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敏感技术问题讨论二

 

问题二:能不能允许“记者的感受和评论”?

回答:一般不行,但同样也有例外情况。

从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来看,记者一般不能发表评论,也不必大谈特谈自己的感受,但有一些例外是值得注意的。

威廉·E.布隆代尔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谈到,“如果记者对于自己掌握的一切非常满意,他可以对于一些不是太重要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论。他的评论虽然不会对故事的中心产生什么影响,但是能够让读者对于故事的某些方面有更形象的理解”,“他自己又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他见到了故事中的人物,去到了故事中的地方,看到了故事的发展,这些都是读者不能做到的。所有这些,都使他成为一个可信的信息源”,“如果没有可信度更高的信息源出现,读者有时候也会接受记者对于某些重要问题的判断。”

事实上,读者愿意通过事实做出判断,也愿意在某些时候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果评论能使报道显得更有力量,就应大胆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同仁们也认为,“如果事实充分,把明显的结论写出来并不见得就是在发议论。相反,这样写是好的,是有益的。”

我们有必要对某些所谓的“记者的感受和评论”做些分析,这有助于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澄清一些认识。“不要把记者作为亲历者的心灵感受,直接和‘抒情’‘议论’划等号。那是事实材料啊!换了不是记者的亲历者给记者谈出了他当时的心灵感受,难道你不当作事实来叙述么?”换言之,凡是允许发表的“记者的感受和评论”,更多的仍然应该被当作事实材料,这种“记者的感受和评论”应当以记者为亲历者或权威知情人士为大的前提。

下面这段文字也有记者的感受,但并不妨碍报道的客观和真实:

庄园有100多个工作人员,但不能轻易见到,浓密的绿荫让他们变得神秘。来辉武希望我们(指记者)留宿一夜,但并不坚持。这时候,会生出些不舍,在这阴暗的西安郊外的傍晚。

来辉武送我们到庄园门口。外面是一大片刚刚收割完的麦地。“你看,心情多舒畅。”

(编者语:文中用红色标注的地方,就是记者当时的感受。但这样的感受是依据了报道中当时的场景事实而写出的。在那样的场景、那样的景色中,普通的人也生发出跟记者一样的感受。此时,记者将自己的感受写在报道中,更能让读者一起走进报道、获得身临其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