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是以提高审美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来塑造自己,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放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来理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培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不同情况,开展各式各样的美育活动。

”这里对实施审美教育进行了明确的要求。

指出了审美教育的客体、价值、实践和途径。

语文教学,它不仅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这个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 受美、判断美、欣赏美,在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内容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里含有丰富的能引起愉悦感的美的形象,它们有较强的感情特征。

这无疑为我们的审美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带来巨大的优势。

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我们要理解审美情感的获得是通过审美感受来实现的,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带有浓厚的感情因素。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内容的优势创设情景,用丰富的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启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一) 发挥课文中不同文学体裁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首先,从课文中所选的诗歌来看,它是文学的最早起源,是情感集中表现。

朱光潜曾说“诗是文学的精华,真正文学都必须有诗的特质。

”他指出,诗的意蕴是“人生情趣”与“外物意象”的深刻交融,“诗的境界”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可经历而不可描绘;意象是观照 来的,起源于外物,有形象可描绘;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把握住作者在诗中的“情趣-意象”的关系,进行领悟、玩味,诱导学生在“情趣-意象”的交流中获得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其次,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散文,它是内容、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形散”表现在“章法”上行文从容自如,意到笔随,如苏轼所说“如行云流水”,“所行于所当行,所止于不可止”;在“笔法”上描写的题材十分灵活自由,如《土地》,以土地为线索,追溯了几千年人与土地的关系,又涉及到五洲四海对土地的依恋纵线悠长,横面开阔;在“文法”上兼用多种表现手法,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时而描写,时而叙述,或夹叙夹议或诗文交叉,甚至亦骈亦散,亦刚亦柔,变化多端而又运用自如。

优秀的散文既有哲理的睿智,又有浓烈的诗情,既有斑澜的色彩,又有动人的音响。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饱含情感的审美形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思想驰骋古今,体验形象的审美情感,在玩索中把握散文的“神聚”这个线索、这个焦点。

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了解一系列的景的介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