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校主体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在党校主体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新质生产力理论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立新与破旧、系统与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自主与开放、发展与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下面,结合近期各位老师的授课和自己学习工作实际,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述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全国共性和各地个性的关系。从哲学层面看,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说。从国情层面看,因地制宜是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国土广民众,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看,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高精尖”,也有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各地发展阶段不 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亦应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重复建设,积极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务实新路。 二、处理好立新与破旧的关系,统筹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这一论述强调了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亦即“破”与“立”的关系。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看,“新”与“旧”、“立”与“破”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关系,如何处理这两对关系事关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深层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旧中生新,新中含旧,新旧并存,益新而损旧。从我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看,先“立新”后“破旧”是一种更稳妥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带来的震荡与代价较小,能更平稳地推动历史发展。要科学“破旧”,即等发展条件具备和时机成熟时“破旧”,对于当前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超前或消极滞后,一旦旧的破了,新的立得不够,经济就会面临难以承受的阵痛压力和下行风险。我们要学会运用“先立后破”的原则来破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面临的方式转变、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出现的难题,坚持适度原则和循序渐进,坚持目标导向,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三、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整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之一;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善于处理生产力系统与其构成要素的重大关系。系统与要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所谓系统,就是指由各种事物或其各种关系、现象、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或总体。所谓要素,就是指参与这种整体性联系并构成整体的各特定事物,或者各特定的关系、现象、过程。按照经典解释,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我们要善于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间的关系,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一方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