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4种常见问题分析附案例~

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逻辑严密、表述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方面出了差错,不仅会影响党政机关形象,甚至会影响工作大局。我们结合公文审核实践,梳理归纳了几种常见问题,与大家交流。

表述混乱

案例

一篇关于保居民就业的方案在前文中提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新增吸纳本县区劳动力且稳定就业半年以上、1年以上的,分别按照1000元/人、2000元/人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奖补。”后文中又提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带动贫困劳动力和易致贫边缘人口就业50人以上且稳定就业半年以上、1年以上的扶贫车间,分别给予20万元和40万元一次性奖补。”

又如,一篇关于本地区全面工作情况报告的成效部分写:“地方生态保护法规体系、责任体系、监管体系等制度措施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而存在问题中又写:“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果还不够稳固,特别是生态保护法规体系、责任体系、监管体系等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剖析

上面两个例子,都存在前后重复和矛盾的问题。第一个例子中,前后规定有交叉重复,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中包括扶贫车间,新增吸纳的劳动力中也很可能有贫困劳动力和易致贫边缘人口。在享受就业奖补政策时,有可能出现重复享受的情况,容易引发新的问题,应当对扶贫车间不重复享受政策进行明确,增强可操作性。

第二个例子中,工作成效与存在问题前后矛盾,如果在向上级机关的报告中犯此错误,将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同人员分块起草文稿时提前沟通不够,而统稿人员又疏忽大意造成;另一方面也与公文起草人员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有关。因此,文稿起草人员要杜绝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等做法,增强敬业精神,保持敬畏之心,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态度履职尽责。

叠床架屋

案例

一篇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共有五级标题,分别为:“一、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就业;(一)扶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1.优化营商环境;(1)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一是实施证照分离。”

剖析

这篇意见结构设置不合理,框架繁复,层次庞杂,使人读起来眼花缭乱、一头雾水。类似问题还有各级标题大小不分、大标题统领不了小标题的内容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起草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没有精心谋篇布局。避免这类问题,就要把“搭架子”“拉提纲”作为公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落笔前认真研究,拿出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

以偏概全

案例

一篇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报告中有一段话:“与2015年相比,本地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3个百分点,60岁以上年龄比例下降了5个百分点,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剖析

这段表述中,虽然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有所增加,60岁以上年龄比例有所下降,但增减幅度都不大,且仅凭这三个指标,并不能说明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可将最后一句表述修改为“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公文写作需要具备全局的视野、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科学严密的逻辑来总结成绩、反映问题、谋划工作。管中窥豹,并非全豹。

判断不准

案例

一篇关于某县一名小学生被伤事件的报告中有一段话:“经认真反思、全面剖析,根本原因是全市教育监管不到位、学校管理不规范、各级教师履职尽责不认真、各类学校安全工作不精细、儿童关爱教育体系不健全。”

剖析

这段表述中,对产生问题根源的分析判断不准确。小学生被伤事件确实需要各级举一反三、引以为戒,但以此全面否定全市教育工作,既不符合实际,也对教育工作不公。类似情况还常见于对工作成效的判断,比如,把点上的当成面上的,把局部的当成全局的,把个性的当成共性的,等等,而对存在问题的评判恰好相反。

公文写作中,无论是总结成绩、提出建议,还是反映问题、指出不足,都应客观准确、严谨务实。对问题不文过饰非,对成绩不夸大其词。特别对存在的问题,是“个别”“有的”,还是“部分”“一些”,表述要准确,做到有理有据。(摘自《秘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