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分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公选王提醒大家,公选王网站有海量的真题、预测题以及热门考点,大家可以注册公选王遴选网会员,更方便备考学习。
温岭分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2019年10月
温岭分区规划面积36.9平方公里,为省级开发区--温岭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块。自2010年建设以来,由一张“白纸”的滩涂地,跻身至全省开发区前十强。九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温岭分区深入探索从传统“单一”工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坚持“产业、城市、环境”三维融合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大平台、投资主战场”的目标定位,初步形成了“产业立本底、城市聚人气、生态促经济”的大平台发展格局。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温岭分区围绕“大抓实体经济,狠抓产业项目”的总要求,紧盯“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目标,形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支撑、彼此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开发建设厚积薄发,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全力加快项目落地,全速推进平台建设,全面保障产业发展。建设投入持续增大,截至2018年底,温岭分区固定资产总投资201.83亿元,年均同比增长43.96%,其中,工业性投入118.81亿元,年均同比增长95.27%。供地节奏明显增快,项目空间提前谋划,用地指标成为优势,不征地,不拆迁,项目快速落地。截至目前,温岭分区总供地13640亩,其中工业用地8052亩,商住用地507亩,商业用地97亩,公共配套用地4984亩,有效保障优质项目落户和潜力项目空间拓展。
(二)重点项目有力推进,产业发展基础坚实
温岭分区重点建设项目占比市重点项目逐年上升,从2016年的13.74%上升到2018年的21.17%。截至今年8月份,东部新区共引进251个项目,其中工业项目231个,房地产项目6个,第三产业项目14个,逐渐形成了泵与电机、汽摩配、机床装备和新材料“3+1+X”产业体系,整车制造“率先突破”,激光产业“无中生有”,已购地落户的142家工业企业中,64家企业已正式投产,78家正在建设。今年1-8月份,新开工项目11个,新投产项目17个(13家购地+4家孵化园)。
(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氛围良好
产城融合是东部一以贯之的开发理念,完备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激发产业发展。综合交通逐渐完善,北区“四纵九横”、南区“四纵七横”城市路网基本形成,太龙一级、沿海高速等对外交通已经通车,城乡公共交通实现全网激活。功能配套逐步提质,按照区域商业、社区商业和小区商业等多层次规划新区的配套服务业基础设施。1个商务中心、2个邻里中心已投入使用,1个幼儿园、2个小学和1个初中已开学,供水、供电、天然气、卫生院、警务区、银行、移动通信等一批社会机构进驻营业。
二、当前温岭分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大平台活力不足,产业集聚效应不凸显
温岭分区龙头企业、行业冠军项目占比少,引领辐射效应没有激发,产业大平台优势没发挥,近年来,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家,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5家,平台大项目储备严重不足,远低于杭州、宁波、嘉兴项目储备。
(二)招引主阵地优势不明,产业招引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温岭分区入驻项目主要以市内项目为主,市外引进的项目主要以技改项目、玉环和路桥等周边县市的企业以及温岭商人回归企业为主。要素资源优势单一,随着各地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项目竞争的激烈程度居高不下,项目招引的成本、付出和难度日益提高,温岭分区目前仅有土地要素优势,区位要素、金融要素、人才要素等处于明显劣势。政策配套相对不足,温岭的扶持政策多样性及优惠性相比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地区等开发区有明显差距。
(三)企业竞争力层次不高,产业转型效能不突出
温岭分区大部分属于配套型企业,处于自身产业链的中上游地位,以量取胜,产值规模大而产品附加值低,受市场制约较大,在市场紧缩的新形势下,企业竞争力不足。近期温岭分区大力发展的激光产业相关电子产业,普通的传统配套企业难以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转型融入产业链发展生产能力、科研能力、精度控制能力、资金运转能力、现场管理能力略显不够。
(四)提质高标准投入不够,产业创新效益不明显
温岭分区践行企业提质导向,推进把控工业地价,做强生产配套等措施,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中。但部分企业技术投入不足,以至于影响了企业的质量效益提升,企业绩效评价更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五)应对新形势信心不强,产业投产效率不够高
经济新形势严重影响企业主投资信心,放缓了项目投产节奏。全区237个工业项目中,总体投产速度保持良性,有121个项目均按时甚至提前投产,其中,购地项目投产比例约达一半,规上企业投产比例达46%以上。因温岭分区由围海造田而来,特殊地质状况有可能影响桩基施工进度,严重时,桩基施工可能被迫停止重新设计施工方案,致使项目投产延期,导致投产效率不够高。
三、推进温岭分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推进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努力形成产业结构新形态,打造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支撑、众多中小企业活跃的企业梯队;要努力形成产业生态新优势,构建以转型升级为主体、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深度发展生态;要努力形成产业平台新高度,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完善、服务管理精细、资源要素丰富的投资洼地。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招引外商大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聚焦聚力“大好高”。紧盯国内外优势产业项目,精准对接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上市募投等项目,突出项目投入产出比导向,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示范项目。把握整车项目和激光产业在东部落地的发展机遇,突出以点带面理念,不断提升新兴产业投资比重,围绕招大引强打开产业优化局面。拓展以万象新能源汽车项目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积极引进汽车电机、电控、电池等“三电”项目;加快落地2家激光产业,丰富激光产业园。
聚焦聚力“走出去”。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外商步伐,积极融入全市驻点招商网,落实招商小组精准盯引,集中人才、集中政策、集中精力,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上下游关联度高、配套能够力强、税收贡献好的市外产业项目。盯牢江苏、深圳、武汉等地转型项目,分行业、分区域由管委会班子带队上门对接,让“走出去”成为常态。
(二)促进配套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
鼓励转型。充分发挥汽车零部件、泵与电机、机床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依托新能源汽车项目和激光产业园等大项目的辐射带动,鼓励园区配套企业提质创优,引导企业往产业链下游升级,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
推动协作。促进配套企业相互合作,将新区“3+1+X”产业体系配套能力做大做强。鼓励配套企业相互协作,共享产能提供,探索空余产能的释放和综合利用;突破狭隘竖直配套的“小本经营”思想,贯彻工业物联网配套的整体发展理念,以产业数字化为引领,加快推动东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引进普洛斯、上海发网等优质工业物联网项目。
(三)助推企业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
培树产业梯队。深入实施“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战略。进一步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跟踪指导和全方位服务,梳理10家超百亩企业,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上市节奏。鼓励和引导中等配套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应对经济新形势上多点开花,保持长久活力。出台温岭分区工业绩效办法,促使小型企业转型升级,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
支持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新能源汽车、激光电子科技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健全孵化园、科创园为依托的创新平台,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创新支持;宣传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补助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引进研发机构、国家级项目、建设创新“飞地”等给予补助,推动内外创新资源高频互动。
(四)落实服务精准精益,进一步提高产业质量。
实施全方位服务。全面落实产业发展“三化”文章,即生产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产业科技化。围绕全域标准地,盯紧标准地出让,严格把关,科学评价相关指标,跟进“标准地”后续服务,确保投资产出高水平;围绕全域精益化,组织各种系列精益管理培训,实现精细服务无死角;围绕全域数字化,加快孵化园智慧园区改造,建立健全入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打造企业管理新高度。
推行促投产服务。企业开工、竣工、投产提前告知,通过“一企一人全服务”的方式为企业解决投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全区实行差异化管理,综合运用企业投产八项制度,有专项、有重点全力助推企业投产。
(五)加快平台提质提优,进一步保障产业发展。
完善生活配套。积极打造北区曙光湖创业小镇、中区龙门湖风情小镇、南区礁山湖商务小镇,同步推进住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项城市生活资源。
做优制度环境。从“四个维度”营造软环境优势,构建立体的制度保障:向上争取政策空间,向下推进制度覆盖,向前推进制度规划,向后落实考核机制。即整合资源,利用平台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创造制度优势;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所涉及的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提前谋划相关招引政策保障;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退出机制,综合配置要素资源,奠定新区长效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