威胁”,就会诱发贷款者的道德风险,有恃无恐地违约。银行当然清楚学生的行为准则,不会被学生缺乏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信用担保所动,知道一旦贷款给学生基本上可以肯定将有去无回,不良的还贷记录更强化了银行的这种预期,导致了银行最合理的选择是“不借”,保住本金为上,学生自然就贷不到款,银行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没法实现。
可见,国家助学贷款以学生个人信用为担保,却没有信用体系记录其信用历史,信用好坏不影响其长远利益,因此信用担保就显得毫无意义,并且信息不对称使得对欠资行为的惩罚形同虚设,欠贷者得利的示范效应诱发了更多贷款者的道德风险,导致违约率逐步攀升。这正是当前银行停止许多高校贷款的原因。因此只有引入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学生和银行就有机会长期博弈,双方的合作才有可能实现。
构建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设想
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就是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分散在不同授信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等能反映大学生个人偿债意愿的信息(信用记录)集中到一个或若干个数据库中,让授信机构在授信决策时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从而大大地节约交易费用。它包括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利用、提供和管理。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不仅仅是为征信活动及其涉及到的各方提供一套行为规范,而且涉及到授信机构信息处理模式的改变,从依靠自己收集信息到从信息库获取信息,它又有赖于(取决于)社会信息结构的改变,即从封闭信息、分割信息到信息透明、允许信息自由流通和利用。
在校大学生个人信用征信与信用档案的建立
首先从在校大学生开始,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登记机制。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和评级的信息来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门:学生所在学校的学籍管理部门;教育部的学历文凭学位证书认定网;学校公安处;学生的在校基本帐户银行;学生膳食消费卡部门;图书馆借阅部门;学生家庭所在地等部门;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其具体内容及来源如下:学籍管理部门的个人学籍信息;依托教育部门的学历文凭学位证书认定网,建立学生学历和学位信息档案;学生膳食部门:提供每月饭卡的存入和支出的现金流信息;图书馆信息:学生在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信息(是否按时归还);学生家庭所在地家庭情况信息;学生助学贷款的信息:包括贷款银行、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还本付息方式、还款计划、学生与贷款银行的主动联系情况、还款的信用记录;学生在银行的存款与消费现金流信息:建议以学生奖学金发放银行为基本帐户银行,建立包括学生普通奖学金的收入信息、每月其他打工的存款收入、学生平时消费的现金流信息,银行助学贷款的信息。以上有关学生助学贷款信息的专业部门应建立各自的信用信息网,这些信用信息统一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中心网的公用平台,实现这些网络的系
统互连,纳入电子化系统管理,便于相互查询,信用资源共享。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个人征信评估公司对大学生在校信用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处理,形成标准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毕业后贷款学生的信用档案以及信用跟踪评级
毕业后贷款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其中信用档案的信息内容包括:毕业前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网中关于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以及信用评级报告。学生毕业分配的信息:各高校提供的借款学生的去向、工作单位的具体地址、学生的有效联系方式等有关信息,并将学生的贷款情况纳入其个人信用档案中,以供毕业后与该学生发生信贷储蓄关系的银行进行查询其信用记录。学生基本账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工作以后个人支票、工资账户、个人所得税账户、退休金以及养老金账户等其他分账户的信息。就业资料;个人的公共记录等。银行的追债记录:贷款银行追债的次数,联系不上的次数,联系上没有具体行动的次数、毕业学生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次数等。
毕业后贷款学生的信用跟踪评级。在以上信用档案信息的基础上,选取对信用评级有用的信息,建立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后的信用评级体系:以按照国外个人消费信贷评级的思路,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建立个人信用评分指标,采用百分制。应用电脑评分方式,评级主要按照5C法即从毕业学生品德、能力、资本、担保品和行业环境等五个方面。具体设置为三大类指标:分为个人背景情况、与助学贷款银行的关系和就业情况等。大学生个人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权重和指标得分标准可以参考美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分标准、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个人信用评分和个人消费信贷评分标准,同时结合助学贷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决定,其中指标类型、权重和得分标准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进行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可编制形成毕业后助学贷款学生信用报告。
助学贷款追债系统与奖惩机制。当学生毕业后,银行要实施严格的贷后风险监测,一旦发现贷款学生不及时还款或与银行不按时联系或不与银行联系,银行应进入追债阶段:银行内部应建立个人消费信贷追债部门,主要职能就是对个人消费信贷包括助学贷款不及时还款的个人进行跟踪和追债。对与银行不按时联系或不与银行联系的学生,银行的追债部门应立刻与学生所在单位联系和交涉,督促其还款。所在单位不详或不知去向者,银行追债部门应立即与学生所在家庭联系,由其父母提供学生的去向并督促学生还款,必要时由其父母替其归还。通过家庭仍无法联系的贷款学生,银行追债部门应立即与公安部门联系,通过其唯一的身份证号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查询。以上情况不能奏效者,银行可立即冻结或停止其基本账户,收回贷款,必要时可诉诸法律。
奖励机制可设计如下:对在校期间提前还款的学生在利率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对学生信用评级的情况进行定期的网络或学校媒体的公布,对信用评级高的学生,银行、学校对其进行其他方面的奖励和优惠,如在奖学金和优秀班干部评定上优先考虑,或者替学生偿还部分贷款本息。
违约的惩罚机制的设计原则是要使违约学生的损失远远大于其违约收益,使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终身受害。具体措施有:一是对信用等级低于警戒线的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网上及时公布,提出警告,并在学校奖学金评定和银行以后发放助学贷款实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二是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网的违约“黑名单”。经办银行、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收集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对不讲信用的借款学生,对不良信用记录的学生“另册”处理,记入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网的违约“黑名单”,要以学校为单位将其姓名、身份证号及违约行为,定期进行媒体公开曝光和网络的查询。三是对损信的学生,将其违约行为记入助学贷款的个人信用档案,进一步纳入以后全国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使其以后个人交易行为都将受到影响,达到一次失信影响终生的社会监督效果。四是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违约借款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对不履行职责的介绍人、见证人公布其姓名。五是实行个人破产制度和信用担保机制。对破产的个人进行消费的限制和苛刻的条件,他不能出国旅游,不能使用信用卡,不能享受贷款服务,不能购买高档商品。同时建立社会性的信用担保公司对个人信用进行担保。
一、应收账款的起因
(一)赊销是产生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
当前出版社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主渠道,即新华书店系统。二是自办发行。赊销一直以来就是图书行业的惯例,由出版社将图书主动发给书店,书店卖书后再回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对进一步扩大销售量,吸引客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近年来随着出版发行系统回款账期越来越长,从过去的三个月,到现在的半年、一年,甚至更长,加上个别书商商业信誉度低下,书款的损失较为严重。同时自办发行码洋日益增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欠款,大量应收账款由此而生。
(二)由于出版行业销售图书允许分期付款,常常存在发书与收款时间不一致的情况。财务依据所开发票在当期确认收入,而到款一般都滞后,这也是产生应收账款的因素之一
二、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收账款一直是困扰出版社的老大难问题。应收账款存在数额大、账龄长、呆坏账较多等情况,占单位资金的比例普遍在40-70%之间。目前出版社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账不及时
应收账款对账不及时,往来账账目不清,为以后的催款及清理工作带来困难,这在出版行业较为普遍。我所在的出版社在2010年转企改制的清产核资工作中,便有很多应收账款因与客户对账不及时,或即使对账,但未取得合法有效的对账凭据,给款项的清理带来不少困难。
(二)催收不及时
业务部门不能及时催收账款,致使款项超过了可追溯期限,造成有些应收款无法收回。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
1.考核体系不合理
为了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出版社往往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业务人员出于业绩考虑,较多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较少考虑呆坏账问题的产生,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缺少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应收账款就逐渐沉积下来,致使回款情况失控,给出版社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只重销售,欠款催收力度不大
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与对发行部门的管理方法不当有关。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导致发行部门为了追求图书市场覆盖率,扩大销售网点,只注重铺货,忽视了对客户信用的考察和款项的回收。这样的销售方式只能造成日后款项难以收回或大量退货。
3.应收账款管理缺少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
首先,业务部门管理不到位。对催收应收账款上的不积极,造成追讨困难,客户就养成延迟付款的习惯。
其次,人员更替时,问责制度形同虚设。继任者害怕追不回逾期账款,对前任难以收回的应收账款不闻不问或并未采取有效手段催收,使其变为坏账。长此以往,经多年积累,逾期账款越来越多,收回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了。
第三,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核对不及时,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以致应收账款越来越多,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具体该由谁来督办、谁来清查管理,职责不清。
4.客户资信评价机制不完善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赊销客户信用等级制度,不仅使应收账款风险加大,还导致财务部门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时无据可依,无法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考察、监督,使管理机制失效。
三、应对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经济效益观念
出版社销售收入的实现是以书款回收为标志,通过书款的回收使资金增值,从而形成效益。应收账款回收之前,仅为出版社的或有资产,能否变现及变现程度还是未知数。只有书款及时收回,控制了应收账款规模,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才能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无论是出版社的管理人员,还是编辑、发行、储运人员,都应熟知这一点,在全社范围内树立起正确的经济效益观念。
(二)重视应收账款的前期管理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根据出版社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客户的不同信誉情况制定并实施信用政策,将那些挂账金额大、信用品质差的客户欠款作为考察重点,以防患于未然。对于恶意拖欠、信用品质差的客户需予以密切关注,控制与其业务规模或采取前款不清后货不发的办法,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对不同级别人员给予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级经办人员在各自的权限内办理审批,超出限额的,需请示上级领导同意后方可实施。不允许业务人员随意扩大赊销范围,对违反赊销审批制度的人员实行处罚,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可能产生的风险。
3.适当缩短赊销期。由于市场和客户的不稳定性,赊销周期越长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也越大,应适当缩短赊销期。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客户以适当的信用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促使客户尽早付款,加速资金回笼。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定期对账
要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每隔一个月或三个月可同客户核对一次账目,避免双方财务上的差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造成呆、死账。对账时需取得有效地对账凭据,双方在相关单据上签字盖章,尤其是对欠款时间较长或数额较大的客户,要为最坏情况的发生做准备。完整的原始凭据,对欠款的追讨或清理十分必要。
2.定期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分析应收账款余额和账龄等情况
账龄分析结果是确定应收账款管理重点的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账款催收计划的基础。分析表可按以下表格列示:
上述报表可月报、季报或年报,并根据表内统计数据,分析业务人员或销售部门的经营业绩、占用资金数额、时间长短、回款率高低等情况,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颇有好处,有助于区分正常应收账款和不良应收账款,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3.制定恰当的收账办法。拟定切合实际的收账办法,如规定每月回款比率、最长欠款期限及收账费用限额等等,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之间进行比较,以前者小于后者为目标。参照应收账款明细表中有关信用度情况,将客户按信用度分为几类,分别确定催款办法,如账龄时间长、困难大或有特殊问题的,可由社一级管理人员催收;对两年以上较大金额未决款,可考虑采取法律手段解决。信用度还可提供客户的风险程度,并可据此确定对客户的优惠办法,如交易多、信誉好的,可增加优惠幅度;信誉一般、有拖欠现象的,在加紧催款的同时,可考虑给予一定的优惠,以利于及时收回欠款;对信誉差的,可采取限制供货的办法等等。
(四)改革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
1.按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人员业绩。过去是以发货码洋作为考核指标,这会导致发行人员只管发货,不管收款。要改变这种状况,对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需按收付实现制,即以书款到账,销售利润实现作为奖惩的依据,并以发货码洋、回款率及费用率等作为综合考核指标。
我社对业务人员的考核经历了从发货码洋到实际回款这样一个过程,以前的考核办法存在较大问题,发货码洋大增,却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挂账,发行和编辑因利益产生矛盾。经历多次考核制度改革,采取按实际回款考核发行部门,并将发货码洋指标、应收账款指标等分解到每个发行人员身上,与当月奖金挂钩,对增强业务人员紧迫感和工作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建立应收账款责任人制度。我社在这项工作中是将业务人员作为应收账款第一责任人,对能否安全收款负有最终责任。若应收账款出现问题,首先追究该业务人员责任,其主管部门负连带责任。财务部门定期提供应收账款明细表,督促、协助有关人员催收,对款项的安全回笼负有监督责任。这样可使业务和财务部门相互配合,强化应收账款的控制和催收制度。
(五)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部门的数据分析,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意义重大
财务对每月应收账款余额的分析,对可能发生的逾期欠款有预警作用;对客户赊销业务量变动的分析,有助于确定需重点管理的客户;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收款期的分析,可判断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等等,这些分析数据为应收账款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财务人员还可介入催款工作。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财务人员与对方财务是同行,对账、结账时容易沟通;二是财务人员只管收款,并无后续订货的顾虑。财务人员催款,业务人员销售,各司其职,既可有效防范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又可将财务人员参与催款,或与业务人员联合催款作为催收欠款的补充手段。
(六)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无论一个出版社的书款回收政策制定得多么完善,坏账损失仍然无法避免。按财务谨慎性原则,应根据账龄逾期程度或应收账款总额合理估计坏账风险,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出版行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率一般为3-5‰.发生坏账时,用提取的坏账准本金抵补坏账损失。坏账的申报、审核、批准以及处理等环节需严格按规定办理,坏账核销后,应继续催收,做到账销案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