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简报
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简报
四川成都创新流域系统治理打造小流域样板
山东枣庄“四个加法”建设幸福河湖
四川成都创新流域系统治理理念 打造小流域治理样板
成都市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镇级河长主管,村级河长主巡”的责任体系,围绕管住水、护好岸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系统治理,创新“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治理理念,在小流域治理上着力自然生态保护、治水机制创新、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系统施治,打造以九道堰为代表的小流域治理样板。
一是生态优先,系统治理,以技术创新夯实流域生态本底。秉持回归自然设计理念,聚焦精准施治,统筹实施河道整治、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智慧管理5大工程,通过创新蓝绿融合的河道整治、全流域生态海绵体系构建、水域-水陆交错带-滨水陆域生态修复、小流域智慧管控成套技术体系4大措施,同步串联周边供排水、再生水等环境基础设施,推进源头治理、长效治理,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全面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
二是机制创新,改革赋能,以供排净治一体化破解治理难题。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按照贯穿设施全生命周期和水循环全过程管理理念,主动开放市场,探索“专业公司+市级国有企业+流域属地政府”共同出资组建流域治理公司,系统策划、统筹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实现“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用生态价值传导的开发收益平衡建设资金、场景营造收益平衡运营资金,着力破解流域治理“投、建、管、运”机制障碍和资金难题。
三是水岸融合,场景营造,以多元业态实现水生态价值转换。深入践行天府蓝网价值体系,以流域水系为基础、岸线绿地为关键、滨水空间为核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智慧园区导览系统,打造水生态实景大课堂;依托可用空间,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打造集打卡、体验、消费于一体的网红新地标,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
四是治理搭台,文化唱戏,以水文化促进水情教育繁荣。将成都千年水文化与水工程、水经济有机融合,打造以“水无界”水文化展馆为核心的微型博物馆群。通过“一馆七中心”内容主题和“室内室外多样态互联”行程,以水文化展览、科普展示、专题教育等形式,使生态文明思想、公园城市建设、流域治理模式深度融合。
山东枣庄“四个加法”建设幸福河湖
山东枣庄通过“四个加法”开展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初步实现“秀美河湖,靓丽枣庄”河湖长制阶段性目标。
一是制度+考核,健全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市总河长签发第6号、第7号总河长令,将“生态河湖”纳入对各区(市)、枣庄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出台《河湖长制年度工作综合评价管理办法》《2021年度河湖长制工作综合评价指标》《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工作方案》等文件。落实通报约谈制度,推动基层扛牢责任、务实作为。
二是巡河+整治,全面强化河湖空间管控。不定期召开市级总河长会议,举办全市河湖长制培训班,市级河湖长以上率下,带动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今年以来全市四级2186名河湖长巡河近15万次。同时,组织河长办成员单位和流域机构,开展河湖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整治河湖违法“四乱”问题4650项。
三是规划+文化,擘画景美人和绿色画卷。开展“一河(湖)一策”编制,加快“两库四河”、南水北调输水(韩庄运河段)等水系连通规划,编制西城区水系水环境治理规划。引入微山湖水作为补水水源,投资1.09亿元实施薛城区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形成“一站、两线、三片”总体布局。同时,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护坡、拦蓄工程、文化广场、红色教育基地等,打造“十里水廊、十里画廊、十里游廊”。联合共青团开展“小青枣”“小河青”等活动,累计组织2万余名青少年加入爱水护水队伍。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守河有责、全民参与”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生态+产业,带动沿河产业结构调整。经过系统治理,形成景观河道68公里、增加水域面积730亩,高标准打造沿河景观节点60余处。依托良好水源条件,河流两岸增加了农业结构调整土地面积,带动了农业生态园、果蔬合作社、旅游康养等产业项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