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委主任冯志勇在20XX年务虚会上的讲话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国际化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市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 冯志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是上海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当前,全市上下正全面贯彻党的二十D精神和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我们要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放在”的要求,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出国际化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以更加有效的路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市委书记陈吉宁反复强调,“要发挥上海农村背靠超大城市的独特优势,探索现代化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把握好“一个目标、两个对标、三个融合、四个举措”,把它作为近期做好我市“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一抓到底。

一个目标:就是要与上海整个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同步实现郊区农业农村的高水平现代化,谋划实施新一轮“三园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整体提升、彰显特色、拓展内涵,打造都市里的乡村、乡村里的都市,使农业更加绿色高效,农村更加和美宜人,农民更加富裕安康。

两个对标:一是对标国际化大都市的乡村发展水平。要建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大都市农业农村,要与上海整体发展定位相一致,农业农村也要发挥“窗口”作用,要建设与“纽伦巴东”相媲美的乡村。二是对标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重点从农业的生产效率、农村的生活质量、农民的收入水平三个维度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三个融合:一是促进功能的空间融合,使未来的郊区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绿色田园、美丽家园、生态公园、产业乐园,宜农宜工、宜商宜旅、宜业宜居、宜文宜教。二是促进产业的跨界融合,大力推动城区人力资源、工商资本、科技、文化等要素向郊区乡村流动,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化、农业全产业链贯通增效,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社会服务、新型消费等产业向郊区乡村集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促进理念的贯通融合。要用城市更新的理念来更新农村,找准融合发展路子,发动社会力量全面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要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管理乡村,要强化“乡村经营”,要协调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

四个举措: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探索超大城市农业现代化新路子。在农业精品化、品牌化上下功夫,以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增加的需求为目标,做强“鲜”的优势,做足“精”的文章,形成一套全产业链的品质标准,生产一批爆款农产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在科技赋能上下功夫,要用足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优势,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大力发展智能温室、植物工厂、无人农场,提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尤其要聚焦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在种业振兴行动中勇挑重担、多作贡献。

二是坚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加快补齐农村这一短板,让农村展现现代化发展的新貌,让农民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品质。要强化规划引领,做好长远谋划,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是坚持增进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我们要紧扣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久久为功,落实政策措施,开拓工作格局,真正把乡村振兴的成果转化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强劲动力。一方面,要聚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抓增收;另一方面,要聚焦壮大乡村产业抓增收。

四是坚持资源均衡配置一体布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要坚持公共资源城乡统一规划、一体配置,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同时,与城市社区治理力度和成效相比,郊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还相对薄弱,要在统筹深化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上下更大功夫。

二、以更加创新的精神,实现农业农村质的跃升

当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了量的进一步积累,但在质的有效提升上还需持续发力,还有一些短板瓶颈问题有待解决。根据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的精神,我们要以更加创新的精神实现农业农村质的跃升,总的思路是:坚持“四个放在”,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相协同,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加注重跨学科、跨界别贯通融合,更加注重从行业思维、产品思维向功能思维、方案思维转变,加快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国际合作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美丽家园”更加突出“和美”,从农村改善面貌向宜居宜业、塑形铸魂升级。

一是创新性开展“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在建设中要做到坚持建管并重,营造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坚持组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扩面增量;坚持集聚提升,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坚持赋能增效,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动态管理,落实好“规划不保留村近远期分类施策机制”与“示范村退出机制”。

二是优化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要完善财政投入、统筹整合、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投入机制,公益性设施主要由财政资金投入建设,重点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产业主要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加大农业农村招商力度,做优做精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专款专用、形成合力”的原则,继续整合交通、水务、住建等各类涉农资金向示范村倾斜。进一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制度,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三是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发展民宿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上海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挥上海优势,加强规范管理,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要把“乡村民宿”增补纳入《上海市“一业一证”改革行业目录》,有条件扩大房屋检测鉴定机构认定清单等方面探索突破,持续降低乡村民宿持证成本。

“绿色田园”更加突出“多彩”,从农业提质增效向高端精品、强链延链升级。

一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布局和创新生态。聚焦生物育种、生物制造、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等农业科技新赛道,加强原始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着力突破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关键元器件、农业机器人、智能温室、智能农机装备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农业科技产业,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实体化运作的协同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型农业初创企业,发展科技农业。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等为主要抓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及金融服务。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布局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在招商引资、政策创设、科技创新、宣传推介等方面持续发力。引导种植业、养殖业的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向片区集聚,加快建设粮食生产无人农场、蔬菜生产“机器换人”基地、畜禽水产工厂化养殖基地等,进一步提升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率。针对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集中力量开展攻关,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促进成本降低,增加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构建先进设施装备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三是培育壮大创新型种业企业。强化种业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同业整合、优化重组,打造种业产业孵化基地,新培育1-2家上市企业,打造5-8家行业领先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组织重点企业联合市内外科研单位开展育种联合攻关。积极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种业创新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培育全产业链品牌种业企业和平台型种业企业。吸引国际国内头部种业企业在沪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鼓励具备条件的种业企业上市募集资金。

四是推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要基于全市“区块链”平台能力,构建“申农链”溯源子平台,在各涉农区建成覆盖主要品牌农产品的应用子节点,推动实现生产端数据与流通端数据的真正融合互通,为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全面赋能。同时,要加快“申农码”应用场景开发,优化升级“神农口袋”信息直报系统,实现农村“三资”动态监管,加强农村“三块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稻作、农村土地流转、涉农补贴等领域构建“一张图”,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能级。

“幸福乐园”更加突出“共富”,从农民持续增收向联农惠农、城乡共富升级。

一是推进第三轮农村综合帮扶。要牵头抓总、加强协调,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机制,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把“扶持区所需”和“帮扶方所能”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帮扶方的发展战略,围绕扶持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参与并推进扶持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努力形成贴近市场、充满活力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机制,持续提升集体资产增量、收益分配总量、净资产收益率。近郊和中郊地区要鼓励集体经济发展健康养老、农业休闲、创意办公、白领公寓等新型产业,逐步改变物业资产占比过高的现状。远郊地区要充分利用全域土地整治、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农村结对帮扶等综合平台,盘活存量集体土地资源要素,打造优质“造血”项目。同时,优化分配制度,体现公平合理,推动涉农区建立镇级集体经济收益共享机制。

三是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实现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推动集体资产进入流转交易平台公开租赁,加大优质乡村产业招商力度,实现规范交易行为和市场“溢价”有效统一,提升产业能级。同时,也要依托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平台,探索建立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三、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提升抓落实的自觉和能力

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我们要在良好局面的基础上继续奋发作为,接续发力,以务实工作作风保障各项硬任务落地落实。

要有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的勇气。一是认同创新、推动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要起而行之,大胆改革创新,积极识变、善于应变、主动求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在农业科技创新上要有新作为。二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范式转变。要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突破,必须转变发展范式,实现弯道超车,更要换道超车,要善于在供给侧发力,在需求侧做文章,提高工作的穿透性,用现代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先进组织方式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三是要有跨界思维。要跳出传统农业思维做农业;要跳出“三农”谈农业;要吸引更多资源、要素进乡村,更加多元地体现农业农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要有自我加压、锐意进取的精神。要高标准,严要求;抓时间,求效率;促融合,谋新路。要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不断探索上海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

要有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意志。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们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精神,就是要学他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要不断提高能力水平,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从小事着手,落地落细,从解决一个个小任务入手,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突破。

要有坚定自信、勇于担当的魄力。要守牢底线,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对本部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事,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把各个工作环节搞清做实。要强化调研,听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要做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把调查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