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开展“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综述
“放管服”释放新红利
——国办开展“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综述之一
“真没想到,效率这么高。”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家具企业主曾庆蓉近日拿到营业证照后说。曾庆蓉在蓉江新区工商局办证服务窗口递交申请后,仅用了两天时间就走完了审批流程,顺利办下了证照。
快些更快些,便捷更便捷。行政审批改革、投资审批改革、职业资格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收费清理改革……“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改革的政策红利得到持续释放。
三管齐下 激发社会活力
近来,广州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飞机整机进境维修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和飞机维修进境流程的简化与通关成本的降低分不开。以前,企业办理飞机进境维修担保手续需要经过三级审批,花费大量精力。现在审批流程简化了,企业当天交上担保资料,第二天就能完成审批。
政府多放手,市场出好手。“放管服”改革改善了市场环境,降低了投资创业的制度性成本。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由2014年的第九十六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七十八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既要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也要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手”但不“甩手”。
分9批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分3批取消32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累计接近90%……2013年以来,“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障碍少了,活力来了——
“男采桑,女养蚕,三十天,见现钱”——祥云县是云南省10个蚕桑核心基地县之一,种桑养蚕是不少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祥云县的蚕农们却曾因“鲜茧收购资格认定”而遭遇到有蚕茧却卖不上价的尴尬。
去年4月,商务部下发《关于做好取消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后续工作的通知》,全面放开全国蚕茧收购。国务院督查组在云南了解到,取消“鲜茧收购资格认定”事项后,以往鲜茧市场封锁得以打破,外地企业可以到鲜茧产地进行收购。2016年,祥云县等地的鲜茧收购平均价格,从取消前的每公斤35.69元增加到43.15元,促进了蚕农增收,市场活力得以激发。
成本低了,效益好了——
贸易便利化是海关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关键词。海关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全部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在2015年开展对查验没有问题的外贸企业免除吊装、移位、仓储等查验费用试点的基础上,2016年4月1日起推广到全国,降本增效明显。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国累计免除费用约5亿元,惠及企业约16万家。
服务新了,创业多了——
“13个工作日就能开票运营了,原以为至少两个月。”不久前,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公司的福建福清人施三妹说。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两年多,“放管服”改革有效带动创新创业。截至2016年底,自贸试验区新登记市场主体2.78万家,注册资本9619亿元人民币,新增市场主体数超过设立前历年总和。
中国改革开放欢迎世界人才共同“筑梦”。为吸引更多顶尖创新人才来华,外国专家局组织实施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工作,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为外国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协同推进 科学转变职能
813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结构持续优化……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同比下降两位数的背景下,我国去年在利用外资方面交出一份亮丽答卷。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集中体现了“放管服”改革协同推进的强大能量。
放——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最新征求意见稿将限制性措施减少至62条;管——创新外资企业管理体制,将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服——持续优化服务,让外资企业感到比在母国投资还多的便利。
“放管服”改革是个技术活,如何放、怎么管、在哪儿服,考验管理者的智慧。既要落实放权的责任,也要堵住监管的漏洞,更要补齐服务的短板。“管”得好才能“放”得彻底,“管”不好“放”也会受限制。把握好三者的关系,才不会走进“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
“放”,聚焦增活力、添动力。
“网上选择中介服务,真的很轻松。”湖北金九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负责人邵楠在网上办理业务后说。为引导中介机构规范经营,湖北建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实现“零门槛、零限制”入驻,明码标价。邵楠发布了一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需求,很快收到10余家环评中介机构的反馈,很方便地选择了一家机构。
简政放权效果好不好,市场主体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对照改革后企业申请开放的时间压缩了多少、项目审批提速了多少、群众办事方便了多少等指标,“放管服”改革注重实效。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行为进一步规范,去年第四季度,实现所有审批事项“零超时”。
“管”,注重针对性、有效性。
不久前,山西忻州一家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接到银行电话称,企业进入经营异常名录,再不处理就要冻结公司账户。该负责人赶紧询问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原来是由于该公司没有按时公布年报,而被列入了异常经营名录。“一处异常就处处受限,以后可真要注意了。”该负责人说。
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门槛降低让市场主体大幅增加,经营业态也日趋复杂。“宽进”大步向前,“严管”紧跟其后。2015年10月,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累积归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各类信用信息近12亿条。依托该平台,50多个国务院相关部门建立了“红名单”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奖惩联动,“一处受罚、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效应初步显现。
“服”,找准真需求、真痛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越来越多国人“走出去”旅游,对办证、通关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方便出入境往来,全国公安机关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其中,我国与多国就持普通护照人员往来互免签证或简化签证手续达成制度化安排,截至目前已与130个国家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
上下齐心 改革落到实处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河北就发出作风整顿的号令:“对履行职责不力、影响市场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要揪住不放、倒查责任。”真功夫见实效果,在54个省级机关窗口单位实行了“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的“四零”服务承诺制度,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放管服”改革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变革,上下同欲者胜。这项改革纵深推进,既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又要有大道至简的智慧,在政府“自我革命”的过程中破除市场经营的羁绊。
“放管服”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全面开放防雷装置检测市场,给企业送去“真金白银”的减负红包,中国气象局主动“削权割肉”推动“放管服”改革。据测算,通过减少两项防雷资质许可,整合防雷工程许可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每年可使20多万个工程项目避免重复许可,可缩短办理时间约40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革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便利,而且切断了中介服务的利益关联,铲除了腐败土壤。
“放管服”需要能工巧匠的智慧。
一些拥有某些行业资质证书的人,把证件挂靠在企业,“只出证不出工”,领取不菲的报酬——曾经,类似“挂证”现象并不少见。这一行为不仅有损诚信、扰乱市场秩序,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社会所诟病。为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根治“挂证”并不容易:如果一味跟在后面围追堵截,限于人力精力,效果注定不佳;如果完全放开、取消考证,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又面临资质缺失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一个“放管结合”的方案初现端倪:先是“放”,取消那些可有可无的资格证书;再是“管”,在一些专业性很强、必须设定相应资质的领域,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
“放管服”需要敢闯敢试的创新。
“如此经营,会不会被罚?”不久前,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一家早餐摊的老板很忧心。原来,这家小摊的早餐分量只分大小,没有明码标价,与消费者发生纠纷被投诉了。他了解到当地政府的新服务后,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放下了:“零跑动、零收费、零罚款”服务,只要能改正,不一定罚款。
监管不是为了罚款,而是促进市场主体更规范。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创新试点“零跑动、零收费、零罚款”,争取让企业一次上门或者就在网上完成办事,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推出全国首份“横琴与港澳差异化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这项创新中,“零”不是放弃管理,而是通过推动政府服务理念的变化,为企业营造更多便利。
国务院办公厅“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正在开展,各地区、各部门正在发生更多精彩的改革故事。我们相信,“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将给企业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动力。
打掉创业兴业拦路虎
——国办开展“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综述之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背景下,一些不合规、不合理的职业资格不该成为就业创业的门槛。近年来,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改革成为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分七批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占国务院各部门设立的许可认定事项的70%,最大限度激发了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为创业创新清障搭台。
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建立职业资格目录清单
“从无证上岗变成了合法执业。”房产中介经纪人小张说起自己身份的转变,至今仍感惊喜。小张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多份职业,目前在一家房地产中介,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很快就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虽是优秀员工,小张却依然有些忐忑,因为并未取得“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老觉得自己是“黑户”。房地产经纪人准入类职业资格取消后,小张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工作干劲也更足了。
像小张一样体验到就业门槛降低的,还有多个领域的从业人员,注册税务师、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矿业权评估师、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资格……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七成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被取消,同时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的建立正在加速,保留的职业资格将实行定期更新和动态管理,在清单之外,各部门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则不许新设各种资格“头衔”,从源头上管住职业资格“户头”。
在“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中,记者发现,许可认定事项的削减不仅促进了人才就业,也减轻了创业负担,激发了创业热情。以房地产经纪行业为例,以前开设一家门店往往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该项职业资格的取消直接降低了开店门槛。
“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逐年削减实际上是对人才的松绑,也体现了政府部门由人才管理者向公共政策服务者的转变。”专家认为,职业资格许可认定的削减,有利于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各类就业创业人才的积极性。
如何让减下去的职业资格认定不再卷土重来,也是此次国务院办公厅“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督查中一些企业反映,有些早已取消的资格认定或以培训方式或以别的名目改头换面继续向企业收费,企业一般也不敢不交。清理到位,防止反弹,需要“回头看”的常态化督查机制。人社部去年底印发了开展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回头看”的通知,对于已经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进行跟踪督查,确保清理到位。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对于违法违规设置实施的职业资格事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整治“挂证”“助考”乱象,营造就业创业公平环境
支持创业兴业,既要“削减”,也要“打击”。职业资格许可与认定领域盘根错节,寄生了诸多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有“挂证”的,有“卖证”的,还有“助考”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和一些企业通过“挂证”牟利,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则干起了先“助考”或“卖证”、再牵线搭桥“挂证”的“一条龙”业务。
建设、食品药品、消防、环保、专利代理等领域属于“挂证”问题较突出的领域。督查中,某建筑行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挂证”现象对合法合规企业造成了很大伤害:“一些滥竽充数的企业通过这种违法方式来降低成本,对公平竞争十分不利,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可见,清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同时,更要斩断这些背后的利益链。
随着许可认证的逐年削减,“挂证”“助考”需求本身也在下降,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压缩了一些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设卡”寻租的空间,这本身就是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同时,近年来职能部门已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清理打击力度正逐步加大。对于涉嫌提交虚假申请材料骗取证书、涉嫌挂靠证书等情况,经调查属实的,一律取消注册证书。例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规定,“挂证”者一经核实,一律注销注册,3年内不得重新注册;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开展“挂证”专项治理活动,2014年以来共查处335人,全部录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并在有关媒体曝光。
根治“挂证”“助考”等乱象,仍需继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查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要进一步开展联合抽查,集中查处一批、曝光一批,情节严重的要对当事人、当事企业、违规中介、主管部门进行全面追责。惩处“挂证”“助考”等乱象还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相关部门也正在逐步打通信息孤岛,加强信息共享,把职业资格信息、人员注册信息、企业资质管理信息等能公开的全部公开。此外,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建立“挂证”黑名单,适时纳入全国诚信体系,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
一方面门槛“降”了下去,另一方面水平还要“提”上来。职业资格制度改革降低了一些领域就业创业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劳动者职业技能要求的降低。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才是关键要素,构建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职业培训将我国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长陈蓓表示,“一方面减少职业准入限制,另一方面要把职业水平的培训和评价体系建立起来,让劳动者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也能拥有相应的职业上升通道。”
来自北京大兴农民家庭的小伙子王帅,初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学习,经过数年不断努力,在2014年获得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全国选拔赛冠军,又在2015年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数控车项目优胜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现在成为北京化工集团的首席技师。从普通初中毕业生到首席技师,王帅的经历充分说明,有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水平考核体系,人才宝库方能大大充实。
为培养更多王帅这样的“金蓝领”,人社部近年来在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同时,也在抓紧研究完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并做好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制定不同职业技能等级享受相应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创业等补贴政策,更好地搭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随着人力成本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减,但要看到,中国的技能人才潜能巨大,人才红利正在慢慢培育。完善职业培训评价体系、搭建多种职业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向中国智造大步迈进。”陈蓓说。
门槛低了 手续少了 创业多了
——国办开展“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综述之三
今年4月,全国首张34证合1的“一照通”营业执照在广西防城港市发出。在此前“六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新执照整合了20个部门共34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同步审核、信息互认、多证合一”模式,提供“一照通行”的便捷服务。
商事制度改革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国务院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改革举措,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更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企业的改革获得感不断增强。
准入简化,激发市场活力
“没想到这么快能拿到证,真是一个惊喜!”近日,手握《经营许可证》的武汉同仁美康大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军感叹。以往办这张许可证要交40种申请材料,半年才能办下来,现在申请材料由40种缩减为17种,3天就能拿到手。
简政放权,“简”字当头。商事制度改革的“简”,核心在于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给企业准入提速。相关部门瞄准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束缚企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能简化的手续尽量简化,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
由“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企业注册便利度大幅提升。“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企业名称预核准电子化办理……一系列实打实的改革措施,全面降低了创业准入的制度成本,提高了企业注册便利化程度。
由“三证合一”到“多证合一”,各类许可证大幅精简。自2015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以来,各地区积极探索创新,继续精简各类许可证。从最早的“三证合一”到现在的“三十四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不仅体现在“多”的数字上,更重要的是在“合”的动作上,通过“合”简化市场准入手续,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创业创新。
由“多证合一”到“证照分离”,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面总结“多证合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将116项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取消或简化,打消企业“无照经营”的顾虑,破解了“准入不准营”的难题。
进退之间,活力增添。2016年,全国新增登记企业同比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1.51万户,比2013年改革前每天新登记0.69万户的水平翻了一番。如果加上个体工商户,全国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达4.51万户,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实现爆发式增长,对加快新动能发展和吸纳就业发挥了显著支撑作用。
科学监管,规范竞争秩序
今年3月,江西省“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督平台正式启动。操作自动留痕、多层级办理、智能提醒、随时随地办案……平台有效解决了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执法扰民”等问题。
给市场放权不是放任,而是腾出手来加强监管。放的力度大了,范围广了,管的要求就提高了,难度也增强了。商事制度改革做好“管”的文章,主要是从过去以审批为主的准入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针对性,让市场活而不乱。
改革监管体制——
以往,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痼疾加重企业负担,也造成很多不公平。针对人盯人、普遍撒网的监管方式,各地区积极探索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模式,推动市场监管体制创新。目前,全国已有1/3以上的副省级市、1/4的地级市、2/3以上的县实行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
如何实现跨部门综合?江苏省南京、盐城、泰兴等16个试点市县在深化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的基础上,又在城市管理、商务、旅游园林等领域探索跨部门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
创新监管模式——
“想查谁就查谁”“想由谁查就谁查”“想怎么查就怎么查”……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个别人员任性执法,不仅饱受市场主体诟病,而且容易因选择性执法产生权力寻租。为规范执法行为,“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被应用在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的执法中。
近日,上海市食药监局根据法定职责和市、区两级食药监管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制定并公布《上海市食品药品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了随机抽查事项、频次等,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现阳光执法。
强化监管手段——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放宽市场准入的背景下,信用约束尤为重要,“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然而,由于不同监管部门数据不共享,形成政务信用信息孤岛,让一些市场主体钻了空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扰乱市场。
怎样发挥监管协同性,织就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2015年10月,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线,目前累计归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各类信用信息近12亿条。各部门依托该平台建立“红名单”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奖惩联动,“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效应初显。
改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放管服”改革核心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商事制度改革中,怎样才能做好服务的“行家里手”,更好支持创业创新、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各地各部门展开了不同探索。
听民意,服务企业靠主动。
从政府部门“端菜”,到市场主体“点菜”,是“放管服”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以前,政府一些服务不到位,多是由于不够了解企业的真需求、真痛点,没能“对症下药”。主动走近企业,倾听企业心声,掌握企业需求显得格外重要。
近期,厦门集美区“税收深化改革,助力民营企业发展”主题座谈会在集美区政府召开。国地税、工商联、民营企业、银行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进行了一次敞开心扉的真诚对话。有了这样的座谈会,企业反映诉求、解决难题多了一条更直接有效的渠道。
建数据,精准服务有抓手。
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小微企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小微企业“出生容易成长难”,需要政策层面的更多关注,“扶上马送一程”。然而,扶持哪些小微企业、怎样扶持,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
为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工商总局小微企业名录2015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并于今年3月进行改版升级。新版名录进一步丰富了系统内容,在增加小微企业库集中查询、企业享受扶持信息集中公示等功能的同时,增设统计分析功能以及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等,努力实现服务大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设目标。
搬上网,服务提速有保障。
为了开一张证明,来回几个部门、奔走好几天都办不下来……企业经营中的类似遭遇在以往并不少见,影响了经营效率。不少细心的企业发现,近年来,政府网站变得越来越好用,数据传递多了,企业跑腿少了,办理很多申请和证明不用再去现场窗口,网上递交相关材料后就能办好。
“以往办理酒类零售许可证,需要来回跑窗口。现在所有材料都在网上申报,审批文书快递给我们,真比以前方便多了。”近日,负责为上海全家便利店办理证照的陈练超说。陈练超感受到的便利,来自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的“全网通办”改革。包括金融贸易、食品药品等14个部门、104个区级审批事项,全部提供“全网通办”服务。
更快的速度、更低的门槛、更优的服务……商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得到市场主体一致点赞。商事制度改革的继续推进,将进一步为企业松绑解绊,与其他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一起,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更大热情。
监管迈向“升级版”
——国办开展“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综述之四
简政不减责,放权不放任。随着“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政府管理正在进入放得更开、减得更多、管得更好的良性循环。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2016年全面推开,今年将实现全覆盖,既让企业心存敬畏,又约束执法者监管行为;全国13个以上副省级城市、14个地级市、23个以上县,实行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破解了多头执法问题,减轻了企业负担;已有515.07万户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336.41万名“老赖”登上了“黑名单”,其中被依法限制任职7.11万人次……
2016年我国营商环境在189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排名第七十八位,较3年前提高了18位。成绩背后,是政府监管大步迈向“升级版”:体制改革加速、模式不断创新、手段持续强化,确保市场活而不乱。5月上旬,本报记者跟随国务院办公厅“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组,奔赴全国多个省份,查找问题,发现经验,见证了监管体制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
提速公正监管 挡住寻租黑手
“请工作人员启动随机摇号。”随着北京市东城区国税局局长尚旭一声令下,屏幕上的名单开始滚动。几秒钟后,屏幕上依次显示随机抽取的市场主体和相关执法人员名单。“‘谁查’和‘查谁’随机抽取,杜绝了选择执法、人情稽查”,尚旭说道,“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让执法权力寻租无门。”
“‘双随机’监管的关键是‘随机’,检查人员是随机的,被检查对象也是随机的,通过计算机系统排列组合,形成无法人为干预的‘黑盒子’,能很好地打破原来监管模式下可能产生的灰色利益链条。过程和结果的公开是‘双随机’透明化的重要保证。”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陈永局长介绍道。
“‘一单、两库、一细则’是‘双随机、一公开’的基础,指的是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随机抽查工作细则。这一做法让‘双随机’执行起来更规范。”陈永说,“在实践中我们还将‘信用监管’‘风险监管’引入了‘双随机’,对市场主体进行信用分类,从而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同时也运用大数据,将市场主体的投诉记录、违法记录、负面舆情等进行风险分析,及时启动针对特定行业、区域和主体的‘双随机’抽查。”
将“人情执法”拒之门外,让“熟人圈子”不再管用。作为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双随机、一公开”充分体现了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简约性,大大促进了依法行政、执法公正。目前,全国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均已按要求拿出“一单、两库、一细则”,全部执法部门有望在2017年底实现随机抽查事项“全覆盖”。
创新综合监管 祛除执法痼疾
“以前是什么情况?常常是这个检查部门前脚刚走,后脚那个部门又来了,真是疲于应对。”在督查时,湖北襄阳高新区一位企业负责人这样比较,“现在检查部门‘组团’来检查,各个检查事项尽量一次性检查完,对我们来说,打搅少了,企业能更加集中精力,专心谋发展。”
“13个部门管不好一张小广告”“渣土车有11个部门在管”“城市垃圾七八个部门在管”……前几年,市场监管职能交叉与缺位并存,饱受各方诟病。
破解“鱼龙混杂”“九龙治水”难题,关键在一个“合”字。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合响应和协调机制,让几个“大盖帽”形成一个“大盖帽”,消除重复执法,堵住监管“缝隙”。
“过去不少人在卫阻河饮用水源上游大肆挖塘养鱼,污染饮用水源。环保、农林水务、城管等部门来过多次、都想解决,但各说各的、各干各的,就是管不好。”在贵州福泉金山街道办事处,居民金德芳说起以前的情况很无奈。
“官多不管事,人多饭不熟”。福泉将原交通运输等4个部门的11个执法机构整合成4支行业性综合执法队伍;执法机构由33个减至19个,机构精简42%。按照“编随人走,人随事走”的原则,将部门执法人员编制全部或部分划转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现在可省事了!不用打完这个部门电话再打那个部门的,一个电话就能把问题说清楚。执法过程也比以前更规范,工作人员统一制服、统一流程、限时办理,办事效率更高了。”金德芳对变化很是满意。
从“几个大盖帽管不好一个大草帽”的昨日,到综合监管全面推行的今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不断推进,涉及各部门“权力再分配”,“舍得下”才能在群众有需求的时候“扛起来”。舍得之间,彰显大智慧。记者在督查中发现,从各管一摊的“九龙治水”到综合监管的“无缝衔接”,综合监管创新机制,做到合而有治、合而有序、合而有果。
在河北,全省100个县(市、区)工商、质检、食药监部门“三合一”整合组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169个县(市、区)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等部门合并成立了文广新局,构建了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监管服务体系。
安徽芜湖建立集信息归集、事件调度、执法管理、监督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信息网络,并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档案,目前已建立市场主体“一户一档”电子档案64091户。
探路审慎监管 助力去芜存菁
对于网约车,上海车主赵岳峰有很多话想说。
“开始我试着跑了跑网约车,收入挺好。后来就辞职出来,想全职做网约车司机”。赵岳峰当时信心挺足,但和家人商量时,却遭到了意料外的强烈反对:“你这是‘黑车’,政府肯定要关停的,快别干了!”
不顾亲朋的“警告”,赵岳峰选择了坚持,还买了辆新轿车。“你看看,现在网购的规模有多大!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关了,还能有今天的发展吗?网约车是有点野蛮生长,也出现不少问题,但它有社会需求、有市场前景,我相信政府不会这么简单地关停。”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其监管是“一上来就把它管死”;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推动新兴行业去芜存菁、健康发展?
这道现实中的难题,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理念。从实际出发,本着鼓励创新原则,探索适合其特点的审慎监管方式。不搞“削足适履”,不用监管的“老皇历”应付初生的新经济模式。对于看得准的新生事物,“量体裁衣”创新监管模式;对于一时看不准的,边观察边研究,既呵护又管理。
遵循审慎监管的要求,去年7月,交通运输部出台网约车政策,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重庆等73个城市出台细化措施。对网约车的准入、退出等各地有不同规定,有的较为严格,如上海“沪人沪牌”的准入条件,有的相对宽松,但都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赵岳峰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他收入稳定,工作时间也相对自由,“越干越有信心了。”
相关专家表示,我国在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已无太多西方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政府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市场这艘大船才能行稳致远。在中国道路运输协会高级工程师张一兵看来:“对网约车政府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办法,更好地促进了这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审慎监管,让很多有希望的新兴产业得到了成长所需的养分。但审慎监管不是放任自流,该管的事政府不能缺位。同时传统行业也有创新发展的需求,理应在监管上更新观念、审慎对待。
“大道至简,暖政仁心”。督查发现,在“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审慎监管”等监管理念指引下,各地各部门创新监管体制、模式、手段,取得新进展、赢得新成效。但是对一些放而不管、一放就乱的情况,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并重,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让市场真正实现活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