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调研报告:俯身乡土记民情

俯身乡土记民情

在党和国家发展的进程中,调查研究始终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也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颠扑不破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提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踏入乡村振兴伟大变革的新征程中,善于调查研究、写好调研报告,理应成为新时代基层年轻干部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具体到实施层面,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定问题,细谋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是根据调研主题进行周密细致的科学谋划。第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找准选好调研题目。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于老百姓最真切、最直接的诉求和难题,对调研的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思考涉及的相关领域,是属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范畴,还是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问题,抑或是文明乡风建设,还是兼而有之?只有带着问题展开调研,才能做到主题鲜明、有的放矢。第二,全面了解背景资料。任何一个调研问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以往的文件、报告、媒体报道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记载,对二手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和梳理,有助于明确调研的方向和重点。第三,合理选择调研范围和调研对象,确保调研范围的覆盖面和调研对象的代表性。第四,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小组座谈等,要提前确定问卷调查的样本量、抽样原则以及发放方式,并根据访谈的人数和形式,列出调研提纲。第五,制订详细的调研方案。确定调研人员的分组、调研地点、调研时间、调研内容和调研形式等。

调查阶段:俯下身,察实情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调研方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俯下身才能赢民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只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出的决策才能凝聚民智、合乎民意、赢得民心。面对快速变化的社情、乡情和民情,刚刚走出校园“象牙塔”的年轻干部,唯有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各家各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最真实的民情。“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唯有走村入户的次数多了、与老百姓交流多了,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其次,要成为称职的调查者。一方面,简要介绍调查背景,确保调研对象的知情权,并尊重其是否接受访谈的个人意愿;另一方面,避免进行观点引导,确保调查过程的客观公正性,这也是衡量调查者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再一方面,就是要根据调研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人口学特征,把要调查的问题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与其展开交流。最后,做有情怀的时代记录者。应该说,实地调查为选调生提供了一个把握时代脉搏、考察乡村振兴的良好契机,录音笔、数码相机、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丰富了调查手段,调查过程中拍摄的照片、短视频不仅有助于研究阶段对调查信息的回溯查证,也可以成为记录乡村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选调生有必要以调查研究为依托,凭借对于“两微一抖一手一书”等新媒体平台的爱好和应用,创新推出文字、图片、音视频兼备的多媒体形式的调研成果。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选调生可在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创建微博、抖音、小红书账号,记录基层视角下的乡村生活,将所在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传播出去。拍摄留存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印记,录制整理老革命老党员讲述先进事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统技艺的口述史料,翻拍原始手稿、笔记、照片及相关资料等,在数字网络空间中留住一方乡愁。

研究阶段:小切口,大格局

调查是研究的前提,研究是调查的升华。如果说调查是尽可能地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那么研究就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路径。首先,要对零散杂乱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类和提炼,结合前期的二手文献资料,研究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其次,从调查摸排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小难题、小隐患、小痛点等“小切口”入手,分门别类建立问题台账,并分析问题的深层症结。最后,研究解决方案时要有大格局意识。基层乡村的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历史遗留的深层次矛盾,也有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乡村发展之间的各种突出矛盾,提出的思路不仅要考虑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行业政策的一致性,更要因地制宜,制定出关键性举措,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

成稿阶段:讲时效,重实效

调查研究着眼于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撰写调研报告首先要讲时效。时移世易、时移势迁,失去了时效的调研报告无异于空中楼阁、毫无用处。当然,调研报告更要重实效。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实事求是分析实际问题是调研报告的核心目的,对策建议能够落地实施则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为了提高调研报告的实效性,一是在提高写作水平上下功夫。调研重点突出、篇章结构严谨清晰、表述详略得当、观点理性务实、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二是在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通过集思广益,将初步提出的对策建议尽可能吸取多方意见,例如,可以联系母校相关专家老师进行指导,请教上级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可以和身边的乡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包联领导干部交流讨论,还可以反馈给调研对象,征求其看法,最终得出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三是在调研成果的转化上下功夫。调研报告中的事实数据、典型案例、问题原因、对策建议等内容,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充实到部门总结、领导报告、政策文件中,也可以转化为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新媒体平台的素材文案,以此加大对地区发展的宣传推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阔的乡村为选调生调查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选调生将调查研究与个人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个人的锻炼成长结合起来,一定能完成有质量的调研报告,书写出见证辉煌历史的青春画卷!(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蒋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