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污染防治工作总结4篇

【篇一】

一、工作实施进展情况:

1.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

深入整治重点金属排放污染问题。开展了2020年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9个乡镇办,57个行政村,最终确立了污染源排查清单,针对污染源排查清单中的22家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分别针对在产企业是否环保手续齐全、废气废水排放情况、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置情况以及关闭搬迁企业是否存在遗留重金属堆存场所等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排查总体情况显示均无问题。

2.农用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

(一)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

2020年,为落实属地责任,确保顺利完成“土十条”终期考核,根据《xx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关于明确到2020年底农用地安全利用等有关目标任务的函》(赣环土壤函﹝2020﹞1号)文件,结合《渝水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实际,经渝水生态环境局会同渝水区农业农村和粮食局研究,将耕地安全利用等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

(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与修复

2020年,为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切实加强全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我区成立了渝水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我区大力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耕地种植结构调整、耕地治理与修复试验示范等工作。目前我区根据踏勘现状完成了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面积54038亩,完成率102%,其中石灰调节11055亩、品种调整200亩、叶面调控19116亩、综合措施8677亩、“VIP"综合治理技术**5亩、种植结构调整11686亩、其他措施2409亩;完成了重度污染耕地结构调整及其他措施7480亩,完成率100%。我区已成功争取生态环境土壤污染防治项目430.8万元,整合渝水区世行贷款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52万元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9.6万元,共争取(调整)上级项目资金492.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共10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辅助措施约2万亩,其中1万亩实施秸秆还田深翻耕示范,1万亩开展秸秆离田治镉示范区推广安全利用类耕地秸秆离田+纤维丝原料化产业化利用。为推广安全利用技术和台账建设,全年深入11个乡镇开展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下基层培训活动(6月3日至9日),为打赢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

我区目前完成了重度污染耕地结构调整及其他措施7480亩。在多地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如在新溪调整种植油菜600余亩,在姚圩改种艾叶200余亩。

3.建设用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

(一)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

经过前期空间信息整合、风险筛查和纠偏等工作,最终确定将我区2个地块纳入采样和检测,截至目前已完成2个地块土壤与地下水采样,并将我区新余吉烨煤化有限公司疑似污染地块纳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

(二)全面排查建设用地污染风险

工信部门协助调查2018年1月1日以来全区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农药、电镀、制革、铅蓄电池等重点行业企业(简称“六加一”行业企业)中已关闭搬迁企业、危险化学品拟搬迁改造重点项目、城镇人口密集区在产或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等对土壤环境影响突出的企业地块有关信息;此外,自然资源部门还对2017年1月1日以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土地进行排查,未发现有用途变更的地块。

(三)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市自然资源局渝水分局每月定期登录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掌握土壤污染地块及疑似污染地块情况,在土地征收环节,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相关地块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并记录查询日前和地块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果,对确实存在问题的,征求生态部门意见。

4.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

印发了《渝水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方案》,渝水区共有14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020年7月已全部完成整改并已销号。

5.危险废物处置专项行动

(一)工作部署与报送情况

2020年持续开展危险废物处置专项行动,每月动态更新上报排查出的问题与整改进展情况。

(二)工业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能力)建设情况

2020年重点推进新余生态环境产业园(包括赣西危废处置中心、建筑垃圾处理项目、一般工业固废处置项目)项目建设。

(三)医废收集处置体系(能力)建设情况

渝水区珠珊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单位奉先德业(新余)医废处置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感染性医疗废物及损伤性医疗废物,2009年完成验收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为3吨,核准年处置量为878吨。我区乡镇级卫生院的感染性医疗废物及损伤性医疗废物由奉先德业(新余)医废处置有限公司统一收集、规范处置,总体实现了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全类别覆盖。

(四)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建设情况

由专人负责xx省危险废物监管平台管理,及时核实处理监管平台预警信息、事中事后监管,指导、督促辖区内所有产废单位、持证经营单位利用监管平台按规定如实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计划、转移联单、应急预案、管理台账等制度。截至2020年10月,渝水区已有58家产废企业、2家危废经营企业通过省危险废物监管平台进行危险废物管理。

存在的问题

1.污染源复杂,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难

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矿业污染、污染空气沉降、污水灌溉、施肥方式以及成土母质本身带有重金属等。污染源没有切断,治理工作困难。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理论。

2.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所需资金量大

土壤重金属修复利用一般采取三种方式,分别是安全利用、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借鉴其他地区治理经验:安全利用一般采取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筛选、农艺措施(灌溉、施肥、翻耕)、洒施生石灰、施用钝化剂等方式,每亩大约经费1600元。中度受污染耕地修复治理一般采用施用石灰、钝化剂等措施以及相应灌溉、耕作、施肥措施的材料,每亩治理修复经费3000元。重度受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成本高达数万元,不具有修复治理价值,需进行结构调整,如种植麻类作物、烟草等经济作物。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是个长期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和完成明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需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3.小微产废单位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困难、处理费用高

渝水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小微企业占多数,对于这些小微企业来说每年只产生1吨不到的废机油、废矿物油、废活性炭、废化学试剂等,危废处置机构因小微企业的危废量少,不愿来接收处置,即便同意接收处置费用也很高,所以小微产废企业危废处置存在处置难、出路难、处理成本高等问题。

下一步打算

一是为落实属地责任,确保顺利完成“土十条”终期考核。根据《xx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关于明确到2020年底农用地安全利用等有关目标任务的函》(赣环土壤函﹝2020﹞1号)文件,结合《渝水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实际,我区将根据上级部署保质保量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下达的工作任务。

二是大力推进新余生态环境产业园(包括赣西危废处置中心、建筑垃圾处理项目、一般工业固废处置项目)项目建设。

三是针对小微产废单位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困难、处理费用高问题,正在建设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点项目,计划年底完成。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执法,并组织专项执法检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不断提升我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篇二】

2020年,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中央及省环保督察为契机,抓住历史机遇,以整改促攻坚。始终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当成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县域整体环境质量迈上新的台阶。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主要推进措施及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立县之本,发展之机,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地将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抓牢抓实。瞄准生态立县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生态强县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以绿色产业崛起为主线,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二是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调整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起党委、政府统揽全局,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共召开20多次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重点研究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了各项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台账,实行环境保护目标分级管理。坚持问题、目标两个导向,按照《萧县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及责任清单》,重点开展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环保督察整改专项行动。截至目前,所有工作均按时限稳步推进,为我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积极主动作为。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生态优先原则,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县委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切实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以落实重点举措为抓手,坚定不移防治大气污染。一是组织大气办成员单位做好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整治、餐饮油烟污染治理、重型车辆管控、建筑道路工地施工扬尘治理等工作。特别是近期开展的燃煤锅炉和餐饮油烟专项治理行动,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成效。二是严格实施重点排污企业特殊天气情况下的停产、限产措施,切实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三是严格执法,出动执法车辆2000余台(次)、执法人员4000余人(次),持续加强对排污企业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四是引入第四方监督,加强重点企业大气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五是聘请第三方机构专业指导的联动机制,抽调人员,采取“日分析、日通报、周调度”工作机制,积极配合第三方机构对大气污染源24小时监测,并及时处理。

(三)以细化任务分解为重点,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一是加大城区雨污管网错节、漏接、混接工程建设。目前,县城管局正在对错节、漏接、混接现象进行全面排查,确保精准施策。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确保龙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核目标要求。1-11月份,水环境质量指数全市排名第一,获得市级奖补资金550万元。二是全面推进农村黑臭水体现状排查,现状调查已通过专家论证,为下步深度治理奠定了基础。三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污水处理站提升,第三方正在进行精准治理。四是加大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五是开展“千吨万人”水质监测,准确掌握水质状况,确保饮用水安全,今年监测数据已按时上报,全县水环境质量实现持续好转。

(四)以强化风险防控为目标,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深入实施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了4次专项执法检查,查处和清理9处非法固废堆放点。完成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重点企业用地信息调查工作前期入户信息采集工作已全部结束,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五)定期调度,全力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交办xx问题29个、反馈问题1个,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2018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xx问题95个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反馈问题29个,已完成整改销号28个,其余要求2020年底完成的1个整改完成已验收,待销号。第五批省交办“N”类突出环境问题未完成整改1个(新庄镇外地倾倒固体废物问题),生态修复12月17日已进行公开招投标,第三方已进场开展修复工作。同时,现案件在侦办阶段,待完善相关手续后,依法依规启动生态损害赔偿工作,2021年7月底前完成整改销号。

(六)大力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以来,我县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大排查活动,共检查企业500余家(次),检查污染防治设施650余台(次)。停产整治企业6家,约谈7家,查封扣押2家,涉嫌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2起,立案查处214件,处罚865.1余万元。

(六)强力助推绿色发展。今年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对新、扩、改建设项目执行环评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按照审批分类分级要求,共审批建设项目79个(其中报告书4个,报告表75个)企业自行网上登记备案490个。

(七)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顺利推进。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县生态环境分局成立排污许可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强力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发证及登记企业750家,超额完成时序进度。

(八)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市级核查验收。全县共落实入户调查工业企业726家、农业源268家、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2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1家、生活垃圾处理厂1家、入河排污口18处、生活源锅炉8家。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订、污染防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存在问题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城区建筑、道路施工工地未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城区汽车尾气冒黑烟现象依然存在;城区仍有重型车辆驶入;散煤销售、运输未能得到彻底根治;园区异味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空气质量排名靠后,这些都是近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城区污水管网,特别是老城区雨污管网尚不健全,城区生活污水入河现象还不能彻底解决,导致汛期泄洪排涝期间对龙河水质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年度地表水考核成绩;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点多面广,治理任务重,难度大;镇村污水处理场站建设进展缓慢,至今未完成整改销号。

三是农村环保工作依然薄弱。部分乡镇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不完善,污染周边环境的现象依然存在;镇村垃圾收集处理制度不完善,焚烧秸秆、树叶、杂草等现象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有反弹现象。个别职能部门敷衍整改,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完成后出现反弹,造成不良影响。

三、2021年工作预安排

(一)聚力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巩固城市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强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及城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组织实施扬尘管控专项督察;突出抓好烟花爆竹禁放、露天禁烧、散煤禁燃;加强区域应急联动,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突出重点时段,实施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二)持续接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区域联防联控,严格执行《xx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推进乡镇、省级美丽中心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改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推动工业园区提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并稳定达标运行。

(三)稳扎稳打推进净土保卫战。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推进疑似污染地初步调查工作,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污染治理,加强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深入开展固体废物大排查整治行动,着力提升固体废物监管、处理处置、风险防范能力。

(四)强化问题整改销号。强化调度督办,定期开展“回头看”,分出轻重缓急,加大明察暗访频次,特别是对疑难复杂问题,集中力量实施点对点调度。同时,加强对问题整改的指导,确保第一轮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任务全面完成。

(五)积极谋划“十四五”重点工作。认真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及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谋划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研究提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

(六)严格督查考核问责。持续加大对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考核力度,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影响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将严格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篇三】

2022年以来,xx县坚持以xx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全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加强源头控制,把好项目准入关,严格高耗能项目准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积极开展节能降碳工作,印发《xx县2022年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太节能办〔2022〕2号),鼓励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耗。深入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持续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完成xx县大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综合能耗超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全力推动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制定8家年综合能耗超5000吨标准煤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双控“一企一策”方案,强力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完成xx贝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废气治理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和xx超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稀贵金属综合回收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节能技术改造备案。引导重点行业企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xx县大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xx天畅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已通过评估;xx贝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xx超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通过验收。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新建民用建筑102.6万平方米,均为绿色建筑,且满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60%要求。

(二)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认真落实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一体化推进“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列入2022年整改的中央环保督察交办xx件和省、市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按序时推进。同时,常态化开展2022年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组织拍摄县级生态环境警示片,健全完善“排查—整改,再排查—再整改”的闭环管理链条,及时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积极推进生态环境xx边督边改。2022年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交办我县群众xx件29件,已整改完成申请市级销号20件,已销号14件,剩余9件整改销号工作正在序时进行。2022年以来,受理各级环境xx投诉举报635件,按期办结率超过97%,有效解决了群众环境诉求,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三)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加强网格化监管。充分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平台,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污染源进行解析,第一时间锁定污染源,并紧盯问题整改;开展VOCs、DOAS等各类走航,运用气溶胶激光雷达扫描溯源,使用网格环境监管APP,提高污染问题办结效率,办结率达到96.8%。二是强化烟花爆竹和大盘香禁燃禁放。在重点时段,对重点区域开展督查检查,进一步加强2022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和大盘香禁燃禁放工作。三是切实抓好扬尘污染管控。印发实施《xx县2022年扬尘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加强施工工地扬尘污染管控,督促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实行分级管控、差别化管理施工工地。持续做好道路扬尘治理管控,增加道路机械化湿扫、洒水和雾炮降尘频次,及时对死角死面进行人工补扫,累计出动抑尘车1700余台次,实施降尘3400余次。持续开展渣土运输扬尘污染整治工作,通过强化源头监管、加强执法检查和完善车辆改装等方式,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开展全县砂石堆场专项整治,督促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污染问题管控初见成效。四是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积极指导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编制“一企一案”,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执法帮扶工作,加强对易产生污染关键环节的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到实处。五是紧盯餐饮油烟整治。持续开展对大中型餐饮、烧烤、油炸等油烟高排放的餐饮门店的日常检查活动,全年共开展集中检查6次,联合第三方机构检测餐饮单位150余家,排查出油烟排放不达标、密封不严等问题51个,全部完成整改,餐饮油烟整治成效较为明显。六是持续实施秸秆禁烧。持续开展全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广泛动员部署,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综合运用人防+技防手段,加强源头管控,抓紧抓实秸秆“四离一集中”,严控焚烧火点。2022年午秋季集中禁烧阶段,实现省级“零火点”目标。七是精准管控大气污染。编制《xx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实施重污染天气条件下,分类采取工业企业停限产措施,减少环境空气污染。2022年度,xx县PM2.5平均浓度为43.4微克每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4.2%,完成了阜阳市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考核目标,为我县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四)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一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对我县7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检查,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确保饮用水安全。二是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了医疗卫生机构废水、医疗废弃物专项执法检查,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均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置处理。三是加强主要流域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xx县西淝河支流水污染问题整治工作,改善西淝河支流水环境质量,保障干流水质达标;持续推进西淝河流域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推进水生态补偿机制全流域覆盖,进一步改善黑茨河、西淝河等主要河流地表水断面水质。针对颍河水质出现恶化情况,制定了《xx县颍河阜阳段上游断面水质达标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排查整改,实现近期颍河阜阳段上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四是持续推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城区道路雨污水管网改造,累计投资2022万元,完成光明西路、建设路、解放路、镜湖西路、曙光路、太和大道、文明路等7条道路雨污水管网分流改造工程,新建污水管网5.88千米,有效缓解了道路雨污水排放压力;同时借助排水管网GIS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及时整改巡查中发现的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五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开展全县49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回头看”,排查整治问题8个,巩固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效。六是积极推进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工作,提前完成列入2022年计划的10个目标任务。

(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一是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成果,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二是严格按照省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风险集中治理工作部署,建立危化品单位清单,督促指导企业认真开展自查,并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三是积极组织全县17家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参加全国、全省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培训,完成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四是开展新一轮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摸底工作,将累计排查出的50条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我县“十四五”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其中纳入今年治理任务的21条已全部完成(2021年已治理完成1条),剩余未治理的28条按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治理,确保到2025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完成年度5个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和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六)严格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开展重点领域污染专项整治。一是开展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规范处置专项执法检查,对承担疫情防控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采样点、隔离点开展不间断专项检查,确保医疗废物贮存、处置安全。同时,对全县48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开展全覆盖的辐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及时督促问题整改。二是开展全县加油站(点)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执法检查,对在营的51家加油站(点)油气回收系统开展了第二轮达标监测。三是开展油品质量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县加油站(点)开展全覆盖监督抽查,共抽检成品油156组,不合格共10组,立案6起,罚没金额共计19.16万元。四是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专项执法行动,对在禁燃区销售、使用煤炭的行为予以严格查处。五是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塑料制品的违法行为。开展塑料制品监督抽查,共抽检塑料购物袋8组,一次性塑料杯8组,铝箔容器1组、塑料碗1组、农膜1组。对不合格的6组,已开展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六是开展砂石堆场执法检查和整治工作,制定《xx县砂石堆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全县砂石堆场进行全面排查,分类处置,限期治理。七是整合执法力量,推动综合监管。今年以来,开展我县生态环境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6次,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管公平性、规范性、有效性。八是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推动“两法衔接”工作的合力,不定期召开两法衔接会议,保障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中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还存在污染源分布点多面广、空气质量改善形势严峻等现实问题,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依然艰巨。

(一)绿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资源环境压力仍处高位,节能降耗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县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我县新上企业及项目增多,对能源消耗的需要增加,能耗压力加大,特别是肖口绿色新能源产业园在“十四五”期间预计新上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产能约40万吨,为能源消耗“双控”带来了较大压力。上半年单位GDP能耗虽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随着节能潜力的充分挖掘,我县内部可腾挪的用能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居民生活和服务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比例超过60%,且均较去年同期增加明显,持续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差距较大。

(二)社会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引导鼓励企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但是因为改造投入的资金大,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不强,企业经营者片面追求企业利益,治理污染的主动性不够。仍有部分群众环保意识淡薄,特别是农村居民,对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参与度不高,尚未形成节能环保的习惯及建设美好家园的共识。部分经营单位及生产企业污染防治认识不足,还存在污染防治与己无关的心态,部分群众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内容一知半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发动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有待加强。

(三)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各级各部门“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生态环保工作仍然存在责任主体不明晰、职责交叉等问题;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面广、量大、易反复、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各部门之间联动机制不完善,协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一是大气污染防治短板明显。虽然我县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但是要完成年度目标压力依然较大。我县目前在建施工工地项目较多,扬尘污染相对其他大气污染情况相对突出,又因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环保意识淡薄,存在应付现象,检查一来就抓紧,一走就放松,没有做到常态化管理,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还不够到位,工地内部仍时有扬尘污染产生。部分渣土车辆冲洗不彻底,带泥上路现象频发。部分道路积尘现象时有发生,冲洗措施落实不到位,尤其辅路积尘相对较为突出。雨天车辆带泥上路明显,造成晴天道路积尘。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问题依然存在,餐饮油烟整治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水污染防治问题凸显。城区的污水收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城区雨污管网混接、错接、漏接等,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效无法保证。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薄弱。与大气和水体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土壤环境管理技术能力和监测能力相对薄弱,部门协调有待加强。四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任重道远。部分乡镇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不完善,污染周边环境的现象依然存在;家庭式非规模化养殖难以达到污染综合治理要求,存在粪污抛洒、下渗现象;部分养殖场储存池和晾粪棚老旧,有破损现象,没有及时修复,出现渗漏;规模养殖场气味和蚊蝇扰民问题依然突出。养殖规模大,粪污产生量大,部分粪污不能及时离场处理,容易滋生蚊蝇并散发臭味。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水平不高,养殖气味防控技术无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气味和苍蝇问题引发周边群众投诉多发。

(五)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是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总体较慢,达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要求,环境监管硬件配置仍需加强。二是基层环境力量不能胜任当前明显增加的环境监管任务,在线监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水源地监测、环境xx等任务大幅度增加,监管任务繁重,人员编制紧张,工作压力加大。各乡镇环境监管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当前日益繁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仍存在困难。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资源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与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四是环境执法经费保障紧张,环境监管执法力度逐渐加大,仪器设备和执法装备配置资金和执法业务经费需求逐步增加,环境监管执法经费有待按时保障。

三、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我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主线,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抓手,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深入企业指导帮扶,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持续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开展重点企业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制定2023年度重点用能单位能耗预算管理计划,压实各乡镇、园区属地管理责任。切实降低社会用电量,持续推进市政设施领域、公共机构节能、商贸流通领域节能。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能源消费置换,坚决遏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势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严把项目质量关,杜绝引进涉嫌“两高”行业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面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引进可再生能源项目,加快推进各类能源替代项目建设,稳步提升能源清洁化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为重点,指导企业、园区开展创建工作。持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抓好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促进我县节能环保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推广重点行业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产品,促进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

(二)持续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任务。严格落实突出环境问题整改“556”闭环管理机制,对已经完成整改的问题,定期开展整改工作“回头看”,确保已整改完成的问题不“反弹”。对没有完成整改的问题,查清原因,紧盯整改时限,严把整改质量,按序时进度进行整改,一体化推进中央和国家交办问题、省级层面交办问题和市县自查问题整改。常态化组织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确保环保督察反馈的突出环境问题见底清零。严格落实“被查从严、自查从宽”工作要求,全面梳理本辖区本行业群众反映强烈、可能会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引发舆情关注或造成严重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整改清单,切实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持续严格落实大气污染“五控”措施,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业炉窑综合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管控、散煤等高污染燃料综合治理、扬尘污染专项整治等重大专项行动,加强细颗粒和臭氧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源精准监控网格化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做到污染源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持续强化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严禁使用超排车辆和施工机械,严厉打击黑加油站、流动加油车及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持续加强秸秆禁烧、烟花爆竹和大盘香禁燃禁放工作。开展2023年度环境统计工作,指导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完成系统数据。积极编制xx县2023年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继续开展颍河阜阳段上游断面水质达标专项行动,持续改善颍河太和段水环境质量。继续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做好入河排污口审批及全覆盖检查工作。加大对xx县西淝河支流水污染问题整治的监督管理。继续推进我县全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工作。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制定实施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实施方案,探索农村污染治理“整镇(乡)推进”模式。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加强固废危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环境监管,提高危险废物管理能力,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强化白色污染、新污染物治理。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配合省市做好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面摸清规模养殖底数,监督指导养殖场完善升级粪污利用设施设备,指导小规模养殖户采取“截污建池,收运还田”模式,探索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确保问题见底清零。

(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水平。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领域的监管力度、治理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无缝对接,不断增强我县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通过县域多部门协同的环境行政治理机制,解决传统生态环境治理行政执法碎片化、片面化缺陷,全面提升环境综合治理效率。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测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联合执法机制,打造“大环保”的联合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督平台,加强对易“反弹”项目的日常监管,努力打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监督的“最后一公里”,持续巩固环境治理成效。认真组织开展创建xx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机构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执法信息化建设,打造环保铁军的主力军,助力全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

【篇四】

2022年,xx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强化上下联动和部门协调,认真统筹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完成发布了《xx市土壤、地下水“十四五”防治规划》《xx市(梁溪区)“十四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方案》《xx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成果》《xx市地下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高风险遗留地块环境管理意见》《建设用地土壤调查报告管理意见》《xx市2022年土壤、地下水年度工作计划》,《xx市2022年农村生活工作计划》《xx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xx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xx市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方案(2022-2025)》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年及今后一阶段全市土壤及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明确目标和责任分工。

一、2022年工作亮点和成果

(一)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突出了三“严”:一是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进一步从严。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督促履行法定义务,2021年下半年新纳入名录的企业全部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对所有重点污染地块全部安装视频,实现无死角监管,省内唯一。二是建设用地准入进一步收严。对电镀、化工、农药等重污染地块规划用途从严管控,强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对全市“一住两公”地块开展安全利用率核算,重点地块安全利用率100%。连续第二年开展土壤调查报告技术核查和整改,倒逼工作质量不高的从业单位退出。强化污染地块管控和修复监管,全年全市共有4个地块高质量完成修复,移出污染地块管控和修复名录,3个地块正在加快修复,将为城市发展腾出更多空间。三是土壤污染防治主体责任进一步压严。推进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梁溪区)建设,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和实施,细化22项重点任务清单,压严压实梁溪区和市级相关部门主体责任,严格按既定目标和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建设,先行区试点工作亮点和经验成果逐渐凸显,得到部、省领导肯定。压实重要项目实施主体责任,积极对上争取,全年共8个项目进入中央资金库,6个项目进入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库,项目数量和金额在省内13市前列,大大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将推动一批突出土壤污染问题有效解决。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做到了三个“清”:一是摸清了地下水环境质量国考点周边现状。开展地下水国考点周边污染源情况排查,制定“一井一策”方案整治,丰水期地下水国考区域点位省级监测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标准,风险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二是弄清了化工园区地下环境状况。如期完成3个化工园区和1个危废埋填场地下水调查评估,基本弄清园(场)区地下水环境状况,新建园(场)区地下水监测井56口,园区地下水监测网络更加健全完善。三是理清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贯彻《地下水管理条例》要求,结合地下水分区划定成果、企业用地调查、现有水污染重点排污单位名单等,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全市共确定地下水重点排污单位76家,按相关管理要求,督促排污单位履行防治义务。

(三)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方面,强化了三个“高”。一是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印发《2022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全年共完成新改建304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累计投资50000万多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97%左右,位列省内前列。xx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践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示范案例印发,在全国示范推广。二是高标准提升治理设施常效监管水平。拓展物联网监管平台功能,建成“掌上农污”应用小程序,将全市治理设施基本信息实现实时化、信息化管理;与市电力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信息每月开展“电力看农污”活动,推进环保设施非现场监管,该项工作得到省厅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三是高起点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先后出台《xx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2—2025年)》《xx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xx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2-2025)》等系列文件,明确全年及“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压实地区和部门职责分工。

二、2023年工作目标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强化源头管控,严格重点地块监管,全面推进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围绕“住得放心、吃得安心”建立健全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2023年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力争做到“3个100%”,即全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100%达到省级考核要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

三、2023年工作任务

(一)守住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底线。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为重点,依法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等工作。加强调查报告、效果评估报告质量监管,严格采样检测布点要求,开展调查工作质控。定期开展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住得安心”。

(二)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贯彻落实***报告提出的“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要求,2023年,进一步加大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力度,组织对53家重点监管单位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和整治工作。高质量完成“宜兴三木化工有限公司绿色化改造”国家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继续实施一批电镀、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源头治理项目。认真实施宜兴市受污染耕地溯源调查项目,利用望虞河周边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成果,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确保“吃得放心”。

(三)加强遗留地块风险管控。落实《xx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xx省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化工等企业关闭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作,2023年6月底前,企业用地调查确定的高风险遗留地块中,明确为污染地块的全面落实制度性管控措施,开展综合研判,对污染严重且周边有环境敏感目标的,年底前制定工程性管控措施方案并推动实施。

(四)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重点污染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继续做好“两场”地下水污染调查,针对前期调查发现存在地下水污染的化工园区,组织开展溯源排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地下水国考点的日常管理,确保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水质监测考核达标。

(五)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思路,继续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实施300个以上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改建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目标任务。强化治理设施运行长效监管,深化推广“掌上农污”应用程序和“电力看农污”行动,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稳步提高。

四、工作建议

一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事关百姓吃住安全,事关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虽然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有所提升,但相对水、气,考核指标不是十分急切,导致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队伍稳定等方面明显薄弱,存在心存侥幸、流于形式、交差应付的现象,造成一些工作完成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亟需引起重视和加强保障。

二要强化水气土协同治理。土壤是各种人类污染的最终承载体,土壤污染处于“末端污染”,污染源头复杂,既有企业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生产中跑冒滴漏、防渗措施不到位等因素,也有大气污染、水污染沉降等影响,因此真正实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要建立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土壤污染防治统筹部署、协同防控机制。

三要落实农业农村污染减排纳入总量指标管理。真正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减肥减药、规模化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等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程的减排量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储备库,既可以调配区域排污总量指标,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还能真正促进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