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结三篇

【篇一】

为进一步落实自治区、**市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要求,我局结合工作职能,坚持将碳达峰碳中和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推动减污降碳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落地成效。

一、扎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

协同农业农村局一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在桥圩镇、东津镇投资150万的3个2023年度财政奖补农村厕所革命项目于2023年10月完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二是开展2023年财政奖补农村户厕改造200户,截至10月31日,开工建设200户,开工率100%;已完工200户,完工率100%。二、扎实做好秸秆禁烧工作

为实现“不烧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的禁烧目标,消除秸秆焚烧隐患,我局多次到帮扶村协助帮扶村委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宣传活动,共发放秸秆禁烧宣传单150多份,引导带动村民积极投入到禁烧秸秆的行动中,全力筑牢秸秆禁烧安全防线,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二、扎实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

我局高度重视节能降碳工作,一是组织干部通过新媒体观看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讲堂、公共机构节能降碳云展播等,多渠道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经验成效,同时鼓励干部积极参与线上答题活动,普及减碳节能常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二是开展“不铺张浪费 从我做起”行动。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好传统,树立节约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的思想,全面提高节能意识,营造节能低碳良好氛围,向干部和群众宣传勤俭节约,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

【篇二】

今年以来,**县坚持以**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面指导和统筹推进我县“双碳”工作。

(二)建立健全工作沟通协调机制。4月组织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年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县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县碳达峰碳中和**年工作要点》等相关文件。

二、组织实施“碳达峰十一大行动”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一是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目前光伏在运行项目装机总容量为71MW,其中铜升光伏电力为1MW以上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16MW,风电在运行项目为**县太阳岭风电场,装机总容量为40MW,同时光伏电站在建有**尚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项目、户用电站、扶贫车间屋顶电站等,预计新增装机容量4MW左右。在建天然气能源项目为**省天然气管网工程**--**支线项目(**境内),有望结束我县无管道天然气的历史。二是积极谋划新项目。目前正申报林光互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7个,预计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为260MW左右;抽水蓄能项目已签约,预计装机容量为1500MW。与中车**电力机车研究所签**县风电、光伏、共享储能等一体化新能源基地项目,与淮安嘉洲能源有限公司签约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项目。

(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一是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制定了《**县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突出工业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引进项目(含技改项目)向绿色低碳安全方向发展。重点抓好了金启公司尾气再利用项目改造、腾达砖厂转型发展竹产业等绿色低碳的技术改造。二是加大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截至目前,申请认定**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5家,认定成功3家(坤隆新材料、仁和制药、郑顺环保),申请认定**年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1家,结果尚未公示;申报省瞪羚企业1家(郑顺环保),入库国家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家,其中今年新增7家,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项,科技成果实施转化20余项,技术合同交易额9701万元,**省网上常设市场技术合同在线交易405万元。三是推进营商环境在线监测平台建设。我县营商环境数字监测平台集在线填报、智能评价、对标对比、专项剖析、整改提升等为一体,形成可量化、可分析、可比较的大数据平台,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支撑。通过营商环境数字化、常态化监督,不断改进优化各项指标,切实缩小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的距离。四是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搭建县级智慧旅游平台,“**县5G+全域旅游”信息化平台获得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大赛**区域赛二等奖,依托基础支撑,构建了“1中心、4平台、N个5G应用”的“1+4+N”5G+全域旅游信息化平台。推进景区智慧化建设,“5G+XR红色旅游—****秋收起义沉浸式体验中心”项目荣获**区域赛“5G+文化旅游”行业赛优胜奖。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一码游**”综合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推动“一码游**”成为服务游客、宣传营销、健康管理的智慧旅游平台。

(三)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一是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月19日在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二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一是开展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工作以及《**县**“风景独好”旅游名县》申报说明材料的汇编工作。深入推进省级生态乡镇和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梁塅村、游源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大塅镇获**年**省生态园林城市(镇)。三是推动我县绿色建筑发展。加大绿色建筑标准执行力度。今年以来,我县城镇民用建筑新开工项目17个,建筑面积44.37万平方米, 全面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基本级及以上建设标准,且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基本级)。城镇民用建筑绿色建筑比重达到100%,完成年度目标。

(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一是开展交通运输环境污染治理。出台了《**县水上交通运输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天柱峰景区所有船舶已安装船E行。二是推进新能源交通工具运用。鼓励运输企业购买更新新能源车,新增纯电网络预约出租车5辆,全县出租车新能源车比例达96%,客运车辆新能源车比例达80%。三是加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减少大气污染,靠港2小时以上船舶全部使用岸电,配备了四套岸电设施。

(五)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一是开展节能降耗进企业活动。以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深入工业园企业宣传生态文明和节能减排相关政策。二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成立“两高”项目清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年综合能耗在1000吨标准煤(当量值)的存量、在建、拟建的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项目开展大排查。经排查,我县无综合能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两高项目。

(六)循环经济降碳行动

一是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目前循环化改造方案已通过省、市发改委审批,后期根据方案稳步实施。二是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善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中心城区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推进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理的运行模式,全面补齐完善农村环卫设施,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三是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各类宣传活动共发放《**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读本**余份。组织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督导员进行专项培训5次,提高了分类指导员、督导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四是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聚焦重点环节、领域、区域,从生产源头、流通消费、产品替代、回收处置、垃圾清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强源头减量、规范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等工作,多次召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推进会,全面推进全县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七)科技引领创新行动

一是数字经济发展初见成效。数字产业化体量逐步壮大,8月新增4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计达到11家。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其中3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77家企业上云,1-9月我县网络零售额6324.52万元,同比增长53.4%。数字基础设施逐渐成型,已累计建成5G基站246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1.2个,该项指标在全市领先,500M及以上用户13814户,占总用户比28.7%,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达到225326户,占本地人口比为194.2%。二是推进绿色贷款工作。截至**年三季度,全县绿色贷款余额12.41亿元,比年初增加4.85亿元,增速64.14%,居全市第二,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从无到有,达到19.94%,居全市第一,占企业贷款余额的42.07%,居全市前列;

(八)固碳增汇强基行动

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我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正按上级部署和要求高位推动、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完成了我县三区三线即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正式划定,数据成果已通过质检呈交省自然资源厅,上交自然资源部审查。待三区三线审查完成后,再依据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要求在三区三线的基础上加快完成我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推进大塅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已形成初步成果;村庄规划已完成6个,其余村庄已全面完成前期调研并着手开展编制;已开展大塅镇全域第三轮现场踏勘调研,已确定4个子项目最终范围及建设规模,同时根据调研核实情况修改编制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子项目武宁水古桥段防洪工程,完成90%。隘口村,大塅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50%。滨河新苑改造提升完成90%,公墓山及烈士陵园改造已完成。农村饮水抗旱项目已完成。双红组级公路改造已完成。大塅村、公益村**年新农村项目已完成。三是坚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竹材精深加工三大绿色产业。积极支持尚朋电子、厚德模具、骏智机电等项目做大做强;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大塅西雅图黄精基地、棋坪鑫磊中药材、棋坪双港中草药、**官仓中药材等集中连片示范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重点培育支持西雅图、肆博业态、乳源精润等医药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数字医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一是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六五环境日、生态文明宣传月等宣传活动。二是积极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年4月,我县获得**省**年度公共机构节能考核优秀县。**年,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15家单位成功创建第一批节约型机关;**年,县住建局、县卫健委等15家单位成功创建第二批节约型机关;今年乡村振兴局、**局等6家单位创建第三批节约型机关,到**年底,将完成70%以上县属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工作目标。

(十)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

一是积极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年2月17日,**县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约,目前,双方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管理和技术要求,开展全县符合开发条件的林地调查,已形成基础数据库。二是完成省级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试点。今年7月份已完成GEP核算试点,建立了基于最新技术规范、核算办法和自动核算孪生平台的“1+3”GEP核算制度体系,首次对“一镇一村一业”优质生态资源进行系统核算,**县**年度GEP为364.48亿元,是当年GDP的6.40倍,全县单位面积GEP为0.24亿元,人均GEP为26.00万元,在全省已知开展GEP核算的县(区)中均居前列。

(十一)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质行动

一是做强生态工业“压舱石”。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竹精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生态产业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数字经济与生态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引进电子元器件、非手机类触摸屏等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和数字医药产业园一期顺利完工。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项目,箩趣物联网产品列入省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产品清单。引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标准种植中药材黄精并进行多种开发和精深加工。做强竹精深加工。紧抓“以竹代塑”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竹制电器配件、竹制餐具等产品。二是增添文旅融合“新动力”。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汤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打造湘赣边区域旅游目的地、康养产业试验区和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丰富旅游业态,重点创建秋收起义纪念地、汤里文化旅游度假区、天柱峰景区三个国家4A级景区,开发了尖尾峡森林探险漂流、七星岭滑雪场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红色研学。通过“研学+”来打造“来吧铜学”研学品牌,开创全域研学产业发展“**”模式。三是打好绿色生态“有机牌”。以“有机茶叶、有机蔬菜、有机水稻”为重点,大力推进特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构筑起包括中药材、茶叶基地等于一体的20万亩特色产业。全县完成有机基地认证面积达63万亩,通过有机认证品种达57个。攥紧茶产业“规模化”的拳头,截至**年7月,共有茶园11.7万亩,年产干茶3200吨,年产值达3.1亿元,共有茶叶企业35家、合作社11家。壮大林下经济,大力发展黄精林下仿生种植,将“黄精”变“黄金”。目前全县优质黄精种苗繁育、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20多处,黄精人工种植面积5万余亩,占**省黄精种植总面积的66%。已经形成集“育苗、种植+精深加工、销售+餐饮、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完整黄精产业链。**黄精从种植到深加工已经发展了九大系列产品,从原材料到产品已经增加了5-7倍的价值,黄精产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高质量承办了全省林下经济现场会,**黄精、**食用菌等特色林下产品唱响全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能降碳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够。**以中小企业为主,在推广节能降碳技术上,因技术局限性、企业成本等多方因素影响,推广应用还存在短板。

二是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不完善,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项目总量和绿色技术研发少。

三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仍需加强。“双碳”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发力,切实推进“双碳”系统性、整体性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大力发展和使用新能源。按照“谋划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将新能源发展与“三大”主导产业、特色旅游、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新能源、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打造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资源、提高效能,助力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大力推动企业“小升规”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依托“重创工程”扶持实施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升级项目,抓好我县新产品开发工作,提高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

三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引导企业开展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广先进的减碳、降碳、低碳工艺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重点抓好重点企业绿色低碳技改项目。

四是推进落实林业碳汇开发交易,尽快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变现。

【篇三】

受市政府委托,现就本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作推进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如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两年来,总书记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和对外宣示,并亲自部署推进。对上海而言,“双碳”工作意义尤其重大,上海作为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实现“双碳”目标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已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让低碳成为生态之城的鲜明标识。

一、本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和成效

本市始终高度重视节能低碳工作,在“十一五”就成立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节能减排控碳工作,连续三个“五年”都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任务。总结下来,主要开展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按照“条块结合、责权一致”原则,将全市节能指标合理分解至各区和重点行业部门,并层层落实到重点用能企业。建成并持续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目前覆盖楼宇2184栋,覆盖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年起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先后制定200多项能源管理标准指南,建立了从节能审查到验收闭环管理的新建项目用能准入制度。

二是持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品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综合运用差别电价、环保、质量、安全等多项措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年以来每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000多项,每年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

三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面完成中小燃煤锅炉和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引入外来绿电,并积极推广本地非化石能源,目前全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上升到17%,**年全市新增风电、光伏装机56万千瓦,约为**年新增规模的两倍。

四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开展“能效领跑者”和“百一行动”(平均每年节约1%用能量)工作。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79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5万辆、新能源出租车1.9万辆。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达831公里,中心城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73%。新建建筑全部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累计推进绿色建筑3亿平方米,占全市建筑总量约18%。

五是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循环试点示范。自**年11月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以来,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连续八年100%完成履约。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从去年7月16日顺利启动上线交易至今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1.95亿吨、85.6亿元,配额成交价58元/吨。出台《**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探索以立法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区、低碳社区等一批试点示范。率先以地方立法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全市已建成15个集散场、198个中转站和1.5万个回收服务点,初步形成全覆盖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六是着力提升碳汇能力。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郊区林地和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全面建成,7个郊野公园先后建成开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公园532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

从节能降碳成效来看:碳强度持续下降,高碳化石能源占比明显下降。目前全市万元GDP碳排放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年以来,万元GDP碳排放累计降幅超过50%。煤炭所产生碳排放占比明显下降。煤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市碳排放总量比重从**年的59%下降至**年的43%。电力结构呈现较显著的低碳化趋势。通过合理控制煤电,大力发展和引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积极发展天然气,绿电(外来电中的非化电力及本地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达35.6%。

在市人大的支持下,本市先后出台了《**节约能源条例》《**建筑节能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等文件,为“双碳”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上海未来实现“双碳”目标还面临着能源消费增量需求较大、重化工业进一步调整难度较高、可再生能源资源不足和通道有限等现实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突破和攻坚克难力度。

二、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下一步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本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考虑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深入贯彻“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去年9月,本市成立了由龚正市长担任组长的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双碳”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推进。当前,本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主要包括一套政策、十大行动和四项支撑。

(一)构建一套政策体系

对照国家文件要求,构建本市碳达峰碳中和“1+1+8+13”政策体系。“1+1”是两份顶层设计文件,即《**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是全市碳达峰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8”是重点领域和区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包括能源、工业、新基建、交通、建筑、“一岛一企”(**岛和宝武集团)及重点区域等;“13”是各项保障方案,包括科技支撑、氢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碳汇、绿色金融、财政、价格、督查考核等。目前,两份顶层设计文件已于7月由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21份配套政策文件中能源电力、氢能产业、绿色金融、科技支撑等文件已发布,其他大部分也基本完成制订,将在年底前陆续出台。此外,各区相关贯彻落实方案也进入衔接阶段,即将陆续发布实施。

(二)着力实施十大碳达峰行动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全面实施“光伏+”工程,加快推进奉贤、南汇和**三大海域风电开发,加快推进深远海风电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外大型非化石能源基地,加快推进外电入沪通道项目。到2025年,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增加至400万千瓦和260万千瓦,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0%,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25%。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合理控制发电用煤,加快推进落后燃煤机组高效替代和清洁化改造,组织实施高温亚临界节能改造,探索在燃煤电厂等推广应用二氧化碳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加快储能、氢能、智能微网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持续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调控能力。

二是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扎实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区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将“十四五”全市节能目标合理分解至各相关部门和各区。将单位增加值(产值)能耗水平作为规划布局、项目引入、土地出让等环节的重要门槛指标,优化完善节能审查制度。深入开展节能挖潜。推进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加快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继续实施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和“百一”行动计划,每年实现节能量30万吨标准煤以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50个以上。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严控数据中心总量规模,提升数据中心单位产出和能效准入门槛,新建项目单位机架PUE不高于1.3,每千瓦年产出不低于20万元。

三是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培育绿色低碳前沿技术、高端装备等10条子赛道,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滚动编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和淘汰类)》,持续优化调整制造业结构。推动钢铁、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加快推进宝山、**和吴泾等重点区域转型升级。持续推动钢铁生产工艺优化,探索零碳炼钢等创新举措。优化石化化工行业产能规模和布局,提高低碳原料比例,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推进以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碳中和关键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园中园”建设。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对涉及城市安全保障等确需建设的项目,严格实施市级部门联合评审机制,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

四是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提高新建建筑绿色低碳门槛。在新建建筑全面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十四五”期间落实超低能耗建筑不少于800万平方米。加快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持续完善大型建筑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实施能耗公示和定额管理等制度,“十四五”和“十五五”推进存量建筑节能改造80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平均节能率15%及以上的达到600万平方米。积极推广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建建筑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建政府机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50%,其他建筑不低于30%。同时,推动既有建筑安装光伏,到2025年,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到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

五是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长三角内河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从目前49.6%进一步提升至52%,海铁联运箱量翻一番。坚持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到2025年将达到960公里。积极优化设施环境,推动慢行交通发展。到2025年中心城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提高到75%。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和绿色基础设施。到2025年,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十四五”期间新建各类充电桩20万个,建成加氢站70座。

六是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坚持“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再生利用”,加快建设循环利用体系,努力实现全市固体废弃物近零填埋。完善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在目前已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打造循环型产业体系。全面推行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推动重点园区率先实现“固废不出园”。推进建设领域循环发展。推动节约型工地建设,推进拆房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到2025年,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810万吨/年。强化土地和资金政策保障。推动各相关区(管委会)安排1%产业用地用于支持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分批发布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白名单。

七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结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推动形成更多创新成果。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市级科技专项,制定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布局,重点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新型能源技术、工业和产业低碳及零碳技术等方向。围绕深远海风电、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绿氢、零碳炼钢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展攻关。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积极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创新机构,到2025年,推进重组建设、优化完善10个碳中和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5个绿色技术创新中心。

八是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持续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到2025年新增公园600座左右,总数达到1000座以上,公园绿地面积增加2500万平方米。加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力度,加快推进“1+5+2”重点生态走廊建设(黄**-大治河生态走廊、五个新城环城森林、**滨海地区和**环岛森林等),今年年内新增森林面积5万亩,到2025年累计净增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

九是绿色低碳全民行动。通过市民低碳行动等宣传,加快碳普惠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与公众绿色低碳行为,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举办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和成果博览会(上海碳博会),搭建产业链贸易平台,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顶尖影响力的标杆性碳中和主题展会。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支持钢铁、能源等重点领域企业制定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方案,积极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

十是绿色低碳区域行动。支持重点区域率先低碳转型,推动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样本。推进**世界级生态岛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努力打造**中和岛、**低碳岛和横沙零碳岛。支持宝武集团宝山基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

(三)完善四项基础支撑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尽快制订发布覆盖本市各领域、各行业、各行政区、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夯实统计基础,提升数据质量。

二是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组织开展碳中和、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等地方性法规制订修订的前期立法研究,研究提出本市碳相关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并逐项推进制订实施。

三是完善经济政策体系。优化完善市节能减排资金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对节能改造、新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等支持力度。制订出台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项政策方案,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项目、技术和相关行动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家部署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机制。

四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深入实施《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着力激发绿色金融市场活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扩大绿色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等规模。支持浦东新区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创新。深化建设碳交易市场,拓展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