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敏感技术问题讨论三

 

问题三:能不能运用修辞格?

回答:一般不用。但同样仍然也有例外情况。

辞格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有明显特点的修辞方式,也叫修辞格。辞格的种类很多,包括比喻、比拟、排比、借代、拈连、夸张、双关、仿词、反语、婉曲、对偶、层递、顶真、回环、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通感、警策等类别。

新闻源使用辞格,他们说的话可以被当作直接引语,这无可厚非,也用不着太多的讨论。但新闻写作中一般不太强调或提倡记者在陈述事实时使用辞格,这是新闻写作与其他写作不同的一个地方,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约束了辞格的运用。

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在讲到写作六要素时,首先指出了对比喻这一修辞格的禁用要求:“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他比喻。”但事情不是绝对的,辞格运用恰当的新闻报道一样会博得读者的青睐,但这需要谨慎对待,辞格的运用必须妥当才行。

有时,比喻手法会给新闻一种视觉的感受,如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在一篇对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专访是这样写的:

他的风格就象他那双黑亮的军靴一样明快。他对问题的回答就象他一尘不染的卡其布军服的裤线那样锋利。

昨天,穆沙拉夫总统坐在被他用作办公室的总统府里,重申了他支持军事打击巴基斯坦的老朋友塔里班政权和这个政权的“客人”奥斯玛·本·拉登的决心。

再看斯诺对毛泽东的一段描写,斯诺说毛泽东的身体像是“铁打的”,这就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很形象: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编者语:文学创作中运用辞格,如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是为了让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新闻报道中一般不主张滥用修辞,尤其在消息写作中。然而,通讯这一特殊文体,有时候为了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者事物时,是可以适当用一些准确的比喻、夸张等修辞语言的,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