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校外教育阵地创建工作经验总结3600字
努力打造青少年节假日的快乐大本营
从1999年起,**区关工委在**街道(原**镇)**小学所在地的十几个行政村先后建立了少年儿童校外教育阵地,命名为“假日学校”。十余年来,从一个村开始,到一个乡镇的铺开,再到全区各街道、乡镇乃至部分企业的全面推进,使“假日学校”成了孩子们喜欢、家长欢迎、社会各界肯定的校外教育阵地。目前全区有各类“假日学校”80所,遍布城乡各地,参加“假日学校”活动的孩子始终稳定在4000人左右,在“校”活动平均时间为一个月。**年获得了“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回顾“假日学校”从创办、巩固和发展的这一历程,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发挥关工委组织积极主动尽责的精神,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途径,是“假日学校”发芽、生根、开花的重要保证。
一、主动尽责,不断探索“假日学校”发展途径
中小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全年长达170余天,双休日和暑寒假各占二分之一。孩子们节假日的生活、教育和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状况,**区关工委主动尽责,从创办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入手,逐渐发展到创办“假日学校”,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适合“假日学校”发展和提高的思路与对策,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统一思想认识,是创办“假日学校”的前提。一是全日制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等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对滞后,为构建“三结合”教育格局,关工委必须主动出击,寻找行之有效的结合点。二是重智轻德,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关工委应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平台,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阵地。三是针对学生由于较长的节假日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关工委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们渡过丰富多彩的节假日创造良好的条件。统一了思想认识,“假日学校”的前身——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就应运而生。
2.村(社区)为依托、鼓励自愿者积极参与,是“假日学校”巩固发展的保障。为了使“假日学校”这一品牌做大做好,我们经过探索、总结,确立了“村和社区为依托、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办学思路。“村和社区为依托”,就是将“假日学校”办在村或社区里,并明确村或社区党支部书记为“假日学校”的校长;“鼓励志愿者参与”,就是动员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承担起具体策划、全过程参与“假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3.让“假日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快乐大本营,是“假日学校”追求的目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努力做好区委区府的参谋,从“假日学校”的办学宗旨、办班思路、社会与学校及有关各方责任、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办好“假日学校”的若干意见,并以区委办、区府办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街道、乡镇。文件下发后,我区“假日学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有了重大突破,丰富的“校”内生活、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大本营。
二、联动各方,不断扩大“假日学校”办校队伍和教育资源
尽管关工委组织及其以“五老”为主体的组成人员有其政治、经验、亲情和时空等诸方面的优势,但要坚持办好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各类“假日学校”,单靠“五老”这支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鼎力相助和合力联动。
1.充分调动村(社区)干部办“校”积极性,担当起“假日学校”办学主体的责任。虽然街道、乡镇关工委在办好辖区内的“假日学校”过程中能起到重要作用,但要做到“村(社区)为依托”,调动村和社区干部的积极性,要他们担当起办学主体的责任尤为重要。区关工委通过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邀请参加区关工委每年一次的动员大会和表彰大会,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假日学校”办得更好。
2.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努力为“假日学校”搭建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虽然“假日学校”的设施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但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组织形式新颖的实践教育活动和开展文体活动等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我区各级关工委积极挖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假日学校”服务。第一是利用30余家区级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比如郭巨的总台山烽火台、**地震科普馆等。第二是驻**部队及公安武警等单位。第三是争取现代化大企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丰富了“假日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参加“假日学校”活动的热情。
3.充分吸纳社会志愿者为“假日学校”服务。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假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假日学校”的生气和活力。近几年来,服务于各校第一线的有街道(乡镇)党政干部、“五老”人员、社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乡村医生、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保安协警、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民间艺人、中小学在职教师,甚至还有外籍人士参与。如此丰富的“教师”资源,为我区营建孩子们节假日快乐大本营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广泛吸纳愿为“假日学校”服务的志愿者过程中,我们突出抓了几支骨干队伍。首先是“五老”队伍。我们认为,凡关工委组织或牵头的所有活动,均应有“五老”参加。**年暑期,全区就有667名“五老”人员参与“假日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五老”在“假日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工作,部分有一技之长的老同志还上课辅导。第二是大学生村官。每年我区总有90名左右的大学生村官活跃在“假日学校”这块阵地上,他们有的当“执行校长”,有的担当了活动的组织和具体的教学工作。第三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年我区中小学教师参加“假日学校”服务的达581名之多。在职中小学教师把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到“假日学校”,有效地提升了“假日学校”的办“校”水平。第四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经过岗前培训,充分发挥他们既具有青春活力又有善于和中小学生沟通的优势,发动和组织他们为“假日学校”服务。第五是其他热心人士。这里有党政干部、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职工及能工巧匠等。**年就有415名各方面热心人士服务于“假日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第六支队伍是保安人员。“安全”这二字重于泰山。全区参加**年“假日学校”安保工作的人员共达226人,基本保证每所“假日学校”有2人以上担任这一重任,从而确保了“假日学校”办学期间的安全。
三、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假日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1.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办好“假日学校”的首要条件。凡是区关工委召开的全区性有关“假日学校”的会议,区领导是没有一次不参加的,而且每次都能作针对性很强的讲话,并以区委办区府办名义下发了《进一步办好假日学校的若干意见》。街道、乡镇领导对“假日学校”的重视不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他们有的逐个走访各“假日学校”,有的还亲自为小朋友上课、颁奖。对于“假日学校”必须开支的办学经费,各街道、乡镇每年都能按时下拨3000——5000元的经费。至于社区和村干部对“假日学校”的重视程度,几乎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
2.争取各方支持是办好“假日学校”的必要条件。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如果没有科普类校外活动基地,如果没有一支科普类辅导员队伍,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地震来临时那种地动山摇的感觉,无法尝试逃生的方式方法。如果没有解放军、公安消防干警等力量的介入,有关“假日学校”就没有“沙场点兵”的感觉,就没有近距离接触“110”的机会。另外“假日学校”以冠名的形式接受社会的资助,如果没有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正因为我们受到了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才保证了我们的“假日学校”办得一年更比一年好,办成了青少年想去愿去的“校”园、乐园。
3.“五老”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办好“假日学校”的最基本条件。我区“假日学校”之所以能长期坚持,而且在不断扩大与提升,这与广大“五老”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关工委作为“假日学校”的主体力量,从试点创办到发展提高,“五老”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涌现了一批批的先进典型和工作亮点。如**街道一批以双休日为主要活动时间的常年性“假日学校”;白峰镇“假日学校”“菜单式”的课程安排;春晓镇“假日学校”后来居上;霞浦、大碶、新碶、戚家山、**、梅山等街道、乡镇的“假日学校”每年都能亮点纷呈,这都离不开“五老”的积极作为和无私奉献。所以说调动“五老”队伍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办好“假日学校”的最基本条件。
虽然我们在创办“假日学校”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仍然很多。比如,面对节假日大量的补课热,我们的力量还显得比较单薄;由于“假日学校”阵地(教室)限制,成了扩大招生的瓶颈;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同一教室里参加活动向“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建立相对稳定的“假日学校”志愿者队伍,需要我们作一个长远的思考。总之,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将继续探索,努力工作,更好地建设好“假日学校”这一惠及社会、家庭和孩子的实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