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市委副书记、市长姚振波赴浙江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的思考感悟

赴浙江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的思考感悟

义马市委副书记、市长 姚振波

2024年1月)

2023年11月20日至21日,随河南省党政考察团先后到浙江湖州、金华、绍兴、杭州、桐庐5地9县(区)12个乡村,实地考察学习“千万工程”,一路诸多见闻、诸多感悟,结合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精神、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近期的一些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01

实地考察:看的是“标杆”

在浙江实地考察的两天,亲耳聆听亲历者切身体会,亲眼见证二十年山乡巨变,用心感悟“千万工程”所蕴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所见所闻可感可触、历历在目。

浙江二十年坚持一件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刻变革重塑了浙江农村的生产、生态、生活,为全国广大乡村提供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浙江模式”。

印象深刻的是,浙江乡村发展理念之“新”。

所到之处,与基层干部群众的交流中,不止一次地真切感受到,浙江乡村的干部群众对新发展理念认识之深、观念之新。“千万工程”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的改善、颜值的提升、产业的振兴、服务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作为村庄主人的农民群众对于乡村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自信。

考察第一站就是“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余村提出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的“八村”治理路径,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转变为发展新思路。从2005年开始淘汰重污染企业,转型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2012年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行垃圾不落地与分类管理、截污纳管全覆盖。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4863元。

印象深刻的是,浙江乡村生态环境之“美”。

每到一个考察点,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视野之内看不到垃圾,更看不到污水横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千万工程”给浙江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农村人居小环境的改变,逐步演化成为绿色发展大生态的变革。二十年前,浙江农村基本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如今已是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新模样。

嘉兴市嘉善县横港村原本是养猪大村,也是远近皆知的“生态环境薄弱村”,2013年开展生猪退养工作,2016年启动“美丽乡村”整村打造计划,全域开展外立面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提升等工作,同时引导老百姓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美丽乡村等建设,推出“生态绿色加油站”评比奖励政策,以积分换物品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农村环境、土地流转、志愿服务等评比。如今,横港村不仅摘掉了生态环境薄弱村的“帽子”,还变成了省级卫生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印象深刻的是,浙江乡村产业业态之“活”。

所到的每一个考察点,主打的产业业态都是结合自身特点量身定做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相互之间又有联系融合、组团式发展。浙江不断迭代“千万工程”,乡村文旅、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得到了发展壮大,打通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

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本来是传统种植业农业大村,他们把耕地良田作为乡村发展、产业发展的“家底”和“本钱”,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为乡村CEO,设立运营开发“禹上稻香”项目,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结合、水稻全产业链的田园综合体。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0922元,实现了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还有嘉兴市桐乡市墅丰村以“丰子恺文化”IP打造的“子恺漫画村”、杭州市萧山区横一村打出的“稻子”“柿子”“院子”三大美丽经济金名片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印象深刻的是,浙江乡村发展动能之“强”。

在考察点和干部群众交流,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千万工程”不仅仅是靠政府推动,而是已经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干群主动的生动局面,激发出了“我要发展”的主动性。各类社会资本、各类人才、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都在向乡村引流,基层干部群众求发展的渴望和动力越来越强。随着乡村更加宜居宜业,不仅留住了原乡人,也唤回了归乡人,更吸引了新乡人,激发出乡村发展的澎湃动能。

安吉县用“国资投建+民企运营+利益联结”的全新机制来经营乡村,实施“两入股三收益”改革,村集体以资源资产入股,农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绘制了摸清“家底”、资源资产量化、精准招商、入股并确定分配方式的“四步走”路线图,政府有决心、国企主动承接、民营运营商是主角、村集体是股东、村民是主人、专家是师爷,各自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定位”,乡村经营之路也越走越宽。

印象深刻的是,浙江乡村基层治理之“好”。

12个考察点发展路子虽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有一个能力强的带头人,有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的班子,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发展的同时,确保乡村持续稳定安宁。

绍兴市诸暨市枫源村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创新探索重大事务“三上三下”、日常事务“问议办评”、应急事项“即事即议”的“三事分议”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打造人和景美的善治乡村。近年来,枫源村引进合作伙伴,上线“枫桥经验”研学游平台,培育乡村讲师,开办农家乐、精品民宿,逐步搞活了村集体经济。



学理论、找考题、看热点,就上【公选王遴选】app 

02

见贤思齐:学的是“经验”

“千万工程”的内核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践行,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认真思考。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学习系统规划、统筹推进的战略定力。

“千万工程”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坚持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和铸魂并重,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数字乡村”统筹谋划,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一体实施,努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推动形成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学习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千万工程”推进中,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教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同时,坚持“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引导群众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学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发展模式。

“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城郊和传统农区,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推进工作,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根据各地乡村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文化传统等客观条件,逐步探索出十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资源开发型,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物业经营型,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是资本盘活型,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是资本运营型,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收入。

五是基金运作型,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六是村庄运营型,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七是产业发展型,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八是生产服务型,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九是村落建设型,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十是土地股份合作型,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学习基层创新、群众创造的治理方式。

“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鼓励基层创新,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地出台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村民说事监督规范、村民诚信指数评价规范等形式多样的制度,建设“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团”“百事服务团”等基层治理载体,形成“幸福积分制”“垃圾分类积分制”等激励机制。正是在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浙江逐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学习党政主导、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

“千万工程”从实施之初就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具有强烈的“接力”意识,20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五年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每年召开一次现场会,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制定解决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不折腾、不动摇,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03

三、起而行之:干上见“真章”

义马地处豫西,是三门峡的“东大门”,仅有112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35个社区,其中涉农社区20个,是全省首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也是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区域面积小、城乡一体化程度高是义马的独特市情,搞全域化推进既有优势,也是路径,更是目标。

一要解放思想,既要坚持实际、又要敢想敢试。

受惯性思维影响,我们一说到浙江,就想到人家基础好、家底厚,有条件、有能力搞乡村示范建设;我们这边财政困难,仅供维持日常运转,没有多余的财政投入;加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员外流现象明显,不具备搞示范建设的条件和能力。但其实浙江的底子和基础是建立在20年久久为功的基础上,浙江的资金更多依靠的是财政资金的撬动、多元化投入的保障。

因此我们必须破除领导干部的惯性思维,把解放思想、敢想敢试作为推进乡村建设的头道工序,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来闯来试。

就义马而言,这方面也有一些实践和经验。

比如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以辖区苗元社区为例,地形以“一沟两坡”为主,交通不便、活动区域狭小。但经过村集体的连续奋斗,通过填沟造地,并结合社区多数群众曾以汽车运输为业的现状,将废旧汽车轮胎就地取材实现“变废为宝”,建成“卡通乐园”,通过收集群众家中各类旧式砖瓦,打造出6000余平米的民俗文化广场,后续又因地因势建成了“五福广场”、祈福台、杏林苑等主题景观小品,并荣登中央电视台《乡村大舞台》栏目取景地,如今已成为周边群众节假日休息娱乐的“打卡地”。

无独有偶,近年来我们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系统推行了“4大治理理念+5项工作措施+20个小窍门”的“4520”工作模式(4大治理理念就是“共同参与、共同实施、共同管理、共同受益”,5项措施就是“规划先行、机制紧跟、宣传推动、示范带动、项目支撑”,20个小窍门是我们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主要是从点上入手,就地取材、点石成金,小投入引来大变化,最大程度地实现“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的目标),初步打造了印象河口、休闲苗元、生态南河、秘境湾子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也荣获了全国乡村清洁行动先进县,并正式纳入了全省首批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单位,可以说我们有了一定基础。

接下来,我们还是要结合义马区域小的特点,立足各个社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逐步将全市20个涉农社区打造成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亮点“样板”。

二要遵循规律,既要谋定后动、又要久久为功。

搞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照搬照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考察之地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非常重视规划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

比如,桐庐县实现了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衔接”,为美丽乡村建设指引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就义马而言,当前有2件事必须要抓紧完成。

一方面要明晰涉农社区的功能定位。根据各个社区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文化传统等客观条件,将分散的涉农社区进一步化整为零,区划为城郊融合类、聚焦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4大类型,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要完成涉农社区规划编制。浙江在村庄整治初期先抓规划、再搞建设,结合实际,差异化发展,做到“画饼”与“做饼”相结合,使乡村建设有序推进。这也启示我们,抓乡村发展首先要高起点编制乡村规划。义马本身区域面积小,发展空间十分受限,要坚持城乡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建设,综合考虑耕地、林地与建设用地间的矛盾,统筹利用好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实现“三生融合”,确保未来建设有章可循。

三要夯实支撑,既要立足特色、又要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浙江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乡村建设的首位,推动产业业态多样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成为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源泉。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要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一是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大力弘扬境内鸿庆寺石窟、新安故城遗址、李家大院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支文化底蕴浓厚的“文化IP”。深入挖掘苗元古筝文化产业园、“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精神”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一支独具特色的“人文IP”。依托清风山风景区、粉黛草观赏园“网红打卡地”等自然资源,打造一支风景秀美的“自然IP”。

二是与特色资源相融合。实施付村花椒、石门杂粮、南河香梨、凤凰山大樱桃等“四大产业”提质工程,加大引进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企业,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全面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与数字化建设相融合。全面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就业致富等方面应用,对接主流电商平台,加快建设村播学院和直播基地,上线“义马特色产品体验馆”“义马原产地旗舰店”等网络购销平台,打造“电商+实体店”的运销模式,以数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四要统筹力量,既要突出党政主导、又要鼓励多方参与。“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浙江建立完善了五级书记带着干、各级领导分包干、凝聚合力共同干的高效组织推动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才使得这一伟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也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统筹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聚焦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每个重点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每年召开1次现场观摩会,通过逐村观摩、正视差距,进而发现问题、比学赶超,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等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充分激发村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这方面,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在涉农社区建立社区公务台账、社区服务台账、社区居民义务台账、社区财务台账、社区任务台账“五本台账”,争取尽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标准。

三是坚持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扶贫联盟作用,通过座谈交流、乡贤回村、发放倡议书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特别是根据乡村建设和困难群众需求,精心设计精准有效的“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引导基层社会组织“接单”,同时,大力表彰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通过表扬通报、典型选树、案例宣传等方式,提高社会组织积极性。