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

专题党课: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度解析“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两个结合”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成果,被相继写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表明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战略性地位。

  一、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是理论创新进程中辩证关联着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石,“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深化和升华。

“第一个结合”让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空间维度上的中国化转化。

当人 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然要与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确证理论的科学性。

“第一个结合”不仅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能动性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时间维度的现代化转化和空间维度的历史纵深发展。

虽然“第一个结合”从逻辑上内蕴着“第二个结合”,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有必要把“第二个结合”以主题化、文本化的方式凸显出来。

这既是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重要环节,是突出中华现代文明主体性、构建新文化生命体的需要,也是深化“第一个结合”的需要。

只有深入历史中汲取深厚养分,才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文化根基。

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文明、吸收民族特色,是其成为中国人民所能掌握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强大武器的需要,也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能脱离现实的历史环境,而中华优秀传统又内嵌于中国具体实际中,因而就必然涉及传统文化领域,必须深入到中国历史中以探寻两者更深的结合性。

总之,“两个结合”相互统一的理论与实践进路,其内在意蕴斑斓多彩。

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丰富内涵,更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向,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法宝,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以党的重要文本和理论体系形式确立下来 的“两个结合”,彰显了其真理性本源、实践性基础、规律性走向和目的性旨归的价值特征。

  (一)突出了“两个结合”的真理性本源。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旨在为全人类谋解放的国际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普遍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在实践中不断得以验证和升华的。

百余年党史的实践经验表明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以实践成果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的真理性本源。

另一方面,“两个结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系统性、整体性、辩证性的理论表达,是以历史总体性思维来把握社会有机体,以透视历史、现实、未来的视角,整体审视中国社会的系统性发展。

因而,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系统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真谛,着眼时代要求,系统分析基本国情,在构建和推动战略布局的历史纵深中,实现理论系统的整体结构优化和社会系统持续健康演进。

总之,整体性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本源,以历史总体性世界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具有物质统一性、历史统一性的世界,才能在杂多现象、内在本质和固有本体中把握存在统一性,才能在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统一性中整体把握世界发展。

  (二)彰显了“两个结合”的实践性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学说的地方在于,它是有史以来唯一自觉地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实践性是它的根本特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