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全市秋冬种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秋冬种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研究中央、省关于秋冬种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确保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刚才,2个乡负责同志分别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同志通报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可以看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精神,有力有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形成了共识。

二是明确了任务。

三是确定了示范面积。

四是突出了主导产业。

从推进情况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示范点发展不平衡。

有的县(区)领导示范点 1万亩,有的 7000 亩,有的5000 亩,极个别示范点还是多年发展成型的老点,“老戏新唱”。

二是主导产业不突出。

有一个镇 1000 亩的示范点,规划了中药材、猕猴桃、樱桃、李子、桃子、葡萄、蔬菜、元宝松8个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不明显。

三是发动群众不够。

群众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一些地方深入做群众工作不够,方法简单,组织不力,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四是形式主义抬头。

据督查组反馈,有一个乡经果林示范点, 在督查中镇干部说苗木已交给村干部,村干部说已交给村民组长,村民组长说已发给农户,但督查组发现苗木已到农户手里3天还未种植,极大地影响了苗木成活率。

有的乡镇领导示范点还底数不清、情况不明。

这些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逐一认真研究解决。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怎么看”第一,从成效方面看。

在历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部门扎实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一是发展平台逐步壮大。

建成农业园区326 个,园区从业农民 37 万人、辐射带动 67 万人。

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1个、省级示范点 9个。

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4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74 家、专业合作社14064 个,带动农户 95 万户。

二是结构调整逐步向好。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从单一低效玉米种植”向“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转变,粮经比从2013 年的 47:53 调整到 2017 年的 42:58。

据市农委提供数据,去年全市种植马铃薯 523.1 万亩、产量700 万吨、产值100 多亿元,蔬菜 283.58 万亩、产量618 万吨、产值110.7 亿元,食用菌 4.73 万亩(亿棒)、产量25 万吨、产值23.5 亿元,茶叶 84.09 万亩、产量1.1 万吨、产值32.92 亿 元,经果林 402.61 万亩、产量21.03 万吨、产值31.96 亿元,中药材 31.04 万亩、产量24.8 万吨、产值10.9 亿元。

三是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培育了系列公共品牌,先后获“中国之乡”美誉,获地标认证30 个、无公害认证272 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有机认证36 个。

四是助农增收逐步发力。

马铃薯、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禽、中药材等产业覆盖 65.7 万人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三年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

五是销售市场逐步拓展。

在广州建立7个农产品专销区,开设了展销中心和专柜;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得到强化,全市 2429 所学校采购本地农产品,辣椒、酱醋等 30 多款产品走进了市内312 家超市;促进“线上”与“线下”融合,农产品商贸流通市场活力明显增强。

第二,从不足方面看。

一是在人均占有资源上。

按户籍人口密度计算,全国每平方公里承载 144 人,全省每平方公里承载252 人,我市每平方公里承载 347 人。

可见我市人口密度比全国、全省大,人均占有资源约为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

二是在农业产业结构 上。

我市三次产业结构 比为21.2:38:40.8,全省为15.7:39.7:44.6,全国为8.6:39.8:51.6。

我市一产比全国高 12.6 个百分点、比全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